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试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试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试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学校代码:10207 分类号:F091.3

学号:20080006 密级:内部

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Try to talk about the North’s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学科专业: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姓名:纪婷婷

指导教师:王洋教授

硕士学位类型:学历硕士

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二O一二年四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吉林财经大学所有。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

期限至年月止)。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中文摘要

本文以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对中国改革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来理解和分析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优点与缺陷,客观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状况。

进一步利用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转变中的人类行为、环境因素、心智模型等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早期的诺斯思想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注重分析产权清晰和降低交易费用,而转变的诺斯思想还谈论了路径依赖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强调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更利于经济发展,忽略了马克思理论中的公有制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寻找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两次经济改革,包括经营权的改革和所有权的改革,告诉我们必须以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中强调的公有制为主,结合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转变中的行为环境和路径依赖在内的产权清晰,将部分国企私有化,这才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可寻之路。

关键词:制度变迁转变产权马克思主义路径依赖

心智构念改革开放国有企业

Abstract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re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xchange of North’s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0993438.html,bined with Marx's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o comprehend and analyse the Advantages and defects of North’s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use of the Human behavior、Environmental factors、mental models to analyse its effec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North’s thought defined the system to be the keypoi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arly stage. However the exchange of North’s thought also talk about the problem of Path dependence which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deeply. North emphasize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ke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gnored the problem of the 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arx's theory. Based on some examples , analyzed the both comparatively ,to find out the theory which more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3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twice Economic reform,include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 rights and the proprietary rights, which tell us that the 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arx's theory must be the majo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0993438.html,bined with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Path dependence of clear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 in North’s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Make partl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o privatization,which is the right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Institutional change, exchange, Marxist, Path, dependence, Mental constructs, Reform and opening, State-owne denterprises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引言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一)这一研究,有助于学习和理解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其转变 (1)

(二)这一研究,有助于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和教训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个简要的回顾 (2)

第一章早期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3)

一、诺斯思想的理论渊源 (3)

(一)科斯定理对诺斯产权理论的影响 (4)

(二)德姆赛茨的产权理论对诺斯的影响 (5)

(三)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对诺斯的影响 (6)

二、以西方世界兴起为例阐述诺斯的理论思想 (7)

(一)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 (7)

(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8)

三、经济史结构与变迁中的国家理论及意识形态理论 (9)

(一)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 (10)

(二)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10)

四、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11)

第二章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13)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 (13)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转变的原因分析 (13)

(二)重新解释了“制度”的概念及建立了制度演化模型 (14)

(三)重新说明路径依赖成因及传递途径 (15)

二、与早期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不同 (16)

(一)制度是在长期中逐渐演进的 (16)

(二)不确定性、意向性、“非各态历经”成为制度分析的主角 (16)

(三)行为主体的认知过程影响经济决策 (17)

(四)心智构念对制度形成、维系和变迁的影响 (18)

三、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路径依赖 (18)

(一)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主要内容 (18)

(二)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简要评述 (19)

(三)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其启示 (20)

第三章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转变的马克思主义因素 (22)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评析 (22)

(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理论 (22)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3)

二、诺斯与马克思在研究方法上的比较与综合 (24)

(一)诺斯在基本方法上借鉴了马克思主义 (24)

(二)对诺斯和马克思具体方法论的分析 (24)

三、马克思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批判 (24)

(一)是什么决定了历史上社会制度的不同演进模式 (25)

(二)为什么落后的经济方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 (27)

四、具体分析制度的变迁应适应当时的历史状况 (28)

(一)美国联邦制的形成 (28)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29)

第四章中国制度变迁理论的诺斯转变 (30)

一、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30)

二、阐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与教训 (31)

三、从理论上总结经验 (33)

(一)诺斯的产权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33)

(二)诺斯的国家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34)

(三)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34)

(四)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37)

后记 (41)

引言

当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暴力倾向的涌动,表明社会矛盾激化,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因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各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在一个社会中由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决定的社会具体利益制度安排不合理。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运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的最有利的方案与理论,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矛盾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选题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进行两次制度改革,先是经营权的改革,包括扩权、让利和实现责任制,后是所有权的改革,包括抓大放小、调整布局和实行股份制。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渗透到中国的经济改革中,更有利于让我们学习和理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有利转变,对于丰富研究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更有意义。具体言之,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其转变

