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每周一题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每周一题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每周一题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每周一题

1.《诗经?郑风?溱洧》,诗篇通过青年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展示了战国时郑国的上巳风俗,此为我国上巳节、亦即今日;三月三;节庆文化之源。由于诗中对这一节庆活动的习俗,男女青年欢娱、游憩、择偶等风俗的描绘,以及该节庆活动的祓禊、踏青等活动,使该诗被誉为中国第一首旅游诗篇。请谈谈你对该诗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经?郑风?溱洧》作为我国第一篇旅游诗篇,极具浪漫色彩和风俗气息。《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诗中无论是仲春之月男女相会、互赠花草,还是祭祀高媒和祓禊于水滨以求子,都体现了浓浓的古代风俗人情。《诗经》形成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各种民俗形成的时代,郑国上巳节呈现了一副充满幸福、欢娱的春游图,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下,这一风俗也显得更加和谐、自然,也最好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国的男男女女手持兰草聚集在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幸福平安,尽情嬉戏,最后互赠芍药定情的情景,散发着和谐、自由、平等的人类童年时期淳朴的民风民俗。《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蕑”,香草名,菊科,亦名兰,江南人以之为香祖。兰草清香幽幽,为花中君子,并且具有祛暑、化湿等药物作用,青年男女手执兰草,既有避不祥之意,又象征自己品德芬芳如兰。“勺药”即芍药,又名“将离”,古人在离别的时候常以芍药相赠,芍药除为信约之外,尚有“结思情”之意“芍”和“媒妁”的“妁”读音相同;“药”和“约”同音,可见隐在芍药之中的是一份甜蜜美丽的盟约。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仲春之月会男女,也是顺应天时,三月阳气上升,是孕育繁殖的季节。青年男女在春色撩人的季节里,渴慕异性,相期相会,也是古人对于物候的敏感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认为自然和人类之间可以相互交感,互相促进,繁育子女,目的是使周代及时补充军备和劳动力,增强国力。上古最常见的祓禊方式就是沐浴。古代民俗,三月上巳日常去水边洗涤,就是为了洗掉污秽以求结晶和福祉。《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都手持兰草,兰草有特殊的香气,古人以为用兰草沾水洗身可以祓除不祥,防病除疾,利于生子。情人之间相互玩水嬉戏,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互赠兰草以定情,也有宜其子孙的意义。“多子多福”的观念,历来是中华民族

追求的理想生活。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手段落后的古代,人口繁衍成为发展生产、维系种族绵延的保障,子嗣兴旺便成为先民的一种愿望,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本能要求。

2.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关注诗文形象的移情化,如:为什么说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

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辞》的一大特色就是想象。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和活动,因为据记载这首诗作于仲冬,怎么会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又怎么会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为诗人未归前之想象,不而不是诗人的眼前之景了。也就是说,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我们都知道眼前之景,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重在抒情表意。作者之所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同时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以此寄托他渴望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借助虚实结合的手法,描述了他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他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而《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自由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

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也感受到了陶渊明身为一名中国传统士人渴望为国出力却无路可走的悲凉之感。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现实与想象的交替,表明了陶渊明明白,他所想象出的日后美好田园生活在日渐黑暗腐朽的朝代中始终是维持不久的,仅能以诗明志罢了。

3.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及其名作《登池上楼》,重点关注谢灵运在山水诗上的贡献及其诗作中的玄言和色彩。

谢灵运素有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谢灵运的山水诗倾向于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本来面貌,揭示景物天然的美,力求传神。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诗中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唱歌的鸟儿的变化,构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图。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联为全诗增色不少,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从全诗来看,诗人写到这里,低沉的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了。

4.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李白、刘禹锡,重点为诗作中反映的;踏歌;文化,

其次是诗与民俗、唐代的诗歌与踏歌文化等。

踏歌是一种列队成行,舞者手牵着手,手臂相连,边歌唱边双脚踩拍的群体歌舞。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唐诗中不少作品记载了踏歌的场面。李白《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时候,惊喜于汪伦的出现,还以踏歌来为他送行。诗人只说听见踏歌声。好朋友汪伦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诗人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刘禹锡《竹枝词》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用平静的湖水和热烈的踏歌声来做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热烈欢乐的,就如那欢快的踏歌声一样,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是很祥和的。刘禹锡的《踏歌词四首》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这组诗描写了当时川江一带的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踏歌文化的盛行在两位大诗人的诗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到古代的文化风俗。

5.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诗开盛唐之风,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诗风清纯、了无杂念,可见;文如其人;之谬,了解诗人与诗,作为人的诗人与作为诗人的诗。

谢眺出身贵族,曾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成”。他的出身、经历、思想以及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所以人称“小谢”。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的诗句,对他极为推崇。谢眺的诗从内容上看,多是表露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畏惧心理,流露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对仕途的厌恶,乐于寄情山水。他在描写山水时能吸取谢灵运诗作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自然的长处,同时较少玄言内容,避免了谢灵运的晦涩、平板的缺陷,把自己的感情很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物

