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练习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练习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练习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儿童用心理特质来描述他人,如“乐乐很大方”,这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哪个阶段()

A.行为比较阶段 B.行为建构阶段C.心理建构阶段D.心理比较阶段

2.婴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但还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和别人身体

的器官是在什么年龄左右。()

A .3个月B.6个月C.1岁 D .2岁

3.儿童大约在几岁之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他们

开始知道怎样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

A.2岁B.3岁C.4岁D.5岁

4.谁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马斯洛D.罗杰斯

5.年幼儿童注重事情的结果,而不关注行为的动机,这种现象称为()

A.道德结果论B.道德假说论C.道德发现论D.道德实在论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

○1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2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3对群体、群体生活及对我群关系的感受()

A.○1B.○1○2C.○2○3D.○1○2○3

7.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1社会性发展水平○2社会要求○3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

A.○1B.○1○2C.○2○3D.○1○2○3

8.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

A.独立性B.选择性C.满足性D.需求性

9.哪种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A.模仿B.同化C.强化D.体验

10.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A.榜样示范法B.同伴学习法C.情景体验法D.自由选择法

11.以下哪项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

()

A.社会交往B.需要C.社会环境D.共同利益

12.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

A.家庭教育B.社会交往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

13.友谊发展的关键期是()

A.中班B.小班C.大班D.幼儿

14.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意义包括

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③促进思维和语言等方面能力

的发展④使儿童具有安全感、集体归属感()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谁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A.陶行知B.蔡元培C.陈鹤琴D.叶圣陶

16.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不包括()

A.对群体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B.对社会情景的判断能力

C.对事物的注意能力D.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17.下列哪位心理学家认为,使用自己的名字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A.皮亚杰B.科尔伯格C.维果茨基D.安南耶夫

18.个体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

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指的是()

A.幸福感B.归属感C.自尊感D.团结感

19.经过适宜的社会性教育后,下列哪类学生开始能主动把许多小朋友变成自己在班里的好

朋友,并乐于一起游戏、讲故事和互相交谈。()

A.小学生B.大班幼儿C.中班幼儿D.小班幼儿

20.社会适应的一般典型表现,不包括()

A.明显的亲社会行为B.积极的情绪反应

C.被动的寻求社会支持 D.良好的社会交往

1.谁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马斯洛D.罗杰斯

2.年幼儿童注重事情的结果,而不关注行为的动机,这种现象称为()

A.道德结果论B.道德假说论C.道德发现论D.道德实在论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

○1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2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3对群体、群体生活及对我群关系的感受

A.○1B.○1○2C.○2○3D.○1○2○3

4.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1社会性发展水平○2社会要求○3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

A.○1B.○1○2C.○2○3D.○1○2○3

5.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

A.独立性B.选择性C.满足性D.需求性

6.哪种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A.模仿B.同化C.强化D.体验

7.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A.榜样示范法B.同伴学习法C.情景体验法D.自由选择法8.儿童价值观的建立是通过儿童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内心体验主动建构价值的过程,但

它忽视了外部教育影响。这是哪个理论强调的()

A.价值移情理论B.道德发展理论

C.价值澄清理论D.认知水平发展理论

9.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结果,而

不考虑行为动机,是哪个阶段()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10.幼儿可以听进去成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这大约是哪

类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典型表现。()

A.小班B.中班C.大班D10岁以上

11.幼儿与教师之间应该形成怎样的师生关系。()

A.专制型B.放任型C.民主、平等型D.权威型

12.在社会交往中,哪类儿童表现出害羞、攻击少、不敢自我表现、单独活动等特点。()

A.受忽略儿童B.受排斥儿童

C.受欢迎儿童D.中间型或一般型儿童

13.谁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

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A.维果斯基B.赫尔巴特C.苏霍姆林斯基D.夸美纽斯14.受欢迎儿童在社会交往时的行为特征有()

①外表吸引人②缺乏攻击性③逃避双向交往④极度活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5.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不包括()

A.对群体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B.对社会情景的判断能力

C.对事物的注意能力D.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16.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发展的比例关系是()

A.反比B.不完全反比C.正比D.不完全正比17.学前儿童的兴趣特点不包括()

