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秋天》---何其芳教学设计终稿

《秋天》---何其芳教学设计终稿

《秋天》---何其芳教学设计终稿
《秋天》---何其芳教学设计终稿

何其芳《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韦叶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朦胧的情感美。 2、运用想像、联想,揣摩、欣赏诗中精彩的画面美。 3、以诗解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悟自然的诗情美。 教学难点:对诗歌感情的体悟。(突破方法:以诗解诗,戴望舒的诗句) 教学重点:对诗歌画面美的感受。(突破方法:以老师范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已是冬天,可我还珍藏着秋天的几枚落叶,每当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我所钟爱的秋天,在寂静的林荫道上,那金黄的落叶在微凉的秋风中翩跹起舞。同学们,当你回望秋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老师:哦。你眼中的秋天的飒飒的秋风里 你眼中的秋天在粼粼的波面上 你眼中的秋天在南归的大雁身上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何其芳眼中的《秋天》。 二、检查预习,朗读纠错。 请三个学生,一人一节读诗。学生互相纠错。 老师读一遍,大家在课文上标注一下没找出来的读错的音。 学生明确易读错字(撒、背等),老师帮助辨析。 三、感知内容,读出感受。 刚刚大家读的和老师读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比如用什么样感情?语调激昂还是柔和呢?节奏是快速还是舒缓呢? 集体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四、品味第一节,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想要读得更好,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诗歌。 当代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那么请问第一节中,何其芳眼中的秋天在哪里? 大家找到的这些是极具农家特色和秋天美感的物品。那何其芳可不可以就直接写,可不可以这样写?似乎更简洁呢。打PPT 1、大家可以出声地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轻盈 2、丰收乐 满披着和“满载着”比较,得出轻盈的特点。 “饱食”让学生想象,饿的时候吃饱了的感觉。丰收的满足。 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用简洁的秋天在农家里呢?”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为什么这里重读了呢?或者,要怎么读出感情呢?有些词需要强调,强调有重读强调,也有轻读强调,大家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要轻读。 总结:画面更动态,情韵更丰富,更能突出秋天丰收的喜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读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说明

5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写作上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乐曲Palace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史铁生。(出示照片)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重点把握母子之间的情感 1、(幻灯片上出示)“怀念的秋天”,意在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 【教师预设】“怀念的秋天”,重在“秋天”,会让人联想到某种景、人、事。而“秋天的怀念”重在“怀念”,是一种情感。 2、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你感受到哪些情感?(幻灯片出示) 【教师预设】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心疼,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愧疚 三、品读语句,体会母爱 1、品读母爱,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批注法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幻灯片出示) ①学生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在“重读、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重点引导。 ②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份感人的母爱。

【课外阅读】何其芳《预言》赏析3

【课外阅读】何其芳《预言》赏析3 《预言》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 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鹰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预言》一诗把爱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盼他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惋叹与无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已成“珠泪玉烟”的爱情使诗人沉酒于记忆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罗衫》惹起他对花一般时光的怀念,一阵《脚步》在他心头“踏起甜蜜的凄动”;他明知“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恋是无希望的”,(《赠人》)可他又偏偏钟情地追求着,甚至甘心为之牺牲,“我合张开明眸/给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将爱埋在心底、为爱人真诚祝福。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悔不已,也幻想旧梦复归“日夜等待着熟悉的梦覆我来睡”,(《慨叹》)可见痴情之深。这就是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至上的爱情肉感的爱情,它深情缝绪,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

仿写何其芳的《秋天》

吹落了金灿灿的落叶, 安静的林中铺上了一层可爱的地毯, 放下幽幽吟唱的口琴, 用金黄的画笔勾勒这美丽的一刻, 秋天隐居在森林里。 闭上眼睛享受秋天带来的惬意, 昂首遥望被雨洗净后天空的湛蓝。 心被群雁带向温暖的南方。 聆听果树林与田野里传出银铃般欢快的笑声。 秋天酝酿在微微透凉的空气中。 晨雾在林中渐渐浓郁了。 河水流得越来越缓慢了。 鸟儿唱着轻盈的节奏远去了。 北风风儿呼呼的吹着。 秋天漫游在大自然里。 迎春花在阳光的抚摸下更美丽了, 溪水在丛木的衬托下欢快地向前奔跑去, 缕缕花香飘出了园子。 鸟儿吹着号角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春风和花草一起做游戏, 你推我挤,好热闹啊! 春雨滋润着天地间许多微妙的生命, 柳树抽开了芽儿。 “布谷,布谷”, 布谷鸟正催着人们去踏青呢! 春天游戏在田野里。 肥硕的瓜果在田野中更耀眼了, 秋风呼呼地驱赶着落叶, 树上的蝉声远处去了, 那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正迎接着秋天的到来, 秋天隐藏在田野里。 世界喧嚣而明亮 世俗快乐且幸福 仰望天空,在繁华乱坠的秋天 一个人静静地看天 鸟的翅膀带走了我的幻想。 荷花上的雨露向人们炫耀它晶莹的身体。

