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图解题集锦

图解题集锦

图解题集锦
图解题集锦

图解题集锦

一、石器

1.斧:平面为长方形或略呈梯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近上端或有穿孔,两面刃,柄与刃部平行。

2.锛:形状类似于斧而略小,单面刃,断面略呈梯形,柄与刃部垂直。

3.凿:一般比较小,平面一般为长条形,断面大多数接近方形,单面刃,使用时顶端应和短木相复合。

4.铲:形状多为扁薄长方形或梯形,近上端或有穿孔,单面刃,长柄与刃部垂直。

5.镰:形制与使用方法与现今镰刀类似,单面刃。

6.刀:形制上分两类:一类为长方形,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制,一种两侧带有缺口,另一种器身穿孔。前者主要习见于仰韶文化,后者主要广泛流行于(海岱)龙山文化时期。

另一类为半月形,器身多有双孔,主要流行于海岱地区岳石文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也有发现。

7.钺:形制类似铲,多为扁薄长方形或梯形,多数有孔,两面刃,刃部与柄平行。

8.镞:箭头

二、陶器

1.鼎:三个实心足的平口容器。

2.鬲:三个空心足(袋足)的平口容器。从外部看,腹与足一般是分界的。从内部看是分裆底。(龙山文化时期出现)

3.斝:也是三个空心足的平口容器。外部看腹与足一般是分界的,内部除了空足部分外,还有部分器底。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龙山文化)出现(距今4800-4600年)。海岱地区非常罕见。

4.甗:为无底容器,与鼎或鬲(主要为鬲)或甑或鬲的合体。龙山文化时期出现。

5.鬶:为鸟喙形流,有把手的三足器,(三足呈等腰三角形),出自大汶口文化中期,后来传播到其他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

6.盉:为管状流的容器

7.爵:为带流的三实足的杯状器

8.甑:不能单独用,必须与另外一种器物合用。三联甑

三、中原文化区

(一)早期阶段

1.裴李岗文化(距今8500-7100)

陶器:主要为红陶和红褐色陶器,但陶器颜色不纯,均为手制,主要是泥条盘筑,也存在

泥片贴塑。纹饰:流行篦纹。典型器物:圆鼓腹小口双耳罐

石器:琢制的平面呈长椭圆形的石磨盘和通体磨制锯齿刃石镰。

2.磁山文化(8000-7700)

陶器:宏观上与裴李岗文化相似,但是除了留有篦纹外,还流行细绳纹。

最典型的器物为椭圆形陶盂与倒靴状的陶支架。

石器:石磨盘平面的一端呈尖角形

3.大地湾文化(7800-7100)

陶器:宏观上与裴李岗相似,但是陶器的制作方法为泥片贴塑,流行绳纹,出现我国最早的彩陶和最早的瓮棺葬。

典型器物:外壁下部装饰试问,上部口沿内外侧装饰一周带状虹彩的圆底钵。

(二)中期阶段

仰韶文化

陶器:主要是红色陶器,烧制的火候一般比较高,主要是泥条盘筑,流行绳纹和彩陶。1.半坡类型(早期)6800-6000

特点:彩陶纹样主要是鱼纹和各种变体鱼纹。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杯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和人面鱼纹盆一级两侧带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

2.庙底沟类型(中期)6000-5500

庙底沟类型彩陶流行各种花卉纹图案,也有少量的鸟类、蛙类等动物纹样,没有鱼纹。典型器物:双唇口尖底瓶,曲腹花卉纹彩陶盆

郑洛地区有自已的特点:彩陶纹样有睫毛纹、月牙纹等另外白衣彩陶较多。

3.西王村类型(晚期)5500-4800

陶器较多采用慢轮修整器物口沿,彩陶开始衰落,纹样简单。

典型器物:喇叭口尖底瓶

4.大河村类型

陶器有些采用轮制,陶瓷以红陶、灰陶为主。彩陶只在早段流行。晚段也开始衰落。纹样主要有:太阳纹,六角星纹,X纹,横S纹。

典型器物:敛口圆肩深曲腹的白衣彩陶钵。

(三)晚期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龙山文化

主要是庙底沟二期文化4800-4600

陶器:已经是灰陶为主,仍有少量的彩陶,出现了斝。(篮纹)

第二阶段:晚期龙山文化4600-4000

陶器主要是会陶为主,有少量黑陶。纹饰:绳纹、蓝纹、方格纹

(1)后岗二期文化

(2)王湾三期文化。典型器物:垂腹罐形鼎。鼎足为柱足,小乳足和扁三角足。

(3)客省庄二期文化

(4)陶寺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特大的打制石磬

夏商周考古

一、概论

1.食器

鼎:用于烹煮或盛放肉食的器物。从目前发展来看,主要是圆鼎,也有方鼎(出现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到汉代)

