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选题

(1)1、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 )

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

2、“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或: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8、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10、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1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2、“圣人不行而知”,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C.唯心主义先验论

D.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14、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或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

16、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指出()103

A.外部世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 B.人们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2)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形象性

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唯理论的错误D.经验论的错误

4、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策略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 )

A. 辩证运动B.绝对运动C.相对运动D.辩证否定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认识—实践—认识 D.实践—认识—实践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2、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 )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3)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

3、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4、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 )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C.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7、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8、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全面性

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相对性B.能动性C.绝对性D.普遍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

1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3、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14、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5、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

标准,这是一种( )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17、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

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8、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定是非

19、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

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

A.普遍性 B.特殊性 C.不确定性 D.绝对性

2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都具有()

A.自觉能动性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D.历史局限性

23、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

标准,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24、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25、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4)、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2、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2-123

A.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

C.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D.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

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

二、多选题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2)、1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表象

2、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唯物论的错误B庸俗进化论的错误C经验论的错误D循环论的错误

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6、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

A.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

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D.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3)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

A.终极性和永恒性B.客观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阶级性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在于否认了()

A.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D.真理的绝对性

4、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6、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检验观的有()

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C.我认为正确的才是真理

D.我认为有用的才是真理

7、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符合原有理论的才是真理

D.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才是真理

(4)1、.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问答题

1、(P93-96)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2008.10)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09. 7/ 浙2011.1/2011.07/ 浙2013. 1/2013.10)】

答:(1)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P95)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012.04 / 2012.07)

答: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P97~10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2010.10/2012.1/2013.4)

答:1)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二者的关系:(1)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相互作用关系。

4、(P10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5、(P102、105)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2014.7)

答:(1)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2)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6、(106-108)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9.04/2010年1月/2012. 10)】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1)对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2)统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如果将二者割裂,理论上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沦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7、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2013.7)

答: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二是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8、(P109)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011.07)

答: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2)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9、(P110)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10.7)

答:(1)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价值矛盾的统一体,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而人的认识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3)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0、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2)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3)统一表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与之相符合的特定的对象、时间和范围,一旦离开这个对象,超出特定的时间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11、(P113-115)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2010.4/浙2013.7)

答: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客观性:(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或者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2、(P116)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浙2010. 7/ 2011.01/浙2012.1/2014.04)

答:(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深化。

13、(P115-11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2009.07/ 2009.10/2011.10/2014.7)

答: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见上。2)关系:(1)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3)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4、(P118)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2010.01/2011.04/浙2012.7)【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2011.07)】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

15、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答: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2)关系:对立统一的。(1)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符合、相一致。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2)统一是指二者不可分的。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其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3)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6、(P124-12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头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真理性、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

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 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P97 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P100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4个方面)P93- 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P94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P95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P96 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P96

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P97 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P98-99 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P100 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 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P100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P101 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102 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P102 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P10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 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93-96 答: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104 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得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109 答: 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 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115-116 答: 一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难看出,承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是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二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承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三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8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邮箱对象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格列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是相对和足以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优势互相联系的。真理是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梳理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理念。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C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B.实践的绝对性 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D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单选(2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在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2.00/2.00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2单选(2分)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2.00/2.00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单选(2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0/2.00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4单选(2分) 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2.00/2.00 5单选(2分)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由此可见() A.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2.00/2.00 B.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 6单选(2分)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的知识点(共23个) 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答:生活的、实践的观点。(列宁) 单选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单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A) A、实践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论的观点 2、认识论的派别主要有哪些? 答: 唯物论的反映论(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认为,反映如同照镜子);

唯心论的先验论(认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途径:认识是通过参禅、顿悟、纯粹的思辨获得的,因而是主观自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上帝、佛祖、圣人告诉给你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先于经验获得的,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单选 圣人不行而知,这种观点属于(C)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论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地位?特征 答:

(1)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地位: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变革,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认识论要么认为思维不能或不能彻底地认识存在,要么认为思维虽然能认识存在,但没有能动性,只是像照镜子一样,镜子外是什么东西,镜子里也是什么东西,而不像画画一样,模特是一定的,但不同画家画出来的模特却是千姿百态的 (3)特征: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单选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同时的 D、不同时的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如借助于电视、书籍而实现的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一、个体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而且遵循这某些共同的模式。例如,身体及其运动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发展序列:首尾方向;远近方向;大小方向。 3、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阶段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 5、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2、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应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该原则又称为“量力 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 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以此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 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前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 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表象,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儿童的认 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 儿童已出项了“守恒”的概念,即无论客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表的。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 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 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 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 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 的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第 1 页共4 页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框架 【真题】(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

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包括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等在内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考点: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解;易考分析题)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考点: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 A.唯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C.实践是认知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是() A.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B.一切有生命的人 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间接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反映论和先验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可知论 9.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 B.具有反复性 C.具有无限性 D.具有有限性 10.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这说明认识具有() A.有限性 B.无限性 C.穷尽性 D.短暂性 11.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12.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1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14.“有用即真理”属于()的观点。 A.实用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 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 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