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4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4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4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4

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

A.解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解析】选B。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均输官负责郡国应贡物的运输和销售,这实质上是官营贸易,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从而抑制了私商的商业活动,故B正确。A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农业,故排除C;官营贸易并不能体现政府对商业贸易的垄断,故排除D。

2.(2020·安阳模拟)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南宋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说明了社会流动对原有等级秩序的冲击,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期间在某些时段有过不同程度的松动,但从未被取消过,故排除A;B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农业的衰败,故排除D。

3.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 )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解析】选D。题干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体现了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故选D;题干中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排除A;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闭关锁国政策下,清廷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且由题干中“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广州地位高于定海,排除C。

4.(2019·桂林模拟)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解析】选C。材料中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消除“倭患”,说明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选C;材料仅说明明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不能说明明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A;海禁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B;材料中学者观点说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有助于解除“倭患”,D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

5.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解析】选A。明朝的计亩征银的税收政策,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使人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促进了农产品的买卖,客观上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计亩征银的出现,使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

于调动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租佃关系的发展,排除B;此政策对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排除C;此举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但不是必然结果,排除D。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解析】选B。根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可知,明朝商人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不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使商品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明朝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故D错误。

7.(2019·赣州模拟)重农抑商政策的政治文化核心便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路,而现代的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民主的价值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民为国之本,但却从未提及人民自身的政治权利。材料主要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

A.是现代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的根本区别

B.使民主的价值规范缺乏历史的积淀

C.对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D.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解析】选B。由于古代没有民主的价值规范存在,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就没有为现代的民主价值规范提供基础和借鉴,故B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政策,不是古代与现代政治的根本区别,故A错误;由于重农抑商政策是建立在封建传统政治制度之下的,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故C错误;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

【深化点拨】“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其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形成、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理论法律化、唐代至明朝末年的反复调整和清代的传统观念化、理念化四个阶段。

8.(2020·沧州模拟)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解析】选A。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依据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B;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C;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D。

9.“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解析】选C。根据“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可知明代的“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和骚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海禁”政策的合理性,加剧了倭寇之乱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阻碍中外贸易的说法无从体现,故B错误;“千余倭寇”由中国人引导并不能证明倭寇的群体主要是中国人,故D错误。

【加固训练】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解析】选A。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不是“海禁”政策实行的情况,故B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而是有条件的限制,故C错误;虽然明朝实

施“海禁”政策,但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叶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故D错误。

10.(2020·武汉模拟)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解析】选D。从材料“私通者,商也”“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看出,“海禁”政策实施后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商业秩序和社会安定,这说明“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正确,C错误。A、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1.(2020·临汾模拟)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在给清政府的信中,对英国代表未如期向乾隆祝80大寿“感到十分遗憾”,同时要求与中国平等通商。但两广总督郭世勋把信中的“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把“平等通商请求”,变成了对清政府的“进贡”。郭世勋此举 ( )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加深了闭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C.隔绝了中英两国的经济交流

D.迎合了皇帝天朝上国的心理

【解析】选D。从材料“把信中的‘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把‘平等通商请求’,变成了对清政府的‘进贡’”中可以分析出,郭世勋为了迎合皇帝天朝上国的心理,更改信中用语,故D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的落后、政策的执行力度,故A、B排除;C说法错误,错在“隔绝”。

1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析】选A。根据材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帝主张闭关锁国,阻

碍了中西经济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A正确。乾隆帝的这一思想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这是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B、D 错误;闭关锁国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商品不必外求所导致的,有利于传统经济的发展,故C错误。

【拓展延伸】古代中国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

(1)清朝政治统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族人民的反对,要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

(2)自然经济反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和外国“互通有无”。

(3)重农抑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思想抑制商业发展,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朝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材料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事实上,两者存在根本差别。“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抗礼的对立气氛。这个被冠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辟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古丝绸之路纵横万里、跨越千年,关键在于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

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海上丝路走向衰落产生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与实施目的的主要不同点。(1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二问据材料一“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马歇尔计划’……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抗礼的对立气氛……‘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二问可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西欧、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弘扬和平友好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经贸往来、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等方面归纳。

答案:(1)原因:唐宋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路受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6分)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减少,造成了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6分)

(2)不同点:

背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形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欧洲各国经济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亟待外来援助。(2分)

“一带一路”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2分)

