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2.前四件事的“宫居而闺处”的范围,为太子逐一否定:田猎、观涛超越了宫墙,对太子有所触动。

3.最后一件事。“妙言要道”的精神良药致使太子病己,简要。正是汉大赋“劝百讽一”之处。

四、《七发》的文学特点

1.以“巨丽”为美,以奇为美,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

2.题材和内容:以“铺陈写物”为重点,多方面开拓了文学题材。开启了“劝百讽一”的内容模式

3.在体制结构上:鸿篇巨制,韵散结合,设为问答,分段立题,分类状物

4.辞藻丰富,铺陈渲染,手法多样(《文心雕龙》-“夸丽风骇”)

五、《七发》的历史地位

1.标志汉大赋形成(散体大赋)

2.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3.“七体”开山之作

————散体大赋兴盛的时代背景————

1.(散体大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

2.西汉武帝时代呈祥的皇权、帝国威望和气势

3.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的美学方式

4.汉武帝对于”润色鸿业“的文学样式的欣赏,使其成为文士进身之阶

Ⅱ司马相如(汉代最重要的辞赋作家)的辞赋及其特点

《子虚》《上林》是汉赋中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子虚》虚构子虚、乌有、之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以及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骨架。

《天子游猎赋》主题内容;:歌颂汉帝国的强大声威,维护中央王朝大一统,体现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又兼讽喻劝谏。

特点:1.虚构人物,夸大内容,劝百讽一

2.铺张扬厉的手法,博富绚丽的辞藻。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巨丽之美。

Ⅲ杨雄

以44岁为界| ①前期《蜀都赋》为汉代第一篇京都赋。另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四大赋。对司马相如多有模仿和突破。

②后期,自述情怀的《解嘲》《逐贫赋》最为人称道。(晚年对赋产生批判)

Ⅳ东汉大赋代表作家班固和张衡

(一)班固《两都赋》在作品题材,结构规模和形式特点上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东都赋》《西都赋》实为上下章,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他们的谈话即赋的内容。《西》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故都(西汉都城)长安三代帝京所体现出来的繁华,丰腴,壮丽等巨丽之美。

《东》通过“东都主人”之口,否定旧的京都意识,提出重礼乐文明,法度之美的新京都意识。

特点:①打破“劝百讽一”模式,下篇《东》通篇讽喻,诱导,形成“劝”“讽”均匀布局②作品风格和内容契合无间。如《西》汪洋恣肆,气势华影充溢其间。《东》以平公典实账,法度风范随见。

③扩大描写笔触和范围。

(二)张衡《二京赋》(仿自《两都赋》,分为《东京赋》《西京赋》)

《西》假托“凭虚公子”称颂长安的繁盛富丽,,穷奢极欲。《东》以“安处先生”之口批评西京的奢靡生活,渲染简朴、崇德的礼制之美

《二京赋》以规模宏大、极度铺陈见长,故虽为仿作然突破甚多

————————汉大赋缺陷————————

夸张失实罗列过度呆板滞重

第五节抒情小赋(记行、述志赋)

1.时代:东汉中叶——东汉末

2.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咏物抒情言志

3.形式:篇幅短于大赋,一般不用问答体,韵散间行,多通篇四六言,文字华饰有所收敛。

Ⅰ纪实性述行赋

①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记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班彪《北征赋》

③班召《东征赋》

④蔡邕《述行赋》代表作记载了从陈留出发到偃师托病不前,一段路途中遗迹众多,秋雨连绵,道路难行,悲愤寄寓其中。

主旨:愤宦官掌权致民不聊生,借古讽今批社会。

Ⅰ述志赋

①张衡《归田赋》(☆第一部表现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

┌良辰风物

归田之乐├钓射船游

└读书弹琴作文

艺术特征:1.诗意化优美意境

2.语言清新自如,写景细腻形象,议论意蕴深厚

3.体制短小,四六句式,音韵和谐

②《刺世嫉邪赋》赵壹艺术特点:开门见山慷慨陈词极具锋芒刚劲有力|形式短小意尽而止

第六节汉赋的地位、影响、流变

地位:时代意义

影响:促进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形成,提升文学语言表现能力,丰富词汇及表现手法┌右赋(正宗,好铺陈,多问答)

