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下 2

普通心理学下 2

普通心理学下 2
普通心理学下 2

普通心理学(下)目录

九、动机与意志第2页——第7页

十、情绪和情感第8页——第11页十一、能力第12页——第16页十二、人格第17页——第24页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第25页

普通心理学(下)

注:单选题简化为(单),多选题简化为(多),简答题简化为(简),综合题或论述题简化为(综)

九、动机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单)

2.动机的功能(多或简)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3.动机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动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动机。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单)

①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单)为基础,例如,饥、渴、缺氧、疼痛、性、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多)

②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人有权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认识性动机(兴趣)(多)等。

(2)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单)

①原始的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饥、渴、母性、性欲(多)等动机。

②习得的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即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

(3)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单)

(4)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单)

①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单)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简)

①动机除了具有激活和维持行为的功能以外,它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②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动机,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③在活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复杂。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④由此可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的控制与预测。

(2)动机与工作效率(简)

①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单)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②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单)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单)

(2)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单)的要求引起的。没有(客体、没有对象)(单)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单)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①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单)

②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多)等。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①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②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单)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关于需要的结构,在心理学界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比较著名的有 (默里)的需要理论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单)理论等。

简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简)(1)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多)

(2)简析马斯洛关于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的看法。(简)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它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斯洛提出了人和动物共有的低级需要和人独自具有的复杂需要,这就否定了弗洛伊德只有一类本能需要的理论。

(4)然而,马斯洛的理论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色彩。作为有社会意识的人的行为,并非总是按马斯洛的理论所估计的那样按层次出现。大部分人往往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需要所激发。有时不顾某些低级的需要而直接出现高级的需要。

(三)动机理论

动机是一个较古老的研究课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

1.本能论

(本能)(单)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单)。本能论在动机心理学中曾一度占统治地位。

(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单)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2)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单)。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多)三个成分。

(3)20世纪(20年代末)(单),本能论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与批评。

(4)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一批(习性学家)(单)再度爆发出对本能行为的研究热情。(习性学家)(洛伦茨)发现小鹅出生后对自己的那种(“依恋”)现象,可称之为(印刻)(单)

2.驱力理论

(1)由于本能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产生了困难,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单)

(2)以后,(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单)。

简析赫尔的驱力减少理论(简)

①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赫尔的理论适用于解释生物的机能。

②赫尔又提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

③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④赫尔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⑤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

P=D×H

⑥但是,驱力减少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行为,如什么力量激发了过量的强制性的进食行为?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为什么政治家在监狱里可以绝食数日?因为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3.唤醒理论

(1)(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单)

(2)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而对于过低或过高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

(3)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简)。

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第二个原理是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第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经验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4.诱因理论

(1)(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单)的作用。 (2)(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单)。

5.认知理论(多)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过编码、存储、提取和输出等加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了

各种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它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单)

(1)期待价值理论

①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单)

②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

(目标的期待)(单)。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

l -S

2

)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S

l

-R- S

2

)。期

待是重要的,它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的归因理论

①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单)。

(海德)(单)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多)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多)等。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单)。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②韦纳的动机的归因理论(简),证明了(成功和失败)(单)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根据这些维度,韦纳(1972)提出了(两维)(单)归因模式。

③韦纳(1972)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

④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近20年来,他对情绪的动力作用进-T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

①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单)。

(4)自我功效论(简析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简)

①(班杜拉)(单)的自我功效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单)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②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单)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单)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l994)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5)成就目标理论(简析成就目标理论)(简)

①20世纪80年代,(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单)

②成就目标理论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来评价成功,主要有3个(多)。

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

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

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

③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单),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单),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④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⑤近年来,艾略特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这两个古老的成就动机概念引人到成就目标理论中,把成绩目标进一步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一种目标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趋近的目标状态;后一种目标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回避的目标状态。

⑥平崔克则将趋近—回避状态引人到掌握目标中,将掌握目标区分为趋近和回避两种状态,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多),并提出了这些目标的一些特性。

(四)意志行动

1.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多)

(1)准备阶段

(2)执行阶段

2.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人的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根据意志行动的这一特点,可以把冲突分成以下四种类型:(多)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3.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①(挫折)(单)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

②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多)。

第一是挫折情境。

第二是挫折认知。

第三是挫折行为。

(2)挫折情境的形成

挫折情境也就是产生挫折的原因。人的任何挫折都与所处的情境有关。挫折情境就是使目标不能实现的各种阻碍和干扰的因素。挫折情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

①主观因素也可称之为内部因素,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②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单)因素。

(3)挫折的反应

人们在遭受挫折后,或强或弱、或多或少都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概括地讲,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多)。

