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专题

诗歌专题

I.诗歌思想内容

咏史诗: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已叹人生

一.定义

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述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二.如何判断是咏史怀古诗

1.题目

①有“咏史”“怀古”字样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咏荆轲》

②以历史人物、地点为题:《蜀相》《乌衣巷》

2.内容

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思想内容

1.抒发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盛衰变幻之

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借古讽今(讽时劝世)

①对统治者的劝诫、批判: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个荒淫好色,一个恃宠而骄——周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烽火戏诸侯)

②对国运的担忧、人民的同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郡,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怀古伤己:杜甫《咏怀古迹》(王昭君)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客观评价古人故事

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5.缅怀先贤,表达敬仰

四.练习题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o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问:诗歌是就那一段史实发出的感慨?思想情感?

答:[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2.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对比(对照、映衬)。第一首宫内宫外的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时间上的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通过写景状物,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五.咏史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了解解读程序:披史入文,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 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 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 熟悉鉴赏中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送别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一般写法

1.第一联:叙题意趣

2.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3.第三联:合说景致,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4.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内容分类

直接抒写离愁别绪,或者借以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兼而有之。

三.常用意象

1.班马:离群之马,多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长亭、南浦、柳岸、西楼、望江楼:表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3.烟波:表示离别后漂泊无依

4.落花:伤春之意

5.落叶:秋愁之感

6.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

7.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四.常用技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对比

五.方法点拨

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本质。

2.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领悟作者情感。

3.领会诗文中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4.抓住赠别诗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5.从语言突破,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6.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节令诗: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送你金针]

节日、神话、孔子、地动仪甚至豆腐……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权、阐释权正在流失。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考生对节令诗不能掉以轻心,应引起高度关注。

1. 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1)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的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蔡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或到郊外踏青。

(5)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6)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

(7)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8)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9)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10)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11)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

(05年上海春考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 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疑幻疑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送你金针]

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高考链接]

(2008年上海春考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 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性格、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送你金针]

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她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已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其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题画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

韵,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已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

(2006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在作者心中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物诗: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一.如何判断是咏物诗

1.看题目:咏....../题....../......吟/......

黄巢《题菊花》、曾巩《咏柳》、于谦《石灰吟》

2.看诗中是否有中心事物

如:贯云石《咏梅》“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淡淡烟”“澄澄月”是作为背景烘托梅花的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送你金针]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如: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覆”→叶子繁盛→人有才华)

2. 品味寄托。要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包括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梅花耐寒,骏马秋天比较肥壮,橘柚

是秋天的物象等)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写外在的颜色引申到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和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如:陈焕《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

(“云里溪桥”绘出衬景→山高且深,地僻且雅→诗人外表俊美,内美修能,隐逸自守)

3. 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如: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3.抓议论、抒情的句子。

例:郭恭《秋池一枝莲》“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随风。”——作者的坚守节操5.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谐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6. 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高考链接]

(2006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你金针]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则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烈无比,

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如何判断边塞诗

①题目:如《征人怨》《从军行》

②兵器:斧钺、剑戟、戈矛

③乐器:琵琶、胡琴、羌笛

④地点:夜郎、凉州、龟兹

⑤景象:大漠、雪山、孤城

⑥其他: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沙碛

2. 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3. 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

①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②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③有对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批判。

④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⑤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情:杜甫《兵车行》

⑥有惊叹描摹塞外绝域的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和民风民俗。

如: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 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战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5. 了解边塞诗常用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6. 代表人物

①初唐: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

②盛唐: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王维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送你金针]

有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作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 熟悉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耐,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 了解羁旅诗常见主题: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

⑦珍爱友谊。

4. 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穿宽衣。

①渲染为正面描写,烘托为侧面描写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的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谷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下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飞鸟,这些景物都是秋天的特点。(正面)

②看主体与托体是否相符:把渲染和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作托体,那么要表达的中心为主体。

▲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借“江碧、鸟白、青山、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这里的“江碧、鸟白、青山、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是都从属于怡人风光。

▲烘托,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职位各自独立的个体。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折竹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折竹之声”,主体是夜雪。(二)白描

五.其他手法

1.虚实结合

①按描写对象说:景为实,情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有形为实,无形为虚

②从方法角度来说: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③涉及的具体手法/手段:想象、比喻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无为有,化隐藏为显明,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ⅰ.以水喻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江水,生动形象的写出(表现了)愁的绵绵不尽的特点。ⅱ.喻体隐含: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离愁比作剪不断的丝绳和理还乱的麻,生动形象的写出(表现了)愁的难以排解的特点。

ⅲ.喻体隐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句子用了比喻(化虚为实)的手法,愁本是没重量的东西,而词人却说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它,从而愁绪成了有重量的东西,生动形象的写出(表现了)愁绪多的特点。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却让马儿驼着……愁的沉重

▲想象:对写一般是想象,想象不一定是对写。

②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

③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

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6.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如:①《药》中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②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仕途或人生道路上的不顺

