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复习重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复习重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复习重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复习重点整理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2、生活环境的变化

3、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学会做人;学好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五、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道德与法律是调解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七、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八、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种类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①时代性;②阶级性;③实践性;④超越性;⑤可能性

理想的分类

(1)从性质和层次上分:①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②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2)从时序上分:①长远理想;②近期理想

(3)从对象上分:①个人理想;②社会理想

(4)从内容上区分:①社会政治理想;②道德理想;③职业理想;④生活理想

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信念的特征:①稳定性;②多样性;③执著性;④亲和性;⑤发展性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形成精神动力,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维持精神动力。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定向器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精神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意义归属

2、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成长中作用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四、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五、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与逆境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大学生如何做: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身处逆境时,也无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六、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两种错误倾向: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大学生在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树立的观念)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五、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团结统一

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民族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六、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七、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八、爱国主义的内容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九、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2、人生观: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所构成。

3、人的本质: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4、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二、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2、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2)人生当务实

要从人生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

(3)人生应乐观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4)人生要进取

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极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五、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价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六、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3)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2、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3、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七、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应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八、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九、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十、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4)互助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的积极意义:产生压力;形成动力;创造活力

竞争的消极影响:胜利易骄傲失败易受挫折、恶性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从本质上说,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合作离不开竞争,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

十一、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如何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十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3、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概念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其他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2、道德的社会作用

(1)作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因素:影响其它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影响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六、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①文化复古主义思潮;②全盘西化的思潮

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促进: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2、市场经济的道德弱点: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人格缺陷等

3、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焦点: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分三层次:①无私奉献、一心为公;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九、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十、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20字)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十一、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十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诚信对大学生的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的含义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两者最大区别:是否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私人生活主要是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两种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总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中,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四、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的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基本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五、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五要五不要的网络道德要求: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②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③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④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⑤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六、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5、教育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

(1)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2)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3)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七、《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立法目的

(1)保护互联网的运行安全

(2)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4)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2、基本原则

(1)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原则

(2)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3)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八、《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①依法管理原则;②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2、道路通行规则

3、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4、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两者共同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

两者区别: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对一定职业活动的他律要求。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四、劳动者的权利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五、《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职业活动中最主要的法律:《劳动法》和《公务员法》

六、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大,持续时间长,前景不悲观

大学生就业质量取决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就业观念

1、树立正确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职业生活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但职业对于人来说讲,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还具有目的性,即它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

2、树立正确创业观

(1)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是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八、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所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基本要素:性爱;理想;责任

九、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原则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十、大学生的恋爱(怎样处理恋爱中的问题)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恋爱中要注意处理好的关系: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恋爱和关心集体的关系;恋爱和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十一、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家庭美德: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以调整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起到维系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的社会功能。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十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夫妻关系。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①婚姻自由;②一夫一妻;③男女平等;④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⑤实行计划生育;⑥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⑦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2、我国《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1)结婚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三个必备条件:①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③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两个禁止条件:①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②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婚姻无效的情形包括::①重婚的;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

(2)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

父母子女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离婚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处理离婚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保障离婚自由;②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的两种方式:①协议离婚;②诉讼离婚

《婚姻法》还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①重婚的;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③实施家庭暴力的;④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过错方应当向无过错方支付赔偿金。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

(1)含义: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2、法律遵守——守法

(1)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3、法律执行——执法

(1)含义: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执法)

广义: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物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4、法律适用——司法

(1)含义: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2)司法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3)我国司法的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

三、“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略,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是指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

四、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2、自由平等观念

(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公平正义观念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立法公正主要表现为:①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

见;②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

执法公正包括三方面要求:①坚持合法合理原则;②坚持及时高效原则;③坚持程序公正原则。

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实体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程序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4、权利义务观念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①结构上的相关关系;②总量上的等值关系;③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六、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

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

(2)讲证据

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

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3)讲程序

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4)讲法理

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

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必须是公开的;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2)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一、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修改需2/3以上多数通过,普通法律只需过半数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公民权利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我国国家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教养权;特定主体权利

2、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五、民法概念

实体法律制度: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民法概念: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②自愿原则;③公平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⑤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六、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民事主体的能力包括: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间歇性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其他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

