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

“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

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66岁病卒。

贬惠州、儋州时,苏轼虽已垂暮,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在艺术上进入了更精深华妙的新境界。

《荔枝叹》、《儋耳》、《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象》

逆境是时代对苏轼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二、苏轼的思想

A. 思想宏博开放,儒、道、佛禅,兼收并蓄,灵活通脱。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

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B.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导,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邢赏忠厚之至论》)

坚持操守,风节凛然,决不望风使舵;

在朝任职,直言不讳;

出外做官,勤政爱民,报国事君、关心民瘼的政治理想一生不改。

C. 佛老思想影响苏轼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早岁便怀齐物志”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黄州安国寺记》)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与秦太虚书》)

身处贬谪的逆境之中,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

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三、苏轼的性格

1、耿介正直、坦率直爽,绝不“缄口随众”。。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记》)

“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甚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与杨元素书》)

2、随缘自适、处逆如顺,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

“仕路崎岖,群言摧沮,虽死生不变乎己,况用舍岂累其怀。”(《登州谢宣诏赴阕表》)《食荔枝》

第二节苏轼的词

词362首,《东坡乐府》

苏轼提高词品、扩大词境、开创词风、推进词律,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宋王灼《碧鸡漫志》)苏轼对词的创造性贡献:

1、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主张。(p64)

晚唐五代以来:

“小道”、“余技”、晏殊“呈艺”、欧阳修“聊陈薄技”

“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

苏轼:

诗词同源、“为诗之苗裔”、“诗词并论”、词须“自是一家”(p64)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

自是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与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p64)

作用: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将之看成与诗有同等作用的新文体。

2、内容上,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境界。

“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

咏物、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体验等。

(1)抒写性情怀抱。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新轩乐府》卷三六)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沁园春》)

“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的豪迈自信以及仕途挫折后的复杂感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p134)

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外辱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阳关曲.赠张继愿》)

《南乡子》(旌旆满江湖)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

(2)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

人生如梦、无常的感受: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是梦”(《西江月》)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常鲜欢。”(《沁园春》)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

“人生如梦”(《念奴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

“人生底事,往来如梭。”(《满庭芳》)

人生态度:

“不应有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超然自适与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自然山水

以气势取胜: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清新秀美: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行香子·湖州作》)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阮郎归.初夏》)“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浣溪沙》)

《鹧鸪天》p143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西江月》)

(4)田园乡村

《浣溪沙》五首p139,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出农村初夏特有的自然景色与风俗人情,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笔调清新朴实。

(5)咏物

近30首

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仅写出物象,而且写出寄托。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咏孤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借孤鸿起兴,托物言志,既抒发“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又表达孤高自拔,不俯从流俗的兀傲人格。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咏榴花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咏杨花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咏梅花

写柔情,如朋友、兄弟、师生、夫妻之情、男女情爱等,情深意切。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满庭芳.佳人》等。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p66)

3、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开创了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同时创作了大量旷达词,风格多样。

(1)豪放风格

“天风海雨逼人”

“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如长江大河,汹涌奔放,瞬息千里,可骇可惊”

抒情:激昂、悲壮苍凉。

写景状物:形象慷慨豪迈;场面阔大雄壮。

音调:奔放雄豪。

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旷达风格

数量最多,渗透到各种题材之中。

“东坡之心性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

“东坡之词旷”

“《东坡乐府》三卷,十之六七都应属于这一类(清旷)。”

表现疏狂不羁,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的情怀。

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行香子》(清夜无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3)婉约风格

感情缠绵深婉。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王士祯《花草蒙拾》)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晁补之《能改斋漫录》:“东坡词,人谓多不谐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是’字读断,论意则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语)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使苏轼的词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更能表现出他的艺术个性。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

5、艺术表现手法上,以诗为词。

A. 开创直抒胸臆甚至纯以议论写怀的抒情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叙事、抒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景、议论、抒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纯发感叹。

