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

课程学习指导书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理解我国德育概念演变的过程,我国对德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大德育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掌握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二)本章重点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2、我国的“大德育观”

3、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概念的区别

4、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三)本章思考题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了解教育与学习、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哺育、教学、教唆、管理、改造、训练等概念的区别,理解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德育历史地位演变的过程。

(二)本章重点

1、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即教育的一般含义)

2、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三)本章思考题

1、试区别教育与学习

2、试区别教育与教唆

3、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

4、教育一词的日常用语含义

5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反对和怀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主要理论,掌握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

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能从理论上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批驳,确立理性的德育理念

(二)本章重点

1、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2、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

3道德相对主义的危害

(三)本章思考题

1、个人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2、社会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3、论述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

4、试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5、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6、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美德是否可教的主要理论分歧,理解伦理学上关于什么是美德的争论,掌握教育学和语言学上道德是否可教的理论分歧,确立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

(二)本章重点

1、德育的可能性

2、道德是否可教的伦理学分歧、教育学分歧、语言学上的分歧。

3、美德的内涵

4、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

(三)本章思考题

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

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

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

4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第五章德育内容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德育内容和现代德育的主要内容,掌握道德内容的不同层次及功能,理解品德的结构,中西德育内容的不同,我国德育内容的调整。

(二)本章重点

1、道德的层次及功能

2、品德的结构

3、我国德育内容应作哪些方面的调。

(三)本章思考题

1、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2、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

3、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5比较中西德育内容之不同

第六章德育手段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德育的主要手段,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体验等的具体运用,及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二)本章重点

1、规范性用语和评价性用语

2、师德的主要内容

3、情景性道德教材

4、奖赏与惩罚

(三)本章思考题

1、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2、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

3、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

4、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

5师德与德育的关系

第七章德育方法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德育的确主要方法,说服、示范、集体讨论、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二)本章重点

1、说服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2、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

(三)本章思考题

1、说服与压服的区别

2、说服与说理的区别

3、说服与说教的区别

4、试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5试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在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第八章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直接道德教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直接道德课的结构,理解直接道德课的利弊,掌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二)本章重点

1、直接道德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2、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三)本章思考题

1、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结合实际分析道德课的利与弊

3、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德育概念分析,首先涉及的是德育的范围问题,即概念的外延问题。“德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

人类最初的社会意识并没有分化为今天所谓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礼仪之类相对独立的形态,当时的道德同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所以,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所谓“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规范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近现代西方学校实际上一直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这三种成分在西方学校生活中相互渗透,并无严格界线。但由于西方国家经历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明确的分化过程,自觉地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区分开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对立起来,在舆论上早就不再把它们混为一谈,因而也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宗教教育)、政治教育相对区分开来。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被宠统地称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 2、我国的“大德育观”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识教育”。

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

(1)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德育外延的演变。

①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②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③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即德育包括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大德育

(2)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大德育观)的原因(参见檀传宝:《德育原理》,第2页)

①传统文化影响

②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③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大德育”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当中,道德教育而且没有明确的严格的界线;学校生活中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渗透着各种政治思想因素。

②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③“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对年轻一代的政治、法制教育以及宗教的或世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试图通过各种改革加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的联系。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4)“大德育”观的困窘

①有悖语言习惯。

②在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

③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毕竟不相同,而我们在研究的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同时,“大德育”在教育学上造成了以一样的手段、方法,一样的途径,一样的原则,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④此外,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即德育即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理论”是以“大德育”作为概念框架的理论,如果与中外德育理论作比较研究,就会发生语言和概念上的分歧。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1)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此乃道德的特性使然。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

(2)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但是,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有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只有在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才需要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

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如,学生因能力不做错作业,这种错误并不是“道德错误”,纯粹的学习事务属于“非道德领域”,不能以善恶标准对待纯粹的学习事件

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1),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又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教育。这是因为,政治和道德虽然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但它们在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治与道德的不同,势必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如果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就会损害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动摇道德和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更重要的是,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意识的形成可以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方式,因此宣传、说教、灌输、洗脑是政治教育一些惯用而有效的方法。正如列宁所言:共产主义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然而,品德的养成却靠自觉自愿,强加于人的道德并不会成为个人的品德,所以道德教育要诉诸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不顾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机制的差别,以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的的不同,很可能就会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

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1)在等级社会中,道德和礼仪的界线很难分清。礼仪是维持等级制度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所以,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2)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一种重要手段。但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告诉孩子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易于取得人们的同情、支持和帮助这是在给孩子传授生活的智慧,与道德教育无关。只有将礼仪训练的内容与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它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总之,礼仪本身不是美德,却被认为是一切美德之源。因此,礼仪训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但它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准备。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就是道德教育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试区别教育与学习

教育与学习有关。教育依赖于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成功的教育。但成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育而独立存在,人们不会把独立的学习活动称作“教育”。“教育”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影响。影响总是一方对另一方而言,缺少任何一方,都构不成“影响”,便无所谓“教育”。独立学习既无教育主体,又无教育对象,因而不是“教育”。

2、试区别教育与教唆

教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谓之“教唆”;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

教,谓之“教育”。可见,“教”是一个中性词或描述词,“教育”和“教唆”是评价词或规范词。其中“教唆”属于贬义词,指的是坏的或有害的影响;“教育”属于褒义词,指的是好的或有益的影响,或者说,指的是有价值的活动。

3、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

教育不仅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为目的,在方式方法上也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道德灌输和说教至今依然是宣传教义教条、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们的强制性和机械性在当今世界常被认为不道德或在道德上不可接受,所以称不上是道德教育。

4、教育一词的日常用语含义

人们脱口而出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教育”一词在日常语言环境中是一个评价词,人们用它表明某种肯定的价值判断。一个人认定某种影响或活动为“教育”,意味着这个人肯定和承认这种影响或活动在内容上是有价值的,在方式上是合乎道德的,至少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教育”一词在日常语言中具有肯定性的评价性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还派生出规范性含义。人们用它表达某种规范,一个人的“教育”言论必然包含“要用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以及“要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要求。“教育”与“道德”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必然的联系,“教育”不仅是一个带有肯定性质的评价词,而且是一个规范词。