七、民事权利制度

1、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

2、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非财产权

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类型。

(1)、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最典型的物权:所有权

(2)、债权:是指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最典型的债权:合同关系上的权利

(3)、继承权包括:法定继承权;遗嘱继承权

(4)、人身权包括:人格权;身份权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以其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八、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责任分类: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一般侵权;特殊侵权)

承担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九、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

2、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分为: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4种性质的案件:①因身体受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拒付租金的;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十、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三种形式:①书面形式(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②口头形式;③其他形式

3、类型: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技术合同、委托合同等15种。

4、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条款:①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②标的;③数量;④质量;

⑤价款或者报酬;⑥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⑦违约责任;⑧解决争议的方法。

5、订立程序:要约;承诺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十一、消费者与经营者解决争议的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提请仲裁机关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二、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三个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相当原则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十三、排除犯罪的事由

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十四、故意犯罪形态

①犯罪预备;②犯罪未遂;③犯罪中止;④犯罪既遂

十五、民事诉讼程序

1、审判程序

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除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外,都适用的程序。第二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裁判,在上诉期内提出上诉,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对案件依法重新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

2、执行程序

法律基础复习资料

第二章宪法 一、概念与特点: 宪法是根本法—集中表现各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集中体现和保障。具有不同于普通法的特点: 1)其内容: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如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经济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2)其效力: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效力;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设立制宪会议之类的专门机关,我国全国人大常委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经代表机关全体成员2/3通过。而其他法律则由半数通过。 二、分类: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表现形式: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如美国的联邦宪法(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英国是独一无二的不成文宪法国家。 2)效力和修改程序: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前者,效力高于普通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严格,如美国;后者,效力和程序与普通法相同,如英国。 3)制定主体: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钦定宪法是君主制定的,如1814年法国宪法(路易十八);协定宪法是君主与国民代表协商制定的,如1830年法国宪法;民定宪法是国民或其代表制定的,如1949年法国宪法(议会)。 4)阶级属性: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

此外,现代资产阶级学者还有:原始(生成)宪法和派生(合成)宪法、公开宪法和潜在(隐性)宪法、广义宪法和狭义宪法、现实宪法和观念宪法等分类。 三、宪法性法律和宪法的适用: 1)宪法性法律({):由普通立法机制制定的具有宪法规范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特点:从法的内容上说,涉及国家根本问题;从制定机关和法的形式说,由立法机关制定;从法的效力说,低于宪法,与其他法律相同。如: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1677年的《人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选举法》、《国籍法》。 2)宪法惯例:是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全社会普遍承认的、具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如:英国国王统而不治、下院多数党领袖由英王任命等。 3)宪法的适用({):宪法适用是法的适用的特殊形式。宪法的适用主要通过宪法的解释来实现。 根据宪法解释的主体性质和后果,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称有权解释,一般是特定机关做的解释,在我国主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仅宪法)、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国务院及其常设部门非正式解释又称无权解释,这种解释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当代国家有三种不同的宪法解释机制:立法机关解释(英国、中国—82宪法: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机关解释(美国)、专门机构解释(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测试答案

