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20世纪-06

日本20世纪-06

歌曲《爱慕你的身影》 1929年—1932年 (昭和4年—昭和7年) 流行 女用手提包 男式开襟衬衫 浅间山 火山爆发 1929年 漫画 《野狗二等兵》 東京第一届赛马大会 1932年

日产旅行轿车(左) 丰田AA 型轿车(右) 第六集 五.一五事件1932 小林多喜二 《蟹工船》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从中可以的出哪些经验教训? 积极探索: 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②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 ①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②建国以来国内取得的成绩使领导人盲目乐观 ③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④人民的迫切愿望 ⑤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 ②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②发展经济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 。 ◆归纳中现史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名称时间原因内容影响 土地改 革 1950~ 1952 农业社 会主义 改革 1953~ 1956 人民公 社化运 动 1958 始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978 始 完成新民 废封剥制 地主→ 农民私有 彻底废除封剥 农民翻身 为农发工化开路 小农经济 束缚发展 私有→公有 家庭→互助组、 合作社 社制 确立 主观认为公社是 提前建成社和过 渡到共的最好组 织形式 人民公社 平均分配 严重影响 农民利益 和其社建 积极性 改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 公社→家庭 平均分配→ 按劳多得 调动积极 解放农力 推动农发× √ √ √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

据史料记载,建于1850年的南大道仅有400米长,3.5 米宽,是北大街南部一条辅助街道。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泥石结构的路面,及以南连片的荒草及坟地,使这条路成了城市的边缘。《烟台历史》 1952年,我5岁时搬迁到现在南大街中心广场西侧(当时称中海阳)。记得当时母亲用老式的四轮童车推着我和弟弟在鹅卵石路面上艰难地行进,颠得我们屁股痛。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我目睹了南大街的变迁。(老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南大街始建,西起原西南河(今西南河路),东至西沟街北口,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 1929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1934年,烟台特别行政区将原海阳街并入南大道,西至西马路(今海港路),改称南大道街,长1000米。 1935年,位于南大街50号的锦章影楼开业,最初并未开在南大街。南大街成为城市主干道后,烟台“第一家照像馆”也由朝阳街迁至街旁。 1956年,开始将仓浦街、北门外东街、北门外西街、西关北街、南大道街、海阳街、法院街及部分广合巷、清泉胡同、同春巷、爱德巷、仁里街等街巷拆除、后来合并统称南大街,