流变├俳赋(短小,整齐,多四六,文气重)

├律赋(对仗工整,音律谨平,限篇,定韵)

└文赋(多散文,句韵自由,多才学议论)

第二章两汉乐府诗

┌四言古诗

┌古体诗├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歌行体)

│└杂诗

古代诗歌│

│┌五言律诗

│┌律诗└七言律诗

││

└近体诗│┌五言绝句

(今体诗、格律诗)└绝句└七言绝句

第一节乐府的含义与保存

含义 1.乐府:汉代音乐管理机构,六朝始成为带音乐性质的诗体名称

2.两汉乐府诗:由朝廷乐府机关收集而流传的汉代诗歌

3.新乐府:文人自拟乐府

宋元以后,从入乐出发,“乐府”又用于词曲的别称

创作与收集1.汉代汉武帝大兴乐府到东汉黄门鼓吹乐府——《汉书·礼乐志》

2.从帝王到平民都有相关创作(李延年《佳人曲》)

3.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众多

4.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唐的乐府诗收集并分12类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陌上桑、长歌行)、杂歌谣辞。其中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第二节汉乐府之内容特点[感之哀乐,遇事而发]

一、苦与乐的揭示

1.底层百姓(《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平陵乐》《十五从军行》)

2.富贵人家奢华生活(《鸡鸣》《长安有狭斜行》)

二、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上邪》讲析

①矩章之神品——胡应麟

②独到的抒情方式准确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

③清张玉榖编《古诗赏析》:

此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

1.唐敦煌词曲《菩萨蛮》

2.辛恨的痛切:《有所思》

3.幽怨:《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蘼花》

4.大胆抗争,反抗嘲讽强权:《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首长诗]《陌上桑》

5.思念的绵长:《饮马长城窟行》

三、乐生恶死现象的充分表达

《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

第三节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一、标志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入诗

2.以典型生活片段或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叙事(《十五从军行》)

3.故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①详于叙事,略于抒情

4.刻画人物手法多样,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个性化语言)

5.寓言诗的创作(假托动植物之口)

二、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浅白,感情浓郁

三、形式自由多样,推动诗歌演变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一、题目、作者、年代

题目: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后人以首句为题。(《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时代与作者:

①两汉说[枚乘→《文心雕龙》]

②东汉说[傅毅,蔡邕→唐皎然《诗式》]

③魏晋说[曹植,王粲→钟嵘《诗品》]

主题:①寄托说[《文选》]

②朋友说

③游子歌、思妇辞

④厌世、享乐主义[ 梁启超]

⑤怀疑论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李泽厚]

⑥汉末文人思想的沉沦、觉醒、痛苦[ 郭预衡]

思想内容:①游子思乡[《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

②思妇情怀[《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仕途腾达、名扬后世《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

③游子思意与解脱├世态炎凉、知音难遇《明月何皎皎》《西北有高楼》

└及时行乐、慰藉解脱《驱车上东门》《东城高且长》

二、诗歌涉及人生命运的四种关系

①永恒与有限的关系(物长人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②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思君令人老)

③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秉烛夜游)

④来去亲疏的关系(所遇无故物)

三、抒发游子三种独特感受

1.敏锐的节序感(东风摇百草)

2.微妙的空间感(天涯咫尺)

四、文学成就

1.抒发时人生命意识

2.写出典型感情

3.长于抒情,反复婉转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

开启了唐宋文学的大时代,承前启后。

第一节时代特征和文学主题

“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是思想上最解放,艺术上最自由的时代。——宗白华”

一、时代特点:乱世

1.社会动荡不宁(土地财富集中、战乱、瘟疫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曹操”

2.文人多遭不测(孔融、嵇康、陆机、谢灵运……)

文人们感受到的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和无力感,形成文学悲剧性的基调。

二、魏晋文学三主题[生死、游仙、隐逸]

