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满文篆书浅谈

满文篆书浅谈

满文篆书浅谈
满文篆书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浅谈篆体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篆体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On zhuan ti in the use of logo design Tanxi(谭熹)肖启明改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篆体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浅析讲解篆体字标志设计的几种运用手法,认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标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篆体作为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产生文字根源, 其艺术价值也得到发掘空间.根据汉语言文字的演化客观规律,篆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符号标志性实用价值也日益突现.中华汉语言文字运用于标志使得华夏子孙的民族文化重新被世界认识和尊重,为汉字图形标志的出现带来了契机,篆体文字与生俱来的图形特征,造字中的“象形之智”“抽象之智”“综合之智”“求简之智”,使篆体在汉语言文字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应为必然。篆体图形标志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成为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最佳平台之一,创造中华民族风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篆体;标志设计;运用; Key words: zhuan ti; logo design; use 标志设计作为事物特征的一种表达、传播方式,能以精炼、形象、快捷、直观等特征表达一种含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的潜意识、联想等,传达特定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经过精心设计的标志广泛用于运用各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标志是象征性、概念化的视觉符号,是最简洁、抽象的语言,可以表达复杂而深刻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更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久、使用区域最广泛的文字之一。篆体历史渊远流长,是一种文明的标志,积淀着整个中国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艺术评论 书画纵横/ 秋子/ 2013-08-01 10:18 临写《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篆书的概念及定义 篆书,就书体而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也称籀文,是对商周以来所有的“金文”“石文”等古代书迹的统称,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国的汉字书迹。大篆以商周钟鼎文和春秋《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文字之一。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大篆作品,以材质分,主要有刻石和钟鼎等。 钟鼎铭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亦称“钟鼎文”“吉金 文”“钟鼎款识”等,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钟鼎铭文书迹很多,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吉金铭1894字,另附录约1200余字。

《石鼓铭》是春秋时期秦王刻在10块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今凤翔县)南二十里的三畤原被发现。三畤原今称桑树原,是由于语音在流传中不断递变而形成的。《石鼓铭》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狩猎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称有“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小篆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代的《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等。小篆的形体,较之大篆笔画已作省简,对称匀停、线如玉箸(即筷子)是其主要特点。 小篆书体自秦代立规,往下有汉篆、唐篆、清篆三次发展的高峰,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并无多少创新之意,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今天,我们主要以秦代的《峄山刻石》为参照,一起来讨论篆书问题。 二、《峄山碑》的概况及书法特点 《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次年(前220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峄山碑》原石已失,也无原碑拓本传世,

篆书书写的结构分析

篆书书写的结构分析 -篆书书写入门??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曲势 (二)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向 相背

(三)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 相左 相右 (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

篆书

篆书概述 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这些在文字孳乳演变期中的不同说法,都涉及到古文宁的许多学问。因本书主要是面向篆书初学者,从篆书书写的入门考虑,只将篆书演变期中的主要书体及篆书的发展分别作一概述,而后以小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与引导。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浅谈初学篆书心得体会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一般人认为篆书很难学,原因有两点(1)难懂,难记;(2)大家不认识,难于交流。其实,学习篆书的好处是很多的,最突出的有三点:(1)篆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统,学习它可以深刻理解汉字源流,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2)掌握纯粹的“中锋”用笔,此笔法千古不易,将来对学习楷、隶、行、草各种书体都有帮助;(3)唐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篆书重在锻炼线条和笔力,这对学习国画及篆刻的朋友来说无疑是内功的提升。 正因为篆书难懂、难记,所以笔者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常常结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及《说文部目》来思考。一般建议初学者从秦小篆入门,字帖可选《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原石已不在,现在所见为北宋翻刻本。下面以《峄山碑》篆字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部首来“识篆”。 (1)《峄山碑》第一个字“皇”,字形下半部分是“王”字。《说文》释“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凡王之屬皆从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董仲舒的解释比较牵强,唐代书法家李陽冰提醒我们:中间那一横画要靠近上方。在篆书中,“王”和“玉”相似,初学者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就在横画的间隔不同。上两横靠近者为“王”,三横间隔均匀者为“玉”,这是重要的特点。 由此,我们又把《峄山碑》的“理”字找到,原来它的部首是“玉”。《说文》释“理”:“治玉也。”和玉有关。 大家还可以观察这两个部首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源演变过程,发现它们有很大的区别:“王”横视即大斧之形,象征武力、权力;“玉”象是绳索穿起来的三片玉石(侧面)。《说文》释“玉”:“石之美。有五德。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我们再回到“皇”字,《说文》释“皇”:“大也。大君也。”皇是一国之君,当然底部是有权力的“王”作部首来支持。 如果是给小学生讲解,可以做一下延伸,请孩子们找找《新华字典》里有哪些“玉”字旁的汉字呢?查找之后发现一大串:“瑜、瑞、班、璞、环、球、琅、弄、莹、璧……”这么多啊!小朋友的兴趣来了,再让他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原来“玉”作部首,放在左右或者上方就省略一“点”,好象“王”字;放在下方作部首就保留一“点”作“玉”。一般说来,带“王”字旁的简化字都是有“玉”的含义存在的。我们再拓展一下,用古诗举例。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

