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生育观的调查

农村生育观的调查

农村生育观的调查

内容摘要:对于有意识并且懂得如何控制生育的人类而言,生育的自然特征已经淡出,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及个人特征塑就了特定的生育意愿。生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关于生育行为及目的、意义的观点即是生育观。它包括生育偏好(即生育的目的和意义)、性别偏好、数量期望以及对未来子女的期望。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育观作为一种意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

关键词:生育观生育成本生育文化农村性别偏好

正文:

一、农村的生育文化与生育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现实状况,对江苏省南京市、泰州市、姜堰县等5个县市的300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农村生育观的种种改变。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导,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和抚育观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一大步。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育观会有很大差异,这主要由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育观随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一些观念发生很大改变

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创造出社会物质生活,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的基础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从而人口的增长更加灵敏地反应在社会生产中。男人是古代生产力的代表,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可以维持和光大家业。于是中国古代便产生了诸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各种观念。尽管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关注的重点是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而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关注的是人口的质量,即人力资本。

生活的人口,他们的身份已不是农民,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加之乡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镇化,尤其户籍改革(实质是承认了大批在城镇工作、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工业代替了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工业的组成部分,从业人员也大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使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中共三代领导集团对中国人口问题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有一整套的相应的政策措施、强硬的领导、明确的目的、周全的服务,充分利用了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取得辉煌成就。

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一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另外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和对未来小孩的期望。综合上面因素传统“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终于改变,儿童出生率也下降了。

三、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大为改观,但男性偏好现象仍严重

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巨大的性别偏好,即男性偏好,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若是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蓑。妇女主内,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地位低下,有的甚至无什么社会地位。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

在如今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在他们眼中仍觉得“无儿”使自己在他人面前“无脸面”、“愧对列祖列宗”,仍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这是中国传统的遗留,已经成为一种思想问题,不可能随随便便地用人为的力量来改变,只能用教育感化来使他们渐渐改变,这就要用很长时间。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人口的数量加以限制,这种生育选择空间的过于狭窄和传统意义上的“偏男生育意愿”过于强烈相互冲突、相互挤压,加上现代高科技检测设备如B超等出现使人们很早就可以预测婴儿的性别,这些造成了中国当今男女性别偏高。而且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升高的现象,在90年代仍在继续。

目前,中国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虽已摒弃了多生多育的观念,但对婴儿的男性偏好的改观仍不大。

虽然计划生育的国策实行几十年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之类的宣传教育在农村也非常的广泛,现在只要到农村转一下,就可以在墙上看到这样的标语口号。但是农民在生育上依然“重男轻女”,依然不生个儿子不罢休。这是为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说农村生育观念落后,还可以说对选择性别生育打击不力。我们也可以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形成文明进步的生育观;也可以更严厉地打击选择性别生育的违法行为。但是,如此这般,真的能让农民摒弃“重男轻女”的生育观,使农村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合理起来吗?

四、传宗接代让位老有所养

在对生育目的的认识上,江苏省农村居民传统的封建继承型生育观念减弱,现实的保障型生育观念得到强化。

在问及每个家庭生养孩子的目的或意义时,278份有效问卷中,选择“老年有经济保障”者占总数的80.2%,位列第一;选择“传宗接代”者占73.4%,居第二位;选择“为了家庭稳定”者占63.3%;选择“老年生活有精神寄托”者占60.1%。

可以看出,以“老年有经济保障”为特征的现实保障型生育目的占有非常高

的比例,而以“传宗接代”“光宗耀祖”为特征的传统封建继承型生育目的比例都低于它。

在农村,就生育对养老保障的作用而言,人们还是持极大的肯定态度。尽管有16.9%的农村居民认为老年人的养老应由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但70%以上的农村居民还是认为家庭在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中负有最重要的责任,其中认为应由老年人和子女共同承担的居最高比例,占总体的59.7%,而认为应由子女负担的占20.1%,只有3.2%的农村居民认为由老年人自己负责养老。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即使是农村中的青年人,也认为社会养老是不可思议的,抱着怀疑的态度;而关于老年人自己养老的问题上,很多人都觉得没有这个打算。从这一侧面反映出来,在养老保障体系没有稳定建立的背景下,农村居民习惯性地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要的养老方式,进而强化了人们保障型生育观念的形成。

五、提倡“优生优育”,重视婴儿“质量”,生得多不如养得好

虽然在江苏省农村进行的这次调查中,农村居民主要反映的理想中的生育子女数是两个,但生育一个子女也渐渐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对子女质量的追求开始替代对子女数量的追求。

从理想生育子女数量的构成来看,56.8%的农村居民认为理想的子女数量为两个孩子,39.9%的农村居民的理想子女数量为一个孩子,3.2%的人认为理想子女数是3个及其以上,没有不要生育孩子的。

可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在当前农村居民中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生育孩子的平均意向数已经不到两个。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40%的农村居民只希望生一个孩子,如此高的比例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这40%的调查对象在被问及为何不愿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时,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二是“养育孩子花费很高”。他们说,他们宁愿只要一个,把精力、金钱都集中花在一个孩子身上,好好培养孩子成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素质的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相对而言,子女的数量给家庭带来的效益却在不断下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不乏高学历子女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从偏重于对子女数量的追求开始转向偏重于对子女质量的追求,农民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投资已成为家庭投资的主要项目。

目前,这种替代倾向不仅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表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许多农村家庭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高校里名目繁多的各类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六、总结

如今中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所以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计划生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口增长是有周期性的,加强人口的道德抑制,使计划生育成为一种小痛苦,小代价的人类自律行为。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对代生育问题,把生育同国家前途,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按照人口规律和中国具体条件,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帮助广大人民树立无产阶级生育观。

参考文献:

[1]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2] 杜建录《论西夏的人口》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25卷第1期

[3]《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4] 穆光宗《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的代价:框架性意见》《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第6期

[5]《中国民俗词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2月第1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