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一历史背诵资料

必修一历史背诵资料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理解)

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义务:受封诸侯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宗法制(理解)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②规定大宗与小宗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及影响(应用)

(1)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

②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③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2)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理解):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理解)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运用)

(汉)察举制——标准:品德(魏晋)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隋唐)科举制度——标准:才能

(1)创立:(隋朝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3)影响: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政府;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对中国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4.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识记)

(1)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监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5.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本原因);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国家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运用)

(1)缘由:明太祖废丞相后,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2)经过: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理解)(1)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影响(理解)

(1)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

动摇了旧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奴隶主民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影响:

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理解)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理解)

(1)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阶级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缓和社会矛盾。(3)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4)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装。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运用)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

(2)影响:①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权力增强,

②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运用)

(1)形成: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2)含义:内阁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党组成,在大政方针上内阁成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又称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

(1)主要内容①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

(3)原则:分权与制衡

(4)评价: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识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识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第10课鸦片战争

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赔款;开五口通商;关税协议。

(2)《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外国公使进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十口通商;赔款。

(3)《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赔款。

2.★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识记)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应用)

内容:割地;赔款;开四口通商(重庆—最内地);★设厂免内地税(资本输出为主开始);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割地——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

赔款——大大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四口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设厂免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八国联军侵华时间(识记):1900年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运用)

内容: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③拆除天津到北京沿线设防,允许各国派兵驻扎;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的时间、太平天国定都的时间和地点(识记)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 1853年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应用)

(1)《天朝田亩制度》:目标: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内容:平均分配土地;财产分配,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评价:进步性: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13课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理解)

(1)时间: 1905月年8;地点: 日本东京;

(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4)机关刊物: 《民报》

(5)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识记)

(1)1911年,武昌起义发动

(2)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定都地点: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

★(1)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2)意义: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上: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经济上: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理解)时间:1919年

★意义:①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③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成立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历史意义::

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

中华民族的利益;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识记):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4、北伐战争的对象(识记):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第15课国共得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识记)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

2、八七会议主要内容、意义(理解)

★(1)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清算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确定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决定起义)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指土地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3、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

(1)红军长征的时间:(1934年——1936年)

★(2)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4.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

★(1)主要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军事上、组织上)

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6课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理解)

(1)九一八事变:1931年影响: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2)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识记)

★(1)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2)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1940年,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胜利。

3、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识记)

南京大屠杀;河北潘家峪血案;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等

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解)

⑴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⑵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理解)(1)目的: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

(2)结果: 1945年10月签署《双十协定》,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识记):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理解)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影响: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理解)

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理解)

标志: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意义: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2.巴黎公社革命的意义(理解)

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的结果(识记)

结果:推翻了统治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代表工农的苏维埃和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2.“四月提纲”(1917年4月)的主要内容(识记)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理解)

⑴革命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⑵历史意义:①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③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④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理解)

(1)背景:①军事上,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②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③决定首都、国旗(五星红旗)、国歌;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理解)

1954年9月北京,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上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

(1)实施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2)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自治区和自治机关。(3)建立过程:最早建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识记)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识记)

①法律制度的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民主制度方针: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1998年通过了《村委会组织法》,扩大村民民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理解)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理解)

(1)背景:①两岸长期分裂,渴望统一;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理解)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和1999年。

★(2)香港、澳门回归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3.“九二共识”(理解)

(1)背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开始经济文化交流,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理解)

(1)内容及意义:新中国诞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主要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影响(理解)

(1)提出:1954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理解)

(1)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2)万隆会议,1954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理解)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为什么能够恢复: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②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③美国孤立中国

政策的失败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理解)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②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经过:1972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3.★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识记)

新时期外交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表现: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行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亚太经合组织)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上海合作组织)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的含义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理解)

“冷战”含义:地点:欧洲;手段:除战争以外;目的:抵制共产主义运动

标志: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运用)

目的:加强联合,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联合过程: (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

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战后日本的崛起(应用)

★(1)原因:战后民主改革;美国的援助;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欧洲、美国三足鼎立;谋求政治大国

(4)启示: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

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3.不结盟运动兴起(理解)

标志:1961年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

形成。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理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一超多强

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成立与扩大;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俄罗斯力

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