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物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教学论教案

中学生物教学论教案

一、中学生物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目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也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

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一)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三)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四)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五)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六)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每个师范生的专业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再经过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师上岗的基本要求,但要达到优秀生物学教师的标准,则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长期的努力和钻研。

三、时代的发展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好生物学教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教学中一些因素的变化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如生物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中学生物课程内容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要求生物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去面对他们的现实生活,这些变化使生物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但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

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而“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师范学习的重点。

四、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

(一)角色的转变

(二)主动参与

(三)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这门课程只靠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下投入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才能顺利的走上讲台。

在这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喜欢不喜欢生物学教师这个岗位?

我的哪些特点适合做生物学教师的工作?

作业:

1.到图书馆查询生物学教育期刊。

2.通过互联网访问至少一个生物教育网站。

3.购买或借读《生物课程标准》及中学生物教材。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生物学课程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的关注。

二、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是指:这一课程在哪些学段中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在各学科授课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课时要求)。

它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课程地位、作用及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认识。

在实行课程同意管理(集权管理)的国家和地区,课程设置一般在政府颁布的《课程计划》中描述。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与生物学相关的综合课程包括:生物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等学科内容的综合理科课程(intrgrated science),也称作“科学”(science)、或“自然科学”。

分科课程应称作“生物学”(biology)。多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仍按习惯称之为“生物”。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占有优势和局限。

1949年以后,我国大陆地区初中学段开设分科的生物课程,在初一至初三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分别称为“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

20世纪90年代初,初中生物学课程淡了学科内的再分科,同时在原有课程内容适当删减的基础上加入了遗传、生态学的内容。修改后的课程计划中,初中各年级生物学统称为“生物”。

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分科课程的学校仍然是绝大多数。

从世界范围来看,综合理科的课程设置方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的迅速发展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综合理科发展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60年代受一些发达国家理科课程改革运动的影响,另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参与和推动。这使得综合理科课程在许多国家初中学段确立了它的优势地位,成为初中生物学(科学)课的主要设课方式。

我国高中学段的生物课是分科课程。

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0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驾御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生物学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

教育部颁布的另外一种课程文件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

生物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具体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生物课程中学习的成果。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对比:

共同点: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课程文件,是“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不同点:

(一)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生物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三) 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四)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

(五)生物课程标准隐含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门教科书。

三、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目前,各国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不尽相同。

我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三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服务制定生物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前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提出的培养目标

(二)本学科的特点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宏观目标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教育方针生物学课程单元目标或章、节教学课时计划

或教学目目标(或学模块目标目标教学目标

标段目标

国家指定学科课程(专家制定)教师制定教师制定教师指定

图1-1 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

三、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我国2000年颁布的生物课程文件,将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来表述:一是课程总目标,二是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1.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我国7~9年级学段的生学课程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习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神巫学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我国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

(2)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关和价值观。

(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具体目标包括了以下内容:

1.知识方面的目标

2.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爱国主义情感,热爱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1)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3)爱国主义教育:

(4)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和学习生物科学有积极和正确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之成为不断学习的动力。

3.能力方面的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实体镜等常规生物实验仪器,以及正确的使用解剖针、解剖刀等常用工具。

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有:徒手切片、制作装片、染色,解剖无脊椎动物,观察动物行为并做出解释,估计种群密度,使用检索表,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测定等。此外,高中生还应能够用数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②科学探究技能:包括观察、测量、分类、变量分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绘图、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数据的整理与表达、对结果的解释和的出结论及交流等。

③获取信息的能力:

④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第四节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范畴之中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本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方针。

生物学教科书是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

生物学教科书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生物学教材的品种丰富、各具特色。

本章小结:

生物学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课程。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的认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的性质,又有技术课程的性质。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领域中具有必修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生物学课程价值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以及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中学生物学课程常见的设课方式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年、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生物教师工作依据和准绳。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三个领域。生物学课程目标有不同的层次,教师担负着将宏观目标分解、转化为特点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任务。

教科书实在学科课程范畴之中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方针。生物学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作业:

1.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了解目前在我国中学使用的生物教材有哪些种类。

2.讨论分棵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和综合理科课程各有哪些优势和原因

3.为什么在中学开设生物学课程?

