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1.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3.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它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5.元交际: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交际,它以否定和解释为基本框架,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关系和对所传递信号的辨识和理解。

6.自主性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7.空间密度: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空间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空间密度=(活动是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儿童的人数

8.讨论建构指导:是指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

9.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时间、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

10.游戏环境:是指为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11.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

12.心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气氛,包括师幼关系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等。

13.游戏空间:是指同一时间内进行游戏活动的儿童人数。包括游戏单元和预备区两个部分。

14.变化性:指的是游戏单元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游戏活动,如建造、堆叠、挖掘等。

15.复杂度:主要是考察游戏环境是否能让儿童的兴趣维持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各个游戏单元能否被儿童主动使用的可能性而得知. 复杂度=游戏空间总数/一次在区内游戏的儿童人数

16.平行互动的游戏环境: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教师则留在办理观察指导所有来本班玩的幼儿。16.游戏材料:泛指用于供幼儿游戏的玩具、物品,既包括从商店买来的玩具,也包括由教师和幼儿利用半成品、废旧物品制作的自制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

17.扫描法:即时段定人法。对办理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

18.游戏规则:是由成人选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19.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20 定点法:及定点不定人法。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来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

21追踪法:即定人不定点法。观察者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20.综合图示法:是一种融“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并加入了图示记录为一体的观察记录方法。

22.线索提示法:就是事先提供几个观察的要点,让观察者在观察游戏时根据提示对照使用,增加观察的目的性。较适用于缺乏观察技能的教师。

23结构游戏:是指儿童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的材料包括:专门的结构材料;自然的结构材料;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

24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按照通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情节。

25<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第44届联合大会通过,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每个儿童均有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鼓励提供从事游戏活动的适当的均等的机会。

26建构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

27.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只是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

28.象征:是一种符号系统,人的典型特点是用语言作为思维的符号。

29.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它物为媒介,对他人的模仿行为。

30.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31.专门化游戏:模拟现实的玩具其造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较固定,在性质上有专门的特点,此类玩具大多是工厂制造出来的。

32.未成型玩具:及一些废旧物品被幼儿当做玩具来使用,如各种废旧的包装盒、小瓶子、碎布头、小棍子、皮球、瓶盖、纸等。

33.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34..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

35.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36..合作游戏策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37.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38.以人代人: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39.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育儿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40.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在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当“妈妈”,就需有人当“孩子”;当“医生”,就需有“病人”。这里“孩子”、“病人”就是互补性角色)中,要求孩子能够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孩子、病人),即对角色关系的认知,就不再是仅仅能区分自己与角色的角色意识水平了。

41.游戏形式:游戏的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42.恩物:“恩物”在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1.儿童区别游戏与上课的标准。

答:1.是内容:教师哪怕是以“填鸭式”的方法告诉他们一个现成的答案,而且内容是儿童在游戏中刚刚玩过的,他们会认为是“游戏”。。2.是活动形式:儿童往往以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动操作成分来判断是“游戏”还是“上课”。3.是名称:他们认为上课是“语言”,“健康”,“科学”,“艺术”,和“社会”,而游戏就是自己玩,具体到“手工”、“剪纸”等。儿童对于什么是游戏是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他们对于上课的判断是以教师的影响为依据的,是从教师那里知道游戏和上课的区别。

2.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答:①游戏优于文化、超越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在游戏中,用文化的严肃性水平的高低来区分游戏。人们把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游戏文化,二是缺游戏文化。②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③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西方社会:主要扮演社会性功能,非洲社会:起着技巧与社会联系的作用。)3.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答:①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②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③游戏与工作是可以相互转换的。④游戏的魅力在于它处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

4.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答:①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把一般活动的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各种属性混为一谈,游戏的词和竞技的词没有区别.游戏是运动的自由或有限流动性的场合,它带有“再现他物、替代他者”的特点.②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汉语中的游戏的表述包含如下几层含义:1.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2.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5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

答:生物学视野下的游戏起源和原因①过剩的生命能量的转换②某种“模拟本能”的释放或放松的“需要”③为今后生活所需的严肃工作而设的训练或对个人的必要克制的练习⑤复演人类行为进化的过程,童年是连接人和动物之间的过渡期。

6.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答:人类学研究提出游戏具有三种功能①一是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②人类的群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③是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通过虚构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7.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答:主要观点①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②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③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

④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证实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制定。游戏随着儿童和情境的不同而有弹性的变化⑤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

8.人们用三种方法来界说游戏

答:①按照心理学上的倾向和定势来界说游戏,标志着游戏出现的就是这种意向或定势,它可以把游戏与行为的其他类型区别开来②按照可观察的行为种类来界说游戏,这种行为的种类是以具体化的行为准则或更直接的确认过程为基础的。③按照情景界说游戏,这种情景可能引起倾向或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被确认为游戏的行为。

9.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答:①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②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③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④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⑤游戏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10.游戏的本质特征

答:①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②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③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④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11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答:①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②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③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12.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与工作的区别

答:①游戏与工作对立(游戏的基本属性:活动即目的,探索自然的趋势及意外性。工作的属性:目的是主要的,结果是可预见的。工作的本质即是物质生产劳动,他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物质财富。成人只有当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后,才有可能去游戏。游戏在成人生活中是第二位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从成人的工作和游戏来看,二者是对立的)

②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工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儿童获取经验的一种手段,他可能随着儿童的兴趣而随时改变。成人的工作和儿童的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的工作就是学习,就儿童的游戏和工作来说,二者是有联系的、并不矛盾的活动)

③儿童游戏就是工作(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而同期的工作就是游戏)

13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答: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14.现在儿童还不能充分游戏的原因

答:①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包括:活动场地不足,游戏设施是不普及,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②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包括:家长对儿童保护的误区,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不够。③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纳入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15.游戏与儿童的语言发展

答:①语言发展(儿童在接触时,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戏中又常常有新的情景和需要,锻炼游戏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游戏活动激发了儿童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言语,这种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16.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答: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创造性想象相联系。①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②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③创造性游戏行为与散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17.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①游戏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

的影响②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

18.游戏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答:①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②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1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游戏能促进幼儿自我调适能力的发展。3游戏中,儿童还要逐渐学会使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看法协调起来,学会相互理解和帮助。)③游戏与同伴关系(①游戏的类型影响了同伴关系的发展②游戏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在游戏中使用玩具,能促进儿童更活跃地交往)。④游戏与亲社会行为(1儿童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正是儿童模仿、练习成人生活技能的良好时机。2游戏中提供的模样能引起儿童的共享行为。

19.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答:1.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1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①儿童在游戏中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生活。②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浓厚兴趣等积极情绪。2游戏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宣泄:①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②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③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2.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①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游戏发展着儿童的美感,理智感,同情心和道德感。②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学习、试验、协调,充满信心地应用内、外部世界的“规则”通过模仿各种成人的言行,体验到成人的情感,这是儿童和移情发展的基础,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情感)

20.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答:①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期,基本动作的练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包括各种大小动作,户外体育游戏,能锻炼儿童的走跑跳爬。平衡、攀登等基本动作。

)②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游戏能满足儿童生长时对运动的需要,并促进其运动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伴随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③游戏与儿童身体生长发育(专门的体育游戏对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活动性游戏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提高其身体机能。)

21.经典的游戏理论

答:1.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代表人物:(德)席勒、(英)斯宾塞2.娱乐论(松弛说、自娱说)

