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势政策 北非中东局势

形势政策 北非中东局势

形势政策  北非中东局势
形势政策  北非中东局势

北非中东局势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010年12月17日,由突尼斯一个失业大学生与警察发生的冲突引发了国家骚乱,烧遍了整个突尼斯,本﹒阿里政权下台。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突尼斯动乱,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动乱,利比亚政府与国内反对派及北约各国的战斗仍在持续。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不仅对阿拉伯世界造成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对国际形势也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世界由22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约14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亿。阿拉伯世界覆盖北非、中东,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阿拉伯世界既自成一体,又与外部世界密切相接。这一地区历来十分复杂,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渗透,矛盾交织,宗教组织庞杂,传统的种族宗教冲突始终难以平息,加上近年来恐怖势力以此为基地,可谓是热点密布,一触即发。关于这次动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谈:

第一、国内政治原因: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像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分析穆巴拉克及其家人的净资产至少为50亿美元。而且对社会问题进行压制而不是疏导和解决,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第二、国际经济危机的打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还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话语权”,不顾阿拉伯世界的国情,别有用心地企图用“自由民主理论”改造阿拉伯世界,对事态的恶性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阿拉伯国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第三、就业问题:青年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埃及、约旦、突尼斯等大部分中东北非国家,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随着教育的加强,青年学历的提高,青年人的期望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具有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转型价值观和政治诉求正在发生变化,崛起的青年一代与老一辈以及政治决策者的代沟越来越明显,这将对未来的阿拉伯世界国内政治结构和民主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四、网络影响:自焚事件和维基解密暴露阿里家族的腐败,这两件事均是经过网络发布出来的。埃及9万多网民在Facebook上留言表示支持“推特革命”,抗议者甚至直接用网络发布最新的信息与图片。网络新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不是此次北非政局变动的深层原因,但确实是此次政局变动的突发性的重要原因。

被外界称之为“茉莉花革命”的突尼斯内乱引发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动荡,反映了阿拉伯世界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这些国家发展水平相似、经济结构单一,管理方式不足,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相对封闭和脆弱。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动乱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动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由此可见,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相互交往合作的加深,一个国家内部的稳定与发展不单单是国家自己的事情,其对于地区的安全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当前北非中东动乱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偶然性、联系性和有限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是偶然性。诚然,中东北非动乱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动乱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设计和控制的结果。看待这一事件不能忽略偶然性因素而单纯强调必然性因素。这对于我们分析事件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其二是联系性。我们不能误用因果,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那些我们没有足够重视的联系性,对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此次动乱对非传统安全的影响。首先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此地并非国际著名产粮区,但却是小麦生产不可缺少的化肥原料磷酸盐的重要产地。北非占有全球57%的磷酸贸易、46%的磷酸盐贸易;其次是石油价格出现重大波动。埃及与其近邻都是传统的产油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的石油供应地之一。埃及还拥有苏伊士运河等世界重要的石油通道和物流中心,每天有100多万桶原油从这里通过。自利比亚动荡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超过每桶100美元,达到二年半以来的最高值。第三是有可能对欧洲造成新一轮难民潮。据意大利相关结构估计,中东北非动荡将可能出现一百万难民涌向欧洲邻近国家。第四则是恐怖活动。由于中东北非动荡与政权更迭相关,一些支持恐怖主义或恐怖主义势力、政治组织可能掌权,这将有可能对国际反恐形势直接产生颠覆性影响。伊斯兰教激进派势力也可能由此坐大。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国家间合作。

其三是有限性。此次事件的重要影响不会造成中东政治格局或全球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事件不可能对全球力量格局造成根本性影响,对大国战略调整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对于全球政治或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影响的G20成员中,虽然有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但没有一个是处于此次动乱中的国家。

从地区政治格局看,由于埃及穆巴拉克的下台,美国可能会加大与北约中唯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土耳其的合作,土耳其在这一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将会加大。但对于地区稳定的作用仍有待评估。此外,由于中东出现乱局,这一地区出现反美情绪,伊朗内贾德政权稳定程度不降反升。

美国对于中东北非动乱的政策陷于困境:一方面表示支持,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政策谨慎犹豫。虽然美国在言语上支持中东的民主进程,但由于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错综复杂,政治后果尚不确定,采取何种具体政策还处于讨论之中。美国与欧盟北约等组织在对待这一地区局势的军事介入方式以及在利比亚设立禁飞