5、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教育概念是道德概念

根据我国《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或者说它以…使人向善?为内涵,是一个规范词,而…教?是一个中性的动词,为描述词。”“教育旨在使人向善,其中所谓…善?,主要有两义:善良、美好。”(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由此可见教育内涵的道德意义,即人们是怎样从“使人向善”的角度来规定教育。“教育”作为一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所以,它表达的是一个道德概念,无论人们在价值观或道德观上有多大的分歧,大家都承认,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必须使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2)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

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对象和主题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具有追求道德的特质。随着近现代教育的逐渐分化(分化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等),道德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

1、个人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就个体而言,不但有受教育的需要,而且有从事教育的需要。

(1)基于个人接受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论证人有无必要接受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查明道德对人是否必要。如有必要的话,还需进一步考察人的道德从何而来。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人性问题,第二问题涉及教育在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①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

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道德观念反映社会对人不同的价值取向要求。古人曰“凡人之为人者,礼义也”,就是说礼义也者,人之大端。在中国古人看来,讲道德、行礼仪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可见,道德性是对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

道德虚无论在对旧道德的批判和否定上具有着一定的意义,一概否定人的道德属性是错误的。

②人的品德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虽说人具有道德的属性但人的道德性却非与生俱来,美德是后天获得的。人的品德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③教育是促进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

儿童是在社会影响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这种社会影响中有自发和自觉之别。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有必要接受别人的教育。教育影响因其自觉性,较之于自发的社会影响,对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方向更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康德说: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正是通过教育带来了人类全部的善

④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2)基于人从事教育之需要的辩护

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教育他人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使自己受益。

①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

教育人这种理性的行动,是肯定自己是人的基本方式之一。面对不道德而不尽教育之责,是人性的失落。人性失落,必使人不安和羞愧,产生一种做人的危机感,或者说,产生一种人性意义上的自我否定

②教育也是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

不单学是获取生活智慧的方式,教也是领悟人生真谛的方式。同时,学过的东西,也未必能被自己掌握。是否真正把握,需要加以检验。教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检验方式。通过教,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困惑和疑难所在,从而获得自我完善的努力方向。所以,教育人是一种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

③教育人还是自我延续的一种方式

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意志,驱使着人去创造生命,去教育人。教育集立言、立功、立德于一体。一个人通过教育青年,在一代接一代人的精神中得以永生。

总而言之,人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有必要接受道德教育,而且有必要从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人性的需要。从事教育和接近教育一样,都是人的天职。

2、社会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从社会的角度看,学校德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传统道德的继承者,而且是社会新道德的创造者。

(1)学校与社会道德传统

学校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承”机构,它将年轻一代引入某种特定的文化之中,将世代相沿的习俗和道德传递给年轻一代。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机构一样,是继承社会道德传统的重要力量。

(2)学校与社会新道德观

学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在各种具有重大意义的领域培养年轻一代批判的理解力。这使得学校成为推到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果说家庭和社会重在使习俗的道德世代相沿,那么,学校德育更重视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倡导和树立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道德理想。

(3)学校与社会进步。和平年代,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因为,“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杜威)

3、论述学校道德教育利弊

(1)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①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大,但因其自发性而难以控制,实际效果往往正负参半。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学校环境的安排力图使课堂、教学方法及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道德的意义。这种自觉的努力,使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②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广,但显得零散,而且经常发生冲突和不一致。学校教育由于在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上作了系统的安排,对学生道德影响层层推进,前后较为一致,因而也较为有效

③儿童立即从家庭走向社会,是难以适应的,因此需要一个中介。最适合作为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中的中介的,就是学校生活。

(2)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

①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道德影响与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影响不一致时,学校德育将被严重削弱

②现代学校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大量时间用于直接的道德教学不切实际。而且,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传授各种关于道德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十分有限,十分不确定。

③,师通过学科教学以及学科教学之外的学校活动实施德育的余地虽然十分宽广,但间接德育的实施深受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教育意识的影响。对学校生活的道德意义缺乏敏感性的教师,不可能充分利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4、简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之所有必要实施德育,(1)是因为道德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要有,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是因为学校只有担负起对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它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3)是因为学校即使不考虑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单从维护学校正学生活秩序的需要出发,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5、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天赋论在现代社会并没有销声匿迹,但是它们的市场已经很小了。真正对现代学校德育构成威胁的,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有抬头之势,如何看待道德的相对性,对于学校德育的存亡至关重要

(1)首先,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又将相对主义观点绝对化。把一切道德价值观视为偏好的观点,存在着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根源就在于对道德性质认识的片面性,无视道德的绝对性。

(2)道德相对主义剥夺了人们对自己或自身民族和文化的道德价值观进行批评和反思的权利和机会。

(3)道德相对主义使得人与人、社会与社会、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道德生活变得不可能。

(4)道德相对主义总的来说是在挖道德教育的墙脚。

6、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民族国家的公民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人类活动以及文化、价值观多元性的问题。当代西方的道德相对主义者,经常以道德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冲突为理由,否认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实,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冲突,恰恰使道德

(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个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这种世界性的交往,会在国家和个人的层次上促进发展。这种世界性的交往,需要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公民寻求和创造一些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

(2)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共同交往的领域所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一方面以两个国家和民族已有的价值和规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越双方已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指导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生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创造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行为规范。例如,相互宽容,求同存异,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创造,互惠,共享,这些准则在处理希望共

(3)共同生活准则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努力逐渐形成的。在人类建立新的生活准则的所有努力中,教育是其中最为的一种努力。学校不但培养人的表达能力、对话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而且学校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能够容纳不同价值取向而又有共同生活准则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

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

(1)首先是因为知识可教,而知识可以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以理性,而理性恰恰是现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精神

(2)其次是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道德可以间接地教。尽管现代德育发展正在证明直接的道德教学不是不可能,但是道德难以直接地教依然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

美德虽然与知识和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技能;学美德不同于学知识,也不同于学技能。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普通的知识通过口授式教可以学到,普通的技能通过训练式教可以学到,但是这两种教的形式都不足以使人学到普通的美德。单纯用口授和训练等方式不能直接教人以道德,但是,通过直接的教(传授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间接地渗透种种道德影响,却不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口授式教”和“训练式教”是“直接的教( direct teaching )”,那么,有意识地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就是“间接的教( indirect teaching )”。从“教”的直接意义上说,道德是不可教的;从“教”的间接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