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代表人物:(德)拉扎鲁斯、帕特里克

3.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美)心理学家,霍尔

4.生活预备说(生长说、成熟说)

观点: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与他将来成人以后的活动内容。

代表人物:

珍妮·古多尔;(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

22.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答:1.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经典游戏理论奠定了日后现代游戏理论发展的基础,表现在

①影响游戏的分类②促进游戏研究的发展③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特征)

2.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①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②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虽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③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决了部分问题,没有真正解释游戏的本质。)

2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答:1.理论思想:人和动物一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以做梦、幻想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

2.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①游戏的“发泄”、“补偿”说: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他认为人格由:本我(本能欲望)超我(社会规范)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②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③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自我可以在较为现实的和社会可接受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替代了。③该牌不是发端于心理学,而是精神病学,所以该派的游戏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的方法。

3.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1.①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②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③游戏可帮助孩子获得胜任和成功感④游戏中存有性别差异

2.他提出三个阶段①自我宇宙阶段②微观阶段③宏观阶段

4.佩勒的角色扮演

①佩勒的角色动机说: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②儿童性别心理发展阶段中的儿童游戏的结构变化。每一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第一阶段(焦虑集中在挫折)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

5.门宁格的宣泄说

①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②相关研究: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6.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①这是一种典型的泛性论,它将人生物化,不仅不能证明儿童游戏的深层次动因,反而陷入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唯心论的境地。但是他们对儿童游戏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有重大意义的。虽然他们只解决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②意义及启示:对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重视想象性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有重要的意义。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对人们重视儿童的模仿游戏及象征性游戏、角色扮演等有促进作用。对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极大启发。(游戏治疗的方法——娃娃游戏;游戏研究的方法)③局限性: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缺乏普遍代表性理论本身复杂化、神秘化,研究缺乏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个体的生物性而忽略了其社会性。

24.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①游戏的实质: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化>顺应(游戏)顺应>同化(模仿)同化=顺应(具有智力活动特征)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②联系性游戏的发生、发展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月)第二阶段:联系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月)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的

分化并协调器(9,10-11,12月)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器(11,12-18月)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月)

25.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游戏动作本身就是强力因素,“动”即快乐。如打闹游戏。

②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象征性游戏的两个小阶段:(1)象征性的顶峰(2)有象征而接近现实

③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消失

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它主要在学龄期。

26.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答:①皮亚杰指出:早期的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个物品来代替另一个物品;大约在3岁时,儿童开始用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来代表别的人或别的物品;随着学前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儿童建构出越来越精巧的社会戏剧性游戏系列。②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符号技能的出现和发展。③象征性游戏活动特征;1.这些活动是从实际获得。使用或实践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分离出来。2.尽管这些活动是从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与这些情境不同,但儿童依然把它们归属于那些情境。④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阶段一: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特点1.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出来,直接导致游戏的发生。2.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完全是模拟由象征所引起的客体活动。阶段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现实。

27.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1.意义及启示:①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崭新的途径。②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③

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是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

④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⑤对于传统的游戏与学习相对立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2.局限性:①忽视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识、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②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而只是智力活动的派生物。

③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影响。

皮亚杰对象征性游戏的论述的魅力在于它十分清楚地分析了符号形成和游戏的辩证关系。2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1.主要观点:①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②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③强调成人教育的影响④主张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孩子不会生来就会游戏的

2.维果斯基的游戏学说

①游戏的起源。诱因:当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情感,根源于他与成人的关系。

②游戏的发展价值。1.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表征思维、以物代物。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3.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儿童的意志行动,自我控制。

3.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①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发生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矛盾:及物活动的需求与仅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矛盾。

②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1.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与过程的本身。 2.在儿童游戏里,儿童的操作与行动永远是实际的、社会的。3.游戏行为永远是概括

的行为。

4.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1.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2.儿童的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3.相对于个体而言,角色游戏是由于儿童成人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

5.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①肯定了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但过于强调显得偏激了②过分强调角色游戏,忽视其他类型游戏的价值③虽重视游戏社会价值,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不够

29.游戏的觉醒理论

答:①理论基础—内驱力说。1.是一种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性理论。2.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激起行为的发生。

②柏莱恩的理论模式探索: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游戏:有机体自身控制的行为

③艾利斯的理论模式。游戏是寻求刺激的行为,有刺激时,激发水平高;无刺激时,激发水平低。

④赫特的理论模式。1.赫特提出激发水平短暂起伏说2.她把游戏看做是由认知性行为和嬉戏性行为构成的活动。3.中等水平的觉醒是最佳觉醒状态,游戏是在最佳觉醒水平上发生的。

⑤舒尔茨的理论模式(游戏调节激发论)。1.游戏在没有紧迫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求时,在熟悉的环境中,起着调节激发的作用。2.赫特游戏观的启示:①从更微观的领域更加精确地描述了游戏行为。②注意保持环境的适当刺激,注意游戏环境的合理创设。

30.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元交际与游戏——儿童必须操作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

①游戏中的意义:扮演角色并从事假装的活动、操纵物体

②真实生活的意义:自己及其他人的角色与真实身份、游戏所用的材料及活动在真实生活里的意思

31.游戏的生态学理论

1.研究重点:游戏设施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认为游戏材料、活动类型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广度、相互交往及谈话的数量和形式。

2.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①微系统——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指向儿童自身的活动②中间系统——抑制或支持儿童在生活中的自由游戏③外系统——促进或压制儿童的发展与自由游戏;剥夺儿童游戏的自由④宏系统:较大的文化背景。

3.生态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①儿童的行为是随着他们进入不同的情景而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创设游戏环境极为重要②注重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单元分析和研究。

32.其他的游戏研究

1.萨顿·史密斯:①游戏对好奇心和灵活性产生的重要性②强调儿童象征性游戏的“当做”特性的重要性。(把物体和人“当做”其他东西;获得发展角色、自主感的机会)③提高适应能力。

④对发展替代性符号结构的重要性。

2.布鲁纳:①注意到游戏对发展运动技能的动作灵活性的作用。②游戏所培养的灵活性使得使用工具策略的发展成为可能。

3.范登堡:游戏是包括探索和“运用”在内的一个更为广阔的和谐发展的一个侧面。

4.辛格:幻想游戏可能对发展形象描述能力有好处。

5.雷诺兹:游戏是经验的模拟方式,行为原型从其中产生并得到检验。

6.费根:游戏中产生的新奇行为是与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突变相类似的行为

33.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

1.认认知分类

①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动”即快乐;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奔跑、攀爬、滑滑梯、摇木马等。

②象征性游戏: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主要表现形式为角色游戏。“过家家”、“医院”、“商店”等。

③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

拼图、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木工、堆雪人、用沙筑碉堡等。

④规则游戏:两个以上的7—11岁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智力性质的、动作技巧方面的、运动能力一类的游戏。打牌、下棋、跳房子、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等

2.社会性的分类(美。帕顿)

