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纲(修改版)

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纲(修改版)

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纲(修改版)
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纲(修改版)

歷史與社會中考復習提綱

我們在社會中成長

考點一:社區的含義及功能

1、社區的含義:

社區是人類聚居、活動的場所,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區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關的利益和比較密切的交往。

另:類型:按功能劃分——工業區、大學區、生活社區、農場、高科技園區、商業社區;

按自然面貌劃分——村落、城鎮;按行政區劃劃分——街道、鄉、鎮、縣、市2、社區的功能:

經濟功能: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多種服務

政治功能: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維護居民合法權益、建立各類組織、推進民主法制進程社區“再就業”工程解決下崗失業問題;

文化功能:發展教育事業、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組織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管理功能(基本功能):維護治安秩序、調解民事糾紛、管理流動人口及計劃生育

考點二:大眾傳媒的主要種類及其作用

15世紀中期,谷登堡發明世界上第一架印刷機,標誌著近現代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

1、種類:書籍、報紙、雜誌/ 廣播/ 電視/ 互聯網

2、功能:(1)獲取和傳遞資訊(最基本的功能)

(2)文化傳承功能(3)監督功能(4)娛樂功能等

3、影響: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 現代傳媒(特別是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

利: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豐富文化生活、促進青少年社會化;

弊:(1)上網時間過長會影響青少年的視力等身體健康;(2)網路中的資訊來源複雜,如果不加選擇,過量接受,會損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學習。

我們身邊的經濟、政治與文化

考點三:依法治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1、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中的“法”指憲法和法律,其中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

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誌。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說就是“有法可依(前提和基礎)、有法必依(中心)、執法必嚴(關鍵)、違法必究(保障)”.

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

法律的實施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援,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2、公民

1)什麼是公民?

凡具有中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公民意識的核心是權利意識.

2)公民的基本權利

平等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自由選擇宗教信仰

人身自由權

住宅不受侵犯權

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權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權

勞動權

社會經濟權利休息權

獲得物質幫助權(退休人員生活保障)

文化教育權受教育權

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權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批評、建議權

監督權申訴、控告、檢舉權

取得國家賠償權、補償權

其他權利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

華僑的正當權益受國家保護

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權利是生命健康權

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公民最基本的特徵: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考點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

1、傳統美德:

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如何傳承:既要保持中華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只有立足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前沿,注意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才能不斷豐富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

2、民族精神的內涵:

主要是古人概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還具體表現為進取、重德、尚義、寬容、互助、友愛等。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在長期的革命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革命精神,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

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又以“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太精神,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精神。

如何弘揚民族精神?(繼承發揚,與時俱進)

既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要在實踐中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容。

考點五:經濟特區,東南沿海區域經濟的崛起

我國的廣東、福建、海南三省,統稱東南沿海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區。

1、經濟特區

設立:

1980年,設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1988年,設立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

目的:

A、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

B、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

C、擴大對外貿易。

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2、深圳經濟特區發展迅速的原因:

位置優越:(1)位於東南沿海,海陸交通方便;(2)毗鄰香港、澳門,便於吸引外資和學習;

政策優勢:(1)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經濟特區優惠政策,(2)人才優勢明顯、創新能力

強。

* 深圳自然環境的特點:地形屬於丘陵,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3、東南沿海區域的經濟的崛起、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

崛起:1978年,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第一次創業,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工業;進入20世紀90

年代,開始第二次創業,發展了高新技術產業。

存在問題:隨著國內外市場的變化,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起來的出口加工業優勢在減弱,難以應付市場競爭。

解決途徑:進行“二次創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提高產品等級;調整產業結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4、東南沿海區域經濟崛起的原因:

1)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

2)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於吸收國外資金、技術、人才。(交通便利:廣東省與香港、澳門相鄰,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海外華僑眾多)。

3)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4)當地人民開拓進取的精神

考點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的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

* 概念區分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權力機關

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各級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權力機關,由它產生各級行政、審判、檢察機關

* 立法(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

行政機關——國務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審判機關——人民法院

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司法機關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性質與地位: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監督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

常設機關: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3、人民參與民主政治的形式: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人民與人大代表的關係:人大代表來自人民,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向人民負責4、中外政治制度之比較: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英國、日本、美國、法國:三權分立

