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 骚》学案(学生版)

《离 骚》学案(学生版)

《离 骚》学案(学生版)
《离 骚》学案(学生版)

5《离骚》学案

编写:审校:

【学习目标】

1、诵读,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2、鉴赏,把握作者形象,了解作者的高尚人格,赏析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

1、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把握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謇朝谇()()而夕替偭()()规矩而改错

宁溘()()死以流亡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2.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4)延伫乎吾将反( )

(5)进不入以离尤兮( ) (6)芳菲菲其弥章( )

3、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

今义: )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

今义: )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

今义: )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

今义: )

(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5、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感知文本】诵读全文,疏通字词

一、诵读课文

(1)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 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二、把握文本

1、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三个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2、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的哀怨彷徨?作

者抱以怎样的态度?请从原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加以分析。

3、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把

握,方法不一)

4、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三、悟理探究: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你认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巩固课文】

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使用原文诗句填空)

(1)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2)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3)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4)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5)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阅读迁移]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方正:穷:

信:约:微:

廉: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

是:

②“离骚”的含义

是:

③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

是: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语文:上册第23课 绿色蝈蝈 导学案(有答案)

23、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课前诵读: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课堂探究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当堂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 ....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 ....的歌手了。(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一、预习自测: 【识易错音】给加点字注音 坍.(tān)圮.(pǐ)窸窸.(xī)窣窣.(sū)亘.(gan)古不变 蝉蜕.(tuì)恪.(ka)守撅.(juē)猝.(cù)然 倔强(jiàng)捋(lǚ)胡子 强强(qiáng)横捋 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捋(luō)起袖子 熨(yùn)斗隽(juàn)永 熨隽 熨(yù)帖隽(jùn)秀 【记形似字】根据注音写汉字 Fēn(纷)纭缘fan(分) zuó(坐)落 cāng(苍)凉 cāng(沧)桑 专心zhì(致)志 bìan(辩)论自顾不xía(暇)闻名xía(遐)迩 xía (瑕)疵 狼jí(藉)捉mí(迷)藏 xùan(炫)耀头晕目xùan(眩)安xiáng (详) Xiáng(祥)和荒wú(芜) cāo(嘈)杂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三、探究点一: 1、(1)首先,地坛和作者的家距离很近,这为作者走进地坛创设了外在条件;其次,文中写地坛在“等待了四百多年”后,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荒芜、冷落,与“我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有着相似的特点,作者和地坛有了心灵上沟通的可能,自然就有了相怜相惜之情。

(2)荒芜但并不衰败 (3)“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里不再衰败,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2、第一个问题,关于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即“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即“我”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结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3、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中,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训练案 一、D D B 导学案二 探究点二: 2、反复写就表明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使文章更加动人,母亲对作者的爱也更深沉,也能从侧面突出母亲的形象。 3、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车辙”可看做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了,和作者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4、“我”、地坛、母亲三个因素在文中是紧密联系着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三者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句就点明了三者的关系。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反复诵读中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狩()猎扰()乱喑()哑喧()嚣 静()谧劫()掠喙()哀号()莴()苣()更生一chu()gōu( )火 d( )忌 shn( )吸 cun( ) 夺贪ln()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暗哑()惊慌失错()更生一踌()() 合睦共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的文章叫说明文。() 《绿色蝈蝈》采用平实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蝈蝈和螳螂一样,都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绿色蝈蝈》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周作人称赞法布尔的作品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⑴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找出最能体现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句子写下来。 ⑵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抄在下面。 ⑶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外形是怎样的?请找出课文原句进行说明。 ⑷除了写它的外形以外,课文还写了蝈蝈的哪些习性?重点写哪个方面?请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作具体说明。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阅读《莺》,完成文后问题。

《六国论》导学案解析

《六国论》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39)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二、基础巩固 1.写出加粗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以谗诛 革灭殆尽(dài)或未易量(liàng)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使动)(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动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做名词)(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待礼遇)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他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了)(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 5.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不是) ②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没有 )

我与地坛学案 huangxin

专题一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学案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赏析文中描写地坛景物时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3体味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 二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的关系。 三夯实基础: 1、给划线字注音: 剥蚀()恍惚()淡褪()譬如() 猝然()坍圮()蝉蜕()颓墙() 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撅()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010年病逝,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写怀念母亲的散文《》、《》;关于插队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短篇哲理小说《》,后被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边走边唱》;长篇哲理小说《》,文中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4、本文文体: 文章层次分明,第一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四文本研习 1赏析第一部分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别写出了地坛什么样的特点?(句子+特点) 2 如何理解“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第四段)? 作者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地坛启迪了作者,摘录文中作者关于死亡的思考的一段话,并记忆。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绿色蝈蝈1

