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窦娥冤戏剧冲突

分析窦娥冤戏剧冲突

分析窦娥冤戏剧冲突
分析窦娥冤戏剧冲突

分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窦娥冤》的题材渊源于西汉刘向《说苑》所记的《东海孝妇》。但《窦娥冤》是由元代作家关汉卿所著,是以元朝当代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作为叙事的背景和内涵。首先,高利贷如羊羔儿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如张驴儿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些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原因、外在机缘。《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

一、社会冲突

封建经济的剥削。从《窦娥冤》的时代背景看,当时社会局面一片混乱。“流落异乡的穷秀才窦天章为了维持生计,欠下蔡婆婆的高利贷无力偿还,于是他迫不得已把小女儿送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抵息。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元代的高利贷经济。通过这高利贷的巧妙地将窦娥和蔡婆婆联系到一起。

封建恶势力的威胁。窦娥是一位善良但是命途多舛的女性。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以后一直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剧中封建恶势力的代表有赛卢医和张驴儿。一面是对蔡婆婆生存与死亡有威胁的赛卢医,一面是为了占有窦娥想尽一切办法的张驴儿。

糊涂官吏的政治压迫。当时是处于元朝,是由少数名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元朝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国民等级分明。对于汉族人是很不公平的。在元朝末期,贪官污吏众多,吏治腐败,强权对人们的压迫造成了不少的冤案。《窦娥冤》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窦娥在公堂上被随意用刑,屈打成招,造成了一桩冤案。

二、道德冲突

在蔡婆婆命悬一线的时候,张驴儿父子救下了她。在了解蔡婆婆家的情况后,父子俩见机胁迫蔡婆婆。使得蔡婆婆同意招赘张父,并且同意将窦娥许配给张驴儿。在这里蔡婆婆不仅自己改嫁,还要劝窦娥也改嫁。这是与当时封建道德不相符合,在当时女子死了丈夫后就该终身守寡,这里就产生了道德冲突。面对婆婆的劝嫁,一向孝顺的窦娥为了保持名节不惜嘲讽自己的婆婆。这里又是与封建孝道相冲突的。

张驴儿逼婚。张驴儿和父亲巧合救下蔡婆婆后,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作品的世界里反而成为一种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现实社会中强权和野蛮的践踏。张驴儿为了能够夺取窦娥竟然借助药死自己的父亲这件事与窦娥对薄公堂,在面对张驴儿提出要官休还是私休时,窦娥毫不犹豫地选择官休。她相信象征王法的官府会为她做主,认为遵守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应受到官府的保护,但是桃杌一上来就棍棒相加。窦娥面对官府的审理时为了保全婆婆,处于强烈的孝顺而妥协,选择牺牲自己来成全孝道。

三、意志冲突

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与不得不相信鬼神、不愿遵从道德与不得不遵从道德。这种意志冲突是道德冲突的内化与深化。窦娥对自己三岁丧母、七岁失父、十七岁丧夫的悲惨命运,怨愤满怀,难以抑制,一出场就唱《点绛唇》。她那颗骚动不宁的心是难以安于现状的,但是守节尽孝以修来世之福的愚昧认识又迫使她安于现状。当窦娥蒙受冤屈时,她不禁诅咒天地鬼神的糊涂昏庸,但是在她临死前,还是对天发下三桩誓愿。在她心理天地鬼神既是昏庸的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地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剧中的窦娥始终信奉的封建道德遭遇到残酷的现实时,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不让婆婆遭受毒打,她被迫承认了本来不是自己的罪行救了婆婆尽了自己的孝道,绝望中她被迫遵从了封建道德。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合理的处理戏剧冲突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剧本的解读效果。《窦娥冤》就是这样一部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当时已经十分混乱的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