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ChinJConvalescentMed,Sep.2008,Vol.17,No.9

?医技园地?文章编号:1005-619X(2008)09-0552-02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310007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李爱萍吴立红罗峰徐晓峰

【摘要】目的探讨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意义。方法采用徐州产WX-753B型微循环参数测量仪,对34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并以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计算分析。结果甲襞微循环检测异常者占总检测率的31.49%,与年龄、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有明显相关性(r=0.99,P<0.01)。结论甲襞微循环检测操作方便且直观、无创,可在健康体检中提供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相关信息,为疾病的防治、健康宣教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健康体检;评价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nailfoldmicrocirculationdetectioninhealthexamination.MethodsNailfoldmicrocirculationwasdetectedfor3430peoplebyXuzhou-madeWX-753BmicrocirculationratemeterandanalyzedbytheTianniuweightedscoremethod.ResultsThepercentageofabnormalnailfoldmicrocirculationinhealthexaminationwas31.49%.Theabnormality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age,illness,andbadlife-styles(r=0.99,P<0.01).ConclusionThenailfoldmi-crocirculationcanprovideagreatdealofclinicalinformationandscientificbasisforthepreventionandcureofdiseases,propagandaandeducationofhealth.Theinstrumentiseasytooperate,directandharmless.

【Keywords】Nailfoldmicrocirculation;Healthexamination;Evaluation

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但在疾病初期不易被发现,而甲襞微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全身的微循环状态,为临床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笔者对2004~2005年两年间,通过我院健康体检的3430人的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体检3430人中男性2505人,女性925人;年龄最大81岁,最小18岁,平均为44.24岁。

1.2仪器与方法采用徐州产WX-753B型微循环参数测量仪,按甲襞微循环临床常规操作[1],镜下观察受检者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血流状态、管袢周围状态等3类16项指标,并以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进行计算。

1.3统计学处理测量数据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的总体分布3430名受检人员中甲襞微循环正常者774人,大致正常者1576人,两者占总检测率的68.51%。轻度异常者1019人,中度异常者61人,重度异常为0,指标异常者占总检测率的31.49%(表1)。

表1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总体分布(x±s)

检测结果人数(n)比例(%)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

正常大致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

774

1576

1019

61

22.57

45.95

29.71

1.78

0.43±0.18

0.65±0.25

0.92±0.36

1.02±0.47

0.17±0.20

0.44±0.30

0.76±0.57

1.85±0.71

0.08±0.16

0.45±0.30

1.03±0.50

1.79±0.78

0.69±0.25

1.54±0.28

2.72±0.48

4.66±0.57

2.2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的年龄分布将3430名受检者分为7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以10岁递增。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甲襞微循环异常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其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和管袢周围状态与年龄增长有较强的直线正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P<0.01,r=0.99(表2)。

表2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年龄分布(x±s)

平均年龄(y)人数(n)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

27.06±2.3436.40±2.7845.32±2.8754.48±2.6464.92±3.0074.67±2.6584.15±3.82

352

872

1375

640

112

67

12

0.54±0.27

0.62±0.31

0.69±0.32

0.81±0.38

0.82±0.34

0.84±0.35

1.08±0.33

0.36±0.40

0.51±2.10

0.52±0.50

0.58±0.50

0.58±0.38

0.86±0.49

0.97±0.72

0.36±0.39

0.44±0.46

0.57±0.54

0.73±0.54

0.78±0.58

1.03±0.74

1.21±0.61

1.27±0.69

1.57±2.19

1.77±0.88

2.12±0.93

2.18±0.90

2.73±1.00

3.25±0.90

552??

