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收稿日期:2011-04-19

作者简介:徐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教育戏剧 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徐 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教育戏剧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教育戏剧发源于英美,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刚刚起步,其当前发展最现实的切入点应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戏剧教学法的培训以及面向师范生的 教育戏剧课 。

关键词:教育戏剧;戏剧教学法;戏剧教育;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1)03-0068-07

教育戏剧 与 戏剧教育 不同,后者是以戏剧艺术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包括以培养专业戏剧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戏剧教育和以普及戏剧艺术为目的的通识戏剧教育。教育戏剧则是指在教育中所采用的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一言以蔽之,教育戏剧就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中,教育戏剧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语文与英语课堂中经常采用的 戏剧教学法 ,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课本剧排演等。戏剧教学法对解放学生天性、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学生人格以及发挥学生创造性等方面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是经常被提及的话题。

然而,当前大陆中小学教师所使用的 戏剧教学法 通常都很简单粗糙,而在欧美国家,教育戏剧早已发展成一门成熟的 教育戏剧学 并且拥有自己独立而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方法,其中绝大部分还不为中国的教育者所知,更没能进入大陆中小学生的课堂,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缺憾。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行动者与研究者加入了传播教育戏剧火种的行列中来,但在这如火如荼的教育戏剧推广进程中,却总是显现出一种教育学与教育学人的 空场 相关的著作与论文大都出自于戏剧专业工作者抑或有戏剧专业背景的学者之手,长此以往,必将阻碍教育戏剧在我国教育体制内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本文试图对教育戏剧的概念与发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吸引更

多的教育学人来关注教育戏剧,为教育戏剧能尽早地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而一起努力。

一、 教育戏剧 的概念辨析

(一)DIE/T IE 与Creative Drama

教育戏剧发源于现代戏剧传统较浓厚的欧美国家,常被称为DIE/T IE 或Creative Drama 。

DIE 和T IE 来源于教育戏剧的发源地英国,华语世界中的 教育戏剧 本就是直译自DIE (Drama in Education),其涵义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 戏剧教学法 ,台湾张晓华将其定义为: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 [1]

人们有时也将DIE 和TIE(Theatre in Education)总称为教育戏剧。TIE 在国内一般译为 教育剧场 这是一种将某种特定的主题,由具有专业水准的表演团体编排剧场的演出形式,在剧场、校园或教室给某一特定年龄层的学生观众欣赏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藉着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使他们对该主题有产生更进一层的思考与感觉 [2]

。T IE 在现实中表现为相对完整的戏剧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常会中断表演并邀请观众就剧情中

第8卷 第3期Vo l.8,N o.32011年6月

Jour 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Jun.2011

的相关问题(通常是社会、伦理问题)进行讨论,甚至邀请观众上台表演,这种形式在很多国家的社区戏剧、民众戏剧活动中经常被使用,一般被称为论坛剧场 ,而用在学校中就是TIE。

教育戏剧的这两种用法,即狭义的DIE和广义的DIE+T IE,在相关研究中经常被混用,有时甚至同一作者在同一文献中两次提到教育戏剧时用法不同,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混乱。

Creative Drama,台湾译为创作性戏剧,大陆一般译作创造性戏剧,这个词主要来源于美国,指的是 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在此形式中一个领导者引导参与者对人类经验进行想象、扮演与回顾。 [3]这一定义显然比DIE更为抽象和一般,适用于任何环境下不以演出为目的的过程导向的戏剧形式。当然,在学校教育中Creative Drama的外延大致与DIE相同。

(二)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

教育戏剧不同于戏剧教育,这是我国学者的普遍共识。但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却有不同的意见,在阐述这些不同意见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七种通常被认为是 戏剧教育 或 教育戏剧 的教育现象:

一、专业戏剧学校中以培养编剧、导演、演员和舞美等专业戏剧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戏剧教育。

二、普通学校中的戏剧课、戏剧学科 以戏剧为内容的普通学校的艺术课程,属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一种门类,也可以看作是通识戏剧教育的一部分。

三、学校之外面向大众的通识戏剧教育,比如社会上的戏剧普及课程、戏剧欣赏讲座等等,其主要目的是普及戏剧艺术,培养更好的戏剧观众。

四、普通学校的非戏剧课程中所采用的带有戏剧性质的,以即兴表演和戏剧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DIE)。

五、普通学校中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校园社或以戏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可以有指导教师或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一般被称为 校园戏剧 。

六、各类戏剧团体到学校进行以教育而非表演为主要目的剧场活动。(TIE)

七、各类戏剧团体在非学校的场所进行的各种以教育而非表演为主要目的戏剧、剧场活动:社区(社群)戏剧、民众戏剧、戏剧治疗、戏剧培训等等。

在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国内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两者并列,另一种观点则是戏剧教育包含教育戏剧。李婴宁在其编写的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教材 教育戏剧概论 中,将戏剧教育划分为戏剧的专才、精英教育和戏剧的普及、通识教育,这样戏剧教育就包括了第一、二、三类活动;而教育戏剧则是与戏剧教育并列且不重合的概念,包括上述的其他四类活动。李婴宁还以教育戏剧的应用领域为依据对教育戏剧进行了细分,如图1所示 :

戏剧教育

专业戏剧教育

通识戏剧教育

教育戏剧

应用于幼儿教育

应用于普通教育和大学艺术教育

应用于社区民众活动

应用于特殊教育

应用于矫正治疗

图1 李婴宁对戏剧教育、教育戏剧概念的划分

杭州师范大学的黄爱华则将戏剧教育分为专业戏剧教育与非专业戏剧教育,再将非专业戏剧教育分为 学校戏剧教育 和 社群戏剧教育 ,而教育戏剧作为狭义的DIE隶属于学校戏剧教育的一部分, 戏剧教育不仅与教育戏剧内涵不同,外延也明显大于后者,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这两个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意义相通,但不能混用。 [4]黄爱华的观点如图2所示:

戏剧教育

专业戏剧教育

非专业戏剧教育

学校戏剧教育

教育戏剧(D IE)

其他(戏剧课等)

社群戏剧教育

图2 黄爱华对戏剧教育、教育戏剧概念的划分

我们发现,造成李婴宁与黄爱华之间分歧的主要原因依然来自于教育戏剧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李婴宁的教育戏剧概念是DIE+TIE,黄爱华的教育戏剧概念则单指课堂中的DIE,而 教育戏剧

李婴宁老师给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05级戏剧教育专业班上课的讲义 教育戏剧概论

为方便从基础教育的维度思考,我们这里将所有学校之外的教育戏剧活动都归入第六类,此类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DIE形式,比如戏剧培训、戏剧治疗;也可以体现为TIE形式,比如社区论坛剧场,各类民众戏剧等等。

主要由教师安排、设计与实施的 戏剧课 和以学生自己排戏演戏为主要活动的 校园戏剧 是不同的,虽然在中小学里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显: 戏剧课 可以有排练演出作为教学成果的展示,校园戏剧也往往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但是从概念上区分两者还是必要的。