4.根据某一学段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总目表和本地区的特点,讨论并列出该学段生物学课程应实现的具体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钟启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本章的学习目标:

1.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的本质。

2.举例说明科学的不同维度。

3.描述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第一节关于自然科学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一)定量化

(二)观察与实验

(三)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对预期的要求

(四)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

(五)科学过程

一些教科书中,将科学过程纳为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工作步骤,如:

①确认和表述问题;

②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③为检验假设而寻找证据;

④根据证据来评价假设的真实性,如有庇佑,对假设进行修改;

⑤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应用于解决相似的问题之中;

二、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

自然科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维度:

(一)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

科学家对自然界、对他们研究的领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家在解决问题和解释生物现象时还运用推理的方法。

(二)科学是一套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假设、观察和实验。

假设

观察

实验

(三)科学是一个知识体

科学知识:是科学探究的结果,是科学静态的维度。

科学知识体的猛增,是因为科学还有动态的维度,即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科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在科学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一维度的内容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科学素养与生物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

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

②学生已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

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

行为;

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

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

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

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

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等人

1989年,Jone在《美国生物教师》发表了题为“生物学素养”的文章

1992年,Gibbs等人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1)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主要包括:

①好奇心:

②诚实:

③合作:

④创造力:

(2)科学的世界观: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

⑤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

⑥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

⑦科学虽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题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⑧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因此,科学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来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3)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2)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概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本章小结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生物学教学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生物学教师对科学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自然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些不同之处,如:精确的测量和定量比,细致的观察和实验,假设和定量的预期,在自我更正中积累和进步,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等,这些都成为自然科学的特征。当代的科学教育应该适当地体现这些特点,使学科课程不仅能反映科学静态的成果,也要反映出科学动态的、探究的过程。

自然学科至少由四个维度构成: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探究方式,科学要与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一个理想的科学课程或教学计划,应该全面的反映科学的不同维度,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理解科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也确立了我国生物科学课程的基本目的和任务。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而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生物科学素养的连续变化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水平。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使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作业:

1.在你学习过的生物学课程中,哪门课程较好的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和特征?举例并解释。

2.你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

3.试描述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得人。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1.简述学习一词的含义。

2.概述教育心理学上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上的含义。

3.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及其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4.简述概念转变的条件及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教学原则。

第一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学习(learning)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ural learning theory)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适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者对原本不适应的刺激而表现出的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

行为学习理论中主要有三种理论: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1849——1936)—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为代表的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tioning)理论;

桑代克(EdwardLee Thorndike,1874——1949)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的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ning)理论。

根据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①学习是从原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到建立新的刺激—反应关系,表示新的学习总是

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的。

②刺激—反映联结理论说明将概念和图表等联结起来有利于概念的学习,教具的使

用有利于教学。

③频音律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必要性。

④近因律则提示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⑤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过度学习和集中练习。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又叫试误学习理论,是在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他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学习即形成联结;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

桑代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学习律。

准备律(law of reading);

叫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为效果律(law of effect)。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①按照准备律,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预先告知学习内容让

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或者创设让学生感到满轻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

提高。

②练习律提示着练习经过强化才能得到巩固,否则会逐渐被遗忘。

③从效果中可以看到,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只有练习没有答案,

不知道对还是错,即没有反馈的练习是没有效果的。

④从桑代克后来对效果律来看,奖赏和惩罚的作用并不等同,奖赏比惩罚更加有力,

我们应当多用表扬少用批评的教育措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时,通过对环境

和行为控制上进行有效的安排,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反应,而不做

出错误的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当学生发生了错误以后再去纠正他,这有利

于学生的行为塑造,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认知学习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主要包括: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的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bing theory)