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

(1)“可教”的标准涉及学与教的关系。比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介绍和评论思想家们对道德是否可教的见解。可是没有一个学生在听讲,他们心不在焉,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心中在筹划周末郊游活动,有的打开好易通电子笔记本在背英语单词。总而言之,没有一人在学。关于教与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强调“没有学就没有教”,一种认为“没有学也可有教”。这两种意见的冲突在于:我们既可以从成功的意义上把某种活动称作“教”,也可以从意向的意义上把某种活动称作“教”。成功意义上的“教”,指

使人学会的教;意向意义上的“教”,指试图使人学会但未必使人学会的教。从“教”的成功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学就没有教”,但从“教”的意向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学也可有教”。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矛盾,所不同的是两句话里“教”的用法和含义不一样。

(2)“教”的成功性用法。成功之“教”,意味着“教会”,而不同于成功地“告诉”。试比较:(1)甲教乙欠债要还。甲告诉乙欠债要还。它们的区别在于:如果甲成功地教会乙欠债要还,那就意味着乙必定习得了欠债要还的规范;而如果成功地告诉乙欠债要还,那只意味着,甲在乙清醒的时候,在乙听得清楚的范围内,用乙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告诉乙欠债要还,并不意味着乙一定习得了这种行为规范。

(3)“教”的意向性用法。意向之“教”只意味着教的努力。比如,“我教她学游泳”,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我试图教会她游泳”,但,“她并不一定学会游泳”同样的道理,“我教他做一个诚实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学会了做诚实的人”,而只是说“我试图教他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两句话里的“教”表达的只是教的努力或意图,并不表示教会。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既可用口授的方式教,也可用示范、训练的方式教,既可直接教,也可在教授知识和技能中间接地教。但是,如果必须考虑教的结果,从成功的意义上理解“教”,以“教会”作为“可教”的标准,道德的可教性就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4、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1)那么,什么样的教才是成功的教?或者说,怎么才算“教会”?成功之“教”的两种不同解释。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称为“行动性解释”和“非行动性解释。

(2)如果对成功之“教”作“行动性解释”,那么,“甲成功地教会乙欠债要还”就意味着乙学会“欠债要还”;乙学会“欠债要还”,就意味着乙习得了偿还债务的行为倾向。但是,乙学会“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一事实,却没有这样的行为要求。这说明:行动性解释不适合于事实性知识的成功之“教”,但人们对于成功地教道德,即可作行动性解释,也可作非行动性解释。作非行动性解释,就不必根据学生是否习得某种行为倾向来讨论道德是不是可教。只要乙知道“欠债要还”是一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且懂得“欠债要还”的道理,即使学生欠债不还的现象,也可以说关于“欠债要还”的教学是成功的。在这种语境下,不难得出“道德可教”的结论。但,如果把成功之教作行动性解释,学生就必须习得某种行为倾向或行为模式,在这种语境下道德是否可教就难说了。

第五章德育内容

1、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2)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4)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的内容,但是,在一些方面又相互交叉、重叠。例如,为人诚实,既可能是私德教育的内容,又可能是公德教育的内容,还可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私人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那就是私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社会公共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就是公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

职业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就是公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从职业生活的角度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那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

(1)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三个层次的关系如下: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运用,道德原则也指导道德规则的运用。

(2)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需要教师根据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因此,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有可能不依赖既定道德规则的中介,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3、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

(1)与品德的构成相应,学校德育的主要三方面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2)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早期行为训练开始的,所以道德教育以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为基础,但道德教育依赖于儿童的认知(知识与理解力),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1)道德理想教育的激励功能。教师运用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理想体现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其实是一种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要求。它虽是一种可望不可能的境界,却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的,激励并指导着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

(2))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教师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道德原则所声明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原则性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在执行当中,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处理。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3)道德规则教育的约束功能。通常,教师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重在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因为,道德规则属于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执行当中几乎没有可以商量变通的余地,因此对学生的行为最具指导性和约束力。其中,肯定性规则起指导作用,否定性规则起约束作用。

总之,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

5、比较中西德育内容之不同

与西方学校德育相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之处,至少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首先,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德育内容

限于道德教育。

(2)其次,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

(3)中西学校德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德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我国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的激励作用。

(4)中西学校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更加重视

第六章德育手段

1、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1)当教师告诉学生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错误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时,就在是下“道德义务判断”。例如,“学生应当尊敬老师”,“做人要信守诺言”、“歧视成绩差的同学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均属道德义务判断。

(2)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义务判断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例如:“加伦是一个高尚的人”,“芳芳是个好姑娘”,“欺负弱小的人是懦夫”,“报复是一种卑鄙的动机”,“自我实现是教育唯一合理的目的”。这些判断均系“道德价值判断”,而非“道德义务判断”。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有别于关于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道德义务判断”。

(3)但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道德义务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价值判断。如“做人要信守诺言”暗含“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的评价。道德价值判断也可能隐含道德义务判断,正如“这是善的”意味着“我赞同它,你也赞同它吧!”

2、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

(1)当教师告诉学生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错误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时,就在是下“道德义务判断”。在这种语境下教师使用的是“规范性用语”,这种用语言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德语言。

(2)在道德教育中,教师除了劝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学生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不是正当的行为之外;还经常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在后一种语境中,教师不是在对人的行为举止下判断,而是在对人本身或人的动机、意向、品格下判断,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人,所使用的是“评价性用语”,而不是“规范性用语”。

3、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

(1)教师通常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其中,指令表达肯定性道德规则,

(2)教师还常常用倡议方式向学生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规范句都属于祈使句,其中道德倡议的“应该式”祈使句,道德指令是“必须式”祈使句。

(3)不同类型的规范性用语适用于没层次的道德教育,教育功能也各不一样。教师通常用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高尚的行为;采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对学生

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采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

4、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

(1)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这种痛苦必须是有权实施惩罚的权威人物(教师)施加的,否则就不能把“惩罚”。有权惩罚学生的人,当然也有可能凭一时之念,造成学生的痛苦或不快。但是,如果这种处置不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的话,就不能叫做“惩罚”。给没有违反规则的学生造成痛苦,不是“惩罚”,而是恶意的“刁难”。(2)学校中的一个事件要称作“惩罚”的话,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换句话说,“惩罚”有三条基本标准:①它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

②它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

③它必须由权威执行

(3)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

①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学校和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必须有充分的根据,确认该学生犯有严重的过错;允许学生申诉,并且认真听取学生的申诉。