7.起兴:对理解诗词本意有一定的暗示启发作用,同时可以渲染气氛。(先言他物,再引起所咏之词。)

如: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犹豫徘徊,难分难舍,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气氛。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用情专一,一鸟死后,另一只会郁郁而死。

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我们红军大发展——火红,热烈,前景美好。

(注)“比”显而“兴”隐,“兴”要“发注而后见”,“拟容取心”,外在形象无什么联系,关键在于内心的性质、特点的联系。“比”和“兴”有时联用,如:《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8.以小见大

9.抑扬

①概念: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抑,是按下、收束;扬,是振发、放开。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欣起波澜,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

②形式: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抑和扬是相反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抑和扬可以互为目的和手段,且都具有反作用力。以抑显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有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扬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③作用: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制造悬念。形成波澜,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突出某个人物或者某种思想。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扬后抑

储光羲《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先抑后扬

10.通感

是训练学生语言丰富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往语言斑斓彼岸的风帆。翻开文学巨著,不必说一卷卷外国名著,单是国文,从钱钟书的《围城》到张承志的《黑骏马》,从沈从文的《边城》到高行健的《灵山》,通感无处不在,如果说“寺庙里的钟声在早上响起”是白开水,那么“湿溽溽的钟声在古寺的青苔上滑过”就是一汪甘泉了。可以说,恰当的使用通感会使你的语言多几缕清风、几树桃红。

如何让运用通感呢?

①听觉、视觉沟通,令人耳目一新。描述歌曲很优美,难免抽象,但是运用通感把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一定可以创设一种玄妙的意境,达到声声入耳、历历在目的神奇效果。

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刘鹗《绝唱》)

②嗅觉、视觉沟通,馨香充溢视野。能凸显意象的主次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例:“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紫色的。”例句写的是紫藤萝淡淡的花香作者要赞颂的却是它那紫色的生命张力,因为紫藤萝瀑布从上到下都是一片流动的紫。这样写,更能让旨意显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③嗅觉、听觉沟通,馨香甜美如歌。可让人多角度、酣畅淋漓的品味美的内涵,能让馨香与妙音齐飞,直入心脾,达到醉人的艺术效果。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把嗅觉与听觉沟通来写荷花的清香,表达出作者当时为了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间安宁的美妙感觉。哪怕是淡淡的清香,也胜似那远处高楼上悠美的歌声,那是多么喜庆的心情,又是多么瑰丽的意境。

④视觉与感觉(内心感受)沟通,秀外而慧中。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它能使主旨更为鲜明突出,让人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例: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尘埃。”

——领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慢(拂去琴上尘埃)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⑤是否营造气氛,渲染气氛

例:马致远《潇湘夜曲》“鱼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为全曲奠定暗淡感伤的基调。(同时“暗”字也体现了渔灯的昏黄黯淡,体现题目中“夜”的特点)

练习: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回望之意。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这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淋漓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练习:

(二)叠音词的作用

1.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有韵律感,朗朗上口

3.增强表达效果

例: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袅袅”写出了江边柳树的婀娜多姿,“青青”写出了柳树的翠绿颜色,用两个叠音词写出了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文的离情做了反衬。同时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语言风格

Ⅳ.诗歌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二)物的形象

(三)景的形象

Ⅴ.写景诗

1.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①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注】①巃嵷( l óng s 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 B (2)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 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 B 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 B 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 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 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 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 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 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 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一、答题基本方法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一、表达技巧分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①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②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对比反衬、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A、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以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景物或事物),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诗人把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无限美的享受。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则借蝉“居高食洁”的形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感慨。 例: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

最新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 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考现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高考现代诗歌赏析专题 训练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 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 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 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 二、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 《矛盾常伴心中》 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 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如今,心内太复杂, 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 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夜晚的棉被多么诱人, 始终最爱静夜时的沉思。 目光受到作业的牵绊; 何时才能做完这该做的作业?或许面对老师的眼神时, 会多一些欣慰吧! 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 2、请按“,牵住向往的心”的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 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 我的感想: 我想说的: 三、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1、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 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4、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 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四、阅读《“代沟”上握手》(辛迪),完成题目: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1、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2、这首诗写了隔代之间亲切对话的情景,诗中那个词语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 3、“青春的梦想”和“我们心上的驼铃”分别指什么?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5、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

诗歌鉴赏专题讲解

诗歌鉴赏解题指导 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主要的问题是:①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②鉴赏的思维过程不合理;③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④不会就诗论诗;⑤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 ⑥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诗歌内容 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 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

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诗人风格 关于诗人的创作风格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迅速弄清熟悉的诗人所写的这首自己不熟悉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里列举一些诗人的创作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艳丽);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苏轼的旷达豪迈;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注意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自然,生动活泼。 (2)平淡,朴素自然。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瞧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她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甚:为什么。云山:田园。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A、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与规划。 D、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就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注】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金虎署,刑部。玄经,指道教经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 A.首联以反诘语气起句,突兀而起,写诗人在刑部履职名声卓然,次句转接而出,叙写自己却被外放邢州,蕴含着无限感慨。 B.颔联以“折腰”“白眼”两词描摹了官场生态,道出官场之丑恶,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人情淡薄,这就是诗人无法忍受的。