比如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 彩票 中,演员表演到一半突然向台下的观众提问:是否能侵占自己替别人代买的中奖彩票?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论坛剧场。

徐 俊 教育戏剧 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69

的语词只有一个,这就导致了双方的分类表里都缺失了另一个概念:李婴宁以教育戏剧的应用领域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类而规避了直接指称DIE的尴尬,在 教育戏剧概论 中,凡提到DIE的地方都直接用英语,此举虽属无奈,但却维持了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的区别;黄爱华由于采用教育戏剧来单指DIE,就只能用 学校戏剧教育 来指称学校中各类与戏剧相关的教育活动的集合,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戏剧就成了戏剧教育的一种,这种划分使教育戏剧的外延变得最精简,但却有一个较大的问题 按照这种划分,语文课与英语课上的课本剧就成了 戏剧教育 了,这明显有悖常识,正如我们不会把英语课上唱英文歌看作是音乐教育一样。

针对这一进退维谷的困境,有的论者建议将DIE重新译为 教学戏剧 ,并用另一个英语术语 E ducational T heatre 来对应汉语中的 教育戏剧 ,作为DIE+T IE的总称[5]。这一方案在逻辑上较完美,也有一定可行性,但是由于对现有语汇的改动较大而有一定的推广难度,并且在与我国港台地区交流的时候也会徒增许多障碍。

笔者认为,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的严格区分对于两者各自的健康发展都是必要的。普通学校中的戏剧教育正如学校中的音乐、美术教育一样,应特指有独立学科形态的戏剧课或以戏剧表演为直接目的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 ,即通识戏剧教育。至于DIE的概念,考虑到传统教育中已有习用的 戏剧教学法 一词,而且该词在我国香港等地也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不如就沿用这一称呼。在这一前提下对李婴宁的分类表稍作修改,我们就得到一个相对简单的分类示意图(如图3所示)。

戏剧教育专业戏剧教育

通识戏剧教育

学校戏剧教育(戏剧课、戏剧社等)

社区戏剧教育

教育戏剧

学校中的教育戏剧

戏剧教学法(DIE)

教育剧场(T IE)

其他领域中的教育戏剧

图3 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分类示意图

二、教育戏剧的历史与现状

(一)教育戏剧在英国 发源于小学英语教学的DIE/TIE

最早被记载将戏剧方法系统地应用于学校课堂的是英国的一位乡村女教师哈丽特 芬蕾-强生(Harriet Finlay-Johnson,1871-1956),她尝试将不同的教学主题戏剧化,使她的学生(主要是10-13岁的儿童)通过戏剧性的活动激发参与热情并获得了对教学主题的更深刻的理解。1911年,哈丽特写成 教学中的戏剧方法 (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该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介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戏剧方法的著作。

稍晚于哈丽特,另一位英语教师、教育家亨利 卡德维尔 库克(H enry Caldwell Cook)则将戏剧教学法发展成了一项具体的教育运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库克主要强调的是表演和游戏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并于1917年出版了 游戏方法 ,书中所提倡的戏剧教学法很快就在英国的公立小学流行起来。在芬蕾-强生和库克开拓性的工作影响之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的教育戏剧渐渐从小学往中高年级拓展,最后覆盖到包括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

1954年,英国著名戏剧教育家彼德 史莱德的 儿童戏剧 一书出版并大受欢迎,史莱德认为:儿童戏剧是一种属于儿童独有特殊的剧场与表演艺术形式,教师的工作就是鼓励促其自然逐步地展开[6]。布莱恩 威于1967年出版的 通过戏剧发展 则对教学上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建议。上世纪60年代,由史莱德等戏剧教育专家共同拟定的特别教学法案中表达了以下共识: 各年龄层的儿童都必须经历戏剧的活动,以 假如我是 (as if)来实作,并认同除了以戏剧教文学(literature)、讲话(speech)及身体动作(movement)等科目外,还可以与学校演出及剧场合作 [6]11-12,这一表述已经初具DIE/T IE雏形。

戏剧教学法在英国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中的发展使英国的教育戏剧形成了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紧密结合的特色,台湾张晓华称之为 复科统整的戏剧教学 。这种英语教学中的戏剧方法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模式。到1968年,英国三分之一的预备教师可以将教育戏剧列为其主修科目,绝大多数的英国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戏剧教学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桃乐丝 希思考特、凯文 波顿以及乔

李婴宁及国内许多研究者都将校园戏剧归入教育戏剧范畴,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因为这就好比把学校的合唱团看作是教育音乐一样。虽然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有其教育目的,戏剧社或合唱团也不例外,但是考虑到这类活动与一般教学相比,其以演出为目标的导向相当明显,因此将它们与一般教学中所使用的戏剧方法或音乐方法区分开还是有必要的,何况从性质上而言,它们也更接近通识性的艺术教育。

70

基 础 教 育

纳森 尼兰兹等人更是将英国的教育戏剧发展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以即兴创作和角色扮演为中心的DIE/T IE技术。1992年10月,英国国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性活动列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一部分,为英语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应用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教育戏剧在美国 教学中的 创造性戏剧 与普及性的戏剧课

在美国,教育戏剧的发展初期主要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在自己所任教的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学校中,通过各种活动课程改造儿童的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的 做中学 ,其中就包括大量戏剧性很强的活动。正如杜威本人所言: 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圃,哪里的学校充分使用了戏剧化活动(dram atizations)、演剧(plays)和游戏,哪里的学校就有机会实现生活情境的再现,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思想并将它们付诸实践。 [7]但是杜威本人并未明确提出教育戏剧的理念,真正被认为是美国教育戏剧旗手的是一位名叫温尼佛列德 瓦德的小学教师,瓦德将教学中的戏剧方法称之为 创造性戏剧 (Creative Dramatics),并于1930年出版了一本同名著作,这本书使创造性戏剧方法立刻风靡全美,而瓦德也从此成了美国教育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在她与她学生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纷纷将创造性戏剧列入大学课程与相关的儿童教育计划中。到了1955年,已经有92所大学能提供有关创作性戏剧技术的课程,这些课程培养出的多半是中小学的戏剧教师[8]。随着1965年美国 中小学教育法案 的通过,形成了在中小学以创作性戏剧为主要形式,在高中则开设以专业的剧场和表演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百老汇歌舞剧为内容的 戏剧课 这一戏剧教育蓝图。根据美国戏剧协会(American T heatre Associa tion)1987-1988年的统计,当时美国2245所四年制大学或独立学院中有182所开设有戏剧教学方面的课程。

现在,美国三千多所大学和学院中有一千多所设有戏剧系,这些专业所培养的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是专门的戏剧演艺人员,而是中小学的戏剧教师或英语教师。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虽然没有戏剧专业却开设有戏剧艺术欣赏与实践方面的课程。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 首次将单科的戏剧教育课程纳入美国学制之内,同年颁布的 艺术课程国家标准 更是明确将戏剧、音乐、视觉艺术、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四大门类,并且从 内容标准 与 成就标准 两方面对全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在这四门艺术方面所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了规定。总而言之,美国当前已形成了一个逐级递进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金字塔型的教育戏剧体系,其特点是重视教育戏剧的戏剧性质,尤其是在高中以后主要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门类来进行,因此,台湾张晓华将美国的教育戏剧概括为 以戏剧为主的单科戏剧教学 [8]。