区等问题上也有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在埃及为期18天的倒穆风暴中,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群众参加示威游行,虽然矛头指向穆巴拉克,但反美反以情绪贯穿其中。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说,反美情绪在埃及浮现,美国的风险是正在失去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中东乱局会对美国总体战略产生影响。美国的中东外交是考验奥巴马外交的关键,是其谋求外交得分的核心地区之一。因此,没有确定把握,奥巴马不会轻易出牌。美国会投入相当精力做好中东的维稳工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中东新秩序的构建。埃及和中东动乱必将损耗美国的外交资源,牵制美国的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东亚战略的部署。但从根本上说,除非中东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反美行动,否则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除了对国际社会,北非中东的局势对我国的影响同样深远。

第一、对海外人员人身安全的影响。中国有很多人在中东北非学习工作,这次动荡严重威胁中国公民的安全,中国政府对此采取积极措施。多次派包机接回海外人员,甚至在利比亚还采用了海陆空并用的方式,从利比亚撤侨3万多人。

第二、对中国投资企业、能源安全提出了挑战。中东北非局势不稳,中国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人员受伤,财产受损。还有此次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击,而中国从北非中东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77%。这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第三、中国从北非中东动荡得到的经验教训:1、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考量政治风险。2、世界的公平正义民主是两面性的。3、加强国家的军事能力建设。

动荡战乱必定使国家衰退,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3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维持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世界经济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我们将继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强盛的世界大国,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国。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摘要:中东乱局由来以久,这当中既牵涉到土地和经济利益问题又有历史、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因素。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轻微、滞后的。 关键词:中东乱局;世界格局;影响 2011年以来的中东乱局可能成为中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动荡,这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滞后和轻微的,这也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次中东乱局的本质特征是一次内生性的、民生、民主政治革命,当然外部势力利用和介入了这一事件,但这并不能改变事件本身的性质。 1、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中东乱局对原油价格的主要影响有两个: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增强,中轴抬升。中东地区陷入乱局的风险较大的国家,供应能力占全球供应能力比例约10%,欧佩克国家的闲臵产能在全球经济体正在走向周期性扩张的背景下,显得较为紧张,并且中期内的增长将较慢。在地缘政治层面,目前的乱局将给巴以局势增添很多的变数,发生动乱的阿拉伯国家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极端势力、民粹主义可能抬头,使得它们对以色列的敌意增强。同时伊朗等国也会试图在该地区输出其影响。这些因素将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中期内该地区可能会持续发生一些超预期的事件,给原油市场带来冲击;第二、社会的不稳定和前景的不明朗,使得既有产能被关闭,同时给国际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勘探等扩大原油生产的活动带来?冻结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原油价格在中期内波动性增强、波动中轴抬升可能是中东乱局给原油市场带来的很难避免的风险。 2、中东乱局促使中东各国经济发展两极化。 海湾阿拉伯能源输出国可以借助石油出口维持经济,但受“阿拉伯之春”和国际制裁影响的国家恢复经济举步维艰,民生矛盾尖锐。阿拉伯地区人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攀升,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由沙特阿拉伯等国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坚持原油出口量不变,引发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这一方面,对于能源消耗国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有助于刺激下游原油加工产业的兴起;但另一方面,引发了俄罗斯等以石油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的经济危机,石油公司大幅裁员。以俄罗斯为例,石油的价格下跌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西伯利亚部分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居民甚至到对面的中国口岸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生活用品。 3中东乱局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 “阿拉伯之春”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相继下台。然而“阿拉伯之春”不仅没能给该地区带来“春天”,反而将该地区陷入了“严冬”。中东地区动乱的社会局势,使得该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内战不断扩大。在中东剧变后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国家,出现了伊斯兰党派与自由主义党派、政党与军队、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间的激烈博弈。突尼斯、埃及和摩洛哥进行了国会选举,从选举结果看,伊斯兰政党均成为最大党派。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成为近期困扰欧洲各国的一个难题。由于激烈的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在中东地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其对中东的掌控力下降,中俄等国的地区影响力增大。中东地区充斥着大国博弈与合作,但短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秩序。 从世界整体来看,中东动乱使得国际环境长期处在不稳定之中。在经济上,一方面,中东地