②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学校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惩罚,而代之以劝诫和教育或其他手段,特别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免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另一方面在不得不实施惩罚时,应当尽可能减轻惩罚的严厉程度,并且结合改造和教育措施予以实施。

③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在学校生活中,“惩罚”归根结底是一个伦理概念,说学校惩罚是一个伦理概念,意味着学校惩罚针对的是学生在道德上的行为过失。对于学生的非道德性过失,不得以惩罚的方式处理。

④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学校惩罚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不纯粹是个技术问题,其中还有伦理问题。

5、师德与德育的关系

(1)道德最终落实在行为上,行为示范比言语指导更具教育力量。如果说语言是最经常性的教育手段,那么榜样就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手段。榜样无论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榜样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

(2)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为了实现教师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师德建设

(3)师德的专业精神

①服务精神。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中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师属于公共服务,是一种被国家买断、向全社会提供的服务。教师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由国家支付劳动报酬,不容许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利,收受不正当利益。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

②奉献精神。

③敬业精神。教育专业实践和其他专业实践一样属于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具有内在的价值。对于教育专业人员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敬重所事专业的价值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敬重所事专业的价值和尊严,作为师德规范的“敬业精神”,是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

④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⑤以身作则。教师则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4)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者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师德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师的专业行为,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

第七章德育方法

1、说服与压服的区别

(1)说服与压服截然不同。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压服则用权威、权力、暴力、专制、威胁、恐吓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

(2)说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情况紧急时,慢条斯理的说服就会延误时机,甚至造成危害。教师应该当机立断,运用自身的权威,命令学生按要求行事。仅此而言,压服并非一无是处。用强制手段压服,在对象的力量不足以反抗的情况下,一时可以奏效。但学生毕竟是迫于压力而屈从的,内心并未理解更未接受压服者的要求,当压力消减时,这种要求就不会有约束力。说服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效果却比较牢靠。因为理由充分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3)在正常情况下,教师宜以说理的方式使学生听从教导。对学生说理,以理服人,暗含一种假设——把说服对象视为有理性的人,并且希望他们更具理性。教师用说服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本身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逐渐倾向于用理性的方式待人处世。

2、说服与说理的区别

说服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证明的过程,即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从思维的形式说,推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

3、说服与说教的区别

(1)说服法强调对学生讲道理,但说理不等于说服。证据充分,推理合乎逻辑,并不足于使学生心服。若要使学生接受,陈述的道理以及说理的方式必须能为学生所理解。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说理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2)为了避免“说理”变成“说教”,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已有的态度和认识水平,选择说服学生的理由及陈述理由的方式。

4、试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1)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说服学生按要求行事,或者接受某种道德价值观,就是“结果论”的说理方式;反之,不从行为的后果出发说服学生,而只根据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为各种行为规范辩护,就是“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2)结果论的主张是,正确的行为是使善最大化的行为。这一主张应用于社会就是著名的社会功用主义,强调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福利。社会功用主义提醒我们,如果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评价行为的道德性,就必须考虑行为对每个人的后果。但是,功用主义容许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在道德上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恶果。同时,不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把行为后果直接与品行善恶等同起来,是荒谬的。无主体意识的行为,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均无品行善恶可言。撇开行为的动机,就不能对行为本身作道德评价。

(3)从行为者的动机或意愿出发进行说理的方式是“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这种推理方式认为道德与行为结果无关,尽管道德的行为往往会产生好的结果。认为凡是动机善良、从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出发的行为,不论造成何种结果,都是道德的行为。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绝对化,就会遇到推理上的困难。

(4)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道德推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两者的说服力都不充足。理想的说理方式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察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以说服学生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或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说,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是对立的。但在实际的说服工作,两种推理方式并不一定冲突。可以针对不同的说服对象,不同的道德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道德推理方式

5、试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在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说理除了要重视论证之外,还要重视论据。说服学生,须有理有据。缺乏论据,不可能说服学生。事实和价值或规范都可以作为论据,用于道德论证。但是,事实依据和价值- 规范依据在道德论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仅仅靠事实依据,教师不可能说服学生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也不可能使学生信服。什么是对的或什么是错的。要对一个道德判断进行辩护,说服学生,必须依据一定的道德判断(道德价值判断或义务判断)。

(2)价值判断鉴定事物的价值,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叫高尚、什么叫卑鄙,什么叫光荣、什么叫可耻

(3)义务判断指导人们的行为,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是不正当的行为。

(4)事实判断是对可以观察的情况或事件所作的判断,是可以通过经验加以证实或证伪的判断。它只告诉学生世界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不告诉学生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事实判断只描述事实,没有评价功能和规范功能

可见,伦理论证的根本依据,是价值取向或规范取向,而不是事实。所以,教师对学生说理,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摆事实”,而是寻求或建构双方都认可的价值或规范取向。以学生未认可的价值判断或义务判断为前提演绎来的伦理结论不易为学生接受,根据学生信服的判断或学生信服的人所赞同的意见推导出来的伦理结论才能使学生信服。

6、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1)以德服人是一种直接示范。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这就是一种直接示范。儿童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发现成年人是如何待人处世的,并且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待人处世。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学生从教师所作所为中习得的东西,甚于从教师所教中学到的东西

(2)此外,教师称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示范作用。教师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典范为样板,鼓励学生见贤思齐,效法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对于教师本人的示范,这是一种间接示范。

第八章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

1、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1)古代教育以伦理为本,而且是个别教育。这种个别化教育以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为主,教师只在学生自修和践行中相机施教。教师的“教”,直到近代才逐渐成为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途径。古代教育虽以伦理为本,但诉诸个体对权威和习俗的盲从,强调行为习惯的训练。这种非理性德育,在近代西方受到挑战。世纪以来,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反对宗教的道德教育,追求理性的道德教育,要求道德教育建立在知识教育和理性发展的基础之上。理性德育势必要求通过教学来实施。教学诉诸理性和知识,通过教学可以使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理性基础。所以,近代教育家特别强调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

(2)“教学”作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由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来的。他把“教学”和“训育”看成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措施或途径。其中,教学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为直接目的,训育以培养儿童性格的道德力量为直接目的,两者均以道德为最终目的或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学与教育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显然,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就是“德育”)。人们按照这种思想构建学校教育,教学与德育才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系,成为实施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成了学校的一项主要工作。