鬲:煮粥用的器物,从目前发展来看,出现于二里岗文化,绝迹于战国晚期。

甗:蒸饭用的器物,出现于二里岗文化,春秋以后的甗多数为甑、鬲的分体。

簋:盛饭用的器物,形制类似于现今大碗,出现于二里岗文化。西周时期常常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到战国时期已经很少见。

簠:与簋为一类器物。口部为长方形,器与盖上下对称,分开可做两个器物使用。出现于西周早期和中期之交,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盨:与簋为一类器物,椭圆体,器身大于器盖,分开也可以做两个器物使用。西周中期偏晚阶段出现,到春秋中期已经很少见到。

敦:盛饭用的器物,比较流行的形制是三个短足,器与盖相合而成球体,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豆:用于盛放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酒器

爵:饮酒器,前面为槽形的流,后面为尖形的尾,口部有两柱的三足杯状器。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年,西周中期以后很少见到。

角:饮酒器,形制类似于爵,但它的前后都有尾,没有柱,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年。

斝:温酒器皿,形制类似于爵,既无流,也无尾,但有柱,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年。

觚:带圈足的喇叭状饮酒器,初见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经十分罕见。

觥:饮酒器或盛酒,有兽形的盖,而整体又作兽形,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年。

觯:饮酒或盛酒,横截面为椭圆形,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流行于商代末年到西周初年,流行的时间非常短。

盉:温酒和调和酒水之器,也作注水器,具有管状流的容器,出现二里头文化用到战国时期。

尊:盛酒用的器皿,可分为三类:A带圈足的有肩大口尊,主要流行于商代(似于痰盂)B 觥形尊,类似于斛,器形较大,但是中部比较粗,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春秋晚期又有短暂的出现,主要出土于南方地区C模拟鸟兽形状的鸟兽尊,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卣:盛酒器,带提梁,横截面为椭圆形,出现于商代,用到西周中期。

壶:是一种长颈大型容器,多用于盛酒,也用于盛水,使用时代为商代到汉代,但圆形壶在商代被称作钟,方形壶在商代称为钫(fang)

(钫)(钟)

罍:大型盛酒器,小口,广肩,腹部下收,两侧有耳,下部有鼻钮,出现于商代晚期,用到

春秋时期。

方彝:盛酒器,为青铜礼器的统称,宋人将方形体,屋顶盖形,有圈足的盛酒器定名为方彝。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春秋以后少见,器形变化不大。

3.水器

盘:盛水器,也用来盛水照照容。出现于二里岗文化,用到战国。

(此图不确定)

匜:注水器,盘于匜两者配合使用,形状类似于葫芦瓢,出现于西周中期,用到战国时期。匜出现以前,与盘配合使用的是盉。

鉴:形状类似于大盆,用于盛水照容,沐浴。也用来盛冰,冰酒,使酒降温保质。出现于春秋,用到汉代。

4.乐器

铙: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的敲击乐器,铙体形制有上下两片覆瓦组成,口部朝上,凹口,底部正中间为管状柄,或单个使用,或三个、五个而大小依次递减。

钟:西周、东周时期的敲击乐器,有铙演化而来。分三种

甬钟:斜挂,钟顶部有可供悬挂的甬柄。

钮钟:直挂,把甬柄成“门”形状的钟。

鎛钟:类似于钮钟,但钟口齐平。

钮钟和甬钟使用时以大小相次悬挂构成编钟。鎛钟通常比较大,使用时与编钟相和。

錞于:军乐器,也用于祭祀,常与鼓配合使用,用于战争钟指挥进退,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有钮,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汉代。多出于四川安徽江苏等江南地区,北方用

