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上第五单元读写结合

三上第五单元读写结合

三上第五单元读写结合
三上第五单元读写结合

14、东方之珠

当讲到第五自然段“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我便问学生:“灯的海洋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回答后,我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围绕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一中心句,后面都是分层次具体写灯的场景。我们把这种构段式叫总分段式。接着,又让学生仿照此段的写法,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

例文:一到休假日,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你看,大街上车水马龙, 有风驰电掣的小轿车,有急速飞奔的摩托车,有轻捷方便的电动车,还有悠然自得的自行车……一辆接一辆,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街上人流如潮,人人笑容满面。我发现好多超市外面被人堵得水泄不通,我想方设法把身体挤了进去,原来这家超市新进货了,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真是应有尽有。听,汽车的喇叭声,商店里的音乐声,人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交响曲。

15、小露珠

教学中有些文章,给学生留有猜想空间,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小露珠》一文,第二、三、四段,句式相同,“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当阅读理解了小蟋蟀、小蝴蝶对小露珠说的话后,问学生:“这时,谁还会在哪儿对它说什么?”学生练笔。

例:

“早哇,像宝石那么闪耀的小露珠。”飞到花丛中的小蜜蜂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星星那么璀璨的小露珠。”立到荷叶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

16、石榴(读写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作文能力是循着由说到写、由模仿到创作的规律发展的。本教学,以读促说,有仿到创,学生欣赏文章表现的美,感悟文辞技能和写作方法规则的奥妙,学以致用,积累与表达,阅读与写作形成良性循环。

当学生熟读欣赏了《石榴》一文的第四小节后,充满信任地说:“现在,谁能成为语言魔术师,给课文‘变脸’?”顷刻间就有小手举了起来,首先是说吃西瓜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我口干得要冒烟了,回到家,捧出一个大西瓜,剖开西瓜外皮,只见黑珍珠般的籽一颗颗镶嵌在瓜瓤中,黑红相间,清香扑鼻,用调羹挖一块放到嘴里,一咬,西瓜汁都要从嘴里流出来了,凉凉的,甜津津的,顿时感到神清气爽,那甜味一下子都流到心里去了,真爽!

品尝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仿照第四小节写一段话。

例文:

桔子

我拿出一个桔子,只见它穿着一件黄色的外衣,圆溜溜的,像只小皮球。轻轻地剥开外皮,一阵清香便扑鼻而来。只见几片水汪汪的桔瓣紧紧地挨在一起,团结得像亲密无间的伙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又像一个小小的南瓜。你瞧,它们还穿着一件洁白如雪的纱衣,上面还布满了美丽的花纹。我掰下其中的一瓣,它像一个弯弯的月亮,又像一把弯弯的镰刀,还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把它放进嘴里,轻轻一咬,甜甜的,酸酸的,使人感到清凉爽口。

(袁霞)

读写结合教案设计

6、天安门广场 柳林七小杜莺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

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 (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识记字音 父(f ù) 啦(l ā) 鹦(y īng) 鹉(w ǔ) 悄(qi āo) 蒲(p ú) 英(y īng) 耍(shu ǎ) 欠(qi àn) 钓(di ào) 拢(l ǒng) 二、会写生字 搭dā 亲qīn 父fù 沙shā 啦lā 响xiǎng 羽yǔ 翠cuì 嘴zuǐ 悄qiāo 吞tūn 哦ò 捕bǔ 蒲pú 英yīng 盛shèng 耍shuǎ 喊hǎn 欠qiàn 钓diào 而ér 察chá 拢lǒng 趣qù 喜xǐ 睡shuì 三、多音多义 啦? ?????(lā)(沙啦)(la)(来啦) 假? ?????(ji ǎ)(真假)(jià)(放假) 乐? ?????(lè)(快乐)(yuè)(音乐) 觉? ?????(jué)(自觉)(jiào )(睡觉) 盛? ?????(shèng )(盛开)(chéng )(盛满) 悄? ?? ???(qiāo )(静悄悄)(qi ǎo)(悄然) 四、会写词语 搭船 母亲 沙啦 响亮 羽毛 翠绿 长嘴 吞下 捕鱼 雨点 船夫 用力 船头 翠鸟 盛开 玩耍 呼喊 哈欠 钓鱼 而是 观察 合拢 有趣 喜爱 睡觉 乡下 窗前 常常 绒毛 假装 起床 蒲公英 静悄悄 外祖父 一本正经 五、辨字组词 ? ?????沙(沙发)吵(吵闹) ? ?????搭(搭船)答(回答) ? ?????悄(悄悄)消(消失) ? ?????耍(玩耍)要(重要) ? ?????啦(沙啦)拉(拉手) ? ?????吞(吞下)蚕(养蚕) ? ?????盛(盛开)盆(盆子) ? ?? ???钓(钓鱼)钩(钩子) 六、找近义词 用力—使劲 美丽—漂亮 玩耍—嬉戏 喜爱—喜欢