B.大量运用词题和词序。

与词的内容相互补充,深化了词的主题表达和审美内涵。(P67)

如《江城子》等词。

c.大量用典。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冯唐的典故,加深了词的内容含量;

6、语言上,高度诗化。

改变传统词的镂金错彩之风,锤炼一种清新雅致、刚劲晓畅的语言。

A.大量运用流年、人生、人间等抽象词汇,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抽象的思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底事,往来如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间有味是清欢。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天涯何处无芳草。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B.大量运用数量词。

千古风流人物。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万顷风涛不记苏。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总结:词发展至苏轼,娱乐功能减弱,抒情功能大大加强,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诗与词之间的鸿沟也基本上填平了。

7、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136)..\曲\苏东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mp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幕后听言”

苏洵“于汝母坟茔旁葬之”

种松树三万株

王闰之小十一岁 25年乌台诗案黄州之贬“惟有同穴”

侍妾朝云小二十六岁“天女维摩”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1>主题: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爱妻王弗,写下了这首悼亡词,表达对于亡妻的刻骨思念。

<2>赏探:

上片写对亡妻的思念及自身不得意的十年,也即梦前之思。

下片的头五句,开始“记梦”。写诗人与亡妻梦中相见的悲喜之情。

最后三句是词人梦后之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断肠思念之情。

<3>艺术特色:

★以词悼亡为首创,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全词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文情曲折跌宕。

从结构来说,第一层写梦前;第二层写梦中;第三层写梦后。

梦前所“思”是梦的原因,梦后所感是梦的结果,三部分紧密相连,步步深入。

行文跌宕,多次转折。

“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种曲折的行文与作者心中几曲回肠的思念之情相一致。

★风格:细腻婉转,真挚感人。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曲\《定风波》宋苏轼诵读枫林霜叶.mp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主题:通过外出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表现出词人的乐观精神、坚强风骨,以及旷达超脱的胸襟。

<2>赏探:

上片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下片“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结拍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全词体现出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3>艺术: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出波澜;

即景生情,自然浑成。

《江城子》(密州出猎)(p134)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践离朗诵.mp4

<1>主题:出猎词。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外辱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2>赏探:

“狂”字贯穿全篇。

上片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3>艺术特色:

A.东坡豪放词的代表。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B. 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

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第三节苏轼的诗歌

存诗2700余首

严羽《沧浪诗话》:“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苏轼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风貌,真实地纪录了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发展了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

一、诗歌内容

1.反映现实的政治诗。

干预现实、批判现实、针对社会弊端及新法流弊而发,体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情怀。

《荔枝叹》:(p60)

借揭露唐代官僚争献荔枝,使人民备受苦难的罪行,直接联系本朝权贵献茶貢花“争新买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敢于抗争的精神。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2.表现自我的抒怀诗。

此类作品多是描写个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

<1>对人生的忧思与人生如寄的感叹。

《游金山寺》(p作品30)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狱中寄子由》: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过淮》:“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贬黄州途中)

《和王晋卿》:“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哪可逐”。(黄州生活)

<2>面对宦海沉浮与痛苦生活的随缘自适与旷达。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惠)

“他年谁作與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贬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从儋渡海归)

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坚定信念与对于苦难的乐观旷达。

3.因物寓理的理趣诗。

自然景物中,以及生活片段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体悟,达到景物与理趣的交融。

《题西林壁》(p作品36):

《和子由渑池怀旧》(p作品29):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璧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雪泥鸿瓜”的人生哲理。

4.歌咏自然的景物诗。

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同时还注入了诗人的浓郁情感和高雅情趣。

《饮湖上初晴雨后》(p3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还有大量的题画诗、和陶诗、论诗诗、描写风土民情的民俗诗。

二、艺术特色:

代表“宋调”的典型特征。

<1>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

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作诗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A 苏诗中有奇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

《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的踪迹比作“雪泥鸿爪”

《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舟行洪水中的湍急)

“微风万顷波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游金山寺》)

