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考点点拨:光的反射

中考考点点拨:光的反射

中考考点点拨:光的反射
中考考点点拨: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呈现形式】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

一、光的产生: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2)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方法提示】

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例如:影子的形成。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例题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物理现象是〔〕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弯曲

C.检查一块木头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

D.日食、月食的形成

【解析】

因为阳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才沿直线传播,而大气层并不均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密度较大,越往高空越稀薄,因此光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弯折,像天上星星会眨眼;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夏日的晴天,站在马路边看到路上行驶的汽车飘忽不定等现象,都是由于空气密度在不断地变化,而引起光的传播方向不断变化而造成的,所以选项B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此题正确答案是B。

由此题可以看出:(1)人要想看见物体,必须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才能引起视觉。(2)月食、日食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重要现象。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

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题2】如图1所示,光线与镜面成300角投射到镜面上,反射角与入射角夹角为多大?若把镜面旋转10o,入射光线不变,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又为多大?

【解析】

如图2所示,先作法线,确定入射角为60o,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二倍的入射角,等于120o。

当镜面发生旋转时,由于题目没有制定旋转方向,因此可能有两种转动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如图3所示,若镜面顺时针转10o,则法线也顺时针转10o,使入射角增大10o,为70o;故两线夹角为140o;此时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为2×10o=20o。若镜面逆时针旋转10o,同理可知入射角将减少10o,两线夹角为100o。

由此题看出:在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时,转动镜面,若镜面转过θ角,则法线转过θ角,反射光线将变化2θ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或减小2θ。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

(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

图4 (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问题

(1)类型:①已知物和镜画像;②已知像和镜画物;③已知物和像画镜

(2)注意:物用实线,像及物像连线用虚线,镜面要打斜线。

(3)具体作法:①根据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任意画两条光线射向平面镜,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为虚像点。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性)

这里重点介绍利用对称法作光路图,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光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1)确定虚像的位置;(2)确定观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 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上讲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例题3】如图4所示,请画出这位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足球的光路(只画一条光线即可)

【解析】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法确定足球的虚像位置。可过足球(球心O )向平面镜镜作一垂线,使像与物体对于平面镜是等距的。由于人眼

感觉光好像是从足球的虚像O /

上射来的,故连接人眼 P 与虚像O /,交平面镜于一点A ,其实A 点即为入射点,AP 即为

反射光线,因此AP 要画成实线并带箭头(而O /A 不是实际光线,要画成虚线)。最后连接OA

即为入射光线。由此看来这位同学能看见足球是由于从足球上“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入人眼。

此题首先利用对称法找到虚线,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确定了光路。属于对称法解题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

【对应训练】

1.下列物体中,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 〕

A.太阳、月亮

B.月亮、恒星

C.太阳、点燃的蜡烛

D.闪光的水晶、开亮的电灯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手影游戏

D.穿过森林的阳光

3.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度,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

4.一竖直水井深10m ,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是 3.8×105

m,则月亮在井中的像离水面 m.在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猴子始终捞不到月亮,原来是因为 .

5.人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B.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C.人在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D.人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镜中观察到的范围越来越大

6.如图1所示,请作出三角形的像

7.如图2所示中,作出S 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经过P 点

8.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3所示,这时的时刻应该是多少?请简述的判断方法,并请动手试一下.

9. 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 。现在由于屋子太小,前后两面墙间的距离只有3m.请你想办法,使得能在这间屋子里进行视力检测.请画出示意图,并写出计算依据.

【参考答案】

1.C 2.A 3. 0°90°60° 4. 3.8×10

5 5.D 6.略 7.略 8. 10:51 9.略

图 2 图1 图3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 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 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热性、导电性、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如可燃 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 (3)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 T AB)、分解(AB T A+B)、置换(C+A4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一一被氧化一一还原剂(C、CO H等);失氧一一被还原一一氧化剂(0 2、 CuO、Fe203 等) 。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 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278%0 22l %、稀有气体0.94%、C02 0.03 %其他杂质气体0.03 % (2) 应用: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氮气( 作保护气等) 、稀有气体( 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 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 如沙尘) 和有害气体( 主要是CO、N02、S02) , 大气污染引发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CQ,但CQ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 (S02) 、臭气空洞( 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 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C02,石油在驱动汽车、 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