目的:马歇尔计划借帮助西欧恢复发展经济,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西欧,为其称霸世界服务;使西欧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的需要。(4分)中国“一带一路”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嘉庆对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本题目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信息,其二是历史现象,其三是评价。就材料而言,通过材料“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可以提取出“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于“闭关锁国”这一历史现象,我们可以从积极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来论述,就积极方面而言,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就不足之处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于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第二,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分三部分给分:信息一分;历史现象三分;评论八分。

注意:历史现象可反映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观念、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等;历史现象须同信息对应,不对应只给信息分数;评论应多角度。

例:

信息: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1分)

历史现象: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3分)

评论: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于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8分)

高中物理第一章单元高考过关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7年清明小长假,人们纷纷走出户外祭扫、踏青、赏花、观光……全国大江南北掀起了节日旅游热,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据此完成1、2题。

1.拜祖大典、祭奠先烈等活动体现了现代旅游中的特点的(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B.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D.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2.下列内容中,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完成的是( )

A.发展教育B.发展农业

C.回笼货币D.提高科技力量

答案 1.C 2.C

解析拜祖大典、祭奠先烈等活动体现了现代旅游中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回笼货币。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据此完成3、4题。

3.完成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 )

A.交通B.食宿

C.游览D.娱乐

4.退休老爷爷旅游为了满足的需求是( )

A.补偿性B.娱乐性

C.发展性D.游览性

答案 3.A 4.B

解析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现代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性、消遣性。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规划,全力打造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其辐射范围包括周边的湖北、重庆、湖南、贵州等省市。这也是中国首次对一个区域的旅游经济进行国家级规划。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各组省市中,均与三峡大坝所在省级行政区直接相邻的是( )

A.黔、渝、陇B.川、鄂、秦

C.湘、桂、赣D.渝、皖、豫

6.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①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

②有利于减少我国的环境污染

③抑制经济的发展

④带动工业、商业、文化与相关行业的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5.D 6.D

解析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境内,与湖北省相邻的省区是渝、皖、豫、赣、湘、陕;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016年5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旅游日”。全国各地围绕“旅游促进发展,旅游促进扶贫,旅游促进和平”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利民惠民的系列活动,调动社会和企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共邀广大公民共享各地旅游建设成果,深入体会全域旅游新内涵,提升旅游休闲意识,携手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据此完成7、8题。

7.文化韵味浓厚、文化元素丰富的旅游项目,备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下列关于旅游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扩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B.淡化了民族认同感

C.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推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

8.关于旅游业对社会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对外开放,有效地提高旅游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

B.旅游业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C.旅游业会使旅游地的基础设施负担过重,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D.旅游业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对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7.B 8.C

解析旅游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区的基础设施会得以改进,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旅游者的设施也会有所增加,故合理的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6年6月5日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进一步倡导“绿色旅游”。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对旅游促进环境改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西漓江地区的环境治理,最大的动力是旅游业的发展

B.环境污染罚款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

C.旅游设施建设是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D.旅游规划开发中,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10.下列属于“绿色旅游”所倡导的行为是( )

①携带自己的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自驾车旅游,不乘坐旅游大巴

③尽量减少使用洗涤剂,不乱丢电池

④不吃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9.A 10.C

解析漓江属著名旅游胜地,旅游业发达,可促进环境治理;旅游业收入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旅游设施建设不属于旅游环境保护的内容,且若与环境关系处理不好,会使环境恶化;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规划开发应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自驾车旅游更易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的浪费,不属于绿色旅游。

二、综合题(共50分)

11.读下面报载旅游广告,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旅行社出现于________旅游时期。

(2)这家旅行社从经营业务上看应属于________(填“国际”或“国内”)旅行社;按产业类型划分应属于第________产业。

(3)红色旅游体现现代旅游业特点的是( )

A.旅游空间的扩大化B.旅游主题的大众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D.旅游内容的多样化

(4)20世纪50年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近代(2)国内三(3)C

(4)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代旅游业的特点。1841年,英国首先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从此,旅游活动的数量和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旅游服务逐渐商业化。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这一切都促使现代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特点包括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等,近几年出现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体现了现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12.分析下表,表中A表示国际旅游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B表示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C表示国际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读表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国家A(%) B(%) C(%)

西班牙 4.2 29.8 10.0

(1)

(2)表中国际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百分比最高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表中各项数据说明了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表的各个国家中,英国的各项数据最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其中与英国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奥地利

