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都瓦古奴其

都瓦古奴其

都瓦古奴其

都瓦古奴其:

安拉洪麦应那,耐斯特ei奴克,我呢斯特呃费入克,我奴呃米卢比克,我呢特万可录,啊来克,我奴斯你,啊来克里海热,耐是苦入可,我俩耐kei飞入克,耐哈来吾,我耐其入苦,蛮也福祝入开,阿啦混麦印牙开耐阿不度,我来开,怒算里,我耐斯住度,我以来开,奈斯啊,我耐哈飞度,我耐热主,热哈麦特克,我呢和沙啊咱白克,应那啊咱白克,比里空发rei,穆里黑给。

注:“威特热”拜即夜间拜,应在“伙福单”拜后到凌晨“班达”邦克念之前这个时间段内礼。共三拜,前两拜做法与所有的礼拜都相同。第三拜念完“苏勒”之后,念“安拉乎哎开拜热”同时抬手(就像刚入拜时那样抬手),然后念以上都瓦(古奴其)。中国穆斯林习惯上把“威特热”拜紧接着“伙福单”拜礼毕。

奴隶制与封建制区别

奴隶制与封建制区别 奴隶制在全世界的古文化历史中都有出现,最典型的是古罗马帝国,而封建制在我国出现在奴隶制之后。下面是分享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以中西同时期的法律为切入点 众所周知,中国奴隶制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到了春秋时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是封建制形成时期,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社会国家,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消失.中国是在“手无寸铁”地进入了奴隶社会,西方是在铜器大量使用的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而西方(或称西欧)的奴隶制远比中国的要晚,希腊奴隶城邦国家雅典才产生于公元前800年,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则产生于公元前600年.而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后逐渐在西欧建立起来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奴隶时期早且长,封建时期长,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个庞大的言语工程…. (一) 划分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的依据,主要是看法建立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什么样的阶级意志,中国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夏商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主的“国家所有制”经济体制,对国王私人所有的土地制等存而不论(长期存在,并发挥不小作用),反映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法律;而封建制法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是实现这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学术上有一个争议,说中国的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是在秦汉之前,秦汉时及其后的朝代叫帝国制也可以叫高度集权制叫郡县制也可以,反正就是叫封建制不合适的的说法,但在这里只是狭义的封建制度(亦即是分封制)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封邦建国,封地的诸侯对于封地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决定权,成为国中之国,对于周天子只有帮助打仗和纳贡的义务,分封也是集权,但是权利是集中到以国王为核心众多诸侯手中,而不是国王一个人,这是一种贵族共有天下的制度.这与欧洲早期的希腊城邦贵族政体以及后期的西欧领主国家都有相似地方,贵族政治、列国分立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周代的整体类似西欧封建制时期,但西周政治同时有希腊城邦时代的特点(贵族政治),只是规模比西欧封建制国家和希腊城邦制国家都要大的多,西欧中世纪的那种政治状态是传统社会的一种具体形式(由日耳曼社会发展而来),大大小小的君主受封后各自为政,“坐寇”性质统治集团的规模和控制的地域较小,而且统治集团内部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松散涣散,国王对于封建诸侯的控制力非常有限,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这种具体形式可以称作“狭义的封建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封建”一词引申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引申是需要建立在西周封建论的基础之上的).引申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包括了封建领主制(即本来意义上的封建制)和封建地主制两种社会形态,这样就更好的解释了所谓广义和狭义的封建制,于此,我们不免慨叹,汉字意思的深邃和中国历史的的丰富,汉字和拉丁文的丰富内涵,做人助学观念都要严谨啊,望文生义要不得,但中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习题全北京大学精品课

一、先秦文学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思考题: 一、《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二、《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思考题: 一、《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二、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叙事文 思考题: 一、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二、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第四章说理文 思考题: 一、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二、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四、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二、秦汉文学 第一章汉赋 思考题: 1.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汉代散文 思考题:

1.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2.《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汉乐府诗 思考题: 1.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第四章汉代的五言诗 思考题: 1.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古罗马奴隶制时期经济史探究

