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

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 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 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叫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上,我们很少看见学生质疑,即使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也形同虚设,很少受到实际的效果,这恐怕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学校里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书本说了算。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床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来,面面俱到,以防患于未然,致使学生无疑质。或者唯书唯师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童言无忌提出一些问题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致使一些学生有疑也不敢质;严重扭曲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应以极大地耐心和诚心千方百计的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尽管他们所提的问题那么幼稚,甚至可笑。这样才能是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六) 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练习当中要求各异,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原则。

(七) 准确设问,多法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提出准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知识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

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帆,教师则是舵,营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交流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小学生毕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她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主导作用呢?

(一) 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但他们的显示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才名正言顺,教师在解读文本,理顺教学环节、提炼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更有维度,可以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 课中引导,明确目标,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手法,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中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比较等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的答案、自己概括出来的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做到,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的引导一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三) 评价反馈中的引导

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执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的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此时此刻,如果我是学生就会这样想:你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嘛!而在钟老师教质数与合数的判断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教给学生,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

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

(四) 适时给予点拨与引导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实际上对于这个“百分数”

的概念,学生经历了曲折的试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问你们盟自己想办法算出的数吗?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或向同学请教,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两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的,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

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得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营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时代的需要,得益的将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作为主导的教师,以上只是个人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起浅见之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

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 (2011-05-15 20:05:04) 转载 分类:转载文章 标签: 杂谈 案例背景: 小泉(真实姓名隐去),男,17岁,某高中二年级学生,性格非常叛逆,在上课中总是特立独行,漠视老师的话,对其很难掌控,语言过于严厉,根本不予理睬,好言相劝也只是起到一时效果。起初我以为这位同学是希望别人关注,吸引老师目光来突显自己。每次上课集合也总是在操场打篮球,让老师千呼万唤走过来。后听说在学农期间有位学生辱骂老师,行为过激。等我一了解,原来正是这位小泉。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了想帮助他的想法。虽然没有底气,但是我决定试试。 对学生的基本了解: 在有了想帮助小泉的想法后,在课后我找到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得知此同学身处离异家庭,父母离异不久,跟随母亲。学习成绩年级倒数之列,上课很随意,老师稍管教就会出于伤人。了解到基本情况后我又找了其他任课老师,大都表现出比较失望的表情,说批评过多次都不见效,直接就给小泉定位很难教。在私下我通过同班同学处了解,小泉是离异家庭,父亲不怎么管,母亲对他也不太关心,缺少家庭的温暖,但是人很聪明。 初步分析: 对于这个时期的男生容易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长大未成人”是对他们发展特点的综合评价。经过多方了解小泉情况后,其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得,既然能考上这么好得高中,证明其实力还是有得,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或不愿意面对得问题。主要原因也是小泉身处离异家庭,父母都不大关注。老师可能对其采取的方式过于严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也凸现出来,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我国的离婚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约占结婚数的10%。父母离异对子女心身健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项有关的研究报告表明:54%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存在问题,表现为抑郁寡欢、心事重重,容易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作为体育老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多的谈论学习上的东西没多大的效果,我决定采取谈话的方式,采用引导、鼓励的方法。 谈话记录一: 时间:体育课课后地点:校园操场司令台旁(无人) (在谈话中我始终没有谈到他的家庭,因为这是他的“软肋”,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我特意不提。) 我:老师让你留下来是想找你聊聊,你认为自己平时的表现怎样 孙:(手里拿着篮球,一直在拍,有点不上心。)

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郑东园区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相对于学校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园区的体育拓展课程,作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更加注重人本身的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是自己的一种权利。学生是其意识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主体地位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由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预防或降低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其他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课程不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尤为重要。因此,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心理需要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使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充分参与,尽情表达。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激发,其目的也是为了学

生的主体性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现今校外教育的许多课程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体现的还远远不够。教师主宰学生活动过程的成分还很重,教师替代学生思考,取代学生说话的成分很大,无视学生兴趣和需要,命令学生去说去做。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

教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同名43171)

