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10 第30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10 第30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30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一、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二、战后英、法、德、日的经济政策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

①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

②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③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货币主义(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推出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发展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2)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3)措施

①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②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

(4)结果

①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

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结果: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1)背景: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2)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4)结果

①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20世纪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2.概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1973年危机后受挫但仍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3.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

四、美国的“新经济”

1.背景: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概念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

3.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5.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6.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五、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内容

3.评价

(1)积极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④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影响

(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2)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考点一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曲线图

解读图中曲线表明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明显阶段:

(1)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主要原因包括:二战后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美国大发战争财;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保驾护航。

(2)20世纪70年代——发展停滞,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

原因包括:石油危机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苏争霸,越南战争消耗了国力;西欧、日本崛起的竞争影响。

(3)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并持续发展。

原因包括:里根采取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经济理论对国家经济的调整。

(4)20世纪90年代进入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原因包括: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认识

(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协调是美国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科技飞速进步,知识经济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3)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凭借经济、军事、政治等综合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是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利用先进的军工科技,靠出售军火,甚至靠战争来推动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

1.论从史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特点

(1)产业结构变化

史料

结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2)知识经济兴起

史料

结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快速发展。

(3)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史料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图是《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20世纪50年代)》。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

结论统计图反映出英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投入最大的是政府财政补贴,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材料,以法国为例找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体现

材料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实际事物。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法国总体生产能力的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却不制定生产配额。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主要信息

答案材料显示二战后法国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是: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制定国家的计划,推行部分经济领域国有化。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不同的。法国的计划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政府计划与市场结合;而苏联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2)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

1.论从史出:真的是戈尔巴乔夫终结了苏联吗?

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结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仅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矛盾存在。 2.获取材料信息:在材料中找出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材料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主要信息

答案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科技的消极作用

(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 B

解析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

(2012·江苏单科,23,节选)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答案(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从救济低收入者和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第(3)问要注意从材料中尽量提取答案要点,切忌抛开材料泛泛而谈。第(4)问从政府的经济调控功能方面分析其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1.命题点:西方的民主政治与福利制度的得失

(2017·苏州二模,35)“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 C

解析西方福利制度给国家带来严重负担,但并非难以为继,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有利于国家稳定,故B项错误;政治人物为了一己私利承诺过多的福利责任,实质是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高福利造成财政重负荷非材料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2.命题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2017·宜兴二模,35)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将公共土地、水源全面开放供开发,环保署放松或取消主要环境法规,交通部放慢限制汽车尾气和汽车安全新标准的执行。这主要因为当时美国()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促进经济复苏的任务艰巨

C.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

D.需要全力与苏联进行争霸

答案 B

解析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里根政府改革的特点,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里根采用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同时减少国家的经济干预,来促进经济复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政策,不涉及新技术的出现,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命题点: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政治体制改革

(2017·江都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五,34)1957年6月,苏联党的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了11人的主席团。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历程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可以确定为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的工作是改革僵化的斯

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体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经济上的改革,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C项错误;下放权力主要是指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地方,题目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4.命题点:戈尔巴乔夫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改革理念

(2018·泰州高三月考,24)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这种戏剧在苏联长期被称为“地下戏剧派”,但它在20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

B.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

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D.受“公开性”“新思维”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的先锋戏剧20世纪后期也由地下转为公开,故D项正确。

5.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农业的创新举措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南京高三期中)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反映了政府直接掌管国家的经济活动

C.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故A项错误;B、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是()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广

C.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D.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 B

解析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修复之前自由放任主义带来的危害,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项正确。3.(2017·无锡高三期末,23)下面是部分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材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

B.各国重视发展保险业

C.西方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

D.意大利社保支出最大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1971年欧洲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此时期欧洲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说明西方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故C项正确。4.(2018·扬州高三质检)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国()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答案 D

解析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的做法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加强经济管理,与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无关,故B项错误;英国实行国有化政策,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结束后,为适应形势变化,英国政府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

5.“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上说的一句话。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B.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C.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表明里根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主义,故B项正确。