政體:英國、日本:君主立憲制/ 美國、法國:資產階級共和制

古今政治制度之比較:

西周:分封制

秦朝:(國家制度)中央集權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郡縣制

西漢:(選官制度)察舉、征辟

隋朝:(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科舉制

元: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地方設行省

明:(中央官制)廢丞相、設內閣(特殊監察機關)廠衛特務機構(選官制度)八股取士清:(中央官制)設軍機處

封建文化專制制度(八股取士、文字獄)

5、政府的執政理念:執政為民(為人民服務)

我們生活的區域

考點七:地圖知識:地圖三要素,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圖例

1、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地圖上的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指向北方(N)

(寫出另外幾個字母所代表的方向:E——東、W——西、S——南)

3)經緯網定向法:經線(豎)表示南北、緯線(橫)表示東西

3、比例尺:表示地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又叫縮尺。表示方法有三種:數位比

例尺、線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越小,反映的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單。

4、圖例和注記:圖例是用來標注地圖上所表現的地理事物屬性的圖形符號。注記是地圖上

用以說明點、線、面以及由它們組成的複雜實體的數位和文字。

記憶常用圖例:如首都、國界、洲界、運河、鐵路、長城等。

考點八:世界政區:七大洲、四大洋名稱位置及其分界線,主要海洋、海峽、運河的位置。

主要大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世界陸地與海洋面積之比:七分海洋(71%)、三分陸地(29%)

1、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由大到小)

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北美洲與亞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南極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2、四大洋:太、大、印、北(由大到小)

海峽:麻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英吉利海峽

運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

3、主要海域和國家:(明確位置)

1)世界主要海域: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

2)中國主要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3)亞洲的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

歐洲的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臘;

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南美洲的巴西;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非洲的埃及、肯雅;

德雷克海峽

*國家最根本的特徵是擁有主權,領土是主權國家管轄下的區域,包括一國的領陸、領水、領海和領空。

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亞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大部分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考點九:中國政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主要鄰國及領土組成,中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其在地圖上的位置

1、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半球位置: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所屬溫度帶主要在北溫帶,少數在低緯度和熱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海陸兼備的國家。優越性:東臨太平洋,有豐富的降水和海洋資源,海上交通方便,西接歐亞大陸,可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2、主要鄰國:

陸上鄰國:14個陸上鄰國:朝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

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

(口訣: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克)印,尼不緬老越)

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國家與中國隔海相望,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

3、領土組成:陸地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差

不多和歐洲面積相等。

四至:我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

高原上。

東鄰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渤海和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兩個內海。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

4、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主要層次結構:省、縣、鄉。

東北三省黑吉遼,北部邊疆內蒙古

兩河兩山連京津,兩湖三江接皖滬

南部瓊台閩粵桂,川黔雲藏加重慶

西北陝甘寧青新,港澳特別行政區

A、34個省級行政區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最大,且擁有鄰國最多;內蒙古自治區是跨經度最多的省區;甘肅省與三個自治區相鄰(新、寧、內蒙古);

B、廣東的四個鄰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湖南(湘)、江西(贛)、福建(閩)

C、北回歸線穿過的省份自西向東是:雲南(雲)、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廣東(粵)、臺灣(台)

考點十:中國地形:五種基本地形及其特徵,中國地勢特徵,我國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名稱及其在地圖上的位置

1、五種基本地形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勢地平

丘陵200—500米,起伏和緩

山地(山脈)海拔500米以上,山勢陡峭

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2、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徵: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約占2/3

3、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徵: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

這種地勢特徵對我國河流的影響是:(1)河流流向自西向東;(2)蘊藏了豐富的水能

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是:(3)有利於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

*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第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吐魯番盆地

第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我國的幾種主要地形

四大高原:青藏(第一級階梯)內蒙古、黃土、雲貴(第二級階梯) 四大盆地:柴達木(第一級階梯)準噶爾、塔里木、四川(第二級階梯) 三大平原: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第三級階梯) 三大丘陵:山東、遼東、東南丘陵(第三級階梯) * 第一級階梯上主要分佈著: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階梯上主要分佈著:內蒙古、黃土、雲貴高原;準噶爾、塔里木、四川盆地 第三級階梯上主要分佈著: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4、我國的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1)天山山脈——陰山山脈(2)昆侖山脈——秦嶺(3)南嶺 東北—西南:(1)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長白山——武夷山、(3)臺灣山脈