初一下册第27课《绿色蝈蝈》学案 1.了解法布尔及《昆虫的故事》的有关常识。 2.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酷爱( ) 妒忌 (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螽斯 (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2020高中语文 1.2《六国论》 4学案 鲁人版必修4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 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鲁人版必修4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4.背诵本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教学方法 1、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 2、学案导学:见本课学案。 3、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我与地坛》学案 学案编号:GYYW—03 主备人:杜婉贞何洪漫审核人:全体备课组成员 [学习目标] 1、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领会地坛对史铁生的生命启示; 2、通过批注阅读,重点鉴赏哲理句,感悟史铁生的生死观及选择写作的原因; 3、通过阅读文章,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课前预习] [文脉图指导] 1、通读并整体把握第一部分内容,从中找出体现史铁生与地坛关系的句子。 2、阅读并找出文中关于地坛环境的描写,思考地坛环境对史铁生的生死观是否有影响。 [批注重点指导] 1、请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内容,并具体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环境描写的知识,进 行重点文段批注。 2、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关注富含哲理的句段,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并作重点批注。 [课后巩固] 1、给生僻字注音: 荒芜.()坍圮 ..()亘.古()窥.看()捋.胡须()嘈.杂()譬.如()教诲.() 撅.一杈树枝()猝.然()余暇.()祈.求() 窸窣 ..()渗.透()恪.守()蝉蜕.()福祉.() 2、给多音字注音: 宿.命()累.赘()强.壮()古柏.()星宿.()积累.()勉强.()柏.林()住两宿.()劳累.()倔强.()黄柏.() 剥蚀 ..()玉砌.雕栏()熨.帖()隽.永()剥.花生()砌.末()熨.斗()隽.秀() [强化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 ..(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a) 恪.守(g?)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a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环保蝈蝈》新课标教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新课标 教案- 绿色蝈蝈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

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

《我与地坛》学案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我”与地坛的缘分(1-5); 第二层, “我”在地坛中冷静下来,思考死和生的问题(6、7)。——死是容易的,关键是怎样活下去。园子中的一切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与情感,他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写坚韧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1-3)。 第二层,“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4-10)。 这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我去地坛 ---------- 母亲“准备”---------- 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 母亲“心忧”---------- 母亲来“找” 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 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提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与我 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

初一语文第8讲学案-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分析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预习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结构。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说明文的概念和分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是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如:我们五年级所学的《鲸》)和事理性说明文(如:我们六年级所学的《只有一个地球》)。 按照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又叫平实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生动说明文。 按写作目的不同可分为阐释性说明文(教材、考察报告等)、述说性说明文(人物经历、工艺流程介绍等)和实用性说明文(说明书)。 考点2 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

2、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考点3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并列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各层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类别。 (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不容的,往往在一篇说明文中,这三种结构格式经常交叉使用。) 考点4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特征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有:(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 (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作品特点、社会价值。(3)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和评价。 (4)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 (5)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过程、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6)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 (7)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 考点5 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要“三看”——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C、从哪些方面对该

六国论学案(教师版)

补充课文 六国论(一) 班级学号 【学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容。 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 3.积累文言词句。 【知识】 1、作者 《六国论》的作者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期眉州眉山(现在的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轼、辙到了 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洵,洵文名因而大盛。 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轼、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

端软弱。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自主学习】 一、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图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品读。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思考。解读作者对生死的哲理性思考,培养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提升。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受,母爱的伟大。珍惜拥有,体谅父母。 四、对比和衬托手法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二、整体把握脉络 ?第一部分(1---7)我与地坛 ?第二部分(8---17)我与母亲 明确:第8段的过渡作用 三、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1、问:对地坛的介绍和描写集中在哪些地方? 明确:3/5/7 段 2、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地坛? 明确:荒芜但不衰败 3、反复读。齐读和个读结合。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 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 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 4、史铁生在地坛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着给了他什么启示? 明确: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得问题了。 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 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 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灯片) ——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 5、我与地坛的关系 明确:对比衬托。一定程度上地坛就是我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1、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明确:苦难,爱、理解、承担、坚韧 2、儿子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明确: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面,对母亲不理解------理解----后悔、思念-----自我安慰 3、母亲希望我找到的路是什么(母亲教会我怎样活下去)?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

