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博物馆与记忆q

博物馆与记忆q

博物馆与记忆q
博物馆与记忆q

博物馆与记忆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严建强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在原始社会,人类被迫把他们储存的共有记亿和个人记忆放在同一个地方,这就是储存在个人的头脑中。部落的长者、圣人以及其他人,以历史、神话、口头传说、传奇等形式,把记忆保存下来,并且用语言、歌咏、颂歌等形式传给他们的子孙。……第二次浪潮文明冲破记忆的障碍。它传播了群体文化,保存了系统的记录,建造了上千个图书馆和博物馆,发明了档案柜。一句话,它把社会记忆扩展到人们大脑之外,找到了新的储存方法,这样就冲破了原来的局限。”1在托夫勒看来,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都是制度化的人类记忆的保存机构。对于前两者来说,这种社会使命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就博物馆而言,有意识地保存人类的记忆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博物馆社会化进程中逐渐演变的结果。戴维·墨雷(David Murray)在上世纪初就将博物馆作出“现代”和“前现代”的区分。2现代博物馆陈列的目的是揭示某种具有真理意义的发展规律或过程。与此相比,前现代的珍品收藏则与这种真理使命无关,它给人带来的是意外的惊喜和好奇,“新、奇、特”是它的吸引人之处。

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一些国际组织关于文化遗产界定标准的变化中亦可看出,如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条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这里虽然主要是指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但也完全适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

无论如何,将记忆的概念引入博物馆是博物馆历史上重要的大事,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博物馆社会属性及功能的新视角,也从整体上改变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和工作目标。

一、记忆的意义与博物馆功能

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来恢复人类关于过去的记忆。随着近代科学考古学的发展,通往过去之路被有效地拓宽,人类各时期所制造和使用的各种物品,也成为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介质,从而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现代博物馆正是通过系统收集这些物品,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展示,形象地再现人类过去的生活。这表明,现代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已与人类记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拉德利(Radley)指出:“记忆是发生在实物的和文字的世界里,其中各种人工制品,无论对文化而言,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扮演了记忆的主角。”3所以,对博物馆功能的评价也自然地与对人类记忆的评价捆绑在了一起。

这样一来,记忆的意义就成了判断博物馆功能的一个前提性的话题,就如同判断历史学的实践功能一样。只有充分说明记忆对人类现实生存的意义,才能表明历史学的实践功能以及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存在的理由与合法性。

关于历史与记忆的关系,我曾在十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作出简单的阐述,大意是:要

认识历史学的实践功能,必须将它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正是通过记忆的保存来实现的。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离开了这种记忆,人类的“现在”就如同刀刃上无限小的一点。在这个不断游移、稍纵即逝的瞬间,人类既无法认识自己,也无从理解他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失去了清醒地从事现实行动的可能性。正是历史通过恢复人类关于过去的记忆,将狭窄的“现在”与广阔的“过去”岁月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现实行动提供了解自己、观察形势的坚实基础。4这一评论也同样适用于评价博物馆的功能,正如伯妮斯·墨菲(Bernice Murphy)在UNESCO举办的“记忆与普世性”论坛上所说的:“博物馆不仅是能够唤起强烈记忆的地方,也是探索、重建和恢复记忆的机构,使记忆代代相传。”5所不同的是,历史学所借助的记忆载体主要是“文献”,而博物馆则更多地依赖“文物”;如果说历史学用文字符号将记忆转化为抽象的历史画面,那末在博物馆,你所看到的是用文物再现的较为具体的历史形象。

保存历史记忆的,还有档案馆和图书馆,唤醒历史记忆的,也有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纪念活动和仪式。但博物馆无疑是人类保存和唤醒历史记忆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博物馆工作的各个环节正是紧紧围绕记忆展开的,包括记忆载体的收集、记忆的确认、梳理与整合,以及记忆的叙述、阐释与形象性再现。

二、博物馆收藏:记忆载体及其保存

“保存社会记忆”的概念进入人类的收藏活动,如同暗夜前行发现了火炬,它不仅照亮了路,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是这种新的收藏理念与政策,为现代博物馆奠定了基础,使它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学习场所。

收藏是博物馆运动最基础的行为,其心理学基础是人们对所喜爱和珍视的事物的占有或保存的愿望。私人性质的收藏活动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心愿。由于这些人类的喜爱之物通常具有美丽、精致、稀罕和纪念性特征,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占有欲,所以也会进入市场,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稀罕性使它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收藏活动的品格。在很长的时期内,收藏活动受到了这种动机的影响,是否收藏,收藏什么,都取决于个人的愿望和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人类的收藏品是个人化的、随意与无系统的。

然而,当博物馆的收藏活动与保存社会记忆的使命联系起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由于收藏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收藏品的意义以及对人们的造成的印象与感受也不同。苏珊·皮尔斯(Susan Pearce)在谈及私人收藏的意义时说:“我们进入了一个神话和隐喻的诗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生活在混沌的经验之中,并将它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意义,收藏所具有的正是这样一种转化力量。收藏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成一统的私人世界,就象是映照我们身心的镜子。”6在这里,收藏活动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如果说收藏品也具有记忆的意义,那它只属于康纳顿所说的“个人的记忆”,仅与个人生活史有关。7徐贲则谈到了作为社会记忆载体的收藏品:“实物保存对于集体记忆想象和再现历史至关重要。……这些物件的历史感之所以能转化为集体记忆,是因为它们本身能吸引公众的凝视,不只是由于好奇,而更是由于一种凝视过去的‘惊诧’。”8

其次,这种新的使命改变了传统的收藏政策,将收藏品所内蕴的“记忆”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如果说私人收藏的依据主要是个人的心愿或市场的价格,那末,新的收藏政策更关注的是它所承载的“记忆”:它是否让我们认识了过去生活的某一个时刻,是否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过去生活的新的信息,是否使我们对过去生活中某些尚不明确的现象得以澄清和说明,等等。这些信息通常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有关,所以,收藏品的时间、空间与社会属性变得非常重要:一件出土物处在那个文化层,或一件制造物生产在那个地区、时代或作坊,