教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所谓“以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强调教师要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利益,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 一、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以人为本”理念,无疑要求教育更应突出“人文关怀”,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人权,对学生应多有信任、理解和宽容,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好多教师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影响,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以粗暴作风对待学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当今学业重负的学生更多的是期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而我们教师确实应当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这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成功。爱学生先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我们的教育才可能到位。爱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特点,引导其发展。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学生会乖巧一些,听话一些,也有的学生可能比较淘气。对于老师的要求,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有的学生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我们要看到这种差别,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要给予尊重。尊重是爱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爱。爱学生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成长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当你觉得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不要灰心,更不能一下子把孩子打入另册,要耐心等待。教育专家说:“教育常常是三分教七分等,在等待和帮助中让孩子成长。”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呢?(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意见。(二)教师要由衷的信任学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信任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当然,信任不等于放纵。(三)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特别是在盛怒和暴躁的情绪下,要沉着、冷静,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迁怒于学生。 二、全面了解,关爱学生 要做到以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还得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无从谈起关心、关爱学生,接近学生,更无从谈起全面发展学生。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只关注自己的课堂,而不关注学生的课外;只关注学生对自己如何,而不关注学生对他人怎样;只关注学生的眼前,而不关注学生的将来等等。这都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只有全面了解、研究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

浅谈如何赏识学生

浅谈如何赏识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神圣”,教师正是肩负这种神圣使命的人,也是对自己的学生倾注全部身心和无私奉献的人。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是需要付出心血的。然而,某些教师尽管很负责,很辛苦,很周到,却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这些教师会“事倍功半”呢?通过对师德理论的深刻领会与学习,揭开了我心中的迷惑:一个不善于赏识他的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 赏识的基础是对学生理智的爱。“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着意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 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的依依不舍的道德情感。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基础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

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的东西,赏识就失去了基础。如果一定要赏识,那么这种赏识也将是苍白和虚伪的恭维,讨好,必将失去赏识的效应。教师应学会赏识的艺术。 赏识的原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个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学习热情的需要,赏识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尊重,是爱的最高境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教师要通过语言,手势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气度和赏识的言语去正确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作为教师更应懂得赏识育人的原则,在学生的缺点,问题,甚至是错误摆在我们面前时,所谓善于赏识学生,并不是要求我们违心地去粉饰,

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

引用国家电教的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 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 中国教师报:您提出了引领式教学需要遵循的五大原则。能否简要阐释一下这五项原则? 贾建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逐步探索出了“引领式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递进教学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容量适当原则和联系生活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要帮助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有效改善“后进生”的心理状态,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 “递进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三点:第一,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有差异,要么是基础水平的差异,要么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第二,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跨度,在备课、讲课时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平稳、顺利跨越这个跨度;第三,保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通过铺设知识台阶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要把知识铺设成台阶状,以递进方式呈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解决问题原则是说,“引领式教学”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引领式教学”的初衷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在教与学活动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正确、灵活、有新意地运用知识。 “容量适当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课堂知识的容量不是越大越好,练习的题目也不是越多越好,知识的容量是以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学会为标准。教师要对教材中每一课时的知识容量进行整合,可以减少,可以增加,可以调换。做到让容量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容量。 “联系生活原则”要求执教者克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联系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的引领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教师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领时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他们在实际上课时具体应该怎么引领学生?有没有一些更具体的策略或方法? 贾建设: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或引领。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积淀少,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的教。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于学习,就能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独立自主的学习性更强。 教师的教或引导要有正确的策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在什么高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高度,然后再通过教、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完整版)对待学困生老师要做到有心

对待学困生老师要做到有“七心” 一、对学困生要有热心 作为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困生”,不要冷落“学困生”,要让“学困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热情关心,感受到被关心温暖,从而鼓起学习的风帆。 二、对学困生要有信心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有进步。其次,教师本身要对“学困生”有信心,相信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一定会有进步。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长处进行鼓励,让其更加进步。再次,许多“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在心里有自卑感,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这些“学困生”重拾自信,树立信心。 三、对学困生要有耐心 “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反复无常,要转变他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 四、对学困生要有爱心 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对“学困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多关心学生,多为学生想想,多向学生献出点爱心,多沟通与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五、多与学困生谈心 要帮助学困生,挽救学困生,要多与学困生谈心,只多与他们谈,才能了解学困生心理,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学困生之所以让老师头痛,就是大多数老师没有与学困交心谈心以心换心,没有从学困生的角度看问题。 六、对学困生要细心 老师对学困生要细心观察,要善发于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学困生,自卑心理几乎是占据整个内心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其“火花”,并适时的、适量的泼上点儿“油”,这个火花就有可能燃起来,以至成为他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 七、对学困生要有恒心 对学困的教育一次两次是不可能有效的,老师要多次做,要反复做,做反复,要持之以恒。老师为什么望学困叹息,就是因为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得了的,是因为老师自己没有恒心。因而恒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坚石。