①偶然的行为(无所事事):儿童不是在玩,而是注视着身边突然发生的使他感兴趣的事情。这种行为不属于游戏。摆弄自己的身体、从椅子上爬上爬下、到处晃晃、东张西望等②旁观(游戏的旁观者):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看其他儿童玩,听他们谈话,或向他们提问,但并没有表示出要参加游戏。旁观可能不是游戏,也可能是游戏。如有的幼儿在看别人下棋时非常投入,帮人出主意,替人家担忧。这时他的情绪实际上已经被卷入了旁人的游戏过程。③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儿童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与周围其他儿童不同,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也没有做出接近其他儿童的尝试。如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专注地玩着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儿童交谈④平行游戏:儿童仍然是独自在玩,但他所玩的玩具同周围儿童所玩的玩具是类似的,他在同伴旁边玩,而不是与同伴一起玩。如两个幼儿都在玩拼图,但各玩各的。一个人离开桌子以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玩下去⑤联合游戏:儿童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但开始有较大的兴趣与其他儿童一起玩,同处于一个集体之中开展游戏,但还没有建立共同目标。特点1.形式:可交换材料、语言沟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攻击他人等。2.内容:无共同的意愿、无明确组织分工、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⑥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标。游戏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及规则意识。有一到两个的游戏领导者

3.情绪体验的分类(比勒)

①机能性游戏:是一种在身体运动本身看到产生快感的游戏。

如动手脚、伸舌头、上下楼梯等。

②想象性游戏:也称模拟游戏,指利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的游戏。如烧饭、木偶戏等

③接受性游戏:通过听童话故事、看画册、听音乐等易理解为主的游戏。儿童处于被动地位愉快地欣赏所见所闻的游戏。

④制作性游戏:儿童用积木、粘土等主动地进行创造并欣赏结果的游戏。如搭积木、折纸、玩沙、绘画、泥工等

4.根据游戏发展理论进行的分类

①探索性活动②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③假装/象征性活动④规则游戏⑤结构游戏⑥象征性规则游戏

5.按发展顺序对假想游戏的分类

①感觉运动游戏②初期的假想游戏③物体假想性游戏④代替性假想游戏⑤社会戏剧性游戏⑥角色的知觉⑦规则性的比赛

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方法

1.以游戏的特征分类(萨拉·斯米兰基斯)

①功能游戏:指一些简单的肌肉活动,目的是对表现形式加以操作。

②建构游戏:通过学习使用材料,把自己看成是事物的创造者。

③扮演游戏:(象征性游戏)扮演角色的因素:对成人现实世界的模仿和想象、装扮非现实的游戏

④规则游戏:参与者必须能根据规则控制行为、活动和反应以有效地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局限性:①这些发展阶段未被广泛接受②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游戏种类,特别是杂乱无章的游戏和语言游戏。

2.以游戏的内容分类(布瑞恩·萨顿·斯密斯)

①模仿游戏:重复——延迟模仿——模仿他人——装扮他人——扮演角色

②探索游戏:感官探索——言语探索等

③尝试游戏:大肌肉活动技能——身体技能和社会活动技能

④造型游戏:伴随扮演角色或社会角色的建构游戏

3.以游戏的主题分类

①未分化型②累积型③连续型④分节型⑤统一型(1.无主题2.有简单的主题但不稳定3.有明确而稳定的主题)

4.游戏替代物的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游戏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儿童游戏中的抽象性、概括性的发展。表现为:

①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幼小儿童)

②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幼儿中期4-5岁)

③不依赖于实物(用语言、动作等)的替代。(幼儿晚期6-7)

5.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

①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此类游戏由儿童自由玩

②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此类游戏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

34.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①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②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③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④游戏三维度分类法

35.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

①对两类游戏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②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③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戏的功能

36.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与联系

答:1.创造性游戏(play)自由玩耍娱乐、轻松愉快不规则的自娱自乐。玩耍游戏,以自我为中心。

2.有规则游戏(game)有组织比赛、遵守规则追求共同目标,是竞赛游戏。

一、区别:①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玩耍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游戏则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②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是零散的,在规则游戏中则是运用自身已经内化的经验。③从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玩耍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多元的,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单一化的。④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重视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性格与人格,而规则游戏是儿童完全在自己的经验之中,逐渐显现自己特有的性格。

二、联系:(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3)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37.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二)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三)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38.自主性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计划的生成性(二)游戏环境的多样性(三)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四)游戏机会

39.自主性与规则的关系

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①游戏中的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之上的。②在培养儿童自主性的同时,也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

2.自主与指导关系。①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3.愉悦与教育的关系。①游戏就是让儿童快乐的,只要儿童在游戏中感到快乐就可以了。②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获得发展,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③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既体验快乐,又获得发展。

4.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将教师的教育意图参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儿童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0.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1.游戏机会

2.游戏时间: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3.游戏场地:

一、室内游戏空间。①空间密度: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空间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空间密度=(活动是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儿童的人数。②空间结构。1空间的安排方式会对游戏的质量产生影响。2儿童在不同的游戏角落,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社会性游戏。3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位置不同也会影响儿童的游戏。

二、户外游戏场地类型。

①传统的游戏场:游戏设施固定安置、彼此之间没有联系,限制了玩法,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②现代化的游戏场:现代化的游戏场,又叫创造性游戏场或有规划的游戏场。

表现在:1创造了多功能组合性的运动设施2安放了可以移动的设施和器械,形式多样,每种设备有多种用途(三轮车、小推车、沙箱等)3开辟了自然区域(种植角、饲养角等)4.游戏材料①玩具的结构影响游戏(主题)的类型②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③一个儿童在游戏期间被提供的机会越多,发生新的学习的可能就越大④玩具的种类决定了儿童对玩具的反应。

41.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1.同伴在儿童游戏中的影响

①儿童与年长儿童游戏有助于促进其社交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②年长儿童能促进年幼儿童游戏质量的提高。

③同伴的性别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发生有影响。

④儿童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长。

2.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①2岁之前,男女孩在行为、玩具与活动喜好方面没有太多差异②3—4岁,在活动选择上男女孩存在显著差异③年龄越大,游戏中倾向于选择同性伙伴的倾向越明显④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对同性别伙伴作出的社会性行为显著多于对异性伙伴⑤不同性别的游戏伙伴在游戏方式上也存在差异⑥儿童的性别直接影响他们对玩具的偏爱程度(儿童大约在2岁时就表现出对性别化玩具的偏爱)⑦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少玩与性别不相适宜的玩具。

3.健康状况

①自身的健康状况,对游戏也会产生影响。②对于先天或后天有残疾的儿童,情况更为明显。

③患孤独症的儿童有其特有的游戏方式。

4.认知风格。

①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儿童的社会性兴趣更加明显②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儿童的社会性兴趣更

42.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家庭的影响

1.父母。①庭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生活的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的居住环境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②父母的作用会对儿童游戏的性质产生影响③父母对待男、女儿童的不同方式,对儿童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影响极大

④父母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来自于对儿童房间的布置上。

2.电视。①看电视的时间影响游戏行为②电视能促进儿童的想象和游戏③电视妨碍或干扰儿童的想象性游戏④看电视时是否伴随玩玩具对游戏的影响

43.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电视与儿童发展的问题?

