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西方思想的_东方转向_问题

20世纪西方思想的_东方转向_问题

20世纪西方思想的_东方转向_问题
20世纪西方思想的_东方转向_问题

□ 文化寻根与现代性问题

 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

叶舒宪

一、引子:了解西方思想

与学术的几个误区

审视20世纪的西方思想发展的特征及其与前代的重要差异,思想史家常常使用“转向”(turn)这个形象鲜明的比喻。诸如“语言学转向”问题,“人类学转向”问题,我们学界已经耳熟能详了。而这里要讨论的“东方转向”,则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其他的转向相比,“东方转向”可以说是最具有文化普遍性的一种。它不光是大学哲学课堂上的学理问题,而且是涉及学院外的普泛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价值选择问题。换言之,东方转向的现象已经从最初的“东方学”领域中溢出,在相当程度上渗透到了西方发达社会中人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从如今遍布欧美澳三大洲、如满天繁星般的中餐馆,到好莱坞明星们风靡的瑜珈功夫,再到英国学界提出郑和发现美洲的大胆新假说,都不再是殖民主义时代乌托邦化的东方神话的编织了,其意义也早已超出了萨伊德所说的“东方主义”的旧模式。因而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做出总体性的反思。

从现代性的展开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上看,可以把东方化理解为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在西学东渐风潮席卷下的东方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对西方文化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当我们知识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加入韦伯式的问题———资本主义、现代性究竟有没有可能在非西方社会自发孕育和产生———的大讨论时,我们已然为自己培育成了一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思维习惯:以西方社会科学范式为我们的范式,以西方学院派主流的问题为我们的问题。似乎西方对东方的关注只是在继续制造自古以来的东方情调的神话,根本用不着我们自己去大惊小怪。如果我们反观自身传统,那么我们应该做的似乎是,顺

22

延韦伯的思路,去关照东方传统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从本土的宗教伦理中去发掘与商业精神和现代性制度相吻合的成分。看看这些年来学界关于儒家伦理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关于如何改造传统以便尽快与西方标准的国际相接轨的讨论,对于这种一相情愿式的融入西方现代性的强烈愿望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殊不知,西方内部却已经兴起了大规模的反叛现代性的运动,①学界也开始警觉一种“现代性的全球危机”。②与此相应的是一种在思维和生活方式上与东方古代传统相接轨的觉悟和愿望,其强度似乎毫不亚于我们与西方接轨的激情。

为了有效地避免陷入常见的三个误区或三种成见,笔者在此特别要申明的三点是:

1.“东方转向”不光是“东方主义”的表现;

2.文化转向与文化认同不光是学院派的问题;

3.全球化作为文化融合过程,不光是西方化。

西方发现了东方,也随后发现了自身的致命缺陷,“东方转向”在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意义,实际上等于给出了韦伯问题的反论:为什么人与宇宙浑然合一式的感知方式与世界观没有在西方传统中产生并成为主流呢?

由此而引发的相关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过去被视为原始、落后,乃至是西方理性思维的对立面,而如今却成为拯救世界与现代人类的希望所在呢?为什么我们如饥似渴地向西方人学习科学技术和所谓市场管理营销这一套东西的同时,西方人却如痴如醉地向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传统学习古老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呢?为什么我们竭力要融入西方导向的市场经济格局并确立以牺牲人文素质为代价的物质增长模式时,西方人却开始普及“增长的极限”教育,警戒“增长的黑暗前景”(The Dark Side of Growth)③,甚至掀起声势浩大的归真返朴运动,倡导更加注重精神性的简朴主义生活理想呢?

二、何谓东方转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东方转向”的性质,让我从个人的直接经验出发来展开论述。笔者1990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Adeleid)做社会调研时,参加了一个以容格学说为基础的心理综合治疗小组,亲眼目睹了那里的人们物质丰裕而精神困顿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东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拯救力量的那种仰慕与虔诚,看到融合东方思想的心理训练如何给陷入心理危机的西方人带来新生的机会;1996年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考察,侧重于关注白人对印第安文化的重新发现,再次印证了上述经验———西方文化自身的精神危机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疗治,需要借助于非西方文化的解毒作用。2001年在英国和苏格兰对新时代运动的调研,更加体认到这场“东方转向”运动在整个西方发达社会的普及流行程度已经超出了国内人的想象。在包括名牌大学的学位获得者在内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中,也不乏完全厌弃西方工业社会的价值与生活方式,悉心追寻东方智慧式的生存途径之人。这些来自西方社会内部的观察和体验使笔者确信,我们从媒体上(不论是西方的官方媒体还是商业性媒体)看到、了解到的西方其实和现实的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关于西方,我们所知较多的,除了政治家、外交家,学院派的代表———教授专家,就是商界富豪、成功企业家和演艺界、体育界的名人。绝大部分的西方社会的普通人,由于与媒体表现无缘,我们却不很了

32

解。而那些经过东方智慧洗礼而开悟的西方人,在精神状态上如何同主流社会不同,我们就很不了解了。当我在英国西部小镇向一位放弃工作而朝圣的兰凯斯特大学法学毕业生询问,为什么他们不看电视和报纸,只向内心去寻觅真实时,他的答话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媒体从来就不讲真话!面对这位白人青年知识分子,我甚至觉得他似乎具有了庄子那种看破一切伪装的穿透性眼力,尽管他的话不无偏激。

如果说笔者个人的有限经历在取样上不够公允,在定量分析上也缺乏说服力的话,那么还可以提请关注其他角度的观察资料: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雅尔柏(Richard Alpert)不仅身体力行地传扬东方思想,而且干脆自己变成出家人,连名字也改成了充满禅意的Ram Dass。法国政论家列费尔(Jean-Francois Revel)曾经预言,第一次伟大的世界革命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二次伟大的世界革命是整合东方智慧之后的新人类之产生。如今他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他的预言的最佳验证人:。④又据报道,如今在东风西渐影响下,瑜珈已经成为美国健身房里最受推崇的运动之一,仅在好莱坞的健身房里,就可以看到朱利娅?罗伯茨、朱迪福?斯特、梅格?瑞恩、伊丽莎白?赫利、芭芭拉?史翠珊、米歇尔?菲佛、西恩?潘等一系列当红明星的身影,就连开创了女子健身潮流的祖母级影后简方达也改换门庭成为瑜珈专家,大卖她的瑜珈教学录相带。动作片的男影星伍迪?哈里逊也拿到了瑜珈功教学执照,他说从这种东方修身功夫中找到了“真我”。⑤再从数量方面看,“根据《向东行:美国对东方智慧的新发现》一书作者波普(Harrison Pope J r)的保守统计,在70年代向东行的追寻者至少有100万人。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

发现了东方智慧之后,抛弃了毒品而回到心灵经验的正确道路上来。”⑥如果再把目光转向世纪之交欧美新时代运动的广大的自发参与者和实践者,那么总人数将以千万来计。作为比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到西方国家留学的人数也不过几十万而已。在这个全球化的再学习浪潮中,究竟是西风压倒东风,还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需要掂量的问题。