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1918-)的意义学习论(meaningful leaning theory)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以下特征:

①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

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

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

识体系的过程。

②强调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

要。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和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

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的语言化。

③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

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

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

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

④强调信息的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提取

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如何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提取信息。学生

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发现对记忆

具有最好的效果。

布鲁纳196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的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

质解释的非常清楚。

②教师从事知识教学时,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教材进行适当组织。

③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表征方式,

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

④教材难度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教材太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教

材太难,容易产生失败感;教材难度适当才能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发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性联系起来。

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发展出来的教学模式叫作讲解式教学或陈述式教学(expositive teaching)。

讲解式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①提供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是指和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相关的引导材料。提供先行组织者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将这些知识

和计划学习的新知识联结起来,并对计划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清晰而具体的框架,

从而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准备。

②呈现学习材料:教师呈现新材料的方式,可以以讲解为主,讲解是用语要清楚

明确,不要让学生感到难懂或使学生产生误解。同时,讲解要遵守渐进分化分

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和整和协调(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的原则。

渐进分化是从一般概念的说明,逐渐进入详细内容的讲解,即从概括到分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举例、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和已有

知识的异同。整和协调是将分化后的知识再前后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合

性的协调性的知识整体。经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

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

①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

②维果斯基(LevS.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维果斯基强调,个人学习是在一定

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③皮亚杰学说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所关心的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来自何处。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

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特点:

1.强调学者的经验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以下几点:

1.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2.角色的调整

3.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4.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5.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建构主义对生物教育的启示

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2.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3.教材的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4.把生物教师的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

5.生物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来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本节最后我们要提出注意的是:科学教育的问题极为复杂,建构主义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万灵药我们要以批判精神吸取这种理论,以它“另类的”观点,思考、反省和规划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第三节概念转变理论

一、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

概念转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开始出现大量研究。

1982年,美国康乃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G.J.Posner)等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杂志第66卷第二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概念的顺应:建立概念转变理论”一文,提出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 modle 简称CCM),对概念转变的条件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

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dissatisfaztion)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

3.新概念的合理性(plausibility)

4.新概念的有效性(fruitfulness)

二、生物教育中的错误概念

三、概念转变理论和生物学教学

为转变概念而教(teaching for conceptual change)。

美国学者修森(Peter W. Hewson)提出了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指导原则,其中两条可操作性较强:

(一)学生和教师的观念(ideas)要明确地称为课堂话语(discourse)的一部分

(二)降低或提高概念的地位

本章小结: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的知识或者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被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行为学习理论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运用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辨别,以至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扩大或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是主动的,也是整体的。在认知学习论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尤其受到重视。

传统的认识论把科学看作是对客观实在的精确反映,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的,是客观真理或客观真理的接近。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检验科学知识的标准是看它在实际中是否可行、是否起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结果,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所代替。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可作为一种反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理论是试图理解和解释那些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个条件。影响概念转变的个体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它包括反例、类比与比喻、认识论信念、形而上学的信念与观点、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新概念相对立的概念。错误概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的那些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想违背的经验的理解。为转变概念而教育两项指导原则。

作业:

1.结合生物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谈谈学习一词的含义。

2.到小学或中学听一节课,详细记录教学情况,并试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这节课进行评论。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什么不同,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两种学习方式?

4.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某些合理性。

5.以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或高中生物中的一个概念为例,设计相应的概念调查量表,对相应的学生进行调查,总结相应概念的错误概念。

第四章基本教学技能

本章教学目标:

1 概述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目的。

2解释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3能够在试讲中或课堂上运用基本教学技能。

第一节导入技能

一、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掌握导入技能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资和铺垫。

4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二)经验导入

(三)旧知识导入

(四)实验导入

(五)直观导入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实物、模型、幻灯和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

2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

(六)设疑导入

(七)事例导入

(八)悬念导入

(九)故事导入

四、导入的结构

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一)引起注意

(二)激起动机

(三)建立联系

五、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二)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