诺斯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注重产权清晰和降低交易费用,认为只有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转变后的制度变迁理论加入了认知、环境、心智模型及路径依赖等客观影响经济的因素。但通过比较和分析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诺斯的不同,可以得出诺斯的不足是忽略了公有制,认为应将所有国企都私有化,这样是

片面的。

(二)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和教训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可以得出诺斯的制度演化理论更注重对制度短期内的调整研究,强调连续性的变革,及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是“体制内”的致富理论,这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相适合。在今天,国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贫穷后,寻求富裕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求富的理论,成为在中国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出诺斯的可借鉴之处,但是,最重要的是用马克思的视角重新解读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本质上所具有的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个简要的回顾

由于诺斯理论较强的解释力,又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现实的需要,诺斯的制度变迁思想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吴敬琏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了初步的介绍并就其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于中国改革的意义作了分析。此外,还有易宪容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归结为一种合约理论,并对之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国外学者福格尔概括了诺斯在利用经济史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形成的交易成本对制度安排有重要影响,明确区分组织和制度,提出偶然性在制度变迁中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Back、Myers及Gunderson等也用诺斯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不同问题。

第一章早期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研究经济增长原因的推动下,把制度因素纳入了解释经济增长过程中来。制度变迁理论中所讲的制度被定义为“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1诺斯称之为“制度安排”。所谓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并且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接在一起,通过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段历史故事,诺斯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以此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变。

诺斯于1920年11月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父亲是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少年时期,他随父母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加拿大的渥太华、瑞士的洛桑以及美国纽约居住过,并在这些地方读了小学和中学。后来,诺斯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 1942年,诺斯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二战结束后,诺斯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5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写的博士论文是有关美国人寿保险史方面的研究。2诺斯根据自己早期对美国经济史的多方面研究,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很多相似之处,即推动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诺斯建立的制度变迁理论与通常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制度看做成一个变量,而后者将制度看做是既定的和已知的;但两者又有着相同点,就是都以收益最大化原则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但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西欧的发展也是因为建立了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从方法论上讲,诺斯注重理论与历史的结合,制度的变迁是历史演进的源泉。

一、诺斯思想的理论渊源

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译者的话第12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诺斯早期的理论思想受科斯的理论影响颇大,他的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也是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等人的观点。科斯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在这篇论文中,科斯把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了产权的明晰与交易费用的大小对企业的边界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科斯定理对诺斯产权理论的影响

《社会成本问题》这篇文献的主要思想被演绎为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经常被总结为科斯第一定理和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3。只要交易成本为零,就可以证明企业与市场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科斯第二定理与企业的边界却是有关的。科斯第二定理可以叙述如下:如果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不为零,财产权赋予谁,将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最后结果。科斯定理的目标是社会总产值最大化,但如果初始产权的确定和巨大的交易费用导致交易失败,那么这种初始所有权的确立对社会就是一种绝对的损失。科斯提出了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采取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形式能以低于利用市场时的成本而达到同样的结果,这将使产值增加。”4显而易见,科斯说得“替代性经济组织”是指在《企业的性质》中论述的企业,但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论述的“企业”与在《企业的性质》中论述的“企业”的内涵有所不同。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成本这一个条件,另外科斯(1960)又加了一个条件:产权明晰。科斯给出了另一种解决交易困局的方式:把这种交易变为企业内部的交易。在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替代了交易成本,协调代替了讨价还价,社会产值达到了最大化。但是,前提是产权明晰。即交易的双方在购买产权时,可以经过计算并认为有利可图,才能成交。否则,在产权不明晰的市场中,即使满足了这个条件,企业也不一定会成立。在产权明晰方面,诺斯追随了科斯的思想,诺斯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和稀缺性的竞争环境下,成本最小化的产权形式是最有效的。而有效率的产权是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为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383页。

4科斯(1960),"社会成本问题",载《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M],盛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了减少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就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德姆赛茨的产权理论对诺斯的影响

德姆赛茨在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上提出了产权的维权费用,德姆赛茨说:“任何可接受的资源配置机制都必须圆满地解决两个问题。它们是:第一,信息必须包括资源运用的所有替代用途的收益;第二,激励人们去思考这种信息。” 5由于理性人的缘故,是不是一旦产权明晰,资源的所有者就自动地圆满地回答者两个问题?德姆赛茨否定了这个回答。因为他发现,即使产权明晰,如果维护产权的费用大于其收益,资源的所有者也会放弃其资源,社会就可能浪费资源的利用。德姆赛茨把维护产权的费用称之为“维权费用”。