①关键要看成人怎样为儿童选择内容健康的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②成人必须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44.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一、游戏在幼儿园中的法规地位

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首次提出,《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第二十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主要体现在:1.从政策法规上、观念上强调重视幼儿游戏权利的保障。2.从理论上探讨了游戏的功能及其在学期的意义,并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幼儿理论。3.用科学的方法对游戏的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游戏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方法和影响因素

4.在幼儿游戏实践的研究中,累积了许多较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和推广。

②“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再次重申

199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游戏论述的几点精神:①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②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重要形式。

③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①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在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道德、体质和情感几方面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②游戏与课程的关系。(1.课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出现,游戏渗透于课程的方方面面2.表现在——课程的名称;学习者的自身体验;教师的外部控制;课程的内容及儿童的表现等)③幼儿园课程中几种诠释游戏存在的模式。弗罗斯特的根据对游戏的运用方式,将游戏分为:非干预模式、重视特殊类型游戏的课程模式、重视各种类型游戏的游戏课程模式。狄佛瑞斯提出在游戏利用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课程模式:1.游戏是附加的娱乐活动(自由、放羊式)2.游戏是改装的教学活动(教师主导)3.游戏是发展社会性及情绪的活动(缺乏指导)4.游戏是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高水平活动)

④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几种形式1.分离型—游戏和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是分离的、独立存在的。2.交叉型—教学的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或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来解决。二者仍然是两个独立体。3.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着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活动在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

(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解。基本也就是根本,具有基础的,本质的性质,基本活动就是本质性的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是具有游戏性质的。

①对幼儿园游戏理解的误区1.误区一:游戏就是指自由游戏,其作用就是让幼儿自己随便玩玩。2.误区二:游戏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3.误区三: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二者相互分离)

②对游戏的哲学诠释。1、游戏是永恒存在的(不管游戏者是否进行游戏,游戏都存在)2、游戏者的参与使得游戏得以外显(游戏必须要有游戏者的参与、投入,才能使游戏称为一种外显的游戏过程)

③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误解。1、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2、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3、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

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关注的问题。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2、从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来看3、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

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具体做法:1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机会;2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

②生活活动:1方法上,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2一日生活衔接上,减少过渡环节的消极等待现象3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并内化

③教学活动:1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2教师在直接指导集体活动时,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④游戏活动:1.保证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2.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5.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

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游戏国化时期:时间:20世纪20年代左右-建国初期,代表人物:陈鹤琴。①论游戏的发生、发展。(1游戏是一种复杂的动作,只有当儿童具备了游戏的力量和游戏的能力时,游戏才能发生。(简单的游戏、复杂的游戏)-儿童游戏的特点.2人生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游戏。游戏是从简单的向复杂的游戏发展的。)

②论游戏与工作的关系。1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2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性教育

③论游戏的价值。1发展身体。2培养高尚道德。3能使脑筋灵敏。4为休息之灵丹。

④论尊重儿童的游戏。1尊重儿童好游戏的天然倾向2尊重儿童游戏的意愿3提供儿童丰富的户外生活.4教师应当是儿童游戏的朋友,父母应成为儿童的游戏伴侣。

.⑤论玩具:1玩具的价值。2玩具的研究。3玩具的来源。

2.儿童游戏研究的全盘“苏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借鉴别国游戏理论与研究成果时,没有结合本国特色,形成自己的儿童游戏理论体系,也没有进一步开展与进行我国儿童游戏的工作,这又是一次照搬别国经验的教训。

3.儿童游戏研究的停滞时期

。①民间儿童游戏的特点。1游戏过程的趣味性2游戏开展的随机性3玩具操作的简便性。

②民间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1.促进儿童综合感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促进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4.这儿童游戏研究的复苏时期

一时期,由于儿童游戏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力量单薄,研究领域主要局限在学前教育领域,特别是幼儿园领域,研究方法主要局限在研究上,研究手段主要靠手记笔录,缺乏先进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进程。

5.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时期。

确立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两个主要命题,反映了我国当前幼教界对游戏的基本态度以及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状况。

46.幼儿园游戏存在的问题

①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②对儿童游戏的年龄特征缺乏了解③对儿童游戏的分类认识不清

④对游戏评价的内容把握不清⑤对儿童缺乏系统的观察

47.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的表现。

①加强游戏教育功能的整体性研究,充分利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对幼儿个性、社会性及良好情绪感情的发展。②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儿童游戏发生、发展的年龄常模及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对游戏评价的研究。③游戏环境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作用。④对玩具的多功能、多品种的系列化研究,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⑤如何将儿童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也已成为当今儿童游戏研究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⑥在学前儿童教育机构中,如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游戏是心理健康发展。⑦加强对婴儿游戏和有规则游戏的研究。

48.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1.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作用:

①为游戏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创设包括游戏经验、游戏时间、游戏环境等几个方面的条件。②观察游戏,了解游戏的发展情况。③视游戏需要参与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参与介入的方式有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垂直接入。④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引导幼儿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并为下次游戏做好准备。

2.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

指教师将教育的意图有机地参透在环境中,通过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来达到有效知道的目的。

①充分发挥标志的暗示作用-标志制约法。包括实物标识、图形标志、角色标志。②多种质地材料的诱发作用-材料提供法。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游戏时常会受到材料自身功能的制约。③不同场地布局的互动作用-场地规划法。有1开放的、封闭的游戏场地2静态的、动态的互补区域3既成的、待定的游戏场地

3.借助观察的参与指导

①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②通过观察游戏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

4.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

讨论建构指导是指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

49.介入儿童游戏的程序

①观察并仔细辨别孩子的兴趣与技巧②投入参与③跳出孩子的游戏,作进一步观察

50.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

①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安排的想象或虚构游戏时②当幼儿产生难以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的游戏时③当幼儿进行想象或虚构的游戏时,想一再重复自己玩过的情节,或是将游戏延续下去有困难时

51.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

①游戏介入法②材料提供法③语言指导法

52.在什么时候教师最好不要介入幼儿游戏?

①不想与幼儿玩的时候②感觉自己在干扰幼儿的时候③以为介入游戏是一种对幼儿好的责任时④不能享受到乐趣或感觉到有心事或太劳累时。

53.幼儿园游戏介入法

①平行式介入法-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②交叉式介入法-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③垂直介入法-指在幼儿游戏中如果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54.以语言为媒介的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1.语言指导的重要性。①教师在具体参与介入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语言和行为来进行指导②当运用语言来指导时,主要是就儿童游戏的情况进行“发问”、“提示”、“鼓励与赞扬”。

2.教师语言指导的类型。①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时间、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②建议式语言-有些建议式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③澄清式语言-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④鼓励式语言-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直接只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做。⑤邀请式语言⑥角色式语言-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⑦指令式语言-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即“请停下来”、“不能这样”……并明确告诉幼儿这样做的后果,以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和健康。

55.通过讨论的建构指导

建构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适时的建构指导,能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同时也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建构经验的价值。①幼儿的经验需要整理。维果斯基在论述儿童游戏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时强调指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总是高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总是高于他实际年龄表现的行为。

②幼儿的经验需要提升。有些幼儿园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发现他们的游戏情节总是没有新的发展③幼儿的经验需要分享。游戏活动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善于让幼儿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向老师学习、向同伴学习、向环境学习。

2.讨论、建构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①将新出现的创意及成功的经验提供给幼儿分享,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幼儿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②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矛盾的焦点,提供给幼儿讨论,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注重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求:①幼儿是讨论的主人②游戏本身没有好与不好之分③每次讨论要有重点。

3.讨论的形式

①评判是非型②总结概括型③陈述答案型④解决问题型⑤分享经验型

4.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方法

①情景讲述法②绘画法③角色反串法④点面结合法

56.良好游戏环境需具有的特性:

①必须宽敞②在个别细小部分,是小规模的③不能单调无物④应具有易于变化、调整的空间

57.创设良好游戏环境的意义

①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②有利于儿童与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58.游戏环境的要求

①具有安全性(身体和心理)②具有丰富的刺激性(熟悉和刺激)③具有可参与性(全面具体,注重个别;教育性与可控性相结合)

59.游戏空间的规划

游戏空间是指同一时间内进行游戏活动的儿童人数。包括游戏单元和预备区两个部分。

①游戏单元:基本单元、复合单元、高级单元

基本单元:等于一个游戏空间。复合单元:等于四个游戏空间。高级单元:等于八个游戏空间。

②预备区。预备区是房间或庭院中的空置空间,可放置各种游戏材料。

60.游戏空间的考察

①变化性

:变化性指的是游戏单元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游戏活动,如建造、堆叠、挖掘等。

②复杂度

:复杂度主要是考察游戏环境是否能让儿童的兴趣维持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各个游戏单元能否被儿童主动使用的可能性而得知。

③复杂度=游戏空间总数/一次在区内游戏的儿童人数

61.游戏环境的创设

答:一、室内环境的创设

①游戏环境创设的一般要求:1、给游戏环境以清晰的边界和路线标注2、规划通道和空置空间3、划分不同的区域4、扩大空间利用率5、给儿童留出自由支配的空间)

②室内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1、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刺激性2、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层次性3、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合理性4、游戏环境的设置缺乏计划性)

③游戏环境设置的对策:1、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丰富的游戏环境2、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有计划的环境3、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合理的游戏环境)

④室内游戏环境创设的案例分析

⑤室内开放游戏环境的创设: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的时间、空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二是开放性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是有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

(1)各年龄班参与的游戏环境的创设:

各年龄班游戏环境创设的共性:第一,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第二,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游戏环境的创设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体现层次性。

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不同年龄班重点是不同的。

1.小班阶段,注重在生活常规培养的基础上,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趣味性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

2.中、大班阶段,在玩具及丰富的才来的提供上下功夫们多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以环境来刺激游戏水平的提高。

(2)平行互动的游戏环境的创设

平行互动的游戏环境,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教师则留在办理观察指导所有来本班玩的幼儿。

(3)打破年龄班界限的交往的游戏环境的创设

效果:进一步拓宽了游戏的空间和范围,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主要的是让幼儿在与不同的同伴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扩大了交往面,充分体现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

二、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

①户外游戏环境的特点:1、地面有表示区域的范围和界线2、人数与面积阿西莫瑞的指标:30人以下,14平方米/人;30人以上,平方米/人3、具有刺激性的户外游戏场地

②户外游戏环境创设应考虑的因素:1.事先考虑儿童和空间的比例、地面表层、下水道及场地的形成。2.在游戏器具放置如常地之前,可先将永久性固定的器具先安放好。3.提供可广泛使用的器具,安排布置器具的位置。

③户外游戏场地的基本构成:1大型组合运动玩具区2玩沙池(区)3玩水区4自然区5跑道或车道6休闲区

62.游戏环境的评价

①室内游戏环境的评价:

1)评价项目:1占用面积2活动区内容的丰富性3活动区内容的合理性4活动区数量的适宜性5活动区的外部结构6活动区的内部结构7活动区的安全、卫生

2).户外游戏场地评价项目:1场地面积2地面质量3设备器械4结构安排5安全6其他。

②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设置基本要求是什么?

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1)促进儿童的发展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3)保证儿童安全

63.玩具的发展

答:1.发条、惯性玩具2.益智玩具3.现代玩具

64.玩具的功能

答:1、社会文化传递功能2、娱乐、审美功能3、益智功能

65.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

答:1、玩具激发儿童游戏的动机:某些玩具的素材可以同时鼓励不同认知层次的游戏。玩具数量的多少也会激发儿童玩不同的游戏。2、支撑游戏开展,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玩具影响着游戏内容、情节,支持着游戏的进程。玩具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桥梁-玩具是儿童交往的媒介。3、玩具为儿童提供练习能力的机会:游戏允许儿童以自己的能力去反映现实,允许有不同游戏类型的存在,而玩具则为儿童提供练习某种能力的机会。

66.玩具的种类

答:①按玩具的材料分类:金属玩具,非金属玩具②按玩具的内部结构分类:静态玩具,机动玩具,电子玩具。③按玩具的功能分类:以玩具的使用性或其目的性分类,如智能玩具、声响玩具、形象玩具、装饰玩具、健身玩具、科教玩具等。④按玩具的形状分类:1.成型玩具(亦称专门化玩具):主题游戏玩具、表演游戏玩具、结构游戏玩具、智力游戏玩具、体育游戏玩具、音乐游戏玩具、娱乐玩具、技术玩具。2、未成型玩具(亦称非专门化玩具):即一些废旧物品被幼儿当作玩具来使用。儿童进行这种玩具游戏时,可以一物多用、随意替代,或相互组合成另外一个象征物。

67.玩具的配置与安全标准

答:①玩具配备的具体内容:1992年,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的通知及其附件《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幼儿园玩教具的具体内容包括九大类。1、体育类。2、构造类。3、角色表演类。4、科学启蒙类5、音乐类6、美工类7、图书、挂图与卡片类8、电教类9、劳动工具类

②玩具选择的安全标准。1.玩具生产的各项细化指标2.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平均能力和兴趣,严格区分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适合玩耍的玩具标准。3.对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标准中还特别添加了安全要求。4.首次要求玩具在出厂时要模拟测试各种可能受到的、可预见的滥用和损坏,以发现是否存在危险。5.规定玩具的几乎全部材料都必须通过检测。⑥对于儿童玩的滑板、秋千和吊架、绳索及系在横梁上的类似的玩具,要附上必要的说明书。⑦

试用品、赠品也首次包括在标准中。

68.玩具及游戏材料的要求

答:苏塔玛关于游戏材料的质量标准:①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占有物②游戏材料只是游戏的一个必要条件③理想的游戏材料传达了符合教育原则的正当游戏的信息④理想的游戏材料生命力强⑤理想的游戏材料具有吸引力⑥理想的游戏材料包含着传统文化和当今生活等方面⑦儿童在游戏中的自治(挑选自己喜爱的玩具)应受到尊重⑧游戏和游戏材料以夸大其外部特征来模仿成人文化。⑨游戏材料必须作为游戏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⑩良好的游戏材料并不夸张欢乐。

69.选择提供玩具及游戏材料的原则

1.玩具应具有教育性:应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活动身体、启发想法,训练儿童各种技能和练习技能。

2.玩具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儿童主动控制玩具并非被动适应玩具。

3.玩具要符合安全卫生要求:要保证玩具的安全性。

4.玩具应当经济实惠:利用自然物及废旧物品加工成儿童的玩具,可以充分发挥玩具的可玩性。

5.玩具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1.)小班幼儿应准备促进其发展的、种类相同但数量稍多的主题玩具,以及一些简单的智力玩具。数量一般在6—10件。2.)中班幼儿应准备种类广泛,包含各种主题玩具、多样化的体育玩具及具有一定难度的智力玩具。数量上也要比小班有所增加。3.)大班应准备各种玩具材料,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玩具及具有一定难度的智力玩具。4.)1—2岁的婴幼儿,可提供能促进其平衡移动、运动的玩具,以及一些练习动手能力、可供拆装的简单玩具。5)3岁以后的幼儿,可提供简单的、各种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玩具,玩具的大小要便于幼儿拿放。6)4岁以后的幼儿,可提供各种类型的玩具,但要注意应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及反映物体的细节特征为重点。