二、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

1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角须语言技能要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3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语言的构成

教学语言是由基本技能和适应教学要求的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一)基本语言技能是在社会交际中众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

它包括以下诸要素:

1语音和吐字

2音量和语速

3语调和节奏

4词汇

5语法

(二)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而形成的语言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无论讲解还是提问,从一个完整的段落来看,其基本结构是由三个要素(阶段)构成的,即引入、介入和评核。

1引入

2介入

在“介入”这个要素中,又有若干细节:

提示:为使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提供知识及提示行为的依据。

重复:对学生回答的重复,目的是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以做出判断。

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提出问题,经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的回答。

3评核

教师以不同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在“评核”这个要素中,又有若干细节:

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加以评论。

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引起重视。

更正:学生的答案依然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出正确答案。

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继续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扩展、延伸:在已经得到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联系其他有关资料作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

认识更深入、更广泛。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学科性要求教师要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来进行教学。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第一,用词必须准确;第二,讲一段话,必须合乎逻辑。(二)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1教育性

2 针对性

(三)简明性、启发性原则

1简明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首先,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尊重的态度,要饱含丰富的感情,以情激情。

其次,教学语言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者联想到其直接经验,或者联想到其间接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教学语言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训练。

为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师常常把教学内容作问题化的处理。问题的选择、问题的难易、提问的顺序和时机,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上述几方面都应作周密的考虑。

以上对教师课堂口语应用原则的分析,是从三个角度提出来的:学科性和科学性,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提出来的;教育性和针对性,是从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角度提出来的;简明性和启发性,是从教师运用语言的角度提出来的。

第三节提问技能

一、什么是提问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二、提问的目的

1、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可以把他们引入“愤”“悱”的境界。激发起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2、提问过程是揭示矛盾的过程,通过矛盾的解决,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

3、问题的设计一般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它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4、通过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从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从教师来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而对学生来说,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

三、提问类型

(一)回忆提问

1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为二选一提问

2要求单词、词组或系列句子的回忆提问

(二)理解提问

1一般理解

2深入理解

3对比理解

(三)运用提问

(四)分析提问

(五)综合提问

(六)评价提问

1评价他人的观点

2判断方法有优劣

评价提问的表达形式通常如下:

你同意……?为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

你相信……?为什么?

你觉得……?为什么?

你喜欢……?为什么?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提问原则

1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

2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在于内容要集中。

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

4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于向学生可能的回答及处理方法。

5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6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态度提问。

7提问后不要随意的解释和重复,有时用词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8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作用和意义。10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

(二)提问的要点

1清晰与连贯

2停顿与语速

3指派与分配

4提示

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回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回答完整需要提示。教师的提示可根据问题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1)回忆,使其回忆已学的知识或生活经验。

(2)理解,使其理解已学过的知识。

(3)分析思考,使其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

(4)应用,使其应用理解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5)结合,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产生新的想法。

根据学生已回答的事实或条件,揭示其进一步思考并进行推理和判断,预想事物的可能结果。

(6)评价,使其进行判断和评价。

第四节讲解技能

一、什么是讲解技能

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

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提示,剖析其组成要素和过程程序,提示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语言技能是讲解的一个条件,但不是讲解,讲解技能在于组织结构和表达程序。讲解又两个特点:其一,在主客体信息传输(知识传授)中,语言是唯一的媒体;其二,信息传输由主体传向客体,具有单向性。示意如下:

信息(知识)主要流向

主体(教师)客体(学生)

媒体:语言

讲解的优点: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就某些知识而言,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有较高传输速率。

讲解的缺点:主要缺点之一是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不能解决师生交流和反馈问题,这样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发展。另一个缺点是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无亲身体验。第三个缺点是只靠听信息,保持率(记忆)不高。

二、讲解的目的

1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充分记忆所学的知识。

2通过生动、活泼和有效性地讲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并通过降价内容的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3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女工的能力创造条件。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一)解释式