或一件用品与某个个人有怎样的关系,都成为收藏时特别要关注的方面,因为“记忆”附着在这些细节上,离开了这些细节,记忆也就失去了具体的内容。将一件文物离开它所赖以产生的土地,也在很大程度上斩断了它与特定社会的联系,很可能从一个记忆的载体变成了单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比如,当著名的埃尔金大理石从希腊搬进了英国的博物馆,9它就丧失了作为特定社群社会记忆载体和作为过去时代叙述者的身份了。

第三,随着收藏使命及收藏政策的变化,收藏活动的范围与内涵也大大地拓展,其重点也随之转移。博物馆要系统地保存人类的记忆,就必然会涉及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各个方面,这就注定要开拓新的收藏领域,丰富收藏的内涵。

——人类的收藏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狭隘的人工制品的范畴,也要收藏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和舞台的环境,各种化石和标本作为见证自然变迁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物证源源不断地进入博物馆库房;

——人类收藏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具有良好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骨董”或“古玩”,凡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能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与生存状态见证者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进入博物馆收藏的视野。所以,各时期的工具,武器、服饰,各种民俗用品与日常用品,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博物馆的库房;

——人们不仅仅只收藏终结的制成品。为了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制造一件器物的,在生产遗址残留下来的原料、工具、半成品和次品,都被收藏进博物馆,作为研究与展览之用;

——人们也不再将眼光只投向遥远的古代,认为越是古老的就越具有收藏的价值。相反,许多博物馆也非常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社会变迁对文化生态带来的影响,并细心地制定系统的征集计划。

——人们不仅仅关注个别的和孤立的物,更关注收藏的系统性与藏品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记忆的角度看,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收藏群,其蕴藏的记忆要远远超过单件的、独立的物。这些物之间的联系,反映出地区性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

——新近出现的一种现象更加典型地说明了这种变化的实质,那就是遍及全球范围的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这种新的收藏理念几乎具有颠覆传统的意义,因为对于收藏的传统而言,收藏品的三度空间性质是毋庸置疑的前提。现在,原本深藏在物背后的社会记忆冲破和超越了“物”,直接走向前台,借助于现代的记录与视听设备,以最直接、最纯粹的形式进入博物馆,进入公众的视野,演绎出博物馆与历史记忆关系最极致的一幕。

三、博物馆研究:寻找过去的记忆

一旦我们承认博物馆是集体记忆的处所,博物馆藏品是历史记忆的载体,那我们的研究思路也就变得清晰。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深入到物的内部,去寻找尘封在其间的记忆,并努力唤醒它,让它们向观众讲述人类过去的生活。

这种研究思路与传统的器物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传统的器物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收藏品的艺术与经济价值,这是由收藏的动机决定的。为此,研究者着力研究器物的材料构成、它的古老程度、它是否属于历史上著名的品牌、是否与历史上的名人有关,它的制作工艺是否精湛,品相是否精美,纹饰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等等。虽然这些项目都是必须研究的,但显而易见,所在这些项目研究的目的都与价格有关,都是围绕着“价格”展开的,是以能否充分发掘其商业价值为目标。这是一种文物市场价值观指导下的研究。

相比之下,以记忆为导向的藏品研究则把充分揭示记忆的内涵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上述的项目也是它要研究的,但出发点与目的都不同。研究者所关注的是,这件器物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谁,为了什么目的制造的,它采用了怎样的材料,使用怎样的工具,

运用了怎样的工艺技术制成的,人们是怎样使用它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伴随着怎样的心理现象,承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等等。所以这些都集中在恢复过去的记忆,以便了解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并了解我们是怎样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传统的器物研究主要关注个别和孤立的物,除非原先是配套使用的物品,否则很少将它与其他的器物联系起来开展系统的研究,也很少考虑它们的历史性变化。至于一些与器物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更难以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但是,如果我们要揭示藏品中蕴含的历史记忆,那我们就不得不特别关注器物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记忆通常不局限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个过程中,只有探明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才能够形成一种叙述,一个故事,而故事是记忆最有效的载体。关于这一点,张伟明曾分析说:“有些个体文物直接体现了历史事件,例如溥仪退位诏书这件文物,代表着一个王朝乃至时代的结束。但许多个体文物并不能直接体现明确的历史事件,只有纳入到一个有目的和系统的体系中,其对揭示或塑造历史记忆的价值才体现出来。10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努力拓宽研究的视野,借助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帮助,包括历史文献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开展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这是因为,任何一件人工制品,都蕴含着多方面的信息,承载着多方面的记忆,只有将它们放置在具体而复杂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探明其内蕴的含义。

第三,传统的器物研究主要关注藏品的物质方面,对其背后的精神的和民俗的内涵很少关注。但对于以记忆为导向的藏品研究来说,器物的物质性一定程度上只是载体,是通往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正如罗塞尔·B·奈伊(Russel B Nye)所说:“一件人工制品是一系列概念的产物——一种需要、一种思想、一项计划、一个产品。一旦被制作,它将反映和影响那些制作者和使用者的行为。被一种文化所制造和使用的人工制品在衡量这种文化的标准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文化的隐喻。汽车、扶手椅、厨房用具、农具、棒球手套、儿童玩具以及上百万件别的东西,都是我们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独创力和想象力的产物。”11正因为如此,面对各种收藏品,研究者真正渴望的,是探索那个隐藏在物背后的精神世界,那种体现先人生活中情感与智慧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工作,当我们通过研究寻找到关于过去的记忆,我们就沟通了与历史的对话。

