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基础工程设计指导书(2)

2011基础工程设计指导书(2)

2011基础工程设计指导书(2)
2011基础工程设计指导书(2)

目录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1)

一、教学要求 (1)

二、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1)

1、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1)

2、桩基础设计的基本资料 (2)

3、桩基础的一般构造要求 (2)

4、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步骤 (5)

(1)、确定桩基持力层 (5)

(2)、确定桩型、外形尺寸和构造 (6)

(3)、确定单桩承载力 (6)

(4)、确定桩数和布桩 (9)

(5)、拟定承台尺寸和埋深 (10)

(6)、根据荷载条件验算作用在桩上的力 (11)

(7)、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 (14)

(8)桩基沉降验算 (21)

(9)、承台计算 (26)

附录1《广东工业大学本科课程设计规范》摘编 (40)

第五章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 (40)

第六章成绩评定 (41)

第七章附则 (41)

附录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质量及答辩要求 (42)

附录3:桩基等效沉降系数

计算参数表 (45)

e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桩基础设计步骤和计算方法。本课程设计拟已知其柱底荷载、工程地质条件、拟建筑物的环境等进行基础设计计算,并绘制施工图,对桩基础包括桩位平面布置图、承台配筋图及施工说明。

基础设计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二、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1、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

桩基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下列承载能力验算和稳定性验算:

(1)应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分别进行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

(2)应对桩身和承台承载力进行计算: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且长径比大于50的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尚应按施工阶段的吊装、运输、堆放和锤击作用进行强度验算;

(3)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4)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础应验算整体稳定性;

(5)对于抗浮、抗拔桩基,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

(6)对于抗震设防区的桩基,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

(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形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建筑桩基。

桩基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与相应的抗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桩数和布桩时,应采用传至承台底面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基桩或复合基桩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时,应采用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风载作用下的桩基水平位移时,应采用水平地震效应、风载效应标准组合;

(3)在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配筋时,应采用传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当进行承台和桩身裂缝控制验算时,应分别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2、桩基础设计的基本资料

(1)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包括土层的分布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地下水埋藏情况、试桩资料或邻近类似桩基工程资料、液化土层资料等;

(2)建筑物情况:包括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等;

(3)建筑场地与环境的有关资料;

(4)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施工机械设备、水电供应条件、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等。

3、桩基础的一般构造要求

1)、混凝土预制桩

(1)混凝土预制桩的截面边长不应小于200m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的截面边长不宜小于350mm。

(2)采用锤击法沉桩时,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如采用静压法沉桩时,其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4

,打入桩桩顶(4~5)d长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并设置钢筋网片。

(3)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采用静压法沉桩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C20,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预制桩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2)、混凝土灌注桩

灌注桩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1 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桩径取高值);对受水平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

灌注桩的配筋与预制桩不同之处是无需考虑吊装、捶击沉桩等因素。正截面最小配筋率宜根据桩径确定。另外,从承受水平力的角度考虑,桩身受弯截面模量为桩径的3次方,配筋对水平抗力的贡献随桩#增大显著增大。从以上两方面考虑,规定正截面最小配筋率为0.2%~0.65%,大桩径取低值,小桩径取高值。

2 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宜沿桩身通长配筋;

2)摩擦型灌注桩配筋长度不小于2/3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尚不宜小于α/0.4(α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一定深度;

4)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层并进入稳定土层,进入的深度不应小于(2~3)d;

5)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3 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其极限承载力受配筋率影响大,主筋不应小于12

8φ,以保证受拉区主筋不小于312

φ。对抗压桩和抗拔桩,为保证桩身钢筋笼成型刚度以及桩身承载力的可靠性,主筋不应小于610

φ,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4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混凝土预制桩尖不得低于C30;

5 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灌注混凝土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3)、承台

承台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需要外,尚需满足如下构造要求才能保证实现上述要求。

(1)、承台尺寸:

对于柱下独立承台,其平面形状通常为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和正多边形。承台的构造尺寸,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和上部结构需要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承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承台边缘至边桩中心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150mm。这主要是为满足嵌固及斜截面承载力(抗冲切、抗剪

切)的要求。对于墙下条形承台梁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75mm,主要是考虑到墙体与承台梁共同工作可增强承台梁的整体刚度,受力情况良好。

②、条形承台和柱下独立桩基础承台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高层建筑板式筏形基础承台最小厚度不应小于400mm,是为满足承台基本刚度、桩与承台的连接等构造要求。

③、承台埋深应不小于600mm,且应满足冻胀等要求。

(2)、承台混凝土:承台混凝土材料及其强度等级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要求和抗渗要求。

承台底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50mm,当无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此外尚不应小于桩头嵌入承台内的长度。

(3)、承台的钢筋配置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2.2条规定

4.2.2条规定

1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钢筋应通长配置,对四桩以上(含四桩)承台宜按双向均匀布置,对三桩的三角形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主要是为保证桩基承台的受力性能良好,根据工程经验及承台受弯试验对矩形承台将受力钢筋双向均匀布置;对三桩的三角形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为提高承台中部的抗裂性能,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承台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主要是为满足施工及受力要求。独立桩基承台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具体工程的实际最小配筋率宜考虑结构安全等级、桩基承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2 柱下独立两桩承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深受弯构件配置纵向受拉钢筋、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

3 条形承台梁的纵向主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

φ,架立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

φ。承台梁端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及构造应与柱下多桩承台的规定相同。

4筏板承台板或箱形承台板在计算中当仅考虑局部弯矩作用量,考虑整体弯曲的影响,在纵横两个方向的下层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5%;上层钢筋应按计算配筋率全部连通。当筏板的厚度大于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 双向钢筋网。

(4)、桩与承台的连接

桩与承台的连接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大直径桩不宜小于100mm,对中等直径桩不宜小于50mm;

②、桩顶主筋深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5倍主筋直径。对于抗拔桩,桩顶纵向主筋的锚固长度应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

③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连接构造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设置承台,将桩与柱通过承台相连接;二是将桩与柱直接相连。实际工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4、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步骤

(1)、确定桩基持力层

关于桩端持力层选择和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要求,桩端持力层是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制约桩端阻力而且影响侧阻力的发挥,因此选择较硬持力层为桩端持力层至关重要;其次,应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有效发挥其承载力,进入持力层的深度除考虑承载性状外尚应同成桩工艺可行性相结合。

一般应选择压缩性低而承载力高的较硬土层作为持力层,同时考虑桩所负荷载特性、桩身强度、沉桩方法等因素。根据桩基承载力、桩位布置、桩基沉降的要求,并结合有关经济指标综合评定确定。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 ,砂土不宜小于1.5d 。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 。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 (d 为桩径)

同一结构单元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桩。同一基础相邻桩的桩底标高差,对于非嵌岩端承桩不宜超过相邻桩的中心距,对于摩擦型桩,在相同土层中不宜超过桩长的1/10。

当持力层较厚施工条件许可时,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宜达到桩端阻力的临界深度。砂与碎石类土的临界深度为(3~10)d ,随其密度提高而增大;粉土、粘土的临界深度为(2~6)d ,随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的减小而增大。

根据土层的竖向分布特征,尽可能选定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从而可初步确定桩长,这是桩基础要具备较好的承载变形特性所要求的。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粘性土、粉土、中密或密实砂土、砾石土以及中风化或微风化的岩层,是常用的桩端持力层,如果饱和软粘土地基深厚,硬土层埋深过深,也可采用超长摩擦桩方案。 (2)、确定桩型、外形尺寸和构造

随着桩基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桩型的种类日益增多、工艺日趋成熟,对于某一个工程,往往并非只有某一种桩型可以选用,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对桩型的选择作了如下的规定: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采用不同类型的桩。设计时应根据结构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地质环境、施工工艺设备、施工队伍水平和经验以及制桩材料供应等条件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桩型、成桩工艺、桩的截面尺寸和长度以及桩端持力层等。(参见规范附录A )