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 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幵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 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2)实验室两种制法: 2KMnO加热&MnO+MnO2 + O21 (固固加热型)(查、装、定、点、收、离、熄)MnQ 2fQ=H2O+ Q f (固液不加热型)(MnO2作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可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捧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32>29)收集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物理变化) (3)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考点4: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 { 燃烧一一即剧烈氧化(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会引起爆炸)氧化 缓慢氧化(可能引发自燃):钢铁生锈、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酿 酒制醋等 燃烧三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助燃物(通常为氧气)、达到着火点灭火只需去掉一个条件(三缺一)即可。要记住一些消防安全标志。 考点5: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可由一种元素组成单质,也可由多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是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 与点拨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热性、导电性、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被氧化——还原剂(C、CO、H 2等);失氧——被还原——氧化剂(0 2 、CuO、 Fe 20 3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 278% 0 2 2l%、稀有气体%、C0 2 %其他杂质气体%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害气体(主要是CO、N0 2、S0 2 ),大气污 染引发三大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2,但C02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S02)、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C0 2 ,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

中考考点点拨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

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 【考点聚焦】 1.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 4.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5.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中考考查中的小综合试题可能会与这部分知识有关,例如压强和浮力的小综合,压强与简单机械之间的小综合等等,因此,呈现的形式也会是多样化的,涉及到的题型会遍及中考常见的所有题型,特别是近几年的科学探究性试题都设计到这部分知识。 【知识结构】 这部分知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一、固体压强 1.压力: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特征: (1)压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受力面指向物体内部。 (3)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一般在接触面中心。 (4)压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这些规律来确定。 2.压强:衡量压力的作用效果。计算压强的公式p=F/S,单位:帕斯卡(Pa) 3.液体内部压强及其计算公式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a.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支撑它的容器底产生压强;b.液体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对阻碍作用它流动的容器壁产生压强;c.液体内部由于各相邻部分之间的挤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a.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b.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c.不同液体的压强跟它的密度有关。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氧化——还原剂(C、CO、H 2 等);失氧 ——还原——氧化剂(0 2、CuO、Fe 2 3 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 278% 0 2 2l%、稀有 气体0.94%、C0 2 0.03%其他杂质气体0.03% 1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 害气体(主要是CO、N0 2、S0 2 ),大气污染引发三大 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 2,但C0 2 不是大气污染 物)、酸雨(S0 2 )、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 会产生C0 2 ,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 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 2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 碳剧烈燃烧、发出自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 1

中考物理考点点拨19 简单机械

图1 中考物理考点点拨19 简单机械 【考点聚焦】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4.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呈现形式】 上述考点常以填空、选择、作图、实验和计算题型出现。例如画出力臂则以作图题的形式出现,组装滑轮组则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结构】 一、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1.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一般用字母O 表示该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 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L 2表示 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 1·L 1=F 2·L 2 二、滑轮 1.定滑轮: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 2.定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动滑轮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的作用方向的目的,在忽略滑轮组与轴之间的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等于总重的几分之一。 【方法提示】 一、 正确画出力臂 画力臂时,要先找到杠杆的支点及力所在的那条直线,即力的作用线,再从支点向力 的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间的距离就是该力的力臂。 【例题1】如图1甲所示,轻质杆OA 可绕O 点转动,B 处悬挂重物,A 端用细绳通过顶部定滑轮被拉住时(定滑轮质量及摩擦不计),整个系统静止,请在图中画出杆OA 所受各力的力 臂。 【解析】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先找到支 点的位置, 可让杠杆试着运动看它绕哪一点转动,这一点即为该杠杆的支点(图中O 点).力的作用线是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但作力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画力的作用线及应沿力的方向还是逆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以本题为例,就不需要画力的作用线,由图示可以看出:轻质杆共受两个

