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上海市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0年12月02日10:49 来源:《解放日报》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十二五”规划,对于上海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到二○二○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1)“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把举办上海世博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把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胜利完成国家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服务全国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五年的奋斗和探索,成绩来之不易,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经验是推动未来上海转型发展的宝贵财富。

(2)“十二五”时期上海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上海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快速上升,为上海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出现增速减缓,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对上海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国家进一步支持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政策,为上海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上海智力资源较丰富、商务环境较规范、城市开放度较高及世博会后续效应释放,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发展仍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人口老龄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社会矛盾增加;体制机制瓶颈更加凸显,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率先走出一条适合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和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全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坚持科学发展,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续保持上海发展良好势头,解决前进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四个率先”作为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力争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创新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和教育优先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使城市转型发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基础上;要切实摆脱习惯思维束缚,不背过去成绩包袱,更新发展理念,实现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转变,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本要求是:

——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基础和传统产业,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制度安排,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积极推进新城、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市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与维护司法权威有机统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依法共融、和谐共进的制度环境。

(4)“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根据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要求,到二○二○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据此,“十二五”时期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得到明显提高。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鼓励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业岗位持续增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协商充分发展,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充分显现,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

二、聚焦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深化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按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着力推进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5)以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为契机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不断提高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加快提升股票、债券、外汇、货币、期货、黄金和产权等重要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程度,不断丰富市场产品和工具,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结构,积极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基本确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清算中心地位。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吸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各类金融和金融中介服务业务,大力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促进形成适应发展需要、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信用、法律和监管体系,

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陆家嘴—外滩金融区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6)显著增强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和功能提升,加快内河航道建设,完善货运道路网络,大力发展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加强航空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邮轮母港。拓展和完善航运航空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船舶交易和海事法律等各类航运服务。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促进与航运相关的货物、船舶、企业和人才等各类市场要素集聚。

(7)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功能和国际地位。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为着力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将上海建成具有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贸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加强进出口平台功能,建立覆盖口岸和腹地的保税网络系统。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鼓励支持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发展。着力完善辐射全国的市场体系,努力成为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商业业态和购物环境,打造时尚购物之都。

(8)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依托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导和新技术应用,扩大服务业规模,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增强服务业辐射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专业服务、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文化及创意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集聚发展、集群发展。按照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发展健身和多层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推动中心城区合理建设布局现代商务楼宇,鼓励郊区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9)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动作为、有舍有取,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抓紧实施民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专项工程,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市场培育更紧密地结合,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突破汽车、船舶和机械等产业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体系,提升自主品牌价值,加快建设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造船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10)提升基础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优化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延伸产业链,控制高耗能产业产能。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融入科技、创意、时尚和环保等元素,不断提高设计、品牌和营销等环节的附加值。促进加工型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等功能整合,加快园区外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集聚高效发展。提升优化商贸流通业。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重运用经济杠杆等多种措施调控房地产供求关系,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上海农业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和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建立完善主要地产农产品最

低保有量制度,确保粮食、蔬菜等主副食品有效供应和质量安全。发展低碳和循环农业,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农业生态补偿等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力争在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和人才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坚持以知识竞争力为标杆,以应用为导向,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率先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

(1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承接和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和任务,努力在大型客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和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一批重点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加快突破抗体药物和新型疫苗、高端装备、高性能材料、半导体照明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瞄准纳米科技、生命科学和空间海洋等科学前沿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光源后续工程,建设组织样本库和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等。建设和优化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创新示范工程,扩大世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深化“三区联动”,加快杨浦、紫竹等创新园区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13)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积极发展研发服务产业。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导向,加强创新绩效激励和考核,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和归国留学人员所创办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民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外资在上海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鼓励各类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一步集聚;放大政府引导资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和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扩大各类天使投资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专营服务机构,促进投贷联动,鼓励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和科技保险等各类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支持本市中小科技企业上市。进一步落实对创新型企业和产品的优惠政策。

(1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部市合作、院地合作机制,更好对接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加强市区县联动,建立健全区县创新考核机制,增强区县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改革各类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国有科技投资公司评价方法、决策模式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发现、评价和转化的

