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GDP三面等值探讨(修改稿)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GDP三面等值探讨(修改稿)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GDP三面等值探讨(修改稿)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GDP三面等值探讨(修改稿)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GDP三面等值探讨(修改稿)

一、生产法与支出法计算GDP相等推导

众所周知,支出法计算GDP公式如下: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变化

净出口=出口-进口

消费贡献率=最终消费/GDP

投资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GDP

净出口贡献率=净出口/GDP

我们引入以下概念:

消费品:用于居民消费的产品(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下同)或被居民用来购买消费的产品,按照习惯即使居民购买住房是为了居住(消费),住房产品也不视为消费品。消费品一般视为最终产品。

资本品:不直接用于居民消费的产品,例如建筑物、设备等投资性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和资本品。

由于GDP是最终产品概念,出口的产品及进口的产品我们只能视为最终产品。

出口产品及进口产品其实有很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原材料,例如原油、铁矿石等,但只能视为最终产品。原材料类产品我们一般归到资本品中,如果能够区分,也可以划到消费品中。

生产法和支出法的GDP既然是相等的,那么它们之间相等的关系是如何推导而来的呢?我们不妨做一下尝试。

我们知道对于最终产品而言有如下等式成立:

期初余额+本期生产+本期进口-本期出口-本期销售=期末余额

本期生产=本期销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出口-本期进口

我们设:本期销售=本期销售消费品+本期销售资本品

存货变化=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净出口=本期出口-本期进口

根据上面的假设,结合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我们可以推出:最终消费=本期销售消费品

资本形成总额=本期销售资本品+存货变化

事实上最终产品的期末期初余额包含消费品、资本品,并不完全是资本品。因此支出法计算GDP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的结构是错误的。

我们设:存货变化=消费品存货变化+资本品存货变化。

新结构最终消费=本期销售消费品+消费品存货变化

新结构资本形成总额=本期销售资本品+资本品存货变化。

如果我们把最终消费称为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称为投资,上述构成才是消费与投资的真正构成。

事实上进出口也有消费品及资本品的构成。

出口=出口消费品+出口资本品

进口=进口消费品+进口资本品

考虑到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拉动作用(拉动的是外部世界经济),我们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如下定义:消费=新结构最终消费-进口消费品

投资=新结构资本形成总额-进口资本品

出口=出口消费品+出口资本品

上述的进口投资品中有的不是最终产品(我们视为最终产品),其中有可能是形成消费品的(例如原油),对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会有一定影响,但估计误差不会很大。如果能获得相关数据进行调整,则使消费与投资的构成更精确。

上述意义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才可以用来表示消费、投资、出口对GDP的贡献率。

消费贡献率=消费/GDP

投资贡献率=投资/GDP

出口贡献率=出口/GDP

有时我们往往议论消费比例过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这时用的消费概念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投资概念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其实是错误的(很无奈,月度数据公布这两项有,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没有)。

最终消费不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本形成总额也不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增长是生产概念,不是销售概念,不能用销售概念来谈论经济增长。生产比前期多,体现就是经济增长。销售比前期

多,可能是前期生产本期销售,本期生产可能没有增长(数字说明如下:去年生产30万亿,销售27万亿;今年生产27万亿,销售33万亿;今年经济是下降10%,不是增长10%)。

支出法并不全是支出(支出容易误解为销售实现,前面数字说明中为27万亿及33万亿)概念,存货变化(前面数字中存货变化是-6万亿)就不是支出(销售)概念。严格意义上讲用“支出”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误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都是支出(销售)概念。

消费、投资比例本来就不准确,我们又常常用其它数据代替,因此用消费、投资比例来判断经济增长结构是否合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讨论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比例的合不合理仅从比例本身来看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看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实现销售。如果大部分(98%以上)实现销售,则不管比例多少,都是合理的;如果实现销售比例(例如90%以下)过低,则不管比例多少(例如美国消费率70%以上,很多汽车没有实现销售,说明汽车生产过多),也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要在消费和投资比例上讲经济增长是否合理,这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了解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也是有用的。消费比例过小,肯定也是有问题的,这说明消费水平低,与生产是为了消费的目的不符。在现阶段如果将住房消费统计在消费而不是投资中,可能更好一些(会使消费的比例增大,投资的比例减小)。

