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人性新阐释

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从《史记·赵世家》的最先情节建构,到后来的最具代表的改编本《赵氏孤儿大报仇》,以致现代剧作家们的诸多改编,我们可以看到在故事的流传中,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时代特色与人性色彩。同样是由史记改编而来,本文拟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和2010年贺岁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来看“赵氏孤儿”故事在现代的新阐释。

关键词:赵氏孤儿;道德人性;

Abstract :"orphan" story circula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Zhao Shijia" the first plot construction, to later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aptation of the "orphan of Zhao great revenge", so that many adaptation of modern playwrights, we can see in the popularity of the story, people give it different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humanity.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is also adapted to, this paper from the comparison of Yuan zaju "orphan of Zhao great revenge" and 2010 New Year film "orphan" point of view "orphan" story i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

Keyword: Orphan; moral humanity;

2010年的贺岁档无疑是风起云涌的,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作品《赵氏孤儿》能够在此大放光彩,不仅是自己所积累的名望,还有“赵氏孤儿”这个古老故事首次被搬上了银幕,用电影的手法来进行了新的阐释。

一、“赵氏孤儿”的主题变化

赵氏惨遭晋侯灭门的历史,最早记载于《左传》,直到《史记·赵世家》才出现了“护孤”的情节,这最终成为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蓝本。

我们首先来看看,在《史记·赵世家》里的“赵氏孤儿”: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於宫中。夫人置儿绔中,……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景公问:“赵尚有後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司马迁著,顾颉刚标点,《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783—1785 页。)

在《史记》中,屠岸贾可谓是十足的恶人,诛杀异己,消灭对手,斩草除根,绝不留情;而程婴、公孙杵臼作为赵家的门客,为了保存赵家最后的血脉,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生命来完成自己的道义,他们用“他人婴儿”代替来保存赵氏孤儿的性命。程婴再带着赵氏孤儿隐居山林十五年后终于出来报仇,诛灭了屠岸贾全族。在这里,司马迁虽然不乏对程婴公孙杵臼为大义而舍身的赞誉,但是更过的是用近乎理性的公正的旁观者态度来记录这样一件历史事件。

而在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对这些基本的情节要素已然做了改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人婴儿”改成了程婴自己的婴儿。作为父亲,要用自己孩子的命来换取另外一个孩子的存活,是多么大的牺牲,又会有多么大的悲痛,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屠岸贾怒云)我拔出这剑来,一剑,两剑,三剑。(程婴做惊疼科,屠岸贾云)……(正末唱)[梅花酒]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呀,想孩儿离褥草,到今日恰十朝,刀下处怎耽饶?空生长,枉勋劳,还说甚防老?……(程婴掩泪科)(正末唱)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程婴舍子救孤,心痛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屠岸贾为感谢程婴而收他为门客,并且认赵氏孤儿为义子,这些都是在《史记》中所没有的新情节。程婴与赵氏孤儿在屠岸贾家二十载,程婴以书画向赵氏孤儿展示了曾经发生的家门惨

案,而赵氏孤儿最终也报的大仇。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忠义被渲染到了极致,他们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不仅穿起了故事,并且是作者最主要要表现的一种来自士大夫群体的“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舍生取义这样一种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且也极力描写了屠岸贾的恶,杀贤谋反,心狠手辣,为了斩草除根情愿杀死全城的一月以上半年以下的婴儿,一个雄心勃勃的阴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被迫接受赵孤,在一系列的偶然之下,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与妻子而保住了赵孤的姓名,但是程婴本身已经是在复仇的信念的支持下抚养赵孤,对于庄姬所交代的平凡人的生活置若罔闻,他的复仇之心蚕食了一切,忠义已经荡然无存,他的身上所具有的仅仅是善良的小市民气质,他善良他也自私。而屠岸贾在电影中的恶则被大大的削减了,他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一种逼不得已,对赵氏父子咄咄逼人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太过残忍,尤其是到了电影的后半段,他与赵孤的相处中,更添了父亲的严厉与温馨。在电影中,更多的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宽恕,复仇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动力,也失去了目标,在犹豫与时间的夹击中,复仇者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赵孤杀死了屠岸贾而程婴也死去,以这样的代价来复仇已然没有了本身的意义。