古罗马奴隶制时期经济史探究 杨脉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0715 摘要:古罗马奴隶时代是意大利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巅峰。同时,古罗马社会是最后一个奴隶制社会,对奴隶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罗马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生产都与奴隶制息息相关,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贸易。对奴隶制的形成方式、运行机制、矛盾分析以及奴隶制对社会发生的反作用,有助于对古罗马奴隶时代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根据这样的分析,对整个绵延几百年的古罗马奴隶时代的兴衰的解释也迎刃而解。 关键词:古罗马;奴隶制;剥削;农业 一、古罗马奴隶制时期的兴起与繁荣 (一)时代概况 这个时期一共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王政时代(前753-前510)、共和时代(前509-前30)和帝国时代(前27-476)。中心地区是意大利,地理范围包括了意大利半岛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岛。罗马则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有着较优越的气候条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山区草地也适于畜牧,西西里是古代著名的粮仓。良港很少,岛屿不多,海岸线平直,航海条件不如希腊。在种族方面,主要是印欧人,特别是居住在中部的拉丁人。还有萨宾人、埃魁人、伏尔西人等。公元前8世纪,依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他们的文明程度高于原来的意大利居民。 (二)古罗马奴隶制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度 1、回溯 早在远古时期,古罗马是一个农业氏族公社,各个氏族和家族根据使用权得到一块份地。在这个时期,份地就成了后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 2、当期 2.1对内 王政时代,罗马土地所有制形式已经开始由公有制转向私有制。同时,这个朝代对外进行扩张,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徐向昱)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识,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能力。同时,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向心力。 本课程除了指定的文学史教材外,还会要求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在课外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common sen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ficiently, grasp the main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classic writer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broad cultural perspective,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spiritual charm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patriotism.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extbooks, this course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outside clas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and cultural literacy. - 9 -