四、博物馆展示:记忆的重构与再现

博物馆展览的理念受制于收藏的理念,这是因为“为什么收藏”决定了“为什么展览”。所以,墨雷把收藏区分为“现代”类型与“前现代”类型同样适用于当代博物馆的展览类型。

当博物馆自觉地承担“社会记忆保存者”的角色,那它就不仅要遵循新的收藏政策和研究目标,也意味着在展览制作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展览中,我们只需按照器物的类别放置在特定的展览容器中,使它在理想的光照条件下被观赏。这种展览类型是与前现代型收藏匹配的,它能够为观众提供“新”、“奇”、“特”、“美”的感受,但却无法履行重构与再现记忆的使命。所以,要履行这一新的使命,博物馆必须要寻找到一种新的展览样式。令人欣慰的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导向的展览类型的问世,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种展览将信息的传播及其有效性作为自己的目标。这里所说的“信息”,就是巴拉宪章所说的构成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cultural significance),12其实质正是关于过去生活的各种“记忆”。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定位型展览的本质,就是通过展览的方式保存、重构与再现历史的记忆。

当博物馆展览试图通过记忆的重构与再现来唤醒公众对过去生活的理解,它会面临大量前所未闻的问题与困难。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展览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展览内容的表达方式,以及展览的实际传播效应,涉及到展览的策划、设计与制作的各个环节。

1.关于展览策划

在传统的器物定位型展览中,尊重展品的个别属性,每一件展品就是一个独立的审美与认知的对象,人们没有必要用一种思想或观念将它们强行地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形下展览策划相对简单,与社会及政治的关联较小。然而,如果当博物馆成为一个集体记忆的处所,把目标锁定为恢复关于过去的记忆,向观众讲述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那末,作为事件发生见证人的记忆载体必须要按照事件实际发生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也必须考虑到与所设定的展览主题相匹配,从而使得展览策划变得复杂。

首先,博物馆作为记忆的保存者,它所保存的并不是某个人的个人记忆,而是一种“集体记忆”(collective consiousness)。这种集体记忆,正如爱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所说的,是社群中比较一致的信仰和情感,或多或少是带有强制性的。13莫里斯·哈布瓦奇(Maurice Halbwachs)甚至认为,不存在脱离集体的个人记忆,所有的个人记忆都是集体意识和价值的投射,其实质就是强制记忆。14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记忆本质上是一种被选择的记忆,更准确地说,是被主流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选择的记忆。关于其意义,康纳顿(Paul Connerton)写道,“社会记忆的东西会使今天的秩序合法化,这条暗示的规则要求社会秩序的每个参与者都必须有共同的记忆。”15对于这一点,博物馆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他所保存和再现的记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所代表的是社群乃至国家对过去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展览的策划,其本质就是代表社群来梳理与叙述关于过去的记忆。如果说传统的展览类似于一个自由表达的艺术家,现代博物馆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官方发言人的色彩。这使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蕴含着更大的政治风险。当一个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受到质疑,它可能就会通过制度性记忆与制度性遗忘的方式进行记忆选择,社会记忆就可能偏离记忆本身。在这种场合下,作为社会记忆处所的博物馆很可能被抛上意识形态争执的风口浪尖上,并在道德与良知方面经受拷问;另一方面,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社群之间社会记忆的差别,也会使博物馆卷入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这些都表明,当代的博物馆已不可能象以往那样置身于现实政治之外,而必须关注现实的政治。刘易斯·科瑟(Lewis A.Coser)在为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一书所撰的导言中写道:“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到我们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的心智意象影响的,因此,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建构。记忆需要来自集体源泉的养料持续不断的滋养,并却是由社会道德的支柱维持的……。”16

其次,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记忆的叙述者,还会遇到传统展览所不曾遇到的认知方面的挑战。对于传统博物馆展览来说,其基本目标是为观众提供欣赏珍品的机会,所以它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审美的范畴。只要观众的赏心悦目的参观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获得了审美上的满足,展览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博物馆成为一个社会记忆叙述者,向观众讲述特定区域的土地与人民的故事时,它必须在认知方面向观众提供新鲜的东西,这就使得博物馆展厅成为传播与认知共同作用的教室,怎样通过适当的传播技术将博物馆所保存的社会记忆通过重构与再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将过去的记忆融入当下的生活,就成了展览建设的重点。

要保证记忆叙述的有效性,展览中的各种信息必须进行精心的安排与组织,必须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成果与技术,使传播技术与观众认知特点匹配。这意味着,博物馆所再现的社会记忆不仅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过滤,还要经受认知论方面的洗礼。比如,为了让观众更准确地了解发生事情的重点,一些展览策划人在众多的记忆材料中提炼出“值得的”信息(take-home),使所传播的信息重点准确而突出。17也有的博物馆发展出“故事线”(story line)的概念,这也是为了保证观众更清晰地梳理相关的信息而采用的“减法”过程,通过删除与主题及故事线无关的细节,仅仅保留对理解最重要的信息,使得事情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和洗练。此外,展览单元与组份的构建得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的结构,是否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学习效果。所有这些在传统的展览中都是毋须考虑的,但却成为当今博物馆展览理论努力探讨的方面。

2.关于展览设计

承担起重构与再现社会记忆的使命也使得展览的设计师要面临许多原先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传统的展览中,展览的组织者所运用的材料是现存的博物馆在藏藏品,他所要做的工作是使这些展品看上去更珍贵、更精彩。也说是说,它依赖实物,拒绝仿制品,并且主要着眼于现存的馆藏品。然而,当我们试图去重构过去时,单纯采用实物展品往往就有许多局限性。比如,一些承载着重要记忆的材料并不属于本馆的收藏,从而使得某一段历史记忆缺乏实证材料证明,如果博物馆有责任向观众提供相对完整的记忆,它就不能将展品的范围仅仅囿于在藏的藏品,它可以采用补充性的专题征集,也可以采用高等级的仿制品,来作出弥补,使叙述更加系统与完整;另一方面,历史记忆的载体并不局限在博物馆藏品,历史文献的记载、档案柜里的秘密、民族学田野调查报告,甚至世代传承的传说和技艺,都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比如,历史文献中记录了本地区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一件现在已经消失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在这一地区确实发生过,已经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由于没有遗留物入藏博物馆。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博物馆通过严格的科学考证,探明事件与现象的各种细节,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使消失的历史现象在逻辑和概念的意义上得到重现。这就表明除了实物展品外,博物馆还要借助于人工制作的辅助材料,借助情景再现与虚拟现实的技术,使叙述更加系统与完整。

