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孙亮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存在着现实的理论困境,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此,理论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要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路径;具体经验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界,客观地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如学者指出“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外热内冷”①等问题,这是一个值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者深思的问题。面对马克思主义遭遇边缘化问题时,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希望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这一命题的具体涵义与理论背景。大多数学者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阐释,如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的直接语境来看说,它首先是一种特指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这个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也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体说来,主要是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是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宜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是宜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在这两个基本方面中,第二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1]

普及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转化为人们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对谁普及、普及什么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深层的探讨,有学者分别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作了规定。他认为,大众应当指人民群众,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大众化的主体是实践着的人民群众,就是要以人民自创的文化(包括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来化育人民的文化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求数量的庞大,即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成就

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2]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质与量的规定性,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语言和形式,讲究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通俗化,从而切实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一个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这种理解没什么不对,但有简单化之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做出科学理解,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从国内来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主体性精神大大增强,由此所带来的自主选择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开放和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以种种新奇面孔借助先进传播工具纷至沓来。针对这一情形,我们已经摒弃了以往的认识和看法,以更加宽容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各种思想和观念的交锋,把这种争斗更多地视为和平共处、视域融合的必经阶段,看作人类走向大融合的前奏。因此,该学者进而认为,我们只有将大众化确定为一个强化大众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并通过这种强化提高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的过程,一个使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和观念中选择和接受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够促进自己国家、民族和全体人类发展的理论和观念体系的过程,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3]

另有学者借用中国哲学的话语“知道”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民族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三是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三

个环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三条辩证统一的实现路径,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就是:知“道”、成“道”、行“道”。[4]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当前,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学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思辨”而思辨的学院教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其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水平,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多元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当今时代,文化多元,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非常重要。最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对全党全社会的要求。这些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5]

能否扎实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在于,第一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表现为,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再次,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第二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它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2]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非常及时,又非常必要。第一,一种外来思想要实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中国广大老百姓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深刻、高度抽象的革命学说,要完全接受它,同样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宣传普及的过程。第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我们对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存在着诸多误读之处,而且,即使是被当时的社会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也需要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更正以往对马克思主义误读的需要,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6]从国家发展与前途命运的角度,有学者认为,努力推动这一创新理论的大众化意义重大,首先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其次是,是引领和团结广大群众的需要。再次是,是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最后是,是保持党的理论的生机与活力的需要。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先进,如何高亢在上,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关和领导阶层的层面,它的生机与活力是有限的。[7]客观地讲,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要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实践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学说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扎根于当代社会实践的,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服务于这一实践并用以指导这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它的群众性。既然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真正主体是人民群众,那么,群众观点就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这个观点对于唯物地理解历史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直接意味着这一学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面向大众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实践本质相关、不可须臾相失的。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本身就必然具有向人民群众敞开的趋势,具有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敞开的趋势,一句话,具有大众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讲,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它甚至构成考验这一学说本身的试金石。[8] 有学者从我国丰富的传统经验和强大的现实基础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首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中国人民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特点与历史趋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文化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如,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中有关文化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境相结合,倡导马克思主义文化大众化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创新。江泽民同志也系统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可以借鉴。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艾思奇、李达、胡绳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就在中国这

片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运动,经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比较、鉴别和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成为他们改造旧中国的强大精神武器。最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业已确立,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制定都为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2]

从学理逻辑与形成路径上看,有学者认为,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有可能而且需要经过通俗化的途径而被大众所了解。因为理论形成的过程是对特定认知对象不断抽象的过程,具象的稀释必然导致民众对已经缺少感性形象的理论体系的认知距离被不断拉大。而已具学理体系的理论,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只有更多地被民众准确地认知,准确地指引实践行为,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逻辑看存在着大众化的可能性、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路径看存在着大众化的可能性、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实践检验看也存在着大众化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存在基础。[9]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原则

自马克思主义随着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响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将其视为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以之武装全党全民的决心就未曾动摇过,使之中国化大众化的努力也未曾放弃过,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艾思奇、李达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热潮,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有学者在对1978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加以了分析以后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其基本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前后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主要任务是破除人民