第二章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一管理的理论流派 某大学管理学教授在讲授古典管理理论时,竭力推崇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历史功勋,鼓吹泰勒所主张的“有必要用严密的科学知识代替老的单凭经验或个人知识行事”的观点,并且宣传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后来,在介绍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时,这位教授又强调企业管理学要从实际经验出发,而不应该从一般原则出发来进行管理和研究。他还说,E.戴尔(Ernest Dale)在其著作中故意不用“原则”一词,断然反对有任何关于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 在介绍权变理论学派的观点时,这位教授又鼓吹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不少学生却认为这位教授的讲课前后矛盾,胸无定见,要求教授予以解答。教授却笑而不答,反倒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资料来源《管理的理论流派》 问题: 1.你是否认为教授的上述观点时前后矛盾的?为什么? 2.在企业管理中,有无可能将管理原理原则与实践正确结合起来? 3.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案例二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时,古罗马的士兵要在庄严的仪式中宣誓,保证永不背离规范,服从上级指挥,为皇帝和帝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队伍金光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在危险的时刻抛弃神圣的金鹰徽既是邪恶的又是可鄙的。某种更有实质内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强了这种力量来源于想象的动机,在指定的服役期满之后享有固定的军饷、不定期的赏赐以及一定的酬报等减轻了军队生活的困苦程度;当然,另一方面,由于懦怯或不服从命令而企图逃避最严厉的处罚,那也是办不到的。军团百人队队长有权用拳打作惩罚,司令官则有权处决死刑。古罗马军队的一句最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这样的值得夸奖的做法使古罗马军团的勇猛得到一定程度的顺服和坚定,凭野蛮人一时的冲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西方,这种管理方法终于总结为一句格言:“胡萝卜加大棒”。拿破仑说得更形象:“我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在东方,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等等说法。又说:“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使然也。”“爱设于先,威严在后,不可反是也。”孙子兵法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总之是一句话:“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案例三联合邮包服务公司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佣了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其他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地效率从事工作。UPS的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运货、暂停和取货的活动都设立了标准。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 第一节古代希腊 一、知识教学点:1.爱琴文明2.斯巴达和雅典3.全盛时期的雅 典4.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5.希腊城邦的衰落6.亚历山大帝国 二、能力训练点: 1、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三、德育渗透点:亚历山大东侵带来正反两方面后果。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 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五、主要过程: (一):爱琴文明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欧洲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希腊半岛山峦起伏,海岸曲折,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希腊早期文明一爱琴文明就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来又以迈锡尼为中心。爱琴文明历时约800年,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但是接着,一批相对落后的部落从北方进入希腊南部,城邦被毁,爱琴文明没落了。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①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斯巴达、雅典代表着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 ②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雅典是近海国家,海上交通便利,经济以工商为主,文化学术发达,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尚武,注重军事训练,由少数奴隶主贵族专政。 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历史与中山大学的历史同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广东大学即设有“中国文学部”,“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文学部”的主干课程。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中国文学部”也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从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设立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课程,前辈学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艺术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研究等,都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季思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还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戏曲史研究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教学师资,此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进修教师和学生到本校学习戏曲史。他主编的《全元戏曲》(12卷)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黄天骥、吴国钦、欧阳光、康保成、罗斯宁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少有的戏曲研究与教学群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本课程初期以中国文学批评史驰名,国内最早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作者陈中凡先生即在1925-1926年间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即是与课程教学同步编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版,至今仍是相当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60年代,黄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这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间仅有的两种批评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和古代词论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影响颇大。本课程方向目前在编在岗的教授三名,课程负责人吴承学教授是全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誉为国内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孙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国古代文论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教师在解放后各个时期都站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编、容庚、吴重翰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大学教材公开出版,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几十年风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在世纪之交,黄天骥教授作为分卷主编参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响最大的教材。(本系欧阳光、董上德老师也参加编撰) 本课程以坚固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本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全国重点学科,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长期而精心的课程建设,我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在2000年广东省优秀课程的评审中,本课程成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学省级优秀(A级)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从“文科基地建设”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改革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建立并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依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时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加上一门《中国文学批评史》,共5门专业基础课,再配以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及创作实践课,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论”四大研究系列课程和“创作实践系列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新体系。在基本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专题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体系既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知识网络,又以一些研究型、专题型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赋予传统课程以当代意义。 “专家”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 “专著”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学》、《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专史”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古代诗词发凡》、《唐名家诗导读》、《宋名家诗导读》、《唐宋名家词导读》、《晚明小品研究》、《中国戏曲史》、《古代小说史》、《傩戏艺术源流》等; “专论”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诗词理论》、《唐宋词学研究》、《唐诗研究》、《词史专题研究》、《文言小说研究》、《宋元诗社与书会研究》、《戏曲文化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等。 “创作实践课”的课程有——《诗词创作》、《散曲创作与鉴赏》、《诗词创作大赛》、《戏曲观摩与话剧创作》等。