中国疗养医学2008年9月第17卷第9期

2.3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的性别分布结果显示,45

岁以上男女性间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男性的

甲襞微循环综合积分值明显高于女性P<0.01(表3)。

表3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性别分布(x±s)

分组平均年龄(y)性别人数(n)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

123456727.24±0.38

26.82±2.26

36.52±2.78

36.10±2.76

45.30±2.88

45.37±2.86

54.57±2.64

54.03±2.60

64.75±2.87

65.70±3.45

74.98±2.47

73.60±2.96

83.45±1.67

96

199

153

620

252

1003

372

528

112

92

20

52

15

11

0.55±0.30

0.52±0.23

0.63±0.32

0.61±0.29

0.70±0.33

0.67±0.30

0.83±0.37

0.73±0.39*

0.81±0.36

0.84±0.42

0.85±0.32

0.81±0.42

1.07±0.33

1.4

0.31±0.33

0.43±0.46*

0.41±0.45

0.50±0.49*

0.52±0.49

0.52±0.51

0.58±0.50

0.59±0.51

0.57±0.34

0.64±0.54

0.81±0.47

1.03±0.50*

1.02±0.73

0.4

0.39±0.43

0.35±0.34

0.45±0.48

0.40±0.42

0.59±0.55

0.50±0.48*

0.75±0.54

0.63±0.53*

0.80±0.57

0.69±0.61*

1.08±0.71

0.88±0.81*

1.34±0.62

0.8

1.25±0.68

1.30±0.69

1.50±0.82

1.50±0.79

1.80±0.89

1.69±0.83*

2.17±0.91

1.95±0.99*

2.18±0.85

2.17±1.11

2.73±0.99

2.72±1.06

3.43±0.91

2.6

注:组间男女比较,*P<0.01

2.4吸烟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对3430名受检者中吸烟人群的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与无吸烟嗜好人群的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吸烟组的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明显高于未吸烟组,其综合积分值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4)。

表4吸烟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x±s)

组别人数(n)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

吸烟组未吸烟组

978

2452

1.31±1.10*

0.31±0.25

0.60±0.45

0.52±0.49

0.83±0.54

0.71±0.74

2.74±0.93*

1.54±0.70

注:组间比较,*P<0.01

3讨论

3.1本组甲襞微循环参检者中指标异常者占总检测人数的1/3追踪询问既往史,80%有心脑血管病及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提示甲襞微循环改变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多以微血管形态及其管襻周围状态改变为主,表现为微血管缩窄、扭曲畸形,甲襞乳头变浅(局部供血不足),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血管紧张度增高);糖尿病则以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周围渗出为特征性改变;慢支、肺气肿表现为血管顶端扩张,管襻延长(慢性缺氧所致);胃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疾患以血管襻出血、渗出为多见。

3.2微循环受增龄因素的影响已被多数学者证实[2]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均会出现形态退化和功能下降,微循环功能障碍亦随之加重。本文表2结果表明了增龄与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密切相关性,提示注意改善中、老年人的微循环功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微循环在性别中的差异可能与生活习性、社会角色及其所承受的压力有关,男性可因其工作压力,精神负担和不良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等)较女性易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3.3众所周知,吸烟是人类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其病理变化可从甲襞微循环检测中得以反映由表4两组观察结果显示:吸烟组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值明显高于未吸烟组,镜下观察可见吸烟者甲襞微血管多呈扭曲、畸形改变,造成局部供血不良,可能与尼古丁易引起小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有关,也传达了吸烟对人体血管有明显影响的客观信息。

作为反映全身末梢循环状况的窗口,甲襞微循环可以部分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也可作为疾病辅助诊断和疗效判断的筛选指标[3]。其微血管管径和动/静脉比例、血细胞的流动和聚集状态及血管的出血和渗出现象等指标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疾病的防治及宣教提供较客观的依据。其无创、直观、操作简便的优势在健康体检中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田牛,李向红.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23

2陈建钢,吴小燕,李辉.血瘀证与老年舌微循环障碍.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2):109

3赵秀梅,田牛.1978年 ̄2003年临床微循环研究论文评析.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1-4

(收稿日期:2007-09-07)

553

??

微循环检测培训书

微循环 知 识 手 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就是微循环? 微循环就是生命活动得基础,就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得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得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得组成: 血管系统就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得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就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得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就是通过高倍得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得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得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得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得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与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就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得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得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就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得指标。甲襞就是手指远端得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得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得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得改变具有重要得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得另一排管袢计入。计数每毫米内得管袢数,取三个视野得平均值;凡1mm内得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得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1、3。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就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就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 4)、管袢形态 正常得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与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得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

理化检验技术(基础知识100题)

