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为改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快速、稳定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针对该地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状况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西岸,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镇,南至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包括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米脂、榆阳、延川、延长、宜川、黄龙、宝塔等13个县(区)、95个乡镇、2362个行政村,总人口112.7万人。该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育滞后,人均耕地不足1亩。“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仍有31.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7.8%。

陕北洛河峡谷地带包括延安市甘泉、富县、洛川、黄陵4县20个乡镇、323个行政村,19.3万人。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缓慢。“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4.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2.3%。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住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统筹兼顾、体现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4 坚持资源整合,联合共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实施范围及目标任务

(一)实施范围。

1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95个乡镇)。

府谷县6个乡镇:府谷镇、孤山镇、黄甫镇、麻镇、清水镇、武家庄镇;

神木县4个乡镇:贺川镇、马镇、万镇、沙峁镇;

佳县13个乡镇:朱家坬镇、佳芦镇、木头峪乡、坑镇、螅镇、店镇、大佛寺乡、康家港乡、通镇、刘国具乡、朱官寨镇、金明寺乡、乌镇;

吴堡县4个乡镇:岔上镇、寇家塬镇、郭家沟乡、宋家川镇;

绥德县4个乡镇:枣林坪镇、义合镇、定仙焉镇、吉镇;

清涧县5个乡镇:玉家河镇、高杰村镇、双庙河乡、解家沟镇、石盘乡;

米脂县7个乡镇:印斗镇、银州镇、石沟镇、桃镇、杨家沟镇、桥河岔乡、沙店镇;

榆阳区8个乡镇:古塔镇、大河塔镇、镇川镇、麻黄梁镇、鱼河镇、青云镇、清泉镇、鱼河峁镇;

延川县10个乡镇:延川镇、永坪镇、贾家坪镇、禹居镇、文安驿镇、马家河乡、杨家圪坮镇、延水关镇、土岗乡、关庄镇;

延长县9个乡镇:郑庄镇、郭旗乡、黑家堡镇、七里村镇、安沟乡、张家滩镇、交口镇、雷赤镇、罗子山镇;

宜川县9个乡镇:丹州镇、交里乡、秋林镇、牛家佃乡、云岩镇、阁楼镇、壶口镇、英旺乡、集义镇;

黄龙县7个乡镇:石堡镇、三岔乡、界头庙镇、白马滩镇、圪台乡、瓦子街镇、崾先乡;

宝塔区9个乡镇:蟠龙镇、梁村乡、姚店镇、冯庄乡、青化砭镇、甘谷驿镇、南泥湾镇、麻洞川乡、临镇。

2 洛河峡谷地带(20个乡镇)。

甘泉县6个乡镇:桥镇、下寺湾镇、石门乡、城关镇、劳山乡、道镇;

富县5个乡镇:茶坊镇、牛武镇、张村驿镇、直罗镇、张家湾镇;

洛川县5个乡镇:凤栖镇、永乡、交口河镇、杨舒乡、朱牛乡;

黄陵县4个乡镇:桥山镇、店头镇、双龙镇、阿党镇。

(二)搬迁任务。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2011-2020年计划搬迁安置4.95万户19 83万人,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安置11.9万人,平均每年搬迁2.38万人,榆林市每年搬迁1.43万人,延安市每年搬迁0.95万人。

1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

2011-2020年规划搬迁4.25万户17.03万人,其中榆林市11.94万人,延安市5.09万人。“十二五”期间共搬迁10.22万人,其中府谷县1.32万人、神木县0.48万人、佳县1.86万人、吴堡县0.54万人、绥德县0.48万人、清涧县0.9万人、米脂县0.96万人、榆阳区0.62万人、延川县0.66万人、延长县1.08万人、宜川县0.38万人、黄龙县0.33万人、宝塔区0.6万人。

2 洛河峡谷地带。

2011-2020年规划搬迁0.7万户2.8万人,“十二五”期间共搬迁1 68万人, 其中甘泉县0.48万人、富县0.43万人、洛川县0.24万人、黄陵县0.53万人。