“维权费用”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的边界形成,如果某些资源在市场中的维权费用高于其在企业内部的维权费用,则有利于企业的出现;如果某些资源的维权费用低于其在企业内部的维权费用,则不利于企业的出现;如果某些资源在市场中的维权费用等于其在企业内部的维权费用,则重点计算交易费用。

另外,德姆塞茨还提出了产权的起源,他认为,产权意味着权利对所有者自己或他人有益或有害6。当资源成为公共品的时期,一定是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一旦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中被提高以后,资源的过度利用必定损害资源的充分利用。此时,考虑到维权费用比较低或者资源的收益大于资源的维权费用的情况下,将资源的属性由公共性变为私有,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德姆赛茨总结为:“当内部收益变得比内部化成本大时,产权就发展起来将外部性内在化。”7

最后,德姆塞茨还科斯的论述中发现了产权的使用权可以分解的现象,当然,资源的收益权也可以分解,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使用权和收益权,他们都可分解。德姆赛茨(1988)界定了资源还有两种权利:独占权和转让权8。至此,我们可以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它包括:独占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其特

5德姆赛茨(1964),"产权的行使与交换",载《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M],盛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59页。

6德姆赛茨(1967),"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M],盛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81页。

7德姆赛茨(1967),"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M],盛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83页。

8德姆赛茨著,《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M],段毅才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点是产权束都可以分解和交易。独占权的不同归属,决定了产权的性质是私有、国有、集体所有还是共有,而产权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交易的质量和交易费用有所不同。不同产权的所有者,计算方式和考察信息的动力不同,如国有产权的独占者和私有产权的独占者不可能有相同的激励,这是由经济人的本性使然。

诺斯早期的思想继承了科斯的想法,但又受到其他学家的影响,他认为,产权关系是个人对财产的一种排他性的占有关系,这种排他性的占有关系在给经济主体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交易成本。诺斯对产权的分析一贯坚持的观点是:产权的激励机制是理解经济绩效的关键,产权边界清晰,具有排他性和可交易性是产权相对完善的主要条件。9产权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人在交易成本的约束下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的过程中进行的自由贸易的产物。通观历史,当今许多资源更近似于公共财产而不是排他性的占有,所以达到有效率的边际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存在,社会所达到的最好状态仅是提高私人收益尽可能接近社会效益,以提供激励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对诺斯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创立的。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理念里,研究这个世界的方法不是首先研究现实世界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而是先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再用现实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做比较,才会最终发现现实的世界的效率的高低。面对新古典的理想世界,科斯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家忽略了交易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交易费用。也可以说,交易费用的高低影响了交易分效率。所以,科斯给新古典的理想世界增加一个交易费用的因素。首先,科斯创立交易费用的概念是从企业的性质开始的。科斯(1937)提出,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原因。他发现,市场并不是配置资源的唯一场所。市场之外,企业也是配置资源的一个场所。市场是依赖价格配置资源,而企业是依靠权威配置资源。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包括签约前的搜寻费用、签约中费用和签约后的监督费用组成的,而企业的内部包括管理费用。当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大于同一笔资源在市场中配置的交易费用时,资源在市场中配置;当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小于同一笔资源在市场中配置的交易费用时,资源在企业中配置。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

9陈书静《诺斯经济哲学思想研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制度演化理论的视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念,可以假设:理想的市场交易费用为零,市场的效率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当然降低交易费用,一定会提高市场的效率。科斯(1960)进一步完善了交易费用理论。他提出产权和交易费用是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当交易费用为零时,产权如何配置,对效率的影响并不重要;其二,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产权的归属影响效率。因此,界定产权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产权是明晰的,一旦资源的产权配置不利于效率的提高,那么,可以通过交易产权,把产权交还给最有利于利用资源的人,市场的效率就会提高。否则,产权不明晰,产权的交易成本会上升,市场效率不会提高。如果某个国家处在产权明晰的状态,市场的功能很完善,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提高;如果某个国家处在产权不明晰的状态,市场的功能就不很完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就会提高。因此,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诺斯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效率提升与国家的产权是否明晰,交易费用的高低有密切相关度。

诺斯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诺斯认为交易费用的降低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以西方世界兴起为例阐述诺斯的理论思想

(一)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10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的增长必然比人口增长的更快,一旦社会上没有刺激去从事经济增长的活动,那么社会经济将处于停滞状态,并且会导致人均收入的非持续增长。投资和合创新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有时却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原因在于没有实施所有权制度,海盗的最终消失也是因为舰队在国际上实施所有权的结果。11所有权的建立可以提供更为经常的刺激,没有所有权,就不会有人拿私人财产去冒险

10【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2版,第5页.