我们还可以定义广义消费和投资:

广义消费=新结构最终消费-进口消费品+出口消费品

广义投资=新结构资本形成总额-进口投资品+出口投资品

此时:GDP=广义消费+广义投资。

广义消费贡献率=广义消费/GDP

广义投资贡献率=广义投资/GDP。

人们之所以在生产法及收入法之外又弄出支出法计算GDP,其中原因之一肯定是有区分消费、投资结构的目的。综上所述,按照经典的定义,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是有问题的。本文尝试进行修改,正确与否,也不能自判,希读者仔细研究。

另外,如果真要看经济增长,最好还是看收入增长的情况(收入法),及生产增长的情况(生产法)。如果看经济增长是否健康,应看产销率。产销率如果在100%附近,则是健康的;产销率偏离100%过多(5%以上),则是不健康的。如果看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则看基本大宗产品(粮食、石油、煤、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价格。如果价格波动很大,经济运行有问题;如果在低价位(成本附近),说明经济较冷。如果在高价位(成本价格2倍以上),说明经济较热。如果价格在合理价位(成本价格1.5倍左右),经济运行正常。

收入增长率、生产增长率、产销率、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不用通货膨胀率)是判断经济的最主要指标。这些数据中,产销率统计可能失真的概率最大,收入增长率其次,生产增长率再其次。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较准确。

以上我们讨论了支出法计算GDP的办法及生产法与支出法计算GDP 相等的原因。

结论如下:

生产法与支出法相等是根据等式:

期初余额+本期生产+本期进口-本期出口-本期销售=期末余额

变化而来,其中的存货变化=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是最终产品的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化,不是非最终产品的存货变化。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本期销售消费品+本期消费品存货变化+出口消费品-进口消费品)+(本期销售资本品+本期资本品存货变化+出口资本品-进口资本品)

=消费+投资

原定义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存货变化是错误的。

二、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GDP相等探讨

我们以工业企业为例,此时GDP即为增加值。

增加值一般定义为总产出减去总中间投入,或者说是含税产值减去含税中间投入。

增加值=总产出-总中间投入

=含税产值-含税中间投入

=不含税产值-不含税中间投入+销项税-进项税

=不含税产值-不含税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

其中:

含税产值=不含税产值+销项税,

含税中间投入=不含税中间投入+进项税

应缴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

以上便是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计算增加值还有以下计算公式: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营业盈余+应缴增值税

其中:

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应缴增值税

=增值+应缴增值税-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应缴增值税 =增值-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

=不含税产值-不含税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其它税是除增值税以外的税,一般为地税。

我们将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进行变化:

考虑到:

营业盈余=不含税产值-不含税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营业盈余+应缴增值税

=劳动者报酬+其它税+折旧+不含税产值-不含税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折旧-其它税+应缴增值税

=不含税产值-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

生产法与支出法的公式实际是同一公式。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误把营业盈余当作营业利润(统计局的概念是那样的,但大错特错;营业盈余是生产概念,营业利润是销售概念,两者一般不相等)。应缴增值税一般使用营业收入对应的增值税(实际应是产值对应的增值税)。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与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总是不相等,那是因为公式用错了(偷换概念了)。

读者如果想了解生产法与收入法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请阅读作者的《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此处计算增加值是完全的生产概念。国家统计局在收入法计算GDP 时将营业盈余误为营业利润,结果造成了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结果的不相等。

结论如下:

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GDP如果按真正的营业盈余及对应的应缴增值税计算,两者完全等值,因为两个公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三、支出法与收入计算GDP相等探讨