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注:本教学设计参考王君老师课例——《松树金龟子》。想探讨仿制名师课例的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夯实字词基础,并能理解词语在文段中的作用。 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能捕捉文中的重点信息。 3、赏析文中拟人化的优美文字。 4、体会文章中反映出的科学精神。 第一部分导入 导入:大自然中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活跃的生命。关注生命,研究生命是我们许多科学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绿色蝈蝈》。请大家看看题目,为什么叫做“绿色蝈蝈”?叫“红色蝈蝈”行不行? (“绿色蝈蝈”指蝈蝈外表的颜色) [投影展示] 中国读者读《昆虫记》,其心智不仅透着《天工开物》与唐诗宋词般的聪敏灵睿,而且透着《周易》与《诗经》般的浑厚幽深。(生读)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看出《昆虫记》有什么特点? (《昆虫记》跟《天工开物》一样有趣,充满智慧;和唐诗宋词一样充满魅力) 第二部分初阶挑战 一、字词读一读(投影展示) 注意:老师故意弄错几个字音,请指出。 喧嚣.(xiāo)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èn) 吮(shǔn)吸哀号(hào)喑(àn)哑喙(huì) 二、学生谈谈读完全文后最有感受的句子。准确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三、教师口述三个句子,判断正误。 1、在静谧的夜里,蝈蝈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个声音极为嘹亮,和安静的夜晚极不相称。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蝈蝈只喜欢吃肉,也爱吃甜食,它对其他食物是不屑一顾、毫无兴趣的。 第三部分中阶挑战 这篇说明文具体的说明了蝈蝈的哪些特征,并用文中词语简洁表达。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贪婪护食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 击强暴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时安排:2课时 █自觉预习 一.作者简介 详见《同步练习》 二.预习作业检查 赂.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小则获邑.( ) 草芥.(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下咽.(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参与.()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悲夫.()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时代背景: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 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 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

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主动阅读 【我读我知】 【我思我问】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第一、二节 █课堂导学 一、研读第一、二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弊.得赂秦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生机盎然——活力永存”的心路历程。 2、能力目标:学习史铁生在此文本中采用的语言形式,期待今后作文中运用之。 3、思想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要好好地活着。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生机盎然——活力永存”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学习史铁生在此文本中采用的语言形式,期待今后作文中运用之。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找出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教师不断启发和点拨。同时让学生们不断训练句式的表达,以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 教学过程: 一、由海子诗歌《活在珍贵的人间》导入 幻灯出示: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容易,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所有,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如是说。但有时当我们身处险境和绝望境地的时候,我们似乎也有一种逃离与消沉,那么人应该怎样活呢?本单元的课文告诉我们答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史铁生是怎样最终对生命的阐悟与释然的呢?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 我们来看看史铁生与地坛是怎样地联系在一起的呢?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步感知,整理基础 今天我们学《我与地坛(节选)》,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条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请大家花几分钟默读这篇文章。(对照词语手册中的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请大家说说,残废了的史铁生最后为什么没有选择死?(以

《我与地坛》会考复习及模仿写作(学案)

《我与地坛》会考复习及模仿写作(学案) 《我与地坛》会考复习及模仿写作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 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捋蝉蜕窸窸窣窣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嘈杂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黯淡苍桑玉砌雕栏众说纷纭B.安祥譬如失魂落魄声名狼籍C.缘份落寞变换莫测绰有余裕 D.褪色余暇心神恍惚淋漓尽致 【课文赏析】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 他去地坛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②为什么出生。③怎样活。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地坛和母亲终究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给予他生存的力量。

【文本研习】 1.地坛是怎样的地坛?给了我哪些启示?从第5、7段找出语句赏析。 2.母亲是怎样的母亲?我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找出最打动你的语句赏读。 【写作练习】 写景,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又借助修辞、联想、想象,体现着作者赋...........予它们的哲理或情感。写母亲,想象母亲的心理和行为,情感真挚动人。............ 请运用细节描写,借助修辞联想想象,...............1.写外物给高三的你的一种生命感悟。 2.以“我的母亲与我的高三”为话题写一个片断,情感真挚。 范文《一叶》 窗外,秋风至,秋叶落。金黄的树叶儿透着规则的叶脉在枝头偷偷地打着盹儿,一个不留神儿便旋着风飘落。在澄明的空中盘旋,跃动,留下一条完美的弧线,最后,落地。完成了它生命中最后一次灿烂的舞蹈。 叶的一生不冗长,不过是一春一夏,秋至归根而已。它不似花,给人馨香;不若月,给人以宁静。它只是默默注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