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帝都酒文化漫谈管理

帝都酒文化漫谈管理

北京的历史非常悠久,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燕京”,下至元明清的首都,光城市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其中,世事变迁自不待言,可酒文化却从未断代;不仅如此,随着时代更迭,酒文化也悄然赓续绵延:一者酒本身,种类在增加,做工亦趋于精良;再者,燕地本来“多慷慨悲歌之士”,酒风古来便盛。因此,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普遍好饮。尤其是明清时期,经历了历朝酒政的变更,酒业终于走向繁荣,京城内酒馆酒铺鳞次栉比,文人雅士、赶脚农夫,都能找到饮酒的去处。

民间的饮酒风貌

北京城的酒文化,与别地稍有不同:它在宫廷和民间上能分出经纬来。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达官贵人尚饮黄酒,平民百姓却喜饮味浓价低的烧酒;而酒店,也有酒质好、以批发为主的官酒店和遍布在街头巷尾、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京酒店之分。

首先,不妨来看一下民间的酒风况貌。

在北京城内,每当春秋两季开科取士之时,会有很多来京赶考的考生汇聚到崇文门。偌大的北京城,为什么考生们都愿意到崇文门住店备考?

这要从北京城门的用途说起。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内城的九门各有各的用途,也就是北京话常说的“九门走九车”。如朝阳门,走的是粮车;东直门,走的是砖瓦木料车,还有皇家的御酒,也从这个门进城;安定门是收兵之门;德胜门是出兵征战用的;西直门走的是水车;阜成门运煤;宣武门走行刑的囚车;正阳门则是皇帝祭天等的专门通道。

那么崇文门呢?首先崇文门有崇尚文化的意思,它毗邻鲤鱼胡同,而且离贡院很近。皇权时代喜欢把考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这大概也是鲤鱼胡同的来历。当时的考生赴贡院考场,不论从哪个方向来,都要辗转进鲤鱼胡同,再“跃入龙门”,这是位置使然。

其次,崇文门走的是酒车。当时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走南路进的北京;运酒的车先进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和东直门走的御酒(专供皇家饮用)不同,崇文门走的是供一般市井百姓饮用的烧酒。在清朝京城卖酒的招牌上就常常能看到“南路烧酒”的字样。因为这个关系,崇文门周边应运而生了很多小酒铺,一时间可谓举子如云,酒肆林立。这些举子多是文人雅士,备考之余,小酌两口,即可放松神经,又可激发灵感,饮到痛快时,真有点“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味道,颇能想见当时沽酒畅饮的风貌。

酒铺、酒摊、大酒缸,这些京酒店是老北京谈天说地、怡情快意的上佳去处。有点档次的则要叫酒馆,

比如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的柳泉居就是类似酒店的代表。当年的柳泉居院内有大柳树一棵,树下有泉眼一口,店家便用这甜冽的泉水酿酒,酿出来的酒,有“玉泉佳酿”之称,享誉全城。旧时北京还有一首《柳泉居》竹枝词:“刘伶不比渴相如,豪饮惟求酒满壶。去去且寻谋一醉,城西道有柳泉居”。柳泉居曾经还与另两家黄酒馆“三合居”、“仙露居”并称“京都三居”。在民国以前,这些酒店摊铺一度出现过繁荣盛况。

官府宫廷的酒文化

北京的酒文化在宫廷和民间上虽有不同,但官俗和民俗实则是一个相合一的过程。很多官府宫廷的饮酒方法及习惯经过变迁,也被平民百姓所接受和使用。如官府饮酒时多爱写酒诗、行酒令,使之成为佐餐助兴的游戏,民间饮酒也爱作一些打油诗,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弥补借鉴,实现了共同的发展。

那么官府宫廷的酒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北京自元代开始定为首都。入京的蒙古人带来了草原民族的饮酒习惯,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及其贵族大臣最喜豪饮,每逢宫内大宴宾客,都会在宫殿里准备巨型贮酒容器,后来索性制成了可贮酒三十余石的稀世珍宝“渎山大玉海”,安置在广寒殿里,作为酒瓮。这个大酒海是用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细琢而成,周身雕刻着大海和龙宫世界的奇妙景象,重达三点五吨,形体巨大,气度非凡。逢到宫内宴饮,众人便在大玉海边围坐一圈,拿海碗舀酒递相饮用,喝到酣畅淋漓之时,更是边舀边饮,盛况空前。现在这个大玉海保存在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玉瓮亭里,向世人展现着那个巨大帝国的豪饮风姿。