之中,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和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正是体现他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开头两句先用了王璨望长安、潘岳望洛阳的典故,引出自己晚登三山回望建康、留恋京城的心情。汉末诗人王璨告别京城长安时,写了一首《七哀》诗,有句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灞涘,即指“霸陵岸”。西晋诗人潘岳曾为河阳县令,作《河阳县》诗,有“引领望京室”之句。谢眺在这里运用了借指的手法,以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手法委婉而有韵味。接下来写登三山所见的胜景:明丽的阳光照射在飞耸的宫殿屋脊上,屋脊高高低低,历历在目,显得壮丽辉煌;天空的晚霞铺展开来像一片彩缎,澄清的江水如同一条白色绸子;江中的春洲上落满了喧闹着的鸟儿;芳香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鲜花。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然至“去矣方滞淫”以下,笔锋一转,写出自己对京城的留恋和期归无望的心情:自已将要离开京城久留他方,而我是多么怀念以往的欢宴生活;一想到日后归来的希望非常渺茫,便不禁潸然泪下;怀着这种望乡的痛苦感情,谁能不让黑发变白呢?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谢朓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晦涩平板以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名理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他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致,都能姿态欣然,诗画一体。可见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着广大的空间和更贴切的生活基础。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还将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丽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由谢诗之清丽,单纯,恬静,温和可见,谢朓应该也是一个纯粹安然的人。

6.比较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和乔吉的小令《重观瀑布》,说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在内容上,两者都是描写瀑布的风景,但是李白诗写的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所看到的风景,写出了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和香炉峰瀑布的迅急和飞流而下的气势磅礴,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而乔吉的小令自远而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瀑布胜景,表达了对大自然肃然起敬的赞叹。而

在形式上,两者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选景和立意均体现奇特的夸张和想象,李白诗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诗人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而乔吉小令中的;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说成织女织就的白练,写其高、写其色,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给人的感受。而不同处在于:李白以七言绝句形式表现,乔吉以散曲形式表现。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表现极为凝练,于精粹凝练中突显雄奇瑰丽。《重观瀑布》用;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这种连续的比喻,;白虹;比喻瀑布飞驰而下、栽入涧底的动态,;玉龙;比喻瀑布泄下时随山势蜿蜒曲折、摇曳生姿的状态,;晴雪;比喻瀑布撞击山石溅起朵朵飞沫,飞洒在滩头的情状。一连三个比喻构成鼎足对,把瀑布之形态、气势表现得穷形尽相,表现了奇诡绚丽、气势飞动的特色。总之,两篇作品同有奇特的想象,同有恰当的比喻,同有极度的夸张,但《望庐山瀑布》更凝练惊人,《重观瀑布》较细腻生动。

7.将张继《枫桥夜泊》与查慎行《舟夜书所见》两诗的意境加以对比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夜晚停船于枫桥之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是写愁的诗歌代表之一。深秋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孤舟客子、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寂寥的景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客子绵延不绝的愁绪。而《舟夜书所见》则是描写了一幅漆黑的夜晚,无风时孤灯闪烁,微风吹过时渔灯随波散开恍若星星洒满河面的神奇画面,一动一静之间,洋溢着诗人对夜晚河面上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两首诗中有相同的意象:月、渔火(灯)。描写的都是河上夜景,而它们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情感却不尽相同。《枫桥夜泊》中的;乌啼;;霜满天;;愁眠;;寒山;,描绘了萧瑟、寂寥的自然环境,为全文奠定了;愁;的感情基调,刻画了游子寒夜漂泊于江的羁旅之思与家国之忧。《舟夜书所见》中作者描写在江中看到满天繁星投映在江面与波浪交织融合、熠熠生辉之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惊喜之情。

《枫桥夜泊》这首诗乍看上去平白易懂,但细细品读又觉得意境深远。这首诗列举了多种意象,;月落;是诗人所见,;乌啼;是诗人所闻,使得诗中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触动着诗人的满怀悲愁。;霜;给人以清寒,肃杀的感觉,月落,乌啼,霜满天,塑造了一个灰暗,凄惨,阴沉的氛围。;江枫;与;渔火;,也暗写了另一个意象;诗人;。诗中所说的;对愁眠;不只是江枫与渔火的相对,而且还有诗人与江枫,渔火的相对。隐隐约约的渔火后必有渔夫在,这不禁牵动了诗人异客他乡的羁旅愁思,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姑苏城外寒山寺;,旷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来,使人一惊,仿佛敲在了游子心上,使人顿生羁旅之情,空虚之感。全诗以直白简洁的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终夜不能入眠的愁情。而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恬淡幽静的夜晚。水天辽阔,孤灯一盏,火光萤萤,倒映水中;微风徐来,倒影灼灼。寥寥几字,将本是孤寂冷漠的场景描绘得无比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8.崔颢、李白;《登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请注重从比较的角度进行赏析。

1)相同点:这两首诗都是怀古抒情之作,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远古的事和景与现实中的事和景结合起来,如崔颢的《登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的引入远古,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而回到实现中只是一座寻常的江楼。岁月难再的失落感跃然纸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与眼前景物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2)不同之处:崔颢的《登黄鹤楼》抒发的是浓浓的乡愁情结,诗的前三联都在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铺垫;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抒发的则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相同点: 1.体裁相同:两首均是七言律诗。只不过崔颢的《黄鹤楼》的首联和颔联并不符合严格的七律要求,而全用古体诗句法,散调变格。后两联则精致工整,音韵协和,先入后收,又回到律诗上来,使得全诗仍然是一首完整的七律。 2.结构相似: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

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3.用韵流畅:李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2)不同点: 1.;愁;的内容不同: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2.意境不同: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9.《望岳》、《登岳阳楼》、《后游》等,关注诗歌的艺术特点,诗篇中诗人自我形象的审美显现。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登岳阳楼》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且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后游》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

术风格。《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10.王维:关注诗与禅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竹里馆》、《鹿柴》、《辛夷坞》。

