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_仇国芳

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_仇国芳

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

标准与评价体系

○ 仇国芳

摘要 作者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力图促进这种新规格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并使其质量得到保证。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的灵魂。工程硕士(作

为新设置的专业学位)从传统的工学硕士中分离出

来规模培养还刚刚起步,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工程硕

士培养的整体的质量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和看法。因

此,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就明确界定工程

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对于保证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 重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必要性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宗旨是为我国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它是与工程领

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的设立,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是学校教育面向

社会经济主战场的切入点,是学校封闭式办学向开

放式办学、教育日益社会化的具体体现。抓好工程

硕士培养的质量,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实用人才,对

于推进企业建设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市场竞

争能力,增强我国大中型企业运转活力,发展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就是要造就这样一

批人才,他们能利用现代科技和手段提高企业的技

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环境

中处于领先地位。高质量的工程硕士是企业未来的

希望,他们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知识经济的生

力军。

尽管工程硕士的培养以工程类型的形式在工学

硕士的培养中试点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

大规模的招生培养还刚刚开始,作为一种新规格,尚

缺乏系统培养的经验。而且工程硕士大多采取进校

不离岗的异地培养模式,给教学和管理带来诸多不

便,搞不好会影响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探索一条企业、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在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二、 树立正确的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观

质量这个术语在管理理论中有专门的定义,这些定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产品的性能、功能等特征作出相应的描述。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她的产品就是培养的人才。管理学者J.M朱兰认为,质量就是“适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时成功地适合用户的程度,也就是用户满意度。衡量

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要看他们适应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更新、发展和进步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对每个工程硕士所做贡献的满意度的综合值,即是检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传统的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评价工学硕士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其论文有无新观点、新方法,侧重其学术研究水准,而评价工程硕士更多地要看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通常认为理论创新难,而工程技术创新容易,甚至误认为侧重学术研究的学位质量高,侧重技术创新的学位质量低,这是极其片面的。质量的高低应有参照标准,不同的标准往往难以直接比较其质量的优劣。既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入学方式、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区别,特别是他们的培养目标不同,他们在“适用用户的方面和程度”就不同,那么评价他们实现目标的尺度就不同,也就是他们的质量标准就应有所不同。

工程硕士按照工程领域培养,而工程领域通常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科的组合,是范围更大更广的学科群。同时,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宗旨又是期望获得这一专业学位的学生在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上作出贡献,他们应将科学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因此,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合型。工程硕士不仅要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而且要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最新技术和手段。同时,他们还应当有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以及系统诊断与运行等方面的知识等。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综合知识。

(2)实用型。工程硕士应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力争学习过程中解决企业面临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既要活学更要活用,应具有将综合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型、创业型。工程硕士应具有不断改进已有的生产技术、更新产品设计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能够借用国际先进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能进行技术推广,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相关部门,使新技术、新方法迅速为企业的各方面人士欣然接受的能力;能凭借自身优秀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事业,力挽狂澜创造企业奇迹的能力。

工程硕士只要符合前2条,就是合格的工程硕士,也就达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符合3条,就是优秀的工程硕士,是高质量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是从事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可见,树立正确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观,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按照新规格保证工程硕士的质量。工程硕士由于不离开工作岗位,他们是带着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思想展开学习和研究的,他们的目标性、针对性极强,因此评价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主要在实用性方面,即针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具体在企业里就表现为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的关系等。有些涉及到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本文重点从对学校教学组织的评价、学校专家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和企业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三个方面,以培养单位的一个工程领域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给出评价体系。

1.对学校教学组织的评价(A)

①教学体系(A1)。各个工程领域课程设置要有层次和跨度,课程内容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成熟技术与新技术的协调和统一。同一工程领域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课程结构,同时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又有一些特色课程。作为工程领域有相对统一规范,作为特殊企业行业的工程硕士班又有所侧重。

②教学手段(A2)。探索一种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及学校的实验条件组织教学。

③教学方式(A3)。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倡师生共同讨论企业的问题,教学过程使得工程硕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B)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既是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位论文的评价应包括来自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评价。

(1)学校对学位论文的评价:

①设计思路(B1)。在论文中能够综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有清晰的研究思路,表现出研究问题的态势。

②技术可行性(B2)。论文中所涉及的产品设计、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进等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实施可行性,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价值。

③研究态度(B3)。论文写作认真、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图表清晰、实验记录完整等,表现出工程硕士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态度认真、严肃、科学,有一定的工作量。

(2)企业对学位论文的评价:

④选题的实用性(B4)。论文的选题应是企业中遇到的具体课题,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技术生产力的发展。选题的实用性强是工程硕士的特点。

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B5)。工程硕士通过论文研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管理,能为企业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校的教学组织评价是针对某一工程领域的总体评价,学位论文的评价则是针对每一个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个体评价,应将工程硕士的个体评价折合成总体评价指标后,两项指标构成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整体评价指标。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设:x i———对学校教学组织的评价项目

A i———x i对应的各项指标权重

(i=1~3)

A———教学的权重

 y j———学位论文评价项目

B j———y j对应的各项指标权重

(j=1~5)

B———学位论文的权重

n———某一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

学生人数

T———某一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

养质量的总体评价

那么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可以表示为:

T=A∑3

i=1x i A i+

∑n

1

(B∑5

j=1

y j B j)

n

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我们认为抓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应强调教学的份量,学校教学组织的权重A应大一些。工程硕士只有在课程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论文阶段是检验工程硕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限于企业目前的状况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也不失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对工程硕士而言,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是给他们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系统训练过程,同时他们也在完成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经历科学研究的磨练和敬业精神的熏陶。

尽管工程硕士的个人素质和品质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由于涉及工程硕士个体之间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暂不列入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仇国芳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710049)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把握方向 保证质量 做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1999(2)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的指导意见,1999.1

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进步之魂(上)

○ 殷辉安 李余生 刘蜀骏

摘要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基本组成单元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知识创新和培养具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教育能否彻底实施,取决于对创新教育的方向和基本目标的把握,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取决于对创新教育途径的正确选择。本文就上述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粗浅见解。

一、 知识经济强烈呼唤创新教育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知识经济是一种正在逐渐形成的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是一种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它虽仅初现端倪,但来势迅猛,影响深远。对此,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

1.创新乃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为什么要对知识经济给予足够的特别的重视?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及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空前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

展望未来发展,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难题对我们尤其严峻。“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和合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将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巨大压力”[1]。而这些竞争和挑战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题的原地质矿产部“九五”重点资助课题。

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官方)

自动化专业 Automation 080801 一、专业教育特色 面向各自动化应用领域,在专业培养中注重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测量与控制相结合,生产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相结合,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在专业竞赛中培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动化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自动化领域某一方向具有专长,在自动化生产、制造领域,从事自动化工程设计、编程、调试和自动化改造与创新,在自动化装置、装备研究开发领域,从事自动检测、控制装置与装备以及自动化生产管理技术的高级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 三、专业培养规格 1、知识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自动化指导性专业规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专业基础教学,强化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 2、能力 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依据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与能力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统一规划,专业方向灵活设置,大量增加了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通过学生电子、电气实训,以及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3、品格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政治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等关系。遵纪守法,尊敬师长,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思想品德。 四、专业教学 1、专业的知识体系 (1)通识课程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实践-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课”实践-马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五门政治理论课和军事理论,法律基础,管理基础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3)专业课程 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气与可编程序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概论、现代控制理论、DSP技术、过程控制、供配电技术等等方面的课程。 (4)实践教学 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模拟电子课程设计、数字电子课程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器件与仪器认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等。 2、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 3、知识体系的实践教学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中生物学科 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深入、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是:①倡导方向——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及原则,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引导和规范——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此评价体系以及指标构成要素,应对教师的行为有明确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并能被广大教师接受和理解,使之成为不断改进教学的依据。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方案和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应有直接或间接的甄别作用。因此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分配,要恰当处理现实与愿望的关系,既激励教师努力向上,又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及策略 1.1 先进理念与现实条件结合 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要鲜明地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观念及原则,体现自主学习活动开展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新要求。评价指标的先进性要符合现实,具有客观性。指标定得太高,可望不可及,不能被大多数教师所理解,会失去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指标定得太低,又会失去指标的先进性和倡导性,不利于促进课改深入。在策略上,一部分指标处于高水平,让教师心中始终有向上的目标;一部分指标处于较高水平,让教师