A.兴趣比较广泛B.直接兴趣比较少 C.兴趣有不良倾向 D.兴趣比较肤浅18.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指的

是()

A.气质B.性格C.个性D.能力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形式()

A.课堂教育B.移情训练C.游戏活动D.社会实践20.社会性教育的分类目标包括社会环境及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

A.民族文化B.社会适应能力C.爱国情感D.民族意识

1.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结果,而不

考虑行为动机,是哪个阶段()

A.自律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 C.前道德阶段D.后习俗阶段

2.按照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类,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是处于哪个水平()

A.前习俗道德水 B.习俗道德水平C.后习俗道德水平D.超习俗道德水平

3.以下哪些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

○1移情训练○2榜样示范○3利用归因原理○4表扬奖励

A.○1○2○3B.○2○3○4C.○1○2○4D.○1○2○3○4

4.幼儿开始意识到与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这大约是哪个

阶段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

A.小班B.中班C.大班D.10岁以上

5.社会情感主要包括哪些()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4安全依恋

A.○1○2○3B.○2○3○4C.○1○2○4D.○1○3○4

6.随着年龄的增长,几岁的儿童不仅能意识到他人在性情上的异同点,而且还认为外部情

境(如生病或家庭冲突)能使一个人偏离本来的性格特征()

A.7-9岁B.9-12岁C.12-14岁D.14-16岁

7.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

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是()

A.安全感B.需要C.依恋D.满足感

8.以下哪项不是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意义()

A.促进人们对情感发展及教育的重视

B.发挥社会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C.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D.促进儿童情感教育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9.为了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在工作中有哪些注意点()

○1家园互动的重心由访问转向探究

○2家园互动的方式由单一转向交互

○3家园互动的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放

○4家园互动的媒介由单一的语言转向多种媒介

A.○1B.○1○2C.○1○2○3D.○1○2○3○4

10.谁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A.皮亚杰B.斯皮尔曼C.斯滕伯格D.加德纳

11.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人际技能的四大要素指()

①组织能力②领导能力③判断能力④协商能力⑤人际联系能力⑥分析能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12.儿童从几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A.1岁B.2岁C.3岁D.4岁

13.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是哪个阶段幼儿社会交往

的目标()

A.小班B.中班C.大班D.儿童

14.幼儿与教师之间应该形成怎样的师生关系()

A.专制型B.放任型C.民主、平等型D.权威型

15.在社会交往中,哪种儿童表现出害羞、攻击少、不敢自我表现、单独活动等特点()

A.受忽略儿童B.受排斥儿童 C.受欢迎儿童D.中间型或一般型儿童16.谁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

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A.维果斯基B.赫尔巴特C.苏霍姆林斯基D.夸美纽斯

17.社会适应的一般典型表现,不包括()

A.明显的亲社会行为B.积极的情绪反应

C.被动的寻求社会支持D.良好的社会交往

18.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主要是哪个方面的适应()

A.身体 B.情绪 C.认知 D.心理

19.儿童哪个阶段开始愿意为集体做事,并为集体成绩而感到高兴()

A.小班幼儿B.中班幼儿 C.大班幼儿D.小学生

20.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指的

是()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能力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 )

○1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2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3对群体、群体生活及对我群关系的感受

A.○1 B.○1○2C.○2○3 D.○1○2○3

2.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原则()

A.目的性原则B.主观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3.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4道德自我

A.○1○2○3B.○1○2○4C.○2○3○4D.○1○2○3○4

4.下列哪项不是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表现()

A.能说出一些自己会做的事

B.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

C.能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及家长的话

D.做事情时有自己的想法

5.按照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类,以“好孩子”为取向,是处于哪个水平()

A.前习俗道德水平B.习俗道德水平C.后习俗道德水平D.超习俗道德水平6.幼儿常用自己的想法感受去代替别人的想法。例如,幼儿喜欢蓝色的杯子,他认为别人

也一样会喜欢蓝色的杯子。这大约是哪类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典型表现。()

A.小班B.中班C.大班D.10岁以上

7.在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中,儿童在心理学维度上比较他人,如“贝贝比佳佳聪明”。

是属于哪个阶段()

A.行为比较阶段(6-8岁)B.心理建构阶段(8-10岁)

C.心理比较阶段(11-12岁)D.行为建构阶段(12-14岁)