二、忠义的淡化

在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作者纪君祥更多的是为我们阐释一种来自春秋时期,自古而来的忠义观。所谓“忠”,就是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所谓“义”,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忠义”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而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千年沉淀中,已然是读书人的思想根基,就算是像元代这样由异族统治的时代,它仍然是存在并且是深入人心的。赵盾亲民爱民的形象在开篇就有所描述,这正义的一方曾感化了屠岸贾派出的杀手锄麑,锄麑“触树而死”,曾让接受赵盾出于仁心救助的饿夫灵辄拼死相救,在赵氏家族遭受巨大变故的时候,还有诸多人来进行搭救。程婴虽然只是民间的医生,但是在面临赵氏家破人亡只剩赵氏孤儿的时候,毅然担起保护和抚养的责任,在得知屠岸贾要诛杀全城一月以上半年以下的婴儿时,决定将自己的儿子牺牲,保住赵氏孤儿也救下全城的婴儿;而旧臣公孙杵臼更是以死骗过屠岸贾,用鲜血保护赵氏孤儿,掩护程婴;将领韩厥在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并且在其后自杀明志。屠岸贾作为杀贤谋反的恶人形象,也是贯穿到底的。这些,都突出显现出了古时的忠义气节。

而电影《赵氏孤儿》对这种忠义气节做了淡化的处理。作为冲突的引发者,赵盾、屠岸贾没有明显的忠奸之分。赵盾应该是一个忠臣,他经常提醒国君要说“正经话”,要“圣明”,不要“辜负了一国百姓的殷切心意”;但他的强势也为君子所不齿,忠臣形象打了折扣:动辄教训国君,安排临产的庄姬送夫出征以造舆论(屠岸贾的门客评论:这不就是告诉大家,天下是赵家的),赵朔一打了胜仗就叫国君也去迎接;其子赵朔的强势更是不断在他的忠臣形象上抹黑。因为赵家父子的强势,国君显得很弱势,弱势到“羡慕”赵家,甚至到不敢

说实话的地步,这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赵盾的忠臣形象。屠岸贾应该是一个奸臣,弑君,陷害同僚,拿无辜婴儿做人质:“奸臣”、“坏人”的帽子似乎戴定了;但他又被设计成受赵氏家族排挤的功臣,“大家都说,领兵打仗的应该是屠岸大人呐”,只能埋怨“我的功劳他们早忘了”,赵氏父子明知国君让他当替罪羊却仍逼他受辱:给屠岸贾安排了一个日渐受排挤、受逼迫的生存环境;剧中还给他一些原则性,比如说“我不杀女人”(实际上,“灭族”当然要杀女人,剧本在此甚至牺牲了常识)、“我不杀庄姬”,在问到是否要杀庄姬“肚子里的孩子”时屠岸贾并未回答(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解释为什么韩厥是奉命取孩子而不是杀孩子,也可以部分解释屠岸贾为什么对公孙杵臼和程婴夫妇说要“看一眼”孩子,让观众可以合理猜测:屠岸贾要杀的只是男孩子),屠岸贾也并未像穷凶极恶者杀人灭口——全程参与弑君、嫁祸的门客一直活得好好的就是证明;剧中甚至还给了屠岸贾不少父爱和人情味,他认为“天下会有这样的人吗,为了一个孩子,牺牲一百个婴儿的性命”,他认为韩厥放走婴儿可以理解,“换了我,也许我也会这么做”,他在仇人的儿子要被杀掉时挺身相救,最后在明知自己“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后还让仇人“远走高飞”,等等。一个有原则、有父爱、有人情味的,受排挤、受辱的功臣,让“奸臣”、“坏人”的形象又模糊起来。作为冲突的继续者,程婴在整个事件中失去了妻儿,堪称“义士”。但称其为“义士”又比较勉强。

首先,程婴其实并不想帮忙。

其次,程婴的“义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因为程妻阴差阳

错将赵氏孤儿交了出去,又由于公孙杵臼用死造成了一个骗局,让程婴不得不在两个婴儿都死与只牺牲自己的孩子之间做出抉择。再次,就是这样一个“被逼”的“义举”,剧中还借程婴之口又否定了它。后来屠岸贾说程婴“亲手把孩子交给我的时候我才相信了这是赵家的孩子”,程婴回应道:“你骗了我”!好像最后程婴的“义举”不仅是受了公孙杵臼的欺骗,还受了屠岸贾的欺骗。程婴在“复仇”之路上的延宕也弱化了程婴的“义士”形象。首先,和韩厥一样,他后悔自己的“义举”,说“早知道出不了城,就不会带屠岸贾去公孙大人家”;其次,他想复仇,又拘泥于原则——“我只是个治病的,不害人”;再次,他想让屠岸贾“生不如死”,要让程勃与屠岸贾“相亲相爱”,然后“一剑砍了”屠岸贾,但似乎又羞于让无辜的孩子受到牵连(这一点剧中借韩厥之口说“你对这孩子不公平”从侧面提点出来),所以只好说自己的复仇计划是养大这孩子,将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这当然是报仇,而且是杀仇人的“心”;但剧中又借程屠二人的对话模糊了这一点,屠岸贾说“你不是要我死,你是要我变成天下的笑柄,生不如死”,程婴否认道:“不对,我救你是因为勃儿要报答你”,似乎想把自己从复仇中撇出来。唯一能称得上是有气节,应当是公孙杵臼,为了救下朋友家的最后一点血脉而不惜牺牲自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电影中,古时的忠义气节已经淡化了,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犹疑,在忠义中间游荡,但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复杂,在面对选择时,人的怯懦、自私。