【VIP专享】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作者:沈晓英 来源:篆书书写入门 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 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 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 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 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 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 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 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 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 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 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 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 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这些在文字孳乳演变期中的不同说法,都涉 及到古文宁的许多学问。因本书主要是面向篆书初学者,从篆书书写的 入门考虑,只将篆书演变期中的主要书体及篆书的发展分别作一概述,而后以小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与引导。 (一)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 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 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 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 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 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 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 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 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 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 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 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篆篆书书书书书书写写写入入门:篆书概述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 长文多图,请慎重打开。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 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 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 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

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临习方法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 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这里,我们把不识篆字或认识篆字不多的人称作普通人,以别于精通篆字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学认篆体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认得常见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学认篆字说点浅见。

篆书书写入门:小篆的结构分析

篆书书写入门:小篆的结构分析 -篆书书写入门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曲势

(二)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向 相背 (三)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

相左 相右 (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排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2008-03-19 17:47:07 作者:刘洪洋来源:中国篆刻网文字大小:【大】【中】【小】 核心提示: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 关键字:刘洪洋观点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

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以免遭亡国之祸,最后赐以品物,毛公作器,铭记其事。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其文32行,以499言再现了宣王中兴王室,任人为贤的盛景。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政治统治很不稳定,周宣王善于总结经验,革除积弊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由于当时的人们将青铜器称作“吉金”,故以文字载体的性质而得名亦称“金文”。青铜器中以礼器(鼎为主),乐器(钟为主)为尊,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至今所见拓印版本是通过书写、制作以及锈蚀残泐的产物,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它较之平直的线条,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趣味。这种极有意味的分布是心灵思变的映射。先民们在器物的形状、面积的大小、文字的多少上进行了精心计算且反复推敲之后,才决定字的大小、字距、行距的宽狭。且雕且琢,复归于朴。如此的设计周密,完美精准,才构成了和谐有序、自然质朴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先民们有意地追求着书法美。其用笔圆润秀美,首尾呼应,起承转结、俯仰向背都恰到好处。行笔有涩有疾,亦张亦驰,气度轩昂,安详精密,凸现着威严华贵的王家气派。在章法上因笔画的多寡,自然造成了字形大小的差别,但并不强调、夸张这种差

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 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 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 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 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 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 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 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 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 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 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 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 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 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 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 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 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 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 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 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 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 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 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