王维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终南别业》这首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在我看来,这首诗极具禅意的一联是;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作者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在我们漫漫人生路上遇到绝境时,不应该绝望,可以尝试回头看看,或许会发现新的道路呢?就算没有,仍然可以静下心来欣赏自然,看那云起云落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竹里馆》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这首诗极具禅意的两句诗则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个境界中,诗人以心会境,使形与物完美结合。

《鹿柴》这首诗写空山深林,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的细致观察与自己悠然的心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空;字道尽了;对境无心,无往为本;的禅意,透显着本体的寂静。

《辛夷坞》这首诗的大意是: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

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诗人在这里以辛夷花暗示自己的可悲命运,从而产生归隐的思想。诗人此时的禅悟已经达到极致,自己的命运与花无别,开者自开,谢者自谢,与世无争,又与世相融合。

11.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孟浩然、朱庆馀与;干谒诗;,关注干谒诗及其文化。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抒写了钱塘江的壮丽景色,西湖的旖旎风光和杭州的繁华气象以及人民生活的富庶,也描绘了杭州太守“千骑拥高牙”的官场气派,同时表现了柳永内心深处“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仕进向往。

12刘长卿、刘禹锡及其;左迁;诗: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刘禹锡《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诗中讲述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刘禹锡中年时期政治热情高涨,希望在朝廷上有自己的一番作为。但是他和柳宗元的改革触犯了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且刘禹锡被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玄都观桃花》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再游玄都观》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诗中后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沉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用反诘的句式把玄都观的今昔写足。刘长卿和刘禹锡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贬谪之人,其中之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13李商隐、杜牧及其晚唐诗风的嬗变李商隐《乐游原》,《重过圣女祠》,杜牧《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赵嘏《江楼感旧》,罗隐《柳》,韩偓《深院》,钱珝《未展芭蕉》。

中唐时期虽是大乱之后,但士人却对王朝的中兴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奋发,常常表现为积极进取,关注时弊民瘼的精神。但是到了晚唐,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深感已经无力回天,因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下,晚唐的诗歌总体面貌上已经与此前的诗歌有着明显不一样的特征。晚唐的诗坛虽然比不上盛唐的繁荣,中唐的热闹,但绝非一片荒芜,不可救药的颓废,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李商隐在一首诗中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说晚唐是唐王朝的黄昏,那么,晚唐诗歌也仍有它落日前的余晖、晚霞,所辉映出的魅力。在晚唐,盛中唐的各种流派、风格、创作手法都有所继承。和中唐相比,晚唐的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先死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为晚唐诗人之翘楚。他们的诗歌,在忧时闵乱、感慨身世之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氛围,但无论表现内容还是艺术创作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重过圣女祠》此诗歌咏一位;上清沦谪;的圣女及其居所圣女祠。首联点明;重过;和;沦谪;;颔联写圣女祠的景色,渲染祠堂的神秘气氛;颈联写圣女行踪飘忽;尾联追述当年初过时的际遇,抚今追昔。全诗融合了诗人自己遇合如梦、无所依托的人生体验,意境缥缈沉郁,含蓄地寄寓了诗人的今昔之感。《遣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江楼感旧》诗人独上月楼,月光凌冽,愈发显出诗人独身一人,表现了诗人的寂寞空虚。罗隐《柳》通过柳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韩偓《深院》具体地描写了深远的景象,由壮阔的山河之境转为家园小景。《未展芭蕉》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14宋诗赏析;宋诗的寓议论于写景,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读下列诗句,思考

前面提出的问题。欧阳修《丰乐亭游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朱熹《春日》,朱熹《读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通俗化,描写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俚字俗语,这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宋诗以平淡为美。宋代诗人追求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

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丰乐亭游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后两句是比喻: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之情。《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游园不值》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春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读书有感》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

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使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客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吃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游山西村》全诗生活气息很浓,生动而概括地描绘了当地地秀丽风光和热闹地节日气象,赞美了农民淳朴好客地品格,表现力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说明事情在看来似乎无法进行,困难重重时,忽然有了转机的境况。

15本周话题:宋词中反映节庆文化的作品很多,以下列宋词为例,谈谈宋代的元宵节节庆文化。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姜夔《诗曰》,柳永《倾杯乐》,吴潜《宝鼎现》,辛弃疾《青玉案》,郭应祥《鹧鸪天?丙寅元夕》,《忆秦娥?元夕》。

对于宋朝人而言,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宋朝的元宵节有放花灯。从岁前开始,汴京御街两廊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鞠、猴戏、猜灯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第一首苏轼描写的是密州上元节的情形。开头描写的是杭州元宵节的情形,夜里钱塘灯火盛,更有明月,如画人富人帐篷里的香气,这些都描写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而后下篇转向密州,密州不如杭州繁华,也不如杭州热闹,只有农家社稷才有乐曲。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元宵节夜晚十分热闹,杭州富人都会挂起帷帐,还会烧起麝香,在密州则相对荒凉偏僻,农家也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会有乐曲。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诗日》以华丽的笔调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繁华与热闹,表达了诗人对元宵节的喜爱与内心的愁结情绪。《倾杯乐;禁漏花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宋时每到元宵节的夜晚,京城