读写结合习作教学设计(王萍)

手 临朐外国语学校王萍 习作年级:四年级 习作活动名称:手 习作课型:本真习作读写结合课 习作教学目标: 学习观察手,能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将观察到的手进行具体描写。 活动过程: 一、回顾所读 1.说说前段时间都读过哪些有关手的文章。 2.交流通过读文知道了什么。 板书: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我们班进行的“辐射式”阅读教学中第四步的延续,旨在让学生回顾前段时间的阅读,做到读有所得,同时为本节课的写奠定基础。) 二、说说看到的手 1.交流课前观察:你观察了谁的手?是怎么观察的? 2.出示照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手。 3.请拍照片的同学介绍图中的手。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课前观察手的情况,介绍观察到的手,为下一步指导写手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学作家的描写 1.回顾《一双手》,学习介绍手的样子。 (1)出示文中描写手的句子,指名读。 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作者依次描写了手的什么?(先写整只手的颜色,再写手纹、掌面、手指,最后写没有指甲的左手大拇指。) 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再次读《一双手》中描写手的句子,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学习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2)作者最后用较长的一句话来写左手大拇指,为什么要单单来描写这个

手指?(这是一个有特点的手指) 我们在写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抓住特点来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写出事物的特色。)(3)出示文中相关语句,学习将内容写具体。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手? 这样的一双手在生活中常见吗? 那么这双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指名说,出示相关语句——张迎善的话、作者的推算、林业局工人的话。 通过这几段话的描写,你觉得张迎善这双粗糙的手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对于这样的一双手作者有怎样的感情?(赞美、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将内容写具体,同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2.现场观察老师的手。 (1)边观察边引导说话:引导按顺序观察,然后完整描述看到的老师的手的样子。 (2)说说老师的手为什么是这样的。 (3)说说老师的手会干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老师的手,并进行口头描述,学习有条理的表达,为下边的独立习作奠定基础。) 四、本真语言,自由表达 1.说明要求:以“手”为话题进行习作,题目自拟,内容要具体。 2.学生独立习作。 (设计意图:在阅读、观察的基础上独立习作,做到学以致用。) 五、习作赏评 1.请两名学生上台读作文,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缺点。 2.师读下水文,请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赏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点评,做到取长补短。) 六、拓展延伸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读写结合课

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围绕“背影”这个特写镜头描写细节的独特魅力。 2、训练精选一个合适的切口,小处着笔,叙写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体味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2、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问题探究。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三、感受作者围绕“背影”这个特写镜头描写细节的独特魅力。 1、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读写结合”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其理论依据并非唯一,但最基本的原理是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迁移理论背景下的样例学习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实践路径。 在早期的迁移理论中,桑代克将学习机制看作是通过强化和反馈形成的S-R的联结,迁移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联结,根据这一观点,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联系,使这些联结的强度得到加强。这种迁移观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目前,语文教学中盛行“多读多写”观念大多沿用的是这一理论。不理解由读促写、由写促读的内在机理,仅凭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虽或有效,但事倍功半。 由于早期的迁移理论缺乏科学的知识分类观,试图在动作技能及简单的联想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势必造成了为了实现迁移而反复地机械练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分类的思想已被认同和接受,进而在知识分类视域下探讨迁移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出现了新的学习迁移观。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所谓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也称之为迁移的图式理论,其实是“概括化理论”的推衍,它是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苏贝尔指出,为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良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框架;(2)已有的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织的;(3)已有的知识是清晰的、巩固的和稳定的。在这一理论中,奥苏贝尔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表示为图式,并从概念同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措施。季克和霍约克从图式归纳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机制: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中可以存在同一个问题图式(称为“辐合图式”),它们的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问题的初始状态之间建立起部分的映射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个类比的解题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迁移。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读写结合的可能性在于,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可以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可以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先行组织者”。 1989年,西格勒和安德森出版了《认知技能迁移》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迁移的“共同要素理论”。共同要素理论是建立在安德森的“自适应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Theory,简称为ACT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ACT理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等;过程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过程或操作程序的知识,可以表示为“条件―动作”形式的产生式规则。这一理论认为,熟练的技能是陈述性知识被“编辑”为过程性知识的结果。在这一理论中,“知识使用的特定性原则”是其核心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两种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条件,是它们之间必须共用相同的过程性知识,并且,两种技能之间的迁移量,可以通过计算它们共用的过程性知识的数量作出估计:(1)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多,它们之间将产生显著的迁移;(2)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少,即使它们共用相同的陈述性知识,它们之间也将产生很少的迁移。 依据这一迁移理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所寻求的是:(1)通过精读细读以及评点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而言之,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就是要从“读出什么”导向“怎么读出”、从“写出什么”导向“如何写出”;(2)在读与写的结合中最重

