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染色体不稳定性及HPV,CM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染色体不稳定性及HPV,CM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染色体不稳定性及HPV,CM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染色体不稳定性及HPV,CM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论著?染色体不稳定性及HPV、CMV感染

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周 琦,赵 强,贾婵维,王树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 100006)

【摘要】 目的:探讨染色体数目畸变、脆性位点发生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发生率、细

胞内微核发生率、宫颈分泌物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巨细胞病毒(C M V)感染与子

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对30例子宫颈癌患者,做外周血细胞培养,分析染色体畸变、姐妹

染色单体交换、脆点和微核。用PCR方法扩增宫颈分泌物HPV

16

-DNA、HPV18-DNA、

C M V-DNA。结果: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发生率,脆性位点、细胞内微核发生率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宫颈癌组HPV

16

-DNA、HPV18-DNA和C M V-DNA感染阳

性率分别为50%、46.67%和53.33%,3者均为阳性者占20%。结论:染色体不稳定性增

加及HPV、C M 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相关。

【关键词】宫颈肿瘤;染色体畸变;染色体脆性位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微核;乳头状

瘤病毒;巨细胞病毒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01)01-0003-04

Correlation betw een chromosome instability,HPV CMV infec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cer2

vical carcinom a.Zhou Qi,Zhao Qiang,Jia Chanwei,et al.Beij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2

pital o f Capital Medicine Univer sity,Beijing100006.

【Abstract】Objective:T o study chrom os omal aberration,rate of chrom os omal fragility,rate of

sister chromatic exchange(SCE),rate of micronucleus in peripheral blood cell of patients with cervi2

cal carcinoma and DNA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ytomegalovirus.Methods:According to FIG O

clin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rcinoma in1988,the authors collected30cervical carcinoma speci2

mens and analysed their chrom os omal aberration,chrom os omal fragity,micronucleus in cell and a

m plifed DNA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ytomegaloviru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from

the patient’s cervical secretion.R esults: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hrom os omal aberration,chrom o2

s omal fragility,sister chromatic exchang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normal control and the cervical

carcinoma groups.P ositive rate of HPV16-DNA and HPV18-DVA and C M V-DNA were50%and

46.67%and53.33%.Respectively,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s.Conclu2

sions: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 is correlated with in fection of HPV and

C M V.The instability of chrom os ome of the patients is increased.

【K ey w ords】Cervix neoplasms;Chrom os ome aberrations;Chrom os ome fragile sites;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Micronuclei;Papillomaviruses;Cytomegaloviruses

子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关,也与卫生条件、风俗习惯及染色体畸变、DNA损伤有关。宫颈癌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因缺乏适宜的核型分析技术而有困难,故宫颈癌染色体畸变与肿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研究进展缓

3

慢。我们现从肿瘤患者末梢血染色体畸变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微核发生率,脆性位点分析,及宫颈粘液PCR扩增HPV-DNA、C M V-DNA的诊断探讨这些因素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理诊断证实为宫颈癌,符合1988年FIG O 标准未作过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患者30例,27~65岁。对照组正常健康女性10例,45~62岁。无毒物、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无吸烟史。

1.2 实验方法

1.2.1 人体外周血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用常规方法1,RP MI1640培养液4ml,小牛血清1ml,植物血凝素(PH A)0.25ml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分析。

1.2.2 微核 (1)将接种的培养瓶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72h。收获前不加秋水仙胺;(2)将培养物吸入离心管内,加入固定液1ml混匀预固定1~2min,1600rΠmin,共8min;(3)弃上清液,加入0.075m olΠL K Cl液5ml,混匀后低渗约3min;(4)重复步骤3;(5)弃上清液,留0.2~1ml底物混匀。滴2~3滴于玻片,晾干,G iemsa染色5min;(6)在油镜下,每一样本选择1000个胞核、胞质完整和着色清晰的淋巴细胞计数。1.2.3 脆性位点 (1)方法同1.2.1,仅将RP MI1640培养液换成M199培养液;(2)G iemsa染色5min;(3)油镜下观察25个分裂相,记录坐标,退色后做胰酶消化染色。