近年在国内出版市场上颇为热销的西方身心调适一类读物,其实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现象”。糅合了东方禅宗和瑜珈的修持传统为要素的西方现代心理治疗派别,一旦以舶来品的面目登陆中国,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西方医学“科学”的现代化产物了。其他如“心灵鸡汤”或“心灵革命”一类著述,以及形形色色的“简朴生活运动”读物,其实不妨看作是改头换面了的道家与佛家思想、禅宗公案的西洋化重新表述而已。因为只要你在西方的书店里琳琅满目的BOD Y AND M IND一类书丛中浏览过,你就会知道这一类读物和东方思想传统的密切联系了。⑦

熟悉20世纪美国文学史的人一定都记得,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到垮掉的一代之代表作家金斯堡和斯奈德,东方文化的影响如何通过中国的唐诗和日本的俳句给英语诗歌带来一场重要的变革。至于这些西方作家在何种程度上引领着弥漫社会的“东方复兴”风潮,比较文学研究者也给出了详实的全景式观照。比如,斯奈德自称是一个萨满教佛教徒,当问及他是如何把东方宗教与美国印第安人的神话结合起来的,他答道:“我每天都要参禅,我把坐禅当作日常的功课。”日本学者儿玉实英对此评论说:他猛烈地抨击我们的文明大规模地浪费自然资源、不当地使用核能和污染环境而走向慢慢的自我毁灭,我们感到警醒、

42

愤激和感触万端。意味深长的是,他在日本对“虚幻的寻求”,导致他发现了大乘佛教的众生之爱和导致他找到了作为这个宝贵星球上一个家庭成员的自我。把它融合到他自己的体验中去,他就能够提出一个解决我们文明中的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并给生活在当今这个工业社会中的读者以强有力的信息和深刻的启示。⑧在这里,东方价值充当了为走入歧途的西方工业文明延缓毁灭的宝贵借镜。

儿玉实英还指出,美国诗人对日本文化表现出热情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保守派,他们相信传统的西方价值观,但他们还是很自由开放的,为日本的“异国情调”魅力所倾倒。“深入到这种不可理解哲学的唯一希望”也许在于“忘记自己作为欧洲人或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类是世界主义者,他们认为他们对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态度是相对论性的和多元化的。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完全持怀疑态度,在寻求新的文化时试图吸收日本文化价值作为其固定点,这样的一些诗人属于第三类。这类诗人很可能比较年青一点。⑨三类人中只有第一类接近萨伊德说的“东方主义”,而第三类已经成为西方自身文化的叛逆者。美国社会在七十年代开始呈现思想多元化的一个高潮,转向东方文化和转向原始文化几乎要发展为一种审美品位和社会时尚。⑩我们在拳王泰森的臂膀上看到纹着毛泽东头像,就足以表明这种时尚的波及广度了。

追索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中东风西渐的最重要学术使者,有三个人理所当然地排在前列:他们是心理学家容格,宗教理论家艾利亚得和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他们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帮助西方人重新认识东方思想与智慧传统的特殊价值,并且在学院内和学院外都有广大的读者群,受到非常广泛的尊崇与拥戴。容格本人甚至成为许多人崇拜的偶像。 λ?容格虽以心理医师著称,却具有非常广阔的学术视野,专门研究过异教与早期基督教的关系,成就显著。他认为,西方文化因为对异教思想的压制而限制了自身的活力,他在东方宗教思想中找到了原初的深层心理学的种子,并且希望西方知识界摆脱成见而将异教思想吸收到现代文化中来。像西藏佛教、禅宗、易经、炼金术等,都可以成为对西方思想传统进行补充和改造的宝贵资源。有人这样评价说:“通过容格及其著作的广泛影响,异教和非西方宗教在当代西方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普遍接受和持续反响,终于获得了一个重要的中介和基础。” λω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形形色色的心理调节技术都带有东方文化的色调,也就不足为奇了。

艾利亚德原籍罗马尼亚,后移居法国和美国,通晓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英文、梵文,以研究瑜珈和萨满教而著称。艾利亚德用比较方法研究古代宗教思想的各种价值,大大拓展了宗教学的原有眼界。他还特别注重分析东方式的灵性传统技术———瑜珈和萨满的出神经验。艾利亚德比较宗教学的一对核心观念是“神圣”与“世俗”。现代资本主义世俗化生活已将“神圣”荡涤殆尽了,而在古老东方宗教中却还完好地保留着世界的神圣感:人不会在宇宙中感到孤立,原因是他凭借神话与象征活在一个熟悉的世界。神话通过叙述神的创造与德性来启示绝对的神圣,它教人既敬畏又向往。 λξ在神话时间的架构下,艾利亚德以为每一个仪式都有其神圣模式,他引用印度的格言作为例子,“我们必须做众神在太初时已做过的事”。通过艾利亚德的大量著作,西方知识界打开了理解和接受东方宗教的一扇大门。坎贝尔借鉴容格

52

的原型理论拓展神话学的视野,把东方古老文明的神话纳入比较研究的范围,让人们在东西方众多的英雄神话叙事背后看到同一个原型英雄。

在自然科学界,在传播东方文化方面同样重要的人物首推卡普拉。他在70年代风靡西方的一部书是《现代物理学与东方之道》,将相对论、量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同东方的佛教、道家的整体观解说成完全相通和对应的东西。这对于笃信科学理性的西方知识人重新估价东方的直觉智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了解东方思想及其科学潜质的兴趣。该书的结束语写到:“东方的哲学与宗教关心永恒的神秘主义知识,这是超越理性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而只能用直觉的方法做直接的体验。……它对于我已经成为快乐与刺激的源泉。现代物理学的主要理论所导致的世界观与东方神秘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美的协调。” λψ与卡普拉相呼应的一位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是汤川秀树。他在《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指出,东方的直觉智慧同样蕴涵有巨大的科学创造潜力,因而并不比西方式抽象思辨低下或者落后。 λζ由于汤川秀树以介子场理论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西方科学界人士自然也要对东方人的直觉智慧刮目相看了。

卡普拉和汤川秀树的这种打通界限的比较与对照,好比在文化大山的两面同时挖掘隧道,一旦两端沟通,其惊喜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文化隔阂的沟通势必在西方科学界引发出范式的转移:从一元独尊的西方科学范式,到不同传统科学观的多元并存。这样的范式变革也呼应了人类学界普遍采纳的文化相对主义原则。正如一位新时代科学观研究者所说,我们可以把新时代的“新科学”和“新医学”描绘为一种积极抛弃权威的第三舞台。曾几何时,文化是由专家们来解说的。现在,我们享有了个人趣味的自由,我们看到在第三舞台上出现了对专家知识领域的一种挑战态度:“我也许不大懂神经系统,但是我知道我喜欢相信按摩和针灸。” λ{如果说作为西方医学之基础的人体解剖学是科学的,那么它没有权力去蔑视中医学的人体经络学说,因为科学不是某一种文化特有的东西。尽管按照西方科学范式不能证明经络的存在,你也很难否认它的存在。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常年开设“异教哲学”的霍恩(Richard Herne)教授,在《巫术、萨满教与道教》中也强调,东方思想对于开启人类生活的新纪元至关重要。中国的《易经》不能仅当成占卜之书,它也是完美的宇宙象征系统的呈现。古代的法师通过《易经》来把握宇宙的力量,完成人与超自然的沟通。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易经的学习来引导深思冥想,学习接近宇宙的基本力量。 λ|这种观照宇宙的角度也是西方科学不能提供的。了解到这样一种再认识的激情,为什么伴随着中华武术和针灸热当代西方会掀起一场持久的《易经》热潮, λ}也就不难体会了。