中考物理考点点拨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 【考点聚焦】 1.知道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 2.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应用联系密切,是中考重要的考查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这些考点常以填空、选择题题型出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可能会以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例如作出某物体合力的图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能会以实验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其运动情况的结合,复习时要求会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其运动情况,或者是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其受力情况。 【知识结构】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一)牛顿第一定律及其研究 这是牛顿在概括伽利略、笛卡儿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它虽然阐述的是一种理想情况,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是正确的。因此,它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即该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都普遍适用。 2.定律中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状况;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于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效果。 3.定律结论中的“或”的含义是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或使运动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各种情况,都必须施加力,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惰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一切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和不受力的物体。 3.惯性有大小,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运动状态等无关。 二、二力平衡摩擦力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化学中考考点归纳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氧化——还原剂(C、CO、H2等);失氧——还原——氧化剂(02、CuO、Fe203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278% 022l%、稀有气体%、C02 %其他杂质气体%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害气体(主要是CO、N02、S02),大气污染引发三大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2,但C02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S02)、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C02,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 碳剧烈燃烧、发出自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 硫发出蓝紫色火焰;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2点燃SO2 磷发出自光、放热、生成自烟 4P + 5O2点燃2P2O5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 + 2O2点燃Fe3O4 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 + 3O2点燃2Al2O3 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空气中即可燃烧) 2Mg + O2点燃2MgO (2)实验室两种制法: 2KMnO4K2MnO4 + MnO2 + O2↑(固固加热型)(组、检、装、夹、点、收、移、熄) 2H2O2 H2O+ O2 ↑ (固液不加热型)(Mn02作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可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捧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32>29)收集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物理变化)。

九年级物理中考考点点拨力人教版

力 【考点聚焦】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3.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 4.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呈现形式】 以上考点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对概念和规律的记忆、理解和应用,通过观察和实验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 一、力 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牛顿(N )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测量工具:(1)构造;(2)使用方法。 6.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2)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1)定义;(2)施力物体(地球);(3)大小G=mg;(4)方向竖直向下;(5)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方法提示】 1.如何理解力学中的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力不开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剂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触的物体可能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能也有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是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两个物体学会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解析】

解答习题的关键是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表明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就必存在两个物体,故选项B 正确,选项C错误,当两个物体间有学会作用时,就会产生力,不一定要求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如磁铁间的引力等,而相互接触的物体,若没有相互作用,则不能产生力,故A、D答案均错误,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B。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使用前来回轻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看看是否复原及避免指针被秤壳卡住。 (2)测量前必须调零。 (3)认清最小刻度及量程。 (4)测量时,拉力及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外壳平行,避免摩擦。 【例题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拉弹簧的力只能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 B.拉弹簧的力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C.测量前应先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D.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解析】 因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不一定仅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测量,例如还可以测量在斜面上运动的小车受到的拉力等。只要拉弹簧的力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向弹簧施力即可。另外,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和使用其它测量工具一样,使用前都要观察零刻线、量程、最小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1)如果弹簧测力计到过来使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由于其自重的影响而大于正常测量时的示数;(2)如果两个力作用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挂物钩和称环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则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不是等于这二力的大小之和呢?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作出正确的解答。 3.力的图示及其画图方法 力的图示就是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示出来。 做力的图示是,要选取适当的标度,要使力的大小与标度大小的比值为大于1的整数。 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图示,应选择相同的标度,同时注意,为了直观且易于分析,往往把物体受理的作用点都花在物体的重心。

2020—2021年新中考物理二模复习考点点拨《固体压强》.docx

2018年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二轮复习:固体压强考点点拨 知识点1 压强 例(2014·安徽)切割大理石、钢板的“水刀”可以在切割表面产生高达108 Pa的压强,那么“水刀”作用在10-7 m2的面积上时,产生的压力为____10____N. 点拨:知道对切割表面产生的压强和受力面积,利用F=pS 求产生的压力. 练习: 1.(2015·绥化)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的质量为0.3 kg,则书的重力是____3____N,若书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0.05 m2,则书对桌面的压强是____60____Pa. 2.(2015·东营)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从虚线处将其沿竖直方向截成大小不同的甲、乙两块,则两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甲、p乙的大小关系是( B ) A.p甲大于p乙 B.p甲等于p乙 C.p甲小于p乙 D.无法判断 3.(2015·白银)如图所示,在兰州银行某营业大厅智能服务机器人“兰兰”为客户办理业务查询、新业务推广、语音服务等.若