桩的长度主要取决于桩端持力层的选择。根据上面持力层的选择而确定。 (3)、确定单桩承载力

通常将群桩基础中的单桩称为基桩;低承台群桩基础中包含承台底土阻力的基桩称为复合基桩;考虑由承台底地基土与桩共同承受荷载的桩基础称作复合桩基。

1)一般预制桩及中小直径灌注桩单桩承载力

对直径800d mm <的灌注桩和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k Q 可按下式计算:

uk sk pk p sik i pk p Q Q Q u q l q 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 应按下式确定:

1a uk R Q K

=

式中 sk Q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N ); pk Q ——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

sik q ——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教材中的表

10-1取值;

pk q ——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教材中的表10-2取值; p u ——桩截面周长。

l i ——按土层划分的第i 层土桩长; K ——安全系数,K =2。

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①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筑物; ②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 ③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 ④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a c ak c R R f A η=+ ()/c ps A A nA n =-

式中c η——承台效应系数,见表1;

ak f ——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 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

权的平均值;

c A ——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ps A ——桩身截面面积;

A ——承台计算域面积对于柱下独立桩基,A 为承台总面积;

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0c η=。

表1 承台效应系数c η表

a s =

A 为承台计算域面积,n 为总桩数。

2 对于桩布置于墙下的箱、筏承台,c η可按单排桩条形承台取值。

3 对于单排桩条形承台,当承台宽度小于1.5d 时,c η按非条形承台取值。

4 对于采用后注浆灌注桩的承台,c η宜取低值。

5 对于饱和黏性土中的挤土桩基,软土地基上的桩基承台,c η宜取低值的0.8倍。

关于群桩效应问题。影响桩基的竖向承载力的因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桩的承载力;二是桩土相互作用对于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影响,即侧阻和端阻的群桩效应;三是承台底土抗力分担荷载效应。对于侧阻的群桩效应系数s η、端阻的群桩效应系数p η,其总的变化规律是:对于侧阻力,在黏性土中因群桩效应而削弱,即非挤土桩在常用桩距条件下s η小于1,在非密实的粉土、砂土中因群桩小于产生沉降硬化而增强,即s η大于1;对于端阻力,在黏性土和非黏性土中,均因相邻桩桩端土互逆的侧向变形而增强,即1p η>。但侧阻、端阻的综合群桩效应系数sp η对于非单一黏性土大于1,单一黏性土当桩距为3~4d 时略小于1。计入承台土抗力的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略大于1,非黏性土群桩较黏性土更大一些。就实际工程而言,桩所穿越的土层往往是两种以上性质土层交互出现,且水平向变化不均,由此计算群桩效应确定承载力较为繁琐。另据美国、英国规范规定,当桩距a 3s d ≥时不考虑群桩效应。08桩基规范所规定的最小桩距除桩数少于3排和9根桩的非挤土端承桩群桩外,其余均不小于3d 。鉴于此,08桩基规范关于侧阻和端阻的群桩效应不予考虑,即 1.0s p ηη==。这样处理,方便设计,多数情况下可留给工程更多安全储备。对单一黏性土中的小桩距低承台桩基,不应再另行计入承台效应。

【例题1】某PHC 桩,桩截面尺寸为20.50.1m φ?,承台埋深1m ,桩长12.5m 。从地面起

土层分布为:淤泥层厚4.0m ,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11sk q kPa =;粉土层厚度8.0m ,

50sk q kPa =;砂砾层116sk q kPa =,6300pk q kPa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

A.1745kN

B.1328kN

C.1228kN

D.1095kN 【答案】D

【解】单桩极限承载力可由公式uk sk pk p sik i pk p Q Q Q u q l q A =+=+∑计算,将各层土的参数带入上式可得:

23.14160.5(3.0118.050 1.5116) 3.14160.256300uk Q =??+?+?+??

=953.5+1237.0=2190.5kN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1a uk R Q K

=

,其中预制桩的 2.0K =,所以

2190.5/2.01095.25R kN ==。

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 搞清楚极限值和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 搞清楚桩身在每一层土中的实际长度,空心面积很小,形成的土塞,使桩端面积要按实心

面积计算。 (4)、确定桩数和布桩

①、桩的根数

初步估定桩数时,先不考虑群桩效应,根据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当桩基为轴心受压时,桩数n 可按下式估算:

k k

F G n R

+≥

式中 k F ——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承台上顶面的竖向力;

k G ——桩基承台及其上方填土的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

水的浮力

偏心荷载时,由于桩基中各桩受力可能不均匀,因而应当适当增加桩数量,增加方法的按使上式确定的桩数增加10~20%。

以上选定的桩数在经过平面布置和单桩受力验算后,可能会有增减。

②、桩的中心距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规定基于两个因素确定:

第一,有效发挥桩的承载力,群桩试验表明对于非挤土桩,桩距3~4d时,侧阻和端阻的群桩效应系数接近或略大于1;砂土、粉土略高于黏性土。考虑承台效应

的群桩效率则均大于1。但基桩的变形因群桩效应而增大,亦即桩基的竖向支

承刚度因桩土相互作用而降低。

第二,基桩最小中心距所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成桩工艺。对于非挤土桩而言,无需考虑挤土效应问题;对于挤土桩,为减小挤土负面效应,在饱和黏性土和密

实土层条件下,桩距应适当加大。因此最小桩距的规定,考虑了非挤土、部

分挤土和挤土效应,同时考虑桩的排列于数量等因素。

另外,桩的间距过大,承台体积增加,造价提高;间距过小,桩的承载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且给施工造成困难。一般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2的规定。对于大面积群桩,尤其是挤土桩,桩的中心距还应按表列数值适当加大。

表2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

注:1 d为圆桩设计直径或方桩设计边长,D为扩大端设计直径。

2 当纵横向桩距不相等时,其最小中心距应满足“其他情况”一栏的规定。

3 当为端承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小至2.5d。

(5)、拟定承台尺寸和埋深

承台的平面尺寸一般由上部结构、桩数及布桩形式决定。通常,墙下桩基础作为条形承台梁;柱下桩基宜采用板式承台(矩形或三角形)。尺寸见承台构造要求。

(6)、根据荷载条件验算作用在桩上的力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k N R ≤

k k

k F G N n

+=

偏心竖向作用力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max 1.2k N R ≤

2

2yk i

k k

xk i

ik j

j

M x F G M y N n

y

x

+=

±±∑∑

式中 R ——桩基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k F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k G ——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

浮力;

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max 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ik 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 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xk yk M M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x 、y 轴的力矩; i j i j x x y y 、、、——第i 、j 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 、x 轴的距离;

n ——基桩中的桩数

【例题2】某一级建筑预制桩基础,截面尺寸20.40.4m ?,C30混凝土,桩长16m ,承台尺寸23.2 3.2m ?,底面埋深 2.0m ,土层分布和桩位布置如下图。承台上作用竖向力

5500k F kN =,弯矩 700k M kN m =?,水平力80k H kN =,假设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

(≤5m )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250ck q kPa =。粘土,36sik q kPa =;粉土,64sik q kPa =,

2100pk q kPa =。试计算以下分项并验算复合基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承台效应系数c η为( )。

A.0.24

B.0.06

C.0.26

D.0.27

2)承台效应系数c η为0.06,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为( )。

A.1480kN

B.856kN

C.692kN

D.867kN

3)要满足复合基桩平均竖向力的设计要求,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应不小于( )。

A.768kN

B.777kN

C.845kN

D.657kN

4)要满足复合基桩最大竖向力的设计要求,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应不小于( )。