读写结合的五种常见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2439462.html, 读写结合的五种常见方法 作者:凌志锋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05期 关于读写关系,虽争论了几十年,但不可否认,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动笔墨不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话应该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读是吸收、前提,写是倾吐、升华,两者相辅相成。 “读写结合”的种种探索实践都证明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读写结合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一、摘录性读写 摘录是读书笔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摘录的材料通常有:优美的词句、名言警句、文笔漂亮的片段或篇章,一些对自己的思想、学习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知识等等。具体做法:(1)对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摘录,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摘录时要上下衔接,不要断章取义。要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书名、页码。(2)对课内外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包括基础知识、艺术手法知识、文章结构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等。可分类记录,比如设计名言警句、优美段落、优美短文,学习方法,知识百花筒,小资料等栏目。坚持经常做摘录,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习惯,是综合性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积累,储备信息,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不断探究的好品质。 二、批注性读写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间,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此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

察的习惯。本单元的篇章页引用了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旨在说明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 《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者观察的细致。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 “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时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换、用鼻子闻、用嘴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自的意识。

《穷人》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培训讲学

《穷人》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

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搁板、埋怨、掀起、魁梧黧黑、倒霉、勉强、寡 妇”8个词,理解“勉强、寡妇”的意思。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4.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 二、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词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节课有几个生字词字音不容易读准。抽生读,正音解意。 (二)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概括 课文内容。估计学生概括不完整)

2、老师可引导学生先说说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之 间什么关系?然后再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根 据学生所说板书“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 个孤儿”。 (过渡语)同学们概括得不错,但是如果就这样概括, 看不出渔夫和桑娜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 儿。” 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不顾贫穷) 这样就能看出渔夫和桑娜是什么样的人。(贫穷善良的 人) (三)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学习表达方法 1、体会课文如何描写桑娜家的“穷”。 (1)生自由交流。 (2)认识心理描写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中桑娜心理 活动的描写。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报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高耗”的顽症至今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用时最多,收效甚微,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孩子们虽然在学习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只是在分析一些情节,忽视了让他们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如同过眼烟云,不留痕迹。致使不少学生待到自己要表达时,思路闭塞,胸中虽有物,口中却无词,说话语病多,作文无条理。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正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那样:“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

所以要讲究效率。。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积累一定语言,训练表达,做到:思路畅通,胸中有物,口中有词。中年级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非浅。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常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形 式: 一、读中学写。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在操作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学习写作方法。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情感点等化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例如《放风筝》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说说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风筝;作者是怎样把这几种风筝写具体的(使学生悟道:既写出了风筝的颜色,又写出了风筝在空中的样子;同时还根据风筝放飞的情景又写出了作者的想象);最后让学生想想天

【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含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问,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本单元主题为“留一tl,观察”。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本单元的篇章页引用了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旨在说明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 《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者观察的细致。这样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启发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 “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仿照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并写成一篇习作,从而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 第二,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本单元之初,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只有一个学习任务,即写一篇习作,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完成此次习作学习任务服务。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留心观察的好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初试身手”提供的样例,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再结合生活经验,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课后题自主学习两篇例文,了解作者丰富的观察结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不强调对例文的整体感知,