的较少。

最新数学思维训练:画线段图解题

甲 乙 丙 60岁 小巧 妈妈 爸爸 23岁 3 岁 73岁 ?岁 ?岁 图a 图b 小巧 妈妈 爸爸 岁 甲 乙 丙 60岁 ?岁 图b 图a ?岁 小亚 妈妈 爸爸 画线段图解题 智慧姐姐:“同学们,画线段图是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方法,你们一定不陌生,通过这一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线段图的画法,更要知道如何使用线段图,弄清数量关系。” 例1 爸爸、妈妈和小巧三人的年龄总和是73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小巧比妈妈小23岁,小巧今年 岁。 [思路点睛] 根据文字信息画出线段图(图a ): 如果是图b ,甲的岁数=60÷3=20(岁), 而图a 中,小巧的岁数不能用73÷3来求,区别 是图a 中的三条线段有长短,不能均分。由此得 到用图的关键:将线段变得一样长。现列举一种 列式计算:妈妈的年龄:(73+23-3)÷3=31(岁),小巧的年龄:31-23=8(岁)。 图c 是将小巧与爸爸的年龄变得与妈妈一样,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例2 爸爸、妈妈、小亚三人的年龄和是81岁。妈妈的年龄比小亚年龄的3倍多4岁,爸爸的年龄比妈妈大3岁。妈妈 岁。 [思路点睛] 根据文字信息画出线段图(图a): 如果是图b ,甲的岁数=60÷(1+2+3) =10(岁),而图a 不能这样算,区别是图a 中 的三条线段没有正好等分。由此得到用图的关 键:将线段完全等分。方法如图c : ,妈妈的年龄:10×3+4=34(岁)。 81岁 4岁 3岁 小亚 妈妈 爸爸

大熊猫吃16天单独吃 一起吃大熊猫吃12天小熊猫吃12天 大熊猫吃 12天 单独吃 一起吃 大熊猫吃 12天 小熊猫吃 12天 大熊猫吃 4天 图 a 图b 例3 一堆竹子,一只世博大熊猫可以吃16天,如果和一只小熊猫一起吃,可以吃12天。如果这堆竹子让这只小熊猫单独吃,可以吃天。 [思路点睛] 用一条线段表示一只世博大熊猫16天吃的竹子总量,关键要 细化出大熊猫吃12天的竹子量(将16天吃的量平均分成四份,其 中的三份就是吃12天的量),根据题意画出图a。 将图a修改成图b,突出上下两种吃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看出大熊猫吃4天的竹子,小熊猫可以吃12天。如果这堆竹子让这只小熊猫单独吃,可以吃12×(16÷4)=48(天)。 1) “开心购物”超市运来香蕉、苹果、橘子共80箱,运来的香蕉比苹果多15箱,香蕉比橘子少20箱,超市运来香蕉箱。 2.) 金苹果小学去文具店选购跳棋与象棋共30盒,后来又把5盒跳棋换成了象棋,这时跳棋的数量是象棋的2倍,原来选购的跳棋是盒。 3.) 鹿鹿和羊羊第一项才艺表演完后,两人的支持者一样多,第二项才艺表演完后,原来支持鹿鹿的人中有12人转为支持羊羊,这样支持羊羊的人数正好是支持鹿鹿的人数的4倍,原来支持鹿鹿的人有人。 4.) 明明和亮亮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两人用同样多的棋子做记录,输一次就给对方一枚棋子,结果明明胜了2次,亮亮比原来多了8枚棋子。他们一共做了次游戏。 5.) 星期天,小亚、小巧和小胖一起去采摘桃子。小巧说:“我摘的桃子最多了,比你们俩摘

如何用好数学情景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4632937.html, 如何用好数学情景图 作者:孙安 来源:《神州》2012年第21期 摘要: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每一节课都会安排一个主题情境图, 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利用数学情景图,贯穿新课教学;灵活使用 情景图——合理把握情景图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情景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激发探究欲望;结合“情景图”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四个方面的阐述,对如何用好数学情景图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情景图的作用发挥到更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图 前言 打开青岛版数学教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情景图最吸引学生的眼球,逼真的生活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使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与自己生活贴得那么近。数学情境图的设计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另外,融入生活气息的情境图,给数学赋予了生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用好情景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浅谈自己几点体会: 一、利用数学情景图,贯穿新课教学 利用数学情景图,贯穿新课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理解认识情境图,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文 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充分利用好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情境图都是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景并与生活紧密相连,有 丰富的现实意义。在教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学的开始,充分利用“挖掘机铲土”的生活画面的 情境图,结合当地新区的建设发展,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铲斗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有“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回顾什么是锐角、直角和钝角”,同时学生还发现了有一种角是“平平的”,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和思考,此时我通过学具转动角的一边,观察思考在转的过程都出现了哪些角。这样,利用主题情境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 2.理解认识情境图,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数学思维训练画线段图解题