(三)具体目标。

通过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努力实现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提高的目标。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二是每个中心村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红枣主产区人均红枣种植面积达到2亩以上,农场安置的群众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2亩,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户均1 5—2亩高标准设施大棚,果区户均2亩以上果园,工业园区和进城落户群众做到有业安置。三是安置区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当地城镇水平。四是搬迁户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均等化。五是项目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稳步提高。六是搬迁户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工业园区和城镇的群众收入达到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搬迁到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农场或农业园区群众的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四、安置方式

(一)进城落户定居及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安置。

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落户定居,结合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在城镇或工业园集中居住。10年计划安置7.64万人,占安置总数的38.6%。

(二)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集中安置。

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沿公路或川道地区的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10年计划安置8.95万人,占安置总数的45.1%。

(三)农场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安置。

以国有农场和规划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置换土地权属,建设城镇化移民新区。十年计划安置1.81万人,占安置总数的9.1%。

(四)旅游景区集中安置。

结合宜川壶口瀑布、神木西津寺、佳县白云山道观和清涧袁家沟、宝塔区南泥湾等旅游景区建设,集中安置搬迁户。10年计划安置0.83万人,占安置总数的4.2%。

(五)五保户安置。

农村五保对象不再重新建房,统一纳入民政集中供养机构安置。10年计划安置0 6万人,占安置总数的3%。

五、建设内容

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6部分,各项目建设标准按相关行业标准执行。

(一)房屋建设项目。

房屋建设项目包括在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农场、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建设房屋。搬迁安置规模在100户以上的属于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于分散安置。移民搬迁应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以集中安置为主,对分散安置从严审批,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原则上按2000人以上规模建设。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巷道硬化、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新能源等。

(三)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

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包括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环境整治、学校、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活动广场、阵地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等。

(四)产业开发项目。

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项目扶持、良种良法引进、技术推广、市场体系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等。

(五)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

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及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

(六)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村庄绿化、退耕还林(草)工程等。

六、投资概算及补助标准

(一)投资概算。

规划概算总投资107.5亿元,其中房屋建设项目投资55.7亿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等项目投资51.8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64.51亿元,其中房屋建设项目投资33.44亿元,占51.8%,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项目投资31.07亿元,占48.2%。

(二)补助标准。

1 集中安置点住房按每户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类型建设,搬迁户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定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费用。省级财政每户补助1.5万元,市、县财政补助1.5万元,其余资金通过整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试点、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2 经审核批准,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超出面积费用由搬迁户负担,最大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

3 分散安置搬迁户的建房资金,财政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省上承担50%,市、县承担50%。

4 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面积控制在30-50平方米,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

5 搬迁安置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原则上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不再重复建房。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建设任务重,要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项目规划和实施。省上成立的陕北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和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

重大问题,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指导。市、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搬迁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搬迁任务。要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的原则,实施综合配套,提高建设水平。

(二)搞好产业开发,加快搬迁户增收步伐。各有关市、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先将信贷资金、实用技术培训资金等用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及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增加搬迁户收入。

(三)完善配套政策,促进项目建设。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两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土地权属置换、宅基地审批、新村规划、房屋设计、子女上学、户口迁移、社会保障和农民就业创业相关配套政策,减免有关费用,减轻群众负担。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加大对搬迁户和迁入地群众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指导、督促与检查工作,年度计划任务下达后,要逐级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

附件:1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分类表

2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年度任务分解表

3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资金投入表

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2016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以建档立卡扶贫搬迁为主,避灾、生态及其他各类搬迁统筹推进的全省移民搬迁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及《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2015〕2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总体思路。着眼“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把移民搬迁作为治本性的民生工程、全局性的发展工程、关键性的生态工程。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推进,实现移民搬迁、城乡治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治理一举多赢、协同推进,加快我省追赶超越步伐。 第三条主要目标。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万户125万人建档立卡扶贫搬迁(以下简称“扶贫搬迁”)及同步实施的避灾、生态和其他类型搬迁安置任务。陕南地区2016年基本完成避灾搬迁任务,2018年基本完成扶贫搬迁任务;其他地区2018年基本完成扶贫和避灾搬迁任务。 第二章搬迁对象 第四条对象类型。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共建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提供公共服务,分类享受相关政策,区别标准组织考核验收”的原则,统筹扶贫、避灾、生态及其他类型搬迁。 (一)扶贫搬迁。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易地搬迁的农村人口。 (二)避灾搬迁。主要指生活在工程措施难以有效消除灾害隐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频发和采煤塌陷区农村人口(以下简称:地灾户、洪灾户、采煤塌陷户)。 (三)生态搬迁。主要指生活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农村人口,包括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两类。