1.2.4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外周血细胞加入溴脱氧尿嘧啶(Brdu)培养72h后,离心、固定、离心、滴片。置于2×SSC溶液55℃,30W紫外线灯下垂直照射30min。照射距离10cm。用清水冲洗标本,G iemsa染色5min,清水冲洗晾干。油镜下计数,每例分析第2有丝分裂期(M

2

)的中期分裂相25个,计算每一末端交换为1次交换,短臂或长臂中间发生交换计作2次交换。

1.2.5 多聚酶链反应(PCR) 用棉拭子取宫颈粘液,置入试管注入生理盐水3ml充分混匀,离心16000rΠmin,共5min,弃上清,留底液0.2ml混匀后取50μl,离心3000rΠmin,共15min。按HPV16-DNA、HPV18-DNA、C M V-DNA试剂(上海复华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的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 宫颈癌的染色体数目畸变 宫颈癌的染色体数目畸变为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8%(P< 0.005),见表1。

表1 子宫颈癌组和对照组染色体数目畸变

组别细胞计数整二倍体亚二倍体超二倍体畸变率

(2n=46)(2n<46)(2n>46)(%)宫颈癌组300025563925214.8333对照组1000962326 3.8

 333P<0.005 畸变率=(亚二倍体+超二倍体)Π计数细胞×100%

2.2 宫颈癌的染色体结构畸变 宫颈癌染色体结

构畸变率为9.73%,高于对照组的1%(P<0.005),

见表2。

表2 宫颈癌和对照组染色体结构脆性位点畸变率

组别细胞计数单体断裂双体断裂畸变率(%)宫颈癌组30003503809.73333对照组10001001

 333P<0.005 畸变率=(单体断裂+双体断裂)Π计数细胞总数×100%

2.3 宫颈癌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 宫颈癌的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为10.37±4.15,高于对照组

(P<0.01)。见表3。

表3 子宫颈癌组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

组别细胞计数范围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宫颈癌组30005~1810.37±4.1533对照组10001~9 4.66±0.82

 33P<0.01

4

2.4 宫颈癌和对照组微核发生率比较 微核发生

率宫颈癌和正常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1)。

见表4。

表4 宫颈癌和对照组微核发生率比较

组别细胞计数范围微核发生率宫颈癌组30005~810.37±2.1633对照组10001~5 3.5±0.98 33P<0.01

2.5 宫颈癌与HPV16、HPV18、C M V的关系 见表5。

表5 宫颈癌与HPV

16

-DNA、HPV18-DNA、C M V-DNA的关系

组别n

HPV16 阳性

n%HPV18 阳性

n%

C M V 阳性

n%

3者均阳性

n%

宫颈癌组30155031446.6731653.3336203对照组10220.00220.00110.0000 3P<0.05

3 讨 论

多数实体瘤有非随机性染色体畸变。由于宫颈癌标本不易获得,制备的染色体成功率低,形态差,难以分析,故取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析其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染色体数目畸变,染色体脆性位点,微核发生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是反映染色体不稳定性的指标,表明染色体复制过程中DNA链的等位点发生交换,标志着染色体在DNA水平的不稳定性和易损伤性。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升高,微核发生率高,脆性位点增多,表明其基因组更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畸变率,染色体脆性位点畸变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发生频率,微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提示宫颈癌患者的染色体稳定性较差,这可能和DNA修复系统的缺陷有关,如特异的染色体区带缺失,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2。

HPV16、18、31、33、35、45、46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 N)的发生及恶变有关。HPV

16、18

型的E6、E7基因具有细胞转化功能,是一种癌基因。HPV引起的良性病变中,病毒DNA位于感染细胞核的染色体外,而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宫颈癌中,HPV的DNA常整合于细胞DNA中。HPV整合常发生在宿主细胞染色体的某些部位,尤其是打断E2ORF(open reading frame, ORF开放阅读框)。E2的中断可能在恶变中起作用,因为E2ORF的正常表达引起E6、E7表达下降。病毒DNA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可能是细胞发生恶变的重要步骤。E6、E7是2个具有重要转化特性的蛋白。高危型HPV