A.642kN

B.891kN

C.921kN

D.1005kN

【答案】1)B 2)C 3)D 4)A 5)A 6)D 【解】1)承台效应系数按下面确定:

a 1.2s m =,0.4d m = 3.2c B m =,16l m =

则a / 1.2/0.43s d m m ==,/ 3.2/160.2c B l m m ==

查表1,承台效应系数0.06c η= 2)复合基桩承载力

考虑群桩、土和承台相互作用效应时,复合基桩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

a c ak c R R f A η=+

1a uk R Q K

=

uk sk pk p sik i pk p Q Q Q u q l q A =+=+∑

240.4(3613.564 2.5)21000.4 1033.63361369.6uk sk pk p sik i pk p Q Q Q u q l q A kN

=+=+=???+?+?=+=∑

111369.6684.82

a uk R Q kN K

=

=

?=

/2250/2125ak ck f q kPa ===

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2()/(3.2 3.290.40.4)/90.978c ps A A nA n m =-=?-??=

0.06c η=

684.80.061250.978692.1a c ak c R R f A kN η=+=+??=

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 c A 为承台净面积;

?

ck q 为相对于一根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3)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承台及其覆土重23.2202409.6k G kN =??= 群桩中单桩的平均竖向力为:

5500409.6

656.69

k k

k F G N kN n

++=

=

=

656.6k R N kN ≥=

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F k 、G k 为标准值。 4)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max

max 2

2

(70080 1.5) 1.2

656.6770.56 1.2yk k k

k i M X F G N kN n

X ++??=

+=+

=?∑

根据max 1.2k N R ≤

max /1.2770.5/1.2642.1k R N kN ≥==

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

2i

x

∑应包括所有的桩,而不是对称轴一侧的桩;

? 上述计算公式不能与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浅基础验算混淆。 (7)、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

①、软弱下卧层验算

桩距不超过6d 的群桩基础,当桩端平面以下受力范围内存在承载力低于桩端持力层承载力1/3的软弱下卧层,且荷载引起的局部压力超出其承载力过多时,将引起软弱下卧层侧向挤出,桩基偏沉,严重者引起整体失稳。则桩与桩间土的性状类似于实体墩基础,而可能会引起冲破硬持力层的整体冲剪破坏。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需进行相应的群桩承载力验算。验算原则:扩散到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与软卧层顶面土自重应力之和要小于软卧层的设计承载力。

对于桩距6a s d ≤的群桩基础,按下列公式验算:

z m az z f σγ+≤

)

tan 2)(tan 2()(2/3)(0000θθσ?+?+?+-+=

∑t B t A l q B A G F i

sik K k z

式中 z σ——作用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

m γ——软弱层顶面以上各土层重度按土层厚度计算的加权平均值,地下水位以下取

浮重度;

t ——硬持力层厚度;

z ——桩顶至软弱层顶面的深度;

G k ——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扣除水的浮力;

F 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A 0、B 0——桩群外缘矩形底面的长、短边边长;

sik q ——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可按教材中表4-2取值; θ——桩端硬持力层压力扩散角,按下表取值;

az f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z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表3 桩端硬持力层压力扩散角θ

注:①12s s 、

为硬持力层、软下卧层的压缩模量; ②当00.25t B <时,θ 降低取值;当000.250.50B t B <<时,可内插取值。

此计算方法的物理意义是将群桩基础视为实体基础,其外轮廓为群桩外包线。如果上部荷载减去实体基础侧壁的极限侧摩阻力大于软弱下卧层修正后的承载力,则满足安全要求。

对于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公式着重说明四点: 1)

验算范围。规定在桩端平面以下受力层范围存在低于持力层承载力1/3的软弱下卧层。实际工程持力层下存在软弱土层是常见现象,只有当强度相差过大时才有必要验算。因下卧层地基承载力与桩端持力层差异过小,土体的塑性挤出和失稳也不致出现。

2) 传至桩端平面的荷载,按扣除实体基础外表面总极限侧阻力的3/4而非1/2总极限侧阻力。这是主要考虑荷载传递机理,因为极限侧阻力不可能同时沿实体基础外表面发生,而是从上到下逐渐发挥。

3) 桩端荷载扩散。持力层刚度愈大扩散角愈大,这是基本性状,这里所规定的的压力扩散角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一致。

4)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只进行深度修正,这是因为下卧层受压区应力分布并非均匀,呈内大外小,不应作宽度修正;考虑到承台底面以上土已挖除且可能和土体脱空,因此修正深度从承台底部计算至软弱下卧层顶面。另外,既然是软弱下卧层,即多为软弱黏性土,故深度修正系数取1.0。

【例题3】某一级预制桩基础,群桩持力层下有淤泥质粘土软弱下卧层,桩截面尺寸

20.30.3m ?,C30混凝土,桩长15m ,承台尺寸22.6 2.6m ?,承台底面埋深2.0m ,土层分布与

桩位置如图,承台上作用竖直轴力标准值5000k F kN =,弯矩值400k M kN m = ,水平力

50k H kN =;粘土,36sik q kPa =;粉土,64sik q kPa =,地下水位位于承台底面;桩端至软弱

下卧层顶面距离 3.0t m =。试验算作用于软卧下卧层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f ak =60kPa

淤泥质粘土γ

=18.5k N/m3

E S E S =1.8MP a

粘土γq sik 填土

【解】对于桩距6a s d ≤的群桩,将桩和桩间土看成一个实体基础,基础软弱层顶面附加

应力Z σ和自重应力之和应满足下式:

z m az z f σγ+≤

)

tan 2)(tan 2()(2/3)(0000θθσ?+?+?+-+=

∑t B t A l q B A G F i

sik K k z

03.00.50.5 2.3 1.15t m B m =≥=?=和12/9/1.85s s E E ==,查表3可得,25o θ=

2.6 2.620 2.0270.4k G kN =???=

3613.564 1.548698582/sik

q

l kN m =?+?=+=∑

则软弱下卧层顶面附加应力Z σ为:

(5000270.4)3/2(2.3 2.3)5825270.44015.8

48.3(2.32325)(2.32325)

26

Z o o kPa tg tg σ+-?+?-=

=

=+??+??

38.913.58 4.5

8.7/13.5 4.5

m kN m γ?+?=

=+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60 1.08.7(180.5)211.8az f kPa =+??-=

软弱下卧层顶面自重应力:8.718156.6m z kPa γ=?=

软弱下卧层顶面总应力:156.648.3204.9211.8az kPa f kPa +=<=,满足。 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 G k 为基底以上基础自重,软弱下卧层顶面的总压力Z σ不包括水压力; ?

0A 、0B 为群桩外缘矩形面积的长、短边长,而不是承台边长;

? 注意正确理解规范中关于az f 的含义,其中深度修正系数取1.0。

②、负摩阻力计算

在一般情况下,桩受轴向荷载作用后,桩相对于桩侧土体作向下位移,使土对桩产生向上作用的摩擦力,称正摩擦力。

但是,当桩周土体因某种原因发生下沉,其沉降速率大于桩的下沉时,桩侧土就相对于桩作向下位移,而使土对桩产生向下作用的摩阻力,即称为负摩阻力。

桩的负摩阻力的发生将使桩侧土的部分重力传递给桩,因此,负摩阻力不但不能成为桩

承载力的一部分,反而变成施加在桩上的外荷载,对入土深度相同的桩来说,若有负摩阻力发生,则桩的外荷载增大,桩的承载力相对降低,桩桩基沉降加大,这在桩基设计中应予以注意。

桩的负摩阻力能否发生,主要看桩与桩周土的相对位移发展情况。桩的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有:

? 在桩基础附近地面大面堆载,引起地面沉降,对桩产生负摩阻力,对于桥头路堤高填土的桥台桩基础,地坪大面积堆放重物的车间、仓库建筑桩基础,均要特别注意负摩阻力问题;

? 土层中抽取地下水或其它原因,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层产生自重固结下沉; ? 桩穿过欠固结土层(如填土)进入硬持力层,土层产生自重固结下沉;