东起解放路,西至通伸今西炮台南路,与原烟潍路相通,长4000米。 1957年起,消防队、银行综合楼、工人文化宫、水产研究所、公路段办、三勘办、自来水办公楼等第一批楼房人际立于新建的南大街中。 1958年,政府耗资188.73万元,首次拓宽南大街,拆除了福建会馆后殿和仓浦街部分建筑物,修建成全长4020米的南大街,并铺设了沥青路面; 1962年7月,开通了自虹口路到发电厂的1路公交车。之后,吐着白烟的福特牌大客车开上了南大街。 1967年,将西部原只楚路并入,改称跃进路。 1968年,街南落成烟台大型展览馆。 1973年,又将原只楚路改为跃进西路;将海港路以西至西炮台南路路段改为跃进中路;将解放路至海港路路段改名为跃进东路,全长8390米。 1975年,烟台第一家商业中心-烟台百货大楼在南大街中段落成开业,同年,服装公司7层综合楼建成。一时间,老烟台人都把“逛大楼”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买电视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试图用“补偿性”政策来最大限度地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其结果尽管使战后几次经济衰退比较缓和,但在艾森豪威尔执政的8年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萨缪尔森将这个时期称之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到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执政以后,为了克服“艾森豪威尔停滞”,加速经济增长,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赫勒、托宾、奥肯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实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 “增长性”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不但要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伯恩斯曾把“增长性”政策总结如下:“这个学派的中心教义是:商业周期的阶段与健全的经济政策没有什么关系;政策应该是增长取向的而不是周期取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是否存在。当缺口存在时,应该使用财政赤字和货币工具来促进(经济)扩张;倘若在刺激过程中没有形成向上的较大通货膨胀压力,那么必须保证刺激足以填补缺口。”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有两种赤字必须加以区别:为了挽救经济衰退所造成的赤字是软弱的赤字;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积累的赤字是强有力的赤字。【注释】刘涤源、王平洲:《后凯恩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0页。【注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预算既不应追求年度收支平衡,也不应要求周期性预算平衡,而要以充分就业下的预算平衡为目标。因此,必须抛弃以缓和经济波动为目标的间断的“补偿性”政策,而采用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的“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 赫勒认为,美国的力量在于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软弱就在于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因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因此,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并缩小产出缺口,关键仍然是刺激总需求。具体地说,赫勒主张通过减税以扩大个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政府部门的需求,这样才能缩小产出缺口,扩大就业,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实现较快增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看看周围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流逝,我们的道德也被一点点地冲刷掉了,道德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亟需正视国学以及国学教育,但国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展开发挥其德化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研究,而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在正在接受国学教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入手,从他们学习国学的过程、内容等多个方面审视当下的国学教育。。本研究从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培训的小学生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辅以访谈,了解了当下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当下小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国学,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深入接触国学机会较少,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多是带着功利心目的学习,而在课外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校外培训机构中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针对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其次,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再次,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最后,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小学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将传统文化提到了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国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学习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国学中所包含的经义中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国学强大的道德感化能力让社会各方投以瞩目的眼光,一次次拨动着大众的神经,于是国学就从高校专门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开始在大众中普及。2006年1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国学版专栏,基本的国学知识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于丹女士合作讲授《论语与人生》,开启了国学系列栏目《百家讲坛》的序幕。随着栏目的播出成功,2009年国学普及开始走向小学生,在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推出了以“开心学国学”的一系列知识竞赛为主题的《开心辞典》栏目,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国学越来越多被国人了解,国学教育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己经不再满足于对国学的简单了解,而是想对其有深层次的学习,于是学校变成了国学教育展开的一大阵营,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也积极筹建各种国学学习班,读经运动、私塾书院的出现在当下看来也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小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尤其是在蓬勃兴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的的现状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调查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第五节乒乓球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广东乒乓球队战绩辉煌的时期。先是广东籍运动员容国团于1959年勇闯世界乒坛,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继而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籍运动员梁丽珍于1965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乒乓球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后,省体委十分重视乒乓球项目,将其列为奥运的重点项目之一。从1979~2000年,在队伍人员的编制上,每年都保持有60名(正式运动员40人,集训运动员20人)。有了编制的保证,队伍的每个年龄层、技术打法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运动员训练热情高涨,运动成绩保持在全国前3名。 历任领队:冯国明、杠国瑞、杨国腾、张杞昌、何辉 历任教练:蔡明枢、杨国腾、陈锦棠、苏国熙、欧盛联、梁玉海、李联益、胡克明、卢炳勇、郑玉珊、方文、王建强、赵国成、杨峰、董海城、董茂青 70年代中期,广东乒乓球队由于老队员陆续退役,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成绩下滑。1976~1980年在全国比赛中仅得第一、二名各1个。为了改变落后局面,省队广泛听取乒乓球界和群众意见,派教练到业余训练较好的基层辅导和选苗。同时还根据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结合该队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改革。80年代初,队伍的状态终于有了改观。于1977年进入省队的江嘉良在教练蔡明枢的悉心培育下,几经艰辛磨炼,终于成长为队中的领军人物。1979年江随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8战6胜,威震日本,被评选为“乒坛新星”。1981年江嘉良调入国家乒乓球队。 1979年5月泰国、新加坡两支乒乓球队先后访问广州。 1982~1988年江嘉良参加过3届亚洲杯赛,3届亚洲锦标赛和3届亚洲运动会,获5个冠军(团体3个,单打和混双各1个)和5个亚军。 1983~1988年,参加过3届世界锦标赛,获3个团体冠军、2个单打冠军、1个单打亚军;4届世界杯赛,获单打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1个,1届奥运会,获单打和双打2个第五名。1985年和1987年江嘉良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5年8月22~25日,第六届世界杯乒乓球赛在佛山市举行,开创了中国中等城市承办世界大赛的先例。 1988年6月,首届中国乒乓球公开锦标赛在广州举行,有12个国家和香港、澳门