黄河现在所面临的有哪些问题

黄河现在所面临的有哪些问题? 上游: 问题:草地退化,有凌汛 措施:兴修水库,种树种草 中游: 问题:水土流失 措施:植树造林,打坝於地 下游: 问题:地上河,凌汛 措施:加固大堤,分洪蓄洪 治理黄河建议书 主要研究以下措施: (1)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库,重建位山枢纽,提高东平湖蓄洪分洪能力(均包括相应的运用方式),结合进行河道整治。 (2)采取吸泥船或其它措施,加高加固堤防,放淤减沙,清水归河,充分利用和提高河道泄洪输沙能力。 (3)修建龙门、小浪底水库,包括小浪底一级开发和小浪底、任家堆两级开发的方案比较,以及这些工程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 (4)利用现有和新建水库及滩区工程,调水调沙,减少河道淤积。 (5)利用北金堤滞洪区进行局部改道。 以上措施的研究,应采取先粗后细的方法,先作粗略研究比较,从中选择若干方案,再作深入研究,计算、分析、进一步比较。 此外,将最近拟定的河口规划纳入本规划,作为近期措施。对于河口的远期治理途径和措施,留待这次规划以后研究。 3、南水北调 初步分析研究利用东部抽江、引汉济黄和其他调水措施的可能性及其对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以探索南水北调的方向和途径。具体方案的深入研究比较,根据需要在这次规划以后进行。 (二)龙门以上干流工程的开发方案和建设程序重点研究黑山峡枢纽不同运用方式对黄河中、下游的作用和影响及其综合利用效益,提出运用意见。 研究提出龙羊峡、龙口(或万家寨)、碛口等干流骨干工程的开发方案和建设程序,论证对黄河中下游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提出近期和远期径流电站的开发意见。(三)全流域水保、水利、水电建设的轮廓安排意见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四大地区概况比较

一、四大地区概况比较 二、农业及农产品 1.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耕作制度东北地区主要为一年一熟,华北地区主要是二年三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这里是我国产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北方是我国苹果、葡萄、梨、桃、杏、棉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其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的产量最大。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同最大的天然林区。存在问题,华北地区淡资源紧张;耕地大部分是中、低产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较频繁,尤以麦旱最为严重。 2.南方地区:本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田地是常年绿野芳菲。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

食作物,但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河、湖、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两个、闽、台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本区是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地,其中以柑橘的产量最大。本区的经济林林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松树、樟树等。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江河湖泊严重淤积,所以国家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3.西北地区: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牧场的主要分布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成品供应全国各地及出口国外。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场生长的需要,但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平原引黄灌溉,河西走廊、新疆高 〈2〉主要工业带:①长江沿举地带,自东向西有: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综合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等工业;以攀枝花、六盘水地区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以湘、赣、粤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多种有色多属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②南方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主要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宁波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为中心的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上海浦东地区正在建设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 3.西北地区

XX市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

XX市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讲话稿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避灾扶贫搬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决胜之势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赢得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问题,全力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我市作为避灾扶贫搬迁发源地、决策地和推进地,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一套具有xx特色的工作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和认可,并上升为国家“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取得了以搬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防灾减贫、民生改善、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的效果,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变革,达到了多赢效果。 一是实现减灾安居,改善了生态环境。避灾扶贫搬迁是面对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的理性选择。五年来,受灾害威胁的2.8 万户10.6 万人彻底远离“灾害源”,与2010 年相比,全市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破解了长期以来“遭灾—救灾—重建—再遭灾”的困扰。移民搬迁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的人为扰动,五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0 平方公里,完成造林育林326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保持了一方净水净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