8.以下哪种不是依恋的类型()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满足型

9.友谊发展的关键期是()

A.中班B.小班 C .大班D.幼儿

10.谁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A.陶行知B.蔡元培C.陈鹤琴D.叶圣陶

11.受欢迎儿童在社会交往时的行为特征有()

①外表吸引人②缺乏攻击性③逃避双向交往④极度活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2.陈鹤琴关于幼儿群体知识和交往能力的教育理论包括()

①坚持环境教育原则②坚持主体发展原则③坚持激励性原则④坚持快速发展原则

⑤坚持目的性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13.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不包括()

A.对群体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B.对社会情景的判断能力

C.对事物的注意能力D.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14.教室里应创设尊重儿童个性的可供自主选择的兴趣角,包括()

①厨房区②阅读区③休息区④艺术班创作区⑤游戏玩具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5.儿童与同伴的主要交往形式是()

A .阅读B.唱歌C.画画D.游戏

16.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的个性化活动主要包括()

①教育活动②自由活动③艺术活动④游戏活动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是指()

A.文化冲突B.文化融合C.文化差异D.后喻文化

18.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是()

A.文化自觉B.文化自信C.文化自尊D.文化自豪

19.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

A.亲子之情B.安全感C.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D.积极情感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C.统一性D.能动性

1.婴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但还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和别人身体

的器官是在多大年龄左右。()

A .3个月

B .6个月C.1岁 D .2岁

2.从形式上看,以下哪种不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A.社会规则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调节

3.猴子用木块换糖,换到最后,木块换完了,猴子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这说明()

A.猴子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分开B.猴子具有自我意识

C.先天素质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前提D.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4.下面哪位心理学家把儿童使用自己的名字的技能看成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巨大飞跃。()

A.罗杰斯B.安南耶夫C.科尔伯格D.马斯洛

5.下列哪项不是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表现()

A.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B.能说出父母的工作和主要爱好

C.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村名或街道名D.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轻易求人6.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行为作出道德判

断属于哪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后习俗道德阶段7.幼儿的自我意识是从对自己的哪个方面认知开始的。()

A.生理特征B.社会角色C.行为特点D.心理活动

8.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中,下列哪个阶段的学生通常用行为术语来描述人,如“浩浩

是我们班级画画最好的”。()

A.行为比较阶段(6-8岁)B.心理建构阶段(8-10岁)

C.心理比较阶段(11-12岁)D.行为建构阶段(12-14岁)

9.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发展的比例关系是()

A.反比B.不完全反比C.正比D.不完全正比

10.个体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

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指的是()。

A.幸福感B.归属感C.自尊感D.团结感

11.经过适宜的社会性教育后,下列哪类儿童开始能主动把许多小朋友变成自己在班里的好

朋友,并乐于一起游戏、讲故事和互相交谈。()

A.小学生B.大班幼儿C.中班幼儿D.小班幼儿

12.下列哪位美国教育家认为,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

A.杜威B.班杜拉C.华生D.布鲁姆

13.下列哪项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A.自我调节B.自我体验C.自我认识D.自我控制

14.学前教育专家谁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敬其他种族、性别、社

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和交往,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A.斯特派克 B.莫里森C.施维因哈特D.乔治伯格

15.引导幼儿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属于哪类能力的培养()

A.社会认知B.移情训练C.社会情感D.社会交往

16.“镜中自我”是指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下列哪类因素的影响()

A.社会比较经验B.社会适应能力C.自我感觉D.他人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A.《幼儿园工作规程》B.《幼儿园指导纲要》

C.幼儿的兴趣D.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18.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

A.19世纪2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D.20世纪30年代

19.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1社会性发展水平○2社会要求○3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

A.○1B.○1○2C.○2○3D.○1○2○3

20.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

A.独立性B.选择性C.满足性 D.需求性

1.回答“我是谁”“我怎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儿童社会教育中什么

内容()

A.社会情感B.社会交往C.社会适应D.自我意识

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呈现丝布发展趋势,最后

一步是()

A.自我认知的内容从有明确参照系统的特点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B.儿童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结构发展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

C.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

D.儿童自我功能的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

3.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有一个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意识到道德规