(部编 三上六单元)5读写结合课《海滨小城》

19海滨小城 备课人:洛城街道中心小学卜秀云 【课型】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借助“小城的公园更美”等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行仿写。 3.明确课文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行仿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啊!我们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来看看吧!(板书课题:19海滨小城) 随文识字:滨 二、复习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交流回答: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板书:海滨小城) 三、引领学习海滨的美丽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象?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自然段,用“( )”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联系上

下文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6.投影显示,理解带下划线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依法学习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自然段,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看看课文围绕关键语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 思考: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波浪线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的美丽体现在哪里? 3.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说说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是怎样把小城公园的美丽写清楚的?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个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们把它叫做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4.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用上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方法。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五、仿写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师:从结构的角度,我们来读读《背影》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领头)我与父亲12…… 生: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 师:这一段放在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生:总领全文,开篇点题。 师:PPT展示作文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师:再读读结尾,近几年来12……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师: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生:照应前文,点明主旨。 师:总结作文结尾方法——照应前文,画龙点睛。 (PPT)写作启示——开头要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结尾要照应前文,画龙点睛。师:再读第一段(生读),这段着重写了什么?哪几个字要重读? 生:开篇点出“背影”,强调“最不能忘记”。 师:文章4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哪四次? 生: 1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师:这四次背影中,哪一次背影最不能忘记? 生: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师:对,这也就告诉我们在选材时要围绕什么来选材? 生:围绕中心选材。

(PPT)写作启示——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师:如果单纯地描写父亲买橘子,故事会感人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1:望父买橘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我们在前面了解了他们家当时悲惨的境遇,在那样的环境下父亲那样做确实很感人。 生2:前面的内容都是在铺垫。 师:恩,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观察第二段和第六段,看看写了几件事? 生1:第二段,用几句话写出了几件事。 生2:第六段,用很多话只写了一件事。 师(PPT): 简叙:介绍家境,突现背景,表现心情,进行铺垫 详叙:动人的细节描写,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故事的味道 师: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生: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 师:写得很细致吗? 生:没有,都是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师:所以,这里提醒我们在叙事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详略得当。 (PPT)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师总结:整篇文章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起来看看。 (PPT)(第1段)轻点一笔——开篇点题 (第2—3段)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第4段)穿插一笔——烘托蓄势 (第5段)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第6段)详叙一笔——突出主题 (第7段)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PPT)写作启示——记叙文写作模式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能力测试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8分) 1.小鸟静悄.(qiāo qiǎo)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2.小鸟一下子冲.(chōng chòng)进水里 3.当蒲公英盛.(chéng shèng)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4.我使劲.(jìng jìn)地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弟弟的脸上。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用“____”画出来,并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6分) 1.船夫批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遥着橹。() 2.我和弟弟长长在草地上玩要。() 3.我仔细观查,发现蒲公英的花辫是合拢的。() 三、我会选。(9分) 1.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组是()。(3分) A.搭船船篷翅膀捕鱼 B.玩要哈欠快乐傍晚 C.有趣睡觉难道漂亮 2.下列词语中的“注”与“引人注目”的“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孤注一掷 B.大雨如注 C.全神贯注 3.与“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把荷花刮得摇摆不定 B.美丽的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四、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蒲公英和我们一起________,和我们一起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2.可爱的翠鸟,我哪能不喜欢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蒲公英是花。(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下列说法,对的画“√”,错的画“×”。(4分) 1.《搭船的鸟》中写了翠鸟没有鹦鹉漂亮。() 2.《搭船的鸟》中,翠鸟搭了“我们”的船,是为了捕鱼。() 3.《金色的草地》中,蒲公英没有给“我”和弟弟带来快乐。() 4.《金色的草地》中,“我”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秘密。() 六、课文直通车。(14分)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A、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如学习真诚一组文时,三篇课文的不同命题方式: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信任》;有以写作线索为题的《毽子里的铜钱》;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月下桨声》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B、向群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学习童年一组文《放风筝》《绿叶的梦》《杏儿熟了》《金色的草地》感受作者选材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趣事。C、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小学阶段丰富多彩的阅读教材,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众多名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祖.父(fù) 响.声(xiǎnɡ) 鹦鹉 ..(yīng wǔ) 蒲.公英.(púyīng) 玩耍.(shuǎ) 哈欠.(qiàn) 钓.鱼(diào) 合拢.(lǒng) 二、易写错的字 嘴:右上部是“此”,不要写成“比”。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 钓:右边是“勺”,不要写成“勾”。 喜:上边是“士”,不要写成“土”。 睡:左边是“目”,不要写成“日”。 三、多音字 漂piāo 漂浮难 nán 困难假 jiǎ假装觉 jué感觉piào 漂亮 nàn 灾难 jià假日 jiào 睡觉朝 cháo 朝拜悄 qiāo 悄悄 zhāo 朝阳 qiǎo 悄然无声 四、形近字 搭搭车父父亲亲亲人沙沙子啦哗啦啦响响亮 塔宝塔爷爷爷辛辛苦纱纱巾拉拉面晌晌午 羽羽毛翠翠鸟嘴嘴巴悄悄悄吞吞吐 栩栩栩如生萃集萃紫紫色梢树梢吝吝啬 蒲蒲公英英英国盛盛开耍玩耍捕捕捉喊喊叫 莆莆田荚豆荚盆盆子要重要铺店铺咸咸味

