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9马

29马

29马

年级:七科目:语文执笔人:宋卫云

审核人:语文学科组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小组交流预习笔记,解决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巡视指导,分配任务、准备展示

第二课时:师生互动、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一、读导语,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其它相关的资料

1、作者、作品

2、搜集有关马的知识或者资料。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易读错的字

剽悍()慷慨以赴()窥伺()羁绊()疮痍()

阔绰()项鬣()庇荫()遒劲()妒忌()

面面相觑()补充:

2、易写错的字

3、难理解的词

相得益彰:

剽悍:

庇荫:

补充: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哪一种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五、赏读品味:

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六、精读课文,进一步挖掘课文内容

问题预设: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七、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八、感悟以及创作: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⑥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⑦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

⑧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从上面选择一两个方面谈感悟。

例如: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九、课后总结: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9课后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biāo)悍窥伺(sì)危(wēi)急

B.鞍辔(pai)驯(xún)养不屑(xiàn)

C.庇(pì)荫妍(yán)媚畸(jī)形

D.疮(chuāng)痍枉(wǎng)然颚(a)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疆场操纵羁绊一无所畏

B.博击勇毅迎合群居之乐

C.奴役无垠遒净团结御侮

D.观赡项鬣旷野繁植生存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B.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显示。益,更加。彰,明显。

C.妒忌:对比自己弱小的人心怀不满和怨恨。

D.有过之而无不及:指对比起来,只有超过,而没有不如的地方。

4.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①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________自己的烈性。

②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主人的________。

③它的教育以________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④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________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A.不显需要丢掉抓出

B.不逞愿望丧失刮出

C.表现心意放弃带出D.表达要求失去引出

5.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

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6.下列句子中语意最重的一句是()

A.没有人讨厌他 B.人人都喜欢他

C.没有人不喜欢他 D.人人都很喜欢他

课文语段阅读题

1.人与马是什么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主要介绍是什么样的马?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马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马给人以不寻常的亲切感,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学生)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 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⒀其真不知马也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马说》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 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 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9、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七、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29,背课文|湘教版_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29,背课文|湘教版 _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答案 等级:________;奖励加分:________;查阅时间: ________;备课人:_罗礼_;授课时间:________ 班级: _____;学习小组:_________;学习小主人:______________ 《29*.背课文》导学案课题 29* 背课文课时 1课时 3. 我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 在生活实际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请说一说。 4.学了课文后,我知道了背课文到底有什么好处: 【智勇闯关--我冲刺】(导学航线:1.独学 2.对学 3.小 组群学,交流、讨论,预展 4.全班展示) 5.你原来对“背 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检测夺冠--我最牛】(导学航线:1.独学 2.对学 3.小 组交流)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曰()缘()疏()储()不亦 说()乎二、积累本课的词语。 例:垂头丧气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自我评价:我展示了。 我质疑补充了。 我认真倾听了。 教师评价:你很棒,你获得了成功!你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用心,再接再厉!你要加油哦!课型学+展【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读“曰、缘、疏、储”4个生字。 2我能默读课文,知道文中写了哪些人背课文的事。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能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 【重点、难点】重点: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背课文的事。 难点:谈学习体会,说说背诵的好处。 【扬帆起航--我自信】(导学航线:1.独学 2.对学)1.我能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在文中画出来并规范地写在练习本上。 温馨提示: a、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 b、值得积累的词语: 【乘风破浪--我能行】(导学航线:1.独学 2.对学 3.小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背默全文 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 情况之后。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道路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 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 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七、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要求背诵的课文