70.选择玩具的注意事项

答:1.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相适宜的玩具材料①小班应多提供数量充足的能引起对生活经验回忆的成型玩具,种类集中在有关家庭生活的、逼真性要求较高的玩具。②中班应多提供数量足、内容丰富的玩具、材料。③大班应提供大量能反映细节特征的玩具材料、丰富多彩的半成品及废旧物品。

2.为幼儿提供成套的、比例恰当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3.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4.把大自然的、社会的材料引进游戏领域

71.玩具的管理与使用

答:①玩具的管理。1、建立玩具的管理和使用常规2、所有玩具向儿童开放,并便于儿童取放3、建立定期检修和清洗玩具的制度4、合理利用经费,定期添设玩具。

②玩具的使用。在儿童玩玩具的时候,时常会出现的冲突:1.因玩具不够而发生纠纷2.在同一地点玩不同类型的玩具而发生冲突。

72.对玩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①问题:1.玩具的生产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固着、模式单一、玩法简单。2.玩具的销售缺乏有序的管理,销售品种的单一,价格昂贵。3.商家为牟取暴利,用低劣产品充斥玩具市场。4。

②建议:1.改变玩具发展的陈旧观念。2.加速对相关人才的培养。3.将玩具的生产与教育结合起来。4.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推出新产品。5.增强售后服务意识。6.出版专门的儿童玩具指南丛书。

73.观察的意义。

答:一、对游戏的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二、观察是对游戏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三、

观察是对游戏进行正确评价的保证。四、观察是制定下次游戏计划的依据

74.观察游戏评价量表

答:①游戏兴趣量表:利伯曼是第一个设计游戏评价量表的调查研究者。他的“爱做游戏的量表”包括运动、游戏乐趣、灵活性、表达能力和想象程度等方面的七个主要项目。

②游戏发展进度量表:高尔登和库特勒尔的游戏发展量表提供了玩物游戏、表征游戏、社会游戏及体能游戏四大游戏领域的发展顺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某一特定年龄的发展概况及下一步游戏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③帕顿/皮亚杰量表:(70年代,鲁滨等人将帕顿量表与皮亚杰量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两个尺度的评价系统,容纳了认知水平和社会性水平的12项游戏评价条款,并加入了非游戏行为的项目。)

1.帕顿/皮亚杰量表的操作定义:1)认知水平定义2)社会性水平定义3)非游戏行为定义4)非游戏活动定义。5)根据操作定义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译码。

2.注意事项:1)研究者和教师必须在运用量表之前熟悉各项操作定义。2)在观察中,应坚持每个孩子一张表格。3)适合采用多次扫描取样法。

3.运用价值:给予观察者客观和具体的观察评价内容与途径。研究者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形成幼儿个别或集体游戏水平认识。

④豪威斯同伴游戏量表:1.豪威斯同伴游戏量表的操作定义:水平1-简单平行游戏。水平2-具成熟意识的平行游戏。水平3-简单社会性游戏。水平4-具成熟意识的互补/互惠性游戏。水平5-互补互惠的社会性游戏。2.豪威斯同伴游戏量表的运用价值与建议:1)考察尺度:一是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二是观察他们活动组织和综合的程.使用这分量表,我们可以从儿童同伴交流的角度考察幼儿游戏水平。同时可对儿童游戏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

⑤斯米兰斯基角色游戏量表:1.斯米兰斯基量表操作定义:形成高质量角色游戏的五个特点:1角色扮演2假扮转换3社会性交往4口头交流5坚持性.2.有关斯米兰斯基量表的一些建议:1)如研究者或教师需要,可制定成个别儿童观察记录表2)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至少每人每次5或10分钟(时间取样法)3)应反复观察多次。

⑥菲诺斯特——沃史曼游戏发展检核表。

75.幼儿园游戏观察的方法

答:①观察计划制定的依据:1.观察计划的主要来源:1)本学期教育计划即现阶段教学内容2)上次游戏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3)本次游戏预备做哪些准备

②游戏观察的方法:1.扫描法。1)扫描法:即时段定人法。对办理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2)适合于了解全体幼儿的游戏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选用较多。2.定点法。1)定点法及定点不定人法。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来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2)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3.追踪法1)追踪法即定人不定点法。观察者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4.综合图示法。1)综合图示法是一种融“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并加入了图示记录为一体的观察记录方法。2)特点:(1)方法的综合性(2)结果的直观性(3)情景的真实性。

3)游戏观察的步骤:(1)游戏开始前,画好布局图并标上区域名称及编号。(2)在已画好是图上分别标明每个区域的人数与性别。(3)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并记录。(4)在在图纸的旁边一页或背面记录更详细的信息。

5.线索提示法:线索提示法就是事先提供几个观察的要点,让观察者在观察游戏时根据提示对照使用,增加观察的目的性。较适用于缺乏观察技能的教师。

③观察游戏的流程:1.“伞状式”流程2.“钟摆式”流程3.“卷地毯式”流程4.“自由式”流程

④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1.游戏观察的主要内容:在游戏的观察中,主要围绕“人”和“物”两方面,以游戏主题、材料、行为习惯等作为主要的观察内容。具体表现为:游戏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游戏中角色与材料之间的关系。2.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1)小班:观察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2)中班:观察重点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3)大班:观察重点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新,以及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等方面。

⑤游戏观察指导方法举例:1.孩子的做法与想法违反生活常规时2.观察到游戏情节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时3.某个孩子具有某种特殊强烈的兴趣,而又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4.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不符合成人的要求时5.幼儿出现争玩具,游戏进行不下去,或向老师索取材料时6.游戏中延伸出新主题的萌芽时7.幼儿玩一些如死人、上吊、暴力、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游戏时,应该转移注意、个别指导等方式加以引导,而不适合用讲评的形式,在集体面前知道。

76.游戏观察结果分析

答:①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1.表格型2.文字型3.符号型②观察结果分析的角度:对游戏观察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有效的指导,促进儿童游戏的深入开展。1.游戏空间2.游戏时间 3.游戏材料4.游戏的主题5.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以及儿童认知发展水平6。游戏的态度(兴趣、情绪体验)

77.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答:1.游戏时间的固定性2.游戏环境的教育性3.伙伴关系的稳定性4.教育者的指导性

78.角色游戏的指导

答:①角色游戏的含义: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②角色游戏的结构: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景、规则等组成,它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游戏动作、情境的假设、游戏的规划、主题。

③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1、扮演角色的多样性2、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3、假想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5、游戏主题的社会性

79.角色游戏的结构

一、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1.扮演角色的性质:第一类:机能性角色第二类:互补性角色

第三类:想象性的或虚幻性的角色。

2.幼儿对角色的扮演是有“选择性”的:第一,模仿爱戴的、尊敬的人(往往是成人)

第二,对恐惧害怕的人或事物的模仿,可以征服恐惧

第三,扮演“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

3.选择不同角色的原因:首先,情绪、情感的作用。其次,幼儿性别差异的影响

。再次,幼儿对角色的熟悉程度的影响。

二、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对物品的选择、假想,是由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以物代物”即受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制约。