范的相对性除了看行为结果外还要看动机,是哪个阶段()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4.按照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类。以“社会观念“为取向,以价值观念为取

向,是处于哪个水平()

A前习俗道德水平B习俗道德水平

C后习俗道德水平D超习俗道德水平

5.以下哪种不是亲社会行为教育的训练方法()

A移情训练法B情景展示法C榜样示范法D利用归因原理

6.幼儿可以听进去成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这大约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典型表现。

A小班B中班C大班D10岁以上

7.()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

A社会交往B需要C社会环境 D 共同利益

8.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

A家庭教育 B 社会交往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

9.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意义包括()

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途径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③促进思维和语言等方面能力的发展④使儿童具有安全感、集体归属感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哪个阶段儿童社会交往的年龄目标表现为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

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

A大班B小班C中班D小学

11.在教室中发生纠纷时,教师采取的步骤不包括()

A寻求解决方案B弄清问题所在

C.积极帮助

D.就某种解决方案取得一致意见并实施

12.幼儿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中做客,体会待客之道,这个过程称为()

A学习 B.习惯化 C.模仿 D.社会化

13.哪个教授的“新教育实验”的基本观点就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A朱永新B刘新成C顾明远D钱梦龙

14.个性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

始时期。

A 3—6岁

B 11—12岁

C 7—10岁

D 12岁以上

15.学前儿童的兴趣特点不包括()。

A兴趣比较广泛B直接兴趣比较少

C 兴趣有不良倾向D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16.能力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取得成就的心理特征。在婴幼儿能力的发展中,()

和()居于重要地位。

①运动能力②语言能力③操作能力④思维能力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7.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想不包括()。

A主体性B独特性C个别化D系统化

18.文化的形态有多种多样,()和()形态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最为密切。

①艺术形态②组织形态③社会形态④生活形态

A①②B②④ C ③④D②③

19.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象征;文化存在的基本方式是

()。

A文化的特殊性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普遍性D文化的融合性

20.幼儿社会性是在()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

A生物特征B气质特征C人与人交往D心理特征

1.儿童大约在几岁之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开始

知道怎样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

A.2岁B.3岁 C.4岁D.5岁

2.谁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C.马斯洛D.罗杰斯

3.年幼儿童注重事情的结果,而不关注行为的动机,这种现象称为()

A.道德结果论 B.道德假说论C.道德发现论D.道德实在论

4.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1社会性发展水平○2社会要求○3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

A.○1 B.○1○2 C.○3 D.○1○2○3

5.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

A.独立性B.选择性C.满足性D.需求性

6.哪种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A.模仿B.同化C.强化D.体验

7.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A.榜样示范法B.同伴学习法C.情景体验法D.自由选择法

8.儿童价值观的建立是通过儿童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内心体验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它忽

视外部教育影响。这是下列哪个理论强调的()

A.价值移情理论 B.道德发展理论C.价值澄清理论D.认知水平发展理论9.幼儿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后要把玩具

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这是哪个班级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典型表现。

A.小班B.中班C.大班D.10岁以上

10.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是()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安全依恋

11.儿童在对一个陌生同伴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不仅能对陌生人作出心理上的推断,也能

依靠推断来预测其将来行为,大约是在几岁()

A.2岁B.3岁C.5岁D.8岁

12.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与智力的发展的比例关系是()

A.反比B.不完全反比C.正比D.不完全正比

13.个体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

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指的是()

A.幸福感B.归属感C.自尊感D.团结感

14.经过适宜的社会性教育后,什么班级学生开始能主动把许多小朋友变成自己在班里的好

朋友,并乐于一起游戏、讲故事和互相交谈。()

A.小学生

B.大班幼儿

C.中班幼儿

D.小班幼儿

15.社会适应的一般典型表现,不包括()

A.明显的亲社会行为

B.积极的情绪反应

C.攻击性

D.良好的社会交往

16.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主要是下列哪项适应。()

A.身体B.情绪C.认知D.心理

17.儿童哪个阶段开始愿意为集体做事,并为集体成绩而感到高兴()

A.小班幼儿B.中班幼儿C.大班幼儿D.小学生

18.教室里应创设尊重儿童个性的可供自主选择的兴趣角,包括()