11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

为社会谋利益。而所有权置于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之内,创造新的所有权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这些新的制度安排能使其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效率,鼓励创新,减少市场不完善。我们可以把政府看成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由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当产品增长快于人口增长时,就会出现经济增长,当所有权使从事社会生产性活动有利时,也会出现经济增长。

历史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所有权的建立,一二零零年至一五零零年期间,西欧的许多政治单位在经历了扩张、联盟和合并,战争使政府费用增加,初期竞争中的民族国家,持续面对财政危机,由于所有权创建形式的不同,所有权有效的国家解决财政问题生存下去,而所有权无效的政治单位则被对手吞并。可见,所有权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荷兰的成功之所以被许多学者研究,原因在于虽然它是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小国,但却发展迅速。荷兰不是依靠自然的恩惠,而是发展了比其对手更有效的经济组织,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其国家之小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12商业贸易的发展是近代初期荷兰经济的原动力,欧洲人口增长可以刺激创新,而创新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又提高了经济组织的效率。13资本市场的建立是荷兰这个时代的特征,利用市场组织的费用是达成交易的费用,对衡量荷兰经济都是比较有效的。市场越是有效率,创造贷款所需要的搜寻、谈判和实施费用就越低。14荷兰资本市场的效率在于它作为西欧的货币市场从一开始就是集中的。那里对外贸易集中,创建和扩展了欧洲资本市场。这样,搜寻费用降低了,而基本的和辅助的制度的创立则降低了交易费用。15荷兰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政府,使其经济得以发展。当时荷兰的贸易和商业发展迅速,突然兴盛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因为降低了交易费用的商业创新得到了法律的承认,产权得到了保护,例如当时荷兰允许外国商人和有专业技艺的手工业者获准继续从

12【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2版,第165页.

13【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2版,第168页.

14【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2版,第174页.

15【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

事他们的职业,尽管地方行会会加以反对,这样大多数企图垄断的做法都受到了遏制。这也证实了诺斯早期的思想,降低交易费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然而,法国和西班牙由于没有创建一套提高经济效率的所有权,使经济陷入了停顿,属于竞争失败的国家。法国的财政政策几乎采取了一切可以想象的手段阻挠了一个广泛的市场的扩展,因此放弃了由此可能带来的增益,十六世纪的人口增长导致收益严重递减,结果提高了土地的价值,实际工资下降,以工资为生的劳动阶级陷入困境。16近代初期法国农业的日趋虚弱是由收益递减及阻挠有效调整和新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造成的。西班牙与法国在政治发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代议机构为得到稳定而放弃对征税的有效控制,王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利。在农业方面,对羊主团有利的法令阻挠了土地所有权的发展。17西班牙力图统治西方社会,并试图靠外部岁入来达到这一目标,最后遭到失败。法国和西班牙经济发展的失败也证明了诺斯的早期理论中关于产权的理解是正确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产权界定清晰、低交易费用的制度。

英国看到了这三个国家发展状况,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英国认识到自己缺乏法国的规模,又缺乏西班牙的外部资源,也没有建立有效率的制度。英国必须寻找一个中间领域,建立了一个新大陆市场。荷兰的发展缺陷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可以鼓励经济增长的所有权的有效率的知识产权制度,英国孤立荷兰,仿效尼德兰的所有权和制度规定,英国在最初发展所有权以及将所有权应用于创新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它有集中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有可能开打潜在大市场的权威。另外,英国利用市场的费用下降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来源,交易费用的下降使英国在十七世纪能够供养增长的人口并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标准。到一七零零年,取代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率、发展最快的国家。这就说明诺斯思想中提高的产权清晰和降低交易费用的促进经济增长中缺一不可,它们同时作用,可有效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三、经济史结构与变迁中的国家理论及意识形态理论

16【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2版,第155页.