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测试答案 第一次作业96 广义的法律不仅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还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A. 错误 B. 正确 2. 法律通过程序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种国家强制力很多时候是潜在的和间接的。 A. 错误 B. 正确 3. 实体法和程序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和依存,不可偏废。 A. 错误 B. 正确 4. 合法的总是符合道德的,违反道德的不一定就是违法的。 A. 错误 B. 正确 5.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具有“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特点。 A. 错误 B. 正确 6.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A. 错误 B. 正确 7.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也就是说所有案件最多经过两级审判就应该作出终审判决。 A. 错误 B. 正确 8.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规范和配置国家权力。 A. 错误 B. 正确 9. 我国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 错误 B. 正确 10.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 A. 错误 B. 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 60 分。) 1. 以下各项属于实体法的是 A. 刑法 B. 民法 C. 仲裁法 D. 刑事诉讼法 2. 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A. 物 B. 行为 C. 智力成果D. 人身利益 3. 法律发展的途径有 A. 法律移植 B. 法律继承 C. 法制改革 D. 法律混合 4. 法的目的性价值包括 A. 正义 B. 平等 C. 自由 D. 秩序 5.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个人自由包括 A. 人身自由 B. 思想自由 C. 住宅不受侵犯 D.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6. 我国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以上的多数通过 A. 2/3 B. 1/2 C. 3/4 D. 4/5 7. 我国现行宪法为 A. 1954 年宪法 B. 1972 年宪法 C. 1982 年宪法 D. 1992 年宪法 8. 以下哪些选项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A. 纳税 B. 劳动 C. 受教育 D. 选举 9. 我国现行宪法至今为止有()修正案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10. 我国现行宪法的正文主要包括 A. 总纲 B.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 国家机构 D.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总体评价:第二次作业88 1. 行政合理性原则以行政合法性为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2. 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受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也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A. 错误 B. 正确 3.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4.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只以抽象行政行为而不以具体行政行为作为诉讼对象。 A. 错误 B. 正确 5. 我国《刑法》规定,聋、哑、盲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A. 错误 B. 正确 6. 我国《刑法》规定,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7. 刑事案件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A. 错误 B. 正确 8. 上诉不加刑原则,即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案件,一律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A. 错误 B. 正确 9. 对于累犯,应当加重处罚。 A. 错误B. 正确 10.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是犯罪未遂。 A. 错误 B. 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60 分。) 1. 我国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则是 A. 行政合法性原则 B. 行政合理性原则 C. 行政比例原则 D. 程序正义原则 2. 以下各项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的有 A. 拘留 B. 拘役 C. 罚金 D. 罚款 3.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A. 一个月 B. 二个月 C. 三个月 D. 六个月 4.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 罪刑法定原则 B.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5. 我国刑法的溯及力原则是 A. 从旧

继续教育法律基础知识4

民间借贷配套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分,对的打√,错的打×) 1、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2、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属于民间借贷。(√) 3、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凭借据就可以得到人民法院支持。(×) 4、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5、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6、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7、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8、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继续审。(×) 9、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10、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继续审理。(×) 11、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2、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 13、法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14、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自己总结).doc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A】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C】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C】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B】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C】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 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D】 8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国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应受 A《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调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调整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调整【C】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服务者向消费者提供质低价高的服务,是对消费者 A公平交易权的侵犯B人格尊严权的侵犯 C损害求偿权的侵犯D选择服务自主权的侵犯【A】 10通常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 A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B提前30日以口头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练习题复习资料

《经济法》练习题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 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 2.下列各项中,关于法律渊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B.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C.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 D.行政法规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制定 3.下列各项中,不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保管行为 B.房屋 C.专利权 D.空气 4.甲与乙订立合同后,乙以甲有欺诈行为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合同申请,人民法院依法撤销了该合同。下列有关被撤销合同的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自合同订立时无效 B.自乙提出撤销请求时无效 C.自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请求时无效 D.自合同被人民法院撤销后无效 5.甲打算卖房,问乙是否愿买,乙一向迷信,就跟甲说:“如果明天早上7点你家屋顶上来了喜鹊,我就出10万块钱买你的房子。”甲同意。乙回家后非常后悔。第二天早上7点差几分时,恰有一群喜鹊停在甲家的屋顶上,乙拿起弹弓把喜鹊打跑了,至7点再无喜鹊飞来。关于甲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合同尚未成立 B.合同无效

C.乙有权拒绝履行该合同 D.乙应当履行该合同 6.根据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要求当事人采取法律或法规规定的特定形式来划分,可以将法律行为划分为( )。 A.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B.诺成性的法律行为和实践性的法律行为 C.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D.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 A.甲从乙处买回一件假冒名牌产品 B.甲趁乙急需用钱之时,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从乙处买走一辆汽车 C.9周岁的甲从文具店购买一支2元的笔 D.15周岁的中学生甲花20元钱从书店里买了一本书 8.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行为中,可以进行代理的是()。 A.遗嘱 B.婚姻登记 C.收养子女 D.签订买卖合同 9.甲公司业务经理乙长期在丙餐厅签单招待客户,餐费由公司按月结清。后乙因故辞职,月底餐厅前去结账时,甲公司认为,乙当月的几次用餐都是招待私人朋友,因而拒付乙所签单的餐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公司应当付款 B.甲公司应当付款,乙承担连带责任 C.甲公司有权拒绝付款 D.甲公司应当承担补充责任 10.下列行为中,属于滥用代理权的情况有( )。 A.没有代理权的代理 B.超越代理权 C.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