由于生产法计算GDP=支出法计算GDP,生产法计算GDP=收入法计算GDP,所以有支出法计算GDP=收入法计算GDP。

但是一般涉及国民经济核算GDP的教科书中不是这样推理的,教科书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做一下探讨。

国民经济核算中有恒等式如下:总收入=总支出。

这个等式相等是有前提的:在一个经济体系之中,每一次交易都有买方与卖方,买方的一个单位支出就是卖方的一个单位的收入。换句话说,收入法与支出法计算GDP相等的原因是买卖行为同时发生。此时支出法计算GDP的GDP显然是一个销售概念,不是生产概念。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据销售概念计算出来的GDP(本处)与根据生产概念计算出来的GDP(前文)是不相等的。

根据销售概念计算出来的GDP计算公式如下:

GDP(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有关概念意义如下:

消费(Consumption, C)是居民或个人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投资(Investment, I)是为了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需要用于购买物品的支出,包括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前者是指厂房、新机械设备、新住房的增加,后者是企业存货的变化(此处存货的概念似乎不是最终产品)。投资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流量,而资本存量是经济当中某一时点的资本总量。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 G)是指各级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公务员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如政府建立法院、提供国

防、外交、公共交通和公共教育等服务。

净出口是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一般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本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前文按生产概念推导的GDP计算公式:

GDP(生产概念推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或写为:

GDP(生产概念推导)=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净出口

有关概念意义如下: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

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此处定义与前述公式相符,但存货的概念却不是最终产品)。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两个公式对比起来看,很相似:都有共同项:净出口;都有消费及投资(资本形成总额相当于投资)的概念。两个公式似乎就是一个公式。

据猜测,前面的公式是由后面的公式演变而来。但从概念来看,两个公式其实不是一回事。读者只需对比上述概念即可。

最重要的是存货变化的概念,前文中指的是最终产品,而本处的存货(两个)似乎都不是最终产品,因此严格来说,无论是统计局还是教科书,对存货概念的理解均是错误的。

销售概念的支出法GDP计算公式是国民经济收入核算教科书中的公式。生产概念的支出法GDP计算公式是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局相关规定)中的公式。两者一般情况下不相等(在产销完全相等时相等,但这是不可能的)。

结论如下:

由于概念错误,支出法计算与收入法计算的GDP自然是错误的数据,两者不相等不是计算误差,而是公式计算错了。

四、总论

当全部用生产概念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GDP时,三者确实完全等值。

生产法与支出法计算GDP是相等的。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的GDP是相等的。可以推出三种方法计算GDP是相等的。

推理如下:

因为:

生产法GDP=支出法GDP

生产法GDP=收入法GDP

所以:

收入法GDP=支出法GDP

存货变化中的存货正确的理解应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企业的在产品、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是部分产成品(不用于最终消费或投资的产成品)等。

统计局说营业盈余相当于营业利润是错误的。在日常计算中应缴增值税的计算也是错误的,将收入的应缴增值税误为生产的应缴增值税。

生产概念支出法计算GDP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的结构应进行改变,存货的变化不能视为投资,因为存货的最终产品有很多是消费品。

切记支出法不是销售概念(是生产概念的变形,和销售有一定关系),收入法也不是销售概念。

教科书中的国民经济收入核算中的收入支出恒等式是销售概念的GDP(是错误的核算办法),与生产概念的支出法核算GDP意义不同,不要混淆。

当生产的最终产品等于销售的最终产品,进出口相等时,才会出现教科书中的总支出=生产法的总支出,但这是不可能事件。

GDP由于国家权威部门和大学教科书没有仔细研究,出现了很多概念理解错误,本文只是浅层次的分析,希望有关人士认真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修改。我国引进西方核算方式及西方经济学原理时,只是照猫画虎,结果是不伦不类。在如此重要的概念上出现错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 为净出口额。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 ,基本符合预期。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学概念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中日GDP对比 增加值的总额。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2000 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是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 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 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 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 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虛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 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 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支出法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