在历史上,有过几种代表性的汉兵,依次为汉军、晋军、唐军、宋军、明军

在历史上,有过几种代表性的汉兵,依次为汉军、晋军、唐军、宋军、明军。他们的人种因素变化不大,只是隶属的朝代不同。 从各自对手的分析,他们的对手全部是游牧民族。而在几千年间,游牧民族的装备、战术、素质没有大的变化,这就为我们评价历史上抵抗他们的汉人部队提供了条件。 以上几种汉兵战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中最强应属东西两汉的汉军,他们的装备是最差的,后勤是最差的,战斗环境是最差的,但他们的战绩却是最好的。想一想,在他们那个时代,还在大面积用“戈”这种武器,骑兵骑马是没有脚蹬子的,还得常常深入大漠上千里追击匈奴游击队。没有现代侦察卫星,他们完全接近于跟着感觉走,而这上千里行程完全是在自己根本不熟悉的地方。作战环境恶劣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动不动就是数万数十万的出征“反恐”,人少了不行,马上叫匈奴包了饺子吃掉,人数多了后勤就让人挠头啊,我不知道为什么历史记载里没出现后勤方面的具体介绍,难道军团里全是战士吗?既然历史没有详述,那就证明这些出征根本就没把后勤当回事,我的老天爷,可见当时的汉军生存能力有多强! 再说战斗力,古往今来,除了盛唐时代的唐军,就数汉军对游牧民族的战绩最佳。匈奴有多厉害,看看匈奴的西征就知道,整个中亚和欧洲都在颤抖。人们老在津津乐道什么汉军曾经歼灭过一只古罗马军团,好象古罗马军团有多强,这些人恐怕是看多了《角斗士》和《埃及艳后》,想起古罗马战士那一身肌肉就哆嗦。我呸!你以为汉代人都和现代人一样不用多少身体劳动就能生存。那个时代不讲究什么科技文化(至少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是如此),崇尚的就是力量和强壮。因此,汉军士兵在身体上的强壮健硕和行为上的膘悍蛮勇是肯定的,而且应该是大大强于普通古罗马士兵。至于个头,那纯粹是用来作秀的,个头高矮和战斗能力无关。 汉代以后,历经战乱,汉兵素质有所下降,但仍有闪光点。比如晋军,淝水一役,以少许精锐兵力便击败前秦红得发紫的80万大军。前秦兵大部分以异族士兵为主,为前秦统一北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只军队,被晋军以吹灰之力就击败了。晋军虽然排不上名次,但至少没给汉兵丢脸。 到唐代,唐军中虽然有大量有色人种,但仍然以汉兵为主。打过不少与突厥的大仗,虽然胜多负少,战绩也很辉煌,可还是不能和汉军相比。为什么?因为盛唐时代和汉中期是不一样的,国力相差是几何级数,唐军获得战争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精良的装备和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现在的霉菌。大家比较一下汉唐两朝的军人服装,汉兵穿得寒酸透顶,唐兵穿得豪华奢侈,这是不能比的。所以当唐国力下降时这一弊端就显露无疑,安史之乱就是佐证。在实质性的军事素质上,唐兵经过训练仍然十分精锐强悍。其末期虽然民生异常凋敝,但正规军在以少数兵力对付庞大的黄巢义军时,仍然能屡屡获胜,并轻易守住了很多大城市。 最后,可能大家会说宋兵是最弱的了,抗不住辽兵,抗不住金兵,抗不住元兵,连义军都对付不了,好象真是差到极点了。但是我要硬着头皮说句心里话,宋军不行,宋兵可并不差啊,在汉兵排行榜上,甚至可以排第二位。宋朝不利于军事发展的问题是很多的,政治腐败、文弱吃香、外侮内乱,哪一个都是亡国之象。宋军不但要急急忙忙“安内”,搞到半路上接到通知后又要急急忙忙跑去“攘外”,一来二去,两边都搞不定是经常的。损失的兵力又巨大,只好拼命扩军,搞出个“百万大军”,其实那些新兵只有一腔热血,战斗力基本等于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是宋军,有的被外敌歼灭,有的被义军放血,有的却节节胜利,打完义军还能打败外军,气壮山河欲直捣黄龙。不说是因为“XX”将领的功劳,从实质上,充分证明宋兵仍然是有能力战胜这一切的。他们的武器研制有水平但未大规模装备,他们有优秀的人员素质却得不到正规良好的训练,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但常常被“中央”克扣粮饷不能兑现,这仗还能怎么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抵抗