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多)等。

(4)挫折的承受力(简析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简)

增强挫折承受力是培养良好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意志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勇于克服困难和阻碍,而正确对待挫折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方面。能否经受得起挫折涉及多方面因素,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因素。

①正确对待挫折

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炼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②改善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随着消失。

③总结经验教训

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④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人们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可以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还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战胜困难和挫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关心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4.意志的品质(多)

人的意志力的强弱是不同的。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人的意志品质。了解意志品质,对培养优良意志品质、克服不良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独立性

(受暗示性)(单)与独立性相反,是一种不好的意志品质。

(2)果断性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3)坚定性

①坚定性也叫(顽强性)。坚定性不同于(执拗)。

(4)自制力

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单)

十、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情感的含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单)

(2)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多)等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2.情绪、情感的功能(1)激发动机作用。 (2)适应性作用。 (3)组织作用。 (4)传递信息作用。(多)也可以是简答。

3.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1)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的含义

①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多)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简析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简或多)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和暴怒等。

(4)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们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就不会紧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2)情绪维度的理论

人们对情绪的维度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理论。

①三维理论

19世纪末,(冯特)(Wundt,1896)提出了情绪的(三维)(单)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多)。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单)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多)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20世纪60年代末,(普拉切克) (单)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多)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单)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锥体截面划分为8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锥体自下而上表明情绪由弱到强的变化。

②四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单)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多)等四个维度。

4.情绪、情感的分类

(1)有关情绪的分类

①(生物进化)(单)观点认为,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②(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法)(单)提出人的基本情绪有11种。

③(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单)

(2)有关情感的分类(多)

①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典型的情绪状态(多)

①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单)。

②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单)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单)应激的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多)三个阶段。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简)

1.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神经科学、神经成像技术(多)等对人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此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多)等。

(1)前额皮层

研究表明,(左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PFC)与(消极感情和退缩)(单)有关。

(2)下丘脑

心理学家(奥尔兹)等还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核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单)。

(3)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单)对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又是(上行警觉激活系统)(单)的中转站。

(4)边缘系统

①杏仁核

研究发现,一些情绪受边缘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最近的研究指出,(杏仁核)是(恐惧反应)(单)的中枢。

②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在 (布罗笛)等人的PET研究中,发现焦虑症状的降低与(腹侧)扣带回中降低的激活有关,心理症状的改进与(背侧)扣带回提高的激活有关。(单)

2.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多)

(1)自主神经系统

(2)分泌系统

(3)躯体神经系统

(三)表情(多)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单)

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体态表情可以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单)两种。

3.语调表情

(四)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简)

(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单)

(2)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①其中,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

②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③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2.坎农—巴德学说

(1)(坎农)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以下三点质疑:他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单)

3.认知理论(多)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简)

①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单),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②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

③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专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成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简)

①(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单)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实验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三方面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简)

① (拉扎勒斯) (单)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

②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作出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③按照(拉扎勒斯)(单)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

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五)情绪调节与心理键康

1.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单)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多):

(1)具体情绪的调节

(2)唤醒水平的调节

(3)情绪成分的调节

(4)情绪格调的调节

(5)动力性的调节

2.情绪调节的基本类型(多)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单)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单)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3.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多)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4.情绪调节的个别差异

(1)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

(2)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 (迈尔) (单)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四个方面(多或简):

其一,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其二,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

其三,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其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3)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情绪的激活阈限、情绪的易感性、情绪的生理唤醒(多)等方面。

5.情绪调节与压力(简析情绪调节与心身健康的关系)

(1)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如,某些认知策略可以预防或减轻抑郁,如认知评价上的忽视。

(2)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相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Gross,1989)。因此,要研究生活压力及其来源,调节好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单)。

(2)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多,但只是那种对于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性才叫能力。感觉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操作力(多)等属于能力。人的(认知)能力也叫(智力)(单)。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简)

(1)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单)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2)技能的含义

(技能)(单)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 (单)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 (单)。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3)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区别

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

(4)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能力、才能与天才

①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这些能互相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才能)。

②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单)。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①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像力、

创造力(多)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单)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②(特殊能力)(单)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实现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①(模仿能力)(单)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②(创造能力)(单)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①(流体能力)(单)是指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等。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一般人在(20)(单)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单)岁以后逐渐下降。流体能力属于人的(基本)(单)能力,较少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②(晶体能力)(单)是指获得语文、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25)(单)岁以后逐渐平缓。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①(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讲的(智力)(单)。

②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③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2.能力的结构

关于能力的结构,主要有二因素论,群因素论和智力结构说三种理论。

(三)能力的理论

1.能力的因素说(多或简)