16、HPV18编码的E6蛋白与P53蛋白形成复合物,可快速降解P53,失去抑癌作用,导致细胞增殖。高危HPV-E7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起主要转化作用,而E6增加了E7基因转化上皮细胞的能力。E7蛋白与成视网膜细胞瘤(retionblasto2 ma,RB)结合导致细胞过度生长,是宫颈癌发生的重

要步骤4。本组宫颈癌患者中,HPV

16

-DNA阳性者

占50%,HPV

18

-DNA阳性者占46.67%,文献报道与本结果相近3,5,支持HPV与宫颈癌有关的学说。有学者建议CI N-1时就应开始检测HPV病毒的感染类型6。

本组30例宫颈癌患者中,C M V-DNA阳性者占53.33%,10例正常者中C M V-DNA阳性占10%。由于宫颈上皮感染C M V,C M V即早基因-2(immedi2 ate early gene,IE)可能协同HPV16、HPV18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而发生恶变7。C M V的致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C M V与HPV协同致宫颈癌;(2) C M V感染诱导肿瘤逃逸致癌;(3)C M V79-aa ORF癌基因促细胞肿瘤转化;(4)C M V感染激活原癌基因。

C M V的致癌作用可能是多途径的,30例宫颈癌患者

中HPV

16

-DNA、HPV18-DNA、C M V-DNA均为阳性6例,占20%,但受检中C M V-DNA阳性占53.33%,因此,仅单独一种病毒感染的致癌作用不明显。文献报道8,几种病毒如HPV16、HPV18、C M 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沙眼衣原体同时感染,相互之间的协同作

5

用就可能致细胞上皮癌变8。同时,人体存在免疫缺陷时病毒侵入也可引起宫颈癌。有学者报道, C M V在宫颈癌中占67%,本组为53.33%,可能与样本小有关。

由于我们收集的病例数少,对肿瘤的临床病理分型及分期与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发生率、脆性位点、细胞内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关系尚未深入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刘权章.人类染色体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 熊光武,王世阆.HPV感染的原发性子宫颈癌组织系中不存在p15和p16基因的改变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

册,1999,26(5):314.

3 晋红中,王家璧.人乳头瘤病毒与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的关系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05-14

4 Dys on N,H owley P M,Munger K,et al.The human papilloma virus-16E7on comprotein is able to bind to the retionblasto2

ma gene product J.Scinece,1989,243:934-936

5 Bram TH,Franks A,John K.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16in cervix and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J.Am J Obstet G ynecol,1999,93:46-50

6 Adam E,Berkova Z,Daxnerova Z,et al.Papillomavirus de2 tection:Dem ographic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n fluenc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cervical disease J.Am J Obstet G yne2 col,2000,182:257-264

7 刘朝奇,韩广州,李昆.人巨细胞病毒协同人乳头瘤病毒16型诱导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

杂志,1999,28(1):25-26

8 Hsienh CY,Y ou S L,K ao C L,et al.Rrproductive and in fectious risk factor for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in T aiwanJ.Antican2 cer Res,1999,19(5C):4495-4500

(收稿日期 2000-11-20)