理化检验技术/试题/基础知识100题 1食品卫生检验时,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 2农药六六六中以(γ-HCH)异构体的药效最高 3斐林试液由(硫酸铜、酒石酸钾钠与氢氧化钠两组溶液组成) 4与苯甲酸比较,关于苯甲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最正确的是(增大) 5标况下10.0L空气,在室温20℃和大气压1.013×105Pa时的体积是(10.7L) 6室温20℃,大气压1.000×105Pa时,二氧化碳测定仪读数是0.09%,标况下的浓度是(0.090%) 7下列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的是(可吸入颗粒物) 8下列污染物中,在空气中是蒸汽态的是(汞) 9在标况下,影响气体体积的因数是(气体分子数量) 10以下微量元素人体每日需要量最大的是(铁——碘铜锌钒) 11关于常量元素镁的生理功能下列描述正确的是(镁离子主要参与ATP的能量传递反应过程) 12直接干燥法测定食品中的水分是利用水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13淀粉属于(多糖) 14维生素C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C 6H 8 O 6 15在常规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中,两个空白试验值的相对偏差应(≤50%) 16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原子半径S>F) 17下列化合物,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晶体是(O 2 ) 18关于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说法正确的是(ⅦA族单质自上而下,随原子量的增大熔沸点增高) 19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其中水是(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20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氯水、四氯化碳)

21下列物质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0.5mol氨气——标况下11.2L的氧气,0.2mol 磷酸钠,36g氯气,40g氯化钠) 22说法正确的是(氨为弱碱则铵盐一定水解。铵盐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水解能力有差别,其水溶液可以是酸性碱性或中性) 23测得某浓度的NaH 2PO 4 溶液的Ph=5,据此做出的判断合理的是(H 2 PO 4 ---电离的 趋势大于水解的趋势,溶液中离子浓度为Na +>H 2PO 4▔ ,此溶液的pH小于相同 浓度的Na 2HPO 4 溶液的pH,溶液中有存在HPO 4▔ ,多元弱酸的酸式根既能电离又 能水解,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 24下列离子既能电离又能水解,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的是(HCO3)其 他不可CH 3COO,HSO 4 ,HPO 3 ,CO 3 . 25下列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后在干燥的空气中又会风化的是(氢氧化钠) 26关于周期表说法正确的(有7个周期16个族) 27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与稀溶液的浓度有关)根据渗透压=CRT可得 29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组分的浓度比)有关 30要配置pH=6.00的缓冲溶液, NaAc与HAc(Ka=1.8×10—5)的摩尔数比为(18:1) 31在滴定分析中,标定盐酸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是(硼砂) 32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浓度是(20mol/L)(溶液的比重是1.56百分浓度是52%) 33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时,所用的指示剂为(酚酞) 34在酸碱滴定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指示剂变色的pH必须在(化学反应等电点)范围内 35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范围在pH为(7.70~9.70) 36某一弱碱的浓度为Cb,其电离常数为Kb,在(Cb·Kb≥10—8)时该弱碱才可以用强酸直接滴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计数每毫米内的管袢数,取三个视野的平均值;凡1mm内的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5-2。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4)管袢形态 正常的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和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的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正常:2—5CM。

电线电缆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电线电缆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电线电缆产品检验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对产品质量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颁布的电线电缆技术产品标准及有关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实践证明,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用电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但是高产优质的电线电缆产品绝不是单凭检验判断出来的,而是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后年再经检验判断出优质产品。产品质量是企业综合反映,所以,提高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依靠群众,保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检验不仅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不断地加强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的质量检验工作。 第一章检验 一、电线电缆检验在电线电缆制造中的作用和任务 二、电线电缆检验的内容及方式 三、电线电缆产品检验的名词术语 四、产品检验结果处理 第二章电线电缆结构及外观要求 一、控制外观结构尺寸对保证产品性能的意义 二、测量电线电缆常用计量工具 1 游标卡尺 2 外径千分尺 3 投影仪和读数显微镜 三电缆的结构 1 电缆结构 2 电缆型号组成 四电线电缆检查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1 电缆导体的测量 2 绞合导体的测量 3 绝缘和护套厚度的测量 第三章电气性能试验 一直流电阻的测量 二电线电缆成品耐压试验 三绝缘电阻的测量 第四章过程检验 一原材料检验 二工序检验