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赞美学生

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赞美学生 欣赏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当代教师与时俱进所应具备的道德风范。所以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经常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赞美。 学会倾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倾听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巧,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而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教学是一项交际活动,语文教学尤其典型,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就需要我们去倾听学生的想法。新课程的到来,我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提倡一种精神,那就是“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将为孩子留下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能为孩子带来或许早已被教师淡漠的尊严。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除了用耳倾听外,还应学会用心倾听,对于有敏锐思考能力,能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更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对方,与之产生共鸣,能对其心领神会,使其体验到肯定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而且,倾听本身便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所以,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回答时同时感受到你的情感,可通过一些面部表情,各种手势等来传达。例如一个及时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放松的动作,一句真心的话语等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当学生因胆怯而回答不清时,教师一个真诚、鼓励的微笑就是在告诉他:“我相信,支持你。”当学生回答很出色时,教师竖起的大姆指就是在告诉他:“你真棒!”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时,教师一个及时的眼神就在告诉他:“我注意到你了,要认真听讲啊!”要知道,当你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关注着你。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种种从内心流露出来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学会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催化剂,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赏,老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赋予学生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附庸物”的绝大部分学生珍贵的自尊心必然受到重创,对老师,对集体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所以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最平等而又博大无私的爱。 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常常使用“欣赏”这个词或“欣赏”的语气。例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当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我很欣赏你这一句神来之笔”;或写上批语:“有进步,祝贺你”等。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修订版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 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区实验学校田姗姗 对于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紧接着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新教师来说,初入职场让我们彷徨,尤其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更是时刻困扰着我们。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学生的那声“老师好!”心里所起的波澜,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我既兴奋又忐忑,还很不适应。更记得刚上班跟其他老师打招呼脱口而出的“老师好!”,还没说完自己声音都低下去了,好像该称呼“×老师好!”,我们是同事关系而非师生关系。明知道是这样,却还是在经历了好几次之后称呼才改过来。称呼的变换其实就是角色的转换,这也意味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很多学生可以做的事,现在不能做了,做了就会损害自己甚至是整个教师团体的形象。然而,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出现的问题远不止称呼而已。 大学生活相对开放并且自由,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尤其上了班才知道现在下午上课时间都比我上中学时提早了半小时,而下午的三节课竟增加到了四节,和我记忆中的中学很不一样。刚上讲台讲课,我感到很紧张,虽然面前只是一些初中生,更怕其他老师听自己的课,就连班主任出现在班里,我就会突然不知所措,出现失误。 从学到教的转变也是重要的过程。虽然在大学里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在课堂上听和在课堂上讲完全是两码事。很多知识点虽然我自己都懂,但在给学生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有些是讲的过深,过细,恐害怕自己有知识点没有讲到,但却忘记了这个年纪的学生需要接受多少。再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学跟教所负担的责任完全不同,学对自己负责就行,教需要负责的就是所教的所有学生。自己学的时候有些可以一知半解,但要教就必须要吃透,这也是为什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了,工作后发现的,想要教好现在的学生,“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还有一个就是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每次都会让我非常恐慌,甚至瞬间脸红。初入职场,我想把工作做到最完美,但现实却很残酷,这种矛盾让我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产生怀疑,甚至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是否是错的。后来经过同事的开导和我自己的调整,基本上能够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自己的第一批学生,有特别的感情,想融入学生,想他们接受我,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再加上刚从学校毕业,还没从心理上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可以说自己潜意识里就还是个学生角色,不自觉就和他们走的过近,时间长了就失去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常常是教师很严肃的一句话,却被学生当成“戏言”,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与教师角色意识起了很大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开始迷茫。但是自己也明白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从第一年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知识传授的效果好坏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那么对知识的传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相处不好,对知识的传授将起到抑制作用,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知识的传授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教师,如: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习惯用武断的、命令的口吻,单向地和学生说话,如果学生稍有不从不从或其表现不令教师满意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弄得师生关系冷漠。其实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都需要学习。只有营造有效的师生沟通环境。形成和谐的氛围,才能使教师充满笑声。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及获取更多的宝贵知识。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交流总是双向的。如果学生害怕与教师交流。同样教师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障碍是由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师生交流障碍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一是时间不允许。教师的工作任务很重,备课、上课、改作业,班主任工作、学校事务,一个班级至少有50多位学生,与每一个学生都谈话,不太现实,故只能有选择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二是地点不允许。通常情况下是多位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如果总是找学生谈话,一来影响周围其他教师得工作,同时在那么老师的面前,学生很拘谨。 2、主观原因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中获得的个人乐趣和收益有限。教师与学生谈话心更多是出于一种工作的责任,而非自身的交流需要,由于师生间存在的代际距离、心理差距及知识修养、文化层次的水平不同。师生间的交流一开始就处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时刻需要提醒自己维持教师的身份,不断尝试对学生有更大影响的谈话内容。这样的交流很难是轻松的、自由的。 师生间的互信直接影响交流质量。要使交流真正得以圆满地实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双方坦诚相待、彼此交心。由于是师生身份间的差距,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教师不可能向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喜悦,学生也不会无端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就会影响师生间交流的信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 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 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学习体会 括苍中心校何华英 通过《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我在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启发,感受良多,现将自己学习后的点滴认识与学员交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以终身学习为典范。所谓的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回想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本人还是很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在教学上,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生欲望,从而很好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以师德为先,告诉我们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今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数学与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及时对学生进行自强自立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可以过度依赖大人。根据教学内容,我还对学生进行了诚实守信教育,鼓励学生做错事要勇于承认错误,不要隐瞒错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另外,我还结合平时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了了努力学习,与人合作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让他们懂得与人合作的乐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第三,以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做为一名资深年长的教师,我总是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当成首要任务,不仅在工作之余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还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在学中求进步,在进步中求知识,是我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第四,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