古罗马法发达之成因

古罗马法发达之成因 古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虽然古罗马法早已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东西,但古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罗马法律的大部分内容却逾千古而犹存,至今仍为我们所适用。正如一位学者所述:“罗马法,死法了,失其强制力者矣;今亡学者何乃研究不懈耶?曰,罗马法影响于现代各国法例最大,且其原理有条不紊,凡各题多能适应社会之背影,向有合理之演进,故各国法科皆以罗马法为必修之课程。”①可见罗马法不仅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世界人的文化遗产。 谈及古罗马法主要是从公元前五世纪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十二表法》开始,到查士丁尼主持编撰的《国法大全》为止这一时期的法律。在这一时期古罗马法经历了诞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民法法系,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私有制以及以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做了详尽的规定,因此为后世关于商品经济的立法起到了指导和借鉴的意义,比如《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采用了大量古罗马法律中的概念、原则和制度。正如德国法学家耶林所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就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② 罗马法从其产生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何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奴隶制社会会出现如此发达之法律,缘何其能跨越时空限制,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与古代罗马社会的政治模式,罗马的扩张需要对殖民地区的管理、古罗马繁荣的商品经济,古罗马社会结构、古罗马法律教育的兴起,职业法学家阶层的形成及罗马统治者对于法律的重视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将从上述五个方面论述古罗马法律文明高度发达在发生学上的原故。 一、古罗马社会特殊的政治模式—共和制的民主化是罗马法发达的基础性因素。 笔者注意到在谈论古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时,多数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古罗马法发达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从中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宽松的政治环境,没有统治者在制度上的允许,这一前提条件,商品经济不可能得到持续的繁荣与发展。比如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宋朝也曾出现过短暂的经济繁荣,但最终并未导致宋代法律的繁荣,更未超越前朝唐代的法律。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来均为中央集权制国家属于典型的权力型社会。作为权力型社会是排斥财力型社会的,因为社会成员财力的过度积累便可能会由财力转变为权力,如统治者妨碍财力向权力过渡,则财力有可能谋求武力解决这一过渡,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直遵循重农抑商的政策,除非在特殊条件下,才会暂时放松对抑商控制,但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公有制的限制商业的发展不可能对统治构成威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便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配套,有什么样的法律制度便会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存在,因此政治制度的类型对于一国法律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罗马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对外扩张史,更是一部平民和贵族不断进行斗争的历史。对外扩张需要组建强大的军队,而承担军事义务的又主要是平民。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既无土地又无权力,围绕土地和权力的问题,平民与贵族进行了长达二三百年的斗争,不断迫使贵族让步,在这个过程中罗马的共和体制亦不断得到改革、发展与完善。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获得了选举平民保护官,组成平民会议对国家重大问题决议的权力,因此在罗马初步形成了贵族政治与平民政治相互制衡的二元政治结构。这种二元政治结构为以后罗马法的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罗马共和制。在共和政体内民众享有广泛的参政议政权,但由于民众的决议权

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罗马法的概念,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讲述“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一目,主要是要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变化。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成文法诞生的背景。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公民内部平民和贵族的界限严格,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非常尖锐。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因此,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开展起来,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二,介绍《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实施的结果。《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建议引导学生与古代罗马历史演变相结合,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背景,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十二铜表法》开启了罗马制定、完善成文法的传统。第三,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及作用。作为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一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帝国的发展需要一部适用于罗马统治方位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建议教师讲清下列问题。第一,帝国的建立。引用《罗马扩张示意图》,了解罗马帝国对周边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及广阔的疆域。在征服过程中,帝国内显现出的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第二,万民法的诞生。突出理解制定万民法的背景、内容和适用范围。利用多媒体介绍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和设立海外行省的情况,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出现的必然和必要性。重视引导师学生阅读和分析补充的史料,使学生理解罗马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第三,罗马法系最终完成。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在整个内容的分析中,进一步体会罗马法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维系统治影响后代”一目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从两个层面分析,即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和肯定对罗马帝国的维系作用,认识它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分析万民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罗马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巨大作用。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他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还可以将拿破仑《民法典》的有关内容与罗马法主要内容加以对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立法的影响。并要通过补充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人权宣言》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罗马法在反封建斗争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中国的有关法律文献等。 在本课的总结中,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关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分为形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在适用范围的变化上);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法律体系更为完备)。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备、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珍贵遗产。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邮箱:sjjxk@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14504187.html,,附件4《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记录表》各部门自行记录留存待检查。联系电话: 62158062。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课程编号:093102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所有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对这几千年文学发展变化之线索的梳理、描述,以及对于其中规律性问题的初步探讨。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本教程打破以往的惯例,尝试将其穿插、组编到一起,以利于实际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性把握。 2、教学目标和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文学篇目的学习,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对古代文学现象的思考深度,为继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各种文体、文