1.生死主题

分别表现为:提高生命质量(建功立业)、增加生命长度(修仙、磕药)、增加生命密度(及时行乐)、不以生死为念等

2.游仙主题

表现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乞求长生

3.隐逸主题

歌咏隐逸生活 | 陶渊明,隐逸诗文之宗

第二节九品中正与文学家族

一、九品中正制

由魏文帝曹丕初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把人分九品,以德行+门第为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PS:真正打破该制度是在宋代

二、文学家族

魏晋存在大量的文学家族,如曹魏时期的三曹,阮氏,嵇氏;西晋时的三张、二陆等。

一、经学衰微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东汉赵壹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求贤令》

二、玄学兴起

1.玄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汉代儒学衰弱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产生。由黄老、道家思想演变,是汉末清谈演化的产物

2.玄学及其主要论题

《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

代表人物有王弼、阮籍、嵇康

论题有: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等。

三、佛道对文学的影响

1.玄佛合流,对丰富文学思想、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①想象世界的丰富

②故事性加强

③天竺声韵影响音韵学产生(如反切法),进而影响诗歌格律的形成

④词汇的多样化

2.道教与文学

①求长生,炼丹影响文学主题

②开发创作想象力

四、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破除执障,还自我以本来面目。

魏晋人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并用言行、诗文、艺术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地位提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曹丕

*作品整理萧统《文选》、钟嵘《诗品》

*文学理论繁荣刘勰《文心雕龙》

2.文学成为单独门类

3.对各种文学题材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

曹丕《典论·论文》4科

陆机《文赋》10类

萧统《文选》37类

4.对文学的审美有了自觉追求(如刘勰)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诗文写得更美,并在各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文学创作的自觉

1.新题材的开拓

2.文学形式的演化

3.追求修饰华美

4.文学与哲学结合

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1.建安文学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 [建安七子]

2.正始文学正始元年至魏末 [竹林七贤]

3.太康文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 [三张二陆]

4.玄言文学晋室南渡至刘裕篡晋

5.田园文学晋末宋初陶渊明

6.南北朝文学刘宋起至陈末 [山水诗、永明体]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地位

1.进入文学自觉时代

2.对文学规律认识更深刻

3.题材、体裁更丰富

第一章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建安文学

一、建安[196-210]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但一般“建安文学”延续至魏明帝末年[239]

二、建安文学繁荣之因

1.思想的解放

“迨至建安,渐尚通脱”——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2.社会动乱

“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鲁迅”

3.文学内部发展规律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4.领导的倡导

三、建安风骨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 [三曹、七子] 表现出的:政治理想高扬,哀叹人生苦短,强烈个性表现,浓郁悲剧色彩。由此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曹操曹丕

一、曹操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

文学观念主要是:务实、尚朴、通达

二、曹操的诗歌内容

1.悯时伤乱,汉末离乱

作品:《蒿里行》《苦寒行》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钟惺《古诗归》

2.霸主情怀

作品:《步出夏门行》《短歌行》

3.游仙诗

作品:《秋胡行》《气出唱》三首

4.咏史诗

《善哉行》

三、曹操的文学贡献

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2.为四言诗注入新活力

一、曹丕

邺下文人集团之核心

二、曹丕之诗歌

主要有四、五、六、七言诗及杂言诗,约40首。

1.宴游诗《芙蓉池做诗》

2.抒情言志《黎阳作诗》

3.征妇思夫《燕歌行》

曹丕

..文章语言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强,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

三、曹丕的文学贡献

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2.《燕歌行》是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3.注重文人化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形成

便娟婉约,工丽绮练

第三节曹植

“建安之杰”“才高八斗”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为界,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期:

建功立业(《白马篇》)

感时伤乱(《送应氏》)

后期:表达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与不平,感情凄婉,含蓄蕴藉,代表作《赠马王彪》

《洛神赋》

一、写作背景

洛神赋是赋中名作,这篇赋受宋玉《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创作于《赠白马王彪》的同时,曹植从“君王”对洛神的追求和幻灭过程中曲折的表达个人的政治失意和理想幻灭。