(1)独立因素说

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单)曾对能力做过系统的描述。在他看来,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单)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②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③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心理学家们很快发现,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他们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这说明各种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2)二因素说

(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单)

(3)智力多元理论(简或多)

智力多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加德纳) (单)倡议的。加德纳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单)

①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大脑的“布罗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②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③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大脑的右后部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其辨别面孔和关注细节的能力明显减弱。

④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脑损伤会造成成人的“失歌症”或音乐能力丧失。

⑤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

层控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⑥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主要作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虽然不会影响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但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⑦自知智力:社交智力一样,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2.能力的结构理论

把能力看成包含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形成了能力的结构理论或群因素理论。如(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和(阜南)(单)的层次结构理论等。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简)

美国心理学家 (吉尔福特) (单)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多)。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类;而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智力活动的产品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以及应用。这种智力结构模型对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简)

(英国)心理学家 (阜南)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单)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因素群;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 (斯腾伯格) (单)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简)。他着重研究了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类比推理过程。

①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多)。

②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多)。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储存。

③智力情景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

④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的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2) (纳格利尔里)和 (戴斯)提出的(PASS)模型是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单)。

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多)”。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四)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简)

在人的一生中,能力的发展趋势如下: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

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成负加速变化,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2)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根据对人的智力的毕生发展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又是一个工作时期。在二十五六岁至四十岁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单)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简)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1)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单)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力的高度发展叫做智力超常或者天才;智力低于一般人水平的叫智力落后;中间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2)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另一种情况是“大器晚成”,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在中年时却表现出惊人的才智。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使人们之间具有了个别差异。

(4)性别差异

男女的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比如在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

3.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综或论述题)

(1)遗传因素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到能力的形成。遗传或胎儿期脑障碍所造成的素质缺陷是智力发展的障碍。素质对能力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具备某些先天素质的人比不具这种素质的人更容易发展相应的能力。

素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还需要有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缺乏良好的培养和训练,再好的素质也得不到发展。

(2)环境和教育

①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影响是指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所施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②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体中的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运的影响,儿童时期的营养状况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③在环境的影响中,社会环境的因素更为重要。儿童出生后如有人照顾,经常和他讲话,他的言语交往能力就发展得快;如果将他放在一个照顾不周的孤儿院里,他的能力发展就明显地迟缓。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的。实验证明受过教育比没有受过教育者能力形成得快且早,特别是早期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也指出,在四五岁时就开始教外国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可终生不忘。

(3)实践因素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发展起来的。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明确目标,培养意志,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本身的实践。

儿童的知识能力、特殊才能也都是应生活、学习的要求,经过积极活动,认真锻炼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的能力还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不同的职业活动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发展了相应的能力。实践活动越多样,劳动分工越精细,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就越明显。

总之,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活动发展起来的。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单)。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多)等方面。

2.人格的特征(多或简)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素质基础、生活和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人格相对于一些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冲动的心理特性都不能称为人格。

(3)统合性。人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可能发奋拼搏,懦弱者则可能表现出一蹶不振。

(二)气质与性格

1.气质概述

(1)气质的含义

①(气质)(单)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多)等(动力)(单)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

②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与(遗传素质)有关。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不是指(一时性)的,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单)

(2)气质的类型

①所谓气质的类型,是指气质特征的特殊组合模式。

②(类型)(单)说研究主张:可根据特殊的相似性对人进行分类,这些类别应当互相不重叠,也就是说,类型是全或无的现象,非此即彼,在各种类型中必具其一,而且不同类型之间并无交叉重合。

(3)气质理论

①体液说

(希波克拉特)(单)认为,人体内有4种基本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多);每种体液对应于一种气质;人体中的4种体液可以有不同的配置,其中占优势的体液主导着人的气质类型。五百年后,(罗马)医生(盖伦)对(希波克拉底)(单)的4种类型分类采用了气质概念,这就是近代气质概念的来源。这4种体液与气质的对应关系是:

血液—多血质(单):活泼,快乐,好动;

粘液—粘液质(单):沉静,情绪淡漠,不好动;

黑胆汁—抑郁质(单):忧郁,不快活,易哀愁;

黄胆汁—胆汁质(单):兴奋性强,急躁易怒。

简析4种气质类型的特征(简)

多血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主动性强,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较好,情绪兴奋性高,可塑性高,外倾。

胆汁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主动性强,行为较刻板,情绪好冲动,抑制力差,外倾。

粘液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低,反应迟缓,行为刻板,兴奋性弱,情绪平和,内倾。

抑郁质:敏感性高,反应性和主动性低,反应迟缓,刻板,情绪抑郁,内倾。

②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简)