民俗文化在现代日本能剧中的应用

民俗艺术在现代日本能剧中的应用 能剧(Noh)在日本的古典舞台艺术中,格调甚高,极受推崇,是日本独有的音乐戏剧,是将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混合的一种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舞台艺术。能剧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庆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曲子的结构并不重视旋律的多样变化,而以序、破、急的形式为格。能剧是幽玄美(优雅的美)最好的代表,其着眼点在幽玄的歌舞,主角几乎都是幽魂,因此情节都是叙述已经完结的人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戏剧。能剧的动作非常缓慢简单,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能表现出复杂的感情。

表演者是 扮演一种 叙述故事 的角色,能 剧中的对 话极少,动 作、音乐都只是个大概象征,其中几无事件的发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种形式的譬喻来表达具体的概念,故必需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达的内容。能剧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一段情节往往费时长久,精采的部份则出以极端特定风格化的静止姿势与体态。演出时的举手投足、吐气语调等都遵照既定规则。乐团主司配乐,并且控制每个姿态持续的时间。能剧是世界上剧场条件最经细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从表演者走路方法到持扇方式都有严格,13世纪圣德太子大化革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全面学习唐文化的道路,引进了唐朝的礼法,儒教文化教曰:“始于礼,止与礼,”能剧深受礼法的影响而产生一种繁缛典礼或仪式的总体效果。能剧的表演中,面具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具对于能乐者,有如武士刀对于武士,面具

20世纪50—70年代初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表现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初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出于对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当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表现: 1955 年,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在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领域均名列世界前列。 例题11951-1973年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除自身因素爱,还得益于 A.美国的大力扶持 B.亚太经合组织的促进 C.欧盟提供的广阔的市场 D.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答案: 解析: () 例题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 A.日本B.欧盟C.英国D.法国 答案: 解析: 1. 在1950年6月日本的丰田卡车产量总共只有300辆,几乎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而朝鲜战争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了超过5000辆的军事订单,这直接使丰田公司起死回生。这份订单最有可能来自于