与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方面的东方复兴相对应,正统学院派思想也经历着同样的风暴洗礼:20世纪西方哲学在反叛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方面,承继和发扬前一世纪的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开启的非主流线索,更加全面和彻底地走向了回归东方智慧的方向。鉴于此,有学者称之为“后传统的西方”。如美国的哲学教授史蒂芬?罗便认为:

在后传统的西方,有许多哲学和文化的运动是由要超越所谓的理性主义基

62

础的传统的困扰所推动的。这些后传统

运动是作为对更深层的知觉的寻求而出

现的,包括现象学对自在之物的探求和

海德格尔寻回存在的努力,存在主义试

图超越本质优先于存在、找到独一无二

的真正的人类行为的愿望,美国实用主

义和激进经验主义想要开拓“经验”(杜

威)、了解深厚的存在(威廉?詹姆斯)、或

者取得“第六感”的抱负,可能甚至还有

尼采的虚无主义和他的“忠于地球”的责

令,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这些运动都致

力于克服被认为占据了西方传统的某种

抽象思维、表面认识和语词中心论。这

些运动许多都感到和东方的无很接近,

这并不神秘。可能正是这种接近使我们

得到了后传统时期之文化交汇的证

据。 λ~

如果我们越过“后传统的西方”,再看看传统的西方如何评价东方哲学,那就更容易体会时代变革与文化交汇的效果了。19世纪最渊博的西方哲人是怎么看东方的呢?黑格尔轻蔑地认为东方人没有达到人的自我意识,不知道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黑格尔发现孔子时,表现出极大的失望。他认为人们读孔子的书所得到的与围绕这位圣人的至高荣誉相差甚远。人们从中只看到‘善与诚实’的道德,仅此而已。人们找不到‘深刻的哲学研究’,更谈不上‘思辨’。(《哲学史讲演录》Ш,E,1):‘从他的言教中,我们将毫无所获。’” μυ一个多世纪过去,孔子的思想已经在西方知识界获得广泛的认同,就连欧美的大学东亚系的汉语学生作文例句都充斥着孔子的尊名。 μ?这种情形是当年的老黑格尔做梦也想不到的。而今在亚当斯?贝克的《东方哲学的故事》一书中,孔子不仅被奉为真正的哲人,而且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人。看看他是怎样推崇《论语》的吧,相信对于我们因奉行西化教育而数典忘祖的下一代,那些把比尔?盖茨奉为人生榜样的当代大学生们,会有警醒的作用:

如果存在着更伟大的学说,那就让它生长到孔子理想的程度吧,因为没有什么高度是孔子思想不能为其他思想所提供的。西方各民族也可以从这种高尚生活的宁静和理性实践中,从它全神贯注于治国之道以及公共的和个人的利益的人格理想中学到许多东西。

依我之见,应该把《论语》作为所有上大学的年轻人的必读之书,如果这能够实现,那么每个伟大民族的最伟大人物的最伟大思想,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论语》读本应该放在一切男人和女人伸手可及之处。 μω

与孔子和老子的普及程度相比,道家的亚圣庄子在西方的知名度要逊色许多。不过,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从宾西法尼亚大学远东系教授梅维恒(Victor Mair)1983年编出《实验的庄子论文集》,艾利亚德的美国高足吉拉道特(N. J.G irardot)同年出版大著《早期道家的神话与意义》,到女汉学家艾里森(Robert E. Allision)出版《精神超越的庄子———内篇解析》(1987),庄子在西方学院派中受关注的程度正在与日俱增地赶上来,有一大批学位论文开始以庄子为选题。 μξ少数学院之外的新时代人也开始看中庄子在精神超越与自由方面的偶像价值。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东方转向”问题在学理上必然形成一种具有双重颠覆性的反论,它既颠覆着西方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路,也会颠覆东方国家中那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知识现状,引

72

发对形形色色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评价的持久浪潮。

三、知识分子、大众

 传媒与东方转向

从长时段的角度审视现代世界文化的趋势,可以看出两个对立的进程在矛盾和交错中同时展开着:一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被全球化加以同质化,并趋于弱化和消失;二是文化交流、新的综合和新的多样化的出现。这两个对立的进程体现在文化的不同层面上。比如,在艺术、音乐、文学、思想方面,文化的世界化没有被纳入同质化的一元模式。虽然有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和影响,有风格上的借鉴与模仿,但是本土文化特性的表达仍然受到高度的重视。小说、诗歌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表现文化他者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与此对应的还有哲学流派的越界传播,政治、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国际旅行。在20世纪后期,这种文化进程世界化越来越突出了。许多敏感的争议围绕着文化输入和输出的逆差或顺差而展开,给理论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东方文化在西方激起了种种好奇和疑问。欧洲人在18世纪便翻译了《易经》、

《波斯古经》和《奥义书》,在19世纪翻译了孔子和老子的著作。20世纪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了印度人、日本人乃至海外的华人。德国比较语言学家麦克斯.缪勒在19世纪后期编出了篇幅巨大的《东方圣书》,成为一时的盛事。但这一时期亚洲给西方的启示还只是考据研究的对象。只是到了20世纪以后,陷入疯狂的战争与大规模屠杀、痴迷的发展主义与同样痴迷的技术换代狂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的西方人,才终于转过头来,看清和珍视伊斯兰的哲学和神秘主义、古代印度的圣典以及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把它们奉为具有超前智慧的渊薮,一种纠偏补缺的药方,拯救物质主义偏执狂的文化滋养源泉。普及型和商业化的瑜珈、禅宗与太极运动大受欢迎,它们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被市场利益追逐弄得疲惫不堪的西方人找回内心平静的良方。这种修炼运动的普及促进了全球新民俗在20世纪后期的形成。大批的西方青年不远万里,到印度的山林寺庙去学习东方式的沉思修行。

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充当了“东方转向”的最积极的推动者,它不仅推动了“东方转向”从学界、知识界到广大基层社会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引发出知识分子针对西方现代性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新课题。卡尔?博格斯在《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中指出,“对现代性的攻击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积聚了力量,而且,今天似乎与历史力量的吸引力相吻合。这种攻击从波德莱尔和尼采延伸到阿尔托、海德格尔和当代后现代主义。这一现象的结果之一是,在公共领域内的意识形态冲突的范围也许比通常认定的要广阔得多。面对着这样的斗争,控制大众媒体、文化产业和广告业的精英们试图将社会从众性强加于群体大众之上。” μψ与技术和市场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时尚风潮不仅在大众媒体,而且在政治和大学中广为流传。公司、政府和政治家都重视影象的传播形式,这势必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批判性知识分子来说,新的挑战是:“在一种强调表面现象和经常使公共话语非政治化的社会秩序里,激进反叛被迫不仅去明确有力地表达反霸权主题和可能性,而且还得打入媒体控制的密致世界之中。批判性知识分子活动的永恒目的是挑战、探索、正视和瓦解———也就是说,构成对权力结构的一种重