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对教师具有成功的激励作用。 1.2 共性标准与特色加分结合 各项评价指标对广大教师应有普遍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应有共同一致的标准。但是,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过程,教师的个性、特长也是千差万别的,评价体系应为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留出空间,不因统一要求而扼杀个性和特色。策略上,在统一要求、共性评价的同时,对确有特色的教师教学给予特色加分,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教师和这样的教学。 1.3 简略性与指导性结合 教学评价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因此评价体系的构成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标应当精简,具简略性,便于掌握和使用。但在课堂教学重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今天,一套公开、公正、实用的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者评价教学的依据,又必将是被评不断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参照物。过于简略的指标体系可能便于评价者掌握与操作,但却不利于对教学的指导。策略上则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繁简适当。从我们的评价实践来看,二级指标以10至14条为宜。 1.4 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结合 教学评价有自身的规律,也有公认的标准(效果标准、工作标准、素质标准等)。全面收集信息并参与评价是保证评价科学客观的基本准则。但全面评价绝不是面面俱到,而应参照评价标准,在满足信息全面、体系客观科学的基础上,突出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与倡导性,恰当选择评价指标与分配权数。在策略上,应针对当前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如学生

人才培养规格 (2)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它解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性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按我们的理解,第一层次所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所指的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人才培养规格。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它明确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制、年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并对专业学习涉及的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析。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中从基本素质、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综合训练等课程进行描述。要求对专业教学过程制定详细实施进程计划。 表(1)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质量标准

二、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专业课程建设要体现工作领域、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要求,公共课程建设要体现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要求。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的条件、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课程教学改革等环节的质量标准。 表2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三、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教材是实施教学质量保证的基本工具,教材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材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教材选择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尽可能选择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优秀教材或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的选择、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内容安排要便于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新颖,质量高。

四、备课质量标准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课程内容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准备工作。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备课环节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研究,对教材教学单元或教学章节内容的研究和取舍、对课程教学单元或教学章节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撰写、准备教具等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明确备课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真、深入研究教材,广泛猎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及时吸收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并组织到教学中。教师备课应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一般化,讲究备课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附件一: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关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以及必要的说明等。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含实验台、桌、空调等)。 [3]“实习、实训基地”须满足下列条件:具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 [4]“期刊”指专业类期刊杂志。统计时,须按种类和年度装订成合订本,1本算1册。 [5]“电子图书资源”,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 [6]“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对于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也可计算在内。 [7]“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业的“专任教师”特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专任教师。 [8]“岗位资格”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新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9]“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教学文件”包括学校转发的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学校制定的教学文件(含教学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课程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 [12]“教学档案”是指在本科教学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字、声像等信息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工作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 [13]“主要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如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备课(含教研室集体备课)、教案编写、作业布置与阅改、课后辅导答疑、考试命题、考场监控、阅卷评分与试卷分析、实习和实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 [14]“签约就业”包括签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以及灵活就业。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种。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需符合它的特殊性,转变过去重视教师教的形式和内容的评价,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教学体系,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创设出教师热教、学生乐学的教学环境和企业认可、家长满意的育人质量。在过去校内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的评价,形成校内、校外共同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如下:

三、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中学生评价的内容 新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课程学习的环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的管理,是一个涉及到课程内外的综合评价系统,至少应该含有下列5个方面: 1?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是学生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的自我评价。包括以下方面:①课程教学所含有的知识量和技术程度;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③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程度和学生提问题的量和深度;④教师是 否做好了充分的课程教学准备;⑤教师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⑥教师是否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或工作实际联系起来;⑦教师是否提供了其它相关课程学习内容;⑧学生是否能够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⑨学生是否掌握了特定职业知识与技能;⑩学生是否掌握了多