小孩手上的冰激凌在阳光的照耀下, 渐渐融化。 荷花的芬香弥漫着整个池塘。 风轻轻的吹。 傍晚,青蛙的叫声响彻着周围。 农民忙落了一天,正回家呢! 柳树也为忙活了一天的人们。 跳起了舞蹈,蛙声伴乐。 这乐声,持续了一整个夏天 抖落了屋檐上满披着的白雪, 春雨声哗哗地滋润心情。 张开沉睡过许久的眼睛, 抚摸田野里鲜绿的嫩草。 春天停留在孩子的眼里。 草野在知了声中更辽阔了。 溪水因雷雨壮势更雄壮了。 绵绵的细雨何处去了, 那承载无数狂风暴雨的云, 夏天凌驾在有雨的云上。

秋天的怀念 学案附带答案

《秋天的怀念》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 作家。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代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2.写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他在21岁的时候,高位截瘫,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3.文体知识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真情。 【自主学习】 (一)积累词语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准字音,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方法提示:圈画、积累文中的生词、难字,特别关注字词的读音与解释。) A字音、字形:(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瘫痪(tān) 憔悴(qiáo) 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仿膳(shàn) 诀别(jué)暴怒(bào)恢复(huī) B词义:(记忆并补充) (1)侍弄:经营照管。 (2)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3)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规律。 (4)喜出外望: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6)淡雅:素静典雅。 (7)沉寂:十分寂静。 (8)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里啰嗦。 (9)央求:恳求。 (10)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文中形容花开得茂盛。 (11)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任选以上6个词语,写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即可,字数不限。 略。 【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秋天?为什么要选择秋天这个季节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明确:1.天上的北归的雁阵;北海的菊花开了。 从北归的雁阵和菊花可以看出史铁生写的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菊花是在秋天盛开。 2.因为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而且母亲总想带我去看菊花,舒缓我的心情,她也是在秋天

何其芳的资料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现已入选中学课本。《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的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秋日私语何其芳《秋》教学设计

秋日私语——何其芳《秋天》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写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播放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说秋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问: 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 2、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出示)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初读秋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规范生字词。(多媒体出示)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主编:初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4年9月16日 使用时间: 姓名: 班级: 组别: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 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读:勾画生字词,排除生字词语障碍。,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品味文中精美的句子,并作批注。每篇文章的批注不少于5出,力争把握文章主旨。 【知识链接】 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预习案 1.夯实基础: [ 瘫痪( ) m ǐn ɡǎn ( ) x ǐ ch ū w àn ɡ w ài ( ) 捶.打( ) 憔悴( ) 整宿.( ) d àn y ǎ( ) 2、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找出我和母亲各自的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

何其芳诗集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进来,这里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口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步知道每一条熟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青的神?

1931年秋天 季候病 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 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铃声 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不,我是梦着,忆着,怀想着秋夭! 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 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 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 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 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 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 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1932年 脚步 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 有如虚阁悬琴,久失去了亲切的手指,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日的声息, 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屋檐的荒郊, 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 呵,那是江南的秋夜! 深秋正梦得酣熟, 而又清澈,脆薄,如不胜你低抑之脚步!你是怎样悄悄地扶上曲折的阑干, 怎样轻捷地跑来,楼上一灯守着夜寒,带着幼稚的欢欣给我一张稿纸, 喊着你的新词, 那第一夜你知道我写诗!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几件小事表现母爱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2、领悟朴实的文字中所蕴含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接受母爱的熏陶。 【资料助读】友情提示: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摘录到课文里。 1、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秋天”点明时间,“怀念”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即秋天引起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2、关于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瘫痪 ..()淡雅.()诀.别()..()憔悴 翻来覆.去()絮絮叨 ..叨()捶.打()烂漫.() 2、理解词语: 雁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侍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诀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出望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絮叨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秋 天