与传统展览另一个不同之处是,传统展览只是简单地采用标签的方式对展品进行解释,标签中有包含的内容主要就是展品的名称、时代和属性等。这样,历史中活生生的一件物品被以一种静态和瞬间的样式凝固在现代的展览容器中。它虽然直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我们还是不明白这件东西缘何而造,怎样使用,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和智慧?在这种情况下,展览设计师就必须要考虑采用辅助性的解释手段使观众看明白,比如采用小型的复原场景将它重新放置在原先的使用场景中,或者用视频或图文版的方式进行详细解读。只有观众看懂了展品,理解了展览,他才真正接触到了过去的记忆。

这样看来,为了履行保存与再现历史记忆的使命,博物馆的展览要素大大地增加了,除了实物展品外还包括了各种情景再现和各种信息诠释的装置,从而使得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地增加了,他不仅要考虑实物展品的放置,更要考虑这些展品与辅助展品之间关系的处理。在展览设计中,他除了考虑展览的审美品质外,更要考虑到展览的科学实证的准确性与精确性,以及展览的传播效应。

3.关于展览评估

虽然传统的博物馆展览也会接受评估,更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传统博物馆的参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主观的过程,很难评估观众在认知方面的受益状况;但与记忆相关的展览会涉及到信息的传播,具有明显的认知和学习的特征。观众在认知方面的受益程度是可以被评估的,这就使得博物馆的传播效应也成为评估的对象;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新的展览为了重构与再现记忆,通常会采用情景再现和其他的阐释手段,它的现象重构与再现的科学性,即重构的记忆与实际的历史记忆的相关性如何、观众是否能看懂和理解,即历史的记忆能否通过有效的参观转化为观众的个人记忆,都可以通过专家与观众的访谈调查得知。当代国际博物馆界对展览评估越来越重视,正是与这样的背景有关。

综上所述,历史记忆或社会记忆的概念进入博物馆,使博物馆的属性与理念、社会功能与责任感、各工作环节的使命与内涵、以及展览建设的目标及运作,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得博物馆紧紧围绕保存社会记忆,重构与再现社会记忆的使命,通过沟通当代人与过去时代的对话,使人们在获取大量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从而在现实行动中更

加自觉与清醒。这种新的使命感增进了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感,亲密了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也有效地推动了博物馆的进一步社会化。

注释

1(美)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著,朱志炎等译,《第三次浪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4月,第237-239页。

2.David Murry,Museums: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Use. Glasgow,UK:James MacLehose & Sons,1904,p. 231. 转引自徐贲:《文革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爱思想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0946122.html, ) ,栏目:天益思想库> 学者文库>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2006-10-23。

3Radley,A.,(1990),‘Artefacts,memory and a sense of the past’,in D.Middleton and

D.Edwards(eds),Collective Remembering,London:Sabe. p.57-58. See.John Urry (1996 )'How societies remember the past',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Theorising Museums, (ed by G Fyfe and S Macdonald) Blackwell, p.50.

4严建强,《关于社会记忆与人类文明的断想》,《浙江档案》,1999年,第3期,第24页。本文主要是读THE VITAL P AST W ritings on the Uses of History一书的感想,See THE VITAL P AST W ritings on the Uses of History, edited by Stephen vaugh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1985.关于这一点,克里斯托夫·波米扬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See 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 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

5林德尔·V·普罗特(Lyndel V.Prott)主编,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译《历史的见证》,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6. Susan Pearce, "Collecting as Medium and Message."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 ed. , Museum, Media, Message. London: Routledge, 1995, p. 21. 转引自徐贲:《文革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爱思想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0946122.html, ),2006-10-23。

7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页。8徐贲:《文革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爱思想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0946122.html, ),2006-10-23。

9 埃尔金大理石雕刻得名为一位将石雕偷偷运出希腊的英国贵族。托马斯·布鲁斯,他是埃尔金第七世勋爵。因倾心于帕特农神庙里的古代石雕作品,便偷偷的运回英国。后来,这些收藏被英国议会从埃尔金勋爵那里买下,陈列在大英博物馆。

10张伟明,《历史记忆与博物馆文物的收藏和展示》,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10日6版。11罗塞尔·B·奈伊(Russel B Nye)著,梁晓艳译《人文科学与博物馆:定义与联系》,《中国博物馆》2000年第3期,第23-24页。

12See Australia ICOMOS,The Burra Charter (The Australia ICOMOS charter for place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13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4 参见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5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导论,第3页。