(3)教学在近代成为德育的基本途径,是“非理性德育”向“理性德育”演变的历史使然,也与当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有关。这类学科包含大量道德内容,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比较容易,也相当自然。总之,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相当密切、和谐。

2、结合实际分析道德课的利与弊

(1)通过古典人文学科的教学,自然地渗透道德教育,可谓近代学校德育的传统。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知识大量涌入学校和教室,学科教学逐渐与德育疏远,仿佛成了专门实施智育的途径,教育界不得不另辟蹊径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这条途径就是直接的道德教学(2)设立单独的道德课,在理论上有诸多难以解决的的问题。

①设置独立的道德课,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但把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使德育由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转变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工作(教学)。这在观念上是一种倒退。

②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无明确界限,不能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③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在实施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而道德不仅仅是知识,难以用像讲授科学知识那样的方法讲授道德。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育,道德教学不免流于宗教式的说教或劝诫,沦为道德灌输。

④难以确定谁有资格担任道德课教学。在传统的学科教学领域,教师的资格源于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一定程度的了解。数学老师之所以为数学老师,是因为他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历史教师之所以有资格教历史课,是因为他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谁能够决定哪个人在道德方面已经好到了足于向别人提供某种道德教学的程度呢?一个教师未必比一个清洁工更有资格从事道德教育。如果仅仅通过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就极有可能落空。

⑤研究证明,直接的道德教学作用相当有限。道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提并论。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的分工。担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推诿给担任道德教学的教师,导致学校大多数教师不管德育的现象。

(3)人们对直接道德教学的批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可是,当今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中小学撤销了道德课。设立单独的道德课,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在实施德育上存在若干优点。

①在学科教学日益智育化 且未寻找到有效的办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形势下 单独

设立道德课 至少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

②开设单独的道德课有利于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其他途径 则难以取得类似的效果。学校各科教学虽然都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 但是 它们的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授受 不会有太多时间专门处理道德事务 因而不可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探讨较为复杂的道德问题。学生要学会复杂的道德判断 就必须学会以特定的方式探究特殊的道德问题 以特定的方式进行道德推理而这些都需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教学。

③之所以要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 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是 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事业 必须奉行诚实原则。既然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就应该坦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对道德教育目的、理性地解决道德难题所需要的品质、应当怎样形成这些品质的看法。对学生隐瞒自己在道德教育上的意图和观点 既不诚实 又很愚蠢。

④长期以来,人们相信道德不能象知识和技能那样直接地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间接地教给学生。随着德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德育模式的不断涌现,上述信念开始遭到挑战。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表明,确有一些比较直接的教学方法,可以迅速地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动能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1)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道德学习虽然包含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分,但其核心是态度或价值观的学习。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是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口授式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模仿和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训练式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教师却不可能通过口授式的教以及示范和训练式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某种态度或价值观,而只能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或价值取向。换言之,如果说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地教,态度或价值观就只能间接地教。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这正是道德课作用有限、效果不佳的原因,也是强调以学科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中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理由。

(2)可以从教师、教法、教材、课堂生活气氛等多个方面,考察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渗透的机制。

①学科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语文、历史等文科教材包含大量思想内容,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不仅来自教材本身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趋向,更来自使用教材的教师本人的课程价值观。

②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不但要利用教材固有的思想内容,诉诸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还要使教学方法有助于社会精神的培养。学科教学的重心如果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学科教学引进诉诸学生主动的建设能力、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方法,意味着教学重心从自私的吸收转移到社会性服务上来。这种转移并不纯粹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转移,还是教学方法道德重心的。

③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如果采取民主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如果采取专制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治能力差;如果采取放任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将易于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可见,民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教师以民主作风对待学生。同样的道理,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师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他们口头上的道德教导的影

响。

④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品质。

总之,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主要来自教材、教法、教师以及课堂生活气氛。

考试样题

一、单选题(每题两分,共20分)

1、下列属于道德领域的事件()

(1)学生因能力不足做错作业

(2)不按规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3)学生上课穿拖鞋、背心进教室

(4)经常欺侮弱小

2、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1)良好的礼仪代表了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2)礼仪的好坏决定人道德品质的好坏

(3)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礼仪

(4)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一种重要手段。但它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

3、个人需要道德主要因为()

(1)道德使人变得崇高

(2)道德使人事业一帆风顺

(3)道德使人立德、立功、立言

(4)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重要标志。

4、学校实际上最为重视的()

(1)“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4)“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5、关于“教育”与“学习”说法正确的是()

(1)教育与学习无关

(2)教育就是学习

(3)教育依赖于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成功的教育。但独立的学习活动不是“教育”(4)独立学习也称做“教育”。

6、关于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1)德育首位

(2)诸育并举

(3)智育第一

(4)德育为智育、体育的最终归宿

7、亚里士多德认为()

(1)美德最终落实在行动上

(2)美德存之于心

(3)善的知识渊博的人,一定是道德高尚者

(4)知善必行善的

8、人类社会的早期的德育()

(1)通过习俗和生活进行

(2)以学校教育为主

(3)以家庭教育为主

(4))以个人为主

9、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社会经济基础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经济

(3)计划经济

(4)市场经济

10、规范性用语()

(1)属道德义务的判断

(2)属道德权利判断

(3)属评价性判断

(4)约束性判断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这里的教学包括()

(1)道德教学

(2)学科教学

(3)学校的集体生活

(4)校风

2、渗透,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主要来自()

(1)教材

(2)教法

(3)教师

(4)课堂生活气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说服法强调对学生讲道理,说理等于说服

(2)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说理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3)为了避免“说理”变成“说教”,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已有的态度和认识水平,选择说服学生的理由及陈述理由的方式

(4)说服学生,不一定要依靠说理

4、结果论和非结果论()

(1)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

(2)用两种方式进行道德推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两者的说服力都不充足

(3)结果论比非结果论更科学一些

(4)理想的说理方式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察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以说服学生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或行为方式

5、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

(1)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惩罚

(2)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

(3)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

(4)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向大平建始县实验小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健

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小学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起点。 学校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

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 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就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阶段中小学德育内容,概 括地讲,中小学德育内容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将

这些德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 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榜样感召法、 疏导法、身教法、情感陶冶法,比较对照法和自我教育 法。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结合 校情,有机的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德育效果。 、逐1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有四点: 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科学的世2观。

页第共页17 界观。3、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是:全员育人(教师、学生、家长)、全程育人(所有学科)、全面育人(校内校外)。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走向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去掉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