中东北非形势分析

中东北非形势分析 摘要: 本文的论点是: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我从 1..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不稳的起因 2.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使人们水深火热,要想摆脱他们的威胁中国还需要长久得发展。 正文: 估计大家从报纸和电视上可以看到现在中东北非局势很不稳定,到处是战火纷飞,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美国的房地产政策对外国人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因为美国的房子是零首付的。这意味着你不需要事先缴纳一分钱就可以得到你梦寐以求的房子,只需要签一份合同,事后再逐步支付按揭就行了。如果你无法支付按揭,政府只是收回你的房子,你一点损失也不会有!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在许多美国人由于付不起按揭而被索回房子后,银行就把这些按揭业务打包变成债券转到下级资本主义市场,进而锁定了那些一直满载着渴望来分一杯羹的西方人。 房地产商每卖出一套房子就直接从银行拿到全额的现金,银行又采取以上的措施也赚到了钱,那究竟是谁亏了? 银行发行的那些债券中的每一张背后都有一套房子作为抵押物,而且这些房子的价格又以一天一个价格的趋势上涨,房价上涨势必导致债券的价格也上涨,这就跟炒股一样,巨大的利益诱惑着那些持有大量美元的外国人。他们迫切希望来分一杯羹,美国只给了他们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在购买银行债券的时候,也必须同时购买美国国债。他们一想,有美国政府作抵押,那岂不是更为安全?于是欣然答应了。殊不知这个时候的美国正在打伊拉克,打伊朗,打阿富汗,打利比亚,他们用买美国国债的形式间接地支持了中东北非地区的“解放战争”。 而一旦房价猛跌,在手的债券已再无转手之余地,导致的损失恐怕就只有自己全部吞下了。这就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原理。 那美国导演这场金融危机仅仅是为了凑足经费发动战争吗?这就要问一问发动战争的目的了,它能带给美国何种利益? 随着欧盟的建立,欧元以其日益庞大的影响力严重撼动了美元在全球交易中的核心地位。一山容不得二虎,美国怎么可能允许有另外一种货币成为他“伟业”途中的绊脚石呢?那么,如何降低欧元的作用进而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呢? 可想而知,最好的方法就是搞乱欧元的投资环境进而凸显出自己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的回流。也更是中东北非局势不稳的根本原因。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

浅析欧盟对外环境政策及其实践

环境保护、能源政策等方面开辟新的活动领域,同时开始关注国际层面的环境政策。1973年,欧共体发布了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其中就有国际环境合作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此时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②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绿色政治浪潮在欧洲的兴起以及环保理念的变化,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态度逐渐积极起来。80年代初,绝大多数西欧国家都成立了绿党(或生态政党),这些政党很快进入一些国家的议会,芬兰、意大利、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五国的绿党在90年代后半期相继加入联合政府,从而改变了西欧政党政治的基本格局。在欧洲层次上,绿党积极推进欧盟的统一环境立法,促进欧盟在国际环境政治舞台上采取更加积极的立场。在绿色政治的巨大压力下,欧盟各国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但同时也使经济发展背上了生态负担。因此,欧盟需要在国际上推动环境保护的力度,使自己的环保标准在国际上得到推广,让其对手失去低生态保护标准带来的经济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比其他国家更早接受了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变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1987年提出了一个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着重围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组织进行讨论。③欧盟的第四个和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分别为1987-1992年和1992-2000年)反映了这些进展。特别是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更是体现了欧盟从把环境保护看做是共同市场的辅助性手段发展到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欧盟本身的基本目标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同时,该计划还认为,通过鼓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能够有利于环境的清洁技术的创新。这些新的技术反过来可以促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强欧盟的全球竞争力。④2002 年7月22日,欧盟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2002-2012年)获得通过。这一计划把上述欧盟在环境保护理念上的变化固定下来,要求欧盟通过国际多边合作、会议和制度“为加强国际环境治理而努力”,并且作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力量”而行动。⑤200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对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报告,在说明欧盟未来对外环境政策的重点时更是突出了欧盟把环境与提升欧盟竞争力联系 起来的目标,指出“环境政策设计得好也能够对增强竞争力、刺激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等目标作出贡献”,⑥并提出了欧盟在未来几年的对外环境政策的重点:(1)促进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在欧盟所有对外政策中融入环境方面的考虑——不仅包括发展援助,还包括贸易以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2)实行有效的环境外交,把环境目标与其他国际谈判联系起来。在地区和双边谈判中充分挖掘贸易与合作协议中的潜力,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谈判中加强可持续发展议题;(3)在与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中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多边环境协议的有效实施;(4)促进欧盟环保政策、要求以及环保标准的扩散。⑦欧盟未来的对外环境政策将更加倾向于把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致力于把欧盟的环境标准向世界推广。 环境保护是一项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的事业,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发展演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欧盟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欧盟的环境政策从最初的解决内部贸易纠纷消除贸易壁垒出发,经历了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把环境保护同提高欧盟国际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欧盟及时地发现了在国家层次上促进环境保护的实践对贸易、投资和其他资源的跨国界流动的巨大影响。因此,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跨国环境污染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的挑战,同时更是由于看到了环境对贸易的影响。透过欧盟国际环境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目标:确立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导地位和道德权威,取得在国际环境政治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制定有利于欧盟的国际环境政治游戏规则,提升欧盟的综合竞争力。