篆书复习资料定稿

1、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 2、根据线条的类型,篆书可分为玉箸篆、铁线篆和倒韭篆。 3、甲骨文最早是1899年由当时的国子监王懿荣发现的,其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4、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文字、甲骨卜辞、卜辞、殷契、契文、殷墟书契、甲文、甲骨刻辞。 5、金文又被叫钟鼎文、钟鼎铭文、钟鼎款识。它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 6、毛公鼎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7、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毛公鼎、大盂鼎被称为金文中的四大国宝。8、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书,所以也叫籀文。又因其内容多为歌颂田猎、宫室美好的文字,又被称猎碣文字。 9、魏晋时代的篆书具有代表性的是魏国的三体石经和吴国的天发神谶碑。 10、唐代篆书成就最高的是李阳冰、他创造了铁线篆。 11、宋代最有名望的篆书作者是徐铉、徐锴。 12、清代邓石如是篆书创作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13、吴昌硕的代表作是《临石鼓文册》 14、王懿荣的弟子刘鹗于1903年编辑出版了《铁云藏龟》,成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 15、近现代罗振玉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对后学影响很大 16、《金文编》作者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容庚。 17、篆变的几种方法有:改易、减省、 期? 甲骨文是甲骨文字的简称,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指铸造活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和甲骨文并存于商周两朝,商代以甲骨文享誉,周代以金文著称。 2、为什么有些专家认为金文早于甲骨文? 1)从考古发现所认定的。依据考古资料提供,最早的金文在公元前15世纪,即在商代中期的二里岗文化时期;而甲骨文是在公元前14世纪,即在商朝后期的殷商时期。以此定论,金文要比甲骨文早上一个世纪。2)是金文本身的形体所显示的。①早期的金文是繁缛的象形文字,而甲骨文一般来说多是线条化、简约化的文字,有些专家对此有过明确的结论,即甲骨文是当时的简化体文字。 ②金文数量少,工整规范,甲骨文数量多,潦草随意。有关专家认定甲骨文是对应于金文的简化字。 3、金文笔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起笔:逆入平出,其头可方可圆,但须雄浑有力。 2)行笔:以中锋为主,辅以粗细、轻重、疾涩等节奏上的变化,使线条丰富多彩。 3)收笔:应用回锋或留笔的方法,将笔收紧,切勿草率。 4、简述《散氏盘》书法的艺术特征?《散氏盘》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既不是西周晚期成熟金文的规整形态,也不是严整疏朗的装饰性很强的线条构形,而是别具生面,呈现一派天机。扁圆的字形,野逸粗质,无一字不欹侧;而字间呼应,圆润拙劲,无一字不稳妥。其气势雄健欢腾,形质奇恣放,情趣真率稚拙,章法朴茂淳古,笔意自然浑厚。其线条 凝重含蓄,将老辣与天真,沉稳与恣 肆,灵动和朴茂合而为之,独树一帜。 世人称为“金文中之草书”,可谓开 草篆之先河。 5、什么是“六书”? “六书”在文字学方面指造字的原 理。有关“六书”的经典的定义,出 自许慎的《说文解字》: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 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 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 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 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 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6、简述转变的几种方法,试各举一 例说明? 1)改易,是奇特繁复的笔画变成简 易定性的文字。如: 2)减省,大幅减少部首及笔画保留 义符。如: 3)增加,增加笔画或部首使字更加 专用、更加形象、准确。如: 4)易位,为了便于书写或更加美观 而对字的结构进行新的组合。如: 5)综合,几种篆变方法相结合。如: 6)替代,相近部首互相替代、通用。 如: 7、简述篆书作品的常见章法及主要 代表作品? 1)竖无行、横无列。早期的甲骨文、 金文常见的章法。以《散氏盘》、《何 尊》等钟鼎铭文为代表。 2)竖成行、横无列。以《毛公鼎》 为代表。 3 )竖成行、横成列。以石鼓文、斯 1、试论篆书临摹的一般规律? 