第一作者简介:周琦(1963-),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是肿瘤遗传学。

大网膜囊性淋巴管瘤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

河南省焦作市第160医院 韩玉新, 李晓琼

患者,女,24岁,G

3

P0A3因腹部包块2年,右下腹隐痛1周于1999年3月31日入院。平素体健,进食后胃部有饱胀疼痛不适感。俯卧位休息后略好转。月经规律,白带正常,一般情况好,右下腹可见一包块隆起,如儿头大,触之软,无压痛,叩之浊音。妇科检查示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宫体前方可触及一如孕4个月大的包块,质软,有囊感,活动度好,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及异常。彩超示子宫上方可探及一13.4cm×11.3cm×7.8cm的不规则低回声包块,内可见均匀点状强回声及不规则片状强回声,挤压后有光点移动,未显示血流信号,诊断为卵巢囊肿。择期于1999年4月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呈咖啡色,剪开腹膜一小口,见咖啡色液体涌出,质粘稠,约500ml。探查中腹可见一巨大囊肿,囊壁已破,约13cm×11cm×7cm,仍有少量咖啡色浆液性囊液,囊肿为多房性,囊壁厚度为0.1~0.5cm。囊肿向上与胃结肠韧带粘连,下缘游离。请外科会诊,囊肿与胃腔不通,有界线,可钝性分离囊肿。检查肝、胆、脾无异常。钝性分离囊肿,用丝线缝合止血,并包埋胃结肠韧带游离处的浆肌层。查无渗血,冲洗腹腔后关腹。切除组织病理检查为大网膜囊性淋巴管瘤。术后禁食24h,7d拆线,随访1年,胃部不适感消失。

讨 论 淋巴管瘤一般不形成肿块,呈弥漫性增生。此瘤系胚胎期的淋巴管聚积而成,有时带有淋巴组织。可在出生后任何时间开始增生;一种形态是受累部分因淋巴管弥漫性增生而增大,另一种形态为淋巴管扩张呈囊,形成囊性淋巴管瘤。最常发生于颈部,大者直径达15cm,可引起局部变形或压迫静脉,也可发生于大网膜及肠系膜,严重时可引起肠梗阻。囊肿通常含澄清液体,少数因囊壁破裂出血腔内混有血液。本例患者发现腹部巨大包块2年,病史长,故囊内澄清液体混有血液呈咖啡色。

(收稿日期 2000-11-30) 6

宫颈癌、HPV与免疫状态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目前宫 颈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关系 明确,但HPV感染后宫颈癌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生育年龄妇女中HPV感染率高达80%,但接触HPV后是否发生感染以及感染后的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宫颈局部免疫功能密 切相关。

?免疫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稳定的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可以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或异体抗原物质的侵袭,能识别并杀伤体内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包括肿瘤细胞。

?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统为机体抵抗HPV感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HPV感染患者下生殖道分泌物中分泌型IgA /总IgA 的比值较正常女性明显降低,且HPV16感染的患者SIgA /总IgA比值更低。树突状细胞为黏膜免疫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而表皮郎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LC)是一种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生殖道中的郎罕氏细胞(LC)主要定位于阴道和宫颈的黏膜上皮,被激素依赖且呈周期改变的上皮包绕,对激素和有害因素高度敏感。LC具有受激素调节的特殊性能,是局部免疫系统的一个传入部分。宫颈局部免疫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HPV 感染可对表皮LC直接产生细胞毒作用,导致子宫颈呈局部获得性免疫缺陷,不典型增生细胞逃脱宿主免疫监视发展为浸润癌。

?机体感染HPV后,免疫系统一般在7 ~12个月内可将其清除。HPV通过其嗜上皮细 胞的特性而逃避免疫反应的监控。因此, HPV感染通常不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潜 伏感染也不引起免疫反应,因为无伴随炎症。HPV诱发的免疫反应是型别特异性的,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仅占很小一部分。

宫颈癌前病变与Hpv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8349780.html, 宫颈癌前病变与Hpv的关系 作者:刘建梅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前病变与Hpv的关系。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9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9例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纳入研究组、对照组2个组别。两组均行Hpv检查,观察患者的Hpv病毒载量、Hpv阳性率、宫颈 癌前病变Hpv亚型阳性率、宫颈癌前病变与Hpv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pv病毒载量 675.24±58.49,高于对照组病毒载量97.62±36.48(P100.00(回归系数0.76,OR值26.33)、Hpv阳性(回归系数为0.62,OR值4.83)与宫颈癌前病变呈正相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宫颈癌前病变; Hpv;阳性率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2-051-02 前言:作为临床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近年来,宫颈癌患者群体逐渐趋向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宫颈癌前病变对宫颈癌诊断、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改善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效果,本文将39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39例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宫颈癌前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相关性, 现将整个研究流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9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9例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纳入研究组、对照组2个组别。 纳入标准:(1)所有女性均月经正常;(2)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分别符合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排除24小时内有性生活的女性患者;(2)排除3天内阴道上药、冲洗或涂抹碘液、醋酸的患者。 对照组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8.2±3.5)岁。研究组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 (37.1±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中国HPV与宫颈癌