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投入方式,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政府各类资金使用效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

(15)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理念,坚持以用为本,强化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等。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制定实施有关产业、融资、产权激励与保护等支持政策。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建设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大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探索建立国际人才市场。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进一步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关注青年人才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各类引进人才的居住、医疗和子女教育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居转户、直接落户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优先满足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落户需求,使上海成为适宜海内外各类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的大都市。

四、以新城建设为重点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把郊区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将建设重心转向郊区。充分发挥功能区的导向作用,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以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深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继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16)优化市域空间布局。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区域主导功能,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浦东新区要推动新一轮城市功能和形态开发,成为“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区和国家改革示范区。中心城区及拓展区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承载区。郊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若干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城,成为上海发展的新引擎。崇明三岛地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和现代化综合生态岛。充分发挥若干重点地区对城市布局调整的带动作用。实施世博园区后续开发,统筹世博园区与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低碳生态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新的服务经济集聚区。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重点促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基本完成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商务中心。建成迪士尼主题乐园一期及商业等配套设施,带动周边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评价机制。新增建设用地向重点区域倾斜,提高郊区城镇化地区的人口密度,引导人口居住和就业在各功能区内相对平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施区域化开发管理机制,加强跨行政区资源整合。

(17)深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充分发挥新城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将重点新城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和定位新城功能,鼓励新城优势互补、功能互动。优化提升嘉定、松江新城功能,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能级。大力发展南汇新城,建设综合性现代化滨海新城。加快建设青浦、南桥新城,着力加强功能性开发和提高综

合配套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结构优化相结合,推动金山新城发展。按照生态岛发展方向,鼓励崇明新城走特色发展道路。强化产城融合和提升新城配套服务水平,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鼓励符合功能导向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努力实现本地就业、本地居住,加快构筑新城内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新城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健全新城建设推进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加强全市统筹,推动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向新城倾斜。进一步下放项目建设、交通管理和市容绿化等审批权限,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化城镇布局,编制完成镇村规划,分类推进新市镇建设,推动新市镇向交通干道和重点区域集聚发展。依托交通优势、区位条件和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加快老集镇改造,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发挥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城乡结合地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城中村改造,整合用地资源,促进功能升级转换,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18)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托特大城市综合优势,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继续推进“三个集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优先安排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重点加强道路、桥梁、农田水利、供水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自然村落保护、改造和整治。结合人口分布,优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拓展非农就业渠道,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通过发展经营性不动产等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管理服务平台等。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市场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等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有偿使用和流转,稳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工作。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管理,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业组织“贷款难”问题。

五、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19)进一步强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带宽和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使广大消费者获得便捷和实惠的信息通信服务。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无线宽带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服务的全覆盖。加快建设亚太通信枢纽。有序推进“三网融合”,鼓励广电、电信业务相互进入,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增强功能平台服务能力,发展高端数据中心、网络运营中心、视讯内容制作和交易中心,提升超级计算中心能级。

(20)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以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信息化行动,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实施电子商务行动,推进金融、航运、贸易、旅游和农业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信息

技术应用,推进大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和中小企业第三方平台应用,促进网上商城和国际贸易电子化发展,建设完善电子支付、物流服务、信用管理和安全认证等服务体系,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数字城管行动,以建设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标准为重点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深化完善规划土地与房屋管理、应急联动与处置管理等信息平台,建设智能电网和数字海洋等示范城市。实施数字惠民行动,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以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工程,缩小不同人群和区域之间的“数字差距”。加快推进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为重点的电子政务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交通和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跨部门协同平台集成应用,建立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21)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关键技术攻关和新兴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物联网、新型显示、网络和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产业自主发展。积极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实施“云海计划”,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动专业信息服务业和第三方支付、网络视听、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电子阅读等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骨干企业为示范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效能和产业能级,推动信息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等领域的渗透应用。

(22)以信息安全和资源共享为重点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信息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强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公益开发、深度挖掘、规范管理和专业服务。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集约建设,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台站设施等管理,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立法和标准制定实施。