叙利亚局势叙利亚局势及其未来走向

叙利亚局势-叙利亚局势及其未来走 向 作者:陈双庆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04期2016年初,突尼斯、埃及前政府相继倒台引发的“中东波”很快波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同年末,随着利比亚战事接近尾声和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叙利亚似在成为“阿拉伯之春”多米诺骨牌的下一张牌。叙利亚危机久拖不决,主要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叙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内部变化,亦受外力影响。一旦叙政局生变,势将对整个中东形势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叙利亚2016年3月发生大规模反政府示威以来,局势持续动荡,现已成为“阿拉伯之春”的“重灾区”之一。随着示威抗议

活动与暴力冲突此伏彼起、相互交织以及伤亡人数增加,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叙利亚乱局的发展态势有其独有的特点,既迥异于突尼斯、埃及“休克式”变局,也不同于利比亚迅速卷入战乱并遭到西方军事干预的情势和也门的“自生自灭”。其一,叙政府汲取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局势动荡的教训,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但成效有限。叙利亚反政府活动爆发后,叙政府坚持动用军警实行强力镇压。叙军队围困北部的伊德利卜、中部的哈马和霍姆斯、东部的代尔祖尔以及南部的德拉等重点动乱省市,所采取的镇压手段包括封锁道路、开枪威吓、逮捕示威者、围剿武装分子,甚至动用军舰向动乱城市开火等。与此同时,叙政府不断做出改革姿态。2016年上半年,巴沙尔采取改组政府、释放政治犯、取消《紧急状态法》等一系列措施,并授命以萨法尔为总理的新政府制订涉及政治、安全、司法、经济、社会和行政改革等诸

多领域的全面改革计划,成立《选举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参照其他国家相关法律,制订“与当今世界现行法律接轨”的新大选法草案。①8月初,叙颁布《政党法》,允许成立新政党,与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同发挥作用,并承诺将于2016年2月举行“自由廉洁”的议会选举,“产生代表叙利亚人民意愿的议会”。②其间,叙政府一直重视舆论宣传,借以向国内外释放和平解决政治危机的信息。仅叙总统巴沙尔就先后数次公开谈话并接受媒体采访,主要内容包括:强调进行全国范围的改革,希望与反对派对话,和平解决国内政治纷争;指出针对一些“违法”事件,国家“有义务保卫公民的安全与正常生活”;谴责西方国家干涉叙内政,表达捍卫主权的决心。2016年12月7日,巴沙尔自动乱以来首次接受美国媒体“美国广播公司”采访,否认下令镇压抗议民众,称在动荡中不幸遇难的人主要是政府的支持者和军警。在外交上,叙政府努力争取有关国家支

中东骚乱的原因及启示.doc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从这次动荡中,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是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明白“政局稳定是国家发展基本前提”的道理。 关键词:西亚北非动荡原因影响启示 2010 年12 月,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动乱。[1]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中东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2]”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中东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中东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1、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2、极端僵化独裁的国内政治体制。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基本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持政权,另外一类是君主世袭的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 3、社会问题严重,解决措施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一是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