复明显加快。

二是促进脱贫致富,提升了民生质量。坚持“一点一策、一户一法”,开展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叠加式套餐扶贫,5.65 万户近20 万贫困人口“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居住在有公共服务的环境中,改变过去依靠贫瘠山地维生的状况,让他们有尊严地劳动,有体面地生活,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了经济发展。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为主,城镇安置率达75.1%,向城镇搬迁安置 5.7 万户19.2万人,拉动城镇化率提升8 个百分点。五年来,各级投入搬迁资金123 亿元,拉动全社会综合投资超过600 亿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的探索实践,明晰了思路、完善了政策、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探索了汉滨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旬阳依托白柳、吕河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安置社区,白河仓上、紫阳双安等一批“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典型模式,不仅推动搬迁工作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轨道,也为今后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移民搬迁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移民搬迁 一、移民搬迁扶贫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支持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建设移民群众宜居宜业的新家园,努力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科学规划有序抓。以旧县城改造、新城区开发为“一体”,以4个中心镇和20个中心村为主的小城镇及新社区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作为移民搬迁主要安置点,科学规划移民搬迁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是做好“三个结合”:坚持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县城移民安置点与县城总体规划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乡村安置点与乡村建设规划及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地质灾害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相结合,综合考虑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移民搬迁与全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及三产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创优环境、培训服务、产业配套,促进移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坚持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整村搬迁及意愿强烈的优先安排,对犹豫不定的延期实施,对愿意移民但是无能力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难

弱势群体由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兜底保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供养。 统筹资金整合抓。建房资金采取政府补、农民筹、银行贷等多种方式,统筹整合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资金,凡符合移民条件的农户均可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性扶贫资金补助每人0.42万元、市财政配套补助每人0.2万元、县财政配套补助每人0.1万元,同时整合发改以工代赈补助资金等相关补助,有效减轻了移民户的建房资金压力。 群众参与民主抓。广泛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移民搬迁工作,积极推行“三个自选”,即移民方式自己选、住房结构自己选、建房工队自己选。移民乡镇和村集体负责施工队伍、设计单位的资质审核把关,群众全程参与移民建房的工队确定、户型设计、建房价格、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在工队的确定上,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中“四制”的规定要求,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及监理队伍;在房屋的分配上,同一户型通过集中摇号的方式最终确定房号。 二、我县移民搬迁扶贫现状缩影: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落实移民搬迁政策,创新工作机制,逐步推进整体移民搬迁,让移民户“移进”新天地。 在文峰乡河岭村,由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帮扶的“引农进园”移民安置点一期项目已全面峻工,36户地质灾害区农户陆续搬进安全、

陕北叙事曲-——神朔铁路保府黄河桥建设生活二三事

记者走黄河·神朔铁路保府黄河桥 陕北叙事曲 ——神朔铁路保府黄河桥建设生活二三事 ■本报记者陈金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题记 见了你们格外亲 4月9日上午,我和本报记者邹萍萍、一公司宣传部长祁小刚一起,在神(木)府(谷)高速公路碛塄(qì léng)黄河桥项目部办公室主任程军明和司机李宝祥的陪同下,前往项目部所在的府谷对岸的保德,拍摄我们十六年前修建的神朔铁路保府黄河大桥。 神朔铁路保府黄河大桥,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之间,桥式布置为:12×32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48米+8×80米+48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4×32米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梁;桥长1488.48米。1990年1月20日开工,1995年6月27日竣工。由当年的铁道部大桥局一处三队修建。 从保德岸一户人家旁边的一个小巷里穿过,沿一斜向的小径爬上坡顶,神朔黄河桥和桥那头山顶的两座宝塔、富有陕北特色的民居尽收眼底。桥头一片梁侧面用白色油漆书写的宋体大字“铁道部大桥局一处承建”清晰可见。 神木、府谷富产优质煤,神朔铁路是为运煤而建的,因而运输异常繁忙。三五分钟即有一辆火车通过,所以想拍一张火车过大桥的照片,时机并不难找。 桥头两侧的民居很有特色,虽不是窑洞,但多是典型的陕北窑洞风格。我们走进一户人家想看个究竟,里面住的是一位16岁的初中生,是租住的村民的房子。李师傅竟然能说出房东是谁。 从另一侧较平坦的小径下坡,穿过一座有200多年房龄的破败的老民居,和一排典型的陕北民居,下到山脚居民区,忽有一大个子男子对着李师傅喊“祥子”。此人姓王,是王家滩的老居民,李师傅在那修桥时与他熟识。 走到十字路口拐弯处,一大群边晒太阳边聊天的村民一起跟李师傅打招呼,让他过去玩。李师傅说,这会在工作,没时间。 据介绍,当时村子里有1000多号人,李师傅几乎都认识,村里的人也几乎都认识他,但都只叫他“祥子”,并不都知道他的真名。 来到正街靠近桥墩的地方,李师傅指着一栋两层的房子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当年建桥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的结构还是原样,只是墙面上贴上了瓷砖。 说完刚迈腿,又有人喊“祥子”,李师傅介绍说,这是原来的村委会老主任王来喜。王主任接过话茬说,年纪大了,现在只是副主任了。于是两个人问寒问暖,问子女,问家庭,问工作。 王主任的房子紧挨着刚才说的那栋房子,我没问,不知桥工们原来租住的是不是他家的房子。王主任指着马路对面的几间房子说,那个地方原来就是你们的混凝土加工厂。