六、增强城市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积极推广世博城市管理经验,注重依法和长效管理,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努力形成整洁、有序、高效、安全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

(23)加快把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依法管理,把世博会期间行之有效的临时性规章、措施转化为常态长效制度,完善城市管理各项标准和规范。维护和提升世博会期间形成的良好市容环境,加强对城市管理顽症的综合治理,改善老旧居住区、城郊结合地区等重点区域环境面貌。保障城市设施有序运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长效维护和财政资金保障机制,深化政企分开、管养分离。健全城乡建设和管理协调统筹机制,推进管理流程再造,完善市、区县、街镇三级城管执法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扩大公众参与。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建立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指挥系统,推动网格化管理拓展到郊区新城和新市镇。着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极端性灾害能力,加快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设施运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民众防护和救援保障能力,建成城市科技备灾、灾情评估、社区综合防灾和减灾体系。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24)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综合交通服务功能,推进建设深水港、机场、高速公路、铁路通道和内

河航道等重大工程,推进郊区干线公路和中心城路网配套建设,打通区与区之间的“断头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安排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完善公交扶持政策并保障资金投入,重点建设中心城连接郊区新城、大型居住区和重点开发区的轨道交通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0公里,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和停车换乘系统,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提高交通运行服务水平和交通引导组织能力。

(25)加强城市水资源、能源保障和服务。高度重视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和集约化水平,加大水源地建设及保护力度,扩大长江优质水源供应范围,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工程,基本完成全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基本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衡化,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加快市外电力通道、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增强电力调峰能力,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加强主要能源储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注重长效、社会参与的要求,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建设,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26)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加快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深入推进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积极支持钢铁、石化等企业调整结构,发展低能耗产品。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探索推进各类低碳试点,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探索开展节能量和碳排放交易试点,注重运用价格、财税等经济手段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27)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注重环境协同治理,继续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等建设,加强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大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协同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多种大气污染,有效缓解酸雨、灰霾和臭氧等复合型污染,加强流动源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工业布局优化和污染企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基本生态网络建设,扩大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加强滩涂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合理开放和利用郊区生态林地资源。加强环境管理和制度创新,强化环保责任制和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完善环保违法信息披露、排污权交易和抵押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及处罚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强流域、区域环境合作和污染联防联控。

(2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着力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强化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分类设定不同领域用地控制线,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站点综

合开发。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原材料节约集约利用。推广各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倡导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利用水平,进一步优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布局,确保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全面安全处置。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民生为本、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着力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9)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和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办出水平和特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保障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扩大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规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对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探索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卫生科研和学科人才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督,逐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切实保障饮食和用药安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增强市民体质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世界游泳锦标赛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30)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认真贯彻劳动法,规范用工秩序,推进集体协商,努力实现同工同酬,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探索基层工会“公推直选”制度和建立专业工会干部队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1)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覆盖全市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推进形成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和慈善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促进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国资、财政和土地收益等多元投入的社保筹资机制。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善分类救助政策,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

(32)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适时调整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努力实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逐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加快建设动迁安置房,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善周边市政、公建配套和财政、土地等支持政策。全面实施旧区改造新机制和政策,加大中心城区危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积极推进郊区城镇危旧房改造。

(3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强化税收调节。

(34)完善为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巩固完善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以优化布局、床位供给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增强养老服务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异地养老等新方式、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老年护理制度,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丰富老年生活,重视老年教育,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团队,鼓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九、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队伍和能力建设,注重依法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5)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条块协同机制,推动基层管理和服务力量整合联动,推进网格化管理,形成权责一致、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加强社会政策综合平衡,形成综合部门牵头、专业部门协同的政策制定和统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制保障。

(36)切实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街道要进一步强化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驻区单位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探索镇管社区模式。居委会要增强自治功能,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协助基层政府及派出机构开展工作。推进居委会直选和村委会海选,推行村“四议两公开”,全面推广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等联系社区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督的机制。探索完善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加快完善住房产权和物业管理。完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37)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学术团体、网络社团等社会组织。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发挥枢纽型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38)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服务,逐步实现居住地服务和管理。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合理规划宗教活动场所布局。完善符合条件的来沪从业人员落户政策,