16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17参见凯瑟琳·麦克林(Kathleen Mclean)著,徐纯译,《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展览》,台湾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出版,2001年,第60页。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作者:申永峰 [摘要]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认为,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爱国主义和市情教育的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国内各类博物馆已发展到2000多座。“九五”期间我国新建了12座大型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大连现代博物馆等等,“十五”期间有包括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内的30多座新博物馆开工建设,11家大型博物馆进行改扩建,我国正迎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潮。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的建设正越来越多地将环境、历史和人文遗迹有机结合,城市发展的层次逐步得到提升。研究者认为,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那么,博物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城市文化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作为收藏人类文化的殿堂,博物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文化坐标的性质。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无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赋予城市以精神之灵性和文化之气韵,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是人们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建筑具有经典性、纪念性和永久性的特征,往往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它们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是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之侧,从高处俯瞰,博物馆圆顶犹如一面硕大的汉代铜镜,若从远处眺望,其造型又仿佛一尊青铜古鼎,默默承载起历史文明的重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借鉴登封元代观星台的造型,上置仰斗,下接覆斗,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覆斗四周的条带远观如天池蓄水直流入地,暗含“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蕴藏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建设中的规模宏伟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巨大的青铜椭圆体破墙而出,具有丰富的意象,其屋顶的设计则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出檐”的手法,悬挂式的框架砖墙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的界限,这些都源自于对历史与未来精心的描绘。上述博物馆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因而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之光。游客到了北京,一定会参观一下故宫博物院;在伦敦,要逛一逛大英博物馆;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卢浮宫。在那里,古代文明的积淀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具备了独特格调和风貌的博物馆,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区别于城市中其他的文化设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人们乐于在这里休闲和参观。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只是GDP的增加,人们精神上的健康和满足,应当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当前,无论是绿色GDP理念的备受瞩目还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发展内涵的新的理解和认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 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讨以下内容: 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教育的场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对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此外还包括4)研究器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鉴定、6)研究文物保护、7)研究文物管理、8)研究队伍建设、9)研究文物收藏、10)研究文物旅游等内容。文物分类有利于文物保管,有利于文物的宣传,有利于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文物学研究的理论 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文化进化论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 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 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特点: 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

博物馆文化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博物馆文化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0946122.html, 2003年11月11日11:1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王莉 人类文化既是财富,又是进程。所谓财富,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历史遗留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所谓进程,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文明化过程。 博物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近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进入现代,以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成为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过来,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又促使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得以迅速的壮大和提高。 博物馆文化就是以藏品文化为主体、职能文化为辅助的博物馆整体文化。藏品文化是指文物标本所渗透的或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它具有固有的稳定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职能文化是以博物馆人的工作所反映的博物馆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及其职能,它以藏品文化为基础,是围绕藏品文化这个核心而开展和形成的。它因人而异,因社会环境而异,因此,它具有可变性。正因为如此,博物馆的藏品文化不应随社会(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变化而随意变化,而职能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藏品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上却应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在社会和城市教育文化中的辅助作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作用极为重要。它与专业教育不同,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但可以起到学校教育中同样学习知识的作用;它不是专门的科研单位,但是它研究的对象,又是社会科研工作者可以借用的重要的科研分支;它不是社会娱乐行业中的专业场所,但是它可以给观众以特殊高雅的娱乐方式,在学习知识中得以休闲;它不是公共图书馆,但是它可以给社会各界查找历史资料的人们提供科学见证的史实资料,等等。博物馆知识性社会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任何专业化的教学单位不可取代的。它具有明显的业余色彩,又没有严格的学习时限,更没有苛刻的知识考核,这种既没有正规教育的约

博物馆名词解释

1、博物馆学(217字):国际博协认为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提出: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目前这是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学研究者的共识。一般而言,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2、理论博物馆学:是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其中又可以分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和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学方法论;博物馆学说史。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博物馆特征、社会职能;博物馆的社会条件及其未来的发展。 3、博物馆:博物馆一词起源于希腊语,17世纪才通用。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我国提倡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是个非营利机构的观念

开始变化。更加强调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 4、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203字):世界最早的博物馆。始建于公元前290年左右,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神庙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是世界当时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设有专门的大厅、研究室,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的藏品。各地的学者、作家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都曾在这里进行研究和工作,这个博物馆存在了几个世纪,后来毁于战火中。 5、阿什莫林博物馆(328字):近现代第一所公共博物,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美术品、动植物标本和其它各种文物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成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第一所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博物馆。这被认为是近现代公共博物馆设立的标志。同时也开创了私人收藏公之于众的先河。阿什莫林博物馆现设古器物部、西方艺术部、东方艺术部、赫伯登钱币室四个部门,展出欧洲、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出土文物。还有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内的各国绘画、陶器、雕刻、工艺品等。该博物馆的版画与素描室,收藏有三万多件欧洲版画与素描,包括大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伦勃朗等古典大厦的素描、手稿与版画。

简述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简述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博物馆的定义 根据《国际博协章程》第2条,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也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首先研究的藏品,这样才能揭示其所具有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从而发挥着物与人(藏品与观众)之间的中介作用。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收集和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基石,也是 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建国60年来,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馆藏文物已经有900多万件;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 它不同于学校,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着大门。博物馆不仅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石器到宇宙飞船,从过民族文化到印第安人的风俗,都可以在博物馆得到反映。可以说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也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场所。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陈列展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4、科学研究。博物馆的实物资料,本身就是具有某一价值的,再加上博物馆工作者对其搜 集整理鉴定研究,才成为藏品,因此它也蕴含了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劳动。博物馆是科研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物资料的基础。 5、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提高,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周末文化 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补充其他知识的好地方。一些博物馆还发展为景点,作为当地的名片之一。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8—05 作者简介:张桂元(1965—),女,黑龙江肇东人。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语言学。 浅谈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 张桂元 (吉林省博物院,吉林长春130041) 摘要: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城市的历史、精神、建筑、休闲、旅游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博物馆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有着记录保存、分析研究、陈列展示、传承宣传的重要作用;而城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各种文化又使得博物馆日益丰富而具有个性,传统的功能得以拓展。博物馆之于城市,就像是灵魂;城市之于博物馆,则是母体和性情所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2—04 博物馆作为承担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 览、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非盈利事业机构,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承载现代文化传播的场所。目前中国3000家博物馆更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城市,是博物馆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成为城市博物馆的主要特性。 建在城市中的各类博物馆,是每座城市中的重要文化元素,是这个城市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需要,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需要,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纵观博物馆,其收藏之历史实物、场所之建筑形制、个性之文化表现、旅游之休闲功能,无不和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体现,更成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在城市之文化建设中作用颇多,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博物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收集、保藏、研究、陈列机构,其收集,保藏,研究,陈列的对象是文物,是标本,是历史, 是文化,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其目的是以独 特的文化力量向公众传播,为社会提供服务。关于博物馆的文化力量,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院的创办人张謇曾经说:“哀莫大于亡史,而国亡次之。”伟大诗人歌德也说过:“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灌输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 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张謇所言,说史之重要;歌德所言,是认识到了博物馆对于当时的城市和国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而史正在博物馆中,博物馆正是历史文化之馆。当今,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的历史,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记载。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关注博物馆文化,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使得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可以让城市和市民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淀,具有国家特征,民族特性和城市特质。作为城市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和展示这些历史文化,研究发掘,继承传播并发扬光大之使其文化血脉绵延而不断绝。后人为之敬仰、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为之努力。 2 01