甲 乙 丙 60岁 小巧 妈妈 爸爸 23岁 3岁 73岁 ?岁 ?岁 图a 图b 小巧 妈妈 爸爸 23岁 3岁 73岁+23岁-3岁 ?岁 图c 甲 乙 丙 60岁 ?岁 图b 图c 图a ?岁 81岁-4岁-4岁-3岁 4岁 3岁 小亚 妈妈 爸爸 4岁 大熊猫吃16天 单独吃 一起吃 大熊猫吃12天 小熊猫吃12天 大熊猫吃12天 单独吃 一起吃 大熊猫吃12天 小熊猫吃12天 大熊猫吃4天 图a 图b 画线段图解题 智慧姐姐:“同学们,画线段图是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方法,你们一定不陌生,通过这一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线段图的画法,更要知道如何使用线段图,弄清数量关系。” 例1爸爸、妈妈和小巧三人的年龄总和是73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小巧比妈妈小23岁,小巧今年岁。 [思路点睛] 根据文字信息画出线段图(图a ): 如果是图b ,甲的岁数=60÷3=20(岁), 而图a 中,小巧的岁数不能用73÷3来求,区别 是图a 中的三条线段有长短,不能均分。由此得 到用图的关键:将线段变得一样长。现列举一种 方法(图c ): 列式计算:妈妈的年龄:(73+23-3)÷3=31(岁),小巧的年龄:31-23=8(岁)。 图c 是将小巧与爸爸的年龄变得与妈妈一样,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例2爸爸、妈妈、小亚三人的年龄和是81岁。妈妈的年龄比小亚年龄的3倍多4岁,爸爸的年龄比妈妈大3岁。妈妈岁。 [思路点睛] 根据文字信息画出线段图(图a): 如果是图b ,甲的岁数=60÷(1+2+3) =10(岁),而图a 不能这样算,区别是图a 中 的三条线段没有正好等分。由此得到用图的关 键:将线段完全等分。方法如图c : 列式计算:小亚的年龄:(81-4-4-3)÷(1+3+3)=10(岁),妈妈的年龄:10×3+4=34 例3一堆竹子,一只世博大熊猫可以吃16天,如果和一只小熊猫一起吃,可以吃12天。如果这堆竹子让这只小熊猫单独吃,可以吃天。 [思路点睛] 用一条线段表示一只世博大熊猫16天吃的竹子总量,关键要 细化出大熊猫吃12天的竹子量(将16天吃的量平均分成四份,其 中的三份就是吃12天的量),根据题意画出图a 。 81岁 4岁 3岁 小亚 妈妈 爸爸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场景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场景 木兰县聋哑校刘冬梅 在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中,大多数例题都是由生活场景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把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重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数学学习,或通过创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学习。为了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这些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场景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好这些资源。 一、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场景,使之成为数学学习的背景材料 数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它是对现实生活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是超越生活实际的概括;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现象或数学内容,它都是数学在生活里的原始模型,是形成数学的背景资料。教材中的许多例题都是用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背景材料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呈现例题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场景中感受和发现相应的数学问题、数学现象,体验、感悟数学教学内容,从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的意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事件和分析生活现象。例如,在聋校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乘法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场景中的白兔和公鸡,提出白兔和公鸡各有多少只的问题,教师着重指导让学生看出白兔有“3个2只”,公鸡有“4个3只”,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几个几”,使其成为认识乘法的基础。在教学除法含义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例题的现实场景,感受“坐缆车”和“分铅笔”情境中掌握“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使之成为认识除法的基础。再如,在教学四则计算时,可以呈现例题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需要计算的问题,引入新的计算内容,这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又体会数学问题里数量之间内在的联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感受学习数学当中计算的意义。 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场景,使之成为概念形成的直观材料 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人们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性认识。因此,它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形成的起点,它是对概念所指的一类事物的具体感知,即通过感官具体接触这类事物,获得感觉和知觉。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教学的例题,也都充分提供了生活场景,以场景中的一类事物作为学习数学的材料。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利用这些场景,教学时多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交流等活动,逐步感受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聋校三年级数学教学〈〈平移和旋〉〉时,可以呈现例题场景,教师应让学生看一看各种运动物体,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想一想忆一忆,这些物体的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用手分别比画它们的运动路线,进一步感知两类不同的运动:沿直线运动和绕一点转动有什么不同地方,看懂以后以此支持平移和旋转概念初步的形成。再如,在认识〈〈平行与垂直〉〉时,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分别呈现例题中的现实场景,让学生具体观察生活中常见直的线条相交与不相交、相交墙角在平面上互相表述并用直线表示它们的位置关系,获得直接经验或者直观认识,形成直观表象,以便在此基础上抽取其本质属性,揭示平