(2)西班牙意大利

(3)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等。

(4)其主要原因:英国是产业革命最早的国家,工业发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旅游业不是该国的支柱产业。自然原因:地处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条件单一,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都不丰富。

解析该题前几问考查读表及综合分析能力,最后一问是联系自然地理知识,主要是气候对诸地理要素的影响。英国地处纬度较高地区,属单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深刻地影响了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比起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资源不够丰富。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市区东北角,原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工厂逐渐衰落。从2002年开始,由于租金低廉,来自北京周边的艺术家开始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现已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和新三大景点(长城、故宫、798)之一。下图为798艺术区一角。

材料二京广高铁及沿线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1)简述京广高铁的建设对沿线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798创意产业园也是免费开放的旅游景区。谈谈免费开放举措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景观群,改善了旅游资源的集群和组合状况,“集聚”使游览价值更突出;改善了交通条件,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快捷;使旅游区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拓展;对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游客在北京的停留时间,使游客有更多附带消费,增加旅游收入。

解析第(1)题,便捷的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可以扩大市场、完善南北方旅游资源的集群组合状况,节省时间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依靠知名的旅游景区进行

免费开放,增加宣传力度,提升形象,吸引游客,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4.2016年4月1日,一周2.5天休假正从纸面走进现实。自4月1日起,山西省晋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开始正式实行2.5天休假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____,淡季为________(填图中的数字代码)。

(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3)分析实行2.5天休假模式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①③(2)ABD

(3)①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活品质;②拉动内需,促进消费;③缓解旅游黄金周压力,还可减轻特大城市交通压力。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数据。第(2)题,主要考查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C、E项属于有利影响。第(3)题,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解答。

15.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迪士尼乐园是世界知名的现代主题公园。世博会结束后,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悄然启动,于2016年6月16日开园迎客。建成后带动总计上万亿的GDP总值,可为当地创造5万个新职位。在消费市场方面,中国内地80%以上客流将被吸引至上海,甚至包括大量的亚洲游客。

(1)迪士尼乐园更多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意义。

(2)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成对上海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娱乐休憩

(2)提高上海的知名度;丰富上海的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结构转型。

解析第(1)题,迪士尼乐园可供人们娱乐、休憩。第(2)题,从地理位置、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迪士尼乐园的建成对提高上海的知名度、丰富上海的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世纪代至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史 含解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错误!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错误! (2)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错误!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错误!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错误!错误!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错误!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错误!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错误!经济领域。 2.表现错误!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间关系

[问题探究1]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提示:没有。“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问题探究2] 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提示:否。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问题探究3]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二“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学% 素养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高考考查立足点 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素养二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高考考查支撑点 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素养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 一、史料实证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 素养四历史解释——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 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素养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 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__时空观念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时空观念 概念释疑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标要求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一是时序观念。二是空间观念。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高考印证]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本题结合时间“1702年”和材料内容作答。题干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时间限制,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D项错误。 答案:B [模拟感悟] 1.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

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

江苏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江苏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 (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①③② D . ②①③ 2. (2分) (2017高一下·屯溪期中) 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 “一五”计划实施 C . 大跃进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3. (2分) (2017高二上·淮北开学考)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A . 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 B . 民主进程激发妇女维权意识 C . 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 D . 工业革命极大提高妇女地位 4. (2分) (2018高一下·宜宾期末)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B . 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 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 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 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 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 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 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专题复习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专题复习 一、转理念——“事情正在起变化”:立德树人+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1、关注国家大势: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召开。 考试中心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钢、党委书记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 2、关注方针政策: (1)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2)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3、关注顶层设计: (1)舆论导向 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容改革》2015-07 《围绕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深化考试容改革》2017-10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2018-03 于涵(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2017-11 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考考试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通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考试大纲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指出:高考历史科要求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18年考纲相比新增的部分) 二、定方向——“高考是指挥棒”: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贯彻落实考试容改革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注重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开放性。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宜,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和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1.聚焦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作用。 (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2)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4)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在联系。 (1)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 (2)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 (3)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3.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学生版)

2019届高考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 概念释疑: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 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卷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

专题八整合训练 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的“海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这个制度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它( ) A.比西方的联邦制优越 B.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C.保障少数民族“完全自治” D.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迄今为止共有6个成员国 B.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 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是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导读:本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