三、复仇的消解

复仇是“赵氏孤儿”故事中的母题,作为赵氏最后的血脉为了报家族的仇恨而杀死屠岸贾,这是故事的结局,但是怎样完成复仇,在杂剧与电影中又有不同的描写。

在杂剧里,复仇的意念是很明确的,赵朔在临死前就叮嘱庄姬: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休要提报仇的事情,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就取名为“赵氏孤儿”,等到他长大成人就要为家族报仇雪恨。庄姬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把赵氏孤儿交个了程婴并且自己自杀死去,而程婴也承担起了教育赵氏孤儿并且帮助他复仇的责任。程婴在与公孙杵臼商量谋划了以程婴之子救赵氏孤儿之后,在屠岸贾家做门客一做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后,时机成熟之际,程婴就以画册来告知赵氏孤儿赵家的灭族之恨,赵氏孤儿在知道事实真相之后果断复仇,杀死了屠岸贾。元剧突出了“复仇”的主题,每一个牺牲者都嘱咐“将赵氏孤儿抬举成人,与他父母报仇”,孤儿最后也咬牙切齿对仇家“他把俺一姓戮,我也还他九族屠复仇在整个事件当中是正义的并且明确的,没有犹豫没有迷茫,有的只有果决。

在电影里依然保留了赵氏孤儿最后复仇的情节,但是对复仇的动因做了不同的解释。影片中对于复仇的情节是这样设置的,片中先是埋下伏笔,把赵盾、赵朔父子改为飞扬跋扈的大臣与将领,似乎想表示他们遭遇灭门也有自己的责任;再表现屠岸贾人性化的一面,如屠杀前他遭受的屈辱,屠杀中他放了城里的其他孩子,特别是摔死程婴

的孩子(他以为是赵氏孤儿)后,屠岸贾完全变成了一个慈父。他送义子礼物、带他上学,对义子洋溢着父子情,特别是当他看到程勃一身戎装酷似赵朔,确定这孩子就是赵氏孤儿时,仍不忍对其下手的复杂心态。比如程勃被重重敌兵包围时,虽然他一开始转身离去,可当程勃连呼“干爹救我”时,屠岸贾终于心生恻隐,转身援救,哪怕最后和赵武的对剑,他依旧没有杀他之心。这就大大减轻了观众对复仇的心理期待。反过来,影片在赋予孤儿复仇的动机时,则将赵武之所以杀屠岸贾,归结为不是因为赵家的灭门之恨,而是为了报答程婴的爱。用影片中他对屠岸贾说的话是:“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的命,为我爹报仇。”但这个“爹”并不是传说中的赵家诸人,而是眼前的父亲程婴。但是事实上,在一开始程婴临危受命时答应过庄姬:不告诉赵孤他的生世,不许他复仇,让他过老百姓的日子。程婴后来并没有遵守,屠岸贾害的程婴家破人亡,复仇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所以他讲赵孤养大,并且最终告诉了赵孤了生世,他想要让赵孤为他的家人复仇,赵孤的家人既包括赵家人也包括程婴的家人。我们不由得问程婴有什么理由拿养子的一生来完成自己的复仇?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同时,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人生不如死?复仇动机的弱化,以及人物性格的转换,是的复仇变的延宕而且非人性。

与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相比,电影《赵氏孤儿》的导演想要立足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力图将经典故事“回到常识中”,“让今天的人相信”,但是事实上在电影里面还有诸多的不合理处,忠义淡化但是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忠义,复仇消解使得故事进展陷入尴尬的

两难,而新的意义的赋予却给人迷茫之感,这或许也是导演所想要表现的吧。

赵氏孤儿 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录《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从剧本的题目正名来看,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作者赋予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这些正面人物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发展和尖锐的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尤为真实感人。例如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氏孤儿时,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了升华。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此作为试探。程婴为了保住赵氏孤儿,既要担上卖友