种职业通用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提高了职业生活之外的教养水平。 另外,还可以通过回答下列6个问题来评价课程教学的质量:①学生能够仔细地选择资源和策略,并能把它们运用到不熟悉的学习任务中?②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感到兴奋并渴望花额外的时间和努力?③ 学习任务复杂?任务更有助于学习?④学生经常有机会认识新的同学,并与他们一起工作?⑤学生为具体的学习目的形成学习小组?并且为了特殊的目的会重新组合小组?⑥学生有时间探索“未知的领域”?当学生参与界定课程学习内容,有时间思考和寻找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以新的方式看待学习的主题,被鼓励提问题,演示他们学习的产品,感到他们的学习是无限制的,而不是预先决定和可预测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将最专注于学习。可见,体现课程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课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评价。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应该是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学习资源进行独立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平台或学习任务载体,自己寻找知识,自己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通过实践和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学习资源是否丰富并对课程学习有用;二是学习资源提供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三是学习资源种类丰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四是学生参与学习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得到了有关职业问题详尽的咨询与帮助。

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教学质量检查与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便于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开展,特制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准及体系。 一、评估对象 全体任课(辅导)教师 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一)课堂教学(二)教案(三)作业批改(作文、课堂练习、辅导记录、培优生、学困生跟踪记录)(四)学生成绩 三、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一)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可以研究检查教育的目标、学科或模块教学目标以及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从而探索课堂教学的合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在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最后综合评估标准按定性的描述分为四个等级:优秀(100---90分)良好(80-89分)及格(79-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一)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1、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1)、教学法的基本理念2)、教学情境的创设3)、教学内容的处理4)、教师素质 2、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1)、学习的自主性2)、学习的探究性3)、学习的合作性 3、教学效果 (二)教案评估指标:

1、教学目标 2、重难点把握是否准确 3、教学过程 4、教学进度 5、教案书写 6、教学反思 (三)作业批改。批改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严格批改制度,批改作业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业批改采取“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师生互动,全批全改,每批必改,每改必批”形式。尤其对于潜能力的作业情况,教师要因人而意,因材施教。 作业批改评估指标: 1、作文 2、课堂练习 3、指令性作业 4、培优生辅导记录 5、学困生跟踪记录 (四)学生成绩 各学年教学质量标准:及格率:1-2学年达到100%,3-4学年达到98%,5-6学年达到96%。优秀率:1、2年级达到60%以上,3、4年级达到50%以上,5、6年级达到30%以上。平均分:1、2学年达到90分以上:3、4学年达到85分以上;5、6学年达到80分以上。 根据县教育局制定的《安图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制定本校的教学成绩评估体系。 按照过去的方法计算出班级的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填入成绩横向对比表。 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1、以上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样本,以下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本体,对各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评价。 2、按照各年级、各学科的评价标准,先计算出各学科的得分,再计算出各年级的得分。 3、各学科分数的计算方法: (1)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A、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 B、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加分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1 总则 1.1目的 本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行为,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并为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提供依据。 1.2适用范围 依据本指南开发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适用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 1.3术语 1.3.1技能人才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1.3.2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各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1.3.3职业能力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1.3.4通用能力 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1.3.5专业能力 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1.3.6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3.7代表性工作任务 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岗位具体任务。 1.4编制原则 1.4.1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4.2操作性原则 各项要求应具体、明确、清晰、可实践、可检验。 1.4.3规范性原则 所用术语、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层次清晰。 2 结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五方面内容,其结构见下图: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结构图 3 内容及编制要求 3.1培养目标及编制要求 3.1.1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其中层级培养目标包括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3.1.2编制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