82

要的意识形态反抗力。……它能跨越技术理性、经济核算和商品化的有限又具压迫的语言。然而,在现代(和后现代)条件下的问题是,这种颠覆性信息能否不经大量歪曲被听到———至少在现存的公共领域里。” μζ在这里,可以把博格斯提出的尖锐问题归结到一个焦点,那就是如何带着清醒的批判精神来充分利用市场导向的传媒商业运作方式与作为知识分子的媒体工作者之间的张力空间。这样的问题对于那些盲从市场导向而丧失了知识分子立场的当今媒体人来说,具有非常的警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近日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张艺谋影片《英雄》以及围绕它的发行而展开的空前规模的商业推广活动和媒体风波,就很能说明问题。电影既是文化工业,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舞台。影片投资商关心的是如何收回投资并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但是作为艺术工作者的主创人员是否也要完全为了投资商的利益而创作呢?面对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媒体对“东方转向”的推波助澜之功,东方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清醒地选择自己的话语策略,如何在审美的追求的同时努力挖掘东方思想的深邃与睿智呢?

博格斯之所以提出媒体与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因为他继承了福柯关于“特殊知识分子”的说法,认为在今日现实中,那种英雄的雅各宾式的知识分子的作用以及革命要求最终耗尽了它在现代时期的历史可能性。知识分子的普遍性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分化不可避免。因此,有必要重新按照社会职能划分出“技术官僚型知识分子”与“批判型公共知识分子”这两大类别。并且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加剧与前者有关,而危机的解决则有赖于批判型知识分子和大众赋予的权力的结合。 μ{如果完全丧失批判性的自觉,那么知识分子不是沦为商业性的奴仆,就是加入技术官僚的体系。

四、西方人为什么转向东方?

西方思想和文化为什么偏偏在20世纪大规模地转向“原始”和转向东方呢?

我想,对于这个所以然的问题,让西方人自己来解释比让东方人来解释会更显得有说服力。汤因比,这位以总体把握西方文明史而享誉20世纪的思想家,其实已经有了非常精辟也非常大气的说明。他从世界文明史的兴衰演变宏观立场看,认为西方社会在过去的五百年里引导世界走向了物质上的统一,但是未来的五百年人类面临着在精神上走向统一的伟大任务。日趋衰落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可能胜任这个使命,只有从文明生命力最为持久的东方文化之中,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引导人类精神统一大业的思想力量。

其实,汤因比的这个观点的论证思路和韦伯论述现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产生在东方世界是一样的。那就是比较中的排他法:如果在A与B之间,只有一个能够达到C。那么,如果排除了A的可能性,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能是B了。把东方与西方作为这样截然区分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当然是带有相当的成见的,也会导致某些盲点或盲区。 μ|但是这种划分通过约定俗成已经成为共同的习惯,难以更改,这里姑且沿用之。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西方的思想不能引导世界未来的精神统一呢?西方文明如何耗尽了它的精神生命的能量呢?

有美国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把人类变成了被动的消费者,不再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行动者。” μ}研究晚期资本主义在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上发生的变化,近年来

92

发展出了一种“现代消费主义的人类学”。其代表人物有布迪厄和鲍德里亚等。他们揭示出:通过消费主义的象征符号的无尽的增殖,生产者已经实际上控制了消费者。“最近,阿珀包姆主张,由于经销商自己在另外的场合下也是消费者,这两者相互使对方的需要得到满足,两者都是要克服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人类困境,那就是消费论者的需求从来就不能得到满足。” μ~笔者以为,鲍德里亚和阿珀包姆的分歧似乎说明了一个事实:如今的消费者既有快感的满足,也被生产商所控制。消费者如何快乐地沦为新技术与商业的奴隶而不自知,这种情况在2003年我国春节期间达到70亿条的手机短信业务大爆炸现象中,可以得到生动的揭示。媒体毫无疑问都是正面报道这一惊人的数字的———对于一个片面追逐增长率的社会来说,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荣耀事件。无论是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跨国公司生产商,还是焦急渴盼“扩大内需”效应的政府官员,这当然是始料不及的好事。但是人们是否想过,70亿条短信的内容及其收发过程本身对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尤其是对追求新奇的青少年一代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如今已有许多学生以每月过百元的短信费为时尚标志呢!按照道家“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古老信条,这样的新技术痴迷现象的巨大负面作用(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足以引起高度的警觉。听一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几十年前对科技万能幻觉的批判性箴言吧:

科技可以变成一种有用的家畜,也可以变成一种无比凶猛的野兽。

不管在19世纪的科学家看来什么才是正确的,在我们生活在20世纪中叶

的人看来,也是很难直截了当地作出科

学增强人类幸福的断言的。

一种发现可以带来幸福和繁荣,也可以导致人性的丧失,人类的毁灭。 νυ

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当今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物欲的膨胀和泛滥却打着文明的旗号,并且以科技理性的突飞猛进为强大驱动力。难怪对此非人性化趋向不满的西方人要以“反文化”或“反文明”的姿态进行抗争。福山《历史的终结》第七章为“拒绝文明的运动”,其中写道:在近代,从19世纪初的浪漫派思想到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有意排拒科技和理性社会者为数甚多。其中最一贯反技术文明的是环保运动。不过,福山追溯了这种反文明倾向与卢梭怀疑“历史进步”思想的联系,认为不可能让科技理性自我放弃而使历史走上回头路。看来,科技发展走的是一条不归之路,或者说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美国的国际战略问题专家,曾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认为:“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决定日益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本方向。进入太空,获取新武器,医学和其他科学所取得的突破,这一切都是由其内部动力决定的。”“人既是发明创造者,同时又是受制于发明创造过程的奴隶。” ν?归根结底,人其实是自己欲望的奴隶。发展科技的动因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更大的而且是无限膨胀的欲望罢了。科技和市场利益的结合会产生最难预料的潜在威胁。

2001年,曾担任过三届美国总统首席政策顾问的帕特里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出版了《西方之死》(The Death of the West)一书,把上个世纪德国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衰落”说又更加耸人听闻地推进了一层。在他看来,导致西方文明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主要方面:肉

03

体上,白人的生育率下降,这是避孕药充当了西方的自杀药。而大量非白人移民的涌入逐渐改变着美国人的种族成分;精神上,传统基督教信仰的终结与新兴宗教势力的迅速扩张,使西方精神不复存在。他所说的与传统基督教对立的新兴宗教势力,当然包括新近在西方呈复兴之势的东方宗教。布坎南这样一种与民族主义与反全球化主义纠结在一起的政治态度,已经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观点推向极端。