(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单)提出了描述神经活动的3个维度: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兴奋

和抑制过程的强度;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即兴奋与抑制过程一致性的程度;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多),即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快慢难易。

巴甫洛夫指出:这3种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可以组合成4种神经系统活动类型。

a.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 (单)。相当于(多血质)(单)。这种类型的个体能根据刺激调整自己的活动,适应性较好。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健康、顽强、充满活力的神经系统类型,对恶劣的心理、社会环境有较高的抵抗力。

b.强、平衡、迟缓(不灵活)型(安静型) (单)。相当于(粘液质)(单)。这种类型与多血质有许多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这种类型的个体行为惰性较强,因此不太容易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c.强、不平衡型(冲动型) (单)。相当于(胆汁质)(单)。这种类型的人兴奋强度胜过抑制强度,易冲动,神经质,对自己的行为常常难以控制。

d.弱型。相当于(抑郁质)(单)。这种类型的个体的神经细胞显得很脆弱,这种类型的个体在适应生活方面有一定困难,容易表现出神经官能症病状。

③调节说(简析斯特里劳关于气质的调节说)(简)

调节说是由(波兰)心理学家(斯特里劳)(单)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吸取了(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单)的基本思想,前苏联心理学的(活动论)(单),同时引人了西方心理学有关(唤醒和激活(单))(多)的观点。

斯特里劳把气质单独区分出来,将其定义为:有机体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当稳定的特点,由反应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来,这些特质构成了行为的能量水平和时间特点。

斯特里劳认为,行为的能量水平是气质的主要成分,是一些人格维度的共同指标。

斯特里劳提出的另一个行为指标是时间特性,包括反应速度、灵活性、持续性、反应节奏和节律性。反应速度体现为对刺激作出响应所需要的时间。灵活性是指根据环境变化而迅速改变反应方式的能力。持续性指刺激停止作用后仍继续保持反应的能力。反应节奏指一定时间内作出相同反应的能力。节律性是指相同反应之间的间隔规律。

斯特里劳认为,行为的反应性、活动性及时间特性等品质,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它们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既满足有机体对刺激的需要,又保护个体免受刺激的伤害。

④体型说

与体液说相比,(体型说)(单)则是一种很“现代”的观点。

最著名的体型说要算美国医生威廉·(谢尔登)(单)的理论。他区分出3种体格:内胚层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多)。与(克雷奇米尔)(单)不同的是,谢尔登并没有把人绝对划归为某一类体型,而是用一个人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某种基本体型的特征来说明其人格。由此,他划分出3种人格类型:内胚层型占主导体格的人为(“内脏优势型”),中胚层型占主导体格的人为(“身体紧张型”),外胚层型占主导体格的人为(“大脑紧张型”)(单)。

⑤激素理论

激素理论是由(伯曼)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内分泌腺)(单)的活动与气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情绪性、活动的反应性和冲动性与内分泌因素有关,伯曼把气质分为下列4个类型(多):甲状腺型:感觉灵敏,坚持性强。例如甲状腺机能不全的人,感觉、智力发育比较迟钝;

垂体腺型:智慧聪颖;

肾上腺型:情绪激动;

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

⑥气质维量说(简)

(托马斯)和(切斯)进行了一项很著名的“纽约纵向追踪研究”。该研究采用维量化方法对气质进行评定,更突出了气质作为心理活动或行为的动力(能量和时间) (单)特点的本质。他们鉴别出的9个维

量是:

活动水平:指行为活动的量;

心境性质:指生活中主导的具有相对持久稳定性的情绪状态;

趋避性:对新异刺激是否乐于接近或躲避;

规律性:行为活动是否有规律;

适应性:对新环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

反应阈限:引起反应的刺激水平有多高,即是否很敏感;

反应强度:对刺激作出多大强度的反应;

注意转移:注意力是否能灵活地转换;

注意时间与维持:注意能维持多长时间。

维量理论的一大突出优点,是以9个方面的量化评定的整体组合来说明气质的,涉及了更全面的内容。而且这9个方面都是针对行为或活动的,直接反映了气质所蕴意的动力特征,能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气质概念。

2.性格概述

(1)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性格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单)。

(2)性格特征(多或简)

性格不是各种性格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性格结构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完整性。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了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性格的推测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比如,知道了某人具有一种或几种性格特征,人们可以对这个人的其他性格特征作出推断。

②复杂性。性格虽然是完整的系统,但它的完整与统一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成了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于外。另一方面,行为方式与态度之间并不一一对应。譬如,有些人表面上对人谦恭有加,内心里却充满阴险狠毒。