诗歌鉴赏专题[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它有四言、五言、七言。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单调只有一段。词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是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绝句(又叫截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新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 ⑤题目·词牌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古诗题材面面观 1、山水田园诗 (1)代表人物:陶渊明(东晋)、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王维、孟浩然(唐代)。 (2)情感:热爱自然;对宁静、淡泊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 (3)常见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1.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诗词鉴赏考察情感的五种基本题型及答题方法

在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6套试题将“诗歌鉴赏”考查焦点对准了“情感”。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似乎显示了命题者已从浅表的技巧鉴赏又回归到内在的品质鉴赏;当然,也暗合了高中生的学习和阅读规律,毕竟诗歌鉴赏重在理解感悟。这16套试题中诗歌的情感,既有壮志难酬的愤激悲伤,也有羁旅漂泊的愁思孤独;既有空闺寂寞的相思之苦,也有好友惜别的难舍难分;既有玩赏山林的游览之乐,也有归隐田园的随遣而安,真可谓“人生百味皆入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细斟慢品的同时,这16套试题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就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来谈谈考查情感的设题模式及答题要领。 一、“情感概括”式提问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古典诗歌中多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 “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 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例1、2010年全国Ⅱ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题思路:“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就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 参考答案: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高分支招:揣摩核心意向的冷暖色调,结合表露情感的词句进行“定向”概括。 二、情感的“自主探究”式提问 随着新课标高考的闪亮登场,“探究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作品阅读部分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歌鉴赏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往往选取一些内涵相对蕴藉、情感较为丰富、主旨较为多元的诗歌来设题考查。做好这种类型的试题,除了情感归纳概括所需的四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考生结合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如托物言志等),再围绕诗歌的“意象选用”、“遣词造句”、“典故寓意”以及“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入探究,来发掘作品中相对蕴藉婉曲的情感。 例2、2010年北京卷第1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考生在初中时都已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对李白那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激都有较深刻的体会,而这首诗恰是和《行路难》同一时期的作品。再结合本诗,无论是“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还是”荣华东流水”,都很容易看出诗人前途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梧

情感类练习题汇编及答案诗歌练习题

高考诗词鉴赏之一情感类练习题汇编及答案 一、2016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二、(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

诗歌鉴赏专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题 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目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词中又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被贬官前后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指贬谪之地。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③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问题A 、用诗中词语填空首联说自己谪居在____________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____________了。 B 、简答颔联说自己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掉念而已。接下去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如何读诗歌 1、读标题:辨类别,找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情感) 2、看作者:联想其他诗歌、风格 3、找意象:相关联想,翻译诗歌:课下注释、找意象,扩展意象前面的修饰语、适当调整 顺序,运用想象,连词成句。 4、猜情感:勾出表示心情、情感、思想的词语。 5、看注释:根据背景猜测相关情感。 6、审题定类型: 7、答题想方法: 了解诗歌的几大大题型 1、描绘画面 2、情感哲理 3、名句赏析 题型一:描绘画面 提问方式与答题格式: 1、诗歌中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点:2字、4字词语概括。 2、诗歌中一、二句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a、优美地翻译诗歌;b、2字、4字词语概括氛 围、特点。(优美地翻译诗歌:在意象前面加修饰语,调整语序,合理联想。)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问: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的画面。 译文: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语文诗歌情感题解题技巧及例题分析

语文诗歌情感题解题技巧及例题分析 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是高考中的极高频考点 所以,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情感类型及其规范表述,同时还要把握这类题型 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思路。【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句、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幺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解题技巧】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探究一首诗的情 感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题干,当然最主要的 还是诗歌本身。01标题乃是诗歌情感的风向标【突出关键字标题】古诗词中有大量即事作品,所涉事情常常在文题中体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态度也由此可以推知。所以在回答思想情感类题型时应首先看清题目是否有 助于答题。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 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解析】这首诗的题目月圆二字对解读诗歌的情感大有帮助。因为中国人最看重月亮,最讲究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佳节倍思亲,月圆人不圆是旅居在外的游子最大的心头之痛,本诗中的杜甫即是如此。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 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 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就表达了出来。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语言篇 铜仁一中 高三备课组 审核人 一、考纲分析: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诗词作品,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 (2)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往往过多的重视老师们讲的方法、技巧等,形而上学地学习古诗文,而真正对诗词最根本的文本内容感知感悟力比较弱,往往只依靠拆字的原始办法。 (3)现在学生少经苦难,往往感情淡薄,情商比较低,不加引导,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4)对古诗词,尤其是古诗文的答案语言组织,缺乏系统的模板和标准的答题语言作为支撑。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素材积累: 语言风格类型类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