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态异长分区内存分配与去配算法的设计-最先适应算法,

动态异长分区内存分配与去配算法的设计-最先适应算法,

动态异长分区内存分配与去配算法的设计-最先适应算法,
动态异长分区内存分配与去配算法的设计-最先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指导

设计1 动态异长分区内存分配与去配算法的设计-最先适应算法 ............. 1 1.1 设计目的 ..................................................................................................... 1 1.2 设计要求 ..................................................................................................... 1 1.3 设计步骤 ..................................................................................................... 1 1.3.1 数据结构分析 .................................................................................... 1 1.3.2 算法分析 ............................................................................................ 2 1.3.3 设计并分析测试数据 ........................................................................ 2 1.3.4 程序设计 .......................................................................................... 3 1.3.5 源代码(直接使用) (3)

设计1 动态异长分区内存分配与去配算法的设计-最先适应算法

1.1 设计目的

理解存储管理的功能,掌握动态异长分区内存管理中的最先适应算法。

1.2 设计要求

本设计要求模拟最先适应算法的分配算法和回收算法。

1.3 设计步骤

1.3.1 数据结构分析

为了实现存储资源的分配和回收,操作系统需要记录内存资源使用情况,即哪些区域尚未分配,哪些区域已经分配以及分配给哪些进程等。为此一般需要两个表,一个为分配表, 另外一个为空闲区

域表。前者记录已经分配的区域, 后者记录着所有

当前未被进程占用的空闲区域, 如图1-1所示。

显然, 没有记录于表中的区域即为已被进程所

占用的非空闲区域,在实际的操作系统中,这些区

域登记在进程的PCB 中。而PCB 中除了关于内存资源的信息外,还有其它大量信息。

由于本设计是对存储管理算法的模拟,所以用一个线程来代表一个进程,用线程驻留区域表来描述线程占用的内存空间,如图1-2所示。

线程名称

驻留区始址

驻留区大小

a 0 10

b 20 20 ……

……

……

图1-2 线程驻留区表

同时,需要一张表来记录各个线程对内存的请求信息,如图1-3所示。

线程名称 请求大小(KB)

预计驻留时间( 秒)

thread_1

20

4

空闲区域首址 空闲区域长度

… …

addr size

… … 图1-1 空闲区域表

thread_2 10 5

………………

图1-3 内存申请表

1.3.2 算法分析

对于存储申请命令, 选取满足申请长度要求且起始地址最小的空闲区域。在实现时, 可将系统中所有的空闲区域按照起始地址由小到大的次序依次记录于空闲区域表中。当进程申请存储空间时, 系统由表的头部开始查找, 取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表目。如果该表目所对应的区域长度恰好与所申请的区域长度相同, 则将该区域全部分配给申请者。否则将该区域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的长度与所申请的长度相同, 将其分配给申请者;另一部分的长度为原长度与分配长度之差, 将其仍记录于空闲区域表中。

回收时,按回收区的首地址查询空闲区表,若有与回收区相临的空闲区,则将其合并到相临区中,否则,把回收区按照地址从低到高的顺序插入到空闲区域表的适当位置。

1.3.3 设计并分析测试数据

假设初始内存布局如图1-4,图中的起始地址以及大小都以KB来衡量。

起始地址0 10 20 40 70 80 85 145 160 180

占用者 a b c d e

大小10 10 20 30 10 5 60 15 20 20

图1-4初始内存布局

由图1-4可见,初始时共有五个线程驻留在内存,它们是a,b,c,d,e,线程驻留区表如图1-5;还有五个空闲区,空闲区域表如图1-6。

假设现在有三个线程提出内存申请,申请情况见图1-7。经过分析我们得到在每种分配算法下这三个线程所申请到的内存情况。图1-8是最先适应算法分配情况。

线程名称驻留区始址驻留区大小

a 0 10

b 20 20

c 70 10

d 85 60

e 160 20

图1-5 线程驻留区表空闲区首址空闲区长度

10 10

40 30

80 5

145 15

180 20

图1- 6 空闲区域表

线程名称请求大小

(KB)

预计驻留

时间( 秒)

thread_1 20 4 thread_2 10 5 thread_3 5 6

图1-7 内存申请表

线程名称驻留区始址驻留区大小

a 0 10

b 20 20

c 70 10

d 85 60

e 160 20 thread_1 40 20 thread_2 10 10 thread_3 60 5 图1-8 最先适应算法线程驻留区表

1.3.4 程序设计

程序包含两个文件,一个是头文件variable_partition.h,另一个是源程序文件variable_partition.cpp。在头文件中定义了宏、数据结构、全局变量、函数声明,源程序中含有各个函数的实现。