一、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1.教学秩序情况 良好的教学秩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经济管理专业严格执行教务处《关于调、停、代课审批管理办法》,严把教学单位调停代课审批关。2013年度经济管理专业共审核批准了各类调停代课申请30余次;严格执行教学事故检查与处理制度,2013年全年无教师发生教学事故;无考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教学秩序良好。 2.课堂教学质量 2013年,经济管理专业构建了院、系部督导员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员一起的三级教学督导体系。全专业共组织完成160多课时的随堂听课,涉及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不同授课类型、不同教师类型30人次。系部督导随机听课,每期召开2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反馈情况表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整体较好。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2013 年,学生评教参评率达95.34%;评教数据中,课程评测结果为“优秀”的占80.67%,教师评测结果为“优秀”的达84.02%,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3.课程资源情况 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实行选课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校课程资源的需求。学校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资源,以此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结构多元化的需要。2013年,全专业一、二、三年级共开设各类课程34门次,合计可是2576学时,其中实践课程1434学时,占55.67%,理论课程为1142学时,占总课时44.33%。麦可思公司完成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2年度报告》显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为较满意。(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 经济管理示范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实施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养成,鼓励倡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12年-2013年度,全专业学生参加全院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一等奖一个;参加重庆市高校娃哈哈市场营销大赛,荣获重庆赛区二等奖;参加重庆市企业模拟管理技能沙盘大赛,荣获重庆市赛区二等奖;参加2012年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创业策划大赛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二个。 (三)师资队伍水平评价 1.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状态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项目责任人:袁弟 一、建设背景与依据 (一)基础与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我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采取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教学巡视等方法,及时地收集教学过程信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反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课堂与实训教学要求,设置了20多个监控和评价项目,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建设的必要性 “强化质量意识,注重质量保障,重视过程监控,实施有效评价”是建设示范性院校的必然要求。目前,学院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1.信息采集、反馈局限于学院内部,不能体现开放性。 2.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等标准建设缺乏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 3.教学质量监控缺乏开放性,未能形成学校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机制。未能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 4.缺少系统性的数据化操作管理平台的支撑,较难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适应“工作室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体系监控评价的基本规范;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制度化建设

为保障,“三率”、“四高”、“五满意”为主要指标,分阶段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覆盖,制度严密、评价公正、指标科学、操作性强的示范性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二)建设内容 探索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相适应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按照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校内成绩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健全社会、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制度,学生、家长意见反馈制度,学校教学各个环节质量的动态监控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机制。 以“三率”、“四高”、“五满意”为主要指标,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对教学全过程实行节点监控、过程监控及评价。教学过程结束,进行终结性评价和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学院“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目标提供保障。具体如下图: 图表5-3-1 以“三率”、“四高”、“五满意”为主要指标的监控流程图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知识矩阵图和人才培养方案DOC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培养标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标准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1.1 职业理解与认识 1.1.1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和独特性,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1.1.2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1.2 幼儿保育、教育态度与行为 1.2.1注重保教结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2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1.3 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 1.3.1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3.2 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 专业知识 2.1 基础学科知识 2.1.1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2.1.2 生理学基础 2.1.3 计算机基础 2.1.4 外语基础 2.2 核心基础知识 2.2.1 幼儿发展基础知识 2.2.2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基础知识2.3 高级教育技术与能力 2.3.1 0-3岁早期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 2.3.2 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2.3.3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 3 专业能力 3.1 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 3.1.1 师幼互动能力 3.1.2 班级规则与班级氛围创建能力 3.1.3 教育环境创设能力 3.1.4 合理利用资源能力 3.2 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 3.2.1 合理安排一日环节的能力 3.2.2 及时处理幼儿常见事故的能力