2014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HPV与相关疾病报告解读 (上篇:HPV与宫颈癌) 导读:在不同宫颈病变(正常细胞到浸润性宫颈癌)中,中国前5大HPV感染型别都是16、18、58、52和33。这5种型别在浸润性宫颈癌中感染率高达93%。本文解读了2014年ICO对中国宫颈癌与HPV型别分布关系,旨在加强对健康政策制定的指导以及对农村宫颈癌初级筛查工作的促进。 1中国宫颈癌概况1.1 中国宫颈癌发生率 1. 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为61691人。 2. 宫颈癌是中国第8大高发女性恶性肿瘤。 3. 在15至44岁中国女性人群中,宫颈癌发病率高居第二。 图1 中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2012年统计数据单位:/10万)

图2 中国不同年龄段女性宫颈癌发病率(2012年统计数据单位:/10万) 图解:中国女性人群中,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抛物线状,在44-54岁年龄段中发病率最高。 1.2 中国宫颈癌死亡率 1. 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新增宫颈癌死亡人数29526人。 2. 宫颈癌在中国女性死亡病因中排名第七。 3. 在15-44岁年龄段中国女性中,宫颈癌是第三大死因。 图3 中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死亡率(2012年统计数据单位:/10万)

图4 中国不同年龄段女性宫颈癌死亡率(2012年统计数据单位:/10万)图解:中国女性人群中,宫颈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图5 中国不同年龄段女性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2012年统计数据单位:/10万)

2中国HPV型别分布 2.1 中国健康女性HPV感染率 1. 健康女性也存在HPV感染。 2. 正常人群HPV感染率约为15%左右。 3. HPV感染随年龄增加呈抛物线状,35-44岁左右感染率最高。 图6 中国健康人群HPV感染率(统计数据截止至2014年10月31日) 2.2 中国常见HPV型别分布 1. HPV16/18在正常细胞学、低度宫颈病变、高度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感染率分别为3.8%、2 2.7%、45.7%和76.1%。 2. 中国宫颈癌患者最常见5大HPV型别及其感染率为:16(65.1%)、18(11%)、58(8%)、52(6%)、33(2.9%) 3. 宫颈病变越严重,HPV感染率越高。 4. 不同类型宫颈癌中HPV型别分布有所差异

正确认识高危型HPV与宫颈癌

正确认识高危型HPV与宫颈癌 HPV一般指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 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表现为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症状。随着性病中尖锐湿疣的发病率急速上升和宫颈癌、肛门癌等的增多. HPV感染途径很广泛 HPV感染除了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以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就是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手接触到了带有HPV的东西,入厕、沐浴时会不经意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直接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浴缸、马桶等物品都可以传染上HPV,所以说感染HPV的几率非常大。 感染HPV后,大多数感染会在一定时间后自然消退,并不引起宫颈细胞的改变和致病。即使出现持续性的HPV感染,如果能在早期就及时进行了治疗,就可以避免宫颈癌的发生。3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存在持续HPV感染的情况,就属于高危人群,患宫颈癌的风险相对高一些。 HPV的分类 在临床上,根据HPV致病力大小或致癌危险性大小不同可将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 1、低危型HPV:一般来说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能自身消除。 2、高危型HPV:它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及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其种类达百十多种,临床上最危险的有HPV16、18、31、3 3、35、39、45、51、52、56、58型等。 什么是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又称宫颈侵润癌,简称宫颈癌,由癌前病变逐步发展而来的。是目 前唯一病因明确、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子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 全世界每年新病例数为56.5万,中国每年有3万多的妇女死于宫颈癌。 HPV感染多数不发展成为宫颈癌,可以在9-16(8-10)个月消失;间隔半年2次HPV(+)为HPV持续感染;28%的持续感染 者,在2年内发展为CIN1;70% 的持续感染者4年内发展为CIN2. 现在基本明确宫颈癌的病因就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感染HPV病毒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