三年级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 如何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呢? 例如:小鸡有16只,小鸭比小鸡少5只,小鸭有多少只? 16-5=11(只) 答:小鸭有11只。 画线段图有四个步骤:1、读题,明确题意。2、分析,理清 关系。3、绘图,直观体现关系。4、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例1:徒弟共生产零件190个,师傅生产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10个,师傅生产多少个零件? 模仿练习 三级共有学生165人,四年级学生人数比四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还多6人,四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例2:机床厂有男职工1300人,男职工比女职工的3倍多100人,女职工有多少人? 模仿练习 1、图书室里有故事书360本,比科技书的4倍多6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2、商店里有苹果240千克,苹果比桃5倍少60千克,商店里有桃多少千克? 例3: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模仿练习 1、小明和小强共有图书120本,小强的图书本数是小明的2倍,他们两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2、食堂购进大米和面粉共1200千克,已知购进的大米的千克数是面粉千克数的5倍,购进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 思考与练习 1、副食店共有白糖234千克,白糖比红糖的2倍多28千克,副食店有红糖各多少千克? 2、小红和妈妈今年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年龄是小红年龄的4倍,小红和妈妈各多少岁? 3、生产队养公鸡、母鸡共404只,其中公鸡是母鸡的3倍,公鸡、母鸡各养了多少只? ? 16 5

4、甲、乙两个数之和为72,甲数除乙数商是2,甲、乙两个数各是多少?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 与研究(二年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组织开展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二年级)》课题是安庆市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2014年9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一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解决问题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情景图解决问题而定的。着重从能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题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以灵魂,使主题图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更多的是透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很多同学在问题的解决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感觉有些困难,教师怎样将这样的一难题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明白,很多教师都想过很多的办法,现在也有许多老师在深入挖掘情景图的潜力上下功夫,因此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1、从教材编排意图出发:教材展现的内容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通过提供这些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景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习者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我认为,这些“情境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了解编者设计每幅“情境图”的意图,对于创造性地应用这一教学资源,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裨益的。 “情境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从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出发:很好的得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有效的得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3、从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出发:在运用“情境图”辅助教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使学生学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情景图辅助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教材的方式上,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通过提供这些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实验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景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习者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我认为,这些“情景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了解编者设计每幅“情景图”的意图,对于创造性地应用这一教学资源,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裨益的。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情景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事实证明,教材中“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有些描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些展示的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或童话人物形象。这些图式能够唤起学习的注意,调动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其次,“情景图”的运用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在运用“情景图”辅助教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细心地发现图中哪些是与他学习有关的,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师从学生的描述中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不断走向合理、成熟。

小学数学巧用情境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陈莹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就来与大家分享一则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 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依仗自己大,对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一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新课,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数点变化的

位置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样就更加生动地表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从抽象思维过渡到直观性思维,这样有趣地引入课题,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情境图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情境图 李海英 小学数学最吸引学生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情境图,同时为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不能合理利用情境图辅助教学,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不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使情境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应有的数学味。如何有效地用好情境图呢?我认真地认识和审视教材中的情境图,同时反思自己的实践教学。我认为要用好情境图,用心地领会情境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图的最大价值,使它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情境图,领会它的内涵,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优化情境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点有效的做法。 1. 合理把握情境图的呈现方式 “情境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情境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情境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情境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分层展示。 挖掘出情境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 如二年级下册第2页“解决问题”情境图包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2)变静态为动态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情境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处理,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教案

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张文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43~44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画线段图,掌握画图的基本技巧,并知道用线段图可以帮助理解题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解决倍数问题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及相关的变式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解题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师:同学们,向同学们了解一个情况。哪几个同学今年9岁?(设问)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我告诉你们:老师今年今年的岁数是嵇宇的9倍。 问:“老师今年今年的岁数是嵇宇的9倍”,换句话说可以怎么说?生可能说:如果把“我”的年龄看作“1”份的话,老师的年龄就是5份;我们一共5+1=6(份);老师比我们多5-1=4(份);…… 2、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决这样的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初学解法 1、研究例题 问:根据以上的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媒体演示)问:嵇宇今年9岁。如果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他的岁数。如果要你用一条线段表示老师的岁数,你会吗?(学生在发下去的纸上画)师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分析。师:你用几厘米表示老师的岁数?为什么? “嵇宇和老师的年龄一共是多少岁”在图上怎样表示?集体讨论画的情况,教师并适时指导画图的技巧。 求“嵇宇和老师的年龄一共多少岁”,指的是图上的哪些?(师用“}”将两条线段“括”起来) 根据本题的条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大家不妨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互相交流解题情况。 全班交流解答情况。如果没有第二种解答方法,即“1+6=7、9×7=63(元)”,诱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尝试着解;如果有的话,让用这两种方法解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做第二个问题。 问:线段图那些不用改,那些要改?指名板演,做完后,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同桌同学相互批改,教师了解全班同学解答情况,指出出现错误的原因。