3.3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 3.3.1 提供游戏条件、游戏材料的能力 3.3.2 引导幼儿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的能力 3.4 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 3.4.1 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的能力 3.4.2 观察幼儿的能力 3.4.3 灵活运用教育组织形式的能力 3.5 反思与发展能力 3.5.1 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的能力 3.5.2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 3.7 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4 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4.1 组织管理能力 4.1.1 强烈的责任感及自觉性 4.1.2 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 4.2 团队合作精神 4.2.1 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4.2.2 具有计划、协调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4.2.3 具备正确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完整版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 (试行) 颁布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遵照中央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依据由张祥生等行业专家起草,并经四川省经济委员会论证通过、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发文准许试行的“焊接制造岗位职业标准”制定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中后全日3年制普通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目的在于为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考核标准。也可以作为其他学制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的参考。 本标准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中心会同行业专家共同拟定,在经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教学委员会专家组审议通过,并经学院颁布后方可实施。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监控体系后续进行研究,并作为单独条款补充进本标准。 本标准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主题内容 按照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焊接技术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规定了我院焊接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旨在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概览性描述和界定,为各课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提供指南和依据。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中后全日三年制普通高职。 二、制定依据 1. 《焊接制造岗位职业标准》(已由四川省焊接学会、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和中国机械联合会分别组织专家论证通过)中职业Ⅰ、Ⅱ类岗位要求,同时参考Ⅲ类岗位部分知识与技能要求; 2. 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正式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生基本能力素质标准 凡本标准适用范围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与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熟悉我国国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思想,坚持正义,自觉抵制各种危害祖国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2.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和法纪观,自尊、自爱、自律、自强,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养成恪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习惯,是一个对国家、集体和家庭负责任的人。 3.心理素质 能正确面对困难、压力与挫折,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健康平和的心态。 4.身体素质 生理健全、身体健康,达到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相应要求,能胜任现场工作的需要。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研究 发表时间:2012-06-04T16:08:41.98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6月总第85期供稿作者:陈益锋潘承炜汪金国[导读] 我院将继续以推进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为契机,积极探索建设适合技工院校的考评系统。陈益锋潘承炜汪金国浙江省杭州技师学院311500 摘要: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步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当重要,人才是当今世界实力竞争的核心,技能型人才短缺是目前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技工院校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恰恰是能够决定这支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制度显得刻不容缓。关键词:技工院校教师评价体系考核制度 国内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或者义务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已经做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身为技工院校的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研究的却寥寥无几,当然也有全盘搬用的,但其实际效果当然不可高估。将技工学校的教师和高校、义务教育的教师等同,我们会发现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标准和体系执行起来实际意义不大。技工院校教师重在教学传授操作技能而后者重在科研传授理念方法,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的是一线工作岗位而高等院校学生则不然。既然培养的目标差异很大,教师的评价和考核的体系和方式也将需要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整。 一、技工院校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应考虑的重要原则 1.体现科学性原则。我院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从考核指标的设定、评价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和反映技工院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尽可能地体现教师的实力和水平,尽可能地体现考核的合理性及实际操作意义。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整体状况应成正态分布。考核等级分为四档: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2.体现全面性原则。我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采用随堂听课式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领导和专家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等相结合,做到全面客观。 3.体现客观性原则。要求充分考虑教师的想法,在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征求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制定和实施的标准必须客观可行。 4.体现激励性原则。我院将结果的应用中重点突出在名师的评定、选拔培养,提升发展空间。 5.体现长效性原则。我院将教师的质量考核由原先的一年有效延长到三年有效的做法,便是为了让教师们更加重视自身的教育教学,一旦出问题这三年将一直受到这个考核结果的影响。 二、我院关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核制度研究方面的探讨 1.技工院校教师考核的重点问题的解决。两年来,学院教学部门和各级班子在制定该评价和考核制度时进行了多次热烈的讨论,最终选择将重点放在教学质量上。同时,我们还发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参与相关,老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在睡大觉,结果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评价考核的比重进行了修改。 2.技工院校评价考核小组人员的确定。考核小组人员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工作落实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到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我们采用的评价考核方式,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其实不难,主要问题是我们加大了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随堂听课人员的落实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3.技工院校评价考核过程的实施。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和考核,最终的结果必然应该是促进技工教育的进步和提高,怎么样才能有利于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经过实践和总结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评价和考核是手段,通过评价和考核主要是发现问题,如何通过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使我们实施这个体系的关键。为此,我院专门制定了反馈表,整改落实表等,目的是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地反馈给相应教师,以便改正落实。当然我们整个过程都要求有记录、有签名,为了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学校专门制定了评价反馈登记表和整改登记表,做到不遗漏、不马虎,真正对教师负责。 4.技工院校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威慑力,如何将激励性原则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和难点。我院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结果与教师月奖金挂钩。(2)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度工作质量挂钩。(3)考核结果与班级考核及班主任考评挂钩。(4)考核结果与教师进修、外出培训培养等挂钩。 总之,技工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左右着技工院校的发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公平、可行的考核制度迫在眉睫。我院将继续以推进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为契机,积极探索建设适合技工院校的考评系统。参考文献 [1]蔡永红等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19-126。 [2]李传瑛关于发展性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4): 7-8。 [3]李长华等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争议[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40-43。 [4]张春瀛等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校绩效系统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73-74。 [5]林新奇绩效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 [6]张胜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着力点”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着力点”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内涵和分类:从范围来看,有宏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微观质量;从运行层次上分,包括理念层、制度层和操作层;从内容上来看,有学科建设、课程设计、教育教学、产学研合作和学生管理等。无论如何划分,笔者认为,要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把握“融合、特色和人本”三大着力点。 多元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体现在高校与行业、区域发展的外部融合和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融合。在高校内部,有学科融合形成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对复合型高端人才需要。 当前,大学分成12个学科门类、80个一级学科和358个二级学科。分科过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内蒙古大学将数学与物理融合,从1995年开始试办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数理专业点,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中科院等重点院所的欢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大使命,二者的结合将产生“1+1>2”的效果。比如,华中农业大学以“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为指导,将科研基