17【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1

(一)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

诺斯的国家理论,将马克思和契约论学者的思想综合起来,他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基于一种“暴力潜能的分配”。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18诺斯认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然而,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正是“暴力潜能”的分配理论使两者统一起来。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的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19

然而,国家的存在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为国家在产权的界定中起决定性作用。诺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国家模型,博弈的基本规则是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租金得到最大化。第二个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基本规则,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20该模型提出了竞争约束与交易费用约束。这两种约束往往会造成产权的无效率,但统治者有势力的选民的反对,认可了这样的产权结构,不考虑对效率的负面影响。有效率的产权与无效率的产权相比,交易费用减少了,有可能会使国家的税收增加,但却导致了更加激烈竞争的产权结构。

一个国家的增长过程是内在不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也就是说,要想建立高效率的,稳定的经济结构,离不开对其起支持作用的政治制度。国家是诺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使经济增长或衰退的产权结构都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诺斯认为,国家的权利无限大,国家对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斯吸收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合理之处。“马克思使意识依赖于一个人

1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第21页.

19【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第22页.

20【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第24页.

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种见解是对发展成‘阶级意识’的一个重要贡献。”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相互联系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的,它必须解释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是如何成为更大的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说明了与这套理性相吻合的过去情况。21诺斯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并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制度的合法性联系起来,为的是能解决“搭便车”的行为。诺斯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这是各种主要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22

诺斯所说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使人们的决策更能发挥作用。诺斯将意识形态渗入到人们的道德伦理中,形成了另外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自觉形成的,能避免一定量的“搭便车”行为,于是人们把这种行为当做了一种潜规则。当人们发现这种意识形态与经验事实不相符时,就会逐渐改变它,直到符合事实情况为止,统治者对制度的研究与制定离不开统治者对意识形态的有效利用,并以此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

四、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企业改革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走了一条渐进演变的道路。诺斯《西方世界兴起》一书中指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必然要求形成一种制度安排来激励人们增加劳务活动,减少闲暇时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进步,增加相应的报酬,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建立密切关联,在从产权变革的角度看,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营权的改革,主要是探索搞活国有企业的各种经营方式,采取了放权、让利、实行责任制等改革办法。第二阶段是所有权的改革,主要是探索发挥国有经济作用的战略定位,采取抓大

2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第57页.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第59页.

放小、行业布局调整、推行股份制的改革措施。中国的改革经营权,明确所有权,完善各类法规制度及加强制度实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不充分证实了诺斯所强调的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诺斯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下面具体阐述一下中国两个阶段的经济制度改革:第一阶段的经营权的改革,是指以经营权为主的国有企业,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围绕着责、权、利三个方面进行的,突出特征是扩权、让利和实行责任制。在改革初期,从行政分权到对国企放权,是改革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是国有企业向正确路径迈出的第一步,随后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首先下放企业内部管理权,增强企业内部活力,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出现了企业生产与管理不协调的问题,政府减少对企业的管理权,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逐渐实现了政企分开。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实行责任制以后,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第二阶段的所有权的改革,与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市场供求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上有缺陷的国有企业不适应这种形式的竞争,经营上陷入了困境。由于形式所迫,必须进行所有权的改革,有的小型国企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将企业净资产卖给职工,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也有的小国企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但必须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就是抓大放小的思想。针对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情况,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关于发展股份制的政策也是渐进的,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受到排斥,但后期股份制的可适用性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一种选择。

回顾中国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所采取的基本制度改革思路,联系诺斯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思想,证明了诺斯的产权清晰,降低交易费用可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以及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并且在中国的改革中得到了证实。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二、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是相对前两个时期的新制度学派。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新的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老制度主义便衰竭下去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爆发得更加频繁,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主流经济学还是不能对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承袭了老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的新制度主义,在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凡勃伦的传统,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进行批评,虽仍以“异端”出现却又受到人们偏爱。 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中主要分析了:权力和权力分配,集团利益和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经济的不同组织结构。加尔布雷斯关心“公共目标”,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探究了这种社会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建立了“抗衡力量”—“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并提出了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建立“新社会主义”。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中,提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这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从而使黑人问题成为美国的困境。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还存在着“扩展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改善和“回荡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恶化。该理论精辟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 (一)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新制度学派对制度变迁的研究 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研究的制度,不仅包括各类组织(公司、工会、国家、企业主协会等等),还包括社会集团的行为准则,社会意识类型。加尔布雷思自称他的研究是所谓“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他不考虑所谓“经济增长”,认为对“结构”的研究比对“增长率”的研究更符合实际,制度方面的目标比“增长率”的目标更为重要。加尔布雷斯认为,应当把重心转移到“质”的方面来,应当主要采取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对制度的解释 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在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和广泛存在的习惯。现实的经济制度(私有制、货币、信贷、商业、利润等等),只不过是心理现象(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加尔布雷斯甚至“把人通常当作习惯和遗传下来的思想、态度的奴隶,这种习惯和遗传下来的思想、态度的合理性只是偶尔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三)(1)