赏识学生 做学生的好老师.演讲稿doc

赏识学生做学生的好老师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如何的重要。学生不喜欢你,那你的课堂便不是那么容易上的了,现在的教学,已不是光严厉就能教育好学生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赏识学生。 由于现在的学生有好学不好学,听话不听话之分,有独立不独立,娇惯不娇惯之分..... .....当然在教学中,这一切的一切老师也会遇到,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数老师的做法也是有所偏移的。就如天平和磅秤一样,天平打不起一斤,稍微多加一点,它就会气喘呼呼的,而磅秤就不同了,放上几十斤、几百斤、几千斤还是那么慢悠悠的,好像没发生什么事。在同样的东西面前,天平和磅秤为什么不一样?不用多想,仔细观察便一目了然,计量大小不一样,度量大一些,就装的多一些;度量小一些就装的小一些,这就如我们平常生活中一样,别人赞赏你一句,你立刻会心情愉悦,反之,别人说一句你不好,你的心情也会变糟的。其实学生和我们一样,喜欢听赞美的话而不是批评!有位名人说过:“教育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的事业!”或许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他们等着教师给他们爱的教育。教育是相信奇迹的,而学生就是老师手中的奇迹,只要从老师赏识自己的学生开始。识才的指挥家能在合唱队中听到最美的的音色,而去发倔他,成为音乐家。识才的伯乐能从一匹病马中看出千里神驹。还有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他把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老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而当今教育最缺少的就是赏识教育,只有学会运用赏识自己的学生才是最好的老师。 那该怎样赏识呢?从何赏识呢?这也是一项学问,当然不是盲目的赏识,是有针对性的赏识。下面我就个人提出一些建议: 1,教师本身必须要放下各种心理包袱,尽量以平衡心对待学生,学生稍微有进步,便给予表扬。 2,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经常与学生沟通,从而走进学生心中。 3,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你的今天就是他心目中的明天,你不想威信,也不由你了,也就是说先有你的爱心,才会有学生的喜欢、学生的爱。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项度的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题性是这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学生主题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得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理论的提出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实践者的活动固然是一种实践,“专家”的活动同样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实践。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想和做代表了认知的两个途径——并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认知。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与理论研究不能顾及的领域。“专家”的传统角色日渐消亡,正在转化更加谦虚地顾问角色,与实践者一起进行反思与行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

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

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东乡县教研室徐克平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如此才能使听和做

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我发现,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语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 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 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 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 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 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 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 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 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 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 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 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 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 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 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 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