在明朝,管理皇家官府事务的机构多称为局,如司苑局是掌管宫中所需瓜果蔬菜的,织染局是负责提供布料的,在众多的局中,还有一个叫酒醋局。酒是饮品,醋是做菜用的调料,这两个为什么会放在一起呢?这里面倒有一个掌故。

相传杜康造出酒后,很快,这甘香味醇的饮品就大受欢迎,于是人们争相把他请到家中造酒,杜康因此应接不暇。一日,杜康应邀外出,不巧又有客人登门想请杜康造酒,看到只有杜康的儿子在家。客人想,子承父业,杜康的酿造技术远近闻名,他儿子也应该差不到哪儿去,便请杜康的儿子帮忙造酒。

其实杜康儿子的水平远不及父亲,酿酒技术也学得一知半解,但是又想练练自己的手艺,看到有客人相邀,便答应下来,跟客人回家酿酒去了。由于他学艺不精,所以也没太搞清楚原料的比例和先后的顺序,只是将配用的物品往缸里放好,随即密封了

。并且信心十足地告诉客人说,二十一日之后,由他来开封,保管酒就酿好了。

到了日子,杜康的儿子揭开盖子一闻,哪里有香醇的酒气,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奇怪的味道,尝了尝,觉得滋味尚且不错,酸甜可口的。客人问是何物,杜康的儿子灵机一动说:这是醋。因他是在二十一天后的酉时开封的,便把“酉”、“廿”、“日”合并,组成了“醋”字。而后人们觉得这是杜康和其子所造,便把他们归到一处,如此一来酒醋便不分家了。

清朝是满族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的时期,当时皇族对汉文化充满了兴趣,比如乾隆皇帝在书法、诗歌、绘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饮酒上,颇有意思的现象是,清人把我们古已有之的“曲水流觞”这一宴饮娱乐活动传扬了下来。

曲水流觞本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三,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坐在河渠旁边,于上流放置酒杯,顺流而下的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即兴赋诗。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在这种活动中写出了千古流芳的《兰亭序》,同时也使这种娱乐活动成为文人雅士争相模仿的风雅之举。后来这种活动由室外缩小到在凿有弯曲回绕水槽的亭子内进行,于是便有了一种娱乐性的建筑――流杯亭。

流杯亭古来就有,但到了清代,则成为皇家专用的建筑形式。在北京宁寿宫花园里有一座禊赏亭,就是建于乾隆年间。北京的流杯亭,现存的还有中南海的流水音亭、恭王府的沁秋亭和潭柘寺的猗?亭。

再者,自古饮酒每与节日相应,如中秋节喝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在宫廷中也不能免俗。清代饮酒成风,皇帝、皇后也喜欢小饮几杯。如乾隆皇帝经常饮用龟龄酒、松苓酒来延年益寿;慈禧太后则喜爱一种莲花白酒,用以滋阴美容。

酒是清宫皇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旦要饮屠苏酒,在民间,人们认为在元旦饮屠苏酒能防治百病,甚至可赐吉祥、降福祉;这个风俗在清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每年正月初一子时,皇帝要在东暖阁举行一个“明窗开笔”的仪式。此时,皇帝要身着朝服,端坐在宝座上,前面案几上除笔砚外,还放着一个镶满珠宝的金杯――“金瓯永固杯”。金瓯永固杯是这个仪式中的专用酒杯,杯中注满了屠苏酒。仪式开始后,皇帝要提起万年青御笔,在杯中饱蘸酒汁,挥毫写下祈求江山社稷永固的吉祥话,以图新年大吉大利,以祈一岁之政和事理,而后尝饮屠苏酒。屠苏酒在这里起到了杜绝邪气的作用。

自此,我们可以说,北京的酒,充满了新旧的融合、民族的融合、各种思想理念的融合。

北京城既有高门大户又有贩夫走卒,既有文人雅士又有市井流民,在此,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饮酒,酒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在这一方舞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一如这古老的城市,兼容并蓄又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