新版公共政策概论练习(三)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所进行的研究。 A. 政策实施效果B.公共政策全过程 C.政策方案D.公共政策执行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B.评估实施C.评估执行D.评估完成 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 A. 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完成 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 A. 公共政策评估计划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 B ) A. 事实判断B.价值判断C.经济效益判断D.社会效益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 )

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 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 )的整合性评估。 A. 环境发展B.社会公平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 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 ) A. 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 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 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 )。 A. 政策制定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ABC ) A. 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计划 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 ) A. 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 C.落实评估资源D.得出评估结论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诺斯理论

诺斯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而名噪经济学界。他对中国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深感兴趣,并多次来华进行考察研究。他说,中国经济改革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进行渐进式的经济变革,比如通过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从个人交易到非个人交易转化,要制定清晰的规则。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法规已经存在,但并未认真实行。因此,有必要破解市场经济的阻力,以减轻交易成本。 诺斯指出,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在竞争中有输有赢,但终究是很好的分配资源的办法,要朝着公开公平的方向努力。当然,政府也应考虑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 诺斯还同国家统计局官员和海内外经济学家就制度经济学、中国贸易顺差等问题展开探讨。他在回答经济学家的提问时表示,他认可并希望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能够丰富其制度经济学的思想。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诺斯“始终如一地站在近些年来席卷经济史学界的新浪潮的最前沿,而这股浪潮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于悬而未决的经济史问题”(马克?布劳格语)。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诺斯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已经变成了新经济史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政治学派的学术中心。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在其早期对远洋运输和美国国际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与福格尔所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并驾齐驱,将新古典生产理论与经济史中所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这种新的方法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诺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利用产权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中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诺斯的早期著作,诸如《美国从1790年至1860年的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等等,对此作了充分的反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斯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分析西方世界最近两个世纪中工业化的更为一般的理论。其目的是探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趋势,经济发展对制度的内在要求。诺斯这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绩效》等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开始总结他30多年研究经济史的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经济学尤其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理论。在这一方面他的著作主要有《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增长》。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概括起来说,诺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第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第三,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一)、产权理论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引言 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

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非常粗略地)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发生的制度变迁原因的研究,它尤其关注经济组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一理论在有些观点上是很薄弱的,而且有时的解释是惊人的简单。不过,本书确实代表了向着一个有用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步,它确实对美国的经济经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 既然本书是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而作。它在写作历史时可能偏离了模型和理论的作用,尽管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准确的。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交替使用“模型”与“理论”两词,它们将既指一系列假定相关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一、理论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 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 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7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一、中国:悄然兴起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在中国,“史学危机”已是谈论了多年的话题,在一次更甚于一次的商业化大潮中,专家的呼吁不过如几只“泣血杜鹃”的哀鸣,根本无济于事。然而,在大洋彼岸只有200 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为商业化的国家美国,道格拉斯·诺斯却名噪一时。他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 年3月,诺斯教授应邀来华,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作题为“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的演讲。光明日报以“中国过渡经济学诞生”为题作了报道。诺斯是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1989 年,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在中国翻译出版,诺斯开始为中国经济学界所知晓;1991 年,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由中国两家权威出版社出版;1994 年,他的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也在中国出版。至此,诺斯在中国经济学界成名知名人物。在中国,一段时期以来,历史及经济史如此之冷,而诺斯却如此之“火”,的确是一个强烈的反差。那么,中国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很明显,诺斯在中国走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处在改革过程中,处在由 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用诺斯的专门术语讲,就是处在“制度变迁”中,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参考。同时,“诺斯热”也说明,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传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二、经济史:是远离现实的“学问”吗?中国改革需要制度变迁理论,呼唤过渡经济学产生。这就是“诺斯热”的原因。然而,改革模式的选择,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与我们自己的不可割断的历史有关。正如诺斯反复强调的“你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么进行的”〔1〕。然而,可悲的是,诺斯的学说,被中国经济学界所重视的,仍只