二、文学成就

1.浓郁的主体意识和抒情性

2.语言优美

3.意境优美,诗情画意

4.艺术形象鲜美生动,既有神的灵性和飘逸,更有人的个性特征

5.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表白心迹《七哀诗》《美女篇》

6.直抒胸臆,抒怀言志《杂诗》

三、曹植诗歌风格

1.风骨文才完美结合,风格独具

2.诗歌善用比兴,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精选辞藻,注重炼字,善警句,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

人诗的转变

四、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1.文采富艳

2.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第一人

3.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七子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风格特征,七子中王粲,刘祯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七哀诗》

真实的再现了战乱后生灵涂炭的惨象,和生者的无可奈何。风格属于典型的建安风骨:反映战乱,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登楼赋》进一步抒情化,兼具诗人和赋作者的身份,标志着诗赋交互影响的神话,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刘祯

今存20首,分为赠答诗,游乐诗

蔡琰《悲愤诗》

建安诗中唯一的长篇叙事体抒情诗。全诗分为三部分:

1.写董卓之乱中被掳去匈奴途中的悲惨遭遇

2.写起边地念亲的痛苦,所到被赎消息的悲喜交集,及迎归时不忍弃子,去留两难的悲愤

3.叙述归途及归后的所见所感。艺术特色:①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②真实感极强③语言浑朴,

晓畅,无雕琢斧凿之迹,喜用表示痛苦的极端词语④激昂酸楚,感情强烈

第五节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泛指从240到260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学风以何宴,王弼为首,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开创了玄学清淡的风气,淡玄析理,放荡不羁,各世风流,始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文人心态的变化:政治高压,政治理想落潮,危机感

诗歌内容的转向:抒发个人忧愤

文学风格的转变:慷慨悲凉变为词旨渊求,寄托遥深。

阮籍

他博览群籍,尤好《老》《庄》,曾为司马氏僚属,关内侯,散骑常侍。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称“阮步兵”,咏怀诗十二首。

诗歌主题:强烈的忧生俱祸之情

其二

通过对桃李盛衰时的景象的对比描写说明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流露出对朝代更替的忧惧,认为人应该及时隐退,保全自身。

其六

1.倾诉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中,诗人的孤独焦虑以及生命难保,处境险恶的悲愤和哀伤。

2.对现实的批判与嘲讽。“志在刺讽”

3.借隐居,游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尘的情怀

4.理想壮志,及其破灭

艺术特点:

1.隐约曲折(风格),常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情感,寄托怀抱多用典故。增强多义性。

2.反复凌乱,兴寄无端

3.不事雕琢

嵇康“嵇志清峻”

因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今存诗50多首,以四言诗为主,占一半以上。

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1.鄙弃世俗,归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2.抒发理想与抱负

艺术特色

1.锋芒毕现

2.淡薄悠然

3.多用双音词的对偶句式、语言清新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西晋文学

一、太康诗风特点

Ⅰ拟古

Ⅱ繁缛:1.语言由朴素走向繁饰

2.描写由简单走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走向骈偶

Ⅲ柔弱

Ⅳ某些诗歌写景时致力于体物

二、太康诗人

三张(载、协、方)二陆(机、云)一左。著名者有晋初傅玄与张华、晋末刘琨、郭璞。

潘岳(字安仁)

1.貌比潘安

2.人品缺陷

3.诗赋双才

诗歌特点:绮丽、多铺写,深与炼字

陆机(世称陆平原)

诗歌特点1.内容多模拟

2.文辞繁缛

3.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比

4.重修辞,雕琢过重

左思

《咏史》,多为寒士不平,对士族蔑视。

主题深刻,情调高昂,笔力矫健,辞采壮丽

刘琨(字越石)

当晋末乱亡之际,书写英雄失路之悲。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郭璞及其游仙诗

身处乱世,才高位卑,在诗歌创作上他选择游仙题材。今存游仙诗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特点:

1.借游仙诗的形式书写作者的怀抱与感慨仕途失意与壮志难酬之情。

2.文采富丽。

第二节东晋文学

玄言诗的特点:

1.内容多为玄言与山水的结合。

2.形式上没有诗味,缺乏形象。增加了哲理性,孕育了后世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孙绰、许询

王羲之与兰亭诗

兰亭聚会的缘由:修禊

兰亭聚会的目的: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兰亭聚会的成果:37首诗歌编成《兰亭集》,王羲之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诗或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书法玄理,但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它展现出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预示着山水诗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陶渊明

一、生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私谥“靖节”

二、性格与思想

陶渊明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其思想的特点是自然

1.任真也就是反对虚伪的矫饰,安贫乐道,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

2.自然,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崇尚自然,哲学思考

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类型[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弃官之前,欢欣愉悦,带有了宏观成分和玄言的痕迹。

1初期:《归园田居》为代表,心情闲适自得,语言质朴自然,对后世影响最大。

2.遭受火灾,生活困顿,诗歌情调由明朗转向晦暗,仍坚持自食其力。保持心情平静,

3.晚年:以《饮酒》诗30首为代表,带有若干消沉情绪,悲凉意味,仍具有坚定意志,旷达精

二、咏史诗,咏怀诗

游仙诗的积极性,有避世的消极性,有浓厚的幻想,也有深刻的矛盾。

三、行役、哲理、教子

第三节陶渊明诗歌艺术

1.平淡自然与诗意纯美的统一:平淡见警策,朴素见绮丽,语言锤炼而不露痕迹

2.情景事理的浑合

第四节陶渊明的影响与地位

1.人格

2.诗歌艺术:①开创了田园题材②开创了自然平淡的诗风

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这一时期社会总的特点是南北对峙,政权更迭频繁

南方:420-289 宋39年齐23年梁55年陈 33年

北方:鲜卑族北魏的太武帝统一了北方(534年)分裂成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二、从社会背景来看,南朝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呈现繁荣的局面

2.南朝社会的矛盾复杂

3儒佛玄三家思想进一步合流

三、南朝文学的特点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

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

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缘情”,因此重词采之美,抒情色彩

南朝文学也带来一堆不足:格局狭小,气格悲弱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

1.经济背景: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2.时代风格;南朝是一个耽于声色的社会,从民间到贵族普遍崇好风情小调

3.统治者的有意采集和提倡:娱乐并按其趣味加以润色

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

多保存于《乐府诗集》主要有吴歌,西曲类

关联:产生的地点为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都城建康为中心,产生为东晋和宋《子夜歌》《读曲》为代表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的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略晚于吴歌《石城乐》

南朝民歌的特点

1.南朝民歌以情歌居多,多作好口吻,风格委婉缠绵《华山歌》

2.南朝民歌大部分为城市中的产物,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思想感情

3.体质小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代表作品《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