如何落实德育教育

如何落实德育教育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自己身上的“刺”,选择正确的方法正视这些不良习惯。不要试图硬生生一下子拔掉他们常年长在身上的“刺”,他们不仅会痛,还会反抗。因此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1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 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 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 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 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 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 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 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 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 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 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 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 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 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 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 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二) 分析问题: (1)家庭生活情况:父母亲每天很忙,没有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亲对小孩的教育缺乏耐心。 (1)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经常找他谈心,慢慢走进他,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争取他的好感和信任,一起分析他现在的处境,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 上遇到的困惑。平时还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中学德育教育具体内容

喀什中学德育教育具体内容 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人生新起点、心态、学习方法。 珍惜时光、学会关爱、有尊严、负责任。 青春期问题 高尚情操,面对挫折、拒绝诱惑。 自信、自立、自强 学会交往、人与人相处关系、正确使用网络 法制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与使命教育 新起点、新生活、新同学 团结协作,集体团队精神和奉献服务精 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善学、乐学、好学 生命教育 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生命的价值不放弃生的希望。珍惜个人品质和生命价值 善待他人 学会肯定、尊重和悦纳别人 青春期问题和烦恼困惑 青春误读:个性、与异性交往 走好青春第一步, 自我期待,认识自我、做有心人。 通过集体、他人、自己认识自己 发挥潜能、追求未来、学习规划 情绪管理 调控情绪 应对不良情绪,控制喜怒哀乐 培养兴趣与情趣,做乐观幽默的人

学会拒绝各种诱惑,金钱、游戏、毒品、赌博、色情、邪教。对不良事物说不。 安全教育 侵害防护和自护 男女生有别 自尊和自信 无价的自尊,知耻辱、懂羞愧。 善于尊重他人,维护人格,自尊者豁达 自信,我能行 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乐观、好奇、专注 优点与进步 自立自强 学会自立,告别依赖 自主、实践和锻炼,人生当自强, 自强的精神,战胜自我,扬长避短。 意志坚强 面对挫折,不懂态度不同结果 应对挫折 为坚强喝彩 坚强意志实现人生目标 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 守法、知法、用法 规则意识,法不可违 认清犯罪,学会法律保护 爱家家长

处理与父母关系 家的温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严是一种爱 逆反心理 理解和沟通 交往讲艺术 同学朋友 珍惜友谊 会择友 男女生交往规则 尊师、爱师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正确面对批评和表扬 理解老师、原谅老师 礼貌待师 礼貌是尊重,会说谢谢 因礼仪而优雅 竞争与合作 宽容待人 换位思考与与人为善 诚信待人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请勿商用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做人第一”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求学”的校训,在新道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道德教育沿着“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基本思路,力争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 发现道德、建构道德、实践道德的飞跃。积极探索“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二、活动目的 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抓活动落实、抓主体体验、抓评价推动,探索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现“人人好习惯、个个重责任、事事讲诚信、处处有关爱、 天天有进步、生生知感恩”的德育目标,进而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三、活动思路 (一)、总体思路 1、在活动设计上做到目标明确具体、内容丰富多彩。 2、在具体实施上,做好对学生的发动和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3、及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二)、具体思路 1、抓活动落实,促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学校在三个年级分别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将主题教育活动贯穿整个学期,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召开誓师大会,进行主题教育总动员,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借助主题班会、主题演讲、道德之星评比、凡人哲语征集、德育案例征集、文体活动、文化建设、综合 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因养成良好习惯带来的益处,因形成了良好习惯、诚信、 自信的心态而获得的成功快乐,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激情和动力,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校风和班风。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2、抓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德育教育的舆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陶冶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具有“五化”特色的德育文化建设体系,即“主题序列化、设计立体化、参与全员化、实施规范化、成果特色化”,主题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让校园每一面 墙壁,让每一间教室成为隐性的教育资源。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3、抓课堂德育渗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并按学校要求做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每个学期的道德教育主题要走进学科、走进课堂,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 育人的德育新格局,让学生既学文化知识,更要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对教师评价。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篓鳐驱。 1 / 3

初中德育教育案例

初中德育教育案例 记一次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事件发生 2007年1月22日的中午,我进入校门以后象往常一样先进教室去转转,看看中午在校吃饭的同学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中午班上的纪律是否正常。尽管一年多来从值班老师那边反馈来的信息都不错,说我们班的纪律不错,但从接手这个新班级开始就养成的中午有时间都到班上去走走的习惯却改不了。进入教室以后,班上一切如预料中的一样的正常,在校的十多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或做作业或复习或阅读,连平时很不用功的,上周还在值日班长记录上记载有抄作业行为,且上周英语总复习的听写没过关的杨云祥也在奋笔疾书,我感到颇为欣慰,就顺势往杨云祥那边踱过去,想去看看他在写什么,顺便表扬一下他,期末总复习了,又是全市统考,“我的表扬也许能激发他的斗志呢!”我有点得意地一边想一边就来到了杨云祥的身边。谁知这一去不看不要紧,一看我是气不打一处来,在他的训练卡边上放着我们班政治成绩颇好的一位女生的训练卡,政治课本放在训练卡的前面。 我在班上一直三令五申:“作为班主任我最痛恨的不良习惯之一就是抄袭作业,二是撒谎,不诚实,同学们有不懂的题目可以在跟老师解释以后暂缓上交,但一定要主动去请教老师把难题解决,如果解释有困难可向我求助。抄再多的作业和答案都不如每次认真弄懂答案的来源,掌握解题的方法更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言尤在耳,他居然吃了豹子胆,在我进入教室以后仍然不动声色地抄作业,简直太没救了!我是火冒三丈,厉声喝斥:“杨云祥,你在干什么?我上个星期才找你谈过,你今天居然在抄作业,你太让我失望了。”说着我一把把他的政治课本夺过来,啪地一声合起来扔到桌上,觉得还不解恨,把他的政治训练卡一把抓住,三两下就给撕掉了,并训斥 到:“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做作业,那你以后可以不用做政治作业了,做了也没用!”本来就很安静的教室此时更是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我能感觉到虽然同学们都没有回头看发生了什么事,但手中的笔都慢下来或都停下来了。我意识到我火发大了,但抄作业这一现象一定要治,这是原则,不能让步。略为思考一下,我冷冷地对杨云祥说:“你跟我到办公室来。”然后我向后门走去,走出两步以后发现他并没有跟上来,我又提醒了一次,他似乎并没有要跟过来的意思。我伸手就去拉,他居然很用力地要甩开我的手,刚刚硬压下去的火陡然又串了上来,当班主任这么多年了,尤其是到德圣以来还没哪个学生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德育教育活动记录文本