聊城国庆旅游.doc

聊城国庆旅游 游水城、做好汉、品阿胶、泡温泉......国庆节期间,聊城将重点推出八条精品旅游线路,让广大游客体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来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气息吧! 国庆旅游攻略抢先看!聊城将举办系列精彩文娱活动 一、水上古城景区 中华水上千年古城是北宋时期的城垣,呈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公里,位于东昌湖中央,其特色可用八个字概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它是一座集历史古迹、文化典故、旅游休闲、生态宜居于一体的水上古城。古城处处展现园林建筑美学智慧,体悟心学精髓、民俗宗教中蕴含的处世智慧、经商智慧、健康养生智慧、手工艺智慧等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衙、府、寺、庙、阁、院等公共建筑林立,同时众多的非遗体验项目与民俗文化展演,切实能让人感受到文化与时空的魅力。古城有35个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被称为"微型博物馆之城"。裸眼3D灯光秀、灯雕、夜间演艺、夜间的繁华市景等内容,点亮了这座漂在水上的千年古城。 (一)"我爱你中国"系列活动 1、我向国旗敬个礼 时间:10月1日—7日 9:00—17:00 地点:光岳楼北侧 内容:为营造国庆氛围、宣传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平台开通

"我向国旗敬个礼"话题,互动和宣传古城十一活动;国庆期间在光岳楼北侧放置国旗雕塑及留言板,供游客合影留念,抒发爱国情怀,塑造氛围,进一步宣传古城;在商户门口、道路悬挂国旗、串旗,增添欢乐、祥和的国庆佳节氛围。 2、巧手绘国庆、共筑中国梦 时间:10月1日—7日 9:00—17:00 地点:光岳楼侧 内容:游客关注水上古城官方微信后,以"爱国"、"中国梦"等主题,在空白T恤上创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营造热烈、喜庆的氛围。 3、红色电影周 时间: 10月1日—7日每晚7:00—9:00 地点:楼北大街抬花轿广场 内容:为弘扬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利用国庆假期,精心挑选了一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片每晚在楼北广场,开展弘扬红色经典电影放映活动,既可以向市民游客普及爱国教育,也增加了古城业态活动氛围。 (二)文化展演活动 1、"丹青墨色"县衙书画展 时间:10月1日—7日 9:00—17:00 地点:楼西大街县衙 内容:为进一步推广县衙,丰富县衙文化内涵,增加游客浏览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工作的时候指出:我国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家博物馆正是因循了十八大精神,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以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为己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内涵与现状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的论述,指明了博物馆作为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要在面向大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同时,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亦即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观众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面向公众开放、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场所。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对博物馆的一个普遍共识。如何有效的教育並吸引公众,也正是国博人不懈的追求。 为此,国家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宣传部,下设开放服务工作室、宣教服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影剧院管理科,可以说是博物馆对广大观众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也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之一。那么观众就是受教育者,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对象。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经过改扩建以后的国家博物馆,无论从整体建筑,展品数量、质量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社会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重要文化基础阵地的作用,做了可贵的实践。 1、百年国博纪念活动让公众更加认知博物馆 20xx年7月是国家博物馆为建馆一百周年。为了纪念国博,宣传国博,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高调亮相媒体。国博社教部与央视联手合拍摄了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于2013年1月1日20时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播出,该片以详实的史料和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镜头,展现了国博走过的沧桑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及《纪念国博百年考古文集》也在此期间正式出版,国博百年纪念邮票也上市发行,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国家博物馆还

博物馆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精心整理 博物馆,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吴永强:话题主持人、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三、四、五届委员 李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 象最深的是什么?像李波兄在央行负责货币政策二司时,可谓国际航线的空中?w人,且早年亦有海外求学、工作,当去过不少国外的博物馆吧? 王伟斌:每次出国或出差,有时间我都会去各地博物馆,像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杭州良渚博

物馆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不仅欣赏到许多珍贵的艺术藏品,更深切体会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血脉。 常昊:虽然出国不少,但每次比赛时备战不敢分心,来去匆匆,没怎么去,反倒是个人旅游的时候才有时间去一下。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大都会国家博物馆,有别于国内,可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可以说真正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明的名片,象征着这个城市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内涵,要发挥好城市文明坐标的作用。其藏品所带来的是一个地区的积淀,一个国家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自信,这样浓郁的文化折射是深刻隽永的,永不褪色的。既是文化输出的场所,也是对外交流的平台,更是在城市文明构建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是博物馆作为征集、收藏、展示的平台,又是一个信息资源的集散地,要发挥好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一家博物馆如没有信息资源的摄入就不可能以完美的形式输送,不管是在讲解中,还是在陈列展览中,这是一个互相传送信息的过程。在馆际间的互动中,信息不断在调试修正,最后要总结归纳、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更好地向社会大众传输,为人民服务。 展品折射出的是人们对自己理念的追求,是人们对文化传播的一份责任和坚守。这种熏陶,能起到促进现代文明进程发展的积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普及、交流和传播,鉴往知来,博物馆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就如我们上海东方文化传播中心的“东传轩”,就是一所集收藏、展览、研习、培训、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单位,但我们宗旨是探索、传承和弘扬