B 用典信手捏来。

上至经传子史、历代诗赋、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术。

《游金山寺》中“指水发誓”用《左传》典。

《吴中田妇叹》“不如却作河伯妇”句,用《史记》典。

C 对仗精工活泼,构思打破常规。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d 诗中多议论。

议论与写景相结合,或和叙事相结合,边叙边议,寓议于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揭示了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规律。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诗歌风格:兼收并蓄。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

风格:“清雄”(雄放清旷)

三、赏析

《游金山寺》p30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主题:层次:艺术特色:

第四节苏轼的散文

一、散文理论(p56)(1)文道观(a、b)(2)提出“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二、内容(p56-59)

(1)议论文

史论;政论;杂说、书札、序跋(2)叙事、记游文(3)辞赋、四六

三、风格特点:气势雄放、语言平易自然。(p56)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泱泱大国,浩浩五千。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漫长而迅速,随着历史的沿袭,一点一滴不断壮大。小小方寸内,那金光闪闪的一字一句,折射出了历史洪流里那文学成就的耀眼光芒。 驰骋方寸——诗歌 从伊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后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后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再后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小方寸内,无数诗人在这里驰骋,留下了令历史都动容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诗经》的成就不用过多赘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古人思想用“风”“雅”“颂”诠释得恰到好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首一首低吟着,不浮夸,不造作,诠释着属于哪个年代的优雅。 乐府看双壁,田园读渊明。秦汉的乐府诗里,双壁之称可谓实至名归。《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用各自的语言叙述了两个不同领域却同样感人的故事,让后世一代一代地膜拜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的坚毅与勇敢让我们敬佩。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让后世动容。 双壁的成就让后来之人仰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敢评论,怕评论不周。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工智能复习大纲

人工智能复习题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那些与人的思维决策问题求解和学习等有关活动的自动化。 近期研究目标:建造智能计算机以代替人类的某些智力活动。 远期目标:用自动机模仿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智力功能。 2.完整的物理符号系统的基本功能? 输入符号,输出符号,存储符号,复制符号 建立符号结构:通过找出各符号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形成符号结构 条件性迁移:根据已有符号,继续完成活动过程。 3.人工智能有哪些主要学派?他们的认知观分别是什么? 符号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 连接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 行为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

4.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包括哪些? 问题求解与博弈,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计算智能,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 5.什么是图灵测试? 是指测试者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6.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孕育时期 形成时期 暗淡时期 知识应用时期 集成发展时期 第二章知识表示 1.知识的层次及其概念? 噪声,数据,信息,知识,元知识 数据可以定义为:“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

信息:是数据的语义(即数据在特定场合下的具体含义) 知识:在长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在科学研究及实验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经验。 元知识是有关知识的知识,是知识库中的高层知识。包括怎样使用规则、解释规则、校验规则、解释程序结构等知识。2.知识的属性及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 相对正确性,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经验,不完全性 引起的不确定性) 可表示性与可利用性 3.知识的分类? 按知识的作用范围:常识性知识,专业性知识。 按知识的作用及表示:事实性,过程性,控制性 按知识的结构及表现形式:逻辑性,形象性 按知识的确定性;确定性,不确定性 4.什么是知识表示?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苏轼 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 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

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 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继勉之。”(《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凡此种种,都表现出苏轼有明确的以诗为词的创作认知和创作态度。与苏轼同时代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秦观、李清照、胡仔、王灼等人都有相关评论。苏轼把对词体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了他的创作上,为其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可以说,词至苏轼,方“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地位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苏轼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人工智能习题&答案-第4章-计算智能1-神经计算-模糊计算