西北—東南:(1)阿爾泰山脈(2)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考點十一:中國的人口和資源:中國的人口和資源概況、人口國策、民族分佈特點。 1、中國的人口

我國人口的基本特徵:人口數量大、人口素質低。

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農村人口多,人口分佈不均衡等 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目的:控制人口數量(首要任務),提高人口素質(關鍵)。內容:“晚婚、晚育,優生、優育”。效果:人口增長得到控制,節約了大量資源和資金;提高了人們的 生活品質。

我國人口分佈的分佈界線:

黑河—騰沖線 我國人口分佈的特點:

東密西疏

我國人口問題的負面影響:

給我國的自然、社會和經濟帶來沉重壓力。(1)人口數量大使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加速了資源的消耗,加劇了資源的危機;(2)環境惡化,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3)大量人

口給社會帶來嚴峻的就業壓力,使得我國的失業人口不斷增多,使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2、中國的民族

* 概況:民族眾多——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漢族:92%;少數民族:8%)

五個民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西藏自治區(藏族)、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內蒙古自治區(蒙古)

民族分佈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主要集中在:東部、中部

少數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

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信伊斯蘭教。

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政策:民族區域自治

3、中國的資源

* 自然資源分類:可再生資源——如,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

非可再生資源——如,礦產資源

我國資源的基本特徵: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的資源量很少

考點十二:中國的河流:長江、黃河的概況

* 黃河與長江都發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經青海和四川,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兩條大河都蘊藏著豐富的水能。

考點十三:區域差異:我國的四大地理單元概況,我國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澳大利亞概況,西亞的位置圖(石油寶庫)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概況: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方、青藏地區

區域差異:秦嶺——淮河分南北(氣候不同);東部西部顯差異(蒙陝渝貴(桂)分東西)2、東西差異

我國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

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分區,此線以東

為東部季風區,以西為非季風區。

按經濟發展水準劃分的東西部地區

1)中國大多數人口生活在平原廣闊、土地肥沃、降水較為豐富的東部季風區。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域。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一線,大致與兩條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重合,一條是一月0攝氏度等溫線,它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另一條是800毫米等降水線,它是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

分界。秦嶺——淮河一線將我國東部季風區分為南北兩大區域。

4、區域交流與互補

1)東部與西部的交流與互補

資源互補:著名的有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等。

其他交流:在政府的大力宣導下,有關資金、技術、人才、資訊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動也在蓬勃開展。(2000年正式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爭取10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目標是:實

現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

2)東西互補的意義: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3)南北交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

5、澳大利亞

1)獨特的地理位置

世界上唯一佔據一個大陸及邊緣島嶼的國家,位於南半球,南回歸線穿過中部。

2)氣候特點

澳大利亞的氣候比較幹熱,近70%的土地是乾旱地,適於大面積發展畜牧業。

3)發達的畜牧業

澳大利亞的羊只數量占世界總數的1/6,羊毛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們形象地稱澳大

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75%以上的羊為優良的美利奴羊種。“羊比人多”是澳大利亞草原的真實寫照。

(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主要的礦產品出口國,又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

4)牧場的特點

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建立在國家工業化基礎上。

定居是澳大利亞牧人們與許多遊牧民族的不同之處。

6、西亞

1)概況:在阿拉伯半島東部的波斯灣,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始終位於世界前列,被稱為“石油寶庫”。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世界油閥。

2)主要產油國: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等(兩伊兩特一卡一酋);西亞的波斯灣沿岸國家,國際上統稱為海灣國家。)

3)石油輸出的主要目的地:西歐和美國(西行)、日本和中國(東行)

4)三條線路

東行:A、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太平洋——中國和日本

西行:B、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

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C、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西歐、美國(運量最大的線路)

考點十四:歐洲聯盟、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政治、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的作用。

1、歐洲聯盟(EU)

性質:當今世界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

歷程:1967、歐洲共同體(單純的經濟實體)——1993、歐洲聯盟(經濟—政治實體)