黄河环境的调查报告

黄河环境的调查报告 利津县实验一校五年级2班王之恒 前言 在中国有一条母亲河——黄河,然而这条哺育了13亿中国人“天上之水”却受到了严重的环境的破坏,使这条养育我们上千年的河水断流、沙化、污染,使之成为了人民的灾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调查这破坏我们“母亲河”的罪魁祸首吧! 调查内容 黄河的断流。 黄河的断流是从1972年开始的,至今已有34的经历了;黄河断流不仅是年年都有,而且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增加断流的天数,从最先的几天现在已经涨到了122天、226天。这长期的断流,无情的事实,宣告黄河已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 一.是黄河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黄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雨量不多,黄河的平均年径流量约56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长江的l/20,位于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比长江、珠江、松花江都小。而且黄河径流量一年之内变化很大,枯水期黄河流域基本不下雨,不少支流都没水了,干流的径流量也小,自然容易发生断流。 二.是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90年代初统计,沿黄各地区引用的黄河水量已达到4l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几乎快把黄河“掏空”了。黄河每年就这么500多亿立方米的水,禁得起这么过度利用吗? 三.是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率很低。由于水价不高,人们不把节约用水当回事,因此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比如黄河流域的许多农田,灌溉方式非常落后,大水漫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大部分的水都蒸发、渗漏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就能节约很多水。 黄河首曲的沙化。

黄河的首曲位于甘肃南部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玛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要居民的纯牧业县,拥有被喻为亚洲最优质的天然草场,而它的面积也恰好是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1/960。近年来,随着玛曲草原干旱现象加剧,草场沙漠化扩大,黄河首曲地区也出现了大面积沙化现象,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据了解,玛曲县草地以亚高山草甸为主,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全县草场没有一点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从1980年到1998年,玛曲县的沙化面积由最初的2.16万亩发展到67.18万亩,平均沙化速度达21.8%。 一.河沿岸有丰富的沙源。黄河在玛曲县境内流程为433.3公里,有不少河段的土壤主要为沙质土和沙壤质土,这为首曲地区沙化及草原沙化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二.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该县近20年来降雨量一直偏小,1967—1987年间降雨量平均为615.5毫米,1988—1997年降至530.2毫米。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的0.9摄氏度上升至目前的1.1摄氏度,年均大风日数从80年代的24.0天升至目前的25.7天,全县的气候特点开始从干冷、大风向干暖型转化,受此影响,全县的干旱草场面积不断扩大。 三.草场放牧超载。玛曲县20世纪50年代有各类牲畜24万头(只),60年代为33万头(只),70年代为45万头(只),80年代达到64万头(只),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0.53万头(只),草场已不堪重负。 四.滥挖乱采中草药。玛曲县还是虫草、贝母等重要中草药的产区,每年青海、四川及我省临夏、陇南等地的大量人口进入玛曲采挖中草药,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资源。五.严重的草原鼠害。同时,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草原主要鼠虫害也在局部地区成灾,它们专食草的根茎叶,危害植被。鼠虫害严重的地区,许多草场逐渐演变为沙化区。目前,全县鼠虫害重度危害面积达15万公顷,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8.1%。草原上隆起一个个小土包,一群群的中华鼢鼠在这些土包中穿来穿去,时而奔跑,时而钻洞。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污染。 1995年,黄河断流达121天,断流河段达700千米。专家预言,照这样发展下去,黄河变成内流河已成定局。黄河断流将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西北地区的罗布泊终于在本世纪70年代干涸了。 “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