欧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政策和行动

提要欧盟是各个成员国之间为消除贸易的环境障碍,首先在环境保护的共同标准上进行协商和签订条约,所以乃是以环境为中心,覆盖资源保护问题。现在欧盟已成为超国家的地区主权的实体。欧盟的环境保护局已经成了一个大袋子,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甚至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都包括了进去。它的好处就是有利统一协调。欧盟的环境保护在 40 多年中,走过了从各成员国自行负责到形成共同的法律和行动,从工业环境为主到全面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污染到主动预防,从国家到区域到全球行动,在环境保护行动中欧盟将变得更为活跃和日益重要。 关键词欧盟立法程序公民权利保护政策 分类中图法 x3 1 欧盟法律日益重视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欧共体 1970 年提出的第一个环境口号是“环境无国界”(the environment knows no frontiers),在 eu 制定环境立法时更被大家所认识。早期的环境法令焦点集中于测定和标志危险化学制品、饮用水和地表水的保护以及控制空气污染,如 so2,nox。到 70 和 80 年代,欧洲的很多法令是和它的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联系的。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活质量是不能用物质商品单独衡量的。80 年代欧共体着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动植物区系的保护,要求对资源和自然界进行良好的管理,严禁开发利用对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影响。1987 年的单一欧洲法(the single european act)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立法基础,确定了它的 3 个目标: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谨慎和理性地利用自然资源(条款 130r)。这个新的条款认识到:国家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赖的,人民是与他们呼吸的空气、吃的食品、用的物品、扔的废品、消费的能源以及旅游和娱乐捆绑在一起的。1992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形成了欧盟法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7 年阿姆斯特丹条约把可持续发展列为欧盟的优先目标。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成为欧盟承诺的未来发展所必须依据的原则。环境必须贯彻到欧盟的其他经济和社会的政策中。欧盟的环境保护在 40 多年中,走过了从各成员国自行负责到形成共同的法律和行动,从工业环境为主到全面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治理污染到主动预防,从国家到区域到全球行动,在环境保护行动中欧盟将变得更为活跃和日益重要。 2 欧盟的环境与资源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权利和立法程序 在欧洲,环境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可称之为大口袋,自然资源的保护通常也包含在环境保护之中,作为其日益重要的部分。 2.1 欧盟的环境与资源法的主要内容 (1) 法律基础欧洲共同体条约第 2 条第 3 项 (k) 和第十六章的第 130 条的 130r -130t 是其法律基础。欧盟的环境政策追求以下目标:维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谨慎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国际水平上处理区域的或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 欧盟的环境政策将致力于高水平的保护,对联盟内不同区域的多样化条件加以考虑。它将建立在谨慎的原则和预防行动的原则基础上,必须首先在源头上限制破坏环境,污染者必须付费。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包含在共同体的其他政策之中。 在准备有关环境的行动中,共同体必须考虑:已有的科学和技术的数据;共同体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行动的潜在利益和成本的需求;共同体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是和各地区的平衡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在互相尊重和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共同体和它的成员国将和第三国以及有能力的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体的合作安排可能是共同体和第三方的共同协议课题,将按照第 228 条通过谈判作出安排。以上所述的随后安排不得伤害到成员国在国际机构中的谈判和签订国际协议的能力。 在其他条款中还包括财政安排、有关城镇和乡村土地利用和总体自然规划的措施以及水资源的管理;影响到成员国能源供应结构的重要的措施。在不伤害共同体的本质时,成员国

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知识清单 一.西亚和北非的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2 海陆位置(两洋五海三洲) 3 范围 二.西亚和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2气候特征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分析撒哈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3河流和湖泊 三.西亚和北非的人文地理特征 1 人口和宗教⑴人口稠密(阿拉伯人为主)⑵宗教(伊斯兰教为主) ⑶民族风俗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 2 主要物产石油和磷矿两大产油区: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北非撒哈拉沙漠 磷矿: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 3农业生产(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分布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 ⑴比较发达的畜牧业⑵灌溉农业⑶地中海沿岸水果业(亚热带水果) 4.本区存在的主要矛盾 ⑴巴勒斯坦问题——民族矛盾⑵耶路撒冷问题——宗教矛盾⑶被占领土问题——领土纠纷 ⑷水源问题——资源纠纷⑸大国的插手(美国) 四埃及 1 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2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3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 5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埃及发展优质长绒棉的有 利条件:①便利的灌溉水源;②肥沃的土壤;③充足的光热 条件;④精心培育),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 游收入