以上西方知识人对西方文明进程的自我诊断和认识,可以引作理解“东方复兴”现象的大背景原因。倘若把资本主义看成对人类生命和生活的一场空前规模的“还俗”(韦伯称之为“祛魅”)———用物质主义的追逐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放任生产和消费的洪流,那么现在西方人感到能够挽救文明“没落”或“死亡”的是精神的回归。用艾利亚德的术语,就是将被放逐了的精神由“俗”的世界返回到“神圣”的世界。由此可见,作为治疗的文化寻根,就是要找回被资本主义破坏了的那种宝贵的东西,那种

20世纪在西方传播东方哲学的先驱人物阿蓝?瓦茨(Allan Watts)曾在“亚洲的精神与现代人”专栏文章中提出这样的历史性反思:近现代的西方开始于文艺复兴,理性取代上帝成为时代变换的最主要标志。中世纪的人相信神的启示至高无上,而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人相信人的理性才是至高无上的。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便是这种近代理性思想崛起的最好诠释。理性的启蒙时代以来,进步的观念几乎取代了宗教,成为西方人精神的重要支柱:通过人类的理性就可以在地球上建立起自己的天国。然而这一切都只在19世纪结束之前有效。近代以来的伟大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休谟、莱布尼兹等,虽然学说各异,但他们都是要求只通过理性来理解宇宙的神秘。同样,科学也希望只通过这种理性的技术来解决所有的物理问题。这样的信念在19世纪达到顶点,同时也就快走到了它的尽头。进入20世纪后,西方人好像突然发现了文明和理性的疯狂一面。还有科学技术的毁灭性一面。人崇拜理性,最终却被理性所统治了。于是产生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不再相信过去赖以乐观的那个信条。文明的畸形发展就像根部脱离了土壤的大树。 νω

文明赖以扎根的土壤是怎样的呢?瓦茨从价值观上展开分析。西方价值突出人与自然宇宙的分离,靠这种方式来抬高人的地位,使他超出万物之上;这种分离的价值观随着20世纪的精神危机而凸显出凶险的前景。而东方价值突出人与自然的融合,这就是它必然要取代西方价值而重新引导人类的原因。

常言说必须先有分,然后才有合。不论作为理想的人文主义有哪些错处,至少它作为一种中介还是必要的,这个中介过程就是先把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去,因为那是让人类回归自然的必要的前提。 νξ

在这样的理解下,回归自然(合)就成了与自然分离(分)为前提的完整的循环运动的结果了。不过,为了同现代人的所谓复归自然的运动相区别,瓦茨还打比方说,复归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人类的原始阶段就好像没有离开过家的孩子,而归家的回头浪子毕竟要比没离家的孩子要成熟。原始人和自然贴合得太紧密了,以至于他们无法分别自然的与人为的东西。或者可以借用吉普林的话说,处在自然状态的人其实不懂得自然。从这种发展过程着

13

眼,瓦茨坚信被称作人文主义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分离实际上是为了更加亲密和富有成效的结合的必要准备。还可以用两性的结合来做比喻。儿童不明白男性与女性的区别,成年时则有了这个明确的区别,而确立了这种区别则是两性通过互补的结合达到和谐的前提条件。 νψ现阶段的西方文明刚刚走出了它的成年阶段:阳刚的理性开始意识到,没有阴柔的自然作为调节和补充,它自身是残缺不全的。现今需要解决的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的矛盾。人不能只是充当制造物质财富的机器。解决的方法是在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传统外部去寻求,即到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古文明中发现新的价值。在这种融合的基础上,构成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我们可以把瓦茨的这一套理论视为对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的一种逻辑说明。

从人与自然万物不分的原始和谐状态,到人文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立,再到反叛资本主义和现代性道路,复归

“新人文主义”,正好像完成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的辩证运动过程。如果把人文主义取代宗教权威的思想运动看做是一场思想启蒙,那么如今用东方基准的新人文主义取代西方基准的旧人文主义,也就相当于一场意义更加深远的再启蒙运动了。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全球化,就不会胶柱鼓瑟地认为那只是世界西方化的另一种说法了。问题在于,以东方传统价值为基准的新人文主义,为什么给受到物质主义压迫的西方人带来解脱困境的契机。按照他的看法,佛陀也好,得道之圣人也好,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超人,也不是像上帝那样隔绝于我们尘世之外的君临世界的存在。他们自身就是那种宇宙赖以存在的法则之体现(embody),正是他们表达出了宇宙生态整体的意义所在。

半世纪之后,瓦茨所倡导的东方智慧已经广泛普及到一般民众。新人文主义的再启蒙也早已开花结果。临近世纪末,美国小说家莱德菲尔德在《第十种洞察力》中给出了另一幅历史反思图景,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翻然悔悟:“我们决心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创造更舒适和更快乐的生活,在短短四百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偏执创造了这样一个人类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生产出一切的生活舒适。问题是我们征服自然和让自己更舒适的执拗、狂热的冲动,已使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并面临崩溃。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νζ小说并没有对世界文化的前景过于悲观,原因就在于接受了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之结果。作者热情洋溢地宣告:“在我继续观察时发现,根深蒂固的本能中的分析与评判的趋势,已在新一代人身上冉冉升起,他们认为,生活的内涵远不止古老的物质现实,并感到,新的精神内容正在地平线上升起,并开始探求其他的不被众人所知的宗教和精神观点。东方宗教首次被众多人理解。意识的转变是使人感到,一个人的特征与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ν{这种开悟式的话语对于渴望挣脱物质主义枷锁的西方人不啻为新世纪的福音;而对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现代性道路的后发展的东方国家来说,又昭示着怎样不同的历史反讽呢?

 ①参看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

民出版社,1991年。

 ②Toby Miller,ed.,A Com panion to Cult ural

S t udies,London:Blackwell,2001,p.223.

 ③这个说法采自卡普拉《转折点》一书第3章第8节

的标题。见: F.Capra,The T urni ng Poi nt:

Science,Sociology,and the Risi ng Cult ure,

London:Flamingo,1983,p.248.

23

 ④⑥参看新加坡艺术家陈瑞献的谈话,见联合早报编

《第四座桥———跨世纪的文化对话》,新世界出版

社,1999年,第69、41页。

 ⑤天冬:《瑜珈:来自古老东方的诱惑》,载《银幕内外》

2001年8月号,第30页。

 ⑦参看卡普拉《转折点》一书第3章第6节关于西方

心理学与东方思想的论述。F.Capra,The

T urni ng Poi nt,pp.167-168.

 ⑧⑨儿玉实英:《美国诗歌与日本文化》,杨占武等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05、307页。

 ⑩参看:Beyond New A ge:Ex plori ng A lternative S pi rit uality,ed.,Steven Sutcliffe and Marion Bowman,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λ?参看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一种有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年。

 

λωDictionary of the Occult,Scottland:G eddes and

Grosset,1997.

 

λξMircea Eliade,The S acred and the Prof ane,

Harcourt,Brace&World,Inc.,1959,pp.11-12.

 

λψ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灌耕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9页。

 

λζ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

西方的考察》,周林东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λ{Paul Heelas,Ex pressive S pi rit uality and Humanistic

Ex pressivism:Sources of Signif icance Beyond

Church and Chapel,Beyond New A ge:Ex plori ng

A lternative S pi rit uality,ed.,Steven Sutcliffe and

Marion Bowman,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pp.237-242.