第五章有关带电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一工频火花试验机操作规程 二ZC—90型绝缘电阻试测仪操作规程 三ZNY—TA绝缘耐压试验机操作规程 四QJ直流双臂电桥操作规程 五25kVA电线电缆工频耐压试验机操作规程 文档来源:东莞中诺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邓斌 商务: 电话:-801

使用微循环检测仪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测的注意事项

微循环检测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1710593.html, 使用微循环检测仪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测的 注意事项 作者:北京新瑞意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13-07-02 15:27 浏览次数530 甲皱是临床上进行微循环检资最常用的部位。甲皱微循环检查方法已有不少报通[李志山,1964;田牛,1979]。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尚未被引起重视,因而不能在得正确的、可靠的、能重复的观察结果。 微循环检测仪检查部位 甲皱是临床检查微循环的良好部位。甲皱具有许多有利条件:①甲皱部位的表皮比较薄,透光性能好,有利于观察其下面微血管的状态和血流动态;②甲皱下面有白色平滑的甲板,即微血管基底结构均一,有利于对比;③甲皱毛细血管的走行和表皮略为平行,越近末稍边缘,越趋向平行;④手指是机体的暴露部位,既容易固定也易转动,检查方法比较符合生理条件;⑤甲皱微血管较为丰富,对各种剌激的反应比较敏感。原则上,手指、脚指的甲皱部位均可观察,但皮肤粗糙、角化层厚的部位,不易获得清晰的图象。一般选择无名指、小手指甲皱为宜。 甲皱微循环检测时要注意光源方向照明方向 甲皱微循环检查时照明方向的选择十分重要[朱洪逵,1985]。以手指方向为准,将光源顺手指方向、逆手指方向或侧手指方向照明称

照明方向。不同的照明方向,对管袢清晰度、长度、乳头等影响较大。顺手指方向,乳头最为清晰;逆手指方向照明,管袢清晰度好,管袢长度长,乳头下静脉丛清楚。因此,需根据不同观察指标,调整照明方向。 微循环检测前的休息 观察甲皱微循环前的休息十分重要。被检人检查前步行到达,两手不停摆动,甩手后管袢血流速度偏慢。观察前须让被检人休息十分钟。 使用微循环检测仪检测时需固定手指 由于手指随"心冲击"而有轻微震动,观察前适当加以固定,可以减少此因素对观察及拍照的影响。可采用木制指槽固定(可单手指或一只手固定)。木制指糟可稍大于一般成年人手指.当手指放入槽内,以既不能随意动作,又无挤压感为宜,指槽下可垫些棉花或海绵。观察手指数应在两个以上或对比观察两侧手相应的手指甲皱。 微循环检测时在时间上应该固定 观察甲皱微循环,特别在多次观察以了解病情变化,比较治疗效果时,在时间上应该固定。甲皱管袢昼夜24小时内有生理性变动。管袢输入枝和输出枝管径,以深夜24时到早晨6时最细,长度最短。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4-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4-2 (总分:39.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23.00) 1.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热原质 ?B.维生素 ?C.抗生素 ?D.甲酸 ?E.细菌素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细菌利用分解代谢中的产物和能量不断合成菌体自身成分,同时还合成一些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2.O139群霍乱弧菌的暴发最早出现于 ?A.北非 ?B.南非 ?C.北美洲 ?D.南亚 ?E.亚洲西部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霍乱弧菌血清群(即O139群)。 3.兔肠段结扎试验检测LT,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为每立方厘米肠段的液体量大于 ?A.1ml ?B.1.5ml ?C.2ml ?D.2.5ml

?E.5ml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LT是不耐热肠毒素,可用兔肠段结扎试验检测,可使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液分泌大量增加,试验每立方厘米肠段的液体量>1ml为阳性。 4.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能在血平板上生长的细菌最可能是 ?A.脑膜炎奈瑟菌 ?B.军团菌 ?C.变形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脑膜炎奈瑟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而且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 5.我国研制的流行性出血热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有 ?A.6种 ?B.3种 ?C.5种 ?D.2种 ?E.1种 (分数:1.00) A. B. √ C. D. E.

