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数的再认识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课是三下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备这节课,感觉有点乱,因为这节课的练习的类型、数量都比较多。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分析了每个活动,每道练习的目的作用,把这些练习加以整理,提升,理出了这节课的两条主线:一、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围绕这个重难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1、拿笔活动,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验证,体会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2、联系生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看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融合了那道捐款的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不同。同时也让练习难度有所递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在学生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关系后,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完善从“部分”还原“整体”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围绕这条主线也是设计了环环递进的三个活动:1、说说1个学生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旨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选一选,让学生用一根小棒的1/3来找出这根小棒。这是课本上的练习,但我更改了第二、三根小棒的长度,让这两根小棒的长度有点接近,主要是让学生休会当目测不准确时,可以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来进行判断。

3、估一估。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教后反思:

1、在对分数的再认识时,应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提升,把总数提练成“整体 1”,在学生回答时强调他们对“整体1”的表述。

2、在复习时的提问:“对分数你有什么认识?”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回生,一时答不出来,这时我应该把问题再细化,如“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吗?”等等。

3、对于上课堂的“意外事件”,我应适时改变预设,创造新的生成。当我发现在一道练习中多画了两个圆时,我勿勿地改正,课后想想,也许把这种“无意”转变成“故意”,不急着去改,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细心的你,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否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这样,或许学生会更加来劲,更积极地思考,或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现。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co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Recognition of Score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1/2”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 生: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这个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生1: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片的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堆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拿走1份,拿走的部分是这一堆桃子的1/2。 ………… (师板书:整体部分) 2、师:这些都是三年级学过的知识,现在我们明白了“1/2”的意义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把一堆桃子平均份成两份,拿出1份就是这堆桃子的“1/2”,说得真好,大家看,我这儿没有桃子,就用我手中的这把铅笔代替桃子,请你上来演示一下拿出“1/2”的过程可以吗? 生上台活动演示。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学生自主举例说分数的意义,通过互相交流启发,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新的知识增长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三篇 《铺地砖》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迎新年》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 二、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_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班级情况: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22人,女24人,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差,自主学习风气不浓,需要教师指导,探究风气不浓,需要多鼓励,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6页。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1/2、1/3、3/4、2/5、4/7……)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用分数表示图形中涂色部分。 出示小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 出示大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一)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首先,我们做一个游戏(出示三盒铅笔)老师这里有3盒铅笔,我想请三个同学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我先采访一下三位同学: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好,那就请同学们从你面前的盒子里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不同,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理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习 1、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预习,回顾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各自表示的意思 2、8 3可以表示什么?请你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课前习,举例说一说的过程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一个图形的31是 画出这个图形。(你有几种画法)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同时让学生发现当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

“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二)课中习 1、分数游戏引入课题。(猜分数) 2、展示学生课前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1)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幻灯展示学生已完成的课前习单第1题。学生判断正误,并随意提图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师小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几分之几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数的分母,取的份数为分子。 (2)新授课内容:四分之三的表示。在课堂中通过展示同学们不同的课前习(用不同的画图方式表示出分数四分之三),生根据课前习单中四分之三表示图找到每幅图的整体1,从而让学生体会表示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形。一是单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二是多个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三是多组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 (3)通过已知一个图形的3 1是 画出这个图形。(出示两个小方块合并图)这是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 画法,让学生去评判他们的课前习画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体会到同一个分数,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3、理解整体与数量的关系。(二分之一)。全班分成9组,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笔总数的1/2。通过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量也不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巩固练习(勇闯五关)。通过闯关形式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5、总结学法,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课后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的知识打下学习的基础,预习分数的再认识(二)。

《折纸》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折纸》说课稿 灵武市郝家桥小学:李翠萍 说课内容: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第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折纸》教材第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这样的基础作铺垫,学生只要通过折纸操作,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难度就大大的降低了。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运用“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然而,许多学生并未完全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习惯了“分母相加减,分子相加减”的错误方。由此可见,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非常重要。因此,教科书安排了“折纸”这一活动,通过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的方法,目的是结合情景和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分数,并且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了,五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以及通分。学生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习本节课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帮助很大。本节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体会转化的思想,这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这方面的动手操作掌握的比较好,通分是大部分孩