西亚和北非知识详单 一.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 经纬度位置 纬度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2海陆位置(两洋五海三洲) 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 四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 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注意]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土耳其海峡 归纳: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欧洲飞往非洲南部必须经过北非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海上交通要道] (1)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3)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被看作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4)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重要经纬线] 23°26′N纬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 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40°E经线穿过黑海 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60°E经线穿 过伊朗、阿拉伯海 3范围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阿富汗、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也门和塞浦路斯。非阿拉伯国家(8个)连成一片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北非包括:西撒哈拉、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 二.西亚和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⑴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 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里海低地。 2.气候 ⑴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1.特点:常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00℃以上,以热带为主;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常年不降一滴雨,被称为“无流国”,为干旱地带) 2.成因:本区大部分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大沙漠:著名的有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 [思考](1)为什么撒哈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从大西洋岸到红海边,北起地中海,南抵苏丹草原。总共面积77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总面积的1/4 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干燥的下沉气流控制,大气比较稳定,加上西岸的寒流,降水更少。另外,这个地区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西亚和北非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西亚和北非高考地理知识重点: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士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2)高原为主的地形 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 (3)炎热干燥的气候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以阿拉伯人

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是圣城 (2)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储量占世界的1/2,产量占世界1/4,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大浅多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A油田油管地中海、红海沿岸 C波斯湾日本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中东乱局及其成因——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历史照亮明天——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 二、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三、中东乱局及其根源 中东乱局及其根源 在写作本篇论文之前,我仅代表我个人向巴黎遭受ISIS恐怖组织袭击的无辜群众表达我的同情,并希望你们能从伤痛中重新站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今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每个国家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寻求快速发展,世界总体形势是稳定向前的,但不乏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发生。而这些局部冲突主要发生在中东地区。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波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在地理上也是指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包括了部分西亚和非洲的埃及。在二战之后,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大型战争包括五次中东战争、两次海湾战争及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进入21世纪以后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内战。可以说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战争的印象就是中东地区的动荡。中东地区的上空,战争的阴云久久不能消散,而这对于中东地区的广大人民来说是无尽的伤痛与苦难。

那么,造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经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地理因素。中东地区位于亚洲的西部和非洲东北部的地区,是一个三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汇聚之地。可以说地理环境相当复杂,陆上可以沟通亚欧大陆,海上又将地中海与印度洋相联系。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然而,这并不是地理因素最核心的部分。最核心的当属资源因素。在我看来,这也是造成中东地区乱局的一个比较的重要的问题。资源有多有寡。多的是什么,石油;少的是什么,水。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而这能源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利益与财富。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仅是中东地区要相互争夺,也吸引了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争相来到这里争取利益。个中缘由不言而喻。其次,水资源是中东地区及其匮乏的一类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资源。为了生存,这些国家自然避免不了口角,也就避免不了争执,运气不好还要大动干戈。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当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给那些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的国家带来经济安全上的致命打击。而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得地区经济进一步恶化,造成恶性循环,民众苦不堪言。 三、政治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东北非地区各国多是独裁专制政权,贪污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专制独裁政权被推翻,但由于长期缺乏民主