(三)教育戏剧在我国台湾 从小学到高中的表演艺术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出版了学习欧美教育戏剧的译著与专著,比如张晓华的 创作性戏剧原理与实作 、 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发展 ,郑黛琼的 艺术教育教师手册幼儿戏剧篇 、 艺术教育教师手册国小戏剧篇 ,林玫君的 创造性戏剧之理论探讨与实务研究 等等。与此同时,台湾学者还大量邀请欧美教育戏剧专家到台湾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交流,使台湾的教育工作者较早地接触和学习到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技能。

1986年台湾公布的 艺术教育法 将 表演艺术教育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门类,并对学校一般艺术教育、学校专业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进行了区分,这可以说是为通识性质的戏剧教育课程在台湾的教育体制内占有一席之地铺平了道路。2001年台湾公布的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则将 表演艺术 纳入九年一贯制课程中的 艺术与人文 学习领域,使其正式成为台湾学制内的一部分。该 暂行纲要 对表演艺术的定义是: 表演包括观察、想象、模仿、创意等肢体与声音的表达,联想创意(编写剧情,即兴创作,角色扮演,综合表现)、戏剧(话剧、儿童歌舞、皮影戏、乡土戏曲、说故事剧场)、欣赏等。 [9]从这个表述可以看出,虽然表演艺术包含有戏剧与舞蹈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以戏剧为主。与此同时, 暂行纲要 中还初步制定了表演艺术方面四个阶段学生所分别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表明 戏剧教学的重心是在以人文素养为内涵的教学,与过去严格训练的技能教学相较,如今已调整为启发思考与乐于参与的引导式教学 [9]。2003年颁布的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 则更加明确了这一点: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音乐一起构成了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要求有各自的课程设计、教材编选和教学设计。在高中阶段,台湾2004年发布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

徐 俊 教育戏剧 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71

行纲要 规定 表演艺术 为高中必修课 艺术生活 的选修内容之一,台湾的高中生必须在 基础课程 、 环境艺术 、 应用艺术 、 音像艺术 、 表演艺术 和 应用音乐 六门学科中选择一门以完成两个学分的 艺术生活 课。

在高等教育方面,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多年来一直是推广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的前沿阵地,并于2005年改名为 戏剧与剧场应用学系 。台南大学(原台南师范学院)则于2003年成立了戏剧研究所并招收第一届硕士生,2006年又成立了 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 ,对外招收大学本科生。

很明显,台湾的通识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的发展走在整个亚洲的前列。台湾艺术大学戏剧与剧场应用学系的张晓华教授认为台湾的戏剧课程之所以能进入国家学制,一方面是有赖于 艺术教育法 的公布,另一方面则是搭上了台湾 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 的教改顺风车,从而形成了台湾作为跨学科综合艺术课程一部分的 跨科统整的戏剧教学模式 。

(四)教育戏剧在我国香港 戏剧科与戏剧教学法

受英国的影响,香港教育戏剧的发端较早,初期主要以TIE形式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的英国导演Bernard Goss举办了多个戏剧工作坊,尝试推广英国的教育戏剧理念,之后中英剧团设立了教育主任和工作坊主任两个职务,主要负责面向青少年的戏剧展演和戏剧工作坊。1990年以后,一些非主流的戏剧团体也加入了教育剧场的行列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 进念二十面体 、 明日剧团 、 非常林奕华 [10]等等。

在丰富活跃的教育剧场活动的影响下,香港很早就很重视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师资的培养,从1991年推动香港学校戏剧节开始,香港教育署平均每年都为数以百计的教师提供六次共计24小时的戏剧编、导、演方面的基础培训。1994年,该署又将香港热衷戏剧活动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香港教师戏剧会,主要承担对教师进行戏剧方面培训的工作,并成为戏剧教师们的重要交流平台。1998年,香港政府 优质教育基金 开始资助一项 戏剧教育计划 ,旨在推广艺术教育框架之外以戏剧教学法(DIE)为主的教育戏剧在学校一般课程中的应用。从1998年到2004年的六年中,该基金一共资助了57个在香港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推行教育戏剧的计划,并委托明日艺术教育机构和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进行 戏剧教育计划成效研究及推广 ,印制了 戏剧教育计划资料册 ,为香港的教师准备戏剧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案提供了完备的参考。2001年开始,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开始在香港中小学中推行 戏剧教学法种子计划 ,通过培训教师、设计教案、观课评课等方式鼓励不同科目的教师将戏剧应用于教学过程。

2002年,以全人、投入、乐趣与机会为基本理念的香港教育剧场论坛(TEFO)成立,并成为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IDEA)的成员。2007年,第六届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世界大会(IDEA 2007)在香港召开,吸引了近16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教育工作者到香港参与此次盛会。自此,香港已经成为整个亚洲最重要的推广教育戏剧的前沿阵地之一。

根据香港艺术发展局(HKADC)在2006年8月委托香港教育学院及香港教育剧场论坛所作的 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 调查结果估算,当前香港 绝大部分学校都设有戏剧课外活动,逾六成教师应用戏剧于课堂中,数十学校已开设了戏剧科。 [11]

(五)教育戏剧在大陆 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比起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大陆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的进程却都有些步履蹒跚。就戏剧教育而言,虽然自蔡元培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 开始,艺术教育很早就进入了我国普通学校的课堂,然而其内容却长久地局限于音乐和美术, 无论是文革前、文革中还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育部门始终从未把戏剧看成是和音乐、美术一样重要而需要在普通学校里开设的课程。 [12]这一现象直到上世纪末才稍有改善:1994年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指出: 学校的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等,并掌握一定的技巧。 2001年颁布的国家 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则首次将戏剧列入艺术综合课程的几大门类之中,并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在广大的中小学课堂中依然难以见到 戏剧课 的踪影。

在教育戏剧方面,虽然孙家1984年就在 外国戏剧 上发表了一篇 关于英国的TIE 的文章,但似乎并未引起较多的注意。与此同时,尽管很多中

72

基 础 教 育

小学教师都会在课堂中使用戏剧教学法,有的甚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但却一直与国外风风火火的教育戏剧大潮相隔绝,也从未从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直到1995年,李婴宁才作为唯一一名大陆代表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教育戏剧联盟会议并回国开始了推广教育戏剧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在社区、学校中进行小规模教育戏剧的实验以及引进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地的教育戏剧专家来国内开设讲座与工作坊等等。直到2000年以后,教育戏剧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持续升温,近几年甚至有成为热点的趋势: 2002年开始,上海浦东华林小学在大陆公立小学中率先开展了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极具特色的华林 戏剧3+3 [13]模式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2004年开始,杭州师范大学黄爱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以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大关小学及杭州市外国语学校为主要对象开展了中小学阶段教育戏剧的实验并于2008年出版了项目成果 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 ,该书荣获 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揭开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戏剧发展的新的篇章。在学前教育领域,则有张金梅的 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 (2005)对幼儿园中戏剧综合课程的开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2005年9月上海戏剧学院开始招收戏剧教育专业本科生,2007年9月李婴宁老师开始为该专业的学生上教育戏剧课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开始培养教育戏剧专业人才的尝试。