此外,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人性格完善,能够与社会环境的要求相适应,且在不同场合表现一致;有些人则性格矛盾,难于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并且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如待人时而热情,时而冷淡,甚至行为幼稚、退行,显示出性格很不成熟。

③稳定性。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并对其行为作出预测,正是因为性格具有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于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的态度越坚定,与作为态度理性基础的核心价值观联系越紧密,表现在行为方面的相应性格特征也就越稳定。

④可塑性。虽然性格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保持自己对于外界的最佳适应,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挑战,维持恰当的适应性。性格调整的灵活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在日常生活中,性格的改变不一定都是被迫的或消极的。人们可以由于超前意识而主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特点,积极地适应社会。事实上,健全、完善性格的锻造,正是在性格的可塑性基础上实现的。

(三)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单)。认知加工方式有多种,主要有(多)

1.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简)

(1) (威特金) (单)等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

和(场依存性)(单)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 (单)的不同依赖程度上。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单)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

①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这个场中包含了各种人、物和事。场独立性的人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这种人称之为(场独立性)(单)。

②(场依存性)(单)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在参照,与别人交往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存在于心理的各个方面,这一人格维度没有好与坏之分。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2.冲动型—沉思型(简)

(卡根)(单)等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与(沉思)(单),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单)上。

(1)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2)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在元认知知识、认知策略和学习能力上,两种认知风格都存在差异。卡根等人还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单)来鉴别这种认知类型。

3.同时性—继时性(简)

(达斯) 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单)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这也可能是男孩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

同时性和继时性是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但是,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四)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单)。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简)

①奥尔波特(Allport)于1937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一

北师大网络教育在线作业《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一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在人脑中出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 A ) A、表象 B、想象 C、知觉形象 D、梦 2、想象的基础是:( B ) A.幻想 B、表象 C、记忆 D、概念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是属于:( B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一般想象 4、用来标志概念的是: ( D ) A、符号 B、事物 C、标记 D、词 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 B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6、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说出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体现了语言的:( C ) A、意义性B、指代性C、创造性D、社会性 7、病人说话缓慢、费力,发音非常困难,但是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病人可能损伤的脑区是:( B ) A、角回 B、布洛卡区 C、颞叶区 D、威尔尼克区 8、一般来讲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 C ) A.超强 B、强 C、中等强度 D、弱 9、动机的驱力理论最适合解释的行为是:( A ) A、饿了为什么会吃饭 C、政治家为什么绝食 B、一个人为什么拼命工作 D、学生为什么会努力学习 10、想旅游又怕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 C ) 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功能和种类

; 一、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注意的一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选择功能注意使得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的刺激信息,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的作用。这是注意的首要功能,它确定了心理活动的方向,保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够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保持功能注意可以将选取的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加以保持,以便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选择的注意对象转瞬即逝,心理活动无法展开,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三)调节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另外,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大略篇》中说:“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这里的“壹”就是专一,意为只要教师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就能保证学生最终学业有成。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大街上听到警笛鸣叫,行人会不由自主地扭头观望。另外,无意注意的产生也与主体状态有关。一个人在街头散步的时候,也可能无意间注意到许多事物。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 (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工人上班,学生上课,交警指挥交通,都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 (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有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够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还是有意注意,很容易感到疲倦;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外文报刊,可以说达到了有意后注意的状态。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它既有一定的目的性,又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在活动进行中不容易感到疲倦,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至第十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优柔寡断、草率决定,这是()品质不好。 A、意志的自觉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坚持性 D、意志的自制性 2、看照片时认出了某个熟人,这种现象叫()。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再现 3、一个人在解决问题之后所产生的喜悦、快慰之感叫()。 A、道德感 B、幸福感 C、理智感 D、成就感 4、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叫()。 A、表象 B、想象 C、知觉 D、幻想 5、“一题多解”属于()。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集中思维 D、发散思维 6、听了一首乐曲,头脑里浮现出乐曲表现的现实世界,这种想象称之为()。 A、幻想 B、理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使其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本质特征的方法叫()。 A、下定义 B、变式 C、类化 D、辨别 8、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叫做()。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9、()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 A、独白言语 B、外部言语 C、语言 D、内部言语 10、最佳的学习程度是()。 A、50% B、100% C、150% D、200%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工作记忆的容量是()。 A、有限的 B、无限的 C、7个组块 D、7士2个组块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第2课