学号班级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南京审计学院级院 题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不能抄啊啊啊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2011年12 月28 日

支出法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Nau。 【摘要】本文选取了我国GDP数据对1997至2009年(统计年鉴没有2010年的)我国经济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拟合国内生产总值,简单的进行了经济分析。 【关键字】国内生产总值 GDP 居民消费支出 序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在一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国内国际认定的颇具全面的指标。随着改革开放已然三十年,我国经济在这三十年有着巨大的腾飞和发展。GDP虽然这些年被专家学者谈来谈去,但是仍然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我们应当在最近腾飞的十三年中总结经验,我选择了GDP这一课题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文献综述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

2020年(财务知识)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财务知识)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张冬佑 一、概述 中国按季核算支出法GDP始于2000年,首先于国家壹级进行,同时按现价和不变价进行核算。2006年,国家统计局核算司总结数年试算工作经验,进壹步完善了季度核算方法,使季度支出法GDP 核算于核算范围、核算原则、项目分类、指标概念上均和1993年SNA 的标准基本取得壹致。 由于分季度基础资料不足,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目前进行的是季度累计核算。即核算期按照自年初到本季末止来确定,分别为:壹季度、壹至二季度累计、壹至三季度累计、壹至四季度累计。累计数的增加不完全是本季的发生数,仍包括对上壹季度数据的调整。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项目采用了三级分类。第壹级分类是: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第二级分类是: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进口。第三级分类是将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不变价核算以2000年为基期,每5年改变壹次基期。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所需基础数据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的,主要来源于俩个方面。壹是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全面调查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和业务核算资料。

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过程分为三步: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初步核算于每季度后15日进行,所依据的基础资料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业的月度和季度统计资料,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财政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资料,中国对外贸易价格指数资料等。初步核实于每季度后45日进行,于搜集更多关联资料的基础上,对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最终核实,根据统计年报、财政支出决算明细资料计算,且利用年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数对全年各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进行基准化调整,形成中国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最终核实数。 二、现价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方法 现价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由于基础资料缺乏,基本上是根据关联指标进行推算的。 (壹)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常住住户于壹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自产自用的货物和服务,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 初步核算居民消费支出是根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推算的,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比较紧密和稳定,所以我们利用二者的比例关系推算。首先,计算上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然后,利用上述比重计算季度居民消费支出。 初步核实居民消费支出,利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分别计算出农村

计量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支出法》

2008-2009第二学期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 大作业名称: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支出法 组长: 学号: 0061755 姓名:黄文雯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成员: 学号: 0061981 姓名:于海秋专业:经济学 学号:姓名:专业: 选课班级: A01 任课教师:徐晔成绩: 评语: 本小组通过结合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支出法分析了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通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了经济检验。通过本次作业,能够很好的运用EVIEWS进行分析,总体表现不错。 教师签名:批阅日期: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影响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通过对2008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资料的分析,以了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规模及演变的新特点,并探讨影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各因素,运用Eviews软件和OLS分析法对2008年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最终找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主要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目录 一、引言 (3) 二、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 (4) 1、数据采集 (4) 2、模型的设定 (6) (1)设立如下回归模型: (6) (2)参数估计模型 (6) 三、计量经济检验 (7) 1、序列相关性检验 (7) (1)图示法检验 (7) (2)White检验法 (8) 2、序列相关性检验 (10) 3、多重共线性检验: (10) 四、总结 (12) 1、基础资料的缺口造成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的范围不全... - 12 - 2、支出项目分类过粗 ................................................................. - 13 - 3、缺少与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相配套的价格指数 ................. - 13 -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运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不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制造的物资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物资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运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物资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运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按产品法运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运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因此运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运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运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运算,如金融业(要紧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虚拟折旧来运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物资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计入中间投入的物资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运算范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酬劳、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运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酬劳+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1)劳动者酬劳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酬劳。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关于个体经济来讲,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酬劳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酬劳处理。 (2)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治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3)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运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治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治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运算的虚拟折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