2007年,30多名大陆的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工作者和研究者出席在香港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教育戏剧联盟(IDEA)会议。同年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展演学术研讨会中加入了教育戏剧和工作坊的内容。

2008-2010年,史根东、赵小刚等人承担并完成北京市教育科研 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 以教育戏剧扩展与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 应用戏剧教学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研究 。

2009年,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首届教育戏剧培训班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办,来自全市中小学的30多位教师参与了这次培训。

2010年5月18日,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教育培训部在广州文德路小学对三十余名语文教师进行了戏剧表演方面训练。

2010年9月,第一本以 教育戏剧 为主题、由上海戏剧学院张生泉主编的 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 出版,该文集对国内当前与教育戏剧相关的研究论文、学位论文以及媒体报道进行了整理,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这朵丛生于教育与戏剧之间的奇葩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三、教育戏剧的现实进路 从戏剧教学法到戏剧课

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戏剧在大陆已经不是昔日 戏剧人的孤独行走 ,而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甚至还获得了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立项。然而,教育戏剧如何才能从无到有地进入我国中小学课堂,仍是摆在整个教育界面前的难题。

杭州师范大学的黄爱华教授将戏剧教育(根据我们的区分实为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分为三类: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和活动性戏剧教育[14]并分别对它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提出了详细的建议。这三类 戏剧教育 大致对应于现实中的戏剧课、戏剧教学法和戏剧活动(戏剧社)。按照我们的分类,第一、第三类属于学校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则属于学校教育戏剧。

诚然,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的发展都面临着重重阻碍,这些阻碍既有政策上的、也有文化心理上的,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师资的缺乏:戏剧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专职的中小学戏剧教师,这种诉求与大陆寥寥几所戏剧学院(其中开设戏剧教育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的现实有着不小的差距;教育戏剧在课堂内的应用则要求一般学科教师掌握教育戏剧的基本方法,这需要增加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开展针对在职教师的戏剧培训。两方面相较,似乎后者在当前的条件下更有价值也更有可行性:

首先,虽然在中小学中设置独立的戏剧课的愿景很好,但是在当前国家政策、学科建设都呈相对空白的背景下,这一愿望的实现似乎要经历无比漫长的等待。相比之下,教育戏剧在课堂内的推广对于现有政策和课程的依赖则较小,可以在不改动学校课程表的前提下使学生尽快体验到戏剧的魅力。

其次,从国内外各地区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戏剧

徐 俊 教育戏剧 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73

教育还是教育戏剧的发展在初期都要大量依赖现有的戏剧专业人才,而我国现有的几所戏剧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都选择进入文艺界发展,剩下的数量远远难以满足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戏剧课的需求。然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戏剧教学法的培训或者为师范专业的高校学生开设教育戏剧课所需要的师资则少得多,并且一旦开展起来往往能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效果。

最后,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考虑到我国缺乏现代戏剧传统的国情,一旦教育戏剧在课堂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就意味着戏剧艺术在基础教育校园中的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在学科教学的襁褓中生长丰满乃至渐渐脱离学科教学获得独立形态,最终促成戏剧教育的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总而言之,从教育戏剧到戏剧教育的 戏剧专业性 这一由弱到强的路径应是我国发展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的现实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有特殊资源的学校除外),学校在这两方面的发展应是教育戏剧先行,然后在课堂教学和活动课程中渐渐夯实戏剧教育的基础,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开设戏剧课。当前的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切入:一方面,师范院校应与戏剧院校展开广泛的合作,从戏剧院校中遴选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为师范专业开设教育戏剧的公共课或选修课,使越来越多的师范生掌握教育戏剧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国家及各省市教育部门也可以整合本地戏剧资源,为中小学的在职教师提供戏剧教学法的相关培训,使戏剧教学法有机会在中小学课堂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只有通过教育部门、师范院校、戏剧院校和中小学四方面的共同

努力,教育戏剧这颗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推力,在21世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 ].台北:成长文教基金

会,2003:19-20.

[2]张晓华.教育剧场(T IE)在心灵重建上的应用:以九二一灾后巡

演为例[J].艺术教育研究,2001(2):42.

[3]Davis,J.H.,Behm,T.T erminology of drama/theatre w i th and

for children:A redefiniti on [J ].Child ren s Theatre Rev iew ,

1978,27(1):10-11.

[4]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M ]//张生泉.教育戏剧

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41-50.

[5]刘艳卉.戏剧教育、教育戏剧及其他 戏剧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M ].//孙惠柱,汤逸佩.边缘的消失:第四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6-134.[6]张晓华.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发展[M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11.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77.(译文根据原文做过校订)

[8]张晓华.新设的台湾与英美戏剧教育之发展与比较[EB/OL].台

湾:国民教育社群网,(2006-06-01)[2011-04-1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3951470.html,.tw /data/files/edushare/S IG00004/C1/1207114776.doc

[9]张晓华.台湾学制内戏剧教育规范与发展现况之解析[C ].//上

海国际戏剧教育论坛内部刊印资料.上海:[出版者不详],2005.[10]曹路生.香港教育戏剧[J ].戏剧艺术,2003(6):51-61.[11]钱德顺,黄丽萍.香港学校戏剧科推行现况[M ].//张生泉.教育

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113-127.[12]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2(1):4

-9.

[13]郭梅君.小学戏剧教育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D].上海:上海

戏剧学院,2008.

[14]黄爱华,朱玉林.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8.

Educational Drama:The Rising Star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XU Jun

(Deparment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Educational Drama is the dram atized and theatrical teaching method or education model w hich takes education instead of performance as its ma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3951470.html,cational Drama first originates from British and U.S.A,and has been thoroug hly developed and w idely applied in the western w orld,Hong Kong and T aiw an.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it is just at the early stage,and the most realistic starting-po int should be the training of Drama in Education (DIE)to teachers and the lesson of Educational Drama to the normal students.