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办法

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移民(脱贫)搬迁步伐,根据《X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X政办发〔X〕6X 号)《X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办法》(X政发〔X〕4X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X”期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避灾生态搬迁及其他类搬迁,“X”期间实施的移民搬迁执行原X移民搬迁相关规定。 第三条“X”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坚持“遵循规律、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总体思路,把移民(脱贫)搬迁作为治本性的民生工程、全局性的发展工程、关键性的生态工程,实现脱贫搬迁、生态搬迁、旅游搬迁协同推进。 第四条“X”移民(脱贫)搬迁以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为主,同步实施避灾、生态搬迁,统筹推进其他类搬迁。X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任务;X年基本完成其他类移民搬迁任务。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X”移民(脱贫)搬迁专项规划编制要依据X县“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要求与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融合交通、水务、住建、电力等部门专项规划,坚持搬迁安置建设规划、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脱贫致富规划“三规合一”。 第六条县移民办要会同发改、国土、扶贫等相关部门,依据“X”移民(脱贫)搬迁总体规划和省市下达年度搬迁安置任务,编制年度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经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初审、县政府同意后,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执行,作为资金拨付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 第七条集中安置小区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按照省国土厅和省住建厅《关于规范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X 国土资〔X〕5X号)执行,坚持“四避开”,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做到“四靠近”,即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实现“四达到”,即达到房产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要求。 第三章对象审定审批 第八条“X”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对象分为易地扶贫、避灾生态及其他类型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要易地搬迁的农村人口;避灾搬迁对象是生活在工程措施难以有效消除灾害隐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频发区的农村人口;

黄河流域地区

黄河流域地区习题总结 1、黄河发源于,自向,注入 流经:、、、、、、、、等9个省级行政区 2、上游甲中游 3、主要支流:1、2、3、 4、 附近河流5、6、 4、主要城市:A B C D E F G H I 5、主要水电站:a b c d e f g 6、周边山脉:丙丁戊己庚辛 6、母亲河:黄河是平原的主要塑造者,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 “塞上江南”:③④ 7、水文情况: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慢,有汛。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量大。断层构造----汾河谷地(太原)、渭河平原(西安) 下游:水流,泥沙淤积,河,无支流,有汛。 8、资源丰富: 上游:水电丰富,光照充足,灌溉农业发达,鄂尔多斯称为“羊煤土气”。西气东输经过。西电东送。 中游:煤炭多,万家寨引水补充大同,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大秦、神黄、焦日铁路,电东送。 下游:华北平原棉花、花生、冬小麦,苹果、梨、大枣。三门峡、小浪底,调水调沙治悬河。

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显示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9—10题。 9.“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10. 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11.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④在低洼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2. 下列文化景观中,属于黄土高原文化的是() ①秦腔②窑洞③评剧④吊脚楼 A. ①②B.②③C.③④ D. ①④ 下图是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B.农业引水灌溉 C.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D.有支流汇入 14.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A.折线① B.折线② C.折线③ D.折线④ 15.某勘测队沿一古河道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进行钻探取样,钻取沉积物样品可能是() A 黏土——粉沙——砂——砾石 B 砾石——砂——粉沙——黏土 C 黏土——砂——粉沙——砾石 D 砾石——黏土——粉沙——砂 16.黄河在开封市附近E河段的补给来源除上游来水外,还有() A.地下水 B.支流汇水 C.降水 D.湖泊水 17.下面四幅图为我国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对比图,请你根据这四条河流的 水文特征,判断A、B、C、D四幅图哪条河流代表黄河()B

【知识学习】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现就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XX年起,全市每年力争实施5万人移民搬迁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市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15万贫困群众的移民搬迁任务,整体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综合发展能力,让移民群众真正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趋向,激发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觉自愿接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 (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对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居住点,优先安排。搬迁安置以县城(工业园区)集中安置为主,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