德育教育活动记录(2015—2016)学年度 ----小学

德育活动记录表 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活动内容 3月10日 操场校长全体师生 进行安全行为规 范教育活 动过程与效果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规范教育。 1、不准到危险地方玩耍。 2.不追逐打闹。 3、不准在路上有违反交通规则行。 4、不准玩耍明火,乱放鞭炮。 5、不准攀爬电杆,触摸有危险电线接头。 6、不准爬楼梯护栏、墙头,在校园追逐打骂。 7、不准食用不卫生食品。 8、不准翻爬幼儿活动设施。 9、不准到“三室一厅”去游玩。

效果: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学校制定的安全行为法规, 德育活动记录表 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活动内容 3月25日 操场校长全体师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活 动过程与效果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做好“尊老敬老”工作: 我校在周一的升旗集会上,布置了此项工作。明确要求我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少先队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老爷爷、老奶奶,为烈军属、五保老人,为伤残老人、有困难的老年人做一件好事、做一件实事,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同时要求:活动过后,每个少先队员还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使自己能从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从而健康、茁壮成长。 效果:通过活动,学生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孝心

德育活动记录表 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活动内容 4月12日 操场校长全体师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活动过程与效果 1、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重新学习《省、市中小学学校安全规定》,要求严格遵守,遵照执行。 2、加强校容校工作,开展“校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活动。 3、成立礼仪、安全、卫生等监督小组,加强监督、检查 效果:学生都能严格遵守中小学学校安全规定并能遵照执行。

中学生德育教育案例

中学生德育教育案例 个旧十五中张蕊娟 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是不言而喻的。当班主任确实很苦,整天都围着学生转,从早操到晚寝,还要揣摩学生的心思,一有问题就得找来谈心……真的很忙!自从当上班主任,我从不敢关机,生怕学生有事找不到我。但如此的披星戴月又何尝不是班主任特有的幸福源泉之一呢?与学生朝夕相处之迹,师生感情就更加浓厚;与学生倾心谈心之时,师生心灵便更加贴近。下面是我们班的一些德育教育案例。 【案例1】转化学生与老师相冲撞的案例 我是今年新来的老师,正式上岗已经是十一月份了,刚来学校就接手了高一(2)班的班主任。上任之前,以前的班主任跟我说了很多班主任每天都要做些什么,班上某某学生是什么性格……得多留心!在第一个星期我就注意到此学生特别懒,每天早上都找理由请假,或是干脆不来!我发现后就找她谈心,并对她进行教育,慢慢的此学生觉得我给她面子,不当着全班的学生批评她,改善了很多,还敢于跟我说心里话。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一天晚自习此学生与某科任老师发生冲突,下自习后,老师把情况告诉我,是因为老师说了不要讲话了,但此学生还在讲,就叫她站起来,她不站老师就生气了,去抓她衣服试图让她站起来,那学生就跑出教室了。老师临走时说:“我真同情你带了这样的班级,你去和她讲让她来给我道歉,否则,我以后不让上我的课!” 我听了之后就打算去教室了解情况,经过厕所时,刚好看到那学生从厕所出来,她一看到我就说:“张老师好!我想跟你说点事。”我已经知道她要跟我说什么了挺高兴的,至少她能主动跟我说,事情就好办多了。我就说:“你说吧!”“张老师我很对不起你又给你添麻烦了,我刚才和某老师发生冲突了,事情是这样的,刚才上自习老师发试卷考试,由于没听清楚要做到哪,就问其他同学,老师就说我在说话,叫我站起来,可我不是真的在讲话,老师也不听我解释,我不服不想站起来,她就来抓我衣服,我就跑出去了”由于我们学校上课期间宿舍门是关着的,校门也出不去,所以我赶紧问她这两节课去哪了,“在厕所,没地方可去,老师我说的是真的,我们班的都可以作证。”我相信她所说的,我也知道这次的事是老师性子急了点,但我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更多的应该站在科任老师的角度处理问题,就对她进行教育:“作为一个学生,不管老师做得对与错,都不能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冲突,在这点你已经错了,如果你实在想不通,课后在去找老师谈,你觉得呢?”她不停地点头说是,“老师急了批评你们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我不是也经常批评你们吗?”“不!张老师你批评我们是我们真的错了,我们服的,可……”“不管怎样,我希望这件事到此为止,以后碰到类似的事得冷静,千万不要与老师发生冲突,不然吃亏的事你自己,明天去给某老师道个歉,就一切都过去了。”她一听急了“张老师我不想给她道歉,可以吗?”我知道她还是不服,就鼓励她:“错了就要敢于说对不起!这很难吗?……”最后她答应了,我很高兴这件事处理好了。第二天早上她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昨晚的事小娃都跟我说了,你说得很对,学生不应该与老师发生冲突,我会让小娃去给那老师道歉的,但是请你转告那老师,以后她在这样对小娃的话,我

德育作业资料

德育作业——德育工作点睛笔 如何做好家校互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交往合作一直是每位班主任所重视的问题。常规方法家庭访问,一般耗费时间较多,适用于离校较近的学生家庭。但由于教师工作很忙,充裕时间有限,加上目前学校班型较大,不便于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家访的形式。更无法与大部分家长建立长期的高频率的互动。 这时我从学校组织开展的“德育作业”活动中看到了契机,一个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加强家校合作的契机。在我眼中,这样一本作业本不只是一份培养学生在家中道德教育的记录,而可以成为一个与家长建立大面积、高效率、常规性联系的平台。尤其对于离校较远或家长工作很忙的家庭,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对学生进行德育监督和评定,还可以要求家长把学生的表现和个人的想法告诉老师,教师则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同时可以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请求家长协助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或者对家长提出的教育的困惑给予建议。由于书面联系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有些不便当面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纸上充分流露,同时可以长期保存,既能对家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又能让学生时时回顾铭记,加强教育效果。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德育作业”作为全新的德育管理方式,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释放了孩子的生命潜能,激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并且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真正实现了“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一、德育作业成为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接受的教育中的一部分。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需要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从各个方面去发展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以“德育作业”为载体,可以把学生与生活拉近,让学生在亲近社会,与人沟通、交往中,自主体验、感悟。 我校每到周末,学校很少布置学科作业,而采用“德育作业”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德育作业内容的设立定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各种节日为家人、他人送上问候、祝福、温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爱心;为亲人与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与他人交流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搜集相关资料等等。充分挖掘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在实践中自我思考、自我提高。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 例如,结合有关节日的宣传,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德育作业:3月12日是植树节,周六通过父母或长辈询问,认识几种植物,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带给人类的益处。这当中既有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有生活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能力的提升。再如做一次小小的调查,看看你的周围有没有受过污染的水、空气等,你的周围有没有不安全的因素,你准备怎么做?像这一类作业的设计,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许多知识的整合和工作方法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熏陶和锻炼。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 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值日值班领导和对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年级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周的班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本学期将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二、德育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学校、班级管理为一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加强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作用,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