Key Words:drama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drama;drama education;art education

(责任编辑:金忠明,莫瑞柏)

74

基 础 教 育

教育戏剧心得

浅谈创造性戏剧课程心得体会 20100510802 徐雪梅 摘要:在大戏剧的背景之下,以创造性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线索,体验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线索。了解什么是戏剧、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掌握教育戏剧的一般活动方式以及流程,引导戏剧活动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9个课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和进步,本文主要概括对教育戏剧的理解,以及在学习教育戏剧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造性戏剧概念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西方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二,创造性戏剧课程心得体会 创造性戏剧课一共就9周,由于实习原因的耽耽误,加上理论的一节课。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时间也就短暂的3周。时间很短,却也有很多感想。整个一天在我心里留下最多的是关于三个字:创造性。 对比以前音乐班。点名活动有以前的元素但是有新的东西,找名字上学期就没有玩过哦。这倒是让大家很快就记住了班上每个同学的艺名,让大家在这个新的班级里面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在提出对这学期的课程的问题的活动中,跟以前的种子教学法很相似,jojo老师的课中,老师先让我们把很多元素按相同的类别分内,巧妙的安排最后就提出了同学们对这学期的戏剧课的使用的问题。最后留下了问题,以后学完了再解决。 “创造性”是这个周jojo老师分享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无论是神奇的球,还是神奇的卷纸,虽然形式上差不多,但内容上跟音乐课相比还是有的新的体验。我们大家在活动中自己在感受,在体验,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神奇的球的部分,大家都柑橘手上好像真有一个水球、火球。自己块招架不住的感觉。神奇的纸卷。Jojo老师问我们能想到什么,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很局限啊,后来一圈的同学居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人的创造性真的是无限的,在最后创编的部分,因为我们组以前大都上过音乐课的所以很快

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3 内容摘要:20世纪初期,张伯苓先生把戏剧活动引入学校的教育领域,借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其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不但指引着南开戏剧活动的路向,也给当时的戏剧方式社会教育思潮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注释。他所倡导的教育戏剧理念和实践超前于英美等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有效的范导作用,并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戏剧活动以启示和参照。 关键词:张伯苓;教育戏剧;人格教育;精神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倡行,戏剧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加入,以及对英美等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介绍,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cation)等概念被人们越来越熟悉,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但论者多把探索和借鉴的目光投向国外的教育戏剧理论和实践。其实,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早在我国上个世纪初期就已轰轰烈烈,如张伯苓在南开学校倡行教育性戏剧活动;陶行知、晏阳初、卢作孚等教育家利用戏剧普及民众教育;

1915年7月,当时的教育部所设立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下设有小说、戏曲、讲演三股,“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项、改良社会、普及教育为宗旨”[1](《教育部公布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这些都是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探索,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形的参照和可贵的经验。本文试探析南开新剧运动的倡行者、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学校以育才救国为目的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前导性和现实意义。 一 教育戏剧的理念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它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或说是戏剧方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此,戏剧活动成为一种教育媒介、平台。按其参加人和面向对象的不同,它有形形色色的实践形式,如儿童教育戏剧、校园教育戏剧、民众教育戏剧等。张伯苓所倡导、推行的南开戏剧活动以其参加人员、活动范围和面向的观众来看,属于校园戏剧,是教育戏剧整体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对南开戏剧活动的理解和指导原则从属于他的教育目的,明确指向于学生的道德、人格、精神教育。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什么

一、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什么 当我们在幼儿园戏剧教育的课程命名中呈现“表达、创作、表演”三个关键词时,这样的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重视戏剧表演的戏剧教育,而是在继承传统戏剧教育基础上的超越。它关注了戏剧是儿童的表达方式之一,亦关注了戏剧是儿童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一。 (一)课程内涵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以3-6岁儿童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的一种戏剧艺术领域课程。本课程遵循幼儿的戏剧天性,将戏剧作为幼儿表达自我、认识和思考世界的一种艺术符号,围绕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层面的戏剧教育内容,逐步丰富儿童的戏剧经验,从而使儿童成为开放、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不仅应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幼儿园艺术课程仍以音乐、美术为主,长期以来,幼儿戏剧教育大多以节庆儿童剧演出为主,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门的戏剧课程。其实,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和吉语表达的需要,并自然而然地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此外,戏剧课程的身体与思想的对话、动与静的结合、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统一,都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涵,满足了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可以这么说,有了戏剧的幼儿园课程,是更加完整的课程。 因此,本课程既是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批判和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出现是现代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现代性存在的弊端不断反思、寻找解决方法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哲学并没有否认现代性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主义的一元论、绝对基础、唯一视角、纯粹理性、唯一正确方法”[1]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的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有力的变革方向和动力。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合理性,给我们点亮了明媚的思想:不能以牺牲事物的丰富性为代价而获得所谓的唯一性,教育应该是丰富的、有生命力的;反对权威性话语,反对文化复制的标准化、统一化,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的、多元的;反对用先验的假设作为自己论证的手段,主张生命的、情感的、非完整性的叙事方式,即教育是教育主体的一种亲身经历、体验与探索。本课程正是一种教师与幼儿共同运用戏剧符号去表达、创作、表演的课程,外化幼儿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丰富的、多元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解和思考,而不是那种机械复制的、单一的、毫无生命力的东西。 我国美学家、美育家滕守尧论述过原始人的“天人合一”,他说:“人类祖先耳闻目睹自然的巨大威力,把自然当作神灵崇拜,把自己看成自然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在他们眼里,天和地都是有生命、有灵魂和有法力的存在,是养育自己的母亲和看护自己的神灵。他们每干一件事,都要向天地请示,即使出于好心想把它们打扮一下,也要征得它们的同意。”[21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智慧触发我们对几童、戏剧、戏剧教育作进一步的深思。儿童不是“小大人”或“小祖宗”,他们是具有自己独立价值的生命体;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戏剧知识和技能,他们把戏剧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活动,他们把戏剧当作自己和自然、社会的对话与交流,他们喜欢用戏剧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不是戏剧教育要改造的对象,他们需要戏剧教育为这种对话、交流、表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就是戏剧教育的主人;他们和戏剧教育中的教师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主体之间”或“关系中的自我”的人我和谐关系。 总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为人类走出现代化带来的异化、工具化、片面化、标准化、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诸种问题和弊端提供了一个可供实践的哲学理念,也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内容 根据顺从儿童的戏剧天性,遵循儿童创作戏剧的规律,本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作为整个儿童戏剧教育的基础层面,关注儿童用身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个感觉能力,在假想的情境中,以角色的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戏剧表达是一种艺术表达,与非戏剧的艺术表达(音乐的、美术的、舞蹈的、文学的表达等)相比,具有身体性、虚构性和角色性。戏剧表达一般来说包括了身体表达、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身体表达指用肢体、表情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言语表达指用声音、语词以及相应的语气、语调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身体表达又包括了自然性身体表达和延伸性身体表达。前者围绕身体的肢体和表情本身;后者则体现了装扮、道具以及音乐对身体表达的辅助作用。 在本课程中,儿童的戏剧表达以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1、模仿 “模仿”是对人或物的各种特性及其细节的身体(或言语)再现、复制。 2、造型 “造型”是用身体塑造静止的形态;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更多是角色的音质的表现,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特点。 3、控制 “控制”是对身体运动或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 4、情感 “情感”是贯穿于所有戏剧表达昀喜、怒、哀、乐等情绪感受。 当然,戏剧表达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在头脑中所获得的表象基础上。这些经验是通过“感知”,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获得的。 (二)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体现了想法与行动的对话。儿童作为戏剧创作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境中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转变为可视、可闻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儿童既是角色化的问题提出者,也是角色化的问题解决者。这一戏剧教育内容借鉴了西方的“创造性戏剧( Creative Drama)”。创造性戏剧的有关研究(Rosenberg Helane,1987,Nellie McCaslin,1996)‘1][21解释了戏剧创作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即强调想象与戏剧性行动的联结,并以戏剧式学习为核心,使每个参与者自然运用内在机制,发展他们的行为,将想法转变为行动。内在的想象能力以感觉扫描、视像回顾、简要叙述等练习为焦点,同时外部的戏剧性行为强调了动作、对话、情节和性格化。 戏剧创作所包含的戏剧要素不仅有角色,与戏剧表达相比增加了情节和场景两个要素。 1、戏剧创作的要素 角色是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他人”,以“他人”的身份思考、行动和说话。学前儿童在戏剧创作中的角色数量较少,小班阶段为一个角色对多个同一角色;中班阶段为两个角色对多个同一角色,或不超过四个不同角色;大班阶段不超过五六个角色。 情节由一系列事件组成,具有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几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从昔景、问题出现、冲突形成到最终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在戏剧创作的情节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情节也由简单到复杂、由重复性到多样性。 场景是事件发生的空间,交代角色所处的环境。在戏剧创作的场景方面,小班阶段比较单一,最多出现两个空间的转换;中大班阶段出现两个以上空间的转换。