影评范文精选

影评范文精选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影评范文精选(一) ——《赵氏孤儿》影评 这个学期看了下《赵氏孤儿》,我想写一下影评。 电影的前一部分特别引人入胜。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屠岸贾,程婴,晋王,庄姬,韩厥。屠岸贾对赵氏家族的怨恨,起初是嫉妒赵家的军功卓越,位高名重,其实,这里,王学圻的演技可以算是精湛的,将他内心活动的变化展露出来。中国奸臣会如此之多,很多时候就是嫉妒心在作祟。看到别人比你好,就使出浑身伎俩来让别人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假传圣旨,屠杀赵家三百余口的事情。在没有做之前,内心是有挣扎的,可是心里的恶魔还是在别人的挑唆下冒出头,血腥无比。而对年幼的程勃是,孩子的天真触动内心的柔软,露出父亲般的慈爱。屠岸贾虽非善类,但也并非真正十恶不赦的坏蛋,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和不可一世,他们的被灭门倒是应了做人不能太嚣张的道理。这样的赵氏为什么不杀?对皇上来说,功高盖主且每天装模作样的告诉他要做一个圣明的主上;对屠岸贾来说,权重且猖狂,赵盾和他同辈,同朝为臣,赵朔可以抢他兵权,难道还可以当面对他嘲讽:“屠大人的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也要生孩子了吧?”——能说出这话,就已经代表不打算和平相处,既然赵家已当他为敌,那他为什么不能先下手为强?电

影前半部分中屠岸贾诛杀赵氏亲族的冷血、挥刀劈向韩厥脸部的凶狠以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阴毒到电影后半部分完全消失了,在继子面前,他成了一位慈父,一个让人尊敬的长者,一个快乐地享受着天伦时光的老人。 程婴,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本来可以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守着老婆孩子,但因为遇到了庄姬,面对庄姬的请求,想过退缩,但是道义占了上风。为了救赵氏孤儿,搭上了老婆和自己孩子的性命。一个已经心死的人,能做和能想的,只有复仇了,他含辛茹苦,十五年,养大赵氏孤儿,就是为了让屠岸贾知道,他是谁,孩子是谁,他要为一家人报仇,为赵家报仇。我觉得后面的情节,不够生动,如果那个孩子成为一代名将,最后带兵杀了仇人,也许会精彩点。但对心里的刻画可能没办法像影片那样细腻了。程婴在临死前,走在路上,看到妻儿来接他,我想他那个时候是幸福的,这也揭露出中国人最终还是以家和家人为重。这也是人内心最深的渴望——家庭的平安,团聚。程婴只是一个小人物,无意卷入争斗,只是阴差阳错被迫成为了“忠义之士”。整部影片可以归纳为“民干了士该干的事”。并且,这个民不是像士一样出于某种信念去主动牺牲,而是当命运把他卷入到这个漩涡中来时,在苏醒的人性面前,几乎被动地完成了他的义举。当庄姬“托孤”之时,程婴并非不怕,是对赵孤的同情使他选择了冒险;当屠岸贾全城“搜孤”时,程婴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无意间的举动导致了最后的牺牲;之后在公孙府上,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面对一种道德决断:

戏曲赵氏孤儿欣赏

中 国 戏 曲 欣 赏 论 文 院系:管理工程 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2008级 姓名:高鹏 学号:20080770512

从《赵氏孤儿》看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剧目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伦理观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主要情节是:春秋时晋国大将军屠岸贾蓄意陷害上卿赵盾,采用卑劣的手段向晋灵公进谗言,将赵盾全家大小三百余口诛尽杀绝,赵盾之子赵朔是驸马也未能幸免,赵朔之妻生下一遗腹子。全剧的矛盾冲突即围绕着赵氏孤儿的命运展开。屠岸贾命令将军韩厥把守公主府门,但等孤儿满月时立即杀死,而赵家的门客、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放在药箱里带出,公主自缢身亡。韩厥出于正义,放走程婴后自刎。屠岸贾得知消息后,下令如果搜不到赵氏孤儿,就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全部杀死。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拯救全国婴儿,找到退职中大夫公孙忤臼,二人商定,以程婴未满月的婴儿假作赵氏孤儿,交给公孙忤臼,再由程婴出面告发,屠岸贾非常奸诈,令程婴亲手拷打公孙忤臼,并当着程婴的面,将搜出的“赵氏孤儿”剁成三截。就这样,程婴以亲生儿子、公孙忤臼以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赵氏孤儿。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其身世详细告知,孤儿擒杀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这部动人心魄、壮怀激烈的悲剧歌颂了程婴、公孙忤臼等人为了正义自我牺牲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儒家忠义的道德观念。从《赵氏孤儿》可以看出,是否符合儒家伦理规范是衡量传统戏曲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准。 中华民族的艺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统治我国几千年一直影响到现在。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这正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自然会影响到中国戏曲的价值观、艺术观。所以,中国戏曲的传统特点以内容而论主要表现为“善”。其“善”也就是戏曲的社会作用、教育职能。 我们看看孔子如何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个观点,孔子反过来对审美和艺术进行规定。 《论语》有两段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美的要求。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可见,在孔子看来,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孔子还把“美”和“善”区分开来,而且在这种区别的基础上,要求把艺术中的“美”和“善”统一起来。 《论语》的另两段记载也说明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第一段记载是说,“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不只是悦耳的钟鼓之声,它还要符合“仁”的要求,要包含道德的内容。第二段记载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乐”对他就没有意义了。两段记载都强调了同一思想:在“乐”(艺术)中,“美”和“善”必须统一起来。孔子认为,艺术可以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起到这种作用。 总之,孔子认为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也就是将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具体化为对伦理观念的匡正上。那么道德内容、伦理指的是什么呢?孔子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 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 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