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手拉手、一帮一,大手牵小手”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和衣着打扮的良好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的放矢抓好年级学生管理。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要求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的德育养成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诚实守信、自立自爱的意识。 五、加强班级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政教处要利用主题班会、推门班会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并把评比结果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中。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中学生的活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六、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

德育课程落实情况总结

刘家寨小学德育课程落实情况小结 美国当代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重视提高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按《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我校就德育课程的落实在开学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教学大纲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他们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落实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环保课,保证授课时间不挤占。 三、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一年级德育教育案例

一年级德育教育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德育案例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深刻影响。经过案例分析,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只要用心做教育。用爱心、恒心、诚心去关心每一个孩子,再淘气的孩子也会有转变的一天。 一案例背景 我班一年级有位学生叫xx,是性子比较野的孩子。上课时间容易分神,下课容易疯闹和同学闹矛盾,基本同学打小报告的都有他的名字。自己的习惯也不太好。爸爸属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妈妈总在外打工。 二案例过程 因为一年级学生胆子比较小,怕老师要多一些,但他基本开了好几个先例,先是将过早带到学校来吃,我当时让他在教室外吃完再进教室,并且嘱咐今后不让带进来食用。 还有一次带零食来,而且是不健康不卫生的垃圾食品,被同学发现并且告诉了我,我警告了他今天在学校不许吃,今后也不准带来。 孩子性格属于外向,上课基本会做小动作,不是低头在下面玩自己的,就是和同桌闹矛盾或者两人都分心做自己的事去了。上课总得点他的名字提醒他。作业完成程度也是不合格,不是没做完就是书面潦草不整洁或者做的不对。 后来了解他的情况后得知,爸爸妈妈比较年轻,也是打工繁忙,经常不管孩子,孩子基本是爷爷奶奶在管,但爷爷文化程度有限,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奶奶就是管理日常生活。

有一次早上,孩子忘了带个什么,奶奶要他等一会,奶奶回去拿,后来他等不及自己不做声先跑了。家里人急坏了。爷爷后来到校把他重重打了几下,当时孩子就哭了。 三案例分析 事后我为此找了孩子谈话,得知原因他说因为等的不耐烦就先走了。我跟他耐心讲了道理,带他设想了另外一种情形,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另外我还跟他说了平时的表现状况,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孩子都是想得到老师表扬的,也不想成绩在班级末尾。以此鼓励他平时要用心,上课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和同桌互相比赛竞争,看谁进步大。上课时多关注他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上课积极表现好的贴上红旗,得到十个红旗对应相应奖品。 在其他时间和他爸爸在网上交流多关注孩子,说了孩子的情况,家长表示愿意多抽时间嘱咐教育孩子,并且提醒他跟老人交流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他妈妈难得接孩子的时候多说上几句,引起家长重视。 最近孩子上课表现积极,和同桌都在举手发言,站队时能尽力克制自己的动作,作业虽然进步不大,但能听话及时改正。有一天还主动问我,要怎样的表现能换大跳棋的奖励。 五反思总结 对于xx同学这样的后进生,我的良知让我没有放弃他,而是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利用好一切可以以德育人的机会,时时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学生自我品德的反思会左右学生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是什么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是什么?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 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 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 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 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 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 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 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

优秀德育教育案例

优秀德育教育案例 我在批阅学生周记时,看到有个女孩在周记中流露出一种极度的伤感,却不愿说出原因,这非同小可!紧接着我又翻阅了同宿舍的其 他几位同学的周记,终于在一个同学的周记中了解到了一点情况:“老师,阿杜以为我们都不要她了,您要关心一下,劝劝她”。 对于这种情况,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班上一共有12位住校生,女孩子有6位,男孩子6位。6个人一个宿舍,女孩子在一起,肯 定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闹小脾气。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让宏那么难过,舍友那么着急。我必需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分析,还要妥善处理。认真思考许久,我做出如下处理思路: 第一步:分别找她的室友谈心,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找出同宿舍同学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二步:再找她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第三步:利用得到的结论对班上的同学进行教育,同时避免对宏再度造成影响。 小霞因为让她帮忙到水,宏不管,俩人闹别扭,小霞一急跑了出去,宿舍六个人都出去追她,剩下她一个人,结果造成她的误解。 【感想】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应重视的便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平时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 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 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 不当。因此, 作为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社会化 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今 后成功地走向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在高校学生教育中,德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事业。因为德育不但影响着个体素质的养成、品质的好与坏,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德育工作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要培养他们自律的能力。 标签:高校学生德育 一、德育的范畴 德育是人类教育普遍永恒的范畴,一个秩序井然、风气优良、管理有力的社会需要德育,同时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需要德育提供动力和保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德育也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和品德形成规律,通过内化和外化,把一定社会的主导思想、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德育的理解,我认为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相当于“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划分的,其中包括“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等五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在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开展中,大部分指的是广义的大范畴,也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有正确的观念、丰富的情感以及坚定的意志,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尤其是在当下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在全国大学生中,90后甚至00后所占比例日益增多,一个学生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那么德育工作的开展就十分必要了。 二、德育的任务 高校的德育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目的决定的。关于德育的任务,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得到社会的认可。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要培养他们爱劳动、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等品质。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一定的政治观念。 3、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对自身经历的建构过程。其中,他对于道德的分析,是从个体如何根据自身的经历对社会关系、规则、法律和社会习俗作出判断的角度出发的,他看来,一切道德的实质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