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 专才、精英教育;戏剧普及、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戏剧的编、导、演和舞台美术人才以及普及专业戏剧的鉴赏知识形人才。 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教育对象:学前(幼儿园)普通(小、中学生)特教(残障问题 当我们把“教育”和“戏剧”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想说什么?这是一个教授小朋友表演技巧的学科么?或这是一个方法,我们运用它帮助小朋友学习他应该学习的知识?换句话说,当我们把戏剧运用到教育中时,我们应更关心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关心它涉及的内容? 如果我们认真检验这两个词:教育与戏剧。我们能够看到它们都是不断变化的,具有生气的,并且永远在不同的概念中转化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多变的。当它们结合起来时,他们一方面加强了彼此的限制,一方面又促使了新概念的探寻。总的来说,通过戏剧化的形式我们接近内容,而通过对内容的认识,艺术形式具备了有意义的语境从而能够被发展和理解。内容与形式组成一个整体,在其中,一方调整另一方的语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只能在理论上被分开,而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描述需要对这个整体的两极都充分把握,我们把这种实践称为“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戏剧是运用了戏剧的手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它是以教育为目的;而戏剧教育,则是对戏剧专业人才的培养,它以戏剧为目的。 我们提到的教育戏剧概念,来自英国,它对全国的教学大纲中一些语言及人文学科的教育目标用戏剧的方法来教学。它并不是以戏剧排演为过程,而是通过扮演和戏剧游戏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它是以孩子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所以教育戏剧并不要求孩子们表演,它要求孩子们“成为”! 重点是让孩子们体验。当孩子们在一个虚拟世界中行为时,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生活状态。他们好似这一切都是真的,而他们也真的在用真实的经验和情感去体会和判断。 他们会说“我们在创造它,所以它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角色扮演为现代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迷失方向提供了可对比的,正确的引导。因为他需要我们创造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创造一种更加美和和谐的方式沟通,从而获得了一些技巧,比如沟通,解决问题,同理心,合作等等。这些技巧,会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收益,他们会获得更多的信心,更有勇气解决问题,更有责任领导他人,更有习惯创造事物。 中国过去只有“戏剧教育”概念,没有“教育戏剧”概念。所谓教育戏剧(DIE/TIE)是上世纪中期在欧美国家广泛发展起来的、跨学科形成的新学科。它既是运用戏剧元素和剧场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开展群众戏剧活动的方法。 成为一个人需要什么?剧场和戏剧在21世纪扮演了什么角色?教育戏剧与教育剧场让青少年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自己和他们生活在的世界。这是唯一一个他们能认识自己的地方,也是唯一一个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要负有责任的地方。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戏剧教学策略

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戏剧教学策略 (一)戏剧教学策略界定 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 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1]戏剧教学策略则是专指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解决戏剧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了解有哪些戏剧教学策略,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即What;另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即How。以教师入戏(Teache。-in-role)为例,教师在使用该技巧时,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使用它[2]: (1)为了示范造型。 (2)为了刺激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动机。 (3)为了便于在活动中直接刺激幼儿发生语言互动。 (4)为了便于在活动中直接向幼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如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5)为了便于在活动中引导幼儿。 (二)幼儿园戏剧教学常用策略详解 戏剧教育十分讲究戏剧教学策略,策略种类繁多。[1]本课程选择了一些适合幼儿戏剧教学活动的策略,并加以整理(见表0-4)。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实施情况,自行设计与实施一些有效的戏剧教学策略。 表0-4幼儿园戏剧教学常用策略一览表 策略名称释义方式例举作用 角色扮演扮演不同于 自己的角色 身份。 1.全班角色扮演: 全体幼儿共同扮演一 个角色。 2.分组角色扮演: (1)自由分组有三种形 式:①好朋友结组; ②根据角色结组; ③随机分组。 (2)固定组角色扮演。 (3)角色圈:同一个角 色围成一个圆圈,依 次表达这个角色的想 法。 1.戏剧主题活动“大树和 小鸟”中,幼儿全班扮演各 种大树或小鸟等。 2.戏剧主题活动“小兔乖 乖”中,每个小组成员扮演 其中固定角色。 3.在戏剧主题活动“餐 厅的故事”中,采用“角 色圈”策略,让幼儿站成里 外两个大圆圈,外圈是厨 师,里圈是顾客,顾客面向 厨师。厨师做食物,顾客品 尝食物并做夸张表情。 1、消除紧张心理。 2.学习同伴经验。 3.提高参与度。 教师入戏教师进入戏 剧情境,扮 演其中的一 个角色,以 角色身份与 动儿共同塑 造角色、发 展情节。1、直接进入: 教师直接介绍自己是 某个角色。 2.以道具或装扮进 入: 教师通过使用道具或 简单装扮,进入角色。 3.以场景进入: 教师指定相应的场 景,进入角色。 1.教师扮演小魔仙,“这里 有一根魔棒,当我举起这根 魔棒的时候,我就是小魔 仙,当我放下这根魔棒时, 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 2.教师扮演国王,“当我坐 在龙椅的时候,我就是国 王,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当我离开龙椅时,我就是老 师。” 1.营造戏剧氛围。 2.激发兴趣与参与 欲望。 3.学习教师经验。 4.引导戏剧情节发 展。 5.调动幼儿思考。