 

λ|Richard Herne,M agick,S hamanism&Taoism:

The I Chi ng i n Rit ual and Meditation,Llowellyn

Publications,St.Paul,2001.

 

λ}参看王淼洋:《当代西方易经热》,《中国文化与世

界》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2-

27页。

 

λ~史蒂芬?罗:《再看西方》,林泽诠等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1998年,第48页。 

μυ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杜小真译,三联书

店,1998年,第210-211页。

 

μ?参看叶舒宪:《孔子喝酸辣汤吗》,《耶鲁笔记》,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μω亚当斯?贝克:《东方哲学的故事》,傅永吉译,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8页。

 

μξ关于20世纪后期西方的庄子研究概况,参见叶舒

宪:《庄子的文化解析》导论第5节,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7年,第23-34页;叶舒宪:《去密歇根讲庄

子》,载《耶鲁笔记》,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61-

66页。

 

μψ

μζ

λ{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李俊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5-226、226—227页、前言,第6页。

 

μ|对于“东方/西方”划分的神话原型基础及其语义衍变的谱系,请参看Walt Burket的《东方化革命:远

古时代近东对希腊文化的影响》(The Orientalizi ng

Revol ution:Near Eastern Inf l uence on Greek

Cult ure i n the Early A rchaic A ge,translated by

Margaret E.Pinder and Walt Burke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或参看拙作《“东方”概念的话语建构之根》,载《东方文化》(广州),2002年,第5期。

 

μ}保罗?库尔茨:《保卫世俗人道主义》,余灵灵等译,

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μ~大卫?帕金:《英国的当代人类学中存在一种新物质性吗》,载《21世纪: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一),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

 

νυ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

西方的考察》,周林东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9页,第165页。

 

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7年,第218-219页。

 

νω

νξ

νψAllan Watts,Seeds of Geni us,S haf ttesbury: Element Books,1997,pp.41-42.p.45,pp.46-

47.

 

νζ

ν{莱德菲尔德:《第十种洞察力》,李松梅译,昆仑出版社,1997年,第32、137页。

33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一、自主学习 (一)识记词语 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zhé)衰(shuāi)亡盛(shèng)气凌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介绍作者 乔治。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生于比利时。著有《科学史导论》等。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自主学习,文本研读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古希腊有什么“覆辙”? 明确: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3、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有何用意? 明确:(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4、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明确:第一问: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第二问:“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5、为什么西方文化离不开东方文化? 明确:作者认为东方的人文理念可以拯救西方文化。因为西方科学实验偏于方法的应用,而忽视了思想。而离开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这种局限表现为:其一,许多思想领域不能使用它;其二,“科学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 三、引读提高 1、“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明确: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确: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四、总结 本文阐述了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主要是指出东方对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指出西方文明和科学的缺陷,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帮助,东方和西方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日两个方面,西方应该采取谦虚的、正确的态度来学习。 五、板书 1.运用比较的说理方法 文章第5节拿美国文明有理由骄傲同只有300年历史记载的渺小作比较,观点鲜明. 2.善用修辞,词语生动 本文虽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语言很生动,形象。 六、布置作业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五讲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夕

第五讲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 革命前夕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答案 D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古滕贝格的发明迅速得到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选D项。A项中“开始传入”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生产力的转化,故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B 题干中“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说明当时的议会没有贵族的席位,贵族地位已经没落,故A错误;本题中时间信息是1649年,当时议会还没有达到拥有绝对权力的地步,故C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故D错误。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下的议会,是有贵族参加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乔治·萨顿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②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③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④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⑤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⑥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若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⑦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给自身予辅助,用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给予帮助。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⑧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美丽和博爱也是如此。 ⑨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这是巨大的恩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汤谨熙12040032035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内容提要:东西双方自古相隔整个欧亚大陆,在千余年的岁月中,虽然有着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但由于科技和地 域的限制,双方的交流并不能频繁的进行,所以它们基 本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本文试论东西方在各自独 立的发展状态下与地域的关系。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地域演变古代环境规律 一、古代西方文明与地域 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只能将目光放向爱琴海沿岸,那正是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地区独特的多良港,多山,土地贫瘠的环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理性与辉煌。 (一)地域与经济 爱琴海地区土地贫瘠,但是其拥有大量的良港,这使得希腊人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农业来满足自身需要,迫使希腊人只能通过海上贸易来获取生活物资。这使得整个古希腊的经济呈现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海洋性特征,使他们与海洋结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单纯一个民族不能完全靠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必须通过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来换取必需品。这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之后的西方,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在

航海大发现之后,殖民主义兴起也与西方对外部的依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这种独特的海洋属性赋予了希腊人冒险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在西方文明中一代代的延续了下来,使得西方拥有一种强烈的商业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去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间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地域与政治 希腊的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较为适宜人类居住。法国学者丹纳在论及希腊气候对希腊的影响时说:“这样温和气候中 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更快更和谐。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惰,没有寒冷使人僵硬迟钝。”不断的航海冒险,易于培养人民的 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虽然,希腊半岛的生存环境稳定,但它的内部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它分成了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城邦,并且它们之间的斗争也十分严重。希腊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形式之下,可每个城邦内部相对又比较紧密。个人的独立和平等需要一个平台去得到实现,这种结构恰好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能满足自我权利的环境。因此西方文明的民主制度的萌芽在希腊诞生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在一部分人范围内的民主,可是它是现代民主的先祖。 (三)地域与文化 古代希腊文明的海洋特性使它更容易接受其它文化的东西,所以在古希腊时代,在地中海东岸的几个古老文明的交流频繁,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古代在地中海东岸的辉煌文明。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陈星帆高二(9)班 前言: “孝”、“万事孝为先”是东方文化的基本信条。上千年来,由“孝”派生出“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封建礼教中更有妇女要“三从四德”的规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爱”,博爱、仁爱。强调以“爱”作为行为准则。爱的本质是主动、控制、强制。我“爱“你,就是以自己的愿望主动控制,要求对象按照我的意图行为,要求对象实现我的目的。因而是主动的,不是服从,是控制对象的,是创新,开拓,发展。这种文化鼓励创新,开拓,扩展思维,因此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正文: 稍有点儿文学素养的人都听说过夸父和后羿,想必也听说过亚当和夏娃,更不必说女娲和耶稣了。他们都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形象,他们身上都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由字面深入本质,我们不难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们不妨将切入点放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等价重要性的龙的身上。众所周知,在东方,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它吞云吐雾、能飞善游、上天入地、活灵活现;然而在西方,龙却是妖孽的代表,它动辄伤及无辜、玩火焚物、霸气十足。东方的龙长着猪鼻、蛇身、鹰爪、鹿角、鱼尾,这集万物生灵的龙无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通常脚踏五色云,身披七彩霞,腾云驾雾、穿梭自如;西方的龙则长着硕大的翅膀,笨重的身躯,每每出现都携带着滚滚黑云。风云骤变,电闪雷鸣。同一种事物,通过截然不同的人主观给予的客观评论,就一夜之间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同样是为红男绿女牵红姻缘线的神话形象,东方是一位满面春风的智慧老人,西方却是长着翅膀拿着弓箭的可爱小孩儿;同样是普度众生的最高神灵,东方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法力无边的玉皇大帝,西方却是一位拥有七情六欲、近乎常人的宙斯;同样是创造人类的神灵,东方是一位母性十足、和蔼可亲的女娲,西方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耶和华;同样是为了时空转移,东方的嫦娥双脚轻轻一踏就能够登上月宫,西方的太阳神却能够驾着马车去上班;同样是奸诈狡猾的动物,东方的狐狸专门喜欢修炼得道玩弄凡人,西方的狐狸却喜欢与人玩耍,机灵敏锐集于一身。 我们通过多组神话形象的鲜明对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东方文化侧重的是万物皆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人类所富有的独立人格化。神话的差异折射出文化领域的区别,然而其差异却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积累沉淀形成的。 酒香飘四野,哺育了东西方人不同的品酒方式。 粗放豪爽的东方人喝酒总要摆出大碗,这样才能够突现出客气大方,用其有力的大手抓起酒坛。倒上一碗,然后十分随和地捧起碗“咕咚”一声,酒便入肚了。其外放豪迈的酒意就不知不觉与醇醇酒香融为一体,浪漫精明的西方人,喝酒时很讲究。其一,选择恰当适中的氛围;其二,挑选共享对象;其三,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气氛品位不同口感的酒,再者,西方人在喝酒之前都会余少许时间进行感情酝酿,接着轻轻端起精致的酒杯,轻缓地摆弄着酒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阅读理解选择题