地和经费向本科生倾斜,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企业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基地或企业,结合教师课题开展实习。 特色是外界认知学校的一个符号标识。高校的特色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错位发展,后来居上”的后发型院校发展策略,是形成“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发展格局的有效措施。当前,高校的特色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采取倾斜政策,民委直属的院校生均拨款高于一般高校。比如,内蒙古大学招收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蒙语教学的学生,进行一年的大学预科教育,毕业生中有40%考取研究生,其中三分之二被985高校录取。院校特色与高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相关,最突出的是农林类、医学类、工程类、师范类、艺术类和综合类。北京林业大学在脱离行业后,在福建三明、河北平泉与沧州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习和产业上的联合。在地方特色方面,一些地方院校在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工商大学建设“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具有北京特色、中国特色的新型品牌食品、配料及其专用技术与工程装备,引导北京传统食品、特色食品与餐饮生产的现代化与标准化。 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体现的

现代学徒制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0953157.html, 现代学徒制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戴宏兵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第11期 [摘要] 以如皋中专机电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为例,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 基本维度出发,明确了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需要体现的特色,构建了以职业素养、实施准备、职业岗位能力、实施过程、技术技能水平、实施效果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系统评价,充分运用评价软件及时进行反馈与总结,达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006-04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其核心是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具有“双主体”育人、交互训教、在岗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等特点。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进入工业4.0和“互联网+”的新时期,职业教育探索试行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国家引导提倡的一种新型实践教育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校机电专业作为南通市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在2016年就与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如皋分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学生30人。但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构建一套适合于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一、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专业岗位的师徒实践性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我校机电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护,电气系统线路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要充分考虑其内涵和特点,以现代学徒制实施主体的职业素养、岗位能力、职业实践岗位和企业需求为依据。其中,核心要素要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实施运行要素是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所应具备的各种资源、工具及条件,保障要素则是确保现代学徒制项目运行顺畅的相关制度、措施及相关环境等。

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大同镇石咀小学 2014.9 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落实永登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建和谐校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目标,为了积极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新课标和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教育创新,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制订本方案。坚持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群众评议和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量化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二、评价指标体系 1、办学思想与方向。坚持基础教育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自主发展,着力落实素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2、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制度系统齐全,实效性、操作性强。有适应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且能具体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无辍学现象。 3、执行课程计划。学校开足课程,开齐课时,开实课程,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落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建立德育网络,德育工作效果明显。学校有新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新课标执行情况良好。学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学校重视体育艺术工作,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落实体育运动“阳光工程”。积极落实现代技术教育,利用设备远程教育服务教学。 5、校本培训。学校有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计划,落实情况良好。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阳光师训工程”。 6、教育科研。学校有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校本教研网络,教育科研有针对性、实效性、普及性。 7、质量检测与分析。每学期举行两次质量检测并从平均分数、及格率、优秀率、过差率四个方面进行质量分析。 三、考核评价方法 根据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设置赋分标准,划等赋分。 学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赋分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