第七讲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0

第七讲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制度效率存在递减现象,这意味着当制度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制度的变迁是必要的。那么,制度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要推动制度变迁? 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发展了一个关于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加以解释。 第1节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需求一供给”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供求分析的一个直接应用。 1、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最早对制度变迁进行供求分析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是舒尔茨。在1968年发表的《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舒尔茨明确地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它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之中。 戴维斯和诺思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再次将制度供求分析应用到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并对引起制度安排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 拉坦1978年在其《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的论文中,明确使用了“制度变迁的需求” 和“制度变迁的供给”概念,并在诺思的基础上对引起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变化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拉坦还指出了舒尔茨和诺思等人的制度供求分析的不足,即对制度变迁的供给缺乏分析。 戴维·菲尼1988年对制度变迁供求分析中过于强调需求忽视供给的不足再次提出批评。他说:“正像早期就技术变化所作的研究中有很多集中分析需求引致这个机制一样,制度变化方面的若干重要论著是遵循科斯的观点,即认为制度是在变化所得利益超过变化所需成本时改变的。这种观点确认交易成本在影响制度安排的选择中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制度变化中的供给的政治经济方面普遍地未作明白交代。” 林毅夫1989年总结性地指出:“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 2、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对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进行了比较全面总结的学者是戴维·菲尼,他在1988年的文章中勾画了一个分析制度变迁的启发式框架。 戴维·菲尼把制度分为三种类型: (1)宪法秩序。宪法被定义为对管理的条款和条件(集体选择)的规定。 管理包括规则的制定、规则的应用和规则的坚持与评判。 宪法规定确立集体选择的条件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一经制定,那就要比以它们为根据制定出来的操作规则更难以变动,因而变化缓慢。这类制度的重点在于集体选择的条款和条件。 (2)制度安排。它是在宪法秩序框架内所创立的,包括法律、规章、社团和合同。 (3)规范性行为准则。跟宪法秩序一样,规范性行为准则也具有变化缓慢、难以变动的特点。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以合法性来说是很重要的。 戴维·菲尼认为,作为一个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的启发式分析框架,除了提出各类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

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第一篇,制度 第一章 诺思就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他对制度的基本理解:“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接着指出:“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化方式,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制度”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有了对人类社会的制度现象的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在这本著作中,诺思首先讨论了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的三个基石性问题,即人类合作、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问题。 制度分为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 第五、六、七章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总第99期)   【理论学习与探讨】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韩 晶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① 一、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动因 什么是制度及其变迁?诺斯说:“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②或者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他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③可见,诺斯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④,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⑤诺斯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到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所有权与制度结构的变迁是说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⑥ 据诺斯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但由于一些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有制度安排)的形成,从而出现了制度的变迁。诺斯具体分析这些因素:(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出需要企业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是它资本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企业不能够等额地增加资本和技术,组织有必要变迁,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取代合伙制,是因为它能为创新者获取内涵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提供了制度条件。(2)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外在性即有些成本或收益对决策单位是外在的。如企业做出的决策没有承担内涵于决策中的所有成本。消费单位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该单位的消费,而且取决于其他单位的消费。诺斯认为当排他很困难时,要组织私人方面的市场将外部性内在化是有成本的,而通过政府的强制安排既可能增加社会的总收益,又可能降低成本。(3)对风险的厌恶。诺斯断言大多数人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被创新,总利润将会增加。如保险业专业化增加了成本,但组织创新仍有利可图。(4)市场的不完善。传统古典经济学假定所有市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而产生与变动来研究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指出各地区经济绩效各异的根源。在回顾诺斯理关于制度本质、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其一,诺斯过于简化政府对制度变迁的推动过程,忽略政府在认知、决策决策方面的作用机制;其二,诺斯在以产业个案阐述制度变迁原理方面有所欠缺。 标签: 诺斯;制度变迁;学习;认知;信念 1 制度与制度变迁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North,1990)。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是非完全理性的,无法充分认知并对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与非稳定状态(non-ergodic)的外在环境做出充分反应,进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将带来极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降低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立人与人互动式的稳定架构,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制度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结构形成的诱因。 制度来源于人们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perception)。认知的背后隐藏着行为人不断积累过去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这一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运行。伴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行为人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认知。经由经年累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套可以诠释外部环境的框架得以形成,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信念(belief)。在行为人面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时,信念扮演了“过滤器(filter)”的角色。由于信念的形成与制度形成的目的相同,二者都在与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建立秩序,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信念与制度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制度变迁得以进行源于具有主流信念(dominant belief)的组织决策者(企业家)发挥的推动作用。因组织一方面在制度所提供的诱因下追求利益,另一方面在又受制于既有制度的影响,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组织将会致力于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如:社会竞争增加、资源稀缺等)。在此过程中,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组织将积极推动制度的变革,进而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 2 制度变迁的特征 制度变迁由组织决策者的推动,因而变迁过程中隐含了以下两个特点: (1)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在既有的制度中,组织享有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果、调整预期四种报酬递增的效果。报酬递增使得组织在持续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白搭车问题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向