A.美国B.中国C.朝鲜D.英国 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宣称:“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来支撑。”为此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扩大投资,扩建新企业,采用最新技术设备,迅速形成电机、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和合成树脂六大新兴工业部门,从而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由此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发展教育。B.政府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C.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D.美国的经济援助 ◆(2015·四川雅安)16. 日本政府实行“教育先行”战略,教育经费1950年为1599亿日 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预算的20%。这说明日本 A.重视人才培养 B.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C.引进先进技术 D.提倡“文明开化” 促使日本经济在“二战“后高速发展的原因有()C ①美国的扶植②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③重视科技和人才培养④实施“产业复兴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答案】 【解析】。 2.【答案】 【解析】。 3.【答案】 【解析】。 4.【答案】 【解析】。 5.【答案】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张芳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藏今昔巨变”的主题论文,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 西藏和平解放C西藏民主改革D设立经济特区2.这一握,穿越了60年的历史风雨。60年前,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曾有过两次成功的“握手”,即() ①北伐战争②辛亥革命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D②④ 3.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的权限不同 4.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之所以迅速发展,最根本的一点是() A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C国际形式变化的影响 D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共同促进 5.探究问题: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般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①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多少周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 想基础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③接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 ④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变化很大,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从改革开放的变化中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426268.html, 日 本 研 究二○○三年第一期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江丽珠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既有优美的舞蹈表演,又有悦耳的念、唱和音乐伴奏。歌舞伎本有“狂欢乱舞”之意,因最早的歌舞伎表演并无舞台,只是在广庭大众面前纵情乱舞。后屡经艺术改良,才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剧种。 相传,歌舞伎最早出现于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前后。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国的女性,为募捐修建出云大庙的资金,在京都街头舞蹈唱歌。阿国色艺双全,舞姿优美。观众为之陶醉,也情不自禁地纷纷随之翩翩起舞。最初的歌舞伎,皆由女性演员表演。一些女艺人,模仿阿国的舞姿,纵情载歌载舞,被称为“女歌舞伎”。1629年,政府当局指责歌舞伎卖弄姿色,禁止其演出。取而代之的是“若众歌舞伎”,由一些俊美少年组成舞蹈团,男扮女装表演。后仍被政府当局以有伤风化的借口,再加禁止。直到1652年,演员们把头发饰成武士发型,并将单纯的舞蹈表演,丰富为有说有唱的形式,歌舞伎才被允许公演。在17世纪末的元禄时代,歌舞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几位专门编写歌舞伎脚本的名作家,如近松门左卫门、中村传七等。此时的歌舞伎,按内容划分,有“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多以爱情为主,“武戏”则多以为父报仇、为君雪恨为重。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六大派系。歌舞伎的经典名作有《忠臣藏》、《镜狮子》等。《忠臣藏》由木偶剧移植而来,根据一个为君复仇的真实故事改编写成,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和较量。《镜狮子》是一出舞剧,由“能乐”移植而来。剧中,演员在前半场扮演温柔可爱的姑娘,舞姿优美妩媚;后半场则以象征性装扮表现传说中的狮子,舞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无论在古代日本,还是在近现代日本,歌舞伎都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歌舞伎具有浓郁的日本情调,但却与中国文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日本书纪》记载:“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中国),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693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踏歌之技》,以及中国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和唐代的《参军戏》,均对日本歌舞伎有深刻的影响。歌舞伎的演奏乐器,也多由中国传去。歌舞伎的有些演唱腔调,甚至颇象中国的昆曲。歌舞伎著名传统剧目《双蝶道成寺》的故事情节,类似中国的《白蛇传》。舞剧《镜狮子》中的狮子,是理想中的美好象征。日本人传说这只狮子生活在中国山西五台山,那里风景优美,终年花开蝶舞。对于日本歌舞伎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曾感慨地说:“京剧和歌舞伎从古以来就有很深的姻缘。”因而,当他1955年率歌舞伎团来华访问演出时,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歌舞伎是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朵绚丽奇葩。 (责任编辑 崔新京) — 06—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在影片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将看到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发现今天的美国已大相径庭。