经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一、学习要求 (一)重点掌握的问题 1.法的本质 2.法的特征与效力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4.经济法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掌握的问题 1.违法及法律责任 2.经济法的功能 (三)了解的问题 1.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2.法的形式(渊源)、分类、法的外部关系问题 3.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练习 (一)选择题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 D )。 A.经济法 B.民法 C. 刑法 D.宪法 2、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 3、法的渊源指的是(B)。 A.作为法律的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 C.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制度与法律关系 D.各种法律法规的相互联系性 4、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 B C D E )。 A. 国家机关 B.社会组织 C. 内部组织 D.个体工商户、承包户和公民(自然人) E. 国家 5、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 B D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 D.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E.经济法律程序 6、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 A B C )。 A. 经济管理关系 B.经营协调关系 C. 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D.经济协作关系 E.经济竞争关系 7、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B )。 A、各种经济关系 B、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C、经济法律关系 D、一切经济利益关系 8、根据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形态,可将其分为(C ) A、组织法律关系与财产法律关系 B、计划法律关系与金融法律关系 C、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与经济协调法律关系 D、经济监督法律关系与经济合同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一: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简答,重点看)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

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二: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 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

法律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及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法律的基本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A: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B: 法律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C: 制定成文法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唯一形式 D: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及义务,不仅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不合法的作用,这是指法律的() A: 预测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强制作用 D: 指引作用 3、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组成,即() A: 行为、处理和制裁 B: 假定、处理和执行 C: 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D: 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裁决 4、在我国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对法律适用的要求不包括:() A: 正确 B: 及时 C: 合理 D: 民主 5、李大牛及张二虎因走路冲撞发生口角,李冲动之下将张打死。为此,张的家人继承张的财产。公安机关将李逮捕,准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时,李暴病而亡。公安机关遂做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导致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是: A: 法律行为 B: 违法行为 C: 事实构成 D: 自然事件 6、我国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通过。 A: 全体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的多数 B: 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 C: 及会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的多数 D: 及会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

7、宪法存在的最终价值指向() A: 统治阶级的意志 B: 国家的利益 C: 全社会的利益 D: 公民的基本权利 8、根据宪法修改程序,可以将宪法分为:() A: 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 B: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C: 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D: 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宪法不仅是法,而且是一国的“根本法”、“基本法”和“政治法” B: 列宁曾用“宪法——法律的法律”来说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C: 宪法序言中规定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纵观世界各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通常采取列举式和限制式两种规定方式 10、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不包括() A: 法治原则 B: 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C: 首长负责制原则 D: 精简和效率原则 11、现行宪法规定,享有国务院总理人选提名权的是() A: 国家主席 B: 全国人大主席团 C: 全国人大常委会 D: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2、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特征的是() A: 单方性 B: 强制性 C: 无偿性 D: 效率性 13、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公开原则 B: 便民原则 C: 参及原则 D: 效率原则 14、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则申请人()