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 “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

赵氏孤儿(带答案)

《赵氏孤儿》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人物形象中体现的忍辱负重、舍身就义的大义精神。 重点难点 1. 难翻译的句子 2. 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对“义”的认识 文本解读 一. 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 《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三、自读探究 1. 筛选整合信息,给每一段文字拟写小标题。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屠岸作难,灭赵九族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 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并举出文中细节加以说明。 提示:忍辱负重,舍身报恩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 本单元的话题是“义薄云天”,读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谈谈你对“义”字的理解。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 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的几处冲突。 提示: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四. 文言知识积累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如悲剧的题材一般,《赵氏孤儿》以其独到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早在十八世纪时期就被译为了多种语言的版本,风行于欧洲。是我国最早的在国外享有盛名的古典作品之一。 作为元代戏曲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赵氏孤儿》很好的体现了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它最直接地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一方面,世祖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统治者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愤懑情感也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在许多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心灵状态:表面上嘻笑怒骂,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这种思潮在各阶层的文学家身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却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元代文学的共同特征,充分地表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它写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屠岸贾怕给自己留下隐患,一定要斩草除根。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不敢随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同时还派将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医生程婴冒险将孩子放在药箱,带出宫。公主为保密而自杀。把门将军韩厥搜出了孤儿,但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将军,又被程婴冒死救孤的精神所感动,不但放走程婴和孤儿,而且为表明心迹也自刎而死。之后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屈屠岸诈传灵公之命,要杀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在这种情况下,程婴无法逃匿,即使逃匿,也要祸及全国婴儿。危急之中找到原是晋国大夫,因灵公无道、屠岸贾专权,且年事已高而弃官回乡的公孙杵臼商量。程婴决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恳请公孙杵臼抚养赵氏

赵氏孤儿

阅读欣赏课教案 《赵氏孤儿》赏析 【作品分析】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渊源 《赵氏孤儿》的本事见《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在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复思》中有详载,在《左传》、《国语》中也有零星片断。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 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 国英雄》。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 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听戏剧故事,了解改编后的故事情节 《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元代的社会阶层共有是十个,其中排名第五的是()。(1.0分)1.0 分 A、僧 B、道 C、猎 D、医 我的答案:D 2据《史记》、《左传》记载,谁作为整个历史的见证人,最后帮助了赵家平反?()(1.0分)1.0 分 A、庄姬 B、公孙杵臼 C、赵朔 D、韩厥 我的答案:D 3《中国孤儿》写的是哪个时期的故事?()(1.0分)1.0 分 A、春秋时期 B、魏晋时期 C、宋朝末年 D、盛唐时期 我的答案:C 4算命先生建议娄阿鼠走的是()。(1.0分)1.0 分 A、水路 B、旱路 C、马车 D、推力车 我的答案:A 5“闹简”是由谁提出的?()(1.0分)1.0 分 A、李渔 B、尤侗 C、金圣叹 D、马致远 我的答案:C 6下列选项中,谁在1754年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1.0分)1.0 分 A、伏尔泰 B、崔护 C、田沁鑫 D、林兆华 我的答案:A 7谁编写了《世说新语》?()(1.0分)1.0 分 A、刘义庆 B、王国维 C、郑振铎

D、关汉卿 我的答案:A 8古代读书人,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了()。(1.0分)1.0 分 A、举人 B、殿士 C、进士 D、秀才 我的答案:A 9下列选项中,写作了《西京赋》的是()。(1.0分)1.0 分 A、王实甫 B、关汉卿 C、崔令钦 D、张衡 我的答案:D 10杨贵妃和唐明皇“密誓”是在那哪一天?()(1.0分)1.0 分 A、端午 B、元旦 C、七夕 D、中秋 我的答案:C 11在《琵琶记》创作目的里,作者非常强调的是()。(1.0分)1.0 分 A、表彰一种道德境界 B、弘扬皇帝圣明 C、抨击社会现实 D、批判不孝行为 我的答案:A 12著有《莺莺传》的是()。(1.0分)1.0 分 A、元稹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居易 我的答案:A 13陈晓旭在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是()。(1.0分)1.0 分 A、薛宝钗 B、林黛玉 C、晴雯 D、史湘云 我的答案:B 14下列哪个境界是《诗经》里面的最高境界?()(1.0分)1.0 分 A、雅 B、风 C、清 D、颂 我的答案:A