(三)差异扶持、综合推进。整合相关政策,移民搬迁户可享受移民搬迁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搬迁安置困难和后续发展问题。 (四)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科学制定移民搬迁扶贫规划和安置方案,合理确定迁出地范围和搬迁规模。科学选址,配套建设集中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整合和政策支持力度。市、县财政要统筹解决好移民搬迁资金,移民户的建房资金按每人4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移民搬迁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中的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资金按每人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建档立卡中的特困户建房资金按每人6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移民搬迁进城进园、乡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费分别按每人XX元、1500元、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要按照X国土资字〔XX〕182号文件精神,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收益分配政策,确保农民利益。农粮、林业、水利、农网改造等涉农惠农资金,在确保资金性质、用途、管理要求不变的前提下,优先用于移民安置点建设。将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县城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向安置点延伸,实现共建共享。移民对象办理城

黄河集团郑强辉出品《大闹天宫》 上映11天斩获近8亿票房

黄河集团郑强辉出品《大闹天宫》 映11天斩获近8亿票房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宣布将拍续集,于2016年初一上映。虎门镇政府官方微博迫不及待“八”出这部大热影片“出品人之一正是虎门黄河集团董事长、东方实业集团的主要股东郑强辉,而其公子郑家星作为影坛新星,不仅在电影中有出色表现,还演唱了主题曲《爱在天地动摇时》。” 曾投资拍摄《叶问》、《十月围城》 《大闹天宫》在这个春节贺岁档赚足票房,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职员表里出品人一栏的名字是郑强辉。这就是东莞人熟悉的虎门黄河时装城、大莹女装城、虎门东方索菲特酒店的老板。郑强辉的主要实业投资都在虎门,后来从事多种投资,涉及房地产、制造、贸易流通等实业领域。 几年前,郑强辉从东方实业创始人、香港著名电影人黄百鸣手中买下股份,成为东方实业的实际控股人。2008年后,该公司投资拍摄了《叶问》系列、《十月围城》、《浮城大亨》和当红的《大闹天宫》等电影,均获票房佳绩。 其子爱发照片但从不曝光家人 《大闹天宫》卖点之一就是甄子丹、周润发和郭富城“三巨头”组合,片子主题曲《爱在天地动摇时》是23岁新星郑家星演唱,他同时在剧中饰演哪吒。@虎门太平再度爆料,郑家星就是郑强辉的儿子。 郑家星现在的新浪微博认证是巨人娱乐旗下艺人,经常在微博上晒出工作照和生活照,与粉丝也有互动积极。粉丝“阿欣呀阿欣”留言收到郑家星的回复,还高兴地称“第一次被偶像男神回复,好开心呀。”不过郑家星很注意保护生活隐私,在晒出年夜饭和在家便餐照片时,都没有曝光家庭成员。 [“星”路历程] 郑家星17岁出道,在电影《叶问2》中饰演任达华的儿子周光耀,并主唱其电影主题曲《百折不挠》。2012年郑家星在电影《浮城大亨》中饰演少年布华泉,电影主题曲《浮城》也是由其主唱。2014年1月31日上映的电影《大闹天宫》中郑饰演哪吒,与饰演孙悟空的甄子丹有对打场面。(南都网)

黄土高原与黄河

黄土高原与黄河 一、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二、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五、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六、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风情文化 一.历史发展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甘肃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 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 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

心得体会: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思考(最新) 2011年,X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研讨,痛下决心,打响了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扶贫避灾移民搬迁”战役。在涉及279.2万山区群众的移民搬迁中,X 并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而是系统实施了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确保搬迁群众不仅离开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更走向富裕美好的新生活。简单说就是,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 挪穷窝:精准搬迁摘穷帽 汉中、安康、商洛,地处秦巴连片贫困地区,群众深受地质灾害之苦,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前的10年时间里,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2000余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受灾—重建—再受灾”,当时的陕南群众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无法保障,根本无力摆脱因灾害所形成的“循环式返贫”泥沼。

