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报道规范

新闻报道规范

新闻报道规范 热 ★★★★★


[ 作者:迟宇宙 转贴自:我的江湖 点击数:517 更新时间:2004-4-20 文章录入:时政记者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总范:
一、 道德评价。
二、 判断。
三、 写作。
四、 结构。
五、 导语。
六、 引文。
七、 采访。

◎道德评价:身体力行新闻的职业道德。

你应当思考自己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扮演的角色。

1、 坚持新闻纪律。
2、 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
3、 要敬业。
4、 不报道本报不适宜刊载的新闻。
5、 报社利益为第一。
6、 认真写作。
7、 尊重编辑。
8、 未认真阅读此规范不得批评编辑。


解释:
记者有义务尽力收集信息,一旦获得真相便公诸于众,他必须勇敢地追求真相,不为利益集团所左右。
对待公众要公正、尊重、甚至同情,要培养民主秩序。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犯错误的时候要勇于改正,不捏造新闻,不与利益集团勾结制作新闻。
报道适宜刊载的新闻。
要在新闻中体现出本报的理性与建设性来。
保护采访对象隐私。
尊重编辑,理解编辑的判断和劳动价值,认识到编辑是第一位的。

◎判断:判断正确,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敌人是我们自己。”

1、 了解什么是受限制的报道。
2、 报道要真实可靠。
3、 尽最大努力避免消息来源的隐名(来源:《纽约时报》)。
4、 避免歧视。
5、 保密原则。
6、 未经核证的内容不要出现在文章中。

解释:
在我们国家,瘟疫、宗教、军事活动是一些受限制的报道。例如,当我们发现某地有瘟疫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关注,而不是写出文章,填充到版面上。这也是一个记者为报社负责的义务。
报道真实可靠是一名记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我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判断:什么是真实的。很显然垄断部门效率低下是真实的,如果在文章中夸赞他们高效率则是不可靠的。
尽量说明消息是来源于什么机构、什么阶层——能够用“一位高级官员”的时候,就不用“一个人”;能够用人职务的时候,就不用“高级官员”;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说清楚别人的身份和名字,以表明信息的准确性。
在文章中尽量避免性别歧视、价值观歧视、身份歧视、宗教歧视、地域歧视。在写一个民工的时候,不能居高临下地称他为“某地的某个家伙”、“一直在倒卖黄色光盘”之类的话。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要保守报社的选题秘密;保护被采访对象——除非要出庭或者配合调查,否则不与第三方提供被采访对象的资料。
避免在文章中出现主观判断的

“有分析人士称”、“业界认为”,这种指代要尽量具体。如果是自己的主观看法,则必须体现在某个采访对象身上,以他的口说出来,或者用非限定性修饰词,“可能”,“或许”、“往往”等。
◎写作:差不多正确的话和正确的话之间的差别,真是个大问题。

从根基上说,最宝贵的语言因素就是简短、有力。

1、 了解受众是谁。
2、使用强有力的名词和动词,减少修饰词的使用。
3、避开陈词滥调。
4、要具体。
5、当心被动语态的隐晦含糊。主动语态则是负责任。
6、别的办法都不灵的时候,要勤奋写作。
(以上来源为《最佳写作要领》,罗伯特·M·奈特。)

解释:
我们的受众所接受的采访对象是:年轻、有智慧、有个性、快速致富的人物。所以,我们报道的重点应该为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经历上面——至少头条是这样的。
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要用通用的语词来进行新闻写作;要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
写作要准确,注意一些词的区别——预测与推测、奇特与怪异等等;内容表述要直截了当,不要绕弯子;要注意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区别。
要准确;要具体,避开一般笼统;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不要为读者做结论,不要把读者当傻瓜;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引语要尽量说明来源,不方便说出来源的至少要表明来源者身份;能用色彩的时候要用色彩;色彩可说明问题,但要详细解释。
新闻写作要朴实而清晰;避免空洞套话;避免陈词滥调——“像避开瘟疫那样避开陈词滥调”。
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很快理解的文字。
《新闻写作教程》中说:“切忌在稿件上写那些对你的读者毫无用处的、过于简单化的专门名词。这不仅会使你的读者失望,而且会使你的报纸失去企业界的尊敬。尽量不使用难懂的行话,并对新闻中谈到的重要技术名词加以说明。”
入门——熟练——提升——再提升……任何一个记者在写作中都会遇到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有时候,他会发现,达到一个阶段后,再一次的提升异常困难,时间漫长,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这时候,除了保持大量优秀范本发阅读外,惟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写作。

◎结构:每个记者都应该掌握它。
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却可以写成悲剧。

1、 倒金字塔模式。
2、 非倒金字塔模式。


解释:
倒金字塔模式之所以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它特别适合消息的写作

。它的优势在于读者可以随时放下报纸。
倒金字塔模式:导语——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素材。这种结构的缺陷是:枯燥;不利于记者创造性的发挥。
非倒金字塔模式有许多种,它适用于动态新闻;背景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人物报道。
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特稿写作的普遍方式。其中《华尔街日报》的方式是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起点。

