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怎样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新文档资料

谈怎样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新文档资料

谈怎样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国中小学德育在的当合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了明显的成就,不断朝着有序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在物利主义浪潮袭涌下与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现象,一部分人思想道德滑坡,行为举止方面丧失了清明的内省与定力。同时,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也在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个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鉴于此,深入研究怎样来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提高育人效果,就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重要基础地位

家庭是人的初始港湾,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父母亦为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道德品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和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此,家长应时时以榜样的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孩子,做好家庭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建议首先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即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一个感情融治、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家庭感情融洽、关系

和谐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民主平等、勤奋好学等良好的作风,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且能够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从而对促进孩子品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家长在为人处事等方面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与温良恭俭让,对孩子无形中就起到了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作用。

2.校方按照德育目标要求设定德育内容

学校是一个人系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为提高实效性,校方按应照德育目标要求设定规范、合理、实用性强的德育内容,然后系统地、科学地去一步步落实。中小学生德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爱心等基本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二是国民公德教育。国民公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作为国民的基本意识。国民公德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三是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侧重调整的是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

范教育。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为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3.注重个体在德育工作中的自我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

我教育。

德育工作者要承认主体"自育"的创造性存在,发挥其自律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学生会依据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进行道德推理,得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结论,从而决定是否接受一定的道德规范,而不是简单的接收来自外界的德育信息;另一方面,只有发挥道德领域的创造性,使中小学学生把握道德原理,应对瞬息万变的道德变迁,不至于在社会转型中迷失方向。现在的中小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但是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面对道德生活中的乱象,会深感困惑,也有可能感到茫然。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不能回避种种道德乱象,相反要正视它,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理去分析它,尤其是要注意运用辩论的方法认识它,从而使"学校从孤立的、封闭的、与外界脱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小学学生视野开阔、具有潜意识的思辨能力,面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纷扰,拥有个人的思量与衡定。

4.德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这种专门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这些专门组织的德育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教育人的意图,因此,它们容易招致来自学生中的反抗。正如奥地利神学家、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在其《品格教育》一文中所写的:"一旦我的学生觉察到我想要培养他们的品格时,我恰恰就会受到那些最明显表现出真

正独立品格学生的反抗。"因为这部分学生不愿听任自己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是不愿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拓展其空间维度,把它融入广阔的空间范围之中,学生出接触生活的空间范围是校园,因此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由于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心灵启迪、规范约束、性格励练、群体凝聚等功能,在其中既包含有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中小学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成为整个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专门组织的德育活动相结合,两个主途径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就会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完善,德育收效则会更佳。

5.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其置身的社会环境。为此,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能全靠学校,还应注重社会环境的重用影响功用。首先,从宏观层次上看,社会应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政府作为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其应搞好顶层设计工作,发挥全面监控作用,适时运用法律等手段,鼓励真善美的、打击假丑恶,传播正能量,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健康进步的社会精神实体,德育本身就没有灵魂和方向,因此,要适应社会的急剧

转型,就必须由外而内,由显性而隐性地进入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特别要注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此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秉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在发展中进取与创新。当前情势下是,西方个人主义、物利主义呈泛滥态势,传统文化中糟粕文化也在潜伏中暗滋萌生,它们合造了当前社会病态的剪影,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政府部门有义务甄选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提供其生长和发展的沃壤,通过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对学生起着引领与感召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