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兴起与发展变化,同时还包括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内容,重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名篇,领会其艺术精髓。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言先秦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三章两汉辞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诗歌第二章正始诗歌第三章两晋诗歌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坛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文体、文学思潮的演变、主要作家的艺术成就以及名篇的学习等。 难点:掌握各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等。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对非重点的一般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简要列出提纲及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弥补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缺憾。 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力求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活力和现代性。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战争油画

古代冷兵器战争油画 2007-05-16 16:49 《古罗马军团战士》作者:克雷斯.柯尼伍德 这幅画描绘大约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第14军团的骑兵和步兵战士的形象。 《战车赛》作者:亚历山大.沃.瓦格纳(1838-1919) 这幅作品绘于1876年,展现公元81年,古罗马时期在马克西姆斯大竞技场举行的由奴隶驾驶的战车比赛的场景,胜利者的奖赏是生存和自由。画家将观赏者带到比赛最为惊险的位置,迎着烈马的赛道中央,俩位领先的赛手驾驶着几乎脱缰的战马狂奔而来,在他们的后面,飞扬的尘土中,一群战车紧追不舍。赛场上的紧张激烈和观众的狂热气氛被完美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的淋漓尽致。原画保存于英国曼彻斯特艺 术收藏馆。 《奥丁之子》作者:克雷斯.柯尼伍德 这幅画描绘公元890年,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维京海盗,自称为战神奥丁之子,正在准备掠夺 英格兰沿海地区。 欧洲黑暗中世纪的一大乱源---维京海盗。大约1000多年前,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国)的住民以海盗、抢劫者的姿态出现在欧洲历史舞台。“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语言中就是旅行和掠夺的含义。从大约公元780年第一伙海盗出海抢劫开始,维京人成群结伙地对欧洲各国沿岸的骚扰和掠夺一直持续了大约300年的时间,他们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的恶梦,诸国不胜其害,只能通过不断交纳赎金、保护

费的办法来免一时之灾。这种混乱的状况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和强盗们由抢劫而纷纷发家致富以后才逐渐得到遏止,维京人慢慢放弃了从拳头上讨生活的习惯,最终融入欧洲的正常次序。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多数都有这种“黑社会”背景,但西方往往以此为荣,今天到北欧旅行,随处可见以“维京”为招牌的酒店、街道、城市,他们对自己的海盗祖先非但毫不讳言,反而推崇有加。 《班诺克本战役》作者:马克.洽瑞姆 这是一幅苏格兰独立战争题材的绘画,描绘公元1314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二世的军队和苏格兰王罗伯特的军队在苏格兰班诺克本的斯特灵城堡外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美国电影《勇敢的心》即是取材于 这段历史时期。 班诺克本之役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胜利不仅为苏格兰赢得了独立,还保住了它的主权完整。 苏格兰的领袖罗伯特·布鲁斯最初效忠于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后来和其他苏格兰的领袖人物一起加入了为争取苏格兰主权独立的斗争。1299年,罗伯特被爱德华一世任命为四摄政王之一。1306年他自立为苏格兰王,并于3月27日接受加冕。1307年他被爱德华的军队打败,逃到了苏格兰的高地地区。他的土 地被没收,他和他的同伴们被逐出教会。 1307年春他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卡里克地区,又在年底打败了英格兰人。1307年爱德华一世去世后,罗伯特陆续收复了除斯特灵之外苏格兰的全部领土。在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罗伯特率领区区三万人在通往斯特灵的路上伏击英格兰军队,并大胜号称有十万之众的英格兰军队。关于该战役的细节,人们有颇多争议。多数人的观点是,爱德华二世见罗伯特一方的阵地防卫严密,决定改变行军方向,却陷入了一个由沼泽湖泊构成的狭长地带。罗伯特发现这一点后,带领军队从山上冲向英格兰军队。由于地方狭小,英格兰军队无法动作,溃不成军,四散奔逃。爱德华二世在一小队军队的保卫下狼狈逃走。 自这次战役后一直到1923年签订停战协议,苏格兰人一直不断侵入英格兰。1327年爱德华三世继位时,由于苏格兰人入侵英格兰的北部,两国又重开战端。直到1328年两国签订北安普顿协议,承认苏格兰独 立和罗伯特为苏格兰的国王,战争才结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解读 -------------------------------------------------------------------------------- 【作者】刘伟生 【内容提要】 对古代文学课程的解读既要考虑专业的背景,也要将其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里。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与价值应从情与理两方面来理解。对古代文学史的处理要有分段意识与分体意识。古代文学的教学要遵循四结合的原则,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与处理要以课程本身的需要为旨归。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材;四结合 所谓课程,纵向的解释当指功课的进程,《朱子全书·学六》便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横向的理解则关涉到不同的范围,通常指