第四章计算智能(1):神经计算模糊计算4-1 计算智能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研究分支? 贝兹德克认为计算智能取决于制造者提供的数值数据,而不依赖于知识。计算智能是智力的低层认知。 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人工生命。 4-2 试述计算智能(CI)、人工智能(AI)和生物智能(BI)的关系。 计算智能是智力的低层认知,主要取决于数值数据而不依赖于知识。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智能的基础上引入知识而产生的智力中层认知。生物智能,尤其是人类智能,则是最高层的智能。即CI包含AI包含BI 4-3 人工神经网络为什么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广泛应用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如下至关重要的特性: (1) 并行分布处理 适于实时和动态处理 (2)非线性映射 给处理非线性问题带来新的希望 (3) 通过训练进行学习 一个经过适当训练的神经网络具有归纳全部数据的能力,能够解决那些由数学模型或描述规则难以处理的问题 (4) 适应与集成 神经网络的强适应和信息融合能力使得它可以同时输入大量不同的控制信号,实现信息集成和融合,适于复杂,大规模和多变量系统 (5) 硬件实现 一些超大规模集成是电路实现硬件已经问世,使得神经网络成为具有快速和大规模处理能力的网络。 4-4 简述生物神经元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主要学习算法。

生物神经元 大多数神经元由一个细胞体(cell body或soma)和突(process)两部分组成。突分两类,即轴突(axon)和树突(dendrite),轴突是个突出部分,长度可达1m,把本神经元的输出发送至其它相连接的神经元。树突也是突出部分,但一般较短,且分枝很多,与其它神经元的轴突相连,以接收来自其它神经元的生物信号。 轴突的末端与树突进行信号传递的界面称为突触(synapse),通过突触向其它神经元发送信息。对某些突触的刺激促使神经元触发(fire)。只有神经元所有输入的总效应达到阈值电平,它才能开始工作。此时,神经元就产生一个全强度的输出窄脉冲,从细胞体经轴突进入轴突分枝。这时的神经元就称为被触发。突触把经过一个神经元轴突的脉冲转化为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学习就发生在突触附近。 每个人脑大约含有10^11-10^12个神经元,每一神经元又约有10^3-10^4个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形成的网络,传递神经元间的兴奋与抑制。大脑的全部神经元构成极其复杂的拓扑网络群体,用于实现记忆与思维。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由神经元模型构成。每个神经元具有单一输出,并且能够与其它神经元连接,存在许多输出连接方法,每种连接方法对应于一个连接权系数。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分为2类, (1)递归(反馈)网络 有些神经元的输出被反馈至同层或前层神经元。信号能够从正向和反向流通。Hopfield网络,Elmman网络和Jordan网络是代表。 (2) 前馈网络 具有递阶分层结构,由一些同层神经元间不存在互连的层级组成。从输入层至输出层的信号通过单向连接流通,神经元从一层连接至下一层,不存在同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多层感知器(MLP),学习矢量量化网络(LVQ),小脑模型连接控制网络(CMAC)和数据处理方法网络(GMDH)是代表。 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学习算法 (1) 指导式(有师)学习 根据期望和实际的网络输出之间的差来调整神经元连接的强度或权。包括Delta规则,广义Delta规则,反向传播算法及LVQ算法。 (2) 非指导(无导师)学习 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能自动地适应连接权,以便按相似特征把输入模式分组聚集。包括

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1.0前言 “词”是一种诗歌,由近体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句子长短不齐,依照固定的歌词而写成,可以配乐歌唱,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 所谓“词”就是歌词的意思,实际上它就是古代的一种流行歌曲的歌词。词在唐朝产生,在宋朝最兴盛。 词在中国的兴起,与唐宋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诗歌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和成长提供了温床。在唐末五代时,尽管社会动荡,词依旧得到统治阶层的喜好,因此得以继续发展。 词兴于唐,经五代而至宋,因许多天才作家的努力创作,发扬光大,造成了光辉灿烂的成绩。遂使宋朝成为中国史上的黄金时代。词在宋代普遍流行,上至宫廷,下至乡村,它不但是君王贵族的娱乐品、文士诗人的艺术品、民间的乐府歌谣,而且也是伶工伎女的谋生工具。 词在北宋能如此繁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是受到君王的提倡。 宋代的君主贵族爱好当时这种最流行的新体,竞驱风尚;或能妙解音律,自制新篇;或是提倡奖励,提拔词人,自然是上下从风,作者日众,助长了宋词普遍发展的盛况。 此外,词的产生,本与音乐发生密切的联系。它是一种合乐可歌的曲辞。 柳永、周邦彦、苏轼等人的词,大部分都是合乎音律的。由于宋词的音乐实用功能大,所以助长其在民间的迅速流行。有所谓,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的词在民间歌唱的普遍。由于这种情形,一般人民也就得到作词的教育与训练。在宋人笔记里,时常记载着某某歌女所作的词,都是由这种环