赵氏孤儿论文

浅谈《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摘要:纪君祥《赵氏孤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对历史 材料的改变,将其悲剧性提升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高度,不仅在中国备受喜爱,早在是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传到了欧洲,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广 为流传。 关键词:纪君祥历史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四大悲剧之一,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悲剧,它在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中“最有悲 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以为将此二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它因其独特而又浓郁的悲剧性而广为流传。 《赵氏孤儿》以历史为题材,主要通过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 岸贾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殊死搏斗 那悲壮动人的戏剧场景。全剧始终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 德意识。所以,此剧产生几百年来,长演不衰,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给 人以情感上的激励和艺术上美的享受。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在世界剧坛上产 生过很大影响。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便被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继而又有 英文、俄文、德文等译本。尤其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演出,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作为一部广受欢迎的历史悲剧,它的悲剧 性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一、《赵氏孤儿》是故事之悲剧、过程之悲剧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氏家》记载的故事改编的。“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 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 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 族。”《史记》所记载的赵氏灭门惨案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起因大 致相同,乃为文臣武将不和,帝王昏庸,奸臣残骸忠良。但是,纪君祥 对《史记》中的故事做了改动。首先,程婴以亲子救赵氏孤儿;其次, 韩厥自刎以保赵氏孤儿;最后,程婴以生父身份抚养赵氏孤儿并让其拜 屠岸贾为父,遂在其长大成人后高其身世,即复仇。纪君祥对故事情节 的大胆的改动,使剧本的戏剧冲突更加集中紧张。人物的关系也由此拉 近了,近到养父与养子,义父与义子的亲情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剧本 无疑给奸臣屠岸贾极强的讽刺,屠岸贾培养了自己想要斩尽杀绝的赵氏 孤儿,就等于精心磨制了自己的断头刀。 虽然,《赵氏孤儿》的结局是圆满的,“大团圆”式的。但是,为救赵氏孤儿,韩厥自刎,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舍子并伴在仇人屠岸贾身