创造条件让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

(39)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应对社会矛盾增加的新形势,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使之成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审批的必备环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深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依法畅通信访渠道,完善信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加强禁毒、社区矫正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大对平安上海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监测和管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和驻沪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积极开展军民共建与和谐创建活动,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

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全面增强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40)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守信用,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41)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培育优势文化企业,继续完善转制文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跨地域、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在坚持党管媒体和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加强文化原创,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吸引、集聚和培养一批大师、名家,推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文化市场有序开放,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42)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切实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加快历史博物馆、档案馆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根据新城、新市镇和新社区建设规划,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丰富农村农民文化生活。

(43)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与创意、科技、金融、贸易相结合,支持文化及创意产业扩大规模,推进上海“创意城市”建设。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大

力发展健康益智的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战略,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拓展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服务市场,拉动和扩大文化消费。

十一、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围绕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浦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尊重基层实践探索和群众首创精神,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不断提升上海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

(44)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完善部市合作和市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争取更多先行先试的国家改革试点,以创建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现代国际贸易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探索实施服务业税制改革试点等为重点,率先探索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有效促进功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健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运营机制,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率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适应国际大都市特大城区发展要求,探索建立扁平高效的新型区域管理体制,完善开发区体制,形成联动发展机制。逐步推进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改进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的新方法,扩大民主协商、凝聚社会共识的新形式,加强社会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浦东改革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改革试点,有序设立市级专项改革试验区。

(4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把上海建成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目标的要求,制定可分解、可检查、可评估的指标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和推进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促进区县之间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市、区县、街镇的管理权限,实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深化“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和财政分配关系,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提升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保障水平。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依法行政,完善以行政机关执法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网上审批平台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在公共资金分配、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46)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更大力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资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推进国资向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集聚。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在竞争性企业整合发展上取得明显进展。提高国资证券化率,争取具备条件的产业集团基本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较强、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

大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的范围,努力在国企经营团队和业务骨干的中长期激励上有所突破。建立国资分类监管体系,最大程度减少对国企的行政干预。健全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以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为突破口,支持非公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各类服务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为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开放、公平的良好发展环境。

(47)营造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积极利用国家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推进深层次改革,重点突破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管制、税制、体制和法制瓶颈,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制度空间。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的监管及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建立法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营造公平、透明的准入竞争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税制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试,继续完善营业税差额征收办法,从政策上进一步鼓励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发展及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等。探索跨部门产业管理模式,建立与服务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体系等。推动相关地方立法,统一完善联合征信系统,探索建立严格的社会化信用奖惩制度,提高失信违约成本,促进服务经济和新型业态加快发展。

(48)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拓展新兴市场,稳定传统市场,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国外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推动加工贸易从单一加工环节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贸易业态的比重,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产业链高端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外资产业导向和鼓励增资的政策支持,形成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的贸易和结算便利化机制,加快集聚外企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跨国公司在上海业务整合。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及著名品牌等,联手外资企业开发市场、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建立健全贸易促进和投资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境外工程总承包项目。进一步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吸引国际组织集聚,组织举办重大国际活动,加强涉外事务管理和服务。

(49)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区域整体优势发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交通、能源、环保、科技、旅游、口岸和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健全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完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建立长三角行业协会,培育促进区域一体化的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共建和长江沿岸城市多领域合作。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对西藏、新疆、云南、青海和三峡库区等的对口地区的帮扶力度。大力推动区域合作,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开展与环渤海和珠三角等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按照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落实两岸经济框架协议的要求,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和合作。