先进的健康检查设备

法国鹰眼检测仪 法国鹰眼检测仪.html 法国鹰眼检测仪 法国鹰眼检测仪简介>> 法国鹰眼检测全身扫描系统介绍: DDFAO 系统采用世界首创的低压直流电刺激感应技 术,向人体发送平均每3秒255次的低压直流电信号,该信号在人体 组织内转化为离子流,依据离子流在阴阳两极的极化运动,获得穿过 组织的电阻、电传导性、PH 值、电压以及细胞膜的动作电位,评估人体各脏器的间质细胞的电生理活性。并根据生理反馈信号的单向导通,进行计时电流分析法分析,通过数字模型对数据进行3D 重建。 DDFAO 技术原理: DDFAO 系统采用低压直流电刺激感应技术,通过在额头、手、脚对称放置的6个电极,在人体22个体区持续发送平均每3秒255次的低电压直流电信号,该电信号在人体组织内转化为离子流,依据离子流在阴、阳两极的极化运动,获得穿过组织的电阻、电传导性、PH 值、电压以及所穿过细胞膜的动作电位,激活人体各脏器的间质细胞的电生理活性。并根据生理反馈信号的单向导通性,进行计时电流分析法分析,以数字化形式采集人体功能的信息,通过数字模型对数据进行3D 重建。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对整个机体的各组织、各器官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 DDFAO 鹰眼系统在临床上应用于健康人时可以准确地评估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状况,准确的预测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疾病的发展方向。 当应用于己患病机体检测时,此系统可以全面地评估机体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状态,查出致病根源,给治疗指出正确的方向,并对治疗用药效果给与精准评估,使患者可以及时调整药物的品种和剂量。 DDFAO 技术用在肿瘤患者可以准确评估其放化疗或药物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的、有计划性的进行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放化疗导致的机体损伤。

道恩微循环检测仪检测甲襞微血管常见问题解答

道恩医疗甲襞微循环检测仪的结构? 液晶显示屏,内置高清摄像机,内置微循环专用镜头,显微镜光源及反光装置,显微镜微动手轮,双侧平台方向调节钮,显微镜双层移动平台,显微镜底座。 甲襞微循环检测仪的特点? 设计轻巧,操作简便,观看清晰,携带方便。 什么是微循环? 人体中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三大作用? 微循环是人体物质交换、新陈代谢的唯一场所;微循环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唯一“总阀门”;微循环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唯一大本营。 道恩医疗甲襞微循环检测仪的工作原理与用途? 甲襞微循环检测仪是通过高倍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将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以及袢周状态的图像清晰的显示到显示屏上。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通过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改变来对心血管、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道恩医疗微循环检测仪检测甲壁微血管的检测位置? 左手无名指甲襞靠中间位置。注:临床上检测微循环检测部位为左手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群经常使用右手,皮质相对粗糙,透明度低,左手受重力较轻且无名指离心脏最近,透明度好,现象血管清晰。 道恩医疗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检测条件? 温度: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70%左右; 坐姿:手的高度与心脏同高;物料:香柏油、棉签;时间:上午或下午,复查最好在同一时间。 甲襞微循环检测对象要求? 检测前一小时内避免激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检测前休息15-30分钟;检测前一天禁服对心血管有影响的药物;检测前一小时内不吸烟、不喝酒、不洗手、不吃东西;女性经期时对检测的影响。 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检测内容和结构? 甲襞微循环检测内容: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甲襞微循环检测毛细血管的结构:管袢,输入枝,输出枝,袢顶。 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流态? 7种流态,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 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 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 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一)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

