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2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2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b、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

a、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联系遵义会议等历史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b、归纳“左”倾错误思想的危害,树立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准备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并请大家思考: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那些历史时期呢?

2、问:上述那一段历史时期偏离正确方向最严重?对我国影响最大?

3、文革何时怎样结束的呢?(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期盼春天的到来)(二)组织学习与探究新课

一、乍暖还寒—两年徘徊

1、“两个凡是”思想

(投影)《两个凡是》

文革结束了,大快人心,可是大街的墙上依然刺眼的红色大字“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

渝地遵循”

提问:(1)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什么要坚持此方针?

(2) “两个凡是”的主张是不是正确?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边看书边讨论,提示实质是继续文革的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同学们看书解决。(教师略讲)

(2)请一同学讲小马过河的故事,通过此故事让大家得出结

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播放视频)《伟大的转折》请同学们边看边结合课本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历史信息,记录下来。

(学生在结合课本找出历史信息。)

2、(投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分析。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哪次会议?你们能说说这次会议为什么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吗?

(课内探究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学生回答后,教师在从思想纠错、领导核心、历史地位三方面将两次会议作对比,得出结论)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可文革中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若不解决,社会仍很难向前发展。因此,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是大势所趋。

三、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引导:是,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平凡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

(1)有一个人,他的去世时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他是谁呢?

(播放《刘少奇同志追悼会》视频片段)

(2)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在“文革”中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加强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2、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全国人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了那些法律?哪些与你密切相关?(投影:《一系列法律的出台》)(2)活动与探究(若时间许可):举你身边的一个例子,说明人们提高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或不遵守法规的危害。

强调: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四、春回神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变革

教师从“衣”“食”“住”“行”四方面结合投影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出示《小平同志像》,号召同学们高举旗帜,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本课小结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四)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乍暖还寒—两年徘徊

1、“两个凡是”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召开:

2.主要内容:

1.意义:

三、春意盎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刘少奇平反

2、法制建设的加强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练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反思:

繁昌县2011年历史同课异构公开课教学

课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单 位: 繁昌县新港初级中学

执教人: 操 守 祥

班 级: 八年级(3)班

时 间: 2011年03月24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

'. 政治考试——论述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书P11 “新时代”有三重意义: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 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 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具有五个方面的定位: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 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 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 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 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坚定信心、 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

高一年级政治教案 安宁市实验石江学校教学共案设计表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1、2、5、6 班. 教学时间: 2020 年 10 月 13—14 日共 2 节.

教学过程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预习检测(学生回答)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2、知识梳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时间和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意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我国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3、探究与分享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描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状况? 简要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说明党在这个时 期的过渡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平/暴力)进行的? 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特点和意义? 教师具体讲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内容、 特点、意义) 4、探究 PPT展示材料,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总结: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 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 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 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默写 一、导入 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是不是 意味着我们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 社会呢? 引出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 革命的开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小科普:三大改造(具体讲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统编版(2019):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word无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的确立 一、填空题 (★★) 1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对_________和对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 “_______________”。 (★★) 2 .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的转变,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 (★★) 4 . 1953年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A.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 D.将单一所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 (★★) 5 . 创建于1864年,以传统挂炉烤鸭而闻名中外,享有“天下第一楼”美誉的全聚德传到第四代即北京解放前夕时曾经濒临破产。为了保住这家老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注入资金,以公私合营的方式,使全聚德获得了新生。这反映了我国 A.对手工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C.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 D.国家对全聚德烤鸭店推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 6 . 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人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2016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三套全有)

2016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 形考任务一(75道选择题) 单选题 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 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2、1945年4月,党的()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正 确答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答案:七大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正确答案:和平与发展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的问题。正确答案: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5、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 正确答案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6、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后必须(),并在此基础上使人民富裕起来。 正确答案是:发展生产力 7、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正确答案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实事求是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 正确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正确答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党的三大作风中,()是最根本的。 正确答案:理论联系实际 12、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答案:基本路线 13、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答案:基本纲领 14、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概括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正确答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5、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展开。正确答案:基本路线 16、四项基本原则是()。正确答案:立国之本 17、在我国,比较早地关注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是()。毛泽东 18、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20、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正确答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答案:以人为本 22、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正确答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 24、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是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正确答案:科学技术的竞争 2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正确答案: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6、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正确答案: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一定会迈向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与主题

所谓“中国式民主”,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概括。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广泛自由自由、各种民主权利的保障和政治参与的程度,与30多年前相比,变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熟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明白,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连,没有政治的进步,经济也很难发展下去。很难设想,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相伴随、相适应、相匹配,中国经济建设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由此,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民主涉及领域看,凡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事务,都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和形式,支持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比如全国人大坚持民主立法,这几年在制定劳动合同、就业促进法、物权法等过程中,从座谈会到论证会,从常委会审议,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开门立法”从尝试逐渐走向制度化。中国的民主是“三个统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三者统一,也就是说中国所要构建的民主,第一不是西方的民主。第二中国的民主应该是党、国家、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相互协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方向。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也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同时网络参与中的负面因素,如虚假政治言论,情绪化参与,非法参与等也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战。当前有必要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督机制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等措施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如今,网络已无孔不入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深刻影响并颠覆这惯常的思维模式。在反腐领域,相对于举报,媒体曝光,信息公开,信访,审计等方式,网络以其公开,透明,快捷的优势,迅速成为反腐的最新利器。今年以来,随着反腐与网络的交融互动,一场场廉政旋风从网上“席卷”到网下。网络反腐风暴过后,我们欣喜地感到:有一种民主的力量在生长,他给我们的生活和民主政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听证会已深入到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许多领域,成为有关部门决策过程中问计于民的重要制度。它的推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及各项重要事项的公共社会化管理意义深远。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当地的重大举措、重大事项及公用事业价格调整越来越关心,对公示听证制度的理解认识也越来越透彻,但全省各地的公示听证过程中时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项不达民意的现象发生。公示听证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把听证当做决策。多年来由于我们对公示听证制度宣传得不够到位,导致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误以为听证会只不过是走个形式,就是“决策会”、“表决会”、“涨

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感

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感 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在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讲话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作了十分精辟的论断。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一个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历史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独特,首先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只有一个设想,如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消灭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正确的定位:初级阶段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起止时间、主要矛盾、发展战略、过程特点和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新: 一是指明了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即历史方位。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划分,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而我们则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不合格的社会主义阶段。有了这一准确判断之后, 方能正确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情基础。它指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 最大的现实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 三、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在实践中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也表明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和怎样结合这一世纪性难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 市场经济一直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一、知识梳理 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 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 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通过“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 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 计划管理体制。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迈进。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重点问题理解 1.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 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 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