解释式又称说明、翻译式。通过讲解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因其讲解内容不同又可分为:1意义解释

2结构、程序说明。

3翻译性解释。

4附加说明。

(二)描述式

分为以下两个亚类:

1结构要素性描述

2顺序性描述

(三)原理中心式

它是以概念、规律、原理和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如果从讲解内容上再仔细分,又可分为概念中心式和规律中心式。如果从讲解的逻辑方法,又可分为演艺中心式和归纳中心式。原理中心式讲解模式是:

原理中心讲解,从一般性概括的引入开始,然后对一般性概括进行论述、推证;最后得出结论,又回到一般性概括的复述。一般性概括即概念、规律、法则、原理和理论的表述、论述

和推证,即运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类比、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方法去说明一个过程或事实。在推证过程中,还要提供有力的证据,利用例证和统计进行讲解。

(四)问题中心式

它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

问题中心式讲解一般程序:首先由事实材料引出问题,也可直接提出问题;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然后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用解决标准去衡量,然后确定某种比较理想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提供证据,进行论证,提出例证,并运用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讲解技能和一般模式:引入(引入题目导论),主体(议论、推理、论述)和总结(结论、结果)三个部分。三个部分都不能脱离主体。其模式关系图如下:

引入(导论)主体(议论、推论)总结(结论、结果)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原则

1目标要具体、明确。

2准备要充分,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重点和关键,搞清问题的结构要素以及要素间相互的内在联系。

3证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贴切。

4讲解的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5增强针对性,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背景、学习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前知识掌握情况等,都是针对的内容。

(二)要点

1注意语言技能的运用,如语速适当,语音清晰,语义准确、精炼、有趣,语调亲切、抑扬动听,音量适中并富于变化等。

2注意讲解的阶段性,一次讲解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以10分钟以下最好,长的讲解可分几段进行。

3注意突出主题(重点),在讲解中要对难点和关键加以提示和停顿。

4注意变化技能的运用,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

5注意反馈、控制和调节。

6注意讲解与其他技能的合理配合。

第五节变化技能

一、什么是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变二、化技能的目的

1创造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2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

3利用多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

4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层次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5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

三、变化技能类型

变化技能大致上可分为三类:教态的变化,信息传播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共10个,共20分)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的详细计划。通常称课时计划为教案。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 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STS教育思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常态记分法:或称正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等第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50个空,共25分) 1、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面向全体学生、_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_倡导探究性学习_。 2、中学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至少三个)_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__ 、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生物学科学水平。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对象、任务及课题、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课题及当代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学时数】4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对研究对象的分类:现象、问题、规律;事实、价值、技术。典籍里记载的古代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重点是孔子、中国的蒙学、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2.近代课程与教学的进步,近代课程与教学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原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贡献。近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和教学论的发展。20世纪杜威以后课程与教学论的变化;泰勒的贡献。 3.课程与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4.分科教学的由来及其贡献和局限。 5.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现象、问题、规律 大学里任何一门严谨的学问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蕴涵其中的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概莫能例外。 从一般的角度看,这些要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就是某一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以此类推,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就是研究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我们把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即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问题,只有主体迫切要解决的现象才是问题,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牛顿之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被意识为一个物理学问题,只有牛顿才是一个问题;依次类推,各个学科对同一问题有自己的思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植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看到的问题的意义不一样);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就课程与教学论来说,当年孔子/亚里斯多德以及夸美纽斯等遇到的现象、问题和解决方法显然和今天人遇到的不一样。这就有了科学的生长。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教学论复习要点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转)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要点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 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教学论教案

《教学方法》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分类; (二)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2分钟)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常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这些表述当中,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什么叫做教学方法?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它的选择依据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了解含义(5分钟) 师:刚才我们说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那么什么叫做教学方法呢? 生:(学生3人来回答) 师:关于教学方法的内涵,许多人多对它下过定义。比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的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办法。”日本学者藏原三雪在《教学与课程》一书中指出,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指导他们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和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还有李秉德、吴也显等等都对教学方法下过定义。综合这些人的观点,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三)引导分类(8分钟) 师:知道了它的概念,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探讨教学方法的分类。请大家花