①厨房区②阅读区③休息区④艺术班创作区⑤游戏玩具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9.判断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A.教学效果B.学生互动C.教室环境D.教室气氛

20.美国哪位教育家认为,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

A.杜威B.班杜拉C.华生D.布鲁姆

1.儿童用心理特质来描述他人,如“乐乐很大方”,这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哪个阶段()

A.行为比较阶段B.行为建构阶段C.心理建构阶段D.心理比较阶段2.儿童几岁时开始趋向于与善良的儿童一起玩,而不把拥有吸引力的玩具作为最重要的特

质。()

A.3岁B.5岁C.7岁D.9岁

3.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儿童道德判断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结果,而不考虑行为动

机属于哪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D.榜样示范阶段

4.几岁的儿童就能更好地运用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策略,他们思考感情问题的方式也会

变得更加理性。()

A.3-4岁B.5-6岁C.7-8岁D.9-10岁

5.在教室中发生纠纷时,教师采取的步骤不包括()

A.寻求解决方案 B.弄清问题所在

C.积极帮助

D.就某种解决方案取得一致意见并实施

6.幼儿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中做客,体会待客之道,这个过程称为()

A.学习 B.习惯化 C.模仿 D.社会化

7.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属于()

A.自我体验B.自我调节C.自我认识D.自我控制

8.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

合是指()

A.性格B.能力C.个性D.气质

9.个性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几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A.3—6岁B.11—12岁C.7—10岁D.12岁以上

10.学前儿童的兴趣特点不包括()

A.兴趣比较广泛B.直接兴趣比较少

C.兴趣有不良倾向D.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11.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指的

是()

A.气质B.性格C.个性D.能力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形式()

A.课堂教育B.移情训练C.游戏活动D.社会实践

13.社会性教育的分类目标包括社会环境和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

A.民族文化B.社会适应能力C.爱国情感D.民族意识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A.《幼儿园工作规程》B.《幼儿园指导纲要》

C.幼儿的兴趣D.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15.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

A.亲子之情B.安全感C.培养幼儿良好习惯D.积极情感

16.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

A.19世纪2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D.20世纪30年代

17.幼儿社会性是在什么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A.生物特征B.气质特征C.人与人交往D.心理特征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A.整体—系统性B.社会制约性C.统一性D.能动性

19.下列哪位心理学家认为,使用自己的名字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A .皮亚杰

B .科尔伯格

C .维果茨基

D .安南耶夫

20. 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

○1社会性发展水平 ○2社会要求○3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

A .○1

B .○1○2

C .○2○3

D .○1○2○3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21. “孔融让梨”、“黄香扇枕”、“孟母三迁”、“雷锋的故事”等都属于教育方法中的同伴学

习法。( ) 22.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性需要,如饮食、运动、睡眠

等;还有一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劳动、交往、认知等。在这两类需要中,可以缺失社会性需要,因为它不是必须的。( )

23.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

21. 情绪情感教育是改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情绪体验,是

游戏治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

22. 社会适应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小与智力的发展完全成正比,

智力发展得好,社会适应能力就强。( )

23.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来

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 )

24. 多元文化并存就是指世界文化一体化。( )

一、 判断改错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在题下空处进行改正。

25.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这说明情感教

育也需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4.自我意识包括四种形式,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

25.判断教室气氛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孩子与教师的互动方式。

()

26.任性、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同伴之间抢玩具,缺少同情心和团体概念等。都是中班

幼儿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典型表现。()

27.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变化不是有个人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来决定的。()

28.社会认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经验的认知过程本身,即观察、记忆、

注意、推理、想象等过程;另一方面是经过认知过程获得的社会认知经验。()

29.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与同伴或成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表明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是

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表现。()

30.7岁以前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对他人生理特征的非常具体的印象,但他们并不能了解他人

的心理特征。()

31.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有好坏之分。()

32.社会交往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21.社会认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经验的认知过程本身,即观察、记忆、

注意、推理、想象等过程;另一方面是经过认知过程获得的社会认知经验。()

22.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与同伴或成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表明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是

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表现。()

23.7岁以前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对他人生理特征的非常具体的印象,但他们并不能了解他人

的心理特征。()

24.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有好坏之分。()

25.社会交往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3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指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凭借个人主

观感情臆断,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

21.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实质就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其习得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