数学思维训练画线段图解题

甲 乙 丙 60岁 小巧 妈妈 爸爸 23岁 3岁 73岁 岁 岁 图a 图b 小巧 妈妈 爸爸 23岁 3岁 73岁+23岁-3岁 岁 图c 甲 乙 丙 60岁 岁 图b 图c 图a 岁 81岁-4岁-4岁-3岁 4岁 3岁 小亚 妈妈 爸爸 4岁 画线段图解题 智慧姐姐:“同学们,画线段图是数学问题解决中常用的方法,你们一定不陌生,通过这一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线段图的画法,更要知道如何使用线段图,弄清数量关系。” 例1 爸爸、妈妈和小巧三人的年龄总和是73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小巧比妈妈小23岁,小巧今年 岁。 [思路点睛] 根据文字信息画出线段图(图a ): 如果是图b ,甲的岁数=60÷3=20(岁), 而图a 中,小巧的岁数不能用73÷3来求,区别 是图a 中的三条线段有长短,不能均分。由此得 到用图的关键:将线段变得一样长。现列举一种 方法(图c ): 列式计算:妈妈的年龄:(73+23-3)÷3=31(岁),小巧的年龄:31-23=8(岁)。 图c 是将小巧与爸爸的年龄变得与妈妈一样,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例2 爸爸、妈妈、小亚三人的年龄和是81岁。妈妈的年龄比小亚年龄的3倍多4岁,爸爸的年龄比妈妈大3岁。妈妈 岁。 [思路点睛] 根据文字信息画出线段图(图a): 如果是图b ,甲的岁数=60÷(1+2+3) =10(岁),而图a 不能这样算,区别是图a 中 的三条线段没有正好等分。由此得到用图的关 键:将线段完全等分。方法如图c : ,妈妈的年龄:10×3+4=34(岁)。 81岁 4岁 3岁 小亚 妈妈 爸爸

大熊猫吃16天 单独吃 一起吃 大熊猫吃12天 小熊猫吃12天 大熊猫吃12天 单独吃 一起吃 大熊猫吃12天 小熊猫吃12天 大熊猫吃4天 图a 图b 例3 一堆竹子,一只世博大熊猫可以吃16天,如果和一只小熊猫一起吃,可以吃12天。如果这堆竹子让这只小熊猫单独吃,可以吃 天。 [思路点睛] 用一条线段表示一只世博大熊猫16天吃的竹子总量,关键要 细化出大熊猫吃12天的竹子量(将16天吃的量平均分成四份,其 中的三份就是吃12天的量),根据题意画出图a 。 将图a 修改成图b ,突出上下两种吃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看出大熊猫吃4天的竹子,小熊猫可以吃12天。如果这堆竹子让这只小熊猫单独吃,可以吃12×(16÷4)=48(天)。 1.(难度系数: ) “开心购物”超市运来香蕉、苹果、橘子共80箱,运来的香蕉比苹果多15箱,香蕉比橘子少20箱,超市运来香蕉 箱。 2. ) 金苹果小学去文具店选购跳棋与象棋共30盒,后来又把5盒跳棋换成了象棋,这时跳棋的数量是象棋的2倍,原来选购的跳棋是 盒。 3.(难度系数: ) 鹿鹿和羊羊第一项才艺表演完后,两人的支持者一样多,第二项才艺表演完后,原来支持鹿鹿的人中有12人转为支持羊羊,这样支持羊羊的人数正好是支持鹿鹿的人数的4倍,原来支持鹿鹿的人有 人。 4.(难度系数: ) 明明和亮亮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两人用同样多的棋子做记录,输一次就给对方一枚棋子,结果明明胜了2次,亮亮比原来多了8枚棋子。他们一共做了 次游戏。 5.(难度系数: ) 星期天,小亚、小巧和小胖一起去采摘桃子。小巧说:“我摘的桃子最多了,比你们俩摘的桃子的总和还多1个。”小亚回答说:“是啊!你比我多摘了10个,但我比小胖多摘了10个。”那么,他们三人共摘了 个桃子。 6. ) 有一桶水,一只小鸭可饮用25天,如果和一只小鸡同饮,那么可以饮用20天,如果给一只小鸡单独饮用,可以饮用 天。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