浙江电大《实用法律基础》作业做法及参考答案

《实用法律基础》网上作业做法 1.网址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9274984.html,/Login/Login.aspx?ReturnUrl=%2f 用户名是学号,密码是:123456. 2.进入后,点击最上边的,然后点击左侧的, 继续点击页面中间的,然后在弹出的页面找到 ,在 前面的空格打钩,然后拉到页面底部,在 点击。 3.点击左侧,显示页面: 再点击,就可以开始做作业了。 4.注意: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5.参考答案: 实用法律基础(专科)形成性考核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5题,共30分) 1.(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2分)广义的法律不仅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还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3.(2分)我国现行宪法共有4次修正案。√ 4.(2分)法律通过程序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种国家强制力很多时候是潜在的和间接的。√ 5.(2分)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6.(2分)1975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7.(2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英国法学家提出来的。× 8.(2分)根据法律的内容与功能不同,可以把法律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 9.(2分)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规范和配置国家权力。× 10.(2分)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11.(2分)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 12.(2分)法律关系的客体只有物与行为两种。× 13.(2分)我国实行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 14.(2分)国务院有权制定基本法律。× 15.(2分)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具有“一元、两级、三层次”的特点。× 单选(共15题,共30分) 16.(2分)我国现行的宪法是(D)。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7.(2分)国务院有权制定(B)。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规章 18.(2分)以下属于实体法的是(A)。 A、刑法 B、刑事诉讼法 C、仲裁法 D、行政诉讼法 19.(2分)以下既是公民权利也是公民义务的是(C)。 A、纳税 B、兵役 C、受教育 D、选举 20.(2分)以下不属于公民的诉愿权的是(D)。 A、批评权 B、建议权 C、申诉权 D、宗教信仰自由 21.(2分)以下不属于司法权特征的是(A)。 A、主动性 B、被动性 C、中立性 D、终极性 22.(2分)从诉讼程序传统来看,英美法系更倾向于(B)。 A、职权主义 B、当事人主义 C、超职权主义 D、超当事人主义 23.(2分)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是指(A)。 A、法律继承 B、法律移植 C、法制改革 D、法律制定 24.(2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先后颁布过(C)。 A、两部宪法 B、三部宪法 C、四部宪法 D、五部宪法 25.(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A)国家。 A、法治 B、法制 C、现代化 D、有法可依的 26.(2分)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A)以上的多数通过。 A、2/3 B、1/2 C、3/4 D、4/5 27.(2分)英美法系的基本结构是在(B)基础上建立的。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普通法和判例法 28.(2分)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和过程称之为(A)。 A、立法 B、司法 C、执法 D、守法 29.(2分)在西方思想体系中,法治首先是被作为与(B)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略。 A、德治 B、人治 C、礼治 D、法制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P12-35 理想: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具有 4 个特点:①现实性②科学性③崇高性④健全性 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根据人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将理想信念大体划分为四个类型: 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2、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 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P36-58 什么是爱国主义? 答: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3、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互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华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作业答案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作业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作业一 1、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守法的原则,即依法办事的原则。2民事责任:义务人不履行法定或约定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3、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 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中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并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向结合的社会关系。 4、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诉讼当事人通过提出证据证明自已主张的有利于自已的事实,避免因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而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1、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答: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由三要素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法律关系的内容。 2、简述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答:所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履行行政职责、运用行政职权而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服务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一般来说,行政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从属法律性。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2、裁量性。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即留给行政主体一定的裁量空间。3、单方意志性。行政主体自行决定或实施行政行为,无需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4、强制性。行政行为以国家强制里为其实施保障。 3、简述我国婚姻家庭的基本法则 答: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原则,2、一夫一妻原则,3、男女平等原则,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5、计划生育原则。 作业二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 志的规范体系。 2、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 与法律相抵触。也就是说行政主体的设立,拥有行政职权和行使行政职权都

法律基础知识点(考点)-参考模板

第一讲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法的特征。1、制定或认可2、以权利义务为内容3、强制性4、普遍性5、程序性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体: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政体: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和搜查,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

住宅不受非法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利、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二、三讲 民法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和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侵权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第四讲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规定。

法律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法律基础》 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法律的一般含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4.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制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存在习惯) 5.法律的本质: ①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 ②法律体现的知识统治阶级的部分意志; ③法律是有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6.法律的特征:①、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强制性) ③、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 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8.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①、从体现的意志上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②、从实质内容上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 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理论为指导; b、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 c、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立法 的质量和水平。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实用法律基础 参考答案

实用法律基础第一次作业 第1 大题单选题 1 、(5分) 下列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渊源的就是( ) 国际判例 2 、(5分) 作为行为规范的一种,法的实施主要靠( )。 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3 、(5分) 法主要体现的就是( )的意志。 统治阶级 4 、(5分) 在行政诉讼中,对于行政机关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罚,人民法院可以( ) 判决撤销 5 、(5分)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 )。 习惯 6、国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有定居的居民;有确定的领土以及( ) 具有主权 第 2 大题填空题0分 1 、(5分)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就是。 参考答案或提示: 罪刑法定原则 2 、(5分) 我国刑法规定的溯及力的原则就是。参考答案或提示: 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3 、(5分) 合同的订立,在法律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参考答案或提示: 要约与承诺 4 、(5分) 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键在于。 参考答案或提示: 就是否自愿放弃犯罪意图 5 、(5分) 在主刑中,最轻的刑罚方法就是。 参考答案或提示: 管制 6 、(5分) 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无权行使侦查权。 参考答案或提示: 人民法院 第3 大题简答题0分 1 、(10分) 结婚概念及其条件 参考答案或提示: 结婚,又称婚姻的缔结,就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结婚的条件分为必备条件与禁止条件。 其中,必备条件包括: 1、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宝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 禁止条件包括: 1、禁止有一定血亲关系的亲属结婚。 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2 、(10分) 法律关系的特征 参考答案或提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