(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 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一、填空题:(共45空,每空1分,共45分); 1、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循环; 2、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组成; 3、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是供给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的代谢产 物,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稳定人体内环境的作用。 4、微循环障的常见原因有毛细血管痉孪、小血管栓,血流速度缓慢及红血球、白血球、血脂等异常。 5、甲襞是附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6、毛细血管袢由较细的输入支,袢顶,和较粗的输出支组成,正常多呈“发夹状”;细动脉的血液从输入 支流入,经袢顶从输出支流出。 7、微循环检测时,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70%左右;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先休 息10至30分钟;避免饮酒,同时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8、微循环检测在左手无名指甲襞部位涂少量香柏油(提高透明度),并亲自托起顾客的手放进检测仪(手 指和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9、甲襞微循环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10.管袢血流速度分别有7种,分别是线流、线粒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分值不同); 1、正常甲襞微循环的特点?(共7点,每1点5分,共35分) (1)乳头线:锯齿形、波浪状;表示细胞有活力、免疫力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表现为睡眠质量隹,精神饱满、面有光泽、不易疲劳、新陈代谢旺盛。 (2)管袢形态: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3)血流速度:管袢中的血流速度分为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前三种为正常血流,后两种为异常血流,粒流为分界线。血流速度缓慢表示血粘度增高,容易导致红细 胞聚集,影响到组织细胞正常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结果是导致人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 降低,从而出现如头昏、头痛、疲劳等症状。 (4)静脉丛:正常情况下是无静脉丛出现,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如冠心病、结缔组织性疾病等才会出现静脉丛。如冠心病引起的静脉丛则表示右心功能衰退,患者下肢会出现水肿、疲劳等症状。 另一种情况是近期内服用各种药物,或者是长期嗜烟嗜洒以及近期比较疲劳等到也容易出现静 脉丛。 (5)管袢排列:健康人的管袢排列整齐,长度一致。久病或体质虚弱的人管袢排列少紊乱,大少不 一. (6)管袢长度:管袢过短标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外周力大。常见于各种血管痉孪性疾病,如血管神经性头痛、肢端缺血性疾病,高血压等。管袢过长标示血管紧张度降低,外周阻力小。常 见于贫血、低血压等。或者长期服用降血压药、抗炎药等也可出现管袢过长的情况。 (7)管袢周围:健康人的管袢周围清晰,边有一层透明圈。当管袢周围渗出时可见静脉臂下端模

过敏性休克甲襞微循环观察

过敏性休克甲襞微循环观察 发表时间:2011-01-12T14:29:35.917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熊燕萍 [导读] 气管痉挛,肺水肿等等,不及时处理常导致死亡 熊燕萍 进贤县人民医院(江西进贤331700) [中图分类号]R4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12-0011-01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一般对人体无害的特异性过敏原(如某些药物.食物.免疫血清等)作用于过敏病人,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变态反应,除有休克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等,不及时处理常导致死亡。为帮助诊断指导治疗我们对15例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动态观察。 1 资料 观察对象:过敏性休克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9—52岁,同时观察健康人19例,为本院医师,护士,学生,男9人,女10人,年龄20—47岁。 观察时间:健康者检测时间为某例过敏性休克观察的同时检测1--2人,过敏性休克患者为发生时或就诊时,即刻(0分)、30分.、第1.、2.、4.、8.、12.、18.、24小时。 检测方法:被检者取平卧位,室温16—28℃,使用XW—3型微循环检测仪,观察左手环指甲襞的毛细血管的管襻,血流及周围情况等16项指标,根据“田牛”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分析“加权积分法”逐统计评分。 附表过敏性休克患者各时间段加权积分值 2 结果 加权积分值健康人各项指标均正常(<2),而过敏性休克患者有明显增高,平均为6.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我们观察发现过敏性休克患者甲襞微循环有以下特点:清晰度下降,管襻管径变细,长度缩短,畸形管襻增多,乳头平坦,血流减慢,细胞聚集明显,微血栓形成,周围渗出、出血,血色暗红或暗紫,并随病情变化而不同。通过动态观察发现患者加权积分值与疾病发展呈正比,即病情愈重积分值愈高。附表中可见积分值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积分值高峰在前几个小时,大部分病人的积分值12小时后下降逐渐恢复正常,这是积极的抗休克治疗病情好转的表现和结果。另外第6例患者积分值持续高位不下,这位患者是COPD并呼吸衰竭病人,发病4小时就诊,15小时死亡。 上述结果表明:过敏性休克患者微循环改变比健康人明显,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关系,故作者认为甲襞微循环观察可作为过敏性休克病人判断病情,评价疗效,预测后果的有效可靠无创的检测方法。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③冷光:防止灯光过照影响观察真实情况,故必须在灯光前加隔热片,使照射20分钟后局部温度上升不超过3℃。一般室温在15~25℃之间最佳。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篇一: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

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

简述微循环

简述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 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 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 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 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 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 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 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 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