? 桩数很多的密集群桩打桩时,使桩周土中产生很大的超孔隙水压力,打桩停止后桩周土的再固结作用引起下沉;

? 在黄土、冻土中的桩,因黄土湿陷、冻土融化产生地面下沉。

从上述可见,当桩穿过软弱高压缩性土层而支承在坚硬的持力层上时最易发生桩的负摩阻力问题。

规范推荐的计算方法如下:

1.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当缺乏可参照的工程经验时,可按下列规定验算。

(1)对于摩擦型基桩可取桩身计算中性点以上侧阻力为零,并可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k a N R ≤

(2)对于端承型基桩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考虑负摩阻力引起基桩的下拉荷载n g Q ,

并可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n

k g a N Q R +≤

(3)当土层不均匀或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较敏感时,尚应将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计入附加荷载验算桩基沉降。

注:上两式中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a R 只计中性点以下部分侧阻值和端阻值。

2.桩侧负摩阻力及其引起的下拉荷载,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中性点以上单桩承载力第i 层土负摩阻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n si ni i q ξσ'=

当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欠固结土层产生固结和地下水降低时:i i γσσ''= 当地面分布大面积荷载时:i i p γσσ''=+

1

11

2

i i e e i i e z z γσγγ-='=?+?∑

式中 n si q ——第i 层桩侧负摩阻力标准值;当按n

si

ni i q ξσ'=计算值大于正摩阻力标准值时,取正摩阻力标准值进行计算;

ni ξ——桩周第i 层土负摩阻力系数,可按下表取值;

i γσ'——由土自重引起的桩周第i 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桩群外围桩自地面算起,桩

群内部桩自承台底算起;

i σ'——桩周第i 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

i γ、e γ——分别为第i 计算土层和其上第e 土层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i z ?、e z ?——第i 层土、第e 层土的厚度;

p ——地面均布荷载。

表4 负摩阻力系数ni ξ

注:1 在同一类土中,对于挤土桩,取表中较大值,对于非挤土桩,取表中较小值; 2 填土按其组成取表中同类土的较大值。

(2)考虑群桩效应的基桩下拉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1n

n n

g

n si i i Q u q l η==?∑ /()4n s n ax ay m q d s s d ηπγ??

=?+???

?

式中 n ——中性点以上土层数;

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教程文件

文件编号:《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济南华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1. 目的及范围 本制度分别对《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审批、执行及反馈等方面的工作做出规定,明确了《作业指导书》的内容:作业预备条件、主要施工方法和关键技术、安全措施、环保措施、作业过程的质量检查重点等。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承建工程的全部作业活动,包括主体工程、临建工程及其它辅助工程施工等。 2. 相关文件 《技术管理手册》 《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制度》 《施工图纸会审管理制度》 《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文件包管理制度》 《作业指导文件编码原则》 3. 管理职责 3.1. 在公司总工的领导下,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负责作业指导书管理的指导、 监督、考核工作。 3.2. 《作业指导书》编、审、批流转过程原则上在项目部实施,由项目部单项 工程师(或单项技术负责人)、专业工程师、总工进行编制、审核、批准工作。 3.3. 项目总工程师负责《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在本项目部的控制实施;项目 部专业工程师负责《作业指导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单项工程师(或单项技术负责人)负责《作业指导书》的执行,并按要求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过程监控。 3.4. 《作业指导书》中某些工序卡涉及特殊施工工艺或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 编写执行后,由项目工程部专工报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专工,工程技术部专工负责审核,定期对公司工序卡库进行修改与更新,实现公司技术信息

共享。 3.5. 信息中心负责相关信息传递媒体的建立和维护;建立工序卡库并提供信息 界面;对已完工程《作业指导书》整理归档,建立模块。 4. 管理流程 4.1. 《作业指导书》目录建立 4.1.1.对具体的承建工程,各专业根据施工范围,将包含的单位工程列表、规 划主要《作业指导书》目录纳入施工组织专业设计中。(见《施工组织设 计管理制度》)。 4.1.2.按专业设计中规定的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师编制单位工程施工顺序方案 (见《文件包管理制度》),确立单位工程对应的所有《作业指导书》目 录,交项目部专业工程师审核后,由项目部总工批准。批准后的《作业 指导书》目录由项目工程部报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 4.1.2.1.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对象,原则上是该单位工程中所含工序关联性 强的项目,也可以按分部或分项工程项目设立。 4.1.2.2. 同一项目的调试与安装工作必须分开编制《作业指导书》。 4.1.3. 按《作业指导书》编制目录,专业施工处根据施工计划,确定各《作业 指导书》的编制人员,报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专工(或施工处主任)、项 目工程部专工审批,对编制人员资格进行确认。编制人员必须具备一定 的技术经验或施工经验。 4.2.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审核、批准: 4.2.1. 《作业指导书》由已批准确定的人员进行编制,项目工程部专业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审核,项目部总工批准。 4.2.2.分系统调试《作业指导书》由项目工程部相应的机务专工编制,其他专 业专工配合提供对应资料。编制完成后,由项目工程部主任或分部试运 指挥审核,再交项目总工批准。 4.2.3.项目部认为有必要经总部副总或工程技术部专工复核的项目《作业指导 书》,由项目工程部专工报总部相关人员,总部相关人员提出指导意见,

工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工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工程设计作业指导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二○○八年四月 工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施行日期:2008 年4 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的描述了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的全部过程,详细讲解了每个过程的要求和要点。设计人员使用本书,能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的主要环节,从而顺利的完成设计任务,保证产品质量。本书可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编制人员 责任编辑:马立东邱仓虎曾捷主编:吴彦明 编制人员:薛明周进胡荣国常钟隽王双杨金明诸火生孙建超韩平孙秀菊王丁盛晓康杨佳李建琳宋维厉守生孙虹王黛岚郑毅 本书编制中借鉴引用了原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部分质量管理文件,特此向这部分文件的原编写者们致谢! 本书版权归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所有,翻印必究。 目

录 第一章绪论...................................................................................................1 1.1 前言...................................................................................................1 1.2 使用说明 (1) 第二章工程项目设计程……………………………………………………………………2 2.1 第三章工程设计各阶段总流程…………………………………………………………………2 2.2 第四章项目要求的评审…………………………………………………………………………3 2.3 第五章签订合同…………………………………………………………………………………5 2.4 第六章组成项目组和任务下达…………………………………………………………………5 2.5 第七章方案设计…………………………………………………………………………………7 2.6 方案评审验证……………………………………………………………………………8 2.7 初步设计评审验证………………………………………………………………………9 2.8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11 2.8.1 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流程总图……………………………………………11 2.8.2 计划技术沟通会………………………………………………………………12 2.8.3 项目(含建筑专业)设计输入………………………………………………14 2.8.4 专业设计输入…………………………………………………………………15 2.8.5 各专业互提条件………………………………………………………………16 2.8.6 设计验证………………………………………………………………………19 2.8.7