就地改善、靠山吃山的路子不可行,那只有一个办法——移民搬迁,通过挪穷窝达到斩穷根。哪些人符合移民搬迁条件?据了解,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三种:一种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一种是无劳动能力、无家庭积累、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和特困户,一种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其中,第三种人数较多且经济条件较差,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工作推进的难度,对针对性服务的要求也更高。 X省在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的基础上,与搬迁户一次性签定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就业脱贫“三项协议”,在协议签定入户调查过程中,再次甄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借助每年国务院扶贫办对象调整窗口期,实施搬迁对象动态调整,对不符合条件、不愿意搬迁的对象及时清退,对符合条件并且通过思想动员愿意搬迁的对象及时纳入,确保搬迁对象精准识别“零差错”。 其后,X省实现人、地、房、业精准对接,按照先人后房、先业后搬、人岗相适的要求,做到安置住房、基础服务、脱贫致富规划一体编制,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协调推进,就业、就医、就学措施配套跟进,充分发动政府、市场和群众的力量,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顺利入住、精准脱贫。 稳得住:精确施策谋安居

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

关于省市反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问题 的整改方案 4月21日至28日,由市国土局与市移民办组成专项稽查组对我县2016年国家易地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5月2日、3日省移民办联合发改委、扶贫办、国土厅对我县2016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为进一步落实中省市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精神,集中整改省市督导检查中反馈问题,全面提升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整改目标 坚持目标问题导向,对标省市专项督导检查反馈问题,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提升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对标反馈问题,精准整改措施 (一)对象识别不精准。要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相关程序,认真开展移民搬迁政策宣传、入户核实、公示初审、主机联合上报、标注数据修改等工作,确保我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名单、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名单、当年计划搬迁人员名单、已入住搬迁人员名单闭合,准确无误。并由移民办按照扶贫局提供的易地扶贫搬迁花名册制定年度搬迁计划,分解到户到

人,指导镇办组织项目实施,签订“三项协议”,完善“一镇一册”、“一点一册”和“一户一档”。 (二)政策执行有偏差。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面积、自筹资金控制标准,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建房成本控制在1500元/平方米以内、群众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政策红线,确保易地搬迁对象建房不举债,能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效精准脱贫。 (三)资金管理不规范。严格执行省市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筹集、拨付、使用相关规定,坚决落实“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相关要求,落实《X县移民(脱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拆旧补偿办法》、《X县移民(脱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X县移民(脱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等四个办法,切实提高移民(脱贫)搬迁资金使用效率。 (四)档案资料不精细。按照全市移民(脱贫)搬迁档案精细化管理“五个一”要求,如实、准确、规范填写“一镇一册”、“一点一册”、“一户一档”、“小区档案”、“明白卡”和“登记表”等相关表册,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信息真实、内容准确、填写规范、逻辑清楚。 三、整改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明晰搬迁形势。各村及相关部门要把移民(脱贫)搬迁作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如期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和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整改提高,确保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

黄河的主要特点

黄河的主要特点 一、水资源贫乏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1/20。人均径流水量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0%,耕地平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量的18%。 二、地区分布不均 黄河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河川径流主要来自兰州以上以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兰州以上控制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5%,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花园口径流量的57.7%;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26.1%,年径流量占花园口径流量的20.3%;兰州到河口镇区间集水面积16万平方公里,由于区间径流损失,河口镇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反而

小于兰州站。 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还表现为径流深由流域的南部向北部递减。大致为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分水岭一线南侧,降水丰沛,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产流最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过海源、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的西北部,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径流最贫乏的地区;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25~50毫米,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三、径流量年际、年内变化大 黄河龙羊峡以上,大部分为高寒草原,湖泊沼泽多,水的自然涵蓄能力较好,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相对比北方一般河流小;干流各站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为3~

4,支流达5~12。中游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地区的中、小支流年际变化更大。 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河川径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因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6~9月,故河川径流量主要集中于7~10月。干流及较大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3~6月份因降雨量小,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0%~20%,陇东、宁南、陕北、晋西北等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些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80%~90%,3~6月的径流量所占比重更小,有些河流基本上呈断流状态。 四、含沙量大 黄河是条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公斤/立方米,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且有“水沙异源”的特点。河口镇以上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51.3%,而来沙量仅占全河输沙量的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黄河流域文化概括介绍 【字号:大中小】新华网甘肃频道(2008-03-17 16:07)来源: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