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对于分析化学而言,面对当前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以及其它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化妆品、环境卫生等的检测,不仅需要有相关检测标准,更亟需具有综合能力的分析化学人才。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培养综合性分析化学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人才。1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高校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缺乏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的相关技能。

因此对于高校中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沟通;并不断鼓励教师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很微妙,二者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但是,在因职称评定、学校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师不得不费尽心思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而忽视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让教师从思想意识上

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认识,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以约束,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偏颇,并使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达到

“双赢”的局面。

2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以课堂为主的艺术[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由单一的板书方式,转变成集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于一体的多形式教学。

但是无论哪一种教学形式都是一把

“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用不好却适得其反。技术的应用必须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对于晦涩难懂的公式推导,就应该使用板书演示整个推导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一些仪器分析的方法,就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观察到更直观的映像;对于交叉学科的内容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则可以更多

地利用网络、座谈会、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

同时,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改

“教”为“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好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收稿日期:2012—03—22

作者简介:杨雪(198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中药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雪,李瑞燕,闫晓霞

(长治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分析教研室,山西长治

046000)

要:根据《分析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改进教学

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精神;搭建校校、校企合作平台,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分析化学;综合性人才;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O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12)02-0118-02

2012年4月长治学院学报

Apr.,2012第29卷第2期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Vol.29,No.2

118··

··

(责任编辑单麦琴)

杨雪,李瑞燕,闫晓霞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改进实验教学,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熟练操作工,而是培养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型人才。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彻底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3]。

总结多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多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并且很多实验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次,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基本操作技能不过关,做实验只会照葫芦画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会分析;更有甚者,为了得到良好的实验结果,不惜篡改实验数据。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建立实验考评机制,对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别进行评价。

(2)结合学校实际,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个别结果错误的实验考察学生,杜绝篡改数据的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4)鼓励学生查阅文献,关注当前研究热点、难点,把握学科前沿方向,并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需求。

4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培养综性分析化学人才

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杜绝闭门造车的做法,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交流。

校校合作作为传统的合作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分析化

学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还可以达到各院校间不同仪器设备的互通有无。

高校教育还可以借鉴职业教育的一些方法,倡导校企协作教学。校企协作使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理

论传授到实际应用的转变成为现实,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4]。

长期以来高校在分析化学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与相关单位如药厂、农林业部门、化工企业的合作,可以达到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目的。当然,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越高;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大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实习期,创造更高的利润。

随着相关学科之间的日益渗透与交叉,以及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加紧密的将分析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新的成果。参考文献:

[1]

孙艳梅.构建教育新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长治学院学报,2007,24(4):75-76.

[2]宁立波,肖春娥.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板书和多

媒体的综合运用探讨[J].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7(3):51-53.[3]郝进锋,刘海君,才英俊,等.高校实验教学模式

的改革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5):117-118.

[4]安海.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

进教学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39):150-152.

119

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使得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师,我们根据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该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努力提高生化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服务。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能力素质 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与医学的其他基础课程相比,生化课程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缺乏联系等,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和信心,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生化学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发展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快、内容多,要使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且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我们在保证授课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侧重,分别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纲”,力求将生物化学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质量 【提要】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应用广泛。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搞好实验教学是提高整个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该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提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优化措施,为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分析化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突出贡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1],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领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这门课中具有重要地位[3]。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理论性较强,学习内容相对枯燥,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有了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机会,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实验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4]。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各专业学科的交叉渗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 培养的核心内容[57]。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课堂上教师讲解理论、方法、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进行

实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性不高,对实验过程缺乏自己的理解,教学效果较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8]。为了解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尝试了一系列优化措施。 1合理设置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是本校药学、预防和检验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分别开展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教学。以往实验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开展,尽管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复习理论知识的要求,但由于经过时间较长,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缺乏理解,导致实验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教研组教师调整了实验课的开设时间,将其设置在相关理论课结束不久,例如将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设置在氧化还原滴定理论课刚好结束之后,趁热打铁,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校的分析化学实验包括3种类型,分别是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为3:3:2,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化学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两部分,化学分析作为分析化学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强调量的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目前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适应市场对Java人才的需求,就要加强Java课程改革的研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及实践教学四个环节进行Java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对计算机人才的更高需求,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需要反思自身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社会性,需要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社会需求并相应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在重视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现有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Java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改革 Java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从广义上说它代表了一个技术体系,该体系结构根据应用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Java SE、Java EE和Java ME三个部分,它们分别适用于小型设备和智能卡、桌面系统以及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J2SE 为创建和运行Java程序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是Java技术的核心和基础,J2EE和J2ME都建立在J2SE基础之上。但目前Java教学中主要以J2SE为基础,很少系统讲解J2EE 和J2ME。Java技术尤其是J2EE技术占据着市场很大的份额,但国内J2EE技术的开展仍然处于滞后状态,许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只学习了一点Java基础知识和JSP,而对于Eclipse、Tomcat、Hibernate、Struts、JSF、Spring、EJB、SQA等很少应用。所以,在Java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J2SE 中的主要技术规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将J2EE 和J2ME作为J2SE的后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后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本章节主要概念、方法、原理等的理