美国的影剧院如小说《最后一场电影》所隐射的那样,曾一度消退,小说表现的是美国50年代初的小镇生活状态,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与开拓的时代精神,于20世纪70年代初改编成同名电影。当时,电视的出现曾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而传统价值理念亦一度成为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桎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低迷踯躅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创新前行的60年代 跨入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政策冲击文化行业,美国影视随之跨入创新前行的轨道。影视艺术的蓬勃兴起归功于当时的欧洲导演,其执导的片子吸引了大量影迷。欧洲导演没有美国国内导演的顾虑,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创作美国电影艺术家可能有意回避的敏感问题,而这类国外的影片也给美国本土的影视创作带来了生机。当时,其他国家的影片吸引着日益增长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文化人,新鲜信息开始大量涌入,人们不再一味囿于渐趋古板老套的好莱坞题材,逐渐开始走出日渐低劣的电视节目。 60年代的美国政治也经历着很大变化,一批电影新人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着手深入研究。当时的美国电影日渐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影响到美国的文化生活。以1963年的影片为例,这一年搬上荧屏的有《奇爱博士》。该片明显反映出美国新一代导演们正努力迎合观众的口味,由于欧洲导演的影片影响,观众亦变得愈加挑剔。库布里克逐渐成为影视业的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后半叶执导的影片不仅在拍摄技术上有所创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提出了诸多有趣的问题。 《奇爱博士》拍摄于冷战期间。面对世界的“疯狂”局面,库布里克编排出这样一部纯粹的闹剧。影片并不回避当时的社会问题: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抗争、军队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核战争威胁。影片的放映触动了观众,人们开始质疑这个社会是否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研制出的最具破坏力的毁灭性武器就掌握在两个有这种毁灭意识的超级大国手中。片中人物极其怪 诞,却又无一不是真实的反映。影片中的美军官员因个人婚恋屡屡受挫而疯狂筹划着美国与前苏联间的一场核战争,而当时美国许多民众正几近歇斯底里地担心着饮用水的安全,整个美国都笼罩在冷战的气氛中,到处宣扬“宁死勿红”的标语口号。 美国的政治、军事弥漫于整部影片,构成其中大部分滑稽表演的焦点。影片一开始出场的两架战机呈现于观众面前的影像是一台战机对另一台战机进行的燃料补给,可谓影片试图展示的第一类奇异之爱。为增强这一怪诞场景,战争道具侵入了人类机体,影片配乐则响起浪漫温柔的“试着温柔点”, 这里所呈现的其实是一幅色情画面,而这一色情场景中的主角正是库布里克所厌恶的先进武器。库布里克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滑稽、荒诞的画面,向我们揭示着他的作品主题——热衷于使用核武器的狂人和淫秽之间的必然联系。观众都清楚地知道,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博弈对抗结局将会是因核武器而引发的世界末日的来临,而两方的政治领导均无意商榷以停止这一具杀伤性的核武器对抗。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已开始怀疑自己国家将会很快进入核武器交换时期。影片便产生于这段历史背景。 影片主角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喜剧演员彼得·塞勒斯。塞勒斯在剧中扮演美国总统,又扮演一名英国军官,该军官被派往向前苏联发起核战争的那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处。他还充当剧名角色“奇爱博士”,一名前纳粹研究人员,为美国的高级指挥部献策。塞勒斯扮演的总统形象影射约翰·肯尼迪的国务卿迪安·腊斯克,一个极其严肃刻板的人物,处理任何灾难都毫无表情。而塞勒斯则将这么一个无任何生气、枯燥冷漠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令人捧腹。作为一名英国军官,他得应对美国的那个战争狂,这一狂人总感觉“共党”已经在颠覆美国。而作为奇爱博士,他亦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引导美国在早期空间战中取得战绩的奇才乃是一名德国科学家韦尔纳·冯·布朗,而塞勒斯扮演的奇爱博士会使很多观众联想起这一人物。与影片中的奇爱博士相同,冯·布朗是名纳粹。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他曾研制出火箭轰炸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 ■ 钟 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 广州 510665) ※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2009-2010)。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影片,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影片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特点以及美国电影业的发展变化。期间电影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时代特征,并折射出我们今天的社会。对过去一段时光的追溯使我们得以对今天做一比较并加以反思。[关键词] 美国电影;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学术论坛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期末整理完全版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 往届考题整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 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 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 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 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中国影响/ 日本独特) 这反映了日本雕塑艺术经历了从对大陆文化的模仿—咀嚼—融合—自我创新的过程,印证了日本文化 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 4.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 & 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左图为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右图为中国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韩小华造弥勒佛为半浮雕石刻,采用切凿式制作方法;而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为铜制,采用浇灌式制 作方法。后者本可以方便地塑造佛的独立、立体的形象,但仍做成半浮雕式,可能是对大陆连体佛像的模仿。 两者的不同印证了日本雕塑艺术体系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雕塑文化)模仿和吸收的历史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