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让人民大众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从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邓小平文选》,并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主要任务是让人民大众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邓小平理论,开展“三讲”教育和反“法轮功”教育,主要任务是让人民大众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什么是被误解的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至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主要任务是让广大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不断实践、并对其不断认同的历史。[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原则。多数学者认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民族化,一种理论能否被接受、被什么人接受,首先取决于这种理论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二是理论的科学化。理论只有科学化才能大众化。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回答。概而言之,以科学的精神讲科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大众化。三是价值取向的人本化。一切“为人”的理论无论多么艰深都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谋取的是人的利益,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宣传表达形式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甚至是艰深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宏大、复杂、深邃和综合性决定的五是理论视野的全球化五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11]有学者更加系统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以指导大众化的实践要求,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以

教育大众,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以吸引大众,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以造福大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典型以引领人民前进。[12] 还有学者认为,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旨归。[13]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说明,首先是,以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以理论通俗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吸引力、以理论成果的转化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0]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基于利益实现的认同性、尊重差异的层次性[14]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科学引导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如何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具体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因此,学者们主要集中这一问题,将此作为重点,提出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途径归结为“六进入”,一是进入学科、二是进入教材、三是进入课堂、四是进入大众文化形式、五是进入大众传媒阵地、六是进入思想。[11]还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宣传普及的专业性、传播媒介的渗透性、理论教育的主导性,这四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15]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主体与受动主体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视角,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应该包括以下诸方面:一是理论建构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

在引导方向上,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大众”的方向,做好“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示范。三是,在制度安排上,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化的头脑”。四是,在传播方式上,立足日常生活,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五是,在话语方式上,创制亲近性文本,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话语。

[14]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通常需要经历四大路径,即教育宣传、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约和公共政策影响,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路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路径。其实,四种路径是综合作用的。[16]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前提。首先是大众化的内容,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多主题、多层次的大众化内容、方式选择;其次是大众化的对象群体分析,这是一个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征等方面差异较大的群体,因而要注意不同群体的需求,最后,是大众化的手段,比如宣传的方式、传播的手段选择、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必须分析清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前提方法。[5]另外,有学者认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普及化,关键的前提是“三个讲清”,首先是讲清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实基础。讲清现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只有这一基础被充分揭示出来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其次是讲清历史,就是讲发展变化,讲前后比较,讲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必然性。最后是,讲清楚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定的理论体系,因而包含一系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这些内容不能在由差别的层次上讲清楚,就谈不上理论的大众化和普及化。[8] 总的来讲,一年多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已经呈现出比较繁荣的局面。随着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的许多高等院校、社科院所、中央与各地方党校系统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项任务项目。可以

讲,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历史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提出的一个战略任务。究其原因,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暴露也就越来越多,许多问题仍然限于浅表化的研究当中,并还存在一些误区:如,理论的大众化与学术的专业化问题,很多人对此作一种非此即彼的理解,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被指认为一种“书斋中的学者”,试想如果没有人诚心地沉潜下去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怎么谈这一理论的大众化?另外,还有人指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工作,不存在学术性,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普及化的人被“学术界”所边缘与“嘲笑”,甚至连他们的科研成果也得不到科学的评价,这样一来,势必带来这一领域队伍的萎缩,特别是在年轻的学术梯队中。这就引伸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培养问题,如何形成一个老、中、青组成的合理结构队伍,目前来看,依然形式严峻,虽然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博士生培养点与学生数量在增加,但实质上,从每年的毕业论文来看,真正乐于做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工作的非常之少。我们期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能够真正深入下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新的挑战、一种新的机遇、更是一项新的责任。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2]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3]皮家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4]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5]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6]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1

[7]叶盛,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广西日报,2007-11-28

[8]吴晓明,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9]梁涌,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问题[J].探索,2009.1

[10]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8.6

[11]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12]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3]宋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J].大连干部学刊,2009.1

[14]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15]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6]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作者简介:孙亮,男,安徽明光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文杂志》《学术研究》《河北学刊》《江汉论坛》《理论探讨》《长白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探索》《学术论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北方论丛》《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理论月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哲学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全文转载近10篇。