境训练出来的。由此可见,宋词的兴盛并不是偶然的。 词到了宋代已成行一种相当流行的文体。宋代不仅达官贵人,风流才子,士大夫喜欢写词,就是娼妓之作,也颇有一些。宋代词人约有二百几十家左右,词作的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北宋初年的词作,多写儿女之情,在都市里流行,不脱晚唐花间词的窠臼。而一向被认为较佳的,如晏殊的“采桑子”,也不过是一种疏风淡月的境界,在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至于一些色情作品,只是达官贵人灵魂的渣滓的浮现。 真正改变词风,把词从达官贵人的手中解放出来的,要算是柳永和苏轼两位词人了。 在这份课业里,我将针对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来加以整理。同时,我也将会比较柳永与苏轼对词坛变革的贡献并总结评价二人对词坛变革的贡献。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莫砺锋教授做客市民课堂常州日报2012年2月5日 政见 苏东坡是一个坚持真理,正气凛然的政治家。 在北宋后期,政坛上新旧党争,一派叫新党,首领是王安石;一派叫旧党,首领是司马光——两个都是文化巨人,在政治上针锋相对。苏东坡那个时候,实际上他是夹缝中的,他赞成改革,但是他反对像王安石那样剧烈的改革。 苏东坡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好,他是站在旧党这边。他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他都是是从公心出发,他是从国家的利益考虑问题的。 王安石推行新法,为什么当时受到那么多反对?就在于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他在短短的6年时间,有十条国家法令根本上的改变。我们古代有一本非常智慧的书叫《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煎一锅小鱼。因为小鱼本身很柔弱,很脆弱,所以煎的时候,要小心翻,小心翼翼的;幅度一大,动作大的话,那就烂了。所以治理一个大国,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能胡来。王安石变法不像那么小心——我觉得王安石变法要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炒黄豆——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一个社会,承受不了震荡。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没有经过好好的论证,匆忙地推出来。有一条法,叫做《手实法》,所有的人都到政府报家里的财产,田地、房屋一共值多少钱,多少两银子,报了以后,按照你报的这个家产,按比例收税。他们担心老百姓瞒报,就规定,比如张三家报了以后,其他人可以去揭发他;官府来查实了以后,瞒报的部分,一部分充公,另外一部分,赏给这个告密的人。苏东坡正在山东临沂,他坚决反对,他说这样天下会大乱,人人都会举报人家。人都是有私心啊,这种影响不能叫不和谐,叫动荡。所以后来不到一年,这条法令就收回去了,进行得太匆忙了。 若干年以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死了,退居洛阳15年的司马光东山再起。当司马光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回到洛阳去,15年不谈国事。皇帝死了,太后执政了,太后在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启用司马光,司马光一做宰相,就要在一年之内,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推翻。全国都反对。这个时候苏东坡也从被贬的黄州被召回——因为他是旧党,旧党上台了,把他召回来——他不但官复原职,而且升官了,当了翰林学士,但是当司马光要很快地废除全部的新法的时候,苏东坡又坚决地反对。他说这个新法里面有的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都习惯了,现在全部废除,又全部恢复旧的——变成新法的时候,社会已经经历了震荡,现在又全部变回去了,又来一次震荡——社会承受不起,所以他就反对。他在朝廷里面,就跟司马光当众辩论起来,争得很不愉快。这样一来,好了,苏东坡其人在新党得势的时候,他是受排挤,旧党上来了,他又表示不同意。司马光是君子,不会害他;但是司马光的亲戚就打击苏东坡,因此他在旧党当政的时候,也受到排斥。他一辈子有那么多时间,在外地做官,先后三次被流放,跟他性格的耿直有关系,说真话,不是违心的话。我每天读苏东坡的诗集,读到这里以后,都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样一个政治家,是真正为国家、为老百姓着想的;为国家的利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政见。这样的政治人物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这样的人当政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第四章保险基本原则