最新DFMEA作业指导书.pdf

DFMEA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在产品设计阶段,预先发现、评价产品可能潜在的失效与后果,及早找出能够避免或减少这些潜在 失效发生的措施,并将此过程文件化,为以后的设计提供经验与参考。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车辆产品设计FMEA 的开发。 3术语 3.1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是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的英文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 YSIS的缩写,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和过程设计阶段,对构成产品的子系统、零部件,对构成过 程的各个工序逐一进行分析,找出所有潜在的失效模式,并分析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从而预先 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的一种系统化的活动。 3.2设计FMEA(DFMEA):简称DFMEA,是由负责设计的工程师或工程师小组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的一 种分析技术,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潜在的失效模式及相关的起因、机理在产品设计时得到充分 的考虑和说明。 3.3 顾客:在FMEA中所指的客户是通常意义的车主。但广义的讲也指后道工序(产品设计、生产、售后 服务)的工程师和操作人员。 4相关流程 4.1工作流程 4.1.1 项目选定 专业所/项目小组在新项目的初期(设计开始前)制定DFMEA分析的项目清单和计划,经部所长/项目经理批准后,报开发管理部备案。 4.1.2 成立小组 专业所/项目小组在DFMEA分析时应成立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DFMEA表单的填写。 4.1.3 实施 DFMEA小组根据“第5条(附录)”的规定,进行DFMEA的表单(附录1)的填写,并一直跟踪 到产品批量生产时为止;由供应商/协作设计单位负责的DFMEA项目,专业所/项目小组负责调 度。 4.1.4 管理 开发管理部负责确认DFMEA编号是否重复、表单填写是否符合编制规则、是否按照计划完成编 制任务,同时建立DFMEA数据库;“建议措施”中需进行设计更改的部分由DFMEA小组负责实

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

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 负责单位工作流程工作接口 《项目立项治理作业指导书》3.1.1 AM 公布立项通知《开发合同评审作业指导书》 产品立项通知 3.1.2 产品部 3.1.3 程序部 3.1.4 开发部 3.1.5 测试经理 3.1.6 技术支持部 3.1.7 产品部 3.1.8 程序 3.1.9 程序部 3.1.10 产品经理开发评审流程 评审结论 3.2.1 产品部市场打算 用户教育打算

3.2.2 程序部 功能说明书项目打算书 3.2.3 测试部测试打算 3.2.4 开发部开发打算 3.2.5 技术支持部安装打算 概念设计 3.2.6 程序经理逻辑设计 物理设计 3.2.7 产品经理 3.2.8 程序经理 测试打算 3.2.9 程序经理市场打算 设计打算 安装打算 3.2.9 程序经理 3.3.1 产品经理治理客户愿望/用户界面设计/风险治理 3.3.2 程序经理和谐沟通/打算跟进/风险治理概要设计方案3.3.3 开发经理详细设计/编码/风险治理 bug 治理流程

3.3.4 测试经理测试用例设计/测试/风险治理 bug 治理流程3.3.5 售后经理 3.3.6 程序经理 3.3.7 开发经理 alpha 版本 3.3.9 产品经理 3.3.10 测试经理 3.3.11 3.3.11 开发经理 3.4.1 产品经理 3.4.2 程序经理 3.4.3 开发经理 beta版 3.4.5 测试经理 bug报告 3.4.6 技术支持部安装运行报告 3.4.7 程序经理 3.4.8 产品经理《版本公布通知》 相关部门 3.4.9 测试经理 3.4.10 技术支持

施工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

施工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铁路工程施工作业程序,加快推进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根据铁道部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办法适用于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施工作业指导书,是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针对特殊过程、关键工序向施工人员交待作业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落实各项验收规范和标准,指导现场施工作业、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等需要制订的作业及工艺标准。 第四条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理念,将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第五条新开工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工艺复杂或技术难度大的工程,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组织施工;应编制而没有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不得开工。 第六条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 1.国家和铁道部颁布的规范、验收标准和施工指南; 2.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3.合同及相关协议; 4.国家级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5.《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 第七条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 1.适用范围:明确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工程类别、地质、环境等作业条件。对特殊地质等条件有不适合情况时,应予说明。 2.作业准备:说明作业开始应具备的条件和应完成的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及工器具配备、材料、试验等。 3.技术要求:明确工程类别和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相应的技术标准。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说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内部施工段落划分,各组成部分的作业程序和先后顺序。 5.施工要求:分解说明作业方法、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控制的内容和参数。 6.劳动组织:说明建设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完成施工项目需要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 7.材料要求:说明完成施工项目的材料种类、型号、数量和使用计划、相关技术要求。 8.设备机具配置:说明施工项目需要的设备、机具的型号、性能和数量。 9.质量控制及检验:明确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检查方法、验收程序及指标。 10.安全及环保要求: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按照级别进

工程部操作规程.doc

1、《维修工作单》报修程序 2 2、工程对客服务程序 3 3、员工交接班程序 4 4、工程部消防应急程序 5、停水、停电程序 6、电梯安全操作程序 7、电梯紧急情况的应及处理程序 8、电机的使用保养程序 9、水泵控制箱日常检修程序 10、检修门、更换门锁的工作程序 11、修补墙壁的工作程序 12、桌椅修理的工作程序 13、更换天花板的工作程序

《维修工作单》报修程序 一、接到各部门开据《维修工作单》后,维修人员根具《维修工作单》内容, 准备好工具仪表、备品备件,5~7分钟内到达现场。 二、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应与服务员联系,进入客房、财物部门及有贵重 物品的维修现场必需要求服务员陪同。 三、维修人员完成工作后请相关服务员签字验收。 四、维修工作中如需要工程部其他专业人员配合,由维修人员主动联系解决。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完成服务工作(如无备件或按规定需厂家维修解决等)维修人员应向相关服务员解释清楚。 五、维修人员完成以上工作程序后,将《维修工作单》交工程部文员保留存档。

工程对客服务程序 一、接到《维修工作单》后,维修人员立即准备工具、仪表、备品备件,在5~7 分钟内到达现场。 二、维修人员在赶赴现场途中,要构思处理方案、考虑周到细致,争取一次处 理好,避免反复作业,引起客人反感。 三、进入客房间时,要注意礼仪礼貌和仪容仪表,轻声敲门、主动问好、保持 工服整洁、工具设备干净。进门戴白手套、穿套鞋,施工现场备好台布、垫布,不许将施工垃圾散落到家具和地面上。 四、在维修工作现场如发现客人的文物、字画、艺术品等贵重物品,要备加爱 护,尽量主动提示客人自己移走,或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自己动手,更不要碰撞损坏。如移动客人桌椅等家具,应事先征得客人同意,要轻拿轻放、事后擦拭干净放回原处。 五、在维修工作当中,除文明礼貌用语外,尽量不谈论其它无关话题。如遇客 人提出问题和要求,都要耐心解答,实在解答不了,可向客人表明回去请示领导,不允许顶撞客人,更不允许做不耐烦表示,尤其不允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六、维修工作完毕后认真清理现场,用吸尘器、毛刷将现场清扫干净,不许遗 留任何垃圾。必要时可联系客房部做专业清洁。 七、如遇工程复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知主管或专业工程师到场,向客人 做出圆满解释,问题较大要通知工程部经理出面解决。 八、如遇跑水、停电、危及人身安全的设备故障等;应立即问清地点、故障情 况、带齐工具仪表备备品件赶赴现场,不必等要《维修工作单》。

水利工程项目设计作业指导书

水电项目设计作业指导书 (试行)

目录 1 概述 (1) 1.1一般概念 (1) 1.2水电项目阶段 (1) 2 水电项目阶段审批条件 (2) 2.1项目建议书审批前置条件 (2) 2.2可研报告审批前置条件 (2) 2.3初步设计审批前置条件 (2) 2.4开工准备审批前置条件 (2) 2.5竣工验收审批前置条件 (3) 2.6专项设计审批 (3) 3 各阶段编制要求 (4) 3.1项目建议书编制要求 (4) 3.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5) 3.3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6) 3.4施工图设计要求 (7) 4 主要章节设计步骤 (8) 4.1基础资料准备 (8) 4.2水文计算 (9) 4.2.5主要参考规范 (10) 4.3工程地质 (10) 4.4工程任务和规模 (14) 4.5工程布置和水工建筑物 (17) 4.6水力机械 (22) 4.7电工 (25) 4.8金属结构 (31) 4.9施工组织设计 (32) 4.10工程淹没和移民 (38)