普通心理学第 2 课感知觉& 记忆 第2 页:1. 冷色产生深远感,有向后方退的感觉,指的是()。A. 感觉的适应B.感觉的相互作用C.错觉D.联觉 2. 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教学地图 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 蓝色,学生便可清晰地将它们区别开 来。该教学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感觉 ()。A.后像B.对比C.适应D.相互 解析】1. 联觉指的是一个刺激 作用 产生两种以上的感觉。如果单选题最 优选项选D 项,如果是多选题选择B、D 两项。【选D 】 第4-5 页:感觉从四方面进行讲解,知觉同样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考试考得最多,客观题形式备考)、观察(知觉的高级形式)。 【解析】看到一堆水果,立马认出苹果,利用了知觉,强调的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要跟感觉相区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常涉及到单一的感觉器官,比如对于苹果只看见是红色的,只尝到是甜的,是感觉,如果是“命名为”“认出”则是利用了知觉。再比如看到一个旗子能认出是五星红旗是知觉,因为要从颜色等各个特征来判断,再比如看到一朵花立马知道是玫瑰花,也是知觉。再比如看到一个旗子能认出是五星红旗是知觉,因为要从颜色等各个特征来判断,再比如看到一朵花立马知道是玫瑰花,也是知觉。考查通常为“下列属于知觉的是?”,考查单选题。 1. 知觉的种类单选题备考,以客观题的形式,例子的形式考查。知觉有三种(多选题),分别为空间、时间、运动。(1 )空间知觉:有个多选题,即空间知觉包含几个方面,简称为“形大方深”。 ①“形”指的是形状,小朋友最先认识的形状是圆形,对于小朋友来说,圆形没有棱角最安全。形状知觉就是对于形状的认识。②大小知觉:比如他们知道大人吃大的,小朋友吃小的。③方位知觉:比如上下、前后、左右。小朋友最先分清左右,一般是7 岁以后。④深度知觉(重点掌握,考试考查过):有个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即“视崖实验”,山东省考查过,要知道“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拿小朋友做实验,中间有玻璃挡板,妈妈在对面招呼他,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不敢爬过去,当小朋友9 个月之后有了深度知觉就不敢爬了,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注意】空间知觉的就是对空间位置的认识,有四个方面,包含两个考点:(1 )空间知觉包含哪四个方面?(2)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2. 时间知觉:对时间的认识。比如到年底了,过的时间过得快,一眨眼就到了年底。再比如上课的时候或者看新闻的时候觉得度日如年,30 分钟感觉好几个小时,而追剧的时候时间特别快。“荒淫岁月短,寂寞嫌夜长”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 3. 运动知觉:(1 )真动知觉:事物真的在动,比如风刮着树叶动,电风扇转的时候真的在转。( 2 )似动知 觉(考查较多):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动,我们觉得在动,另一种是连续播放,我们觉得动了。】 ①动景运动:联动,比如拍照连拍,然后把照片放在电脑上播放的时候会觉得是连续运动的。再比如看小人书,快速翻动的【注意】区分诱导运动和运动后效: 1.诱导运动:两个物体是同时出现的,两个物体一动一静。 2.运动后效:两个物体是相继出现的,方向必须是相反的。时候,会觉得小人在动。电影、电视也是动景运动,快速的呈现觉得它是联动的。最早拍摄电影的方式就是用胶片快速呈现。【注意】动景运动的例子:拍照(连拍播放)、电影、电视、小人书、连环画、霓虹灯。 ②诱导运动:两个物体,A 是静止的,B 是运动的,看起来A 在动。比如歌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其中月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普通心理学第2课