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中 东 北 非 局 势 对 我 国 的 影 响 姓名:吴月红 学号:090124018 专业:对外汉语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浅谈最近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总所周知,最近世界局势有些动荡不安,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尤为严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非洲和中东政局的不稳加剧了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 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尤其是利比亚动乱更是推动了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由于暴乱,目前估计减产幅度在100万桶/日。利比亚的内部动乱,一方面使得国外石油公司停产,欧美等国石油公司人员从利比亚撤出而造成减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受阻,且可能有部分管道或者设施受损,致即使平乱,其产能无法短期内得到恢复。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使卡扎菲被推翻,造成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各方势力存在矛盾,动乱无法中止,也将成为利比亚原油产量无法短期内恢复的关键因素。 现在纽约原油逼近每桶100美元,布伦特原油逼近110美元,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毕竟当一个月前埃及爆发动乱时,市场并未预期到利比亚的局势会变得如此严重。 作为国际重要石油储备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不可否认,对我国对外经济和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两个地区局势的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能源合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这些国家局势的不稳定造成的石油供应短缺以及对石油需求的心理预期的影响,将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动。石油价格的变动,尤其是石油价格的高企对石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同时,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根据目前中国国情,我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3.8亿吨,进口量约为2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201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其中,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 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甚至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中国需要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而且中东的石油是中国未来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中东地区的动荡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 所以,油价走高对于我国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可小觑。 目前出现动荡的国家中,大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如伊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利比亚的原油生产和运输已受重创,必然减少原油供给,导致近期油价走高。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远远不够自身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x 邓 翔1 瞿小松2 路 征 3[内容摘要]近年来,欧盟环境政策的改革和发展备受关注,在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即 将结束之际,欧盟又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规划,包括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生 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环境合规性援助计划、资源效率路线图、海洋战略框架、绿色公 共采购等。本文对上述欧盟环境政策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整体政策效 果做出了评价,最后指出了欧盟环境政策对我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治理;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邓 翔(196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瞿小松(1989)),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研究方向:欧盟经济。路 征(1982)),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都一直将环境政策作为其共同政策优先考虑的议题,并且,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欧盟也是建立全球气候变暖政策的最先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欧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各项环境指标稳步提升。从1973年欧共体发表5第一个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6以来,欧盟至今已完成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最近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0 (规划期:2002年6月22日至2012年7月21日)也已到期(EC,2001)。[1]总的 来讲,欧盟环境行动计划从最初只涉及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然后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并注重环境法律的执行,最近则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重大环境问题的治理,这一演变过程表明欧盟在不断加强环境行动计划的应用性,也更加注重各成员国的具体实践。最近,欧盟提出了其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欧洲20200(EC,2010),[2]目标是将欧盟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性、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体,从而帮助欧盟和各成员国促进就业、提升生产率和社会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欧盟环境总局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计划,其内容涵盖了生态创新、资源效 论文得到了四川大学/让1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0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173149)的资助。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每每谈起中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战乱与流血”。不过也难怪,熟悉点历史的都知道,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特别是近期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东地区和平可望不可及。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沙特阿拉伯派出部队平息巴林内乱,也门动乱不断升级,中东地区正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预测和危险的地方。 一直以来,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近期中东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还有待密切关注。国外部分学者习惯把复杂的中东局势比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而一些中东地区的资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可预料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谈中东地区问题,首先说说中东地区这个概念吧。所谓中东地区,其实是欧洲人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称谓,中东地区除了阿拉伯国家,还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晒普、塞浦鲁斯等。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围绕着该区域的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而近期系列动乱追溯根源,不外乎都是由以前的老问题所引起。首先是中东内部矛盾突出,因经济不景气、民生凋敝,社会问题严重造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此外中东国家的政治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是外部势力的强势入侵,国外势力破坏性地对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掠夺和赤裸裸的政治干涉,诸如某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基本以其石油利益为基本尺度。“人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利益组成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而言之,中东近期的动荡既是中东各国内部矛盾进一步恶化的结果,也有外部势力干预等深层原因。 近期的系列动乱可谓是中东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老问题的新爆发。这系列动乱,对于中东各国来说是一场有硝烟的动乱;而对于国际上其他大国,包括中国,则是一场无硝烟的超限战。 关注中东地区的动乱,人们首先关心的将是石油价格变化,今天加油贵了多少?石油是一种极具政治性的资源,中东局势牵动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历史上三次油价大涨均与中东政局相关。对中国而言,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已不存在想不想牵涉进去的问题,而是已经身陷其中。据了解,本次动乱覆盖中国85%的石油进口量,而且中国进口能源60%经过亚丁湾,中国出口欧洲的大部分商品也经过该区域,中国的经济深受本次中东地区系列动乱的影响。