中国戏曲鉴赏

从起初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陌生,到现在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与选修中国戏曲鉴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对中国戏曲的绘声绘色的讲解是转变我对戏曲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每次上课老师总会带给我们丰富新颖的内容,从昆曲中描写南宁太守之女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爱情故事的《牡丹亭》到代表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的《西厢记》;从京剧中一代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到超脱时空形态的《杨门女将》再到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赵氏孤儿》。每一次的戏剧欣赏都是一次神奇的旅程,带我们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我国传统戏剧反映了中国众多英才猛将,巾帼英雄,它们凝聚了我国人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戏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我们应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不容忽视,让全世界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叫中国,那儿曾有许许多多勤劳的中国人,他们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和英雄们伟大或凄凉的故事凝成了伟大美妙的中国传统戏剧。 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戏曲名段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朱镕基老先生退休后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生活照片,照片中的朱镕基面相温和慈祥,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淡去了不少,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人们无数次设想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从照片里能很容易的看出他对京剧的热爱,他拉着胡琴唱着京戏,过着一个退休老人该有的惬意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段不可不提的就是老师对样板戏的介绍,所谓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还记得在《红灯记》和《沙家浜》的片段欣赏中演员们标准扎实的唱功和精准到位的表演功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一学期的中国戏曲鉴赏之旅就此即将告一段落,但我相信,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却仅仅开始,在未来还有更多宝贵丰富的戏曲文化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古老的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风俗,民情,如今,外国来宾来到我们这个大中国,首先要欣赏的就是令人啧啧称赞的京剧,他们游览了一部分的“大中国”,总要了解各式各样的民间戏剧,因为京剧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上留下蛛丝马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风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留住我们的国粹,最后感谢老师在课上为我们做出的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彩介绍。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长春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院系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07级二班 学生姓名徐剑 学号 0602140113 指导教师邓锋讲师 时间 2011.5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主人公的忠孝节义,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电影《赵氏孤儿》的上映更是体现了这部历史悲剧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父爱献子复仇独特性现实意义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而创作的历史悲剧,剧本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较量,上演了一幕幕摄人心魄的悲壮场面。现在,《赵氏孤儿》被搬上21 世纪的中国银幕,本身已经证明了它所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其实各种“孤儿”的竞相迭出,都是这种从古至今开始的“接力”使得艺术的历史能够承传,文化的血脉能够延绵。作为一位对电影始终寄予着人文关怀的导演,陈凯歌看中的不但是一个“血亲至上”的伦理故事,还有一个冤冤相报的复仇主题。陈凯歌更看到了在这样一个传统剧目中隐含着一个珍视人性、尊重生命的现代命题,而这个命题在我们过去的古装历史巨片中却几乎被遗忘殆尽了。 一、陈凯歌《赵氏孤儿》对原著作的颠覆 (一)电影剧情 春秋,晋国,灵公年幼,由权臣屠岸贾(王学圻饰)辅佐,朝中大权则旁落赵盾世家。一日,灵公于行宫休憩之时玩兴大起,以石子击打临街百姓取乐,并误中回城的赵盾(鲍国安饰)。赵盾上前斥之,并指屠岸贾渎职,两人至此结下芥蒂。为报私仇、也为除掉障碍圆自己的篡权大计,屠岸贾怂恿灵公下旨,派遣赵盾领军远征。未料,赵盾大捷归来,屠岸贾奸计落空。庆功宴上,赵盾向灵公引荐立下战功的儿子赵朔(赵文卓饰),并依循礼制上前行酒。岂知祝酒已被屠岸贾设计投毒,灵公大骇,震怒之下传令诛灭赵氏九族。 另一边,灵公之姊、赵朔之妻庄姬(范冰冰饰)亦在府中获悉噩耗,她委托恰在府中的名医程婴(葛优饰)偷出刚出世的赵氏孤儿,以保赵家血脉。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将城中适龄婴儿百余人尽数搜刮,扬言如若无人交出孤儿,将尽屠幼婴。阴差阳错的是,赵氏孤儿本已在百人之中,和已隐退的老臣公孙杵臼(张丰毅饰)短暂决议后,程婴只得向妻子(海清饰)讨来躲过搜捕的自家骨肉充作赵孤上交,以诺庄姬之托。因举报有功,程婴与孤儿得以入驻屠府,屠岸贾深喜孤儿,便将其当作半子抚养。此后十五年,程婴一边忍辱负重、寄居仇人篱下,一边悉心教导孤儿,联络韩厥(黄晓明饰)等朝中势力,只待赵氏孤儿一朝成人,一雪前耻…… (二)厚重的父爱 电影屠岸贾让孤儿从屋顶上跳下来,并对孤儿说:“他会用双臂接住孤儿”。就在赵孤从屋顶上纵身跳下的那一刻,屠岸贾却收回了他张开的双臂。这个动作使赵孤重重跌在地上,屠岸贾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用肢体的痛苦告诉赵孤,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信——包括自己的干爹也不例外,他能够相信的只有手中的刀剑,这就是屠岸贾灌输给赵孤的处世哲学。这种教育就是要在赵孤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一种冷酷的“丛林法则”,让他崇尚实力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就在赵孤重新回到屋顶上拿回宝剑再跳下来的时候,程婴走上前去紧紧抱住了他!程婴是在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刀剑更可靠的力量,那就是父爱。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赵孤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在人生的价值路口上他没有选择强权,而是选择了父爱。对赵孤来说,那是一个何等温暖而又坚实的怀抱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集中了“忠义”与“复仇”两大文学主题,前者非常的中国化,是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的形象阐释;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表现这个主题,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忠义,当然还有《水浒》主要是凸显义字,故事的复仇则是非常的国际化,在四大文明阶段,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复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改编赵氏孤儿,对“历史”进行了较为大胆的“人性化”改写,探寻“忠义”与“复仇”背后的人性深渊。总体的意向是偏内涵,让人一看看不出来,但是,其价值观上依旧存在犹疑,混淆不清,故事的内在逻辑也存在一定的断裂。可能是商业电影的原因,故事的厚度不够。 与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同的是,原著是主要表现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救孤的两个重要人物。用了大幅的篇章来表现两人的忠义,然而,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的忠义表现的清洁十分简单,就是一笔带过,公孙杵臼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掩护墙内的孩子。这样的改变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程婴的变化就让人深思了,程婴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去忠义,程婴的忠义完全是建立在赵姬的死和公孙杵臼的死上,才迫不得已,去保护孩子,去完成忠义的使命。 在原著汇中,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的救孤行为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主动的选择,其行为动机在于,向自己所服务的主公表达忠诚与仁义。为了这种忠诚与仁义,为了救出赵家的孤儿,可以舍命亦可以舍子——公孙杵臼毫不犹豫地舍了命,程婴则毫不犹豫地舍了子。 然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免让人费解,如果说,公孙杵臼舍命为主,体现出来的忠义,还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的话(因为公孙有权力处置自己的生命),程婴的舍子,则可能会让今天的大多数人感觉不适——用自己孩子的命换得主公孩子的命,这样看似崇高的忠义,细端详是否太过酷烈?其背后隐藏的人性深渊是否太过黑暗?这样的忠义,难道不是与正常人性相抵触的么?赵家的孩子是孩子,程婴的孩子也是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尊卑有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们各自的父母来说,不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么?为什么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会变成一件崇高的事情?这对自己孩子的生命价值不是一种蔑视么?难道父母有权力这样舍弃自己孩子的生命么?这对孩子来说,是否正是一个天大的不忠、不义呢? 陈凯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现代的生命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忠义”行为背后暗藏着这样的冷酷与惨烈,我们只是站在一种圣坛上的道德话语。还是这种忠义已经消失与现在社会。 也许正是基于对“忠义”这一道德化的价值观的怀疑或否定,陈凯歌对“救孤”这一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历史”改写,将道德话语扭转为人性话语,这个方向是对头的。 具体说来,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首先,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程婴由门客变为给庄姬(赵朔之妻,赵氏孤儿之母)看病并与赵家有一点交情的草泽医生,公孙杵臼由门客变为赵家的朋友。这样,二人与赵家的关系就不再是家臣与主公的关系,那么救孤的动机就与“忠”脱离了干系。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并非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承担,是以善良为出发点,而一步步走向绝路,不得不忍痛为之。这样,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就从道德话语转向了人性话语。这种改写,应该更为符合现代的生命价值观。 不过,这部分的改写,对后面的复仇部分的道德合理性形成了一定的损害——庄姬托孤之时,叮嘱程婴,不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杀害她父母的仇人是谁,让他过一个普通百姓的人生。这就意味着,程婴苦心抚养孤儿以待其长大之后杀死屠岸贾复仇,就变成了程婴的私心,即为其替孤儿死去的孩子和妻子复仇。这也就意味着,程婴将赵氏孤儿当作了为自己复仇的工具,这种复仇计划的道德合理性于是大打折扣。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 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 1月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 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 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 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 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 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