4.11消防 (39) 4.12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40) 4.13水保设计 (41) 4.14环保设计 (41) 4.15节能设计 (42) 4.16工程管理设计 (42) 4.17设计概(估)算 (44) 4.18经济评价 (46) 附件:一、水电站设计流程 二、水电站枢纽方案比较表 三、水电站建筑物地质勘探要点

1 概述 1.1 一般概念 工程项目一般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经过决策与实施的必要程序,从而形成固定资产的一次性任务。工程项目具有任务一次性、目标明确性和条件约束性三个基本特征,同时还具有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不可逆转和协作性要求高等特殊属性。 水利项目是为综合利用水利资源而集中兴建的,既能发挥各自作用,又可彼此协调运用的水工建筑物的综合体。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除涝、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 水电项目是水利项目之一,可以说是水利枢纽的一部分,它以水力发电为目的,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及发电设备、升压—开关站等。 1.2 水电项目阶段 基本建设程序是基本建设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工作过程中各个阶段必须遵循的先后次序。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因其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等特点,更具失事后危害性大,因此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程序较其它部门更为严格。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及项目后评价阶段(电力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由项目建议书阶段、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招标设计阶段、施工详图阶段、建设实施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及项目后评价阶段)。前期工作阶段一般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水利水电基本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单位主要参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

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新开发产品样件、试生产和生产控制计划的编制与使用管理。 2、引用标准和文件 2.1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 2.2 控制计划定义 控制计划是对受控零件和过程体系的书面描述,一个单一的控制计划可以适用于从相同过程、相同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一组和一个系列的产品,控制计划作为配套文件,反映当前使用的控制方法和测量系统。 3、职责 3.1 技术开发部是控制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控制计划的编制。 3.2各相关部门负责控制计划的实施。 3.3各相关部门对控制计划有更改需求时,用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技术开发部。 4、具体规定和要求 4.1控制计划编制时机 4.1.1样件控制计划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制定,并经过多方论证小组确认,由技术开发部负责制定样件控制计划。 4.1.2试生产控制计划应在过程开发阶段由技术开发部制定。 4.1.3生产控制计划应在产品和过程确认阶段制定,并经过质量策划认定,由技术开发部制定。 4.2控制计划编制原则 4.2.1样件控制计划应对样件制造过程中的尺寸测量和材料与性能试验作出描述,多方论证小组负责评审所有样件,以保证满足下列要求: a)符合所要求的规范和报告数据; b)已对特殊产品和过程特性给予特别的控制; c)使用数据和经验制定初始过程参数和包装要求。 4.2.2试生产控制计划应在APQP过程设计和开发阶段制定,并经多方论证小组确认,多方论证小组成员在样件试选之后、投产之前应对所涉及的尺寸测量、材料性能试验做出描述(如:过程名称/操作的描述)。 4.2.3生产控制计划是试生产控制计划的逻辑扩展,应对控制零件和过程体系等

作出规定。 4.3控制计划编制论据 4.3.1过程流程图。 4.3.2 DFMEA、PFMEA。 4.3.3特殊特性明细表。 4.3.4相似零件和经验教训。 4.3.5设计评审结果。 4.4控制计划中典型的识别变差源和合适的控制方法及过程分析。 4.4.1对以机器加工为主要过程,机器的安装调整是主要影响输出变量,这些过程特性是需要控制和测量的变量,应采用X-R控制图进行统计过程分析。 4.4.2对以夹具或流水线为主的过程,夹具的变差导致产品的变差,因此要注意特殊特性的控制,须经常进行统计产品取样。 4.4.3对以工装(模具)为主的过程,工装寿命与设计是影响过程输出的变差,此过程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产品上,首件检验可以验证工装是否合格,巡回检验可以验证过程能力,产品特性是正常工装寿命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度量。 4.4.4对以操作人员为主的过程,系统对操作人员知识和控制具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对特殊特性过程的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并具备相应的测量技术。 4.5控制计划的编制说明。 4.5.1样件、试生产、生产表示分类,用划“√”方式表示。 4.5.2控制计划编号,用年、月、日和控制计划顺序表示,当顾客要求时,控制计划编号应可追溯。 4.5.3零件编号,最新更改水平应将源于图样规范的最近一次工程变更及时间填入。 4.5.4零件名称/描述,填写被控制零件或工序的名称。 4.5.5供方/工厂,填写本公司全名或分厂(车间)名称。 4.5.6供方编码,填写不同主机厂给定的识别编码。 4.5.7主要联系人/电话,填写本公司经理或技术开发部长办公电话、手机。 4.5.8核心小组,将所有多方论证小组成员姓名、电话填入。 4.5.9供方/工厂批准/日期,按要求填写。

施工管理作业指导书.

施工管理作业指导书(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一、随着我国项目建设的周期逐步加快, 新开工项目标准高、任务重、工期紧、资金到位率低、利润空间狭小的特点明显,无论铁路、市政、公路、轨道交通等方面,都要求项目管理要程序化、专业化、细致化。为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的变化, 推动公司又好又快的发展, 特制定本施工管理作业指导书,以便各单位全面、有序、及时、经济的进行项目管理。二、本施工管理作业指导书分为工前、工 中、工后三个阶段,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做到三个阶段的有效衔接。 第二章工前阶段 三、项目投标过程中, 计划参与项目管理的主要人员要对投标全过程进行跟踪, 不但要了解业主的相关信息及其对项目建设管理要求, 必要时还要与初步设计设计咨询单位进行接洽, 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建议书进行分析研究, 收集工 程相关资料, 熟悉图纸, 详细了解主要工程量、项目概算、资金来源、管理风险、 技术风险、外部影响、价格水平、 材料市场波动等情况, 并组织项目主要人员到现场进行考察, 做到对项目风险 有预判、有准备, 从而在投标报价中将风险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并能在中标后实际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预案。 四、施工准备阶段 接到业主的中标通知书后, 项目经理要带领第一批人员在第一时间进驻工地。第一批人员应包括技术、安质、物资、计划、财务、后勤等方面业务水平过硬的 人员。进场后要做好以下工作 : 收集招投标文件、初步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资料。

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规模特点, 提出用人计划, 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及领导 , 批复后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入工地。 安排初期人员生活办公地点, 根据项目条件, 可以短时间租住宾馆或民房等,为其它人员进驻创造条件。 第一时间向建设单位报到, 与业主初步沟通, 树立施工单位快速反应的形象。了解业主对于项目的工期、资金、安全质量、环保目标等安排, 尤其是对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了变更的更要注意, 以便在施工安排中提前布局。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人员要与业主方相对口管理人员取得联系, 做到业主的通知能直接到个人。 待监理单位进入工地后及时取得联系, 并对工程施工管理及监理工作进行沟通,了解监理规划。 五、在其他人员进场的同时要组织前期进场的人员成立后勤协调、技 术、物资设备、测量、实验、计划、安质七个小组,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分工准备。 1、后勤协调组负责的工作有征地拆迁、项目部驻地建设、建家建线、文明施工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项目部前期人员的生活、办公等保障工作, 组长由项目书记担任。 及时与建设单位、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其他各相关部门联系, 对征地拆迁工作做出初步计划, 并提出现场征地拆迁、临时供电供水报装、临时征地、建家等的时间表,并与其他组联系,确保其他组工作同步进行。现场讲行调查, 确定适合租住或新建项目营区的地点, 并向项目经理提出建议。 做好前期人员的生活、工作等保障工作。 在技术组和测量组的配合下,完成征地界的划线、地籍归属调查、征地的量测、管线迁改、新征临时用地、临时用电用水等工作。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docx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1、基本规定 1.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 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 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2 的规定。 1.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 准的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 ,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 1.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1.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1.0.4 的规定,配制 C15 及其以下 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 3.0.4 的限制。 表 1.0.4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最大水胶比3) (kg/m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0.60250280300 0.55280300300 0.50320 ≤ 0.45330