北魏末年号称“三寸”的温子升,邢邵,魏收,诗歌创作平庸

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保存的歌曲,大多翻译,少数民族用汉语创作,南人配合北曲

一、北朝民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先秦文学试题1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0分) 赋比兴春秋笔法楚辞《山海经》 二、填空题(5分) 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论语》一书属于————体散文。 3.“揠苗助长”的寓言出自————。(书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三、词语解释(5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爽:过错,差错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 3.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老:士气不旺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边境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充足,足够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1、甲骨文、金文为萌芽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子,政府文告性质,具有文学色彩。《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为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新的阶段,写人、叙事均有独特的成就。 2.《庄子》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2、《庄子》的艺术成就有:大量用寓言说理;夸张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奇异;善于用比喻;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特征? 3、内容方面:具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思维方面: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隐喻象征;形式方面:零散片段、浪漫主义。 五、分析作品题(20分)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要点: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独特的艺术结构(两条线索、抒情诗中有故事情节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想象等);香草美人为代表的比兴象征手法;诗歌体制的新发展(变四言为六、七言)。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要点:反映阶级剥削与压迫,反映生产劳动,反映婚姻爱情,反映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还有周族的发展历史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 (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尘路。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和依? 2、简答:曹植前后诗的对比: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特点:主要歌唱他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写了游侠儿的豪情与壮志。“白马饰金给,连翩西北驰”白马骁勇健美,少年勇武潇洒;“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宿昔秉良弓····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愿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心愿。因为曹植少年时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赏识,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他为人不饰雕饰,流放不羁,过着贵公子的豪逸生活,具有满腔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四类: 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中写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旨在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以孤妾自喻,表失意之情。 ③述志诗。如《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示愿意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④游仙诗。如《远游篇》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子”的创作风格共同特点体现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内容上包括反映现实、渴望建功、对动乱之中人生的哀叹以及高扬个性;诗文以慷慨悲凉为主体风格;语言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等。 (5)“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竹林七贤:指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阮籍的《咏怀诗》(咏怀诗82首)等。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 填空题15个(15’)单选10个(10’)多选5个(5’) 名词解释4个(20’)简答2个(20’)论述2个(30’) 填空 1.《诗经》共305篇。 2.《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按内容、音乐划分)赋、比、兴 3.《诗经》中的诗大致产生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4.《春秋》是编年体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秦风》中的《蒹葭》 6.春秋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 7.先秦散文的两部分为: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8.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 9.《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10.《史记》中为避免重复,采用的方法是互见法 1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 12.下列诗句中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壮士”指荆轲(选择) 13.下列关于陶渊明的说法正确的(选择) 14.“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渲染悲剧气氛 15.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16.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17.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8.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哪个是客中送别,离别在即(选择)

2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故国”指哪个朝代?南唐 21.李白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成就是七古七绝(选择) 22.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龟虽寿》 24.“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王谢”两大家族出在东晋时期 25.鲁迅评价“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是《世说新语》 26.“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小谢”是谁? 答:谢眺 27.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8.初唐四杰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9.七绝圣手是王昌龄 30.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1.杜甫诗歌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沉郁、顿挫 32.唐代文学发展的分界线是安史之乱 33.唐宋八大家是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柳宗元 34.反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诗歌(选择题) 35.同为花间词派的并称的两位作家是温庭筠和韦庄 36.集中体现辛弃疾驾驭的是(选择) 37.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有陈亮、辛弃疾、刘克庄(选择) 38.下列词作中属于豪放词的是《念奴娇》《破阵子》(选择) 39.文学史上所说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4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只是”是什么意思?答:就是4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42.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43.欧晏是指欧阳修和晏殊 44.北宋第一个创作慢词的是柳永 45.“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是谁说的?答:欧阳修 46.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柳永 4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什么节日?答:元宵节

古代文学笔记

重点考察 《蒹葭》《秋水》《上山采蘼芜》《项羽本纪》《短歌行》《白马篇》《归田园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新婚别》《张中丞传后叙》《长恨歌》《无题》《浪淘沙》《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水龙吟》《西厢记》 一般了解 《采薇》《有所思》《使至塞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阁夜》《送李愿归盘谷序》《过华清宫》《金铜仙人辞汉歌》《八声甘州》《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九月十六日夜》《聊斋》《红楼梦》等 TIPS: 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名词解释 1 《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 风雅颂(04) 风:是各诸侯国采集而成,大多是风土歌谣。(160) 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105) 颂: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40) 3 赋比兴 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国语》(了解)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 《战国策》(了解) 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 《论语》(02 06)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 《庄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9 诸子十家(了解) 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各家均以散文著述,陈说主张。 10 楚辞(00)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1 《九歌》(03)(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采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共11首。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 《九章》(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9篇诗歌的总题,即《情诵》《惜往日》《抽思》《思夫人》《涉江》《怀沙》《哀邹》《橘颂》《悲目风》。除《橘颂》外,各篇均为屈原一生生活片段的写照,表现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 13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背诵: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 赋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 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著有《礼》、《知》、《云》、《蚕》、《箴》 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杨雄《甘泉》、《河东》 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背诵: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三魏晋南北朝 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 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 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2、抒发了为国家统一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悲凉慷慨,表现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背诵: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