普通心理学第2课感知觉&记忆 第2页:1.冷色产生深远感,有 向后方退的感觉,指的是()。A.感 觉的适应B.感觉的相互作用C.错觉 D.联觉 2.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教学地图 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 用蓝色,学生便可清晰地将它们区别 开来。该教学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感 觉()。A.后像B.对比C.适应D.相互 作用 【解析】1.联觉指的是一个刺激 产生两种以上的感觉。如果单选题最 优选项选D项,如果是多选题选择B、D两项。【选D】 第4-5页:感觉从四方面进行讲解,知觉同样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考试考得最多,客观题形式备考)、观察(知觉的高级形式)。 【解析】看到一堆水果,立马认出苹果,利用了知觉,强调的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要跟感觉相区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常涉及到单一的感觉器官,比如对于苹果只看见是红色的,只尝到是甜的,是感觉,如果是“命名为”“认出”则是利用了知觉。再比如看到一个旗子能认出是五星红旗是知觉,因为要从颜色等各个特征来判断,再比如看到一朵花立马知道是玫瑰花,也是知觉。再比如看到一个旗子能认出是五星红旗是知觉,因为要从颜色等各个特征来判断,再比如看到一朵花立马知道是玫瑰花,也是知觉。考查通常为“下列属于知觉的是?”,考查单选题。 1.知觉的种类单选题备考,以客观题的形式,例子的形式考查。知觉有三种(多选题),分别为空间、时间、运动。(1)空间知觉:有个多选题,即空间知觉包含几个方面,简称为“形大方深”。 ①“形”指的是形状,小朋友最先认识的形状是圆形,对于小朋友来说,圆形没有棱角最安全。形状知觉就是对于形状的认识。②大小知觉:比如他们知道大人吃大的,小朋友吃小的。③方位知觉:比如上下、前后、左右。小朋友最先分清左右,一般是7岁以后。④深度知觉(重点掌握,考试考查过):有个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即“视崖实验”,山东省考查过,要知道“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拿小朋友做实验,中间有玻璃挡板,妈妈在对面招呼他,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不敢爬过去,当小朋友9个月之后有了深度知觉就不敢爬了,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注意】空间知觉的就是对空间位置的认识,有四个方面,包含两个考点:(1)空间知觉包含哪四个方面?(2)视崖实验证明了深度知觉的存在。 2.时间知觉:对时间的认识。比如到年底了,过的时间过得快,一眨眼就到了年底。再比如上课的时候或者看新闻的时候觉得度日如年,30分钟感觉好几个小时,而追剧的时候时间特别快。“荒淫岁月短,寂寞嫌夜长”,“岁月如梭”“时光飞逝”。 3.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事物真的在动,比如风刮着树叶动,电风扇转的时候真的在转。(2)似动知觉(考查较多):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动,我们觉得在动,另一种是连续播放,我们觉得动了。】 ①动景运动:联动,比如拍照连拍,然后把照片放在电脑上播放的时候会觉得是连续运动的。再比如看小人书,快速翻动的【注意】区分诱导运动和运动后效:1.诱导运动:两个物体是同时出现的,两个物体一动一静。 2.运动后效:两个物体是相继出现的,方向必须是相反的。时候,会觉得小人在动。电影、电视也是动景运动,快速的呈现觉得它是联动的。最早拍摄电影的方式就是用胶片快速呈现。【注意】动景运动的例子:拍照(连拍播放)、电影、电视、小人书、连环画、霓虹灯。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媒体创意与普通心理学.2

第二章媒体创意与普通心理学 第三节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四、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以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推荐阅读.刘畅:《增强记忆的最有效秘诀》 ?理解记忆法、有意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概括记忆法 ?卡片记忆法、精选记忆法、比喻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自测记忆法 ?全方位记忆法、目录提纲记忆法、间隔交替记忆法 记和忆是两个过程。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 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 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 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 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 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2、情境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语义记忆: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5、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三)记忆的系统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

普通心理学离线作业2和答案(供参考)

《普通心理学》作业二 一、单选 1.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测验法 C. 实验法 D. 问卷调查法 2.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泼型 C. 安静型 D. 抑郁型 3.强调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研究意识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心理学派是: A. 机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精神分析 D. 构造主义 4.小张准备演讲,他立刻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些反应是由____控制的。 A. 脊髓 B. 交感神经系统 C. 副交感神经系统 D. 内分泌系统 5.大脑皮层枕叶损伤将会引起: A. 听觉损伤 B. 运动障碍 C. 视觉障碍 D. 温度觉丧失 6.对有机体的觉醒起主要作用是: A. 桥脑 B. 丘脑 C. 下丘脑 D. 网状结构 7.声音的三个心理属性是: A. 频率、音调和响度 B. 频率、振幅和波形 C. 振幅,波形和音色 D. 音色、音调和响度 8.以下现象中,哪一项涉及到了感觉适应现象: A. 游泳池的水刚开始显得很凉 B. 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 C. 你更喜欢丝绸而非天鹅绒的感觉 D. 刺激屏幕上呈现10毫秒以至你感觉不到 9.色盲患者: A. 通常不能分辨任何颜色 B. 将绿色物体知觉为红色 C. 通常不能感知红色和绿色 D. 女性所占比例多于男性