1.0.5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1.0.5-1 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1.0.5-2 的规定。 - 1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表 1.0.5-1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 %)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 0.4045 ≤≤ 35 > 0.40≤4030≤ 粒化高炉矿渣粉0.40≤6555 ≤≤ > 0.40≤5545≤ 钢渣粉-30 ≤20≤ 磷渣粉-≤3020≤ 硅灰-≤1010≤ 复合掺合料0.406050≤ ≤≤ > 0.4050 ≤40≤ 注:①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之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时,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和矿 物掺合料用量之和应不大于按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20% 计算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②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 ③ 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表 1.0.5-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 0.40≤35≤ 30 > 0.40≤2520 ≤

物业工程部作业指导书 体系文件

工程质量目标 客户对工程有效投诉少于5次/年员工上岗合格率100% 报修及时率95%以上 设备完好率95%以上

目录1 组织框架 2岗位职责 2.1总工程师职责 2.2暖通工程师职责 2.3弱电工程师职责 2.4强电工程师职责 2.5给排水工程师职责 2.6综合维修工岗位职责 2.7配电运行工岗位职责 2.8维修电工岗位职责 2.9空调运行工岗位职责 2.10弱电工岗位职责 2.11水工岗位职责 2.12中水站运行工岗位职责 3工程各岗任职资格 3.1总工程师任职资格 3.2各专业工程师任职资格 3.3各专业工程员工任职资格 4电梯的相关规定 4.1电梯使用安全规定 4.2电梯紧急故障处理规程 5配电系统的相关规定

5.1配电室交接班制度 5.2配电室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5.3倒闸安全操作制度 5.4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5.5电气设备安全巡检制度 5.6电气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5.7高压变电室安全操作规程 5.8 高压变电室岗位责任制度 5.9高压变电室运行管理规定 5.10临时用电管理规定 5.11配电室门禁制度 5.12配电工作监护制度 5.13停电限电管理制度 5.14直流屏蓄电池维修保养制度 5.15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制度 6暖通系统相关规定 6.1空调机组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6.2空调、新风机组安全管理制度 6.3燃气减压站巡视检查制度 6.4直燃机房管理制度 6.5直燃机房交接班制度 6.6直燃机房门禁制度 7给排水系统相关规定

7.1泵房管理制度 7.2消防水设备管理制度 7.3大厦用水、节水制度 8机房管理制度 8.1机房管理制度 8.2机房卫生管理制度 8.3机房安全防火制度 9设备保养制度 9.1工程大中修管理制度 9.2设备保养规程 9.3设备设施保养细则 9.4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9.5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10工具管理规定 10.1安全管理规定 10.2配电室安全用具的保管及使用规定 10.3电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 10.4手持电动工具的使用规定 10.5工具管理规定 11二次装修管理 11.1 二次装修管理规定 11.2 二次装修管理协议书 11.3 装修承诺书

设计作业指导书

设计作业指导书 (HY9401CLX仓栅式运输半挂车)编号:HY/JS01-2009 1、合同评审 合同由销售科与客户通过协商签订业务合同。合同应使用公司专用的产品订购合同(产品订购合同附后)。 ⑴业务员书写合同时,字迹要清晰,表述要准确,用户特殊要求要记录完整; ⑵各种参数的输入:业务员根据客户需求输入合同参数,用户特殊要求不符合国家标准《GB7258-2004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和国家标准《GB1589-2004车辆外廓、轴荷限值》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时,要对用户耐心解释并修正,参数输入要正确无误、符合国标; ⑶合同评审:合同签定后要按合同评审程序进行评审,确认后报总经理签字有效; 2、设计输入评审 研发中心设计小组接到总经理签字后的合同后要对合同输入信息进行逐项评审,确认无误后组织设计小组进行产品的初步设计,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项次时,要用书面报告形式提出与业务员联系,由业务员与客户联系、协商确认后由业务员使用更改单形式通知技术部,设计小组要保存好合同更改通知单。 3、产品初步设计与评审 ⑴设计人员按合同性能要求和结构参数要求进行初步产品结构设计,并按照GB7258和GB1589的要求画出草图,如:车厢、车架、行走系统、制动系统、电气路、侧后防护等总成(部件)结构、联接、焊装的主要数据

及要求输入; ⑵初步设计完成后呈报技术主管,技术主管召集各学科技术人员召开初步设计评审会。由设计小组组长讲述设计意图和总体构架,大家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方案,由设计小组将各改进方案做好记录并进行变更或修改设计; ⑶设计小组更改、补充设计完毕后呈报技术主管审阅批复; 4、技术文件编制 ⑴绘制工作图:工作图绘制要使用电脑制图,图面输入要清晰。焊接执行JB/T5943-91《焊接通用技术条件》,图纸编号执行QC/T265-2004《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技术要求要叙述完整; ⑵工作图设计评审:产品图绘制完毕后,设计小组呈报技术主管,由技术主管召集有关人员进行设计评审,对设计评审结果由设计小组做好记录并保存,设计评审按《产品设计评审办法》进行; ⑶工作图会签:工作图完毕后,各部门按程序进行审核并签字(姓名和时间); 5、设计输出 技术文件包括产品图纸、工艺文件、零部件明细表、外购件明细表、标准件汇总表、关键件重要件特性分类表、关键件重要件的检验作业指导书、产品一致性保证计划书、产品装配技术条件、产品出厂检验规范、关键工序及关键零部件的作业指导书、关键工序及关键零部件的检验作业指导书等。 6、设计输出评审 对设计输出能否满足设计输入要求进行评审,并保存评审的记录。

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管理作业指导书[全面]

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管理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保证工程项目由合格的工程及劳务分包方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的评价、选择和控制. 3、职责 3.1副总经理负责对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的选择、评价及控制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并对工程及劳务分包方评定结果进行审批, 3.2合同预算部是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的选择、评价、选定及合同的签订工作. 3.3 项目经理部负责工程及劳务分包方日常施工的管理工作. 4、工作程序 4.1分包方的选择 4.1.1工程分包方的初选 4.1.1.1合同预算部在工程分包方报名的同时,对其有关证件及施工简历进行审核,并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身份证复印件和施工简历记录进行备案. 4.1.1.2合同预算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分包方进行考察,考察工程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时,在建工程和竣工工程各考察一个. 4.1.1.3考察工作结束后,由合同预算部组织、召集相关人员召开工程分包方评定会议,并做好记录. 4.1.2劳务分包方的初选 4.1.2.1合格劳务分包方的资格认可条件 a、具备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方; b、人员经过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c、从事有毒有害工种人员进场前有身体健康证明; 4.1.2.2合格劳务分包方的选择 a、由项目经理部推荐,合同预算部组织安全技术部及项目部对劳务分包方进行考查、评价,合同预算部组织填写《劳务分包方考察评价表》;

b按照质量、劳务价格、工期优先的原则,选择合格的劳务分包方. 4.2分包方的评定 4.2.1合同预算部组织选择的工程及劳务分包方经副总经理批准后记入《合格工程分包方名册》/《合格劳务分包方名册》. 4.3分包方的控制 4.3.1工程分包方的控制 4.3.1.1工程分包方的选定 a、项目部依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合格工程分包方名册》内择优选择合格工程分包方. b、项目部负责与选定的合格工程分包方进行合同条款的协商、编制及签订,合同预算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 4.3.1.2工程分包方合同条款的修订 在公司同工程分包方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时,合同条款需要修订: a、业主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修订时; b、公司与分包方企业情况有重大改变时. 4.3.2劳务分包方的控制 4.3.2.1劳务分包方的选定 a、项目部依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合格劳务分包方名册》内对合格劳务分包方进行初选. b、项目部负责与选定的合格劳务分包方进行合同初稿的协商、编制及签订,一式两份送合同预算部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方可生效. 4.3.2.2劳务分包方合同条款的修订 在公司同劳务分包方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时,合同条款需要修订: a、业主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修订时; b、公司与分包方情况有重大改变时. 4.4工程分包方的定期考核与评价 4.4.1签订合同后的所有分包工程统一纳入公司生产计划,由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别纳入本部门职责管理范围,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4.4.2合格工程分包方每季度和每履行一个工程分包合同接受一次考核评定.由合同预算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分包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填入《工程分包方考核评定