第四章保险基本原则 一、单选题 1、在下列各种保险方式中,适用损失补偿原则的是()。 A、定值保险 B、重置价值保险 C、不定值保险 D、人身保险 2、代位求偿权不适用于()。 A、人寿保险 B、家庭财产保险 C、货物运输保险 D、建筑工程险 3、保险利益应为确定的利益,其含义是指此种经济利益()。 A、现有利益 B、期待利益 C、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 D、任何经济利益 4、我国《保险法》采取()的方式对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加以明确。 A、被保险人同意 B、限制家庭成员关系范围 C、限制家庭成员关系范围并结合被保险人同意 D、按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 5、我国的保险立法采用()的形式要求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 A、无限告知 B、询问回答告知 C、明确列明 D、明确说明 6、在我国,某投保人将价值100元的财产向甲、乙、丙三家保险公司投保同一险种,其中甲保单的保额为80万元,乙保单的保额为40万元,丙保单的保额为40万元,损失额为80万元,则甲、乙、丙保险公司赔偿额依次为()。 A、40万20万20万 B、50万25万25万 C、5万 2.5万 2.5万 D、80 万10万10万 7、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增加,被保险人未按合同约定通知保险人的,由于危险增加引起的保险事故的,保险人()。 A、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B、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C、不承担赔偿责任 D、视情况而定 8、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时,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A、确定保险金额 B、保险合同生效 C、保险事故发生 D、请求保险金给付

9、我国《保险法》规定,在重复保险中,各保险人之间采用()作为分摊赔款的计算基础。 A、比例责任制 B、限额责任制 C、顺序责任制 D、均摊损失责任制 10、保险人应将()的有关情况通知保险人。 A、再保险 B、足额保险 C、不足额保险 D、重复保险 11、对未来的事实做出的保证是指() A、确认保证 B、承诺保证 C、默示保证 D、信用保证 12、保险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种()。 A、经济利益 B、物质利益 C、精神利益 D、财产利益 13、()是保险基本原则中最基础的原则,它是保险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 A、最大诚信原则 B、保险利益原则 C、损失补偿原则 D、近因原则 14、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 A、随时有权解除合同,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退还保险费。 B、自合同成立两年内,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C、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D、随时有权解除合同,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不退还保险费。 15、以下关于人身保险活动中最大诚信原则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A.最大诚信原则是对投保人一方的要求 B.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不属于最大诚信原则的体现 C.投保人最大诚信的体现主要是如实告知 D.我国保险法没有关于弃权规则的任何规定 第16-17是套题: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第四章 计算智能1 人工智能课程 北京大学

第四章计算智能(1) 教学内容:本章讨论计算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计算智能的含义及它与传统的人工智能的区别。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由来、特性、结构、模型和算法;神经网络的表示和推理。简要地介绍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模糊逻辑推理和模糊判决等。 教学重点:计算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和算法,以及表示和推理。 教学难点: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算法和推理;模糊数学的运算法则和模糊逻辑推理。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适当提问,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和算法,了解计算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了解人工神经网络的特性、表示和推理,了解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模糊逻辑推理和模糊判决等。 4.1概述 教学内容:本节介绍计算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计算智能的含义及其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贝兹德克提出的“ABC”,及它与神经网络(NN)、模式识别(PR)和智能(I)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计算智能的含义及其与传统的人工智能的区别。 教学难点:“ABC”及其与神经网络(NN)、模式识别(PR)和智能(I)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智能的含义,了解计算智能与传统的人工智能有何区别。了解贝兹德克提出的“ABC”及其与神经网络(NN)、模式识别(PR)和智能(I)之间的关系。 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计算智能涉及神经网络、模糊逻辑、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它的研究和发展正是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与集成的重要发展趋势。