6.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经济发展缓慢

B.该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C.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平缓增长,国家强化干预是重要因素

D.美国经济并未受到冷战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发展缓慢,史实与图表所示吻合,故A项正确;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的50到70年代,而材料显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的“滞胀”,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强化干预,故C项错误;美国经济并未受到冷战的影响,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徐州高三联考三,47)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抛弃“共识政治”,她按照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样的改革()

A.壮大了“知识经济”

B.完善了“混合经济”

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

D.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撒切尔夫人按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即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这与“知识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可见撒切尔夫人改革削弱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正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

8.(2018·常州高三月考三,22)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故A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故C 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9.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答案 A

解析“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的趋势,故A项正确;“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就是要消弱国有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经济危机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10.(2018·南通调研)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该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荒地产量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是赫鲁晓夫实行大规模垦荒的措施,提高粮食产量,故A项正确。11.1954年到1957年间苏联农业投资达754亿卢布,比第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及第五个五年计划前3年投资总和还多100亿卢布。这表明()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得以纠正

B.苏联试图解决农业落后问题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苏联对农业的投资超过工业

答案 B

解析根据时间,1954年到1957年是赫鲁晓夫推行改革时期,赫鲁晓夫试图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通过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看出苏联针对农业问题,提出改革措施,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结果,未涉及成效,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工业的状况,没法比较,就史实而言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依然以工业为重,故D项错误。

12.(2017·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9)“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答案 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2018·苏锡常镇一模,18)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答案 C

解析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

14.(2018·江阴高三高考模拟,19)苏俄(苏联)历史上先后出现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著名的领导人,下列关于四位领导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B.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赫鲁晓夫——强化部门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D.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使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解体

答案 C

解析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因斯大林命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强化部门管理体制是勃涅日列夫进行的改革,与赫鲁晓夫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人道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核心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答案 D

解析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体现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7·苏州调研)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充分发挥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大力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经济的机构,通过立法手段将政府经济干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争夺世界霸权,政府将经济与军事生产相结合,庞大的军工生产和军事开支成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的经常化的手段之一。——陆月娟《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1980年竞选胜利的里根,身边聚集了一批经济顾问,有弗里德曼、格林斯潘、拉弗、里斯顿、麦克拉肯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家。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6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赫伯特·斯坦《总统经济学》

材料三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创新,人们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就是把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综合在一起。——刘绪贻《新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经济的现实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践行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措施与效果。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就的时代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措施: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开支);健全干预经济机制;经济与军事生产相结合。

效果: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变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原因:经济“滞胀”;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失灵;“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特征:多种理论综合基础上的创新。

原因:新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4)关系: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来源于经济发展状况,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019届高考英语核心词汇知识点复习题1

上海市2019届高三英语核心词汇复习:General Revision (II) Choose the best one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All the passengers were killed in the plane _____ A. crash B. crack C. collapse D. distress 2. They _____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spring sowing. A. put on B. set about C. set off D. put away 3. Why can’t you do this small _____ for me? I often helped you in the past. A. good B. offer C. effect D. favour 4. Not a _____ has been found so far that can help the police find the murderer. A. sign B. signal C. clue D. symbol 5. The students _____ a line, and then walked quietly into the theatre. A. gathered B. formed C. stood D. established 6. It is _____ impossible to make such a long journey in such an old car. A. rather B. very C. fairly D. quite 7. Despite the failure of his early experiments, the scientist _____ in his research. A. persevered B. insisted C. stuck D. pursued 8. The story was better _____ than it had been. A. built B. formed C. organized D. combined 9. I got _____ in the quarrel between Smith and White. A. fixed B. confused C. included D. involved 10.As a result of _____ losses of money, the factory was finally closed down. A. frequent B. adequate C. miserable D. fierce 11. It is _____ that he will come. A. certain B. confident C. sure D. positive 12. Her _____ secretary was off sick for a week. A. usual B. ordinary C. often D. regular 13. We are _____ to get this job done before the end of the week. A. decided B. determined C. settled D. decided on 14. _____ they would not like our coming. A. Possible B. Probable C. Perhaps D. Likely 15. The numerous trips with the girl have _____ him considerable time. A. spent B. took C. paid D. cost 16. Her _____ are gardening, stamp-collecting, and playing the piano. A. habits B. hobbies C. practices D. customs 17. She had large, expressive eyes and a(n) _____ face. A. around B. circle C. round D. rounded 18. The tree was moved out to the hotel _____ our school. A. near B. nearly C. close D. closely 19. Smith announced that he was going to sea for another _ as soon as he was well rested. A. journey B. flight C. tour D. voyage 20. I need one volume to _____ my set of Dickens. A. complete B. accomplish C. achieve D. fulfill 21. It was too early in the _____ to expect many visitors to a seaside town. A. time B. season C. period D. term 22. I’ve _____ my watch at home, so I don’t know what time it is. A. missed B. left C. thrown D. forgotten 23. A system of strict discipline has a(n) _____ effect on conduct. A. beneficial B. original C. precious D. stable 24. The colour _____ from yellow through green to black. A. consists B. composes C. covers D. ranges 25. This project can go on _____ it is not raining. A. so far B. as far as C. so long as D. so that 26. Janet’s _____ was becoming more than ever strange.