《东方与本文的科学》阅读理解:4大题16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第二,我完全相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选自乔治·萨顿《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1.能作为全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B.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C.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D.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2.选文中没有 ..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3.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实验科学”是指20世纪20-50年代的操作主义学说。 B.“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东方科学比如埃及、阿拉伯和中国在数学和炼金术以及其他应用科学方面都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 C.选文中作者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导致衰亡的历史教 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D.选文为全文的引论部分,提出在科学方面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论述了西方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文明的原因及其危害。 4.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阐述科学史观原则的议论文,作者乔治·萨顿,美国科学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作品有《科学史导论》等。 B.本文中所说的东方,在上古和中古时期,曾经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C.“光明从东方来”是以太阳从东方升起比喻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对西方的影响。作者认为东方的人文主义理念比西方的法则更有价值。 D.本文既有严密的论证结构,也有开阖。文章结尾部分由反入正,总结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说明两者不应该相互对立。 1、C。 1 / 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拿来主义》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媲美事过境迁抱残守缺明日黄花 褒贬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孤芳自赏 威慑一蹴而就面目全非班驳陆离 积淀筛选攻讦咀嚼时髦蜕除 2、课前探究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三、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3、研读文本: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及其问题(精)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問題 一、單選題(20題每題2分共40分) ( ) 1. 俄國彼得大帝在位時,曾定下「鬍鬚稅」,規定留鬍鬚的男子繳納。由時代的特色,我們可推知他此舉的主要用意為何?(A)希望俄人脫擺以往被蒙古人所統治時的形象,積極向西方學習(B)國家財政的困窘 (C)他本人喜歡留鬍,因而不希望其他人跟他有類似的外型(D)留鬍鬚與希臘正教的教義不合。 ( ) 2. 維也納會議後,歐陸的政治局勢大致是如何?(A)大多已實行民主政治(B)大多已進入工業革命時期(C)保守主義成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思想的主流(D)「改革國會」成為各國在野黨的主要訴求之一。 ( ) 3. 以下史事的發生「並未」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的有:(A)拿破崙帝國建立(B)啟蒙思想的備受質疑(C)保守主義的勢力高漲(D)浪漫主義運動的失敗。 ( ) 4. 「人生而自由,然而在人類社會中,人卻處處受到束縛……人應該追求深刻的內心經驗……」關於這段話,較貼近以下哪種主張?(A)自由主義(B)浪漫主義(C)馬克斯主義(D)保守主義。 ( ) 5. 以下對話發生於18世紀:A:「這本小說真是感人,在這種情形下仍如此愛著對方,真令人讚嘆……」; B:「真是苦戀呢!女主角最後選擇了別人,所以他竟然犧牲性命來展現他對感情的態度……」,依此推 測,此本小說的風格所展現的時代精神趨向於何種思潮?(A)自由主義(B)保守主義(C)浪漫主義(D) 寫實主義。 ( ) 6. 影片《一曲難忘》描述一位波蘭鋼琴家,強烈地期待波蘭能重新得到自由,他不為沙皇的屠夫(按:波蘭總督)演奏,離開祖國到巴黎去時,帶了一把波蘭的泥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了籌錢資助祖國 爭取獨立自由,一場場的演奏會,終於使他的生命燃燒至盡頭。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揉合斯拉夫民 族的熱情憂鬱和法國人的華麗纖細。他應是哪一風格的作曲家?(A)古典主義(B)印象主義(C)浪漫主 義(D)現代樂派。 ( ) 7.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領導人之一的拉法葉將革命爆發的「第一現場」——巴士底獄的鑰匙寄給何國政府,以表達他對此國之前表現的肯定?(A)英國(B)美國(C)俄國(D)中國。 ( ) 8. 「遠洋航行者大多是海員,商人或亡命之徒」;「享樂主義什麼都不管,製造出一批遊手好閒的人」。兩句話各有何的特色或彼此的關聯?(A)前者造就了後來的美國,後者則為20世紀初西方世界的亂象之一 (B)前者指「大西洋時代」來臨的背景,後者意味著海權時代的到來(C)前者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後者則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D)前者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後者則為受啟蒙時期影響而產生的 社會現象。 ( ) 9. 三位學者對於社會的看法,甲主張「齊頭式的平等」,乙主張「競爭起點的平等」,丙主張「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以上三者,何者可謂是社會主義者?(A)甲(B)乙(C)丙(D)以上皆是。 ( )10.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位領袖」,這樣的口號,顯示出怎樣的思想內涵?(A)極右的法西斯主義(B)右派的自由主義(C)極左的共產主義(D)右派的保守主義。 ( )11. 與達爾文同時期的學者,有些不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猿猴中的一支,但是他們卻被稱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主要原因為何?(A)他們都是人文學者,對生物學有所排斥(B)他們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C) 他們利用「生存競爭」的說法將帝國主義的侵略合理化(D)他們利用「物競天擇」的說法將破壞自然環 境的舉動合理化。 ( )12. 印象派的畫家,如何因應照相機的問世?(A)以抽家的手法構圖(B)畫家每一年只創作一幅作品,以量的限制提升本身的價值(C)以寫生入手,但從光線、色彩變化的律動中創出新意(D)向中國的水墨畫取 經,強調意境而不重形似。