概況:發行歐元,建立貨幣聯盟;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禦計畫;簽署歐洲憲法。

歐盟成立的意義:(1)有力地推動了歐盟內部經濟的發展;(2)增加了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3)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聯合國(UN)

性質:成員國最多、代表最廣泛、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

誕生:(雅爾達會議上決定成立)1945年10月24日,這一天《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

宗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作用:(1)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衝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在促進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為

聯合國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部:紐約

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中、俄、法、英

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3、世貿組織(WTO,“經濟聯合國”)

歷程:前身是1948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

職能:(1)制定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2)組織多邊貿易談判(3)解決成員間貿易爭端。

作用:(1)它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關稅的水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2)它規定了國際貿易中的各項基本原則,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有序進行。

中國與WTO

加入時間: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影響: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給中國政府和人民帶來重大的責任和挑戰。

中國如何趨利避害:(1)熟悉規則,利用規則保護自己;(2)制定防範風險的政策;

(3)提高競爭力。

考點十五: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1、含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其核心就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2、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幾個原則

(1)公平性原則;(2)持續性原則;(3)共同性原則

3、如何實施?

A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B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C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發展高薪技術產業。

考點十六: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及其基本解決途徑

1、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簡稱PRED問題。

A、在PRED問題中,人口是關鍵。核心是發展。

B、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及基本解決途徑

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如中國、印度——控制人口增長

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出現老齡化問題,如歐洲、北美——適當鼓勵生育

C、正確的人口觀:人口的增長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人口的增長應該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2、特徵與問題

我國人口的基本特徵:人口數量大、人口素質低。此外,還包括

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農村人口多,人口分佈不均衡等我國資源的基本特徵: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的資源量很少

我國的資源問題:(1)人均佔有量少;(2)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

(3)資源分佈不均。

我國的環境問題: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環境污染——如,廢氣、廢水及固體廢棄物污染

3、影響

人口問題的影響:

給我國的自然、社會和經濟帶來沉重壓力。(1)人口數量大使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加速了資源的消耗,加劇了資源的危機;(2)環境惡化,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3)大量人

口給社會帶來嚴峻的就業壓力,使得我國的失業人口不斷增多,使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環境問題的影響: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4、政策與措施

(1)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解決資源問題的基本國策:保護資源

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國策: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的基本方針:“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2)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措施:

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和人才強國的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措施:

A利用科學技術“開源”、“節流”;

B把對資源的保護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上來;

C實行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

我國為解決環境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生態環境方面

A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B防治荒漠化,(生物固沙);

C實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湖、牧)等工程

環境污染方面

A治理大江大湖的水體污染;B治理酸雨;C治理城市大氣污染。

5、面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我們青少年能做什麼?

(1)樹立人口憂患意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2)積極宣傳人口國策,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3)從自己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

素質。

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如隨手關燈、一紙多用、不亂扔垃圾等。

中國歷史與文化

中國古代史

考點十七:我國境內幾個重要古人類遺址的區域位置。元謀人。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定居生活。

元謀人和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北京人生活在海河流域。

考點十八:黃帝、炎帝和華夏族。禪讓制。

考點十九:夏朝的建立(西元前2070年)。商代甲骨文。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1、夏朝的建立:西元前2070年、禹,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西元前2070年:前21世紀前期

2、商代的文化: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的甲骨文開始的。

3、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1)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措施:把除王都周圍地區之外的地方封賜給親屬、功臣等,建立諸侯國。

評價:樹立了周天子權威,擴大了周朝的疆域。但是,由於它是建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崩潰,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宗法制

內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它是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力的制度。

核心:嫡長子繼承,諸子分封

(3)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目的: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周王統治。

考點二十: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前221年)的特點。孔子和儒學。商鞅變法的意義。

1、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簽到河南洛陽,歷史上稱為東周,也叫春秋戰國。

時間:西元前770—西元前221

總體特徵: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新舊制度更替時期)

具體特徵:政治——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國時各國推行變法,兼併戰爭不斷經濟——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生產力顯著提高

思想文化——百家爭鳴(墨儒道法兵)