10.缪勒—莱耶错觉属于: A. 形状错觉 B. 大小错觉 C. 方向错觉 D. 形重错觉 11.一个熟悉的物体以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呈现,其保持不变的是: A. 网膜视觉形象 B. 物体被估计的大小 C. 物体的视角 D. 物体在视野的位置 12.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感觉是月亮在运动,而云是静止的,这种现象称为: A. 动景运动 B. 诱发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13.受意识控制加工的特点是: A.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B. 不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几乎不需要注意的资源 14.最早把实验法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 华生 B. 斯金纳 C. 艾宾浩斯 D. 皮亚杰 15.短时记忆采用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 按照刺激物的物理特征 B. 语义编码 C. 语音编码 D. 都不是 16.下面那个原因导致功能固着: A. 经验的作用 B. 遗传 C. 生来就有的 D. 知识迁移 17.看到一条招工广告,工作地点离家较近,但不利的条件是需要周末上班,这时的心理冲突属于: A. 双趋式冲突 B. 双避式冲突 C. 趋避式冲突 D. 多重趋避性的冲突 18.与情绪有关的“快乐中枢”和“惩罚中枢”位于: A. 海马 B. 下丘脑 C. 丘脑 D. 杏仁核 19.在下列四种情况中,智商最接近的是: A. 父母和子女 B.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注意的一般概述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注意的一般概述 三、注意的一般概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注意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越小。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另一方面,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会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但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前注意状态下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注意状态下人们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较低。相关因素是刺激物自身特点,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过去经验等。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离开并干扰当前进行的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引起原因是对注意的目的及任务、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及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本身的直接兴趣。 3、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从同时呈现的多种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 戒作业来测量。注意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分配性注意:对多种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常用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基本条件是进行活动的自动化程度。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下)

《普通心理学下》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 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 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 分) )2、想象的基础是: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是属于: B 、创造想象 C.幻想 )4、用来标志概念的是: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形象思维 D 、抽象思维 )6、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 便能说出无限数量 的语句,这体现了语言的: A 、意义性 E 、指代性 C 、创造性 D 、社会性 (B ) 7、病人说话缓慢、费力,发音非常困难,但是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 病人可能损伤的脑区是: A 、角回 B 、布洛卡区 C 、颞叶区 D 、威尔尼克区 (C ) 8 —般来讲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 A.超强 B 、强 C 、中等强度 D 弱 (A ) 9、动机的驱力理论最适合解释的行为是: A 、饿了为什么会吃饭 B 、一个人为什么拼命工作 C 、政治家为什么绝食 D 、学生为什么会努力学习 (C ) 10、想旅游又怕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 )1、在人脑中出现的具有直观性、 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 A 、表象 B 、想象 C 知觉形象 D 、梦 A.幻想 B 、表象 C 、记忆 D 、概念 A.再造想象 般想象 A 、符号 B 、事物 C 、标记 )5、“ 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A 、接近-接近型冲突 B 、回避-回避型冲突 C 、接近-回避型冲突 D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A ) 11、大脑的喜、怒、哀、乐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 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A 、情绪的主观体验 B 、情绪的生理唤醒 C 情绪的外部行为 D 情绪的外部表达 (D )12、下面哪一个是复合情绪: A 、愉快 B 、愤怒 C 、恐惧 D 、焦虑 (A )13、最先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A 、比纳 B 、艾森克 C 、卡特尔 D 、瑞文 (C ) 14、“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姜还是老的辣”,说明以下哪种观点? A 、人越老越聪明 B 、老年人流体智力没有衰退 C 、老年人晶体智力还在发展 D 、老年人有个别差异 (A )15、运用多种含义的刺激物(如图片、墨迹),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 情况 下,自由的表现其反应来推知某一人格特征的方法称为: A 、自然实验法 B 、个案法 C 、问卷法 D 、投射法 主观题部分: 二、简答(每题2.5分,共5分) 1、谈谈动机的功能 答: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 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同时它还能将 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 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 机的调节和支配。 2、影响课文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答:观察不知细(感知觉) 理解不深刻(思维) 记忆模糊(记忆) 想象不流畅(想象) 、论述题: (每题5分,共 10 分) 注意力不集中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总结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总结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发展。P40 神经系统和脑的出现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一)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 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但可以看到起结构的初步分化,即有内浆和外景之分。外浆和内浆分化是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多细胞动物(如水螅) 动物身体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化。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水螅拥有的细胞可以分为三类:1.感觉细胞2.运动细胞3. 神经细胞(组成网状神经系统) (三)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如蚯蚓) 节肢动物1.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2.初步具有了各种感觉能力 3.链状神经系统 1.界桩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为脑雏形,并 形成三大神经节) 2.可分辨声音,颜色,形状,气味 3.不能利用感觉器官协同来反应外界影响

(四) 脊椎动物(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椎骨,脊椎骨内有一条 神经管) 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 脑泡发展成为五个相对独立的脑泡两栖动物时前脑分为两个半球 的能力 注: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着和指挥者。 (五) 高等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脑的各部位机能也 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动的最高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1. 灌装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背侧(无脊椎动物的链状,节状神经节在腹侧 2. 脊椎动物神经组织是空心的(无脊椎动物的为实心的) 1. 可以用感知来控制行为 2. 在某些复杂的活动中加入了表象的成分 3. 有了最简单的概括能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