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交通运输方式不断进步,物流在 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培养专项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仓储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就成为充 分发挥物流专业引导人才发展、对接社会职业渠道的必然选择。面对当今社会不 断发展的外部形势,必须与时俱进,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让自身的发展 满足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本文就物流仓储 教学现状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在教学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一、物流仓储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应按照“理论知识 适当、突出应用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突出应用特色,并以此来组织物流教学。但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一切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加之高职 院校自身发展条件的一些限制,导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 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欠缺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从 2002 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水路运输、公路运输、汽车运输、铁路运输 等传统专业基础上转化而成的,还有一类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平台上构建的物流管 理专业。所以对于物流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纵观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大部分没能充分体现物流专业的系统性及各门课程的关联性特征,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理论多,实践少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经费不足,对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建设投入较少,实习实 训设施和场所非常有限。导致在教学计划上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有的学校实践教学课时甚至不到 10%。所以在具体教学中,理论讲述多,实 习实践少,关门办学,闭门教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 入企业不能适应的主要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 国外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 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物流教 育起步晚,培养的物流人才有限,走上教育岗位的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更少。目 前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中,中老年教师毫无疑问都不是物流专业毕业的,而 招进来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毕业的,如交通运输管理、国际 贸易、经济学等,真正物流专业毕业的是凤毛麟角。许多老师都是在边学边教边 干的过程中进行物流教学的。再加上学校资金有限,教师出去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难免差强人意。 二、物流仓储教学改革对策 1.健全课程配置,紧扣教学主题 首先,课程的设置需要以有效的教学目标为依托,而笔者认为,既然目前高 职类学校以面向社会、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为教学目标,那么物流专业的仓储实 训教学的目标设计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其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第41卷第2期2013年1月广州化工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Vol.41No.2January.2013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胡 坤,邹华红,桂柳成,吴 强,周 佳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聚焦于充分发挥基础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尝试进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通过注重本科 阶段学生培养、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建立考核制度构建新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0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3)02-0153-02 作者简介:胡坤(1982-),男,助理研究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质谱分析工作。 Construction on the Analytical Chemical Curriculum Reform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HU Kun ,ZOU Hua -hong ,GUI Liu -cheng ,WU Qiang ,ZHOU Jia (Key Laboratory for the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Medicinal Resources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asic course role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strument Analy-sis Experiment course was tried to reform.A new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stage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is system in training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got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 :instrument analytical experiments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system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生物、医药、食品、材料等众多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由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涉及以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理论,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应用性为显著特征的交叉学科。它与诸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足以凸现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在当今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化学一直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和研究探索活动中扮演着“眼睛”的角色。它能够从分析数据中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和解决应用领域以及研究领域实际问题[1] ,因此它的发展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力的标志之一,可以预计今后全社会对分析化学相关的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量。 在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 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实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着眼于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分析化学人才,成为分析化学教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为此,我国的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不断跟踪专业领域 以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 ,开展了大量诸如对实验内容更新设计、建立学习成效综合考核体系的改革,并在教育 技术层面研究开发了诸如“分析化学实验室 ”、“仪器分析仿真实验”等教学软件[3] 。现阶段改革的重心已逐渐开始由专业型 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4] 。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教育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型甚至超大型仪器诸如高分辨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拉曼光谱仪等纳入这门基础实验课程中,这无疑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大型仪器结构复杂、无法直观、操作繁缛,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5]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合理安排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在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是现阶段仪器分析课程亟待解决的主重要问题。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获取知识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动手实践能力: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善于独立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是探索未知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探索未知事物的激情、敢为人先的批判精神。 笔者依据以上人才特征,基于过程哲学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一下四个方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不同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不同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对普通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点内容和教学改革途径。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Teaching//He Hai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and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eaching;teaching reform;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uthor's address Departer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Hechi University,546300,Yizhou,Guangxi,China 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先修学科,也是化学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之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二级学科下新设专业逐渐增多[1],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重组,为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开设的生物化学专业课程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化学本科专业共4个专业。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的是结合地方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就业目标也不相同。如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是“熟练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中学和中等学校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培养能在蚕业、农业、环保、生物技术等企事业或相关领域从事生物及其与生物相关的行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生物技术专业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强,能在工业、医药、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并能够在相关领域自我创业”。此外,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由于学生就业需求与考研目标等人生规划的不一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的出发点和兴趣点也不一样,因而,如何针对这些区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2教学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2.1教学大纲修订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不同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应有一定的差别,具体应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不同,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深度、重点和难点也有所区别。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的做法是:在制定不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时重点考虑:一是课时区别;二是实践教学区别;此外还有理论基础知识的难度、深度区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的生物化学教学因相关学科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教学的需要增加了理论教学的课时数、深度与难度,实践教学则关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要求的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重在实验实践技能的掌握与了解。而化学专业强调学生除了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外,着重掌握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如有关物质的合成、物质分析测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2.2教材选择与教学参考书推荐 如上所述,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深度、不尽相同。如何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教材选择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体现了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它是确保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2],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还反映了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进展、研究前沿,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而教学参考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延伸,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显著效果。在教材与教参选择上除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总体原则还要把握的是尽可能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教材,此外还要注意教材、教参的更新与教参量的要求,不能应付了事而只随便列举一本两本教学参考书,也不能广而泛大量要求学生阅读,而应该是针对不同专业学习程度的需求尽量精而简,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很多作者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是不同院校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也曾对普通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4],可以说对各专业的生化教学都有一定 (河池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广西·宜州546300)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1-0127-02 127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0.1、教学研究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研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建设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数控实训中心,以高规格装配好数控实验实训室;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评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及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起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模块;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操作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场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8116935.html,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江玉婷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奔向小康生活,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 工具。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汽车维修成为日益增长的行业。由于目前汽车构造和维修的专业人员不足,所以相应的高校要不断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9-0089-02 如今,在汽车行业所缺乏的是掌握汽车构造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专业技术工人。高职院校作为汽车构造和维修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出了解汽车构造或熟练汽车维修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打造出二者兼得的人员。在专业技术的教学课程上,建设新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推动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一、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建设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便于之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如今社会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要求出发,将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方面能够吸收汽车新科技知识以及维修经验,让学生感觉内容更加的新颖并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践中,与学生之后的工作能力拉上关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理论教学课程的时间,避免汽车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删减那些与实际应用中脱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减少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整体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第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教师凭借自身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技能,来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一个完善的能力要求设定,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以及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短缺进行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车辆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求能够清晰地认识发动机中重要的原件与结构,更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每个汽车零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计划要严格落实,比如通过相关课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故障中所需要的相关的检测设备,以及其工作的原理和使用的技巧,提升汽车发动机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汽车发动机中的零件能够进行独立的机械加工,并且能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7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体现职业性 、基础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本课程的学习模块是基于劳动部职业工种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分析研究,生物制药专业职业范围是在生物制药公司、发酵产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自主创办的各类生物药品综合实体等从事药品生产、检测、经营(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等职业岗位。 国家发改委新增资金支持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经济 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客观的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 这就求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整合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生物化学课程开设时间在第2学期 ,下一步将进入与专业目标定性更强的理论和技能模块,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基础。由于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支撑促进作用,将本课程定位为我院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必修职业基础课程。 前导学习领域:

《药用基础化学》 《医药基础》 《生物化学》 职业基础课 后续学习领域: 职业技术课 《生物化学》整合了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图 2 课程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运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 是关键,素质人格是根本。 2.1总体目标:适应生物制药生产、营销等一线需要,具备必要的生物化学 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2.2具体目标: 知识性目标:认识人体内重要物质功用及代谢,为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 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 的能力。 社会能力: 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本职岗位工作心理素质。 方法能力: 掌握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及分离技术等的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 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人单位关注毕业生的核心问题是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问题. 高职生职业素养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附件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 2.教学成果总结 成果完成人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成果完成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安徽省教育厅 推荐时间2004 年12 月30 日 成果科类中国语言文学 代码□0□5□0□1□4□1□2□2 序号□9□3□4□0□1□8 编号

附件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成果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其他完成人姓名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安徽师范大学 其他完成人所在单 位名称 组织鉴定部门名称安徽省教育厅 鉴定组织名称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鉴定委员会 鉴定时间2004年12月20日 鉴定意见: 以刘运好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研究成果。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成果汇报、提问答辩、审读材料等方式,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该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科学的鉴定。鉴定意见如下: 该成果以专题讲座为基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专题讨论为契机,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突出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对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该成果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从教改实验的两个年级教学效果看,已经取得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深化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此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鉴定组织负责人签字郁贤皓 2004年12月20日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