子最喜欢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给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说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的活动过程,理解算理。 2、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的思想。 3、能正确的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确定这样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原因: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是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操作活动和通分,是在学 生有了这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 3、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上的作用。 说学习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2个。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的活动过程,理解算理。 2、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的思想。 确定这样的重点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说学习难点: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有2个。 1、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的思想。 2、能正确的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说学习方式: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本节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意义的;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语言积累较丰富,表达已有条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知识需要动手操作,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开展讨论、准确表达。

学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 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 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一个整体”的含义。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说一说”,使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即分数意义中的整体,可以是1个图形,也可以是多个图形,还可以是多组图形,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感知当整体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侯纯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铅笔”“看书”“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

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您认识他们吗? 图略 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你们认为猪八戒冤枉吗?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现在请3名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一个活动,请听清活动要求,我请你们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拿出的会一样多吗? 师(和台上的3明同学说:你们是怎么么拿这盒铅笔的二分之一的? (我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展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点阵中的规律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点阵中的规律》。我将这次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它从“中国古代名题”延伸到“普遍联系找规律”,其中内容广,想法深,理念新是教材的一大特色。《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4、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安排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针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的重组:首先利用常见的五子棋、跳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阵,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找朋友活动,为学生呈现了形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部分点阵图,让学生发现概括点阵中的规律,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一)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出示学生熟悉的五子棋、跳棋,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象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点子图在数学中可称之为“点阵”,从而引出课题:点阵中的规律。(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关于1/2 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全班交流、质疑。 5、选择其中表示1/2 的图进行讨论。 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6、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2)动手操作实践法,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用分数表示 4份3份▲▲▲△ 4份3份

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

分数的再认识(一)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 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了整体不仅表示一个,也可以由多个事物组成,而整体的一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隔一年,学生再次接触分数。 2、本课是分数意义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中逐步积累的动手操作(如拼、摆、折、画等)、小组合作、交流倾听、归纳概括等活动经验,将在本课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升。 3、化抽象为直观——“数型结合”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充分体验,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将用到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数的本质是表示多少,分数也不例外,必须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既然是分数的再认识,我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就通过下面几道题回顾一下三年级有关分数的知识。(师板演课题) 2、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出示课件一)提问:会用一个分数表示下面涂色部分?生答 师:你说得真完整。同时板演:整体、平均分、部分。生继续答题。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都用同一个分数1/4, 表示,但有什么不同? 生答:整体不同。 小结:看来表示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形,整体是一个图形,一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槐树关中小翟金碧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学生图形与分数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让学生复习分数。接着通过3/4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拿铅笔等活动,体会到题型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学习跟改进的地方: 1、由于这次赛教,有10分钟说课和答辩,上课时间仅仅有30分钟,原本设计了五道练习题,下课时才讲了一道题,在时间的掌控中,还需要多多注意。 2、在讲解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时,应给学生讲透彻,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逆过程。 3、在讲解拿出铅笔的1/2这道题时,应给学生拿出长短不同的纸条折纸、看不同厚度的书进行拓展,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感受分数意义的相对性。 4、课堂上,学生活跃、胆大,在课堂活跃度上、应把握好。 每一次的备课、磨课、开课都是一场艰辛而又漫长的体验,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教学道路上的一次收获与成长。此次的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也是最后一次。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这一课的重要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的意义。 现对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作如下分析: 成功的地方: 1、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2、教态自然,不紧张。这是参加工作以来,也自认为这是讲课最不紧张的一次,可见心理素质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还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对本节课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做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也比较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讲解例题时,分苹果环节讲的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来讲台详细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在讲填空题的时候,第二组第二个,有学生填带分数,没有及时处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交代。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会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再建构;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在三年级,学生已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语言积累较丰富,表达已有条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知识需要动手操作,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基于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开展讨论、准确表达。 学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及“想一想”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我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各猜一个数) (师板书这些数)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全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复习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中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2, 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