都举行灯火晚会,皇帝有时也走出宫门与老百姓共同观灯称为与民同乐,以示天下承平。词的上阕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发端一韵扣住早春的季节特征,表现了自然界冬去春来节序的更替,描绘了天长昼永、花开草绿、和风送暖的新春气象,也使整首词笼罩在明媚和煦的氛围中。词的下阕主要描写皇帝驾临后,元夕灯会的热闹场面。龙凤烛发出的光亮和天空的星光、月光交相辉映,高耸的鳌山旁,舞者手执羽扇,翩翩起舞,两籍乐府及梨园子弟与观灯的百姓一起狂欢,人声鼎沸,箫鼓喧天。直到天已破晓,人们都还没有散去。街道上人挤得满满的,人们都向天子高呼万岁,希望年年见到皇帝的仪仗,目睹天子的风采。从词的内容看,固然有以词谀世之嫌,但它真实地再现了东京汴梁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北宋前期物阜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宝鼎现;春月》这首词分三段分别写北宋、南宋及作词当时的元宵节场景。

16提前发出本学期最后一期;每周一题;-- 元明清诗词曲文选读:请从旅游角度分析下列诗曲。马致远[越调;天净沙]:请从旅游角度分析马致远的这首短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乔吉《双调;水仙子》: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顾炎武《龙门》:本诗与一般的旅游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入庙焄蒿接,临流想象存。无人书壁问,倚马日将昏。孙原湘《西陵峡》(清):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边来。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勿使客心哀。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乔吉《双调;水仙子》前四句写远眺,远处瀑布倾流而下,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使他感到这一奇景是天运神功所造。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那白练的缕缕经纬线,湿漉

漉的,带着的水汽、丝丝的细雨直从空中飘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后五句写近景,写走近瀑布后的感觉。作者自远至近,已经靠近瀑布飞流的石壁,来到清溪汩流的滩头,感到飞沫飘落在身上,如天降甘露,感到寒气逼人而觉得衣服太单薄了。同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几千年不停息地飞泻而下的瀑布,不禁对永恒的大自然肃然起敬。作者身临其境,不仅看,而且还进一步去感受,去体验。顾炎武《龙门》不同在于应用典故。这里是大禹治水之处,所以在东岸建有禹庙。每当洪水季节,由于龙门入口陡然变窄水位抬高,龙门出口则骤然开阔水位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据说鲤鱼如能溯流跃过龙门,就能够化身成龙。孙原湘《西陵峡》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作者改变了常见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与“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舟,写为静态,表现出了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又给了读者新奇而生动的印象。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诗歌描绘了富春江沿途山明水秀的动人景色,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语言清晰明朗,比喻贴切生动。斜阳下,一只篷船驶行在富春江中,两岸景色吸引了坐在船中的诗人。他不禁推开船篷,想使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富春江山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片青翠碧绿:两岸山峦林木茂密;江中绿水涟漪。这里简直无处不绿,使作者感到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他,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这两句诗清新而活泼,写出了富春江山水活的生命。

元明清诗词曲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

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乔吉《双调;水仙子》这首小令想象丰富,境界开阔,即景抒情,移情于景,奇思妙想,连用一系列的比喻,自远而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瀑布胜景。前四句写远眺,远处瀑布倾流而下,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使他感到这一奇景是天运神功所造。作者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那白练的缕缕经纬线,湿漉漉的,带着的水汽、丝丝的细雨直从空中飘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后五句写近景,写走近瀑布后的感觉。作者自远至近,已经靠近瀑布飞流的石壁,来到清溪汩流的滩头,感到飞沫飘落在身上,如天降甘露,感到寒气逼人而觉得衣服太单薄了。同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几千年不停息地飞泻而下的瀑布,不禁对永恒的大自然肃然起敬。作者身临其境,不仅看,而且还进一步去感受,去体验。全曲想象奇特,造语夸张,比喻新颖,语言流畅,词句诡丽,出奇制胜,把那瀑布的雄伟壮丽与人的博大精神、坚定意志二者表现得相得益彰,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如入其境,亲身感受到那份力的壮美。孙原湘《西陵峡》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作者改变了常见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与;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舟,写为静态,表现出了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又给了读者新奇而生动的印象。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诗歌描绘了

富春江沿途山明水秀的动人景色,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语言清晰明朗,比喻贴切生动。斜阳下,一只篷船驶行在富春江中,两岸景色吸引了坐在船中的诗人。他不禁推开船篷,想使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富春江山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片青翠碧绿:两岸山峦林木茂密;江中绿水涟漪。这里简直无处不绿,使作者感到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他,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这两句诗清新而活泼,写出了富春江山水活的生命。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三、学时:72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管理系部: 六、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使导游员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以达到丰富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增强导游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艺术性,提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之目的。 六、课程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3.能力目标: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七、教学要求与内容 (一)汉字文化、汉语表达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文化基本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性质、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导游工作中容易读错的字。 2.理解:汉语表达基本知识与导游语言能力。汉语表达与导游语言艺术、书面语表达与导游应用文写作。 3.掌握:导游词写作知识。 教学内容: 1. 汉字文化基本知识。 2. 汉语表达基本知识与导游语言能力。 3. 导游词写作知识。 (二)中国文学常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2.理解:中国近代文学常识。 3.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选介。 2.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要;中国近代文学作家作品选介。

《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学习大纲教学文稿

《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学习大纲

《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学习大纲 (网络学院网络公选课) 第一部分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网络公选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汉语教学的地位,培养同学的旅游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为同学打下较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基本常识的讲授,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优秀作家、诗人,以及旅游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使同学比较系统的了解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的全貌,了解各个历史阶段文化的审美习惯及审美要点,从而丰富同学的审美经验,提高同学的审美水平。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同学对古代旅游文学的欣赏水平有较大的作用。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习目标旨在培养同学的文化和文学素养, 提高同学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水平,强化其基本素质。 二、选取教材的原则和依据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冯乃康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该教材精选了中国历代典范的旅游文学作品,编排合理,注释详细,深浅适当。通论系统而又简要地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学的发展脉络,阐明了各类旅游文学作品的特征及游记、旅游诗词的基础知识,对提高同学的文学素养大有帮助。 三、学习方法及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件教学,增强形象感和生动性。要求同学保证学习时间,对所学篇目能够领悟、理解与翻译,重点诗文要求能够背诵。 四、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古文基础的学习、训练与提高。 第二部分本文