兰兰的质量是30 kg,底部是利用四个轮子来回“走动”,其中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均为0.002 m2(g=10 N/kg)求: (1)兰兰自身的重力; (2)兰兰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1)兰兰自身重力:G=mg=30 kg×10 N/kg=300 N;(2)兰兰对地面的压力:F=G=300 N,受力面积S=4×0.002 m2=0.008 m2,兰兰对地面的压强:p=F/S=300 N/0.008 m2=3.75×104 Pa. 知识点2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例(2015·潍坊)下列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C ) A.安全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 B.盲道由凸起的棱和圆点组成的 C.滑雪时穿上滑雪板 D.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后要磨一磨 点拨:减小压强从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考虑.减小压强的方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推荐文档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 考点 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热性、导电性、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在 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被氧化——还原剂(C、CO、H2等);失氧——被还原——氧化剂(02、CuO、Fe203等)。 考点 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278% 022l%、稀有气体 0.94%、C020.03%其他杂质气体 0.03%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害气体(主要是 CO、N02、S02),大气污染引发三大环境问 题一一温室效应(C02,但 C02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S02)、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 C02,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 S0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 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 碳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 硫发出蓝紫色火焰;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S + O2SO2 磷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自烟 点燃 4P + 5O2 2P2O5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 3Fe + 2O2 Fe3O4 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 4Al + 3O2 2Al2O3 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空气中即可燃烧) 点燃 2Mg + O22MgO (2) 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固固加热型)(查、装、定、点、收、离、熄) 2H2O2MnO2H2O+ O2↑ (固液不加热型)(Mn02作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可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捧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32>29)收集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物理变化)。 (3)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考点 4: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 燃烧一一即剧烈氧化(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会引起爆炸) 氧化 缓慢氧化(可能引发自燃):钢铁生锈、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酿酒制醋等燃烧三条件(缺一不可)一一可燃物、助燃物(通常为氧气)、达到着火点

2019年中考历史考点点拨

2019年中考历史考点点拨 1、古代中国的各朝各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利弊?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君主专制下极易形成暴政,不利于社会进步。 2、古今对待民生问题的启示: 施行仁政、重视民生、重用人才上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3、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消极作用:皇权膨胀,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的发展步伐,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4、对当今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 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融,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华文明,在各民族的交往中,谁也离不开谁。只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加强大,才能完成伟大复兴。 5、对外交往关系的认识: 在确保国家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开放兼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才能富强。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原则。 6、中国历史上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治和基本政治制度。任何搞民族分裂的行为都不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必须坚决抵制。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7、对唐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发展趋势:以和为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2)积极影响: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民族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主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8、对元朝民族关系的认识: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动荡的局面,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初步奠定了基础。 9、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给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带来的启示: ①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然导致国运衰退。②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拓与管辖,充满着艰辛,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局面。 ③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0、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唐朝初期在新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与点拨之欧阳学创编

化学中考考点归纳 时间:2021.03.03 创作:欧阳学 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 (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 得氧——氧化——还原剂(C、CO、H2等);失氧——还原——氧化剂(02、CuO、Fe203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 (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278% 022l%、稀有气体0.94%、C02 0.03%其他杂质气体0.03% (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 (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害气体(主要是CO、N02、S02),大气污染引发三大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2,但C02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S02)、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 (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C02,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 (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 碳剧烈燃烧、发出自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 硫发出蓝紫色火焰;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2点燃SO2 磷发出自光、放热、生成自烟 4P + 5O2点燃2P2O5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 + 2O2点燃Fe3O4 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 + 3O2点燃2Al2O3 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空气中即可燃烧) 2Mg + O2点燃2MgO (2)实验室两种制法: 2KMnO4K2MnO4 + MnO2 + O2↑(固固加热型)(组、检、装、夹、点、收、移、熄) 2H2O2H2O+ O2 ↑ (固液不加热型)(Mn02作催化剂“一变两不变”) 可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捧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32>29)收集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氧气的沸点比氮气高.物理变化)。 (3)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考点4: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 燃烧一一即剧烈氧化(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会引起爆炸) 氧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