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何其芳秋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喜欢到处玩,每当她走到每个地方,那里都会充满秋天的气息。 秋天在花园里。走进花园,看那金黄色的桂花,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号称“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也盛放于此,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除此以外,还有月季、海棠花、蝴蝶兰等花卉。它们随风飘动,每到花期都群芳争艳,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各有各的美。 秋天在果园里。走进果园,梨树上的梨个个黄澄澄的,梨还被誉为百果之宗,它不仅鲜甜可口、香脆多汁,而且营养丰富。一骑红尘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树上的荔枝有红的有绿的,令人分不出那到底是树叶还是果实,不仅如此,荔枝还被称作“南国四大果品”。辛勤的农民伯伯在果林里穿梭着,一会儿浇水,一会儿观察果树,忙的不可开交,那些水灵灵的水果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秋天在山上。爬上山坡,山坡上随处可见一棵棵五角枫树,从上至下看,满山遍野都是红色的,真不愧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微风一吹叶子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地落到地上,上去一踩树叶,“嘎吱嘎吱”响成一片。孩子们也来到山上,爬到峰顶,俯瞰整个城市,才发现,秋天使大地变成金色的,变成橘色的,变的暖融融的。秋风吹过,整个人都舒服了,变的慵懒,一些动物也逐渐陷入了深深的沉睡中。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它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

《秋天的怀念》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1)内容:描写双腿瘫痪的儿子在母爱的精神感召下,终于从消沉绝望中重新振作起来。(2)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5、第①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知道的? 5、季节:春天根据:北归的雁阵;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6、第①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6、无常:变化不定。照应的词语:突然;猛地。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三次 明确:(1)出现在“我”发脾气时,这是让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2)出现在“当一切恢复沉静时”,母亲继续照顾、安慰、鼓励“我”;(3)出现在母亲不小心提及敏感话题时,为了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2、文章结尾处写“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补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 2、人要好好儿活,生活本身是美好的,像秋天菊花开放的那样多姿多彩。 3、文章结尾描写“我”“观赏”“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既照应前文母亲“带”“我”去看菊花,又深化了主题:从菊花中得到启事,人要好好的活。 1

何其芳《预言》赏析

何其芳《预言》赏析 ——联系李商隐诗歌 有人说“鲁迅属于魏晋,周作人属于明清,何其芳属于晚唐”,我觉三点中最后一点最靠谱。何其芳是以天生的好语感来写诗的,他将晚唐的绮丽、青春的伤感和梦想揉碎在一起,才写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纯粹而精致的诗歌。这种诗歌,总逃脱不了李商隐抒情诗的细腻、纤弱、伤感和无望的情绪,耳濡目染李义山诗歌近十载的我,欣赏的现代诗当属何其芳、戴望舒一类。本文将以李义山诗歌作为参照,重新阐释何其芳的《预言》。 “五四”时期的爱情诗的出现,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现象:一方面高举反封建旗帜,吸取西方文艺理论,大量使用象征、隐喻,使诗歌走向现代;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借鉴中国古代诗词曲的音韵、格律,乃至意境、情感,无论是闻一多的“新格律诗”,还是戴望舒的《雨巷》,都与古典诗歌密切相关。闻一多曾坦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道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他认为,“五四”时期的爱情诗,只是做到了“告白”的一步。[1]“五四”时期的诗人、学者,多数持闻一多的观点,他们为了达到“快速革新”的目的,过分地强调西方诗歌理论,对于中国诗歌中的晚唐、唐宋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何其芳、戴望舒对于古诗词的了解,联系诗歌西化浪潮,足以使他们达到“中西合璧”,因此他们的爱情诗在表达人生的美丽与痛苦的情感体验上独领风骚。 《预言》是何其芳在爱情诗探索中历经浮泛和幼稚之后的成熟之作,青春与爱的赞美与叹息,使得这首诗呈现出美丽而忧伤的旋律。这种美丽和忧伤,与其说来自古希腊神话,不如说是晚唐诗歌借助神话的重新呈现,神话是框架,而深沉的情感体验源自晚唐诗歌的灵感。我所熟悉的李义山,绝不是一个感情肤浅的人,晚唐的绮丽,浓墨重彩地表现在李义山深婉精丽、富裕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诗风,《无题》《锦瑟》《燕台诗》等一系列抒情诗,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聚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大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芳菲凄美,乃心灵真切体验,达到较高的意境和品格。下面我将就《预言》每段与李义山诗歌相互参照进行赏析。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 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学生命名只要符合大致意思即可。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全班交流。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A版