白搭车问题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向 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 , 1920—)是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系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在新经济史层面贡献极大,他不仅使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与历史计量学的统一得以实现,而且还建立起了统摄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目前已在世界经济学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论文和著作可以用卷帙浩繁来形容。有一些学者通过仔细考察后指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存在前后变化的。如Ankarloo 就曾指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后期明显背离了新古典模型,而加入了过多的非经济约束。[1]Fine B.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0993438.html,onakis 也指出诺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作品中,神话、偏见以及宗教禁忌等非正式约束较以往更加突出。[2] 中国学者韦森认为,从诺斯2000年后的一些论著中可以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和意向性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3] 晏鹰和朱宪辰则认为诺斯的制度生发观经历了从理性建构到认知演化的发展过程。[4] 虽然不少学者都勾勒出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变化的轨迹,但却普遍忽略了这种变化发生的深层机制。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我们的研究就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一、诺斯解释“西方世界兴起”的逻辑线索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学者普遍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忽略“制度”这一因素表达过不满,但无可怀疑的是,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修正也就成了新制度

经济学学者们惯用的策略。诺斯也是如此,他虽声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有必要增加与经济社会变迁相关的制度维度和时间维度,[5] 但他并不谋求颠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新古典理论在分析发达国家的市场时做出了重大贡献” [6] (P14),这种贡献主要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那套作为“强有力分析工具的价格理论” [7] 。所以诺斯在进行经济史研究时,首先会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集中去考察经济绩效。如《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一个理论模型》一文采用的就是“标准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 [8] 。 1 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更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描述制度变革的参数转换” [9] (P5-6)的典范之作。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斯首先确立了一个有关“人口增长”的逻辑基点,然后依据此基点运用新古典模型进行推演。诺斯首先分析的是公元10世纪左右的西欧庄园制度。他指出:当封建主义能为当时四分五裂的社会提供稳定保障时,人口便会开始增长。“一旦人口增长使庄园人满之患,总有新的土地开垦出来,并在新领主的保护下耕作。” [9](P17)人口增长会导致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出现,要想克服上述问题,只能期待技术的飞速提升,倘若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技术的飞速提升,则只能寄希望于移民了。土地边际收益递减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荒野逐渐被移 民开发的浪潮席卷,商业和作为商业中心的市镇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到了13 世纪,欧洲的荒野基本上开发完毕,于是更严重的边际收益递减出现了。土地彻底成为了稀缺资源,劳动力则变得十分充裕,相对价格在这个时代出现了重大变化:“农业价格相对于大多数非农业价格上升,也相对于货币工资上升,但也许不像租金上升得那么多。”[9] ( P64)这样就有两个难题摆在庄园 领主面前了,一是物价水平上升引起了货币收入实际价值的下降,而土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 2002-3-21 13:38:05《人民日报》网友之声心文整理阅读5次 近些年来,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特别地流行,这一方面是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斯派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日益扩大的影响,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科斯和诺斯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其学派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由这样三个关系很近的理论所组成: (1)交易成本经济学; (2)产权经济学; (3)制度变迁理论(或称“制度创新理论”)。在今天这个讲座上,我只打算把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给大家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故事应当是从1973年讲起。1973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经济史学著作。尽管这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中文译本也不过13万字左右),但它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甚至称它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用两句简单的并且是极不全面的话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那就是: 它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工具,从全新的角度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历史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重新考察和解释,并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制度这一被传统经济学所长期忽视的因素在近代欧洲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