1)古人积累了很多临摹经验,大抵 有:①临摹的三阶段:对临---背临 ---意临②临摹的三境界:务求形似 ---形神兼顾----得意忘形③临摹过 程: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或表述 为:又不像到像,由像到不像。 2)中国美院概括了更为操作性的临 摹规律,即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 摹----印象的临摹。①准确的临摹, 就是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上去靠近所 临摹的帖。要做到准确应:一是用心 多临,达到熟练。二是多看多想,心 有其形。三是精研代表,把握特征。 ②分析的临摹,就是在熟悉字帖的基 础上领悟、理解字帖,有对形的模仿 到“法”的把握和“神”的领会。一 要分析线条,总结用笔技巧和规律。 二要分析结体,掌握篆书结体的基本 法则。三要分析风格,但防止夸大所 临帖的风格。③印象的临摹,是在准 确的临摹和分析的临摹达到相当程 度后方可进入的阶段。从一般的以字 帖为准、主体屈从于客体的立场转变 为以个人感觉为基准、主体自由分配 客体的立场。由过去临摹的以规矩、 法则为主,转变为自我感觉为主。 这三种临摹方法,是由深入浅、循序 渐进的,但是又不是截然分开的阶梯 关系。即使进入了印象的临摹,也不 能放弃准确的临摹和分析的临摹。三 种方法应该灵活运用。 2、简述邓石如对篆书发展的贡献? 邓石如是篆书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 式的人物。因为当时的篆书,多固守 玉箸、铁线之法,以匀称光洁为要, 致使篆书一艺,拘谨靡弱,了无生气。 邓石如纵临秦汉以来各家之作尤其 得力于汉人碑刻,从汉碑额篆书中吸 取了婉转飘动的意趣,又创造地把隶 书笔法柔和其中,大胆的用长峰软 毫,增强提按起伏,线条圆润厚重, 雄浑苍茫,字形方圆互用,姿态新颖, 用笔灵活稳健,骨力坚韧,一扫当时 呆板纤弱、单调雷同的积习,大大丰 富了篆书艺术,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 型,推动了篆书艺术在清代的兴盛。 邓石如对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 朽的贡献。 3、试论吴昌硕篆书风格的演变? 从现存作品来看,吴昌硕40岁前后 所临写《石鼓文》点画瘦细平直,由 于用笔尚不够熟练,显得软弱松弛。 时有迟疑板滞之处,结字方正拘谨, 虽力求匀称,但是左右分布和疏密安 排往往突兀,力不从心。可以看出, 吴昌硕年轻时篆书从杨沂孙、吴大澂 二人得法较多,字形方正。 60岁左右,在用笔上已经熟练把握 行笔、转折果断遒劲,线条加粗变厚, 节奏变化也渐趋丰富。结体上吸收秦 篆的特点,字形稍稍拉长,上部相对 紧密,下部疏朗,垂笔向左微微开 张,从而将《石鼓文》与邓石如、吴 熙载的篆书风格结合起来。 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 强化。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 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 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以遒劲老辣 为特征,结字茂密紧凑,正欹互用, 体势上以纵取势,左低右高的规律非 常突出,寓端庄于错落之中。而在分 布上疏密有致,避让得宜,在整体上 仍能达到雍正端庄的效果。用墨则以 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蕴生动,有 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茫朴拙之趣。 从吴昌硕篆书的发展过程上看,基本 上是由清逸渐趋浑厚,由平稳渐纵 肆,由整齐转向参差,最终形成恣肆 老辣、剽悍雄强的风格。 4、根据篆书的基本特征,谈谈对篆 书临摹、创作的认识? 1)篆书的三个基本特征:形体对称 而和谐,笔画中锋而见力度,墨色浓 润而显厚重。 2)认识略(结合个人体会谈,个人 观点、仅供参考) ①认真读帖。临帖前,经常认真观察, 看清每一字的下笔、运笔和收笔。以 及结体、章法布局 ②对临、摹写和背临。临写时,要认 真临写好每个字的线条笔画。写好篆 书需要认真研究和在实践中掌握,一 般篆书写法逆锋入笔,转笔藏锋,中 锋行笔,如行云流水,婉转如意,但 运笔时需腕力强劲才能写出有力的 笔画来。 ③努力识篆。要写篆书,就必须识篆, 否则困难的多没有办法去写,平时应 多看一些《说文解字》、《篆法点画辩 诀》和《篆法入门》等等,只有认识 篆书,才能在临摹、创作中很好的发 挥。 ④遍临历代名家小篆、大篆、甲骨文 等,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只有在临 习篆书达到一定的程度下,手头功夫 有了一定的火候,才能在创作中有所 创新和发展。 1、奉 奏春秦泰: 2、 塞寒 各异构: 3、墨头非 是里 : 4、蝶是 虫边捷: 5、智 知尚能通: 6、栗 覃岂是西: 7、 涨胀从独张: 8、 潮边不是朝: 9、弃 育云非云: 10、 阵是边陈: 11、 表素责青别: 12、旅 依偏还异: 13、 鱼熊同羔燕: 14、 泉流厂底原: 15、魏 是鬼头山: 16、庆 廌异庚唐: 17、 女良非是娘: 18、 行商 异宫商: 19、雨 方为雪: 20、恼 懒皆系手: 21、 影侧勿加彡: 22、毫厘奚可差:

时间 -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美术学院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2008级美术学、美术学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安排表 时间周 次 辅导员:王文丽辅导员:王文丽辅导员:王文丽08美术学219人(1班94人+2班96人+10专升本31人)08美术学书法方向25人08绘画41人(2个画室)国画87人+16=103 2302、2303、2311、2306 25、22+5、22+4、21+4 4教师 油画41人+4=45 2115、2308 20+2、21+2 2教师 设计59人+10+2=71 2507、2509 32、27+10+2 2教师2205画室 国画 2118画室-27人 1教师 油画 2307画室-14人 1教师 9.1-9.2 1 1231A002教育实习张学海、佫蒙、陈娟、于明刚、陈丹、孙娜、程安营、李娟、高喜军、杨烨、 郭炳利、马天栋、杜静兰、刘晶晶、崔媛媛、刘明玉、刘军辉、张春霞、夏 强 1231A002教育实习 胡洁、曹天成12346005 《工笔人物技法 及创作(二)》 36考试 6周(1-6) 9.1-10.7 刘晶晶 12346022 《油画人物写生 技法与创作(四)》 36考查 6周(1-6) 9.1-10.7 常山 9.5-9.9 2 9.12-9.16 3 9.19-9.23 4 12316009 《写意人物画》 36考查 5周(4-8) 9.19-10.21 杨晓坤 2302 赵鸣 2303 张亮 2311 李萌 2306 12316022 《油画双人体》 36考查 5周(4-8) 9.19-10.21 王宇辉 2115 刘军辉 2308 12326027 《专业制图A》 36考查 3周(4-6) 9.19-10.7 刘文 刘文 ㊣12316024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 36考试 杨晓坤[画室,周四3-4节] ㊣12316022 《篆刻临摹与创作》 36考查 李林[画室,周五3-4节] ㊣12315048 《书法鉴赏》 36考查 庄桂森[画室,周二5-6节] ㊣12315051 《古代文学作品选讲》 36考查 宁志峰[画室,周四5-6节] ㊣12315083 《书法创作》36考查 李林[画室,周五1-2节] 9.26-9.30 5 10.3-10.7 6 10.10-10.14 7 12326037 《应用透视》36考试 4周(7-10)10.10-11.4 王艳玲 王艳玲 12346010 《写意人物技 法及创作(二)》 36考试 5周(7-11) 10.10-11.11 杨晓坤 12346017 《油画综合材料 技法与创作》 36考试 5周(7-11) 10.10-11.11 杨波 10.17-10.21 8 10.24-10.27 9 12316011 《国画小品创作》 36考查 5周(9-13) 10.24-11.25 高喜军 2302 赵鸣 2303 张翔粼 2311 张亮 2306 12316028 《油画人物创作》 36考查 5周(9-13) 10.24-11.25 常山 2115 刘军辉 2308 10.31-11.4 10 11.7-11.11 11 12326025 《室内效果图技法》 36考查 4周(11-14) 11.7-12.2 杨猛杨猛 11.14-11.18 12 12346012 《中国画材料 技法研究》 36考查 5周(12-16)11.14-12.16 宁传华 12346014 《油画风格与 流派研究(二)》 36考查 5周(12-16) 11.14-12.16 夏强 11.21-11.25 13 11.28-12.2 14 12316008 《水墨材料与表现》 36考查 5周(14-18) 11.28-12.30 宁传华 2302 郭树林 2303 马天栋 2311 李萌 2306 12316027 《油画表现 与抽象绘画》 36考查 5周(14-18) 11.28-12.30 崔媛媛 2115 王宇辉 2308 12.5-12.9 15 12326036 《装饰材料(环艺)》 36考查 4周(15-18) 12.5-12.30 郭莹郭莹 12.12-12.16 16 12.19-12.23 17 1234A002专业实习 2周(17-18) 12.12.30 高喜军等 1234A002专业实习 2周(17-18) 12.12.30 程俊礼等 12.26-12.30 18 11.1.2-1.6 19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理论课12315012《美术鉴赏与批评》36考查(国画)郭炳利 [1211室,周一5-6节] 12315012《美术鉴赏与批评》36考查(油画、设计)郭炳利 [1211室,周三5-6节] 12316010《古文字学》 36考查马媛媛 [1211室,周三1-2节] 12316001《中国画论选读》 36考试张雪峰 [1211室,周四1-2节] 12316025《西方美术理论选读A》 36考试曹天成 [1209室,周二5-6节] 专业任选12325018《字体设计》36考查(60人)(朱丹)12325034《标志设计A》36考查(50人)(邵长鸿杜霞) 12316029《油画赏析》36考查(120人)(孙娜)[1211室,周二9-10节] +12311025《建筑艺术赏析》36考查(100人)潘震[1211室,周一9-10节] +12311022《民间手工艺品制作》36考查(30人)陈丹+12315013《美学基础》36考查(120人)宋长江[1209室,周四9-10节] +12356011《电影赏析》36考查(100人)吴永波[1311室,周一9-10节] +12311019《水彩画基础》36考查(30人)黄德民 +12311021《漆画基础》36考查(30人)李娟+12311014《个人形象设计》36考查(40人)孙梦媛[1209室,周一9-10节] +12311020《建筑艺术鉴赏》36考查(100人)赵曦[1209室,周三9-10节] +12311013《礼服设计》36考查(100人)孙梦媛[1309室,周二9-10节]