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教学方法应如何分类?” 生:(请2位同学来回答)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座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有关教学方法分类的观点。(出示课件:1.国内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分类:外部形态说、功能活动说、活动性质说、综合分类说、五维分类说;2.国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分类: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三大类”、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3.现代教学论分为四大类:一是教师活动,分为讲授、提问、论证;二是师生互动,分为全班讨论、分组讨论、同伴教学;三是个别化,分为程序教学、独立学习、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学习;四是实践活动,分为野外旅行、实际考察、临床实习、实验室学习;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分类:一是以语言传递为主;二是以直观感知为主;三是以实际训练为主。)(四)合作探讨方法选择的依据(20分钟) 师:通过这些分类,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人对教学方法的分类是不一样的,随着教学方法的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还会出现更多的观点。上课开始,我们讲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怎样才能做到“得法”呢,这就会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现在,请大家以4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用5分钟来讨论“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等一下我们请2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生:2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得出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并适时板书。) (五)总结提升(5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含义、分类、选择依据) 师:总之,关于教学方法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希望大家课后去找相关的书籍来看一看,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六、板书设计 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 1.教学目标和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选择依据 3.学生的特点和水平 4.教师的个性特点 5.学校的设备和时间 七、课后反思

农业益虫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农业益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农业益虫”一课是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常见的动物”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以节肢动物中的社群动物“蜜蜂”为代表动物,按照动物体从总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依次观察蜜蜂的身体分部,头、胸、腹、触角及足分节的形态学特征。从而总结出节肢动物的概念。特别突出了要结合小辞典中的有关内容来观察探究蜜蜂适于采集花蜜的口器、第三对足上的花粉刷、花粉筐等结构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蜜蜂的身体结构与其采集花粉花蜜相适应的特点。让学生摸死后不久的蜜蜂的身体,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蜜蜂的外骨骼的存在;在“实际用”栏目中,主要列举了几种农业益虫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开发利用价值。基于学生对节肢动物的概念不好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蜜蜂的感性经验接触过很多,亲自科学地观察蜜蜂的形态特点的机会却很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生动、直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再配合相关的视频资料,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教学中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为出发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给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设计理念 (1)提倡动手实践,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触摸、思考、比较、归纳”等,让学生在经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渐建构新的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生物科学素养。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拓展知识面,促进教材资源的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下篇 1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

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对课程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是进行课程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或凭借。但是,要对课程给出一个精确而又被大家认可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课程本身是复杂的,是发展变化的,而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又有所不同,因而导致对课程的理解莫衷一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

教资初中生物教案设计

教资初中生物教案设计 初二生物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探究专题的复习 教材分析: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查的目标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性目标要求、技能性目标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要求。其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 根据《关于印发佛山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佛教考〔2007〕9号)的精神,生物学科被列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考查科目。其中实验和探究部分并入有关的知识考查内容,约占20%。可见实验和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面临生物毕业考查,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对初一的知识已经遗忘了,而实验探究部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老师有必要帮学生归纳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2、过程与方法: ◎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知道怎样提

出问题、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根据探究课题作出假设、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实验探究的信息。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个实验探究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收集和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见学案) 二、确定目标,筹划策略 依据学案中“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认定目标,在学生认定目标后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励。 【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学的起点与落点,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 式和多元互动过程,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其中,立足学生实际是关键,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以前称为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1、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 3.科学的世界观:即在其自身的体系内是没有逻辑错误或价值矛盾的理论和判断.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按其固有规律永恒运动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生物科学所研究的是生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也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 4.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5.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6.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教育: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8.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英语教学论教案