走进宁波走进中西方文明

略谈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中学周巨鹤中西方文明相互间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有很大差异,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很难理解。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这两大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的。 一、不同宗教下的文明 东西方不同程度上归结为不同宗教下的文化。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佛道儒)文明。不同的宗教,人们的信仰也不同,因而世界观也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各自文明与其它文明碰撞和发展对游牧文明除了少数成就被我们借鉴之外,其余被彻彻底底的同化了。在同一地区内,少数处于劣势的文明遇到更为高级的文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征服。就像农业文明取代狩猎文明。佛教被明显的中国化了。与中国传统融合。虽起源于印度,但难见印度的影响。在近代以前,个个区域性的文明核心区之间不会出现同化或完全征服。基于科技和交通的制约,每一处文明核心区都发展出了最适应自己地域特征的文化。外来的同样高级的文化会在本土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西方文明并不是西方想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别人,而是其他文明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接受西方的文明。先是军事,而军事的发展又需要工业,而工业有需要科学技术,进而扩展到文化,教育,政治体制… 二、不同价值观下的处世哲学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处世态度。有两句话虽不很准确,但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态度。说是“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看成坏人,防范着,接触中再找出谁是好人。西方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然后再辨出谁是坏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10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落实应用案(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139(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覆.辙(fù)记载.(zǎi) 领域.(yù) 憎.恨(zhēnɡ) B.野蛮.(mán) 瞬.间(shùn) 伪.装(wěi) 协调.(tiáo) C.重蹈.(dǎo) 热忱.(shén) 滥.用(làn) 识.别(shí) D.强.烈(qiánɡ) 蔓.延(màn) 揭露.(lòu) 悄.悄(qiāo) 解析:选B。A项,“憎”应读zēnɡ;C项,“忱”应读chén;D项,“露”应读l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辩论烂摊子拾人牙慧至高无尚 B.和谐金刚钻归根结底高耸入云 C.缥渺一炷香盛气凌人决无仅有 D.蓑亡马前卒重蹈覆辙白头协老 解析:选B。A项,尚—上;C项,渺—缈,决—绝;D项,蓑—衰,协—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随着京东、苏宁易购等几大家电商价格战再度硝烟四起,一时间家电零售行业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记者走访城区家电卖场后发现,家电商价格战已________到实体门店。 ②美国总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演讲,表示美国不仅要继续实施核裁军,而且把________世界上所有核武器作为美国核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 ③乌鲁木齐海关积极与哈萨克斯坦海关加强联系沟通,________解决了中哈海关共同施加海关封志、流量计系统的启用和切换等问题。 A.蔓延根除谐调 B.曼延清除协调 C.蔓延根除协调 D.曼延清除谐调 解析:选C。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散。曼延:指连绵不断。根据语境,①句应用“蔓延”。根除:指彻底铲除。清除:指扫除净尽,全部去掉。②句强调的是彻底性,所以应用“根除”。协调:指配合得适当,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谐调:指和谐、

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奇风异俗。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亚洲虽然是世界上语言、种族、宗教种类最多的地区,但亚洲各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注重交际礼仪。崇尚个人的谦恭和整体的和谐,对待客人热情周到,特别是在有儒家传统和影响的国家,人们更是把传统礼仪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家住在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有很多日本企业,往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日本既是公认的世界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又是一个保持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人十分看重礼仪,从日常起居到待人接物,处处都受到礼仪的约束。日本人见面时会脱帽鞠躬,一般不握手,但要递名片,没有名片就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去日本人家中做客时一定要送礼,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有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赠送礼品时忌讳赠数字为4和9的礼品。认为你把他看作是强盗。但不同场合有关数字的习俗不同。如送日本人婚礼礼金时要避免偶数,因为偶数是二的倍数,容易导致夫妇分裂。 我们在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打交道时更要注重礼仪,因为他们忌讳的东西比较多。例如我们在和沙特阿拉伯人交往时要注意阿拉伯人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按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到主人家时要脱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脱鞋。不要随便进入清真寺,入寺必先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因为这被认为是污辱人的表现。在给沙特阿拉伯人送礼物时多选白、绿两色。他们崇尚白色、绿色,白色代表纯洁、绿色代表生命,而忌用黄色,黄的代表死亡。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象征神圣和尊贵。一般人不能“皇袍加身”。礼物设计忌用猪和类似猪的熊猫、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图案 按照沙特人的商务礼俗,冬日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面须预约,但不守时;因此,即使是约定的时间去拜会,最好仍需在日程上留一点余地,对方晚到15~30分钟是常有的事。在洽谈业务时,沙特人员常被来往人员打断。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家庭”的延伸,不认为是失礼。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预约到外面单独洽谈。当地商人多通晓英文,名片和说明宜用阿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问候为礼。如果双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比较友好,双方左右贴面三次。有时候主人为表示亲切,会用左手拉着对方右手边走这说。交换物品时,用右手或用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以牛、羊为上品,忌食猪肉,忌食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以前阿拉伯人多用右手抓饭,现在招待客人多用西餐具。 西方国家崇尚自由,提倡个性的解放,但正式场合却非常注重礼节,和美国人相处时更能体现这一点。美国人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春秋季,美国人一般下身着长裤,上身在衬衣外面再穿一件毛衣或夹克,宽松舒适,无拘无束。夏天里穿短裤和着短裙者大有人在。但正式场合,美国人就比较讲究礼节了。接见时,要讲究服饰,注意整洁,穿着西装较好,特别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洁。美国商人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时常是点头微笑致意,礼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动伸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时不能用双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握手。长幼之间,长者先伸手握手。主宾之间,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间,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国人谈话时不喜欢双方离得太近,习惯于两人的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应保持120-150厘米之间,最少也不得小于50厘米。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 【课程内容】: 1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2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掌握和整合跨学科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他的事情。 一、阿拉伯数字 丝绸之路: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阿拉伯数字”由来: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

苏教版语文高一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一.积累·应用 1.给下列的词语作解释,并造句 归根结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气势汹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黄金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盛气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运用正确的一组是: A.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异常接近俗世生活而成为他的诗歌中的另类,也因为异常朴素温馨而格外惊心动魄。 B.大家对我的作文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尤其是小王的一番建议,真可是狗尾续貂。 C.即使是小的过错也不应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D.百年校庆时,国内各地和海外的许多校友回到母校,一时胜友如云,一片欢腾景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B、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辞藻,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C、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D、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没有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前人又突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②人类有一种内在倾向,只愿照感官感知的程度来认识真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这道打破了。 ③在人们的笑声中,他忙着找东西来窘态。 A.成规阻碍掩盖 B.陈规障碍掩盖 C.成规阻碍掩饰 D.陈规障碍掩饰 二.感悟·鉴赏 (一)课内阅读 ①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死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

完整word版,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后记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东苗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1在对待血缘亲情方面 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是血缘关系。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而言,不很重视家庭血缘关系,而更看重J益关系。他们将责任、义务分僻很清楚,责任必须尽到,义务则完全取决于实际働,绝不勉为其难。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2. 在表达形式方面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 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3. 在礼品馈赠方面 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在送礼形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一般情况下,他们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同时在送礼和接受礼品时, 东西方也存在着差异。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者说这是好的礼物”之类的舌;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而东方人则不同,中国人及日本人在送礼时也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面前却总是谦虚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东方人在受礼时,通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惟恐对方因礼物过轻或不尽如人意而难堪,或显得自己重利轻义,有失礼貌。 4. 在对待“老”的态度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