浅谈书法创作

从书法史来看,“书法艺术”经历了由书写到 书法再到书法艺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汉末魏晋时期开始,“书”开始发展为“书法”,这是书法史的 一大转折。 因为在这时期的书法中,有了“审美”的要求———它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美”的体系:笔墨技巧、结构章法、形式风格、神采气韵等。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在这一时期形成,从此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时期的书法始终生活在实用与艺术的夹缝中,呈现的是一种实用基础上的艺术表现。直到清末“新政”的推行,科举的废除,从此书法失去了以前时代与政治联系的基础优势,同时加上西方新型书写工具的传入,毛笔逐渐退出实 用领地,书法的实用性也逐渐消退。 到了近代,电脑的广泛应用,使一般的书写方式都面临生存的危机,在这个时代文化背景下,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书法,必然发展为纯粹审美活动的“书法艺术”,这是书法史上的又一大转折。书法之所以能发展成一门高雅的艺术,关键就在于创作的纯粹性。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书法创作呢?下面,我就从书法创作的特 点、 方法和要素三个方面来作简要的分析。1书法创作的特点 1.1创作的内容 书法作品一般含有两类内容:一类是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内容,一类是用来创作的文字内容。1.1.1创作的情绪内容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抒情,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它为审美者提供了一个体察情感的视野。只有在情感被触动的前提下,书者才能产生极大的创作冲动和欲望,如 王羲之的 《兰亭序》,在那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季节里,和好友修禊于南涧之滨,观鱼鸟、鉴清流,其感受是如此的美妙,心潮的涌动促使他创作欲望瞬间澎涨,心手双畅便成就了千古绝唱的《兰亭序》。据史书记载,王羲之在创作完之后又写了数本《兰亭序》,结果都不能如意。很显然,时过境迁,当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的思想情感时,纵然有再娴熟的技巧,对真正的书法创作来说都是徒劳。 书法创作需要丰富、细致、强烈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作者不断积累和净化思想情感,深入生活,感受时代气息,使所运用的审美形式与所表达的审美内容相一致,把丰富的情感活动变成创作的一个积极的内在条件。有感而发是书家历来提倡的,而为书造情则是创作的大忌。有些作者就是不以情作书,而是把书法创作当作纯粹的技法展示,认为只要有了技巧,创作便是水到渠成。因此便沉溺于各种法帖之中,不闻世事,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单调迟钝,最终只有沦为可怜的“书匠”。1.1.2创作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作者本人自选的,二是他人指定的。但无论来源如何,作者首先应能正确地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对文字进一步挖掘思考,使之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提炼与主题确定,这时的文字语义便会转变成为书家自己的创作思想。以此思想为指导,再落实到形式、技巧的实际书写上,便会创作出独立的具有创造意识的作品。1.2创作的过程 创作的过程是创作思想物质化的展开过程。其实整个创作的过程都是以要表达的主题与构思为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简介:贾永超(1979—),男,山西万荣人,山西省晋中学院文学院助教,南京师范大学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浅谈书法创作 贾永超 (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榆次030600) [摘要]“书法艺术”经历了由书写到书法再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法创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文章就从书法创作的特点、 方法和准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关键词]书法创作;特点;方法;要素[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1-0109-03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 Feb.2009Vol.23No.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