三、假想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

①儿童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②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某一动作的翻版,而是概括的、压缩的动作

四、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①在角色游戏(社会性表演游戏)中,规则是内隐的,包含在每个角色中。②孩子们有时虽然知道自己是在游戏,是“假装的”,但他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再现他们所观察到的人们

学前游戏论综合练习十套题目(带问题详解)

学前游戏论试题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B.日常生活活动C.游戏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B.象征性C.开放性D.发展性 5.“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康德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A.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到具体、思辩到实用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游戏的 ( )A.非自觉性理解B.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C.生物性本质观的建立D. 生物—社会性理解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

征?( )A.感知运动期B.前运算期C.具体运算期D.形式运算期 10.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 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主性D.工具性 13. 亲子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性和( ) A. 教育性 B. 发展性 C. 长期性 D. 随机性 14.一般而言,混合班幼儿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且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同龄班幼儿()A.显著增多 B.显著减少 C.差不多 D.完全相同 15.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6.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B.探究性动机C.成就性动机D.亲合性动机 17. 坚持游戏的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A.生物性 B. 社会性 C. 主体性 D. 自主性 18.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9.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学前教育游戏论

学前教育游戏论 一、在汉语中,游戏一词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即已出现,如《韩 非子.难三》中载有: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 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三、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 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四、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做是剩余力 的无目的的消耗 五、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一种 社会性的活动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来的。 六、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 七、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 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八、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 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 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 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把游戏看做 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 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 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提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展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 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 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 戏中的地位和作用。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 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 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九、结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 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 的活动2、游戏是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 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十、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游戏中 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区别 于探究行为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 的规则的束缚 十一、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动机 十二、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四特证论 十三、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 十四、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 十五、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 十六、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兴趣性体验、自主性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 选择: 1、在儿童游戏研究阶段中,重视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作用的研究的阶段是飞跃发展阶 段。 2、以下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剩余精力说、元交际说、复演说、生活预备说。 3、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福禄贝尔。 5、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强大强调注意力集中的“工作”活动对儿 童的发展意义,但她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儿童自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而形成的。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儿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行尝试错误和自我纠正,而获得感知觉和智力发展。 6、恩物:由福禄贝尔提出,他认为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 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 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儿游戏,按照成人的想法让幼儿游戏的情况。

第二章 选择: 1、分析性游戏治疗重在解释儿童游戏的象征意义。 2、把游戏看作儿童情感危机的自我疏导,是降低焦虑和欲望的一种补偿性满足的理论:精 神分析学派。 3、把“羊”说成“狗”属于顺应。 4、“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5、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内驱力学说的基础上。 6、已有“狗”概念,将大狗、小狗、黄狗、黑狗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同化。 7、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理论:游 戏的觉醒论。 8、把冰棍当作注射器,椅子当马骑,自己扮成医生或妈妈:象征性游戏。 9、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也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游戏:象征性游戏。 10、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绕着房子四周跑等,以体验运动过程中的快感属于: 感知/感觉运动游戏。 11、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的终结:象征性游戏。 12、荷兰拜敦代克的游戏成熟学说认为,游戏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解放欲望 的表现。 13、游戏是生活准备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生活预备说。 14、皮亚杰发生认知论,下列游戏水平由低到高: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期0~2岁)、象 1、简述佛洛伊德关于游戏的基本思想: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a.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b.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

自学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全套试题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集电子书

目录 1. 目录 (3) 2. 历年真题 (4) 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4) 2.2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7) 2.3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10) 2.4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14) 2.5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16) 2.6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20) 2.7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22) 3. 相关课程 (23)

1. 目录 历年真题()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相关课程() 2. 历年真题 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 A. 拜敦代克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材料,这是游戏动作的【】 A.非常规性 B.重复性 C.灵活性 D.随意性 3.将儿童游戏分为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消遣性游戏、模仿游戏和宣泄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 B.儿童游戏的活动动机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4岁以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达到【】 A.独自游戏的阶段 B.平行游戏的阶段 C.联合游戏的阶段 D.合作游戏的阶段 5.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的【】 A.人口密度和场地密度 B.人口密度和材料密度 C.室内场地密度和室外场地密度 D.场地密度和材料密度 6.划分活动区时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内容延伸至另一个活动区的需要,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独立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7.3—4岁的幼儿,主要选择【】 A.感官玩具 B.体育玩具 C.结构玩具 D.形象玩具 8.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适合采用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 下面哪一种不属于幼儿的创造性游戏【】 A.表演游戏 B.智力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10.亲子游戏的特点之一是【】 A.教育性 B.情感性 C.交往性 D.交互性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宣泄说

学前游戏论复习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学前游戏论真题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A.内部动机 B.内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觉醒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知识点: 1,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成人的游戏是为了放松压力,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 2,学前儿童的游戏分类 3,分类游戏的游戏规则和游戏作用有哪些。如建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戏选择不同 5,幼儿园常进行的游戏有哪些 6,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例如幼儿不参与合作游戏或者打扰别人游戏时等。。。。7,图文搭配,各类游戏的图片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要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点,寻找合适的游戏对其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游戏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幼儿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动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规则游戏 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和服装

把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文艺作品的角色,创造性的进行表演的游戏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不自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 结构游戏: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材料进行建筑造型的游戏 体育游戏 儿童游戏的六种类型 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童似乎不在游戏,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才玩一玩 第二种是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人摆弄玩具,并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儿童绝大部分时问在观看其他儿童游戏,并常常向游戏者提出问题或者建议。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第四种是平行游戏。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但很少交谈,常常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第五种是联台游戏。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会相互借玩具。但不会围绕同一个目标分工或组织游戏。 第六种是合作游戏。

[0243]《学前游戏论》2016作业答题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 D.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2、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D. 大班 3、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 来切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 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 D. 平行游戏阶段 4、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 . 象征性游戏 5、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 D. 情绪学说 6、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 B. 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 7、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C. 数学游戏 8、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 B. 智力玩具 9、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 D. 健康和情绪 10、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 D. 规则 11、下列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 A. 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 12、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 A. 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13、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 B. 安全、卫生 14、儿童与其他孩子操作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且同一个空间里进行,但相互之间不作交 往的游戏形式是()。 C. 平行游戏 15、在游戏中,幼儿拿勺子假装给布娃娃喂药、奶喝,这种游戏行为属于()游戏。 B. 象征性 16、福禄贝尔认为能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是() C. 恩物 17、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活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 指出了方向。他是() B. 杜威 18、为幼儿园设计的活动是() A. 玩恩物及进行作业 19、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贝特森 20、下面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是() A. 弗洛伊德的游戏动机说 21、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2、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B. 斯宾塞 23、使用“娃娃游戏”作为游戏治疗技术的理论流派是() B. 精神分析理论 24、以下游戏理论中,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有() B. 游戏的元交际说

学前游戏论历年考试题之选择题集(附答案)

历年考试题之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亲子游戏的显著特点是( ) A. 规则性 B.开放性 C.情感性 D.目的性 2.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游戏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 较明显 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这种游戏是( ) A. 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 儿童在游戏中,把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汽车开;把自己假装成另外一个人,如当医生或 布娃娃 的妈妈等,这种游戏属于( ) A. 感觉运动游戏 C.结构游戏 5. “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霍尔 B.皮亚杰 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 决情 ) B.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 分析性游戏治疗 7. 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 A. 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 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9. 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 A. 内驱力学说 B.外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0.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 A. 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 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 志 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12. “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 ,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13. 从性质上看,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可以分成( ) A.物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B.物理因素和主观因素 B.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C.夸美纽斯 D.康德 6.用游戏和玩具来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 虑、 感上的问题,这种游戏治疗方法称为( 错选、 ,来标 D.发泄性游戏治疗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