拢合拢 扰打扰 五、近义词 用力—使劲美丽—漂亮告诉—告知吞—咽常常—经常 快乐—欢乐盛开—开放假装—伪装傍晚—黄昏发现—看到 观察—观测喜爱—喜欢 六、反义词 美丽—丑陋吞—吐盛开—凋谢合拢—张开快乐—伤心 常常—偶尔引人注目—默默无闻 七、词语搭配 1.填入恰当的动词 (坐)小船 (披)蓑衣 (打)哈欠 2.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只)小鸟一(张)嘴一(条)小鱼一(片)草地一(种)花3.填入恰当的修饰词 (翠绿)的羽毛 (蓝色)的翅膀(漂亮)的鹦鹉 (红色)的长嘴 (金色)的花瓣 (有趣)的蒲公英 八、词语归类 ABB式词语:静悄悄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 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区语文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区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区1—5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部编版小学语文“借景抒情”读写结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借景抒情”读写结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体会记叙文中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学着运用景物描写衬托心情的方法写片段。 教学过程: 读到这些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二、回顾同伴佳作,切入主题: 1、在讨论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佳作。快速地默读,你都发现了什么? 佳作(一)以写景为主的文章; 佳作(二)是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穿插了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不是主要内容,一般写得比较简略。 2、语段对比: 伯诺德夫人步履艰难地靠近门边。冷风发了怒似的呼啸着侵袭进屋子里,叶子拼命地扭动身姿,地上的垃圾扬起灰尘,漫天飞舞。此刻她望着三位德国军官渐行渐远,模糊不清的背影,心中像落下了一块巨石。屋外的风渐渐地小了,树叶停止了摇晃,一切恢复了平静。 思考:这段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加上景物描写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这段景物描写出了伯诺德夫人起先紧张,后来轻松的心情。景物描写起着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板:景物心情 补板书:借景物,衬心情 三、交流课外片段,提升认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与人的心情是密切相关的,融情于景。心情不同,看到的景物写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两段景色描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你是怎么体会到人物心情的?作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归纳方法:巧抓特点——色彩、动态、声音、感觉……; 妙用修辞——拟人、比喻…… 我们课外看过的必读书里,也经常遇到景物描写衬托心情的片段。这些描写

四、牛刀小试 景物能衬托心情,景物就是你心情的代言人。接下来咱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练练! 任选其中一个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片段来烘托此时的人物心情。 话题一:孩子们,你们都有过考试后拿到分数的经历吧,是令人满意欣喜的?还是叫人沮丧难过的?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来写。 话题二: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独睡,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遭遇停电……这些经历总使我们难忘,请你选择自己体验最深刻的一次来写。 五、作业:学以致用 文章不厌百回改。阅读自己的作文,加上适当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 附板书设计: 借景物,衬心情 巧抓特点 (色彩、动态、声音、感觉……) 景语——————————————情语 妙用修辞 (比喻、拟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