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线路分为两个工程,我公司承担该工程施工。一是静乐220KV站至泉庄110kVⅠ回,线路全长8.531公里,线路起止点直线距离8.2公里,曲折系数1.04。全线共用铁塔30基,新建直线铁塔22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73.3%,转角耐张及终端铁塔8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26.7%。二是静乐220kV站至泉庄110kVⅡ回,线路全长8.507公里,线路起止点直线距离8.2公里,曲折系数1.04。全线共用铁塔29基,新建直线铁塔20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68.9.%,转角耐张及终端铁塔9基,占新建杆塔总数的31.1%。导线采用LGJ-300/25钢芯铝铰线;地线一侧架设一根OPGW光缆,另一侧架设良导体。 1.2杆塔编号顺序及铁塔塔腿编号 本工程杆塔编号顺序是由新建静乐220KV变电站向泉庄110KV变电站方向递增为准,并以此方向区分线路的左右和前后。顺时针方向转动分别为A、B、C、D,线路左右转亦以面向前进方向为准。 铁塔塔腿编号如下图所示: 大号侧(泉庄110KV站) 小号侧(静乐220KV站)A、B、C、D腿编号图 第二章基础配置表 2.1线路复测 施工对设计的杆位中心桩及线路径进行复测,复测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以设计勘测标定后的两相邻直线桩为基准,用正倒镜分中法检查塔中心桩,若发现中心桩偏移,应将中心桩移正,若有误差时,其横线路方向的偏值应不大于50mm。 (2)用方向法复测线路转角值,对设计值的误差不应大于1′30〞。 (3)用经纬仪视距法复核档距,其误差不应大于设计档距的1%。

(4)对线路地形变化较大和杆塔间有跨越物时,应复测杆塔中心桩处,在凸起点被跨越物的标高,对设计测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5M。 (5)对丢失的直线杆塔中心桩,可用正倒镜分中法补测,丢失转角桩补测,可按图1所示, 将全站仪安平于C 2点,用正倒镜分中法定出A、B两点,再将仪器安平在C 3 点,用同样方法 定出C、D点,AB、CD两线之交点J 1 ,就是转角点。 图1 转角桩的补测 2.2 施工基面的测量 施工基面由设计给出自杆塔中心桩地面处下降多少米作为施工基面,施工基面是基坑深度的起算标准面,施工基面的测量如图2所示,首先在杆塔桩2安平经纬仪,前视和后视相邻杆塔中心桩3和1,并分别定出辅助桩A、B;然后用经纬仪或水准仪按照测高的方法,根据给定的施工基面,I—I的标高,测出施工基面桩C、D、E,并根据杆塔根开尺寸测出开挖施工基面的范围桩。施工基面开挖完毕后,利用辅助桩就可以恢复杆位中心桩2。 图2 施工基面测量 平面图(左)断面图(右) 1、施工前必须复测线路直线、转角度数、档距、塔位间高差、地形地物、ABCD四个塔角与中心桩的高差、塔基断面的远近点与中心桩的高差等,其结果应与《平断面等路径图》《杆位明细表》《基础配置》相同后方可开挖。 2、为保证施工无误,在基础施工前,应根据塔位现场地形地貌校核塔基剖面图,及时通知工程科尽早申报设计单位处理。 3、在复测塔基断面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基础成形后陷在凹坑内如可能出现此情况时,应联络技术人员报告设计处理; 4、如发现基面及基面附近地形有裂纹、滑坡等不稳定地质现象,以及根据现场地形地势需新增基础保护措施的塔位也应及时申报处理; 5、要复核沿线路的交叉别跨越物是否与设计相符,线路通道内是否有新的跨越物,同时要将各跨越物相对最近塔位中心桩的距离、与线路方向的交叉角度以及相对标高作精确测量并

施工技术文件管理作业指导书

目录 1、适用范围 2、目的 3、技术文件分类 4、职责和权限 5、技术文件的产生与管理 6、标识 7、记录及其管理

施工技术文件管理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写、审批、修改、出版、发布、管理和实施。 2 目的 规定施工技术文件产生、发布、使用、修改、保管的控制要求,旨在规范技术文件的产生及实施过程。 3 技术文件分类 3.1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总的指导性文件。应依据施工承包合同、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纲要(公司投标文件)编定。经过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开工的必备条件。 3.2 施工组织措施,是指导工程某一个分部或某—个工序施工的文件,必要时进行编制。其内容应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并突出施工重点,更具有操作性。 3.3 工艺手册 是某些施工技术经过一定时间的应用、验证后,总结形成的典型施工/加工方法的技术文件。 3.4 施工作业指导书 是以可操作性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性文件。 4 职责和权限 4.1 工程管理部 负责对公司施工技术文件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并保证其适用性和正确性。 4.2 实施单位 4.2.1 工程项目部/生产单位、队及施工人员,必须依据批准/指定的施工技术文件进行施工管理和施工操作。 4.2.2 各级工程技术人员,按相应的分工职责,负责进行技术交底和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工作。以保证全面、正确的贯彻和落实技术文件的内容。 4.3 相关部门 各相关职能部门应以批准/指定的施工技术文件为依据,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监

督、检查及服务。 5 施工技术文件的产生与实施管理 5.1 施工技术文件流程。(详见图1) 5.2 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审、批 5.2.1 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总工编制、工程管理部审核、主管副经理批准。 5.2.2 施工组织措施由项目工程师编制、项目总工审核、项目经理批准。5.2.3 施工作业指导书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资料清单、设备和材料供应要求组织编制。 项目部编制的作业指导书由技术员编制、项目工程师审核、项目部总工批准,重要和特殊的作业指导书由项目总工编写,工程管理部审核,总工或者各专业副总批准。 图1 施工技术文件的产生及管理流程图 5.2.4 工艺手册的编制与选用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作业指导书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管理程序》第 1 页共 3 页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作 业指导书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封页: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管理程序》第 1 页共 3 页 某小区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姓名及其职务(或技术职称) 审核人:姓名及其职务(或技术职称) 批准人:姓名及其职务(或技术职称) 分发号: ×××分公司(或×××项目部) ×年×月×日实施目录:

第一章编制目的与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施工部署…………………………………………………………….. 第1节施工组织……………………………………………………………. 第2节任务划分……………………………………………………………. 第3节施工部署原则及总体施工顺序……………………………………. 第4节综合控制进度计划…………………………………………………. 第5节组织与协调方式…………………………………………………….. 第6节主要项目工程………………………………………………………… 第7节主要劳动力计划……………………………………………………….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1节流水段的划分………………………………………………………….. 第2节主要施工机械的选择…………………………………………………. 第3节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1.测量放线……………………………………………………………… 2.降水与排水…………………………………………………………… 3.基础 桩…………………………………………………………………. 4.基坑的支护结 构………………………………………………………. 5.土方工程………………………………………………………………第五章主要施工管理措施……………………………………………………… 第1节保证工期措施…………………………………………………………… 第2节保证质量措施…………………………………………………………… 第3节技术管理措施…………………………………………………………… 第4节保证安全措施…………………………………………………………… 1.现场临设安全防护措 施………………………………………………. 2.土方开挖安全防护措 施………………………………………………. 3.土方湖泊安全防护措 施………………………………………………. 4.防水安全防护措 施……………………………………………………. 5.模版施工安全防护措 施………………………………………………. 6.钢筋施工安全防护措 施………………………………………………. 7.混凝土安全防护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