十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全市人民为完成“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的城市精神,传承世博理念,团结凝聚全市力量攻坚克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50)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方式,强化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谋划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依法办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其按照各自的章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提高在公开、透明和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全面开展法治城区创建。深化司法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和诚信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形成人人学法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努力使上海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52)全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敢闯敢试,勇于争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与实施“十二五”规划相结合,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党员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进一步用“制度加科技”的理念和方式,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上海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进一步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夯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社会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科学普及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科普工作确立新定位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求科普工作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健全科普服务创新创业体系;着力优化公民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普工作明确新任务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科普工作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着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劳动能力、科学生活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培育具有较好科学素质的新型社会公民。 (三)传播方式变化要求科普工作建立新模式 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手段相互融合,要求科普工作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扩大科普主体、优选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积极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上海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提升科普能力为宗旨,围绕关注目标人群、创新科普活动、推进资源共享、促进人才集聚、繁荣科普市场等重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科普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科学素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上海市嘉定区城市建设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嘉定区城市建设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框架提纲】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嘉定加速城市化、推进产城融合的关键时期,是嘉定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嘉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上海市嘉定区城市建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嘉定今后五年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嘉定的城市建设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为嘉定“十二五”期间加速城市化、推进产城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城建设渐入佳境【新城公司牵头】 土地储备与出让 基础设施建设 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 社会事业建设 绿化景观建设 二、交通发展取得突破【建交委牵头】 铁路(京沪高速、沪宁城际)【建交委】

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一期、13号线)【轨道公司】 常规公交(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线网调整)【交通局等】 骨干道路(G2、曹安公路及下立交、沪太公路,胜辛路、昌吉东路蕴藻浜大桥,嘉盛路,阿克苏路、伊宁路等)【建交委/轨道公司/新城公司等】 三、房地产开发成为热土【房管局牵头/规土局/新城公司/轨道公司等】 四大重点区域(新城主城区、安亭地区、南翔地区、江桥地区) 交通枢纽(站点) 动迁配套房 保障性住房 旧小区综合改造 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土局】 污水收集与处理【水务局】 垃圾收集与处理【绿化市容局】 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水务局】 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环保局】 绿化与林业建设【绿化市容局】 供水设施(输送、制水)【水务局】 五、城市管理形成机制【建交委/绿化市容局/规土局等】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六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获奖名单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六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 评优活动获奖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列) 一等奖(25名) 马平川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马蓓蕾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叶国青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任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刘嘉上海市商业学校 刘星星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刘舒叶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朱颖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宋玲洁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李丕毅上海市交通学校 李雅娟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杨挺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邵静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陈庆华上海科技管理学校 陈巍岭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 周益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周进祝上海市卫生学校 范丽迪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娄明珠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胡丽丹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郦凝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徐敏上海船厂技工学校 顾香君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 傅璇鑫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 路娟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二等奖(59名) 马丽娅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 马明娟上海工商信息学校 王平上海市松江区新桥职业技术学校王鹏中华职业学校 王秀秀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甘炜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石静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刘丹上海市贸易学校 刘春燕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吕冬梅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朱蘅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许万里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吴燕敏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张丹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张申云上海科技管理学校 张伟杰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张弼蕊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 李术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 李玉上海市商业学校 李蔚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杨秀梅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 汪楙若中华职业学校 谷向磊上海船厂技工学校 迟萍萍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 陆珺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陆颖上海工商信息学校 陈汉忠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全复习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练习题库 1.“十二五”规划提出,把( C)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A第二产业B医疗制作C服务业D第一产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的关键时期,是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3、“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 A )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 改变社会风气 C 提高人均收入 D 促进社会和谐. j 4.“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D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A振兴 B改革 C现代化 D 发展 5.“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 A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A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B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C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D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6.“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B 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A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经济国际化 D世界一体化、经济国际化 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A)特性。A、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B、战略性发展性科学性 C、科学性发展性前瞻性 D、指导性发展性科学性 8.“十二五”时期,从国内看, D 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A工业化、网络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 B产业化、网络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 C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 D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以 B 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和谐社会建设 D和平发展 10.以 B 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A改革开放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和谐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1.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和谐社会建设 B两型社会建设 C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2.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要坚持把 A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 你有关 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上海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上海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种模式在内预计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 2025年,上海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上海国内轨交第一城的地位! 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 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 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 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