浅析中国大学博物馆

浅析中国大学博物馆 摘要: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开端始于大学博物馆——张謇于1903年所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博物馆之先河。大学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不仅仅关乎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兴起,更能够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学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知名度,提升学校人文气息,把大学中科研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从另一侧面展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前进脚步,本文涉及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展览特点、现状及不足、建设大学博物馆的意义以及高校博物馆未来发展之路的建议等方面。望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大学博物馆能应此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关键词:中国大学博物馆发展展览特点意义建议 前言 近代博物馆起源于高校博物馆。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史, 发现最早的博物馆也是源于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并建在大学校园中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之一, 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 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大学博物馆是大学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和大学教育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它在教学科研和公共教育等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当前,各具特色的大学博物馆有的是世界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有的是反映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先导。大学与博物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做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应当是要面向社会的。 (一)、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初创与发展 中国大学博物馆简史南通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南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1902年成立的,创办人是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他1903年赴日考察事业和教育,参观了日本的博物馆之后很受启发,回国后向清政府提议设立国家博物馆未果后,1905年毅然运用个人财力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兴建了南通博物苑。这所博物馆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人办的博物馆,也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南馆、北馆和中馆组成。

高考专业解析:文物与博物馆学

高考专业解析:文物与博物馆学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专业解析:文物与博物馆学,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专业解析:文物与博物馆学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简称文博专业,它主要涵盖了文物学和博物馆学,并与考古学关系极为密切,是一门内容较复杂、内涵较丰富的人文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物与博物馆学是属于文化遗产学(广义)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文物与博物馆学(2012年以前叫博物馆学),与历史学专业、世界史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特设专业)同属历史学类,毕业生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本科阶段学习什么 以兰州大学为例,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基础课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文化遗产概论;专业课包括博物馆学史、考古学史、藏品管理与编目、博物馆陈列与设计、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实习、中国考古学、文物鉴定、文物管理与法规。(各高校开设课程可能略有不同,以高校实际设置课程为准) 文博专业与考古学专业的区别 一般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如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一整个学期的野外文物发掘实习。从课程设置看,文博专业可以说更注重室内。如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这两个专业,除了都要学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概论、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外,

文博专业还要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博物馆设计初步、博物馆藏 品管理、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等课程。 二、专业与就业 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数据显示,2015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 业毕业生规模为500人至600人,近三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 就业率为:2013年(70%-75%)、2014年(70%-75%)、2015年(55%-60%)。 貌似冷门,实际就业前景不错 现在社会上可能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很冷门,毕业生很难就业。实际上,相比之下,文博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很 不错,当今的文化遗产热、博物馆热、文物收藏热的兴起已经显示 了这一专业的潜力。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我国有许多珍贵的文化 遗产亟需专业人员进行发现、研究、保护与利用。尤其我国近年博 物馆发展速度很快,博物馆的策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的种种问 题急需专业人员的担当。此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化趋向 越来越明显,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 值得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关注的是,2015年7月29日, 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 下简称《大典》),考古专业人员、文物藏品专业人员、可移动文物 保护专业人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讲解员、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复师、古建琉璃工、古建筑工等9个文博行业职业成功列入《大典》,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参考。 总的来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相对更加对口,其主要去向是: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教 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以上领域都需要能从事研究、保护、管理、策划、宣传、咨询等方面工作的文博人才。 除了就业,毕业生还可以到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南通城市博物馆考察报告

走近南通城市博物馆 精心设计,艺术与实用兼顾——南通城市博物馆考察报告博物馆是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在当今时代是越来越普遍的文化现象。现在,南通已经有纺织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珠算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23座,成为著名的“博物馆之城”。在南通众多的博物馆中,有一座备受世人关注的博物馆——南通城市博物馆。南通市的博物馆因历史悠久、品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等特点而受到瞩目。近日,我走进南通城市博物馆,参观了这座国内首家、独具特色的城市博物馆。外观设计 城市博物馆由东西两组建 筑及三处广场构成,和谐、 雅致、厚重、大气。馆前不 同字体苍劲有力的“城” 字,格外令人影响深刻。参 观展馆之间的三个广场,南侧的怡城广场依水而作,温馨亲和。广场滨水矗立的雪松与休闲购物功能形成一个怡人的生活休闲空间;美术大师韩美林著名的《母与子》雕塑,为广场平添了一份艺术氛围;开朗庄重、意韵纯厚的中广场是城市博物馆的门户,也是东西两馆两座新老建筑对话的空间,迎面树立的“城市之门”雕塑,将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浓缩在一起,

寓意城市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的丰富内涵,而中央空间的九宫方格、朱雀玄武的青铜雕纹,则是体现了南通这中国近代第一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朴典雅、紫竹婆娑的东广场,生态绿地、木板栅栏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在此可以享受品茗观景的闲趣,也可以享受乘船览 胜的雅兴。 东西两馆与三处广场相得益彰,既章显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的韵味,又是有人很好的休息场所,大气而不失精致。 结构布局 西馆底层为“近代第一城”城市建设、实业、文化、教育等成就。 一、二、三层布置规划馆,一层临展厅用于各类艺术展示;公示厅用于公示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察项目,征集群众意见。二层为总规厅、县市厅、互动厅。总规厅展示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声、光、电一体化总规模型;县市厅异彩纷呈,九县(市)区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互动厅运用高科技手段,引导参观者畅游虚拟世界,规划梦中家园。三层综合展厅和规划知识厅展示专项规划,开辟规划知识普及区。二、三层面设置的精品人居馆展示南通的品牌楼盘,供市民选房购房。 具体格局 底层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展览馆:青墩的石器、鹿角,罗马城砖,破碎的宋瓦,在这些沉甸甸的文物中,你能看到历史风烟掠过南