冲刺2020高考 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整理

冲刺2020高考 超全总结 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考点1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考点2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考点3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考点4: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考点4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考点5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考点6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 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

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题型分类汇编 卷7含解析

高频考点题型分类汇编——卷7 1、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B. 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D. 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 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一五”计划从1951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5次。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至此,“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最终完成。材料反映了( ) A.党内对实行计划经济存在分歧 B.“一五”计划有利于恢复经济 D. 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谨慎 C.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迷茫3、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4、“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十缸油,豆荚用来做军舰,十万军队装不够。”这首民间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年代70世纪D.20 年代末60世纪C.20 年代末50世纪 B.20 末 5、图中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D.、鸡毛换糖的说法最初源自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镇,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文艺复兴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海南卷)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消极方面 ①对它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②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说教 B.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运动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确实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这场“变革”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精品文档.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纲要导引】 此专题作为力学实验的重要基础,高考中有时可以单独出题,16年和17年连续两年新课标1卷均考察打点计时器算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有时算出速度和加速度验证牛二或动能定理等。此专题是力学实验的核心基础,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点拨练习】 考点一打点计时器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时常考两种方法: (1)逐差法 纸带上存在污点导致点间距不全已知:(10年重庆) 点的间距全部已知直接用公式:,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奇数段时舍去距离最小偶然误差最大的间隔) (2)平均速度法 ,两边同时除以t,,做图,斜率二倍是加速度,纵轴截距是 开始计时点0的初速。

1. 【10年重庆】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频率f=50Hz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 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 B、、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16.6=126.5=624.5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 S ②打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 /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 (用、、和f表示) 【答案】①0.1s②2.5③ 【解析】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 .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2.5/s . ③利用逐差法:,两式相加得,由于,,所以就有了,化简即得答案。 2. 【15年江苏】(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高频考点小题强化练:第11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第11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 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2014课标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2018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3.(2018福建厦门一模)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新联合”,“(将来)政权主要……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B.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C.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 D.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 4.(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 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 年江苏卷历史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 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 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 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 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 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 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 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二(3)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秦朝多人议政的史实,说明在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 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 答案A 2.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 ,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B项正确。 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 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5.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m/s 2,若用a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T s s v n n n 21++=,其中s T 1.050 15=?=,得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 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因为56v v >,67v v <,所以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其中5v 是正确的,6v 、7v 是错误的。因为公式T s s v n n n 21++=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 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间的距离应该为01.1300.201.11s 5667=+=?+=s s ,但图中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加速度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 所以s m aT v v /20.11.000.200.156=?+=+=。 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 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 cm s 00.260.460.63=-=?,求平均值cm s s s s 00.2)(3 1321=?+?+?=?,所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ma =mg μ,得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ma f mg =+μ(此式中f 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 f g a +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因为a a >'所以g a =μ的测量值偏大。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12分大题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42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节选 请从上述品牌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启示,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20世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阅读材料,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阐述恰当,史论结合。)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考察自公元1000年以来社会发展的根源,有三种创新驱动力能够影响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创新的步伐和力量,在最近几个世纪,三种创新驱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齐心协力创造了强有力的、新的协同效应。包括: 增强的交换网络。在人口、货物、观念广泛交流的社会,创新也就更多。通讯和运输的改善。社会储存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可以促进创新。 创新动机的增加。创新动机指社会中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 ——据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创新驱动力与某地区的历史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美国家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并把世界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The Modem Times)。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2019年高考英语知识点总结总复习 细节理解题