1要求背诵的课文(按原文填空要做到会默写): (1)背诵全文: 1《燕子》2《古诗两首》25《太阳是大家的》29《古诗两首》 四首古诗,必考一首,包括书下注释,熟练背诵准确无误。 (2)对于要求“背诵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从积累好词佳句的角度,从对理解课文内容、表达中心意思的角度指导学生背诵。 3《荷花》5《翠鸟》11《画杨桃》13《和时间赛跑》21《太阳》 (3)《语文园地》中要求“读读背背”的内容。 园地一: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词语 园地二:古诗佳句及作者 园地三:表示思想方法的谚语 园地四:有关读书、治学的成语 园地五:体现“母爱”的古诗《游子吟》作者:孟郊 园地六:有关气象的农谚 园地七:表示友谊的名句及作者 园地八:歇后语 2“黄泡泡”及课后问题: 在整个复习阶段,按单元梳理课文是必不可少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要会解答“黄泡泡”及课后问题,还可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在文中找一些比较典型的段落,进行阅读练习。 《燕子》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学习伙伴提出: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2)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荷花》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习伙伴提出:“冒”用得真好。 (2)学习伙伴提出:“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为什么说这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 《翠鸟》 (1)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 (2)翠鸟的动作真快呀!(第三自然段) 比较句子,哪个写得好,好在哪? 《燕子专列》 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第2自然段) 从“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1)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 (2)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最后一段) 小山村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寓言二则》 (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 (2)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 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 八年级语文周清(三)试卷 《马说》复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文学常识(7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词(9分)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三、用原文填空。(25分)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⑶千里马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0)一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2分)(11)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1.在文中给”食”注音: 2.填空 《马说》选自,作者,(朝代)着名的文学 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与 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⒀其真不知马也(1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6)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 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9)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 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如何背课文

怎样快速有效的背课文,能够记得牢,不光是现代文,还有文言文,我觉得最近自己的记忆力好像衰退了,记不住那些课文了,就连以前所背的也忘到脑袋后面去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是记忆更牢固么? 答:同学,你好!快速记忆是每个同学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样既可省时间,也可学习好,在语文的学习中,背课文选段是也不可少的,怎样才能快速并长时间记忆呢? 首先,要把课文诵读三、四遍,读熟后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然后再朗读要背诵的段落,这样你就清楚要背诵的段落在全文的位置及作用了,心里明白了,就容易记住了。 同时,在语文学习中,解词也需要背,但不要死记,一字不落,要灵活,要会随机应变,根据一句话的前后来解释。例如:娓娓而谈应当怎样解释?如果单独出一道这样的题,也许难解释。但是,要是说:“小红娓娓而谈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你很快就会解释说道:“有声有色地讲。”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联系上下文解词,是很重要的。 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马说》练习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1.在文中给”食”注音: 2.填空 《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着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 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⒀其真不知马也 (1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4、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29,背课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29,背课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背课文执教:宋大波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3.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准备: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想一想: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三、交流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四、重点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理解重点语句:“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了音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清脆的声音,像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冲走了。”感受刚上学背书的轻松快乐。 2、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手,骈死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完整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有文 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家;被后人誉为 “ ”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的手法,食马者喻指,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抨击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 13、用原文填空。 (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23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

背 课 文

背课文 金波 记得上小学的第二天,老师发下来语文(那时候叫国文)新课本,就急不可待地翻开来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图画,面的是地平线上升起一轮太阳,红红的,光芒四射。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课文。 没想到第一课这么简单,就三个字:天亮了。 渐渐地,学了三课,老师让我们从第一课背到第三课。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了音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清脆的声音,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冲走了。老师也笑眯眯地和我们一起背。 “一天亮了 二弟弟妹妹快起来 三姊姊说快去看太阳” 真没想到,语文课会这么好学。背书就像唱歌,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后来,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老师还是让我们背书,我就觉得没那么轻松了。 大约上到四年级,老师教我们学新课文,题目是《匆匆》。老师还在黑板上写下了作者的名字:朱自清,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位作家的名字。 老师用很优美的嗓音开始读课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发现,老师并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背诵。我们又惊奇,又佩服。就这样,老师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课文。讲完了《匆匆》,老师照例让我们背诵课文。我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念着:“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我还对这几句特别感兴趣。“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一面读着,一面看着屋里方砖地上的阳光,觉得作者写得真好。 可是,我只顾欣赏课文,并没用心去背。等妈妈来检查时,我只能背下来开头的一段,下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我一脸垂头丧气的表情。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 我仍低着头,不吭声。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哪,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地背着。我很受鼓舞。我很佩服妈妈,她连那么难懂的古文都能背下来,我这篇有趣的课文,为什么背不下来呢? 自从那次以后,每逢我遇到难背的课文,就用妈妈的话激励自己。 有一天,课堂上,老师发给每人一篇补充教材,题目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文。 老师像讲故事似的,先把课文的内容复述一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催老师快点串讲。 老师却没有那样做,她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课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西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渐渐地,那字句不再生疏,变得铿锵悦耳。再读几遍,不仅声音好听,课文的内容也从迷茫之中显现出来,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鱼人有趣的经历……我们几乎都能背下这篇课文了。 老师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我们对老师的这句话似懂非懂。 以后,课文越学越多,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长,老师让我们背的都是名篇。 渐渐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