本文原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

①笔者记述于2009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哲学家论坛上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对此现状担忧的说法。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中国化反思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辫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与证明,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科学坚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面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的理论反思既是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和基

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现实国情寻找“结合点”与“平衡点”的关键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具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基本特点,进行“中国化”反思的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定义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二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辩证法;三是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根据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化的实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仅仅由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特性决定是抽象的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历史性的具体化的证明、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和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1)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1)。第三、就是马克思主义根置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 2、简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2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1)、武装斗争(1分)、党的建设(1分)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武器。(1分) 4、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的社会。 5、简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三个代表的科学涵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对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的阐明(2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对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阐明(2分)。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简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9、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分)、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分)、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1分)、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分)、第五、建设生态文明(1分)。 1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分)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XX 设计学 设计中的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现今全球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在工业社会对资源的大度消耗下,资源问题也逐步困扰了全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关键的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所学的工业设计和设计学中,也有紧密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相联系的绿色设计这个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岁月中的发展行为,绿色设计理念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是一个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绿色设计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体系,而我的论文目的是为了让合理的理论体系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理论融入实践,达到理论的实际目的。 正文 选题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有绿色设计在促进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学习设计的我们,更需要了解绿色设计以及学习怎么样将这个理论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是理论融入实践形成真正的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在近些年来也成为热门话题,有关绿色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绿色设计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我搜集的文献中,已有将绿色设计理论阐述的很清楚的,在重新将这些文献资料分类整理以及理解后,我也找到了一些这些研究中的问题:对理论阐述得再清晰,却无法应用要实际中,也无法对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作用。 绿色设计的定义 绿色设计(GD, 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 ED(Ecological Design)或环境意识设计(EC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 Design)。其基本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因素并将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思想之中,将保护环境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le、Reuse,即减少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各部分组件实现可回收或重新利用化。[1]绿色设计要面向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绿色设计的起源[2] 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为减少人类消费行为对于环境产生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绿色设计成为一种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设计师道德及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 (Victor Papa Nek)出版了一本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此书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对于他的观点,当时能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自从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在一该次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如何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第一次从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统一起来的角度提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动作为一个当代的科学术语明确提出并给予系统地阐述。1981年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出了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件:《保护地球》,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绿色设计概念最早是由 Avril Fox和Robin Murrell于1979年在他们的 (Green Design)一书中提出的。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制定了自己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首脑会议”,大会针对过去10年来被忽视和未得到解决的一些最紧迫的环境生态问题设立了可行的时间表。生态环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内涵、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变革就是批判和超越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旧哲学,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实在在的人,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从人间升到天国”,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众多缺点的要害是“直观性”,对事物不能限于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再有把实践作为一个把握历史观的范畴并以实践的历史观去统摄认识论,并且把生产实践提升为唯物史观逻辑体系的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否定和抛弃了本体的、实体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自身出发去理解人进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从现实出发去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从具体历史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关系。 2、简述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及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则反之。 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变更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地、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自觉斗争的成果。 第三,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自身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先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 第四,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先进分子组成,是民主性的政党。 第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实现的手段不外乎武装斗争和和平过渡,或两者相互配合; 第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要经历时间长短不一的过渡时期。 4、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参考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考试内容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 试卷内容结构试卷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简要回答,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等考核。 试卷难易结构试卷总体按照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够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难易程度出题,其中较难的题目约占20%。 试卷题型结构三类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分值结构试卷分值:150分。 分值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占40%。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占40%。 3.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占20%。 评分标准和要求1.简答题要求紧扣题意,要点回答。 2.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充分论述,合乎逻辑。

3.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充分论述。 备注考试时间:3小时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讲解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超全的概括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 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还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要有新的理论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内涵, 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有学者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术定位,认为要解决中国化中的问题与分歧,需要有个宏观视野上的转变,需要获得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现代化,而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化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还有的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别。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和一种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中国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改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有的研究者将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上的观点归结为“结合论”“实质论”“过程论”三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期,多数学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但划分的标准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