00399学前游戏论押题试卷(三)【试卷】

00399学前游戏论 押题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2.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生理机制的理论是()。 A.角色游戏理论 B.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C.游戏的觉醒理论 D.皮亚杰理论 3.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持这种观点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长说 C.生活预备说 D.松弛说 4.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维果茨基理论 D.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互补性角色 B.机能性角色 C.虚幻性角色 D.想象的角色 6.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活动具有几种特点?()。 A.3 B.4 C.5 D.6 7.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形式 B.游戏主题 C.游戏内容 D.游戏规则 8.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目的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 C.工具性游戏 D.结果性游戏 9.儿童游戏中将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马骑的活动我们称之为()。 A.结构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感觉运动游戏 D.规则性游戏 10.把以下三种游戏按照社会性发展程度进行排序,社会性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应是()。 A.合作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 B.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学前游戏论 电子版

全国自考学前游戏论各章在各类题型中考点分布与分析 (一)全国自考学前游戏论各章在选择题中考点分布与分析 第一章 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弗洛伊德的;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幼儿园设计的活动是;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活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指出了方向。他是;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地点是在;提出了“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的美国教育家;提出了游戏的“复演说”的是;陈鹤琴认为与儿童游戏有关的因素包括;我国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长期采用了前苏联“三段论式”的领导游戏的模式,分别为; 提出了游戏的“复演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洛伊德的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是;下面不属于经典的游戏理论的是;福禄倍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指出了方向的是;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是在;陈鹤琴认为与儿童游戏有关的因素包括;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20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觉醒理论代表人物是;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 在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福禄培尔设计的恩物主要有;20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种游戏理论分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人是;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 第二章 下面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门对象来研究的人,著有《动物的游戏》和《人类游戏》的是;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是;不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是以下哪种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不是皮亚杰的观点的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和;能够引起或激起行为并给予行为以动力的有机体需要状态称为;下列观点中属于艾里克森的观点的有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门对象来研究的人,著有《动物的游戏》和《人类游戏》的是;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的是;成熟说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不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是;运用发泄性游戏治疗方法的代表是;下面哪些观点不是皮亚杰的观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列昂节夫认为游戏的特点不包括;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下面不属于皮亚杰所使用的概念是;下列观点中属于艾里克森的观点的有; 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有计划活动、主导活动、需成人指导的活动的学派是; 佩勒的游戏的基本观点是;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学前游戏论自考试 题7 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恩物”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为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 ) A.福禄培尔 B.卢梭 C.陶行知 D.陈鹤琴 2.在早期亲子游戏中,父亲往往倾向于与婴儿期孩子玩( )。 A.练习性游戏 B.规则性游戏 C.嬉戏性游戏 D.教学性游戏 3.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也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游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4.一般以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是( )。 A.情景转变 B.以物代物 C.以人代人 D.角色认知 5.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绕着房子四周跑,或反复把某件东西拉过来,再推开,以体验运动过程中的快感,这类游戏属于(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6.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的终结的游戏是( )。 A.平行游戏 B.联合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7.不用控制和改变儿童,只提供合适的环境,让人内在的自主力量出现,然后自己作出改变,这种治疗方法称为( )。 A.关系性游戏治疗 B.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分析性游戏治疗 D.发泄性游戏治疗 8.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格鲁斯

C.夸美纽斯 D.康德 9.荷兰生物学家拜敦代克的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 )。 A.人恢复精力、解除疲劳的需要 B.人的剩余精力的发泄 C.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D.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解放欲望的表现 10.游戏中儿童扮演的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常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此时儿童扮演的角色属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D.再现性角色 1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 )。 A.个体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 B.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 C.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D.具有元交际特征 12.关于儿童游戏,正确的说法是( )。 A.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是周围生活的翻版 B.游戏中儿童注重的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C.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探究行为 D.游戏是儿童自主的、自愿的活动 13.游戏动作可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划分的依据是( )。 A.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 B.根据游戏的表情 C.根据游戏表演的情景 D.根据游戏探索的结果 14.儿童游戏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 A.表情 B.动作 C.语言 D.探索 15.在一种游戏活动中,不一定出现的游戏性体验是( )。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感体验 C.胜任感体验 D.幽默感 16.儿童游戏所需要的第一个外部条件是( )。 A.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B.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C.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学前游戏论历年自考真题

2012年1月全国卷2004年10月全国卷2005年1月全国卷2010年10月 2011年1月浙江卷2010年1月湖北卷 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 一、名词解释 亲子游戏:父母或婴儿看护者与婴儿一起玩的游戏。P262 游戏主题: 二、简答 1、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特征归结为哪几方面?P12 2、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3、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儿童游戏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相关,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游戏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儿童的游戏绝对不会局限于生活,或者照搬生活,小孩子的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性,他们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自己的游戏,游戏充满了假想性和创造性。 4、简述游戏特征的三内说 纽曼的三内说:纽曼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内部控制:游戏由儿童自己来控制。 内部真实:如,儿童游戏来源于真实生活,儿童会很认真地游戏。 内部动机:游戏动因来自于儿童从游戏中获得愉快。 5、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P17 四、案例分析 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参考: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游戏的本质:游戏具有愉悦性、主动性、虚构性、有序性。在案例中的活动里,儿童缺乏主动性和愉悦性。P12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三、简述 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P33 四、论述 幼儿园里,一群家长围在“中一班一周活动安排表”前,议论纷纷。

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卷 及答案

(课程代码 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C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 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 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非能性活动 B 本能性活动 C 非社会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 A内部控制 B 内部虚拟 C 内部真实 D 内部动机 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 戏的分类标准是() 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 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 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 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 9.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 A 第一层次的需要 B 第二层次的需要 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 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玩雪游戏 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 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 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 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D足量的游戏人数 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 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8.提出“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观点的是()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 选择) 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儿园基础的教育家 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 选择 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选) 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 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代表人物:席勒,斯兵塞 ②松弛说:主要观点:精力的恢复(恢复就是松弛说) 代表人物:拉察鲁斯,帕特里克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③生活预备说:主要观点: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代表人物:格鲁斯 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联系本能的一种手段。 ④生长说:主要观点:机体的生长(了解) ⑤复演说:主要观点: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重点)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及答案(简答题)

1、简述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 答: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工作。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陈鹤琴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快感。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依照他们的年龄,给予各种游戏材料,“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陈鹤琴关于游戏与教育的观点,对于反对成人化的儿童观为指导的摧残人性、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的旧教育,扭转几千年蔑视儿童游戏的传统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娃娃游戏。 答: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游戏研究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被看着是与童年的快乐、与未来成年人健康的生活有关的活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游戏治疗的技术。人们试图用游戏治疗来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今天,这种游戏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的研究式样。这种“娃娃游戏”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这种娃娃游戏最初也是主要为游戏治疗服务的。后来逐渐被用于人格发展的研究,并且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也被 运用到这种研究中。 3、简述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答: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是:(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