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景图的合理利用 情境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能否合理利用情境图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把握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新知探究,提高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探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情境图的合理利用,以期对情境图这一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启示。 标签:情境图合理利用学习欲望新知探究学习效果 引言 打开北师大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图画,一张张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图,它们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些情境圖不但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情境图。 一、把握情境图,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而情境图正是基于这一要求编写而成,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切,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出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购物一向是同学们熟知的场景,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先出示“小熊购物”情境图,并在教室的一角开设一个小卖部,让学生当店主,我当购物者,通过购物算账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法”的运算顺序道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巧用情境图,促进新知探究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情境图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它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课上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和创设情境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知识。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一、线段图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形象、更直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 如:鱼缸里有10条红金鱼, 8条黑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提问:这道题讲的两种鱼哪种多,哪种少?红金鱼多我们可用长线段表示(作图),黑金鱼少,线段要怎样画? 二、线段图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 “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学生一看“比()多()”不加分析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计算。而线段的正确使用能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判断。 例:黄花有9朵,比红花少5朵,红花有几朵?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先画出黄花的朵数,再由“比红花少”可知哪种花多?怎样画红花的朵数? 三、段段图能开阔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一题多解 线段图能开拓学生思维,巧妙地进行一题多解。 例如:图书馆有科技书150本,故事书是它的3倍,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一般解法为:150×3-150=300(本)。但线段图的应用使学生能有更简便的解答方法。 线段图的方法在低段数学学习中的渗透。 因为我们重视解决问题教学,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方法指导,这是问题的根本,也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点的侧重的地方。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

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这里我要介绍的方法,是线段图。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由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 可以说,线段图在应用题这一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我们具有怎样高的解题能力,在解决应用题特别是较难理解的题目时,线段图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帮助。 例:苹果有16个,梨子比苹果少5个,梨子有多少个? 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是苹果和梨子在进行比较,而我们知道苹果的数量,所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苹果: 然后再画一条线段表示梨子,虽然梨子的数量我们并不清楚,但我们通过读题,知道梨子比苹果少,所以画这条线段的时候我们应该画的短一些,还有要强调的就是,在画的时候,尽量做到两条线段前端对齐。 第三步就是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重点的地方。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三年级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资料讲解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 如何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呢? 例如:小鸡有16只,小鸭比小鸡少5只,小鸭有多少只? 16-5=11(只) 答:小鸭有11只。 画线段图有四个步骤:1、读题,明确题意。2、分析,理清关系。3、绘图,直观体现关系。4、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例1:徒弟共生产零件190个,师傅生产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10个,师傅生产多少个零件? 模仿练习 三级共有学生165人,四年级学生人数比四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还多6人,四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例2:机床厂有男职工1300人,男职工比女职工的3倍多100人,女职工有多少人? ? 16 5

模仿练习 1、图书室里有故事书360本,比科技书的4倍多6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2、商店里有苹果240千克,苹果比桃5倍少60千克,商店里有桃多少千克? 例3: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模仿练习 1、小明和小强共有图书120本,小强的图书本数是小明的2倍,他们两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2、食堂购进大米和面粉共1200千克,已知购进的大米的千克数是面粉千克数的5倍,购进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 思考与练习 1、副食店共有白糖234千克,白糖比红糖的2倍多28千克,副食店有红糖各多少千克? 2、小红和妈妈今年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年龄是小红年龄的4倍,小红和妈妈各多少岁? 3、生产队养公鸡、母鸡共404只,其中公鸡是母鸡的3倍,公鸡、母鸡各养了多少只?

4、甲、乙两个数之和为72,甲数除乙数商是2,甲、乙两个数各是多少?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3.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运用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课题 今天,范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的话题是——解决问题的策

略,这个策略的名字是——画线段图,关于画线段图,课本48页的例1给我们的理解提供了帮助,记得那道题吗?出示例1,大家一起读一下。 问:从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谁能告诉大家? 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些信息直观地表现出来呢?(有以前画线段图的基础,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画,边画边讲注意事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教学设计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昨天大家已经在家研究过,想把你解题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在家已经预习过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很明确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画线段图。】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组内合作友情提醒: 1、指着线段图介绍自己的想法。 2、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 3、听不懂的时候一定及时质疑。 4、尝试在讨论结束后做个总结。。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有和别人交流的欲望,自己的想法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8-49页例1、“练一练”和第52页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画图的策略,能画线段图表示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学会利用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经历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画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激发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需求,引出策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引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认为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指出:仅靠一个条件,我们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

2、出示例1,激发需求。 补充一个条件出示(例1):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提问:现在你能得出哪些信息?72枚、12枚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 引导:这个例题你会解答吗?刚才的假设对吗?(原先假设是两个数量相等,现在告诉我们两个数量不相等,数量关系变得更复杂了。) 启发:用什么方法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能使我们看得更清楚、直观呢?(画图) 指出:画图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二、自主探究,体验策略。 1、尝试画图,感知策略。 (1)尝试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着画一画,如有困难,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交流评价。 选几位同学画的图,提问:你对这些图有什么评价?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两个量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两条线段左端对齐,便于比较,而且要表示出所有的条件和问题。 (3)示范画图。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完整地画一遍。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的运用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的运用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情景图运用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情景图”总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可是一些无关信息也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有的老师只是为了使用情景图而用,导致表面看上去课堂非常热闹,却使得课堂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切入学习的正题。使得好多数学课成为了说话课,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内容,而且这些情景图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不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得情景图失去了其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对于情景图的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科学引导,教师必须对情景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1.结合情境图,进行思想教育。比如爱劳动、保护树 木、美化 2.在富有创意的情境图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情境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