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同学了解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源起、发展及其要点,掌握旅游文学的审美技巧与方法,提高同学旅游文学的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旅游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教学难点:中和为美、自然为美、空灵为美的审美思想 主要内容: 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二、西方审美要点与旅游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同学了解先秦时代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学的萌芽,先秦旅游文学与祭祀活动、节事活动、民俗活动的关联,特别是熟悉《诗经》中的旅游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诗经《溱洧》的艺术特点及其表述的民俗文化 教学难点:先秦祭祀文化与旅游文学的关联 主要内容: 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 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 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诗经《溱洧》等 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同学了解魏晋山水文化的形成,了解南朝山水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东晋山水文化,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文化。 教学难点:魏晋玄学与山水文化的关联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王文章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 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诗经:《伯兮》、《七月》 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 楚辞:《离骚》 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两汉辞赋:《鵩鸟赋》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 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 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 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 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 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 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 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 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 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 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 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篇一: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美妙绝伦。去 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也去游玩了这美丽的杭州西湖! 路上,我望着两边连绵起伏、层出不穷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雄伟 壮观。我正沉醉于中,无法自拔时,突然,车子停了下来,我猛然 惊醒,原来到了。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一家三口挤过熙熙攘攘的 人群,走在林阴道路的两旁,两排魁梧的树被风吹的“沙沙”作响, 仿佛唱起了欢乐的歌谣,在空中久久回荡。走了许久,终于看到了 西湖。站在远处望,水连着天,天连着水,蓝天和湖水相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一望无际。水花拍打在岸边的礁 石上,好像孩童们在快乐地嬉戏。 我们登上了游船,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身边一切人和物都消失了,让我感受到心神愉悦,自得其乐。 突然间湖面上展现出一个奇异的景观---一座岛。正当好奇之时,听 到“大家请往右手边看,这座岛叫‘三谭映月岛’……”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的“三谭映月岛”。只见它树木葱茏,藤萝 摇曳,绿色掩盖了这座岛的荒凉。回到岸边,只见还有更多人蜂拥 而至,有的人赞美西湖美景,有的人拍照留念……让我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真是耐人寻味。 西湖美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西湖美景真是美妙绝伦!西湖美景更 是浓妆淡抹……真让人心旷神怡,神游其中! 西湖真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令我们向往和憧憬! 作者:江苏昆山市石牌中学初一(1)班张研博 (江苏昆山市名师工作室:冯瑜指导) 【 - 散文】杭州西湖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难忘。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西湖游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一:粉黛西子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 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 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文科十大热门专业排名最好就业的文科专业排名

2018年文科十大热门专业排名最好就业的文科专业排名 1、会计学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 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在全国多数省份都是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之一。考生报考会计学的主要理由是“好就业,待遇高”。然而,四年后的就业状况是否与期待相符呢?多项统计调查显示,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以上,大大高出全国同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学同时也是失业量最大的专业之一。 这种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太多、招生规模太大,其毕业生供给量已经持续性超出市场需求。也就是说,选读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多,但竞争也更激烈。在会计行业中,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职位,如果能取得这个资格,那在人才市场上就游刃有余了。 .2、国际经济与贸易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就业前景 它曾经是一个热得发烫的专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外商引资、中外合资等项目的不断扩大,懂国际贸易的人才成了许多大公司的“抢手货”。那时候,每年高考时,各高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往往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上个世纪末,国贸人才在市场上就出现了“滞销”的迹象。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贸易组织的接轨,国贸专业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当你看到商场里琳琅满目的货品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外文商标时,当你看到大街上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名车奔跑时,当你看到你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时,你就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会继续热下去。该专业就业分布最多的地域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山东。 3 、新闻学 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写作、新闻评论)、中外文学史、世界文化史、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等。 就业前景 新闻学是文科专业中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以往只有老牌的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开办,现在则是遍地开花。不少高校认为设置新闻专业是“投资小、见效快”,相继增设新闻传播专业,一些新办的民营高校、独立学院,也纷纷设立,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规模空前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的有400多个,在校就读人数超过10万人。新闻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热门专业。 然而,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据2003年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停办报刊共677种,其中削减、停办的多以行业报、地市报、县报为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2200多种;期刊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个。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1. (4分)《登楼赋》的作者是()。 ? A. 王粲 ? B. 赵壹 ? C. 弥衡 ? D. 蔡邕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2 赋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4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 A. 阮籍 ? B. 嵇康 ? C. 山涛 ? D. 向秀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4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人()所作。 ? A. 公羊高

? B. 谷梁赤 ? C. 左丘明 ? D. 司马迁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1.2 文 收起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4分)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一语,此句用“沧海桑田”故事,这一典故出自哪里? ? A. A《庄子》 ? B. B《世说新语》 ? C. C《抱朴子》 ? D. D《神仙传》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3.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5. (4分)《陇头歌辞》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A流离是描述诗人飘泊天涯,四海为家 ? B. B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 C. C陇西多悲苦思乡之诗

? D. D以陇头流水比喻自己远离家乡,身不由已。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6. (4分)“洛阳纸贵”的典故指的是()的《三都赋》。 ? A. 谢脁 ? B. 谢灵运 ? C. 鲍照 ? D. 左思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7. (4分)汉代任官采用“察举”与()制度。 ? A. A征辟 ? B. B科举 ? C. C考试 ? D. D推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1.1 诗 收起解析