把神经网络(NN)归类于人工智能(AI)可能不大合适,而归类于计算智能(CI)更能说明问题实质。进化计算、人工生命和模糊逻辑系统的某些课题,也都归类于计算智能。 计算智能取决于制造者(manufacturers)提供的数值数据,不依赖于知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知识精品(knowledge tidbits)。人工神经网络应当称为计算神经网络。 第一个对计算智能的定义是由贝兹德克(Bezdek)于1992年提出的。 尽管计算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界限并非十分明显,然而讨论它们的区别和关系是有益的。马克斯(Marks)在1993年提到计算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而贝兹德克则关心模式识别(PR与生物神经网络(BNN)、人工神经网络(ANN)和计算神经网络(CNN)的关系,以及模式识别与其它智能的关系。忽视ANN与CNN 的差别可能导致对模式识别中神经网络模型的混淆、误解、误表示和误用。 提问:计算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和关系如何。 贝兹德克对这些相关术语给予一定的符号和简要说明或定义。 他给出有趣的ABC: A-Artificial,表示人工的(非生物的),即人造的 B-Biological,表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C-Computational,表示数学+计算机 图4.1表示ABC及其与神经网络(NN)、模式识别(PR)和智能(I)之间的关系。

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院系:09理工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班级:五班姓名:徐东旭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臵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

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时,这篇赋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二、苏轼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诗名与文名相仿佛,所谓“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即可见其享誉之高。苏轼所以能在诗史上卓然成为一代大家,就在于他以彪炳当世的大量创作,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

人身保险 第四章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 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最基本的险种,其中包括死亡保险、生存保险和两全保险三种基本险。 2.人寿保险通常分为以被保险人生存为保险事故的_生存保险____和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事故的_死亡保险__,以及无论被保险人生存或死亡都为保险事故的__两全保险__。 3.人寿险一般可以分为普通人寿险和特种人寿险。普通人寿险包括_生存保险_、_死亡保险__和__两全保险。特种人寿险包括__年金保险__、__简易寿险_、团体寿险_和次标准体保险。 4.年金保险中的“年金”是指__等额的、定期的系列收支__。年金保险是指在被保险人_生存期间__,保险人依照合同规定每年给付(或每月给付)一定金额的__生存保险金__。 5.年金保险是生存保险的变化形态,两者(除确定年金外)都是以被保险人或年金受领人___生存_为给付条件,但生存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期满时,由保险人__一次性(给付方式)给付生存保险金,而年金保险则是以年金受领人生存至一定年龄后,_分期_(给付方式)领取年金。 6.信用人寿险的投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权人,被保险人必须是_债务人___。 7.信用人寿险的保额以_债务金额_为限,并随贷款的分期偿还逐渐_减少__,到保险期满时保额_为零_。在贷款期间,若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仍要负责,但要从保险金中扣除贷款本息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每题2分,共10分) 1.定期寿险在保险期满时,若没有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要退还保费及利息。(×) (保险人不用退还保费及利息) 2.终身寿险不同于定期寿险的是每一张有效保单必然发生给付。(∨) 3.年金保险是生存保险的变化形态,两者都是以被保险人或年金受领人的生存为给付条件。(∨) 4.在所有团体寿险业务中,不能指定保单持有人为受益人。(×) 团体信用寿险中保单持有人就是受益人 5.在团体人身保险中,对投保团体参加保险的人数没有具体规定。(×) 有具体规定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

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 韩柳欧苏四大家", 他写的诗歌被尊为[ 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 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

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