高校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9月11日正式开馆

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新闻发布会在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及王明旨、鲁晓波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杜鹏飞、杨冬江分别就博物馆总体情况、开馆首展情况进行了发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寄托着几代清华人为传承民族艺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好心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目前中国高校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博物馆,经过精心策划的开馆首展,共七个版块11个展览,展览策划注重历史与人文、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与交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力图通过展品所呈现的印记使观众能追溯到历史长河中的那些寓于平凡点滴的光辉片段,感受到文明发展的辉煌景象和科学进步的蓬勃生机。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开馆仪式,开启的不仅是精彩纷呈的展览,更是清华历史的新篇章。希望艺术博物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己任,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通过不懈努力把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博物馆已于9月1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致辞说,我相信艺术博物馆将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张新名片,象征着清华学贯古今的传统,代表着清华人文日新的风采,为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文化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展的七个展览版块将正式向公众开放,在几个展览开幕的时候,我们还将举办以“艺术?科学?博物馆”为主旨的学术论坛:“馆长论坛――大学博物馆展望”、“学术研讨――艺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专家座谈――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就三个既互相关联又互相独立的主题,展开学术性的交流探讨。其中有的选题是清华大学原有的学术课题的延续和展开,如艺术与科学的国际研讨会;其余的是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与定位、社会公众对新建博物馆的期待相关联。 好读 谷川俊太郎《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写给世人爱与孤独的唯美诗篇 大江健三郎说“我年轻时曾立志当一名诗人,可在见到谷川的诗歌才华之后,我放弃了这一梦想。“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当代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为宫崎骏、手冢治虫的动画作词,给荒木经惟的摄影集和佐野洋子的画配诗,他影响了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北岛等无数人,曾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本书分为世界的约定、春的临终、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语言的胎盘、悲伤的天使、如果语言六个部分。由谷川先生与他的知音译者田原先生从其创作的诗歌中,共同遴选出120首(其中17首为新作首发)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篇目编选而成。作者用他蕴含着精湛技艺和惊人想象的诗篇,向这个世界吟唱出悠远而纯粹的恋歌。 卢思浩《我想和你在一起》人生不过是一场阴差阳错的好运气 《我想和你在一起》由卢思浩首次担任主编,从选稿到配图、排版设计都自己把控,更邀请张嘉佳、里则林、陈谌、杨美味、俟尘、苑子文、苑子豪、穆熙妍、牛超、花大钱、姬霄、周宏翔、朱聿欣、方小小、倪一宁、荞麦、司康等17位好友共同书写了这一封“献给世界的情书”。卢思浩说:“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勇气,不要像我一样在最好的年纪里失去了机会;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好运,想珍惜的人就在身边,不管是朋友、恋人,还是亲人。”据出版方透露,卢思浩《我想和你在一起》全国巡签活动已经正式启动,卢思浩下半年将会在全国多地书店、高校与读者见面,分享更多书里书外的故事。 好看 9月14日《反贪风暴2》2016港片大势年延续港片期待 9月12日,《反贪风暴2》举行首映发布会。2016年以来,从《寒战2》到《使徒行者》,不俗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港片的讨论,一扫近几年来所谓“港片”没落的阴

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历年真题

2013年(厦门大学)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1.长信宫灯 2.南通博物苑 3.定陵 4.拓片 5. Paraloid B72 6.热释光断代法 7.大遗址保护 8. 原状陈列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3. 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三、论述题(2选1,100分) 1.中国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的内容及你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 2.博物馆的安全工作。 2013年厦大文博专硕试题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长信宫灯;南通博物苑;定陵;拓片;热释光段代法;大遗址保护;原状陈列) 1.长信宫灯 在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345页有提及但没具体解释,可以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82页 2.南通博物苑 可以参考《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73-78页,或《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389-390,需概括 3.定陵 可以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565-566页 4.拓片 又称“文物传拓技术”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591-560页 5.热释光断代法 可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19-20页 6.大遗址保护 参考书上没有涉及,可参考网络(大遗址保护区,就是人们通常把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保护起来称为大遗址保护区。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原状陈列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706页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可参考吴诗池的《文物学概论》乙编部分,需总结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68-69页,有兴趣的也可以看下宋伯胤的一篇论文《藏品分类》 3.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可参考王惠贞的《文物保护学》357-360页,《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180页也有部

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 六

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六 是指博物馆通过收藏有价值信息载体和整理传播信息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当提博物馆的功能时实际是说博物馆对社会的作用或效能。由于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保存对象、传播范围上有所差异,因此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效能也各有侧重。博物馆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和完善的。现代博物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 第二、博物馆功能的内容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功能包括如下: 第一、保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存可以说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最佳保存场所,外国的那些各种国家公园和中国的那些风景名胜游览区实际是露天博物馆。保存这个功能和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密切相关,收藏是目的,保存是结果;收藏是行为,保存是功效。古代宫廷的收藏最初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保存,但是客观上保存了文化遗产。在今天,收藏在博物馆来说已经目的明确,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职能和功能统一起来,主、客观达到了和谐。但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中国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收藏大国,我们的博物馆馆藏量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无法比较。我们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我们还存在问题,博物馆保存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提供休闲娱乐。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所有的享受(无论物质和精神),都由少数的贵族向多数的大众演化,博物馆也如此。最先开放的博物馆仅仅接待那些有身份的贵族游客,到了后来,大众旅游兴起之后,博物馆的参观者身份才大众化,平民化。世界上有千奇百怪各种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就是它们满足了人们对各种新奇事物探知的诉求。我们都说“真、善、美”是人们精神世界追求的总目标,博物馆就是展示真、善、美的场所。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和博物馆陈列展览职能密切相关,寓教于乐这个成语应该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座右铭,也是检验博物馆这方面功效的基本尺度。博物馆的展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必须面向观众,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注意研究建筑与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管理与服务、观众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力求营造最佳展示效果。博物馆举办展陈的前提是人家要看什么而不是相反,即“我”展陈什么“你”看什么。 第三、辅助教育。大家都说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也就是说博物馆具有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这个说法至今仍旧是成立的。但是不完全,博物馆不单单是学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