《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 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 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 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 《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小雅·采薇》 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 《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

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诗经《溱洧》等讲读 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 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 竹林七贤士 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曹操、陶渊明等 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谢灵运、谢眺等 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 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 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 李白《赠汪伦》 刘禹锡《竹枝词》 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 2、山水田园诗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 杜甫:《望岳》、《后游》 韩愈:《山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王维:王维的诗与禅。《竹里馆》、《鹿柴》、《辛夷坞》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禹锡:《望洞庭》 3、旅怀别绪 崔颢:《黄鹤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从古代游记散文看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

2005年1月第7卷第1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J an.2005Vol 17No.1 从古代游记散文看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 黄 宏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游记散文;旅游文化;中西比较‘ [摘 要]从古代游记散文可以看出中西方古代的旅游文化特征:(1)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 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考察;(2)中国古人注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故土家园的怀恋,表达“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情感,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渴求走向外部世界,走向海外世界;(3)中国人有着“重义轻利”的节操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谋取暴利。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5)0120088203 [收稿日期]2004-03-20 [作者简介]黄宏(1972— ),男,江西新余人,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在读硕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民族比较,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崇尚旅 游的民族,他们“安土重迁”、“故土难离”,但即使是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旅游活动还是经常发生。特别是官吏文人,因求学、赶考、谋职、赴任、贬谪等,他们中有许多人旅游的经历还是很丰富的,并留下了大量旅游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中西古代游记散文为例来分析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特征及与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 一、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进行科学的考察。 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以形象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进而发出“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时务者窥谷忘返”的赞叹,从而将景物与人生联系起来,把内心情感与眼前美景融为了一体。 唐代元结的《右溪记》,更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化为对景物的议论点评:“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作者这里与其说是在评说右溪,毋宁说是在抒写胸中之块垒。对右溪的感喟,正是作者身世之叹的观照。比照后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传承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这类作品最突出的代表则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21岁中进士,“俊杰廉悍”(韩愈《柳子厚墓志 铭》 ),声名卓著。但由于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那里长流不赦,谪居十年。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八记,虽是模山范水之作,但更是内心情感的抒写。这些作品借物写心,把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直接化入了对景物的描摹上,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惋惜,为小丘“今弃是州”不平,正是作者身被冤屈的悲愤浩叹;小石谭“寂寞无人,凄神寒骨”, “悄然幽邃”的“过清”之境,正是作者寂寞凄苦心情的投影;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小丘之石的“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更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兀立形象的写照。在这里,作者借山谷之瑰玮,吐胸中之抑郁。八记所咏之景,恰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审美主体和客体完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托物寄情、借景抒怀成了游记散文的常例,一些深富哲理的议论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真切地再现了游览过程和景物风貌,最后作者抒发感慨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生动地描写了夜探石钟山的曲折过程,让读者身临其境,对石钟山的可惊可惧可赞可叹的夜景感同身受,最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有力结论。 以上各篇,皆脍炙人口之名篇。它们虽各有特色,但却有着共同之处:各篇皆借景抒情,托物写意,表达主观情感,体现道德操守,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中世纪的西方游记则全然不同,它们注重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考察。如13世纪意大利人约万尼?蒙迪科维诺在中国传教35年,他在寄回意大利的书信中,详细描述了旅游中所见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商业贸易情况和出海航行见闻。还有一位意大利人鄂多立克到了中国杭州,再游黄河长江直抵西藏,后发表《鄂多立克游记》,游记详细记录了拉萨城的情况和游历中遇到的奇风异俗。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对外部世界的探求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旅游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个注重内心观照,心灵体验;一个注重外部探求,科学考察。民族旅游性格的不同何其鲜明! 二、中国古人注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体现“安土重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 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6、“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两闲人如吾两人耳。” 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招手的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11403)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由“前言”和“作品选读”两部分组成。“前言”属绪论性质,它从理论上和文学史的角度阐明旅游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功能价值等诸多问题;“作品选读”(即课文)由三类不同文学样式组成,第一类是诗歌,包括诗、词、散曲,第二类是散文,包括赋、骈文、散文,第三类是对联,主要是名胜古迹联,包括它的短联和多言联、长联。“作品选读”是课程的重点,“前言”为次。“作品选读”中以旅游散文和旅游诗为重点,以“楹联”为次。 以下按教材编排顺序,对“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等,做出具体说明。 一、前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前言”,要弄清旅游文学与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定义的界定及其最本质的特征和一般特征;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理解并掌握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流派。重点是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次重点是旅游文学的本质特征和一般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旅游文学的提出与界定 2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 3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4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 (三)考核知识点 1旅游文学与社会发展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 P1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P2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 P2