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下延安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上海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杨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 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江苏路、恒丰路河南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 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 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张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上海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彭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上海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对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做出全面梳理,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中等职业学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数量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的理解,洞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和毕业生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姚千户屯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姚千户屯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索引号:210111048E20120090001 发文号:生成日期:2009-12-17 姚千户屯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序言 “十二五”期间,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关键时期。虽然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招商引资等相关情况不容乐观,但挑战中同样孕育着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研究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我镇实际情况的“十二五”规划,提出正确的发展思路,调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更大发展,为把我镇打造成为财政收入超千万经济强镇和旅游产业名镇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重点阐述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旨在明确我镇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带有战略性、宏观性的规划,是统一全镇人民意志,开创广阔未来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镇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富民强镇为目标,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到2010年末,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71亿元,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保证了地区国民经济以年14.9%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实现了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50元。2.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百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新网7月21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 目录 一、发展环境1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5 (一)指导思想5 (二)主要目标6 (三)基本思路9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11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1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15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18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19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20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21 (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21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23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24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26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26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27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28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30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30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31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31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5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36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37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37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9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41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42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43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44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4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45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46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48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50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51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52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52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53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济南市城市管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济南市“十二五”城市管理 规划纲要 (修订稿) 济南市城市管理局 济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目录 第一部分编制基础 (1) 一、“十一五”期间完成情况 (1) 二、“十二五”期间的形势与机遇 (3) 三、城市管理基础数据预测 (4)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三、规划目标 (5) 第三部分分项规划 (7) 一、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7) 二、环境卫生工程设施 (8) 三、环境卫生车辆设备 (9) 四、生活垃圾、粪便综合管理 (10) 五、城市道路保洁管理 (11) 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卫一体化 (12) 七、户外广告与夜景亮化管理 (13) 八、建筑渣土管理 (14) 九、户外经营整治 (15) 十、违法违章建设整治 (16) 十一、城管数字化建设 (17) 十二、城市管理科学技术研究 (18) 十三、基层城市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19) 十四、城市管理法制建设 (20) 十五、城市管理和执法应急管理 (21) 第四部分规划投资估算 (22) 第五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5)