论戏剧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2019年精选文档

论戏剧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儿童一般具有想象和扮演的冲动,这是与生来的戏剧天性。戏剧比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更具灵动性,比起音乐、舞蹈艺术更具直观性,是融合了外在的画面、声音、动作、表情和内在情感的立体表现形式。戏剧舞台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以最接近儿童精神世界的体验形式,通过角色扩展人生经历,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舞台上,思维、行动、感情各种生活元素同时受到触动,无论是对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作为和成人互动交流的平台,还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且世界发展的多元化带给了儿童更多的戏剧创作元素,丰富了戏剧教育形式和路径,这无疑是对现代戏剧教育的极大促进。 一、戏剧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的指导理论 整体主义和过程哲学是戏剧教育的两大思想基石,整体主义强调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统一关联的实体,其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包括逻辑与直觉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人与社会的关联、自我与本我的关联等。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的存在是过程性的,是动态的,身体和心灵是同一过程的两个要素;并且用“摄入”的概念试图消除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提倡重视对过程的检验。怀特海说:“感受者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应该将儿童看做一个完整的、与外部整体结构相互关联的个体,既要注重个体能力的激发,更要注重与整体关联性的协同。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依赖静态的认知,甚至刻意抽离关联性,而应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为培养动态认识提供条件。 (二)教育学的指导理论 为戏剧教育提供教育理论依据和基础的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和 美国教育家杜威。基于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卢梭提出了“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理念,杜威发扬了这种思想,在其“教育即生长”的基础论点上,实践了用互动戏剧的形式让儿童身临其境,扩展经验。 (三)戏剧教育的目的 人生的终极目的无疑是对于幸福的追求,然而幸福的人生除了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更取决于对幸福的感知。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幸福的人生有赖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塑造,因而,对人的发展可能性和对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转型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儿童戏剧教育的目标是与此紧密契合的。服装道具、舞台造型、音效场景都能让儿童获得审美的感受;角色的行为给了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思考的机会;儿童的语言表达、身体控制、感情流露、表情传达都可以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机会。戏剧还是一种群体艺术,不但可以获得更多与同龄人接触、分享的机会,更提供一个与家长、教师沟通的平.

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

6 艺术教育 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 □ 吴 戈 戏剧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戏剧教育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戏剧团体越来越少,娱乐化的文化市场也吸纳不了庞大的戏剧专门人才的毕业生群体。戏剧教育应该走向“艺术戏剧教育”和“应用戏剧教育”并举的教育发展构思,开拓戏剧文化的“应用领域”和戏剧人才的“就业空间”。 ——题记 一、中国内地的戏剧教育现状 戏剧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格局当中似乎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专门戏剧学院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等,培养的是戏剧专业文学、导演、表演、舞台美术各个方面的专业艺术人才。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戏剧研究所、武汉大学文学院戏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等,各综合大学因为教师队伍构成中有戏剧研究专家而招收的戏剧研究生的戏剧教育,这种戏剧教育培养的是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和戏剧文学研究人才,将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大多与剧场实践无关。三是原来戏剧文化传统深厚的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的戏曲学校,有的在新的艺术教育形势下合并进入了专业戏剧艺术教育的单位,如上海戏曲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吉林戏曲学校并入了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有的就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云南省艺术学校原来的戏剧教育有话剧、滇剧、花灯等不同方向,现在变为云南省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后,仍然保留。四是一些私立学校的戏剧艺术教育,往往是专业戏剧院校退休的名教授受一些文化企业邀请主持办学,如曾经一度活跃过的东莞亚视演艺学院,还有名教授、名演员自己办的私立戏剧培训学校,如谭霈生、张仁里、吕丽萍等人各自在北京办的学校。五是综合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开设的戏剧欣赏课、戏剧讲座课或课程内容当中的戏剧历史、戏剧文学、戏剧现象构成的戏剧艺术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是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奔向“职场”的奋斗无直接关联。 从教学状况来看,分为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剧两大体系。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四个综合艺术院校的戏剧学院的教学体系,是以东、西方戏剧历史与理论、西方戏剧表、导演、美术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国戏曲学院及地方升格了的戏曲学校保持原来对中国传统戏剧和地方戏剧文化、技巧的教学、传承。私立学校主要是西方戏剧如话剧、音乐剧和电影电视相关知识、文化、技能的教学,而综合大学的非专业戏剧艺术教育则根据教师队伍的构成情况,往往是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特长是什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随机性比较大。像南京大学就以西方戏剧和现、当代中国话剧研究、教学见长,华东师范大学以古代中国戏剧文本研究见长。 二、戏剧教育现状的社会适应面分析在这样的戏剧艺术教育情况下,所培养的人才流向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在今天的经济腾飞时期,经济增长点、人民物质和文化要求日益增长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关系还远不平衡的条件下,学校的人才培养对应的社会发展状况与经济生活空间,格外需要分析研究。 第一类人是专业戏剧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从可以选择的职场来看,他们少量走向大学戏剧艺术教师岗位,大量则走向戏剧专业团体、文化管理单位及电影、电视媒体。 第二类人是戏校升格成的职业技术学院、私立戏剧艺术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和受教育者,他们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大陆文化娱乐业、旅游文化项目、大众媒体流行文化和大众艺术迅猛发展条件下的基本人才资源。 第三类人是综合大学的戏剧文学历史和理论受教育者,无论是作为研究者培养,还是作为通识教育对象,综合大学所提供的不完全戏剧艺术文化的教育或欣赏,使这一类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不会走向戏剧艺术领域,而带着对戏剧艺术的部分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欣赏能力流布到社会生活当中的任何可能的岗位。但是,他们的戏剧素养肯定对戏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一种潜在的有利因素。 在第一部分讲到的五种戏剧教育行为,培养的人才分为上述三大类。其实第三类人才和戏剧、电影、电视乃至广播等专业领域没有关系,只是第一、第二类人才作为职场特殊人才被培养,属于不同层次的人才,为较高专业水准和一般专业水准的戏剧艺术及其相关专业所需求。但是,如果说,刚刚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的时候,戏剧艺术教育单位少,每年招生数量有限,戏剧团体多,戏剧文化活跃的话;那么,今天的现实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首先是戏剧艺术教育单位增加了,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大学陆续程度不一地增加和开办了戏剧艺术专业;其次是接受戏剧艺术教育的人数增多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的老牌学校,原来是“精英教育”的模式,教职员工多,学生少,生师比几乎是1比2上下,现在,已经远非这样的从容境况。教学空间资源和教师资源的短缺、紧张,已经成为了明显的问题。在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毛入学率的总体要求之下,戏剧艺术教育 的规模急剧地扩大了。像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等专门学校每校每年的招生,动辄百余,合起来,就不是个小数了。加上各种艺术文化职业技术学院、私立戏剧艺术学校的招生,全国每年入学和毕业的戏剧艺术专业训练的学生,是个可观的数字。这些人,要进入或准备进入戏剧艺术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职场。再次是社会生活的政策性调整带来的戏剧艺术团体的减少。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确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就是政府提出将文化艺术团体交给文化艺术市场,变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政府订单”为“市场订单”。这样做,的确开辟了一种“以文养文、因艺育艺”的有益探索,政府的确从这一领域的经济负担里获得了卸重减负效果。但是,负面的情况是,长期政府拨款的剧团,自己面对市场的时候,无论心理还是行动,都缺乏准备,变得张皇失措,束手无策。许多剧团就在这种张皇当中失去了存在的机会——被解散撤销或归并重组而消亡。各省从1985年到现在的20多年当中,全国剧团数量不断缩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戏剧艺术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毕业生越多,社会上存留的等待岗位和机会的“漂流一族”就会越多,一定时候越过水准线可能就会酿成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认清这种社会现实:戏剧艺术教育机构在增多,戏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模在增大,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剧团急剧减少、娱乐业的岗位需求量也未必能够与戏剧艺术专业毕业的人才数量充分对接。那么,在戏剧艺术领域和相关行业对戏剧艺术专门人才的需求达到或基本达到“饱和”的条件下,戏剧教育还有前途吗? 三、拓宽戏剧教育的耕耘领域与远望戏剧文化“致用”前途 在今天的戏剧文化生态环境当中,剧团减少,毕业生增多,戏剧产品消费市场还在艰难地小范围形成,戏剧专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关键是我们发展什么样的戏剧教育。如果说,从前我们的戏剧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与戏剧职场有关的人才,而时代变化又使得戏剧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有一定程度的饱和的话,那么,戏剧教育要在将来相当一段时期内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不能不注意一个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问题。 怎样调整?笔者试从戏剧文化戏剧研究的一种动向显示的戏剧专业的改变,和戏剧