* 春秋五霸:齊桓公(最先稱霸),葵丘會盟(正式確立霸主地位)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學習和瞭解傳統文化,去粗取精,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如何對待外國文化:學習和瞭解外國文化,去粗取精,將其好的元素和中國的民族文化相合,“洋為中用”,豐富我國的民族文化。

3、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發起者:新興地主階級

各國變法:李悝(魏國)、吳起(楚國)、商鞅(秦國)

商鞅變法:時間:西元前356年

內容:打破舊貴族對土地的壟斷,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編制戶口;清罪重刑,實行連坐。

意義:變法全面、徹底,秦國社會安定、經濟富足、軍事實力大大提高,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後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考點二十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和建立秦朝。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

1、秦朝的統一

1)秦朝建立:西元前221、秦始皇(嬴政)、定都咸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

央集權的國家。

2)統治措施(三公九卿制)

(1)政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縣制(2)經濟: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長度)量(體積)衡(重量)

(3)文化:統一文字(小篆)

(4)思想:“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5)軍事:北擊匈奴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南征越族開靈渠(溝通了珠江與長江兩大水系)

(6)交通:大修弛道、統一車軌

秦統一的意義:開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制度;開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专题四: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次会议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专题七:人物篇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1.背景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1)19 世纪中期 ,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第 1 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政治压迫。 1.时间 :19 世纪初(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背景 2.时间 : 1857 年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 3.组成 : 治之下。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 3.目的 :反抗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 5.过程 :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4.地区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英军虽然武器先进 ,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5.领导人 6.结果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1)北部地区 :玻利瓦尔 ;7.意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 (2)南部地区 :圣马丁。民族意识的觉醒。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这次起义也是 19 世纪中期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6.结果成部分。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成立了“大第 2 课俄国的改革 哥伦比亚共和国” ,当选总统。一、彼得一世改革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1、背景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 ,俄国盛行农奴制 ,封闭落后。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 ,协同作战 ,南北夹击 ,为民族独立英(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 ,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勇斗争。2、时间 : 18 世纪初 ②有统一的指挥。3、领导 :彼得一世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4、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实现富国强兵。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5、内容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改组行政机构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资料讲解

九年级(下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归纳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典型知识收集 一、“最”字类 (一)中国历史 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地:中国(河姆渡原始居民)。 2、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中国(半坡原始居民)。 3、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朝)。 4、中国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中最全面、最成功、效果最显着的变法:商鞅变法(秦国,公元前356年)。 5、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战国时期的秦国)。 6、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中国(西汉早期)。 7、世界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人:华佗(东汉末年,麻沸散)。 8、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李春,隋朝)。 9、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10、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唐朝)。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12、鸦片战争后,最先利用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英国(香

港岛,1842年)。 13、近代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14、一次性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中俄《爱珲条约》(60多万平方千米,1858年)。 15、近代赔款最多、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条约:《辛丑条约》(1901年)。 16、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百团大战(彭德怀,1940年)。 17、“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18、中国最早开放的省份:广东、福建(1980年)。 19、中国迄今举行的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上海APEC会议(2001年)。 (二)世界历史 1、最早找到通往东方新航路的西方航海家:达·伽马。 2、最早发现新大陆的西方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 3、最早完成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圆学说的船队: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 4、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葡萄牙。 5、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理论: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 6、18世纪后半期世界上最强大、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英国。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

初中历史(人教版)目录 初一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7) 第3课华夏之祖 (12)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17)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9)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20)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6)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30)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36)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41)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46) 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52)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55)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56)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62)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67)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72)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77)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82)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87)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92)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97)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01) 第18课三国鼎立 (102)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08)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14)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18)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22) 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127) 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131)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134) 附录 (135) 初一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2)

第2课“贞观之治” (7) 第3课“开元盛世” (12)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7) 第5课“和同为一家” (2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28)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33)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38) 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44)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9)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50)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56)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61)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66)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72)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77) 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83)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87)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8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93)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99)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03)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09)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15)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21)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127) 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 (132) 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135) 附录一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 (138) 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 (139) 附录三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 (140) 初二上册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1) 第1课鸦片战争 (2)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7) 第3课收复新疆 (12)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6)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总结: 三、苏俄 三年国内战争(理解) 时间:1918—1920年 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 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早4个加盟: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 俄国名称:沙俄(1917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至