14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难点:学习作者的坚强。 【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①在通读课文基础上,找感受最深的部分; ②小组说说感受最深的原因;③再次感情朗读感受最深的部分,抓关键词背诵这些句子;④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20年12月31日)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2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202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死后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2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秋天的怀念》,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秋天的怀念》当时是作者人生最波折的时候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了他满心情绪的宣泄,以及对生活如此不公的报怨。可是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在这层面上,他不只是告诉大家他的情绪、他的愤懑,他想说的是当你的不幸降临,并不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亲人的不幸,记住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史铁生的母亲只是想让儿子,看看“北海的菊花开了...."告诉他的儿子坦然面对生活。可是儿子与母亲并没有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但儿子从母亲的死真正领会了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无论生活把你打倒多少次你都要勇敢的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事实也是如此,之后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励志,《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秋天的怀念》,感伤、淡淡、平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借花朵的各种颜色体现出了作者希望活下去的情感。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了解大意;并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áshíyāng shàn ()碎()养()求仿() 2、找形近字: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首先,何其芳的散文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氛围的渲染,以表达自己在“寂寞”、“苦闷”中的独特感受。他深受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曾热衷于唐代绝句的优美意象,晚唐五代词的纤巧、婉转。青年时期又接触了西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其次,何其芳的散文刻意追求一种诗意。他的散文透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美。 第三,何其芳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致典雅。多种修辞手段使他的散文文字精致、工巧,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何其芳醉心于散文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虽拓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抒情散文更加精致和纯粹,却失之于过分的精雕细刻,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加上过多的象征手法与通感的运用,又使文章有朦胧、晦涩之感。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 奖 初级中学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年级七年级课型精读课题 5 秋天的怀念课时 2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4.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学习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学习难点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面对磨难。 学具教具教具:教案课学具:课前预习搜集相关材料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札记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课文新授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目标导学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何其芳及其诗文的点评

一本诗集,名字是《预言》。 《预言》这本集子收录了诗人何其芳创作前期的所有诗作,以其成名作《预言》来命名集子,其中比较著名的诗还有《秋天》﹑《欢乐》﹑《爱情》等等。 诗句绮丽、委婉﹑浪漫并且生动形象,精致典雅。而且诗人不断探索、追求、融化古今中外诗歌的表现手法,并结合个性、气质,形成了富有艺术魅力的独特诗风。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他的小诗来感受一下。 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翅膀?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声芦笛?还是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的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读完刚刚那首小诗,其风格特别会让人联想到泰戈尔的小诗——“我的心在朦胧的沉默里,似乎充满了蟋蟀的鸣声——声音的灰暗的暮色。” 而相似之处,就是意象的巧妙使用。 欢乐是什么?我们说不清。 “我”的心情又怎样?我们说不清。

但是当诗人用几声芦笛,一双温情的手,蔷薇的花瓣来填充我们对欢乐的灰色空缺,用蟋蟀的鸣声,灰暗的暮色来解释我们对那种心情的迷惑时,我仿佛看到了欢乐地颜色,听到了诗人的心声。 这就是何其芳的诗,用他的话来形容自己的诗,就是“寂寞小孩子常有的美丽想象”。而我们爱的恰恰就是那种天真的浪漫,幻美的意象。 何其芳本人是一个习惯了在黑夜里歌唱着心灵忧伤的多情诗人,他用那敏感的心灵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调出了冷艳哀凄的梦幻色调。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了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的创作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和谐的节奏,并着重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非常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诗作别具风格。 给读者朦胧的场景,让思线穿梭其中,慢慢琢磨那些缠绵悱恻、意味深长的字句,体味其中的忧郁与唯美。 借何其芳的一句诗来抒发我对于他的诗作的感觉——“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他的诗,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 另外还想给大家推荐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何其芳的散文与诗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