P2 2旅游文学提出的三个依据5 3旅游文学定义的界定p6 4旅游文学的四个一般特征p9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美感性;丰富的知识性 5旅游文学三个方面的审美意义p20显示了人的自由;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激励人的创造精神 6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7上述四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或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8上述四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 (四)考核要求 1、旅游文学的提出与界定 识记旅游文学提出的三个依据 识记旅游文学的定义 2、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 识记旅游文学的四个一般特征 3、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识记旅游文学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审美意义 4、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 识记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①夏商周至两汉为“孕育期”; ②魏晋南北朝为“形成期”; ③隋至元为“发展期”; ④明清为“兴盛期”。 识记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在上述每个时期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①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孕育期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笔记00533 宋代部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在文学上,反对五代及宋初的浮靡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主张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著有《小蓄集》,《小蓄外集》。风格晓畅清新。 《村行》 背景:被贬谪路途所见。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描绘了秋日山水田野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游兴,其中又暗寓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遭贬谪而产生的失意之感。 艺术特点: ①诗歌用了以乐景反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哀乐相生,情感益显浓郁。前六句重点写秋天的优美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野兴”, 是乐景;末两句转入“乡思”,是抒发哀情。 ②动静、远近结合。领联是远景,写山野,重在绘声,两句一闹一静,以闹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颈联是近景,写田园,重在绘色,两句红白相映,色香兼具,突出田园的秀美。 《待漏院记》 主题思想:本文是作者由待漏院引发的对宰相职责的思考,表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以及希望实现清明吏治的政治主张。作者将宰相分为贤、奸两类,一褒一贬,态度鲜明,意在规劝宰相应当公正无私,勤政为民,以保国家太平,百姓安康;而不能取悦君王,谋取私利,或者碌碌无为、保全自身。 艺术特点: ①文章构思填密,脉络井然。先由“勤”立说,引出待漏院,由待漏院转出“思”字,又由“思”字切入,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最后以“慎”字作结,点明文章主旨。全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②艺术上主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第二段刻画两类宰相形象,采用几乎相同的行文句式,一贤一奸,对比强烈,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也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③本文语言明白流畅,自由灵活。描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两段,结构对称,语句齐整。文章以四言为主,采用大量以“之”字收尾的句式,匀称明快,朗朗上口,读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 1.柳永的“风气之变” 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大者首推柳永。 第一个以毕生精力填词的专业词人,这一时期革新词人的代表。 内容上:突破传统词以写艳为主的范围,笔触移向市井和底层的市民生活,反映较为宽广的社会内容。《望海潮》为代表的一类词描写都市繁华景象和社会的富庶;《八声甘州》、《鹤冲天》为代表的一类词属于羁旅行役的作品,反映怀才不遇,倾泄仕途上挣扎沉浮的苦闷,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性化、自我化的色彩。 艺术上:大胆革新,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也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 213 首词,用了 133 种词调;慢词占他整个词作的十分之七、八,标志着慢词已经发展成与小令双峰对峙的词体形式。慢词较小令更具生命力,调长字多,可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语言上:进一步通俗化、口语化,以俚俗语言入词,摆脱浮艳的风气。 审美趣味上:变雅为俗,用俚俗化的语言表现市民生活情调和市井风情。 《雨霖铃》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者以凄清的秋天为背景,描写了一场难分难舍却又迫不得已的离别。 艺术特点:注重层次感,下片的虚景实写特点。手法:铺叙、点染、白描等。 《玉蝴蝶》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通过描写萧疏凄凉的秋景,抒发对远方故人的怀念,感情低婉而深挚。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一、判断题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中“会须”的意思是应该。() 答:对 2、《弹歌》是一首早期的抒情诗歌。() 答:错 3、原始社会的诗歌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有文字记载。() 答:错 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经﹒无衣》)中“裳”是上衣的意思。()答:错 5、在上古歌谣《弹歌》中,“续竹”中的“竹”指的是弹弓。() 答:错 6、在《邵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中,“以告”的完整意思是卫巫以(谤者)告(王)。() 答:对 7、在《诗经》的《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中,“流”指的是求取。() 答:对 8、“三言二拍”中“三言”指的是《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答:对 9、杜审言的“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答:错 第1 页共19 页

10、南宋诗人辛弃疾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答:错 11、戏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答:对 12、“望西都,意踌躇。”(《中吕﹒山坡羊》)中“西都”指的是元上都。()答:错 13、《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答:对 14、《西游记》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 答:对 15、《老子》的《有无相生》一章表现了老子保守的社会理想。() 答:错 16、“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名篇《卜算子》。() 答:错 17、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所累”的“累”指劳累。() 答:错 18、曹植的《白马篇》又名《名都篇》。() 答:错 19、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序》。() 答:对 20、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答:错 二、单项选择题 21、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丞相”指的是() 第2 页共19 页

旅游文学审美

旅游文学审美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 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 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 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 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旅游文学是旅游过程中主体旅游者对客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所作的文学描绘,即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它的种类甚多,有诗、词、曲、散文、赋、楹联、碑帖铭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在这些反映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中,以诗歌和游记为常见。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诗,有咏叹淳朴怡静的农家生活的田园诗,有描绘塞外大漠风光的边塞诗,还有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凭吊古迹时发思古之幽情的怀古诗。游记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的名篇佳作甚多,有的写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有的议论、说理,耐人寻味;也有描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光彩夺目。不少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品使山川、名胜、古迹更加引人入胜,真是文以景传,景以文传,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以其固有特色吸引着旅游者。为帮助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观赏时激发起感情的波澜,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美的享受,就要借助旅游文学的有关知识和语言艺术魅力来满足旅游主体的审美需求,从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艺术水平。 旅游文学作品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因素渗透到各类旅游资源之中,赋予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和人文品位。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凭借风光、风情、风物、风俗,以探求和透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及人生真谛。作家的人格精神使山水富有灵性和魅力,使思想、形象和意蕴在旅游文学语言中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这种人格精神投射到旅游文学语言中,是一种生活理念、崇高信仰的发散,是人的情感、心志、气质的震荡与鸣响,这种精神内涵是支撑旅游文学语言文化品格的骨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在字里行间弥散出来,这种文化味的流动和含纳体现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理性光辉。如:

2016年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2016年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有哪些研究方向? 不同学院专业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为例,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01 日本近现代文学 02 日语语言学 03 翻译理论与实践 04 日语教学 二、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有哪些科目? 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考试科目需要查看招生专业目录,根据报考的学院与专业了解初试科目,如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初试科目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③616基础日语(含阅读) ④813翻译与写作 复试科目: ①外语听力、口语; ②专业综合笔试

《新编日本概况》刘丽芸、黄成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01 方向:《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近现代部分)周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其它方向:《日语概说》皮细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③专业面试。 加试科目: ①日本文化; ②高级听力。 三、重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 242 俄语(二外)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张宝钤钱晓慧高教出版社 243 日语(二外) 《标准日本语》(新版)初级1、2册,中级第1册(前1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 244 德语(二外) 《德语》(上下)吴永岸华宗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45 法语(二外) 《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孙辉 616 基础日语(含阅读) 《新编日语》周平、陈小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13 翻译与写作 《日汉互译教程》高宁,张秀华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 一、填空: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2、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3、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 4、《水经注》是北魏时期一部地理巨著,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作者是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作者是 6、《袁家渴记》作者是 7.潮两岸阔,风一帆悬。 8、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 9、山重水复疑无路,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作者是 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出自于 1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作者是 13.《游褒禅山》的作者是 二、选择题 1、中国最早描写大海的诗人是: A、谢灵运 B、曹植 C、曹操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的中国古代名楼是: A、黄鹤楼 B、滕王阁 C、岳阳楼 3、柳永的《望海潮》描写的是的城市为: A、扬州 B、杭州 C、南京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作者是: A、常建 B、王维 C、李白 5、作为中国旅游文学特有的题材的是: A、诗歌 B、对联 C、游记散文 6、“池塘生春草”这句诗的下句为: A、澄江静如练 B、江春入旧年 C、园柳变鸣禽 7、“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此句出自: A、《与宋元思书》 B、《滕王阁序》 C、《前赤壁赋》 8、《游黄山日记》的作者是: A、陆游 B、袁宏道 C、徐弘祖 9、〔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马致远 C、张可久 10、《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 A、朱尊彝 B、姚鼐 C、张岱 11、《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 A、经过 B、访问 C、路过 12、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标题中“值”的意思是: A、值得 B、算得 C、遇见 13、“山石荦确行径微”中“荦”的发音是: A、mou B、mu C、luo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第一章诗 第一节《诗经》 一、《蒹葭》 二、《氓》 第二节《楚辞》 屈原:《国殇》 第三节汉代乐府诗 《陌上桑》 第四节建安诗歌 曹操《短歌行》(其一) 第五节田园诗 陶渊明《饮酒》(其五) 第六节边塞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七节山水诗 王维《山居秋暝》 第八节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行路难》(其一) 第九节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蜀相》 第十节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拓展阅读:介绍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近体诗的格律、意境与章法等知识,中国古代诗歌在海外的流传情况;补充介绍部分诗人及其作品。 第二章词 第一节婉约词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第二节豪放词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拓展阅读:介绍词的起源、词的理念与章法等知识,词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补充介绍部分词人及其作品。 第三章曲 “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拓展阅读:介绍散曲的名称、渊源和分类,散曲的格律等知识,散曲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补充部分散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四章赋 苏轼《前赤壁赋》 拓展阅读:介绍赋的文体特征、类别及其功能等知识,赋的影响与流传情况;补充介绍部分辞赋作家及其作品。 第五章散文 第一节先秦散文 一、《左传》二、《论语》 三、《庄子》四、《孟子》 第二节秦汉散文

一、《谏逐客书》二、《史记》 第三节唐宋散文 一、《张中丞传后叙》二、《种树郭橐驼传》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散文拓展阅读: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情况,古代散文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补充介绍部分古代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诗经简介 中国诗歌的源头 一.《诗经》 ?(一)《诗经》的采集与整理 ?《诗经》作为反映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社会生活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产生的年代经历了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范围很广,从黄河以北到江汉流域,并经过多人之手采集而成.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为了体察民情,确实有过采诗\献诗之举.周王朝时期的太师和乐工等官职可能就是专门搜集诗歌的专职人员;公卿\列士向诸侯献诗歌,诸侯向周天子献本国的诗歌和谣谚. ?采而后献,献而后传,传而后整理成集. 《诗经》整理删定,鲁国的太师和乐工们都是孔子的合作者. (二)《诗经》的作者 ?《毛诗序》:《关雎》,《葛覃》,《卷耳》为周文王的后妃; ?《七月》,《鸱枭》,《东山》为周公旦; ?《载驰》为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许穆夫人; ?大部分为民歌,民间口头创作; ?雅\颂部分多为公卿列士 (三)《诗经》的内容 第一部分风160篇 ? 1.十五《国风》的地域分布: ?《周南》,《召南》为长江汉水流域; ?《邶》,《庸》,《卫》为山东西部和河南东部; ?《王》,《郑》,《陈》,《桧》为河南; ?《齐》,《曹》为山东; ?《魏》,《唐》为山西; ?《秦》为甘肃,陕西; ?《豳》为陕西. 2.《国风》的内容和性质: ?表达爱国的思想情感,如《无衣》; ?反映民间疾苦,讽刺政治腐败,如《伐檀》; ?反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如《七月》;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如《关雎》. 第二部分雅 ?《大雅》和《小雅》105篇. ?《大雅》31篇:祭祀,祝颂,宴饮; ?《小雅》74篇:讽刺,叙事,抒情. 第三部分颂40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