《英语教学论》教案 SYLLABUS CONTENTS 一、外语学习论6课时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6课时 三、《新课标》解读4课时 四、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16课时 五、班主任工作管理2课时 六、“三课”活动2课时 Course Requirments: 1.attendancy (10%) 2.classperformance(10%) 3.essays and small writings(20%) 4.final exam(60%) 主要备课资料: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8 年。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聂希庸、曹宝健:《中学英语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9、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3年。 13、梁祝、卢福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年。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6、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7、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 22、Carol MORGAN and Peter NEIL:Teaching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Kogan Page,2001年。 23、Adrian Doff: Teach English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achers TRAINER’S HANDBOOK 24、Alan Pritchard: Ways of Learning. David Fulton,2005年。 25、自编材料。 第一部分:外语学习论 教学目的:1、了解人学习语言的机制和原理。 2、了解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第一讲外语学习论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研究“Teaching”,之后转向了“Learning”。影响最大的学科有以下四个: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环境学。 一、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 1.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ourism) “S-R”理论:“S”是指“Stimulus(刺激)”,“R”指“Response(反应)”,这种理论即“刺激反应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三大著名实验: Thondike(桑代克)饿猫取食 Skinner(斯金纳)白鼠实验 Povolov(巴甫洛夫)狗的实验——条件反射 三大著名实验对语言学习的启示:①反复模仿;②大胆尝试;③习惯成自然2.认知心理学(Cognitivism) 在刺激与反应中存在很多变量(Parameters/Variants),这些变量归纳起来叫做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1: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就是"前科学概念”。 参考答案: 许多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思考过一些在生活中所见到得生物学现象,并形成了一些想法来解释身边发生得现象,这就就是"前科学概念”。学生得前科学概念有些与科学家得认识接近或相同,但大多数就是科学界不能接受得结论,有人也将其称为"错误概念或迷思概念”。例如人们腐肉生蛆得认识。 2:简答题:请您介绍一个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得网站,并对其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提供一个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得网站得网址;主要栏目、特色;简单评价。 3:简述概念图在教学中得用途。 参考答案: (1)作为教得工具,主要就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 (2)作为学得工具; (3)作为评价工具。 4:简答题:您就是如何理解教学目标与评价之间得关系得。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就是制定评价标准得基础;评价就是围绕着目标展开,否则就就是无效得评价。 5:简答题:简要介绍导入得基本结构。 参考答案: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引导;建立联系。 6:简答题:举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观得某些合理性。 参考答案: (1)强调学习者得经验(举例证明该观点得合理性);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举例证明该观点得合理性); (3)创造冲突得真实得学习情境(举例证明该观点得合理性); (4)注重互动得学习方式(举例证明该观点得合理性)。 7:简答题:简述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倡导得课程理念。 参考答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8:简答题:简述中学生物学实验得类型。 参考答案: (1)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瞧,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与分类学实验等。 (2)从教学活动得特点瞧,可以将生物学实验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设计与制作实验等。 9:[多选题]教态得变化包括( ) A:声音得变化B:停顿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变化E:身体移动F:头手得动作变化 参考答案:ABCDEF 10:[单选题]讲授"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按布鲁姆得教育目标分类,属于理解水平得问题就是( )。 A:叶绿体中含有哪两类色素B:光反应得场所C:光合作用得实质D:作物栽培要合理密植参考答案:C 11:[多选题]下列属于"模型”得特点得就是( )。 A:可用缩时得方式表现复杂得长过程得概貌B:能立体地显示结构特征与各

教学论教案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教学论》教案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要求学生理解教学评价及其相关概念,了解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掌握教学评价的功能和原则,熟悉教学评价的种类,掌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试卷编制的主要原则。 教学重点: 教学评价的功能和原则,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试卷编制的主要原则。 教学难点: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试卷编制的主要原则。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 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评价及其相关概念 (一)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二)测量、测验和评定 二、教学评价的意义 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 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殖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教学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主要过程 (一)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二)搜集评价资料 (三)分析评价资料 (四)进行价值判断