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 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 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 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 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 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 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 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且创作者对纪 君祥的作品做了较大的删修,将原著楔子里公主托付赵氏孤儿给 程婴后自缢而亡的情节扩充为第一折,删去了原著中第四折程婴 通过手卷给赵氏孤儿讲述身世的情节,直接将其融合在了最后一 折刺杀屠岸贾的情节之中。创作者的目的似乎在于着重描绘为保 赵氏孤儿牺牲了许多人,突出赵氏孤儿的存留来之不易,其过程 之艰险,因而更显得最后一折复仇显得尤为痛快。《赵氏孤儿》这个极具悲剧性和争议性的故事其实曾被不断讨论,与之相关的戏 剧作品也有许多,现代人的关注点慢慢从“复仇”转向了赵氏孤 儿的个体意志。古代传统封建社会的忠义观念在现代人看来或许 值得商榷,因而有些话剧导演曾改编此剧,让赵氏孤儿在长大成

古代名剧鉴赏尔雅

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说白、科介、穿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是《金锁记》的编剧?() ?A、王安祈 ?B、余文君 ?C、田沁鑫 ?D、张爱玲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2006年昆曲《1699·桃花扇》的导演是()。 ?A、孔尚任 ?B、田沁鑫 ?C、欧阳予倩 ?D、孙敬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戏剧的必备要素有()。 ?A、演员 ?B、编剧 ?C、摄影 ?D、舞台美术 我的答案:AB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田沁鑫认为,京剧必须转型成“文学剧场”,成为一种精致艺术。()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王安祈《金锁记》与白先勇《牡丹亭》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专管歌舞的优伶叫做()。 ?A、伶优 ?B、俳优 ?C、优旃 ?D、倡优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谁是汉王朝第七位皇帝?() ?A、刘启 ?B、刘彻 ?C、刘盈 ?D、刘秀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汉代哪一种戏是“两个人在摔跤”?() ?A、都卢寻橦

?C、斗戏 ?D、角抵戏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戏曲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写作了《西京赋》的是()。 ?A、王实甫 ?B、关汉卿 ?C、崔令钦 ?D、张衡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哪个朝代小说和戏曲真正成熟?() ?A、宋代 ?B、唐代 ?C、清代 ?D、元代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戏曲是《东海黄公》。()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宋朝的杂剧类似于歌舞加上小品,是另外一种戏曲。()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中国古典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勾栏瓦舍”?() ?A、元代 ?B、明代 ?C、宋代 ?D、唐代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谁写作了《东京梦华录》这本书?()?A、孟元老 ?B、崔令钦 ?C、白朴

赵氏孤儿观后感5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一): 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当然,《赵氏孤儿》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赵氏孤儿观后感(二): 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但是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兰芳,再是中国古典杯具,相当亲民,又不降格调。比之国师的偷工减料顺手拈来,他还是有认真做事的地方,一丝不苟。只是在《赵氏孤儿》里,当频频出现的女高配乐从背景飘荡而来,好似咏叹、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陈凯歌抚胸长叹他依然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杯具感当中,无法自拔。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片子,《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