为方式,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2.丹尼尔·戈尔曼的人际技能理论认为人际技能的四大要素是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判断

能力、分析能力。()

23.自我是指关于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力、社会角色、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或政治倾向及一

些显著的个人特征的知识。()

24.儿童游戏的认知复杂性不能够预测儿童今后的同伴交往能力。()

25.儿童与成人交往并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成人指导,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选择和组织成人

及周围环境所提供的条件。()

34.教师拿幼儿的弱项与其他幼儿的强项比较,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可以起到激励幼儿成长

的作用。()

35.2岁左右的幼儿自我意识在不断的发展,儿童的想法经常以自己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

的感受,在与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己想法代替别人的想法。()

36.大班是“友谊”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渴望友谊,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适宜的交往

策略,经常导致不愉快的交往事件和冲突。()

3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指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凭借个人主

观感情臆断,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

21.社会认知是人们面对社会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和感受,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

感。()

22.幼儿的社会化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就是说,幼儿的交往合作等社会技能主要

是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建构的,而不是被迫接受的。( )

23.幼儿的社会学习可以是抽象的,使幼儿在参与性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以此增进幼儿的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 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3.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6.(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 于(自然后果法)。 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3.(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3.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4.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5.幼儿的(自我中心)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7.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公民美德)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3.(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4.(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5.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促进作用实际成效)的判断。 7.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3.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1.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期中测试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期中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幼儿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社会教育 3.价值澄清法 4.行为评价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手段主要有上课、游戏、___________、生活、节日活动等,这些教育手段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 2. 主题网既可以按活动内容展开,又可以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

3.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儿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在认知上尚未获得守恒,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优点,并且对自己的有点或者长处比较满意是_______________岁幼儿的自尊教育活动的目标。 6.根据幼儿交往对象的不同,幼儿社会交往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同伴交往、_____________、师幼交往、与其他人的交往等。 7.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和助人行为。 8.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活动中会出现与某一幼儿玩的时间更长,关系也更密切的状态,这就是同伴友谊的关系。同伴之间要建立友谊,前提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同伴交往是指幼儿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往,包括共同游戏,相互学习等。 10.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幼儿与______________、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2.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情感体验;实践尝试。 4、情感目标。 5、统一,可操作。 6、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儿童社会性发展; 7、全面、具体、有操作性;重点、难点。 8、参与度;学习习惯。 9、目的与内容;评价资料。 10、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 11、适应面广; 12、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动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因此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无论是图书角还是表演区,或者科学探索区、美工角,都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好地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2012第一学期幼三社会活动设计毕业会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10分) 1、幼儿园社会教育 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泰国歌之友谊式的活动不断的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使他们逐渐成长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的教育活动。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如教师讲解案例“我做小主人”从中体验角色所应有的情感。 二、填空:(15分) 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五大领域的内容,即社会领域、科学领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集体生活、认识自我、同伴交往、 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社会环境和爱国教育七个方面。 3、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讲述、讨论、 表达、角色表演。 4、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

逐渐实现的。 5、幼儿园专门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参观、社会实践、游戏、 谈话、。 6、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类型同伴交往的认知活动、 社会规则认知活动、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活动、到的认知活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 三、判断题:(10分) 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错) 2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对) 3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区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 5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对) 6大班幼儿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对) 7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8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错) 9、中班幼儿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的情绪开始发展。(对) 10、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小班年龄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错) 四、连线题(5分) 喜欢班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同伴交往体验并感激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爱小班自我服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所选的答案填在括号中。 1.我国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年代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安斯沃思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和反抗性三种类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评价正确的是()A.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B.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C.反抗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性和安全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D.回避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安全性和反抗性依恋消极、不良的依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 A.父母B.幼儿园C.邻居D.电视 4.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不包括() A.儿童发展观B.父母认知观 C.儿童教育观D.父母期望观 5.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的人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 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粘液质 6.下列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幼儿园的专门教育B.环境教育 C.家庭与幼儿园合作D.家庭的专门教育