一门具体功课,大而言之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小而言之,则可以指每一门具体功课的内部构成。一般来说教育学的专家和教育工作的管理者们对宏观的课程思考较多,上课的老师则更多的关注自己所教的课程,所以两者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对课程内涵作更为深入的理解,当然更有利于各人所从事课程的具体实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老师,同样需要借鉴相关的课程理论,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这一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科地位 对课程的思考,首先要明了的是该课程在所教专业的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最简洁然而也最空洞的说法是: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

业的基础课程(或说“核心课程”)。这种专业背景的解读,其实也应该从纵横两个角度来进行。横的角度是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类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是与语言类课程相对而存在的,纵的理解一则要考察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二则要了解自上个世纪初期以来语文学科的设置情况以及人们对“语文”二字理解的历程。因为就课程本身而言,古代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活水,而现当代文学又是古代文学实际的出发点与归宿(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只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现在);就学习的进程来说,从学前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或重言语,或重文章,或重文学与专门的语言科学,侧重不一,但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截然分开。现代文学的大师鲁、郭、茅们的古典文学修养是很好的例证,时下的学术史研究与现当代文学的返祖研究现象,以及前几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也颇能说明这些问题。 其实对于古代文学这种传统的人文学科而言,光有上面所讲的这种专业背景的解读还是远远不够的。钱穆说:“一民族文字文学之成绩,每与其民族之文化造诣,如影随 形,不啻一体之两面。……欲论中国民族传

古罗马历史年表

古罗马年表 1 前8世纪至前6世纪 2 前3世纪 3 前2世纪 4 前1世纪 5 1世纪 6 2世纪 7 3世纪 8 4世纪 古罗马年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古罗马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从古罗马建立至拜占庭帝国最后试图收复罗马。 前8世纪至前6世纪 前753年-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罗马市,标志罗马王政时代的开始(前509年结束),罗穆卢斯成为第一任国王。 前753年/前715年-国王罗穆卢斯在位。 前715年/前673年-国王努玛〃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在位,创建了元老院和祭司团。 前672年/前641年-国王托-(里斯)-〃奥斯蒂吕斯(Tullus Hostilius)在位。 前641年/前616年-国王安库斯〃玛尔提乌斯(Ancus Marcius)在位。 前616年/前575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布里斯库(Lucius Tarquinius Priscus)在位。 前575年/前535年-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Servius Tullius)在位。前535年/前509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在位。 前509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被驱逐,罗马共和国建立(前27年结束)。 前3世纪 前283年-击败埃特鲁斯坎和柏依人于瓦迪莫湖之战 前280年/前275年-与伊壁鲁斯国王皮洛士的战争。 前267年-财务官的人数从4升至6人。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对抗迦太基,战事主要在西西里岛及附近海域进行。 前242年-创立裁判官(praetor)。 前241年-罗马和迦太基签定和约。西西里为罗马所有。并且迦太基割让“西西里与意大利之间的岛屿”,不包括撒丁岛和科西嘉岛。迦太基赔偿罗马3200他连特。 前238年-佣兵战争中的迦太基形势危急。罗马接受迦太基的撒丁岛守军于去年提出的投降要求,进占撒丁岛。 前237年-迦太基胜利结束佣兵战争。要求罗马归还撒丁岛。罗马以武力威胁。精疲力尽的迦太基被迫屈服。罗马正式吞并撒丁岛和科西嘉岛。 前227年-财务官的人数从6升至8人;大法官人数从2升至4人。初次设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