初一历史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大地上的史前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使用打制石器,会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4、半坡氏族村落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距今六千余年,种植粟、 住半穴居式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5、河姆渡氏族村落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距今约1万年,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生活。 半坡居民遗址发现有人面鱼纹盆和四鹿纹盆证明了半坡人还会烧制彩陶。 打制石器旧石器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新石器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6、大汶口氏族村落墓葬中出现了陪葬品多寡的差别,说明当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7、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所以我们是华夏儿女,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的是炎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黄帝。炎帝的贡献:改进农具,教人耕田、制陶、尝百草、发明医药。黄帝的贡献:修盖房屋、制造车船、文字、历法。 8、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禅让”。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9、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样“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0、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也称为殷朝。 1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12、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制(东周列国和诸侯等称呼都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 分封制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和奴隶。 13、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 战国两个时期, 14、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开始于商朝。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15、商周时期,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金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 17、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战,发展生产,在葵丘会盟,正式成为霸主。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问鼎中原的成语说的是楚庄王的故事 19、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目的: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①奖励军功。制定20级爵位,依军功授爵位、田宅、奴婢。 ②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 ①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私有制,土地准许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其它: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连坐。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奖励耕战,以农养战。商鞅名言: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20、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形容的便是都江堰。 2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仁”和“礼”;政治主张:以“德”治国,以“礼”为行为规范(为政以德)。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学生要有诚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温故而知新。 2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和“非攻”。 24、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①反对空谈、提倡改革②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商鞅法家,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国 25、孟子是儒家学派春秋时期代表人物,主张:①“仁政”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学说③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26、庄子是道家学派春秋时期代表人物,他主张“道法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一、秦朝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李白形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百官之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3)在地方:废除旧的分封诸侯制,实行郡县制。正式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 (二)、经济上:(1)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秦半两),(2)统一度、量、衡。(三)、文化上:(1)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书同文) (四)、交通上:(1)统一车轨(车同轨)(2)修驰道。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汇总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汇总 历史知识点是最难记忆的,因为要记忆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等等,为方便大家复习,下面是的初三历史复习提纲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1、时间:14—17世纪 最早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2、核心:人文主义 3、主要代表人物: ⑴但丁:①地位:文艺复兴先驱 ②代表作:《神曲》(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⑵达?芬奇:①地位:意大利最著名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②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⑶莎士比亚:①地位: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②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四大悲剧” 4、性质:是资产阶级叩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或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时间:15-17世纪 2、条件:⑴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⑵欧洲人对地球的了解(相信地圆说) ⑶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传播 3、哥伦布主要活动: ⑴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能到达东方。 ⑵目的: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3)活动: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光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所到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广大地区、都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他称美洲土著故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为“西印度群岛”). 4、影响:P11 1、时间:1640-1688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斗争两大阵营:以国王为主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代表的新贵族 4、斗争焦点:围绕限制王权和保证国会权力 5、经过:⑴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⑵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共和时代” ⑶1653年,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一) 欧洲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 力量持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②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 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2)性质:欧洲资产 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历称为启蒙运动。(3)内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取 消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 自由。 二、启蒙运动代表: 1、英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霍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 阶级上层的利益,提出最基本启蒙思想,但有落后封建色彩。提出社 会契约,反对君权神授。不反对君主专制,他坚持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他认为世上本没有神,宗教不过 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霍 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洛克:洛克的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期间,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实行 了一些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所以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的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 和君主。 制制度日益腐朽)——(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反对君主 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2)孟德斯鸠: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 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权(独立)、行政权(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存的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 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一、彼得格勒起义(十月革命的发生): ★⑵时间:1917年11月6日—7日 ⑶领导人:列宁⑷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⑸主要参加者:工人阶级 ⑹最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彼得格勒)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⑺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⑻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⑤1918-1920年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改良主义的方法) ⑴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⑵领导人:列宁。⑶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 ⑷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⑸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苏联成立:(1922-1991) ⑴时间:1922年底;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巧记:俄外乌白) ★四、(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⑵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 ★五、斯大林模式: ⑴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⑶“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和约》: ⑴时间:1919年6月巴黎和会;⑵签约双方:协约国和德国; ★⑶基本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的规定,包括: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 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