7.幼儿社会性评价中最普遍的方法是() A.谈话法B.观察法C.问卷法D.社会测量法 8是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A.班杜拉B.布郎芬布伦纳C.皮亚杰D.柯尔伯格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个性结构的子系统() A.自我调控系统B.自我认知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个性倾向系统 10.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应采取什么措施?() A.榜样示范B.表扬鼓励 C.家园一致性原则D.全选 11.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 A.约翰·鲍尔比B.弗洛伊德C.帕顿D.皮亚杰12.不属于当代西方游戏理论的是() A.觉醒理论B.元交际理论 C.行为适应说D.剩余精力说 13.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于() A.西方社会B.未开化的社会 C.单亲家庭D.阶级社会 1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是() A.针对性B.过程性C.全面性D游戏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教案王爱星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

一、填空题 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功能、调控功能与评价功能。 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7、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德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8、行为练习法是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经常性德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10、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 11、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和分享的方法。 12、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二、简述题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 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共120题,每题1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 A综合型人才 B全面发展的人 C高素质的人 D德智体兼备的人 2.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3.幼儿社会性是在__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 A生物特征 B气质特征 C人与人交往 D心理特征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 C统一性 D能动性C 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__个子系统。B A7 B6 C5 D4 6.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 A亲子之情 B安全感 C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D积极情感 7.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 A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自我控制的产生C认识和了解世界 D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8.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 9.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_C_ A阿姆斯特丹 B丽西娜 C普莱尔 D米德 10.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在_B_个月之后。 A20 B21 C22 D23 1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__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B A3 B4 C5 D9 12.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 A教师评价 B同伴评价 C主观选择 D客观标准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 A自主活动 B榜样示范 C讲明行为规则 D评价外部行为 14.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 A个别方面的评价 B多方面的评价 C内心品质的评价 D外部行为的评价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1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 多种途径,创设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

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与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的行为表现。 10、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的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2012第一学期幼三社会活动设计毕业会考试卷

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错) 2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对) 3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区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 5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多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对) 6大班幼儿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对) 7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 8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错) 9、中班幼儿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的情绪开始发展。(对) 10、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小班年龄阶段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错) 四、连线题(5分) 喜欢班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同伴交往 体验并感激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爱小班自我服务 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集体生活 培养幼儿豁达乐观的性格,能接纳原谅别人遵守规则 有初步的责任感,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中班认识自我 认识周围环境中的设施和常见的标记爱国教育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国旗大班社会环境 1:大班,集体生活。 2:中班,认识自我。 3:小班,遵守规则。4:小班,同伴交往。 5:大班,自我服务。 6:中班,社会环境。 7:小班,爱国教育。 四、简答题:(10) 1、简答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二)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技能。 (三)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 (四)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产生初步的爱集体的 (五)初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题目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 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 与 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 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 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 、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 的行为表现。 10、 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完整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卷+答案

学校: 专业: 年级及班级: 姓名: 学号: . 密 封 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学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答案填写在答题框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的性灵是指儿童的性情与( C )。 A 、心情 B 、思维 C 、心灵 D 、情绪 2、1904年1月,( D )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老院章程及家 庭教育法章程》。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清朝 3、( A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这是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A 、1996 B 、1994 C 、1990 D 、2001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幼儿期年龄阶段为( B )。 课程名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试卷类别: A 卷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适用层次: 适用专业: 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小题得分写在相应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考试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

学校: 专业: 年级及班级: 姓名: 学号: . 密 封 线 的主导性力量。 2、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 中心 作用,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3、 认知行为矫正法、行为契约法。 5、幼儿园专门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参观、社会实践、 游戏 、谈话、综合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5分,共25分) 1、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10分) 答:(1)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针; (2)容易受感染; (3)具有冲动性。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包括哪些?(15分) 答:(1)目标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生活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6)因地制宜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 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505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代号:2505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 2015年7月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 )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D.安慰与保护 2.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 )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D.实践性 3.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 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 )。 A.陶冶法B.角色扮演法 C.共情训练法D.行为训练法 4.与教学插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自主性B.计划性 C.娱乐性D.目的性 5.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 )。 A.问卷法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D.社会测量法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 )。 A.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活动评价 B.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评价重点在于它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 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 依据 D.从“学”的方面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 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 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 )。 A.正强化法B.自然后果法 C.负强亿法D.代币疗法 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8.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 ) 9.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 ( ) 11.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 12.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 ( ) 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 14.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 ) 15.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

2017年电大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