简言之,当前中东乱局一方面使国际油价飙升从而使中国经济成本增大,另一方面能源通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对待中东的新动荡,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政治权力所具有的天然腐蚀作用,必然要将社会政治机体耗食殆尽,或迟或早引发社会革命。这一点,大约是此次中东剧变中最为深刻的缘由与内在政治动力。在我们研判中东事变背景与原因之际,只有认清了事件的本质,才能祛除笼罩在表面的所谓美国与西方的 大中东民主计划 的迷雾,使我们得出清醒的判断。 毋庸讳言,经过多年不懈的投入与经营,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巨大的能源利益。环顾左右,中国对中东能源的战略依赖性大约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而需求规模和增速却不亚于二者。因此,中东局势进一步的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包括 十二五 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此外,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东局势的发展将对国际战略平衡的调整发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也将使中国面临重大的战略调整与选择。如此而论,面对当前的中东局势,采取被动甚至是退缩式的中东政策,显然不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更谈不上着眼于未来、以积极的建设性姿态参与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中东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诉求根本为何?什么是中国在中东的最大战略利益,也即中国到底想要什么?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即可理清中国的国家利益如何与中东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问题,即可找寻到一些政治经济与国际战略的平衡点,也即可以弄明白中东局势发展的何种结局有利于中国,从而使我们制定出清晰正确的中东政策。最近,中国全社会的话题集中于 十二五 规划,其不仅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清晰的政治信号,即中国人的注意力、中国国家的战略重心仍聚焦于国内发展,同时也提醒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中国面临的最重要历史任务仍是自身发展,中国对国际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也仍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自然也是为这一根本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与服务。 因此,中国可以明确地告知国际社会,中国在中东地区并不存在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军事外交利益,中国也无意谋求这些利益,自然也就不存在中国与这一地区其他国际力量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因此,中东局面的稳定应当是中国的战略利益所在。无论中东局势如何发展,稳定都将使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得以维护和发展,也符合中东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中东大局的稳定,引导中东形势向稳发展,应成为制定中国中东政策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凡是有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支持并积极参与;凡是不利于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应保持独立立场,审慎处置;凡是破坏中东稳定的事,中国都不应支持并明确反对。当然,追求中东局势的稳定并不意味着外交上无所作为。在此前提下,中国反而应积极作为,富于建设性地参与国际合作,审时度势,发挥以往多年外交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在此地区所特有国际政治影响力,推动局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北非中东局势与中国 楚树龙 (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当前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局势变化有其必然性。一是因为除海湾地区外,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较高(特别是年轻人),人口增长较快,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中长期存在不满情绪,这种长期问题和不满情绪迟早会爆发。二是因为北非、中东有不少国家确实没有解决政权正常更替、转换问题,不少中东国家仍实行君主制。中东是世界上君主制国家最多的地区,世界上几乎所有尚存的君主制都在这一地区。在欧洲以及日本等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国家 25 现代国际关系 2011年第3期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一)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一)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国际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所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逐渐把环境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在跨国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环境政策、区域性的环境保护行动为全人类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典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行动计划 一、欧盟环境政策回顾 在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中,并没有包括任何关于环境、环境政策或环境法的条款。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共同体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采取一致行动的必要性。1972年10月19日到20日,欧共体首脑首次强调了一个共同环境政策的重要性,并在会议结束之前责成共同体立法机构在1973年7月31日之前制定一个具有史诗时间表的行动计划。在此次会议上,欧共体环境政策终于形成雏形。1973年11月22日理事会以《欧共体理事会以及理事会中成员国政府代表会议的宣言》的形式通过了《欧共体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由此促成了共同体统一环境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987年和1983年欧共体理事会分别通过了《欧共体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和《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期间制定了《单一欧洲法》和几项重要的环境指令。1987年通过《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约7日,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其后,欧盟理事会于1993年通过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又称《走向可持续性行动计划》。从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首次会议至今通过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和一些法案及条约,欧盟的环境政策在这些行动计划和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1.环境行动计划 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1973年~1976年):欧盟明确指出了其环境政策的目标,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该计划也提出了欧盟环境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好的环境政策在于防止污染的产生;在所有技术计划和决策过程的最初阶段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任何将导致生态失衡的消耗资源和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必须被禁止;在科学和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改善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污染者付费;一国在采取行为时应确保不会导致另一国环境恶化;在欧盟及成员国的环境政策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断加强对改善全球环境的关注与努力;重视公众的意见;分清等级责任;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加强联盟政策与成员国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1977年~1981年):该计划基本上是第一个行动计划的延续和扩大。它重申了1973年计划的整套原则和目标,还对防止水和大气污染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权,对噪声污染也提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措施,加强了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预防性质,尤其关注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 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1982年~1986年):欧盟对原有的环境政策进行了变革,将环境政策与共同体的其他政策综合起来,考虑环境政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同等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强调了加强环境政策预防性特征的重要性。 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87年~1992年):此计划发展和细划了第三个行动计划中的环境政策,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如就业、农业、运输、发展等)的综合必要性,并加强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3年~2000年):该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对欧盟以往的环境政策作了重大的发展。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环保,而是在不损害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追求适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不应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2001年~1010年):该计划命名为“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