五、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二)搜集评价资料的方法 (三)分析评价资料的方法 (四)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按照评价机能分类 (一)诊断性评价 又称事前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使课程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确定被评估对象的教学背景、状态水平、存在的问题等,即确定问题,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二)形成性评价 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随时了解教学动态,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及时调整,使教学活动在监控中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三)总结性评价 也叫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种教学过程结束时,为把握成果而进行的评价。其主要作用是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按照价值标准分类 (一)相对评价 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判断标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集体中每一成员所处的相对好坏位置。 (二)绝对评价 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指以被评价对象的集体之外的某种目标作为判断标准,

高中生物教案6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6篇 高中生物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本人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生物教案篇1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读书心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读书心得 古田县第一中学陈小瑾 刘恩山教授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它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通过总结中学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并吸收现代教育教学的有益成果,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能力培养、考试与评价、教师备课、课外活动等问题的科学规律,把生物教学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理论化、科学化、规律化,从而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这本书是根据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而编写的,是旨在提高职前和在职生物教师理论和技能的专业教科书,它不仅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也是在职教师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这本书中论述了当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概述了指导生物学教育的理论和教学原则,具体介绍了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绪论、中学生物学课程、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中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生物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学中的安全和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等等。本课程注重为高师学生将来独立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并帮助在职教师去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了解到要做好一名中学生物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和价值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特点和实质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方向,是对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生物课程的认识会随时代的前进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深入和变化。生物学教师要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与时俱进。同时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生物学教育有两块基石:一是人们对于生物科学、对于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另一个是人们对于青少年认识规律的认识。因为中学生物学课程包含了科学和技术的内容,所以生物学教师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和技术素养。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因为学生是一个很灵活的群体,教师要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后,可以减少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序、有效、有趣的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 通过阅读这本书也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例如: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学习并且掌握这些技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传授知识,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知识。一个老师,要想有效地传递知识给学生的前提必须要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整个教育过程将会是教师的一台独角戏罢了。刘恩山教授很详尽地告诉我们导入技能的类型有九种: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我觉得书中对这九种导入的概述是很全面的,他还强调在应用这九种导入技能的时候要注意应用的原则与要点,就是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要具有关联性,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

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 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库 第二部分选择题 1.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包括()。 A.倡导独立性学习 B.倡导探究性学习 C.淡化知识系统性 D.突出内容趣味性 2.()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定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结束了我 国中学生物教学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的状况。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3.我国中学生物学课最早是在()年之后,随着英国传教士传教活动,在中国办学开始设立的。 A.1902年 B.1840年 C.1912年 D.1856年 4.制定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目的要求的依据是() A.根据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B.根据中学的课程设置 C.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D.以上三点都是 5.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里指的联系实际,是指() A.我国目前和将来生产和科学发展的实际 B.我国社会需要的实际 C.我国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状况的实际 D.我国学生的实际 6.从我国实际出发,生物学教学内容()。 A.要有统一性 B.要有多样性 C.要有传统性 D.既要有统一性,也应有多样性 7.初中阶段主要学习的生物学内容是() A.偏重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 B.偏重感性的,较多涉及生命本质的基础知识 C.讲述共性的,较多涉及生命本质的基础知识 D.讲述生物共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 8.衡量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

A.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与否 B.教学目的要求达到与否 C.考试分数高与否 D.教学内容丰富与否 9.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内容包括() A.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物的遗传进化 B.植物、动物;生物的遗传进化;生态 C.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态 D.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生物的遗传进化;生态 10.能力的培养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的 B.相辅相成的 C.知识和技能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D.能力的发展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 11.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必须() A.从科学的内容出发 B.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 C.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D.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 12.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 A.教师 B.教师和学生 C.学生 D.以上三点都不是 13.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学习()为主的认识过程。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直接和间接经验 D.人类的认识过程 14.一位教师在讲细菌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以及我国在解放后进行了防病治病消毒灭菌方面的成就,从而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习细菌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是根据()原则来设计的教学过程。 A.生物学教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B.理论联系实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