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三、研究内容 新教材的情境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活动方式、数学思想等。而这些情境图能否发挥优势,还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应用情境图时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情境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挖掘出情境图丰富的内涵;把握情境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情境图的应用方法,力争走出情境图应用的误区。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同时辅之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即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实际问题,确定突破方向,充分借鉴并利用已有资源丰富素材库及课件内容,加以创新。此外,还要多方听取意见,进行探索性、验证性的实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研究成果。 1 .行动研究法。在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情境图”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情境图”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情 境图”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小学数学情景图的教与学

小学数学情景图的教与学 发表时间:2017-09-08T15:42:15.6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作者:邵建军 [导读] 读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是教学中尝试探索的好方法。让学生“用生活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图中的情节,感受图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促进健康的成长,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邵建军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白马小学山东泰安 271408 【摘要】:以“情景图” 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是现行各套课标教材的共同做法。如何用好“情景图”,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读懂图中的故事,读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是教学中尝试探索的好方法。让学生“用生活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图中的情节,感受图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促进健康的成长,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情景图数学信息数学问题观察和思维能力 “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拓展应用”是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编写结构上的三大板块,以“情景图” 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是现行各套课标教材的共同做法。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打开教材就好似打开了一本故事书,翻开了一本连环画,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数学教材俨然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如在山东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小小运动会、走进花果山、三峡工程、扬帆奥运、绿色行动、黄河掠影、我换牙了、小小存钱罐、新千年的阳光、农田里的数学……。这样的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他们所钟爱和喜欢的,但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情景图”的教学成为数学教学的第一道门槛,是课堂上师生面对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用好情景图呢?我认为对于“情景图”的教与学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读懂图中的故事 一幅情景图必然有一个数学之外的生活和情感主题,数学课不要一开始就直奔知识,学生的第一直觉也不可能关注数学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用生活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图中的情节,感受图中的故事,即要知道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很好时机。如山东版三(上)第二单元“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信息窗1,通过读图要让学生知道情境图表达的是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热闹场面。码头上停泊着许多渔船,渔民们正在卸货并用秤称鱼、虾、蟹等海产品,一辆汽车正在等待外运。从而让孩子感受收获的喜悦,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人们劳动的快乐。 二、读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仅仅欣赏画面,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不是数学课的目的,在知道图中的故事情节后,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再次观察情景图,去收集整理数学信息,以便为下一步的提出问题服务。就本情景图来说,由于劳动的场面比较大,加之本信息窗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整十、整百乘一位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所以情景图中的信息比较多,显得也乱一些,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沿着对话框去仔细、有序地寻找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图中的数学信息,现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对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黑板上进行简要地记录,这样一方面是不容易忘记,使后面的提问题及列算式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数据,即渗透学习数学的方法。本情景图中的信息就可作如下的记录: 船:有 4排,每排20条。 鱼:普通鱼200千克,每千克卖4元;带鱼312千克,每千克卖3 元。 虾:2筐,每筐13千克。 蟹:每千克29元。 三、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是我们在教材中常见的问题启动方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呢? 1、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当前大多数教师能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相信学生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怕因学生提问题而耽误时间,进而还是由教师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两种理念,两种策略,其课堂教学上的差异是巨大的。 2、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领。现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任由学生不着边际的乱提问题而不做任何引导,生怕一干预学生的发言,就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就会被戴上违背课改的大帽子似的,还声称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不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理性的过程,况且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所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一些非数学的、过时的、远离本课目标的问题,对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矫正,使所提问始终围绕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进行,当然,这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 “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变得逐步会提问题,会提一些高质量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对所提的问题要予以呈现。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一个又一个的让学生一味的提问题,而对于所提的问题教师也不作任何记录,到底学生提了哪些问题,到最后一个也记不得。其实,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以板书(或其它)的方式予以呈现,这样一方面可避免提问上的重复,另一方面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让学生“用生活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图中的情节,感受图中的故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身心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上数学课,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规律,更要培养他们的认识观察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能力不同,教师不能用自己主观臆断去评价‘扼杀孩子自身的想法,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自觉参与中启迪智慧,体验探索新知识的乐趣,在自主的探索中迸发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傅道春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