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济政字[2009]70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济政办字[2010]31号),为打造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结合我市城市管理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济南市“十二五”城市管理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城市管理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体城管工作人员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编制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济南市城市管理工作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国际园博会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十大行动,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深入开展依法整治违法违章建设行动,实施以街道办事处(镇)为主体的违法违章建设责任体系,通过按月份实施考核制度,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章建设蔓延的势头,维护了城市建设秩序;二是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街巷支路规范”和“疏堵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持续开展了户外经营整治,维护了市容管理秩序,市容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三是建筑渣土整治取得显著效果,通过开展迎全运建筑渣土综合整治行动,严格建筑渣土运输管理,建立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处置建筑渣土10250万立方米,审核准入建筑渣土运输单位72家,规范处置率达到96.9%。 (二)市容环境卫生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城区道路保洁质量明显提升,建立了保洁作业规范和考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级语文学业期中考试(暨中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级语文学业期中考试 (暨中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 第1卷 试卷说明: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上清楚地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一、片断阅读(每小题2分,共48分) 1 1999年,他又花钱,将已经不太新的楼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 2 ①他怕建筑质量不高的厕所楼牵连同样质量的新楼,要求施工队重新在一楼 的安全处搭建了厕所。 ②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 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C.意诚心正 D.修齐治正 4 毕业聚会上,同学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张 丹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我们大显身手、 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李浩说:“我们青春放 歌,豪言也该有些诗意。你的话也就是说 ________________,青春放飞报国家。” C.长风破浪会有时D.天生我材必有用 5.为右边的画配上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A.宝马雕车香满路B.东望都们信马归 C.浅草才能没马蹄D.踏花归来马蹄香 6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王莹)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黄金周”双节“喜相逢”,假期叠加构成长达8天的“超级假日”,让人们充满期待。假期时间长,又恰逢金秋好 时节,民众的出行意愿强烈。然而在享受愉快假期的同时,也得给大家送上小贴士:双 节相逢,文明过节不可忘。 C.双节相逢,享受愉快假期D.金秋送爽,欢度双节 7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 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冯友兰《人生的境 界》) C.待人处事的状态D.知行达到的程度 8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 笑,“不传!不传!”(老舍《断魂枪》) B.这是悲哀的笑,揭示了拳师在新时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凉心情。 C.这是敝帚自珍的笑,揭示了拳师在变革时期抱残守缺的无奈的心态。 D.这是心定气闲的笑,反映了拳师在大变革时期淡泊宁静的修养和心态。 9 据载,白居易16岁由江南入京,拜谒名士顾况,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拿他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的饭并不容易吃。但是在读了白居易呈上 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不禁大为嗟赏, 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事迹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10 为了响应学校关于开展“双创”活动的倡议,2017班打算在校园筹建一个快递分拣和送达的工作室,解决目前学生快递只能送达传达室、不能及时送达学生手中的问题,也由 此减少快递破损或遗失的问题。为此,他们撰文张贴,告知大家其准备在国庆节后正式启 动业务,希望大家惠顾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11.复述要领之一是把整体与分散识记相结合,努力排除杂念,随时把听到的内容纳入大脑的结构体 且说,杰姆斯·狄林汉·杨夫妇有两样东西是他们特别引以自豪的。一样是杰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另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如果希巴皇后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会有一 天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做 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杰姆每次经过那儿时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 让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 B.杰姆斯·狄林汉·杨夫妇杰姆的金表德拉的头发所罗门王希巴皇后 C.杰姆的金表德拉的头发财富希巴皇后所罗门王 D.杰姆的金表德拉的头发所罗门王地下室财富 12.去图书馆借阅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检索的范围应当是()A.文学B.历史地理C.自然科学D.文化 ▲阅读下面所给图片,完成第13-14题。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关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 (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受县委常委会委托,我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以说明。 一、关于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之久,经历了前期调研、基本思路研究、纲要编制、纲要修改完善四个阶段。 首先,规划《纲要》是在县委高度重视、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在编制过程中,县委***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并就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县政府按照县委的要求,年初成立了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确定了编制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其次,规划《纲要》是在集中各方面智慧、广泛征求意见下形成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之后,县政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编制的建议,并邀请了部分县级领导、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法人代表、有关专业人士专题座谈,集中听取来自不同阶层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体现

了开门编规划的原则,提高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再次,规划《纲要》是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下形成的。从去年3月开始,县政府围绕“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调研,为规划《纲要》编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规划《纲要》编制单位(省政府信息中心),深入有关部门、乡镇和企业、邀请部分专业人士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就发展思路和重大项目进行反复讨论,形成了《*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于6月底前完成了专业规划初稿,县政府对初稿进行了专题讨论,并以书面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了县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多次对规划《纲要》文本进行了修改审定。 可以说,规划《纲要》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结“十一五”、科学谋划“十二五”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汇聚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 二、关于规划《纲要》的编制原则 (一)力求做到“四个体现”。一是力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县来讲,在现阶段甚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经济欠发达仍是基本县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是主要任务,富民强县依然是奋斗目标。因此,我县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加快发展、扩张规模、蓄积能量、促进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二是力求体现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臵,促进环境保护上台阶。强调资源的深度开发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基础保障水平,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经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德州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亮点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均较2005年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年累计均是“十五”的2.4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34。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九大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比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推进,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占比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高效优质农业成为新亮点,成为全国首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181个农副产品获“三品”认证。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合村建区”成为全省样板。 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齐河、禹城、庆云和部分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在临邑、禹城、德城等7个县市区先行实施。8家企业成功上市。

开放合作谱就新篇章。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13个开发区全部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德州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南融北接”成效显著,对接央企成效显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援川3年任务2年完成。 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碧水蓝天行动和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2%。“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在海河流域和全国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均名列第一。 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务实;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四是始终坚持借势图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为目标,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坚持科技人才、改革开放双轮驱动,推进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化,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