◎导语——好的开头造成好的结尾;坏的开头造成坏的结尾。

要与读者一见面就交上朋友,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一、 通常导语越简短就越有力。
二、 导语总是用某种方式为读者开启下文。
三、 花一半的时间写导语是值得的。
四、 避开枯燥无味和一般化的导语。
五、 尽量少地以问题开头。
六、 要保证导语有意义。

解释:
导语通常指稿子的第一段,作为概念导语的开头,也可以是稿子的前三、四段。
对于读者来说,导语可以提供事实,可以概括内容,可以激发好奇心,可以引起阅读兴趣。
之所以单独进行导语的讨论,是因为导语代表了报道至少一半的分量。有一种说法——作者的责任就是精心写作导语。
通常导语越简短越有力,但也有长导语有力的例子。导语要根据采访内容来写作,但提倡短导语。
导语的目的首先是吸引读者读下文,其次才是总结。
花多时间写导语的目的是,你可以花少时间走弯路,顺利写完正文。
枯燥无味的导语是不能开启下文的,一般化的导语也有此毛病。这样的导语充斥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
倒金字塔导语通常有拥挤,不易阅读的毛病,但它可以概括,可以有吸引力。
创造性导语不提供何人、何事、何地、何时、如何、为何,但它提供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特稿写作者来说,创造性导语是通常的选择,而且是往往有效的。
问句和引语开头的导语都有含糊、居高临下的毛病。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为读者服务,而不是读者为我们服务。也有写得好的问句导语——保罗·拉罗克说:“在有把握的老练人手下,几乎什么东西都能写好——甚至那些在生手手下已经变得陈腐老套的东西,也可变为神奇。”
导语的意义,首先是它的独特性,与众不同,能开启下文,其次是它的总结作用。不要试图用导语去欺骗读者,如果有欺骗行为,其影响是恶劣的。
华尔街日报习惯于以写景或写一个小故事为导语,这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两种方法。他们的写作模式是:集中独特方面(即我们所说的角度)——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开始的重点——结尾。

导语中要注意调节好报道的节奏,该紧张的时候,导语不能过于舒缓;该平和的时候,导语不能过于紧张。

◎引文:记者的使命是忠诚记录。

你有权保持沉默。

1、 注意直接引语的使用。
2、 注意如何使用不完整直接引语和修改直接引语。
3、 尽量标明出处。

解释:

我们之所以着重讨论引语,是因为引语构成了报道中最重要、最严肃的内容。我们在本报的所有报道中,找不出一个能够正确使用所有引语的范本来。
独特性、重要性是使用直接引语的前提。并非采访对象所有的话都需要加引号,只有独特的话、独特的人、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引文才可以使用引号。
要尽量避免使用不完整的引语,用“这种”方式写新闻是“不好”的。意思不清楚的引语更不能轻易使用,最好是根本不使用,一旦使用要用非限定性语态,并且不能用引号。
当直接引语出现语法错误的时候,为了尊重采访对象,是可以修改的,但不能篡改被采访对象的原意——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随意修改引语,“有意思”变成“有趣”,尽管有时候它们的转换无伤大雅。
在遇到肮脏语言的时候,比如“傻逼”之类,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或者不用引语,或者用“傻瓜”之类代替。
在使用引语的时候,不能在“说”这个词的同义词方面进行歧视——希望、声明、声称、要求、请求都是有区别的。在用“希望”的时候用“要求”,就是辞不达意。在应该用“说”的地方用“要求”,极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歧视。举例来说——
他们认为应该增加工资≠他们要求增加工资。
“直接引语超过一个句子,要在第一句话的后面标明出处”,新闻写作教程中说,“不要使读者发生疑问:是谁说的话?同时,也不要在一开头指明出处。”
不要在完整引语的后面紧接一句完整引语,新闻写作教程说。“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错误的方式非常容易影响阅读的节奏,读者肯定无法原谅作者与报纸的这种过失。
“第一次提到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讲话人时,要介绍一下这个人的身份”,新闻写作教程的作者说,“这十分重要。”
“直接引语只能是一个人说的话,不能是几个人说的”,一位新闻学教授说,“如果是好几个人说了一番话,就不要使用引号。”
千万不能为自己的陈述制造一个发言者,没有找到目击者时,不能捏造出一个目击者。没有采访时,不能使用“有业内人士认为”。

◎采访:采访是撰写报道成败的关键。

用你的行动告诉大家,你是记者。

1、 准备。
2、 怎样提问。
3、 如果可能,要进行回访。
4、 怎样建

立长期关系。
5、 怎样保证报道的准确性。

解释:

准备要充分。
提问要有特点,不要问众人皆知的问题,可以旁敲侧击,可以委婉。
用自己报道的客观公正征服你的采访对象。解决与企业之间矛盾的作法,就是“公正地、准确无误地报道各个企业的所作所为”。
多方获取消息来源,注意观察,学会追问。
回访是获得确切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