专题一细节理解题 Passage 1[2017 甲卷(全国Ⅱ),A] 体裁话题词数难度建议时间 应用文戏剧表演信息290 ★4分钟 In the coming months, we are bringing together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globe, to enjoy speaking Shakespeare’s plays in their own language, in our Globe,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Shakespeare wrote for. Please come and join us.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 Beijing | Chinese This great occasion(盛会)will be the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s first visit to the UK.The company’s productions show the new face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theatre. This production of Shakespeare’s RichardⅢwill be directed by the National’s Associate Director, Wang Xiaoying. Date & Time: Saturday 28 April, 2.30pm & Sunday 29 April, 1.30pm & 6.30pm Marjanishvili Theatre Tbilisi | Georgia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heatres in Georgia,the Marjanishvili,founded in 1928, appears regularly at theatre festival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new production of As You Like It is helmed(指导) by the company’s Artistic Director Levan Tsuladze. Date & Time: Friday 18 May, 2.30pm & Saturday 19 May, 7.30pm Deafinitely Theatre London | British Sign Language(BSL) By translating the rich and humorous text of Love’s Labour’s Lost into the physical language of BSL, Deafinitely Theatre creat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comedy and aim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deaf and hearing worlds by performing to both groups as one audience. Date & Time: Tuesday 22 May, 2.30pm & Wednesday 23 May,7.30pm Habima National Theatre Tel Aviv | Hebrew The Habima is the centre of Hebrew-language theatre worldwide. Founded in Moscow after the 1905 revolution, the company eventually settled in Tel Aviv in the late 1920s. Since 1958, they have been recognised as the national theatre of Israel. This production of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marks their first visit to the UK. Date & Time: Monday 28 May, 7.30pm & Tuesday 29 May, 7.30pm 21.Which play will be performed by the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 A. RichardⅢ. B. Love’s Labour’s Lost. C. As You Like It. D. The Merchant of Venice. 22.What is special about Deafinitely Theatre? A. It has two groups of actors. B. It is the leading theatre in London. C. It performs plays in BSL.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1:“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社会阶层划分数量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8 3.0 中等阶级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85 32.0 劳工阶级31 11.6 A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2.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于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约100家工厂……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B.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C.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3.(2019·合肥调研)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其他国家 比重13.4% 4.6% 14.5% 37.7% 29.8%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4.(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下图是1850年、1870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 )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B.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C.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D.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5.(2019·乌鲁木齐一模)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力组织和推动的,这一自发经济现象首先兴起于英国当然有其社会人文因素。他们的依据是英国( ) A.逐步成为世界工厂B.市场需求的增长 C.科学技术的大突破D.君主专制的削弱 6.(2019·宜宾一模) A.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 B.这些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没有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 7.(2019·惠州调研)1720年英国政府通过《泡沫法案》,明令成立公司须经“议会或国王授权”。1825年,《泡沫法案》被废除,公司成立条件放宽。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重商主义的盛行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垄断资本的出现D.政府权力的削弱 8.(2019·合肥一模)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谷物法》,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倡导自由贸易B.垄断了世界航运 C.鼓励海外殖民D.放弃了重商主义 9.(2019·汕头一模) 英国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表(%) A.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B.机器生产加剧了工人失业 C.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 D.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10.下图是英国1600-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