许卓娅:创意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创意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许卓娅 人人都是天生的戏剧表演艺术家,我们希望幼儿园教师都能成为戏剧教育家。而戏剧教育家的职责不在于让孩子们排戏或教孩子们演戏,而在于保护孩子们的戏剧天资,并创造条件使孩子们充分展现这些天资。 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一定要让儿童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体验的一定要让儿童自己去体验。 创意戏剧教育目标:与幼儿一起在编戏、排戏、演戏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既不向幼儿提供只能欣赏的戏剧,也不向教师提供可现成排练演出的剧本,而是向教师和幼儿提供创作的思路或“原创工作框架”。 一、剧本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经典故事改编,对其中与当代价值有冲突的情节进行修改,尽量挖掘原故事中真善美的价值内涵。 二、服装道具布景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京剧中有一种有关布景、服装、道具的“具象与抽象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比如在脸谱的色彩中,白色为“奸诈”、红色为“豪爽”、黑色为“刚正”等。又如道具,一根杆上带若干缨络,可为战马,可为马鞍,可为刀枪剑戟等。再如旗帜,一会儿可以是战旗,一会儿可以是战马,一会儿又可以是新娘子乘坐的花轿,一会儿可以表示风云滚滚,一会儿又可以表示惊涛骇浪。在现代的舞美乃至视觉设计领域,这种具象与抽象相互融合的创造性审美想象也是艺术创作、工艺设计以及其他各种创意教育中最受重视的素质之一。 我们只提供一种主要服装或道具的原始材料或半成品材料,以及被称为“魔法手工” 的工作流程,其他舞美设计的创意空间都留给了使用课程资源的教师和幼儿。 如在《三只小猪》中,我们为扮演盖房子的材料---稻草、木头和砖头----的演员设计了头冠(帽子)制作活动。孩子们可以使用无纺面、毛根、硬纸板等基本材料,运用卷、折、粘连等简单技能,先做成类似稻草、圆木、砖板的基本部件,再将这些部件创造性地组合到我们提供的帽坯上。 三、音乐歌舞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选择了大量中外经典音乐片段,作为戏剧表演中的背景音乐,并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幼儿创编与表演的原则、思路、范例以及录象资料。 为组织创造性表演----即兴表演,我们提供了大量民间游戏,如追捉、猜谜、跟随领袖、相互模仿、变形模仿、即兴配合等,目的是希望音乐剧中的歌舞表演更具趣味性。 在中班戏剧活动“丑小鸭”中,我们采用了经典的“克制游戏”。木头人中的监视者回头,跟随者造型不动的游戏规则。 四、排练、表演、服务组织的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 幼儿应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更多的舞美工作。如化妆、设计制作服装、道具、布景、广告、请柬、座位号等。 五、课程的其他原始创意及拓展空间。与不同领域结合,延伸。

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 一 教育戏剧的理念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它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或说是戏剧方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此,戏剧活动成为一种教育媒介、平台。按其参加人和面向对象的不同,它有形形色色的实践形式,如儿童教育戏剧、校园教育戏剧、民众教育戏剧等。张伯苓所倡导、推行的南开戏剧活动以其参加人员、活动范围和面向的观众来看,属于校园戏剧,是教育戏剧整体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对南开戏剧活动的理解和指导原则从属于他的教育目的,明确指向于学生的道德、人格、精神教育。 1944年南开四十周年校庆之际,张伯苓总结性提到南开学校为实现育才救国之目的,对于学生训练,特别注意体育、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点,其中针对“国人团结力薄弱,精神涣散,原因在不能合作,与无组织能力”,张伯苓意图利用一些课外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团体组织”能力,其中就有“新剧”一项,并指出南开提倡新剧,“最初目的,仅在藉演剧以练习演说,改良社会,及后方作纯艺术之研究”[2](《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这就明确了张伯苓在南开倡行戏剧的学校课外活动性质与教育戏剧性质,目的是培养将来能服务社会的新人才。这一目的使得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指向于他所说的人格教育①、精神教育②,而非才艺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有关阐述: 其一,学生在演剧过程中能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张伯苓指出,要演好一个角色,得到观众的承认和喝彩,就要在台下精心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一剧中角色有工拙之殊,工者类能于出场前静坐默思,揣摩完善,迨出场时胸有成竹,故言语姿态惟妙惟肖,受人欢迎;否则,临场草草从事,何能中肯?何能致胜哉?”他根据莎士比亚世界即一舞台的观念,强调戏剧是人生的缩影,舞台上的演练,能让演者获得许多人生的体悟,是走上社会的准备。“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由此,演者可以体悟到,自己也是社会大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要使自己完善,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承认,就要事先做仔细的准备,即所谓“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如此则“诸生可为新剧中之角色,且可为学校中、世界中之角色矣”[2](《舞台、学校和世界》)。 其二,戏剧能提供许多的生活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由于戏剧是社会人生的精心模仿,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生知识、社会经验,正如南开学生曾中毅所言:“曲之宗旨,必超拔高尚,其事理又必合社会,种因收果,得失起伏,以及一切言语、进退、止辍、节骤,编者皆能摹仿风俗,刻入人情。”[3](《说吾校演剧之益》)而且由于时代潮流的激荡,戏剧多探讨许多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那么学生在观剧或演剧的过程中,在理解角色和故事意义的过程中,戏剧中角色所经历的人生会让演者和观者实地感悟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经验,可刺激其成长与发展。所以张伯苓有言:“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等,如果在戏剧中能扮什么象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2](《演剧与作人》)他所根据的理念就是戏剧是压缩了的精炼人生,人也是社会大舞台上的角色,扮演戏剧角色,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在社会上做事正如演戏一般),可以帮助他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在角色的扮演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获取满足感,激发创造力。 其三,演剧活动能让学生体悟团队精神,养成合作能力。张伯苓十分痛恨国人的“私”,认为这是国力衰败、民心不振的首要原因,“中国至深之病,实不在个人之没有能力,而在个人之缺乏合作精神”[4](《今后南开的新使命》)。团结与合作是张伯苓亟想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品德与能力,“本校教育宗旨,系造就学生将来能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