在头文件中,结构体FREEAREA、REQUIRE_MEMORY、THREAD_RESIDENCE_MEMORY分别对应于图1-1、图1-2、图1-3中的一行,不同之处是为了构成链表在三个结构体中都有前向指针。数组init_free_area_table对应于图1-6,数组init_thread_require_memory_table 对应于图1-5,数组init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table对应于图1-7,为了实现动态分配与释放,用链表重新组织空闲区域表、线程驻留区表和内存申请表,全局变量p_free_ar ea_list是空闲区链首,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是内存申请队列的队首,p_thre ad_residence_memory_list是线程驻留区链首,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是线程驻留区链尾,由于线程驻留区链表被内存分配函数和内存释放函数共享,故用临界区变量CS_THREAD_MEMORY_LIST来保护,同理,屏幕是所有线程共享的,所以用临界区变量CS_SC REEN来保护,空闲区链表被内存分配函数和内存释放函数共享,故用临界区变量CS_FREEAR EA_LIST来保护。h_thread是线程句柄数组,用来存放各个线程的句柄。

程序共包含12个函数,按照作用可以将它们分成五组。

第一组包括函数print_space()和函数display_thread_residence_memory(),前者用来显示若干个空格,后者用来显示线程驻留区表;

第二组共十个函数,用来实现最先适应分配法,它们的名称及功能如图1-9。

函数名称函数功能

FF_initialize_freearea_list 初始化空闲区链表:按地址从低到高排序

FF_delete_freearea_list 删除空闲区链表

FF_initialize_require_memory_list 初始化内存申请链表

FF_delete_require_memory_list 删除内存申请链表

FF_initializ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初始化线程驻留区链表

FF_delet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删除线程驻留区链表

FF_thread 线程函数:申请内存;驻留内存;释放内存

FF_require_memory 内存申请函数

FF_release_memory 内存释放函数

FF() 初始化函数:创建线程并等待它们结束

图1-9 最先适应分配法的函数及其功能

1.3.5 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_THREAD 3

typedef struct freearea{ //表示空闲区域的数据结构struct freearea *next;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int start_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int size; //空闲区大小

}FREEAREA;

typedef struct require_memory{ //记录线程申请内存的数据结构struct require_memory *next;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char thread_name[10]; //线程名

int size; //申请内存大小(以KB为单位)

int duration; //在内存的驻留时间(以秒为单位)

}REQUIRE_MEMORY;

typedef struct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描述线程驻留区的数据结构struct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next;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char thread_name[10]; //线程名

int start_address; //驻留区起始地址

int size; //驻留区大小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FREEAREA init_free_area_table[5]={

{NULL,10,10},

{NULL,40,30},

{NULL,80,5},

{NULL,145,15},

{NULL,180,20}

}; //测试数据:初始空闲区表

REQUIRE_MEMORY init_thread_require_memory_table[3]={

{NULL,"thread_1",20,4},

{NULL,"thread_2",10,5},

{NULL,"thread_3",5,6}

}; //测试数据:初始内存申请表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init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table[5]={ {NULL,"a",0,10},

{NULL,"b",20,20},

{NULL,"c",70,10},

{NULL,"d",85,60},

{NULL,"e",160,20}

};//测试数据:初始线程驻留区表

FREEAREA *p_free_area_list=NULL; //空闲区链首

REQUIRE_MEMORY *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NULL; //内存申请队列队首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ULL; //线程驻留链首THREAD_RESIDENCE_MEMORY *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ULL;

//线程驻留区链尾

CRITICAL_SECTION CS_THREAD_MEMORY_LIST; //保护线程驻留区链表的临界区CRITICAL_SECTION CS_SCREEN; //保护屏幕的临界区

CRITICAL_SECTION CS_FREEAREA_LIST; //保护空闲区链表的临界区HANDLE h_thread[MAX_THREAD]; //线程句柄数组

void print_space(int num); //输出若干个空格

void display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显示线程驻留区表

//最先适应分配法的函数

FREEAREA *FF_initialize_freearea_list(FREEAREA *init_table,int num); //初始化空闲区链表void FF_delete_freearea_list(); //删除空闲区链表REQUIRE_MEMORY *FF_initialize_require_memory_list(REQUIRE_MEMORY *init_table,int num); //初始化内存申请链表

void FF_delete_require_memory_list(); //删除内存申请链表THREAD_RESIDENCE_MEMORY *FF_initializ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init_table,int num); //初始化线程驻留区链表

void FF_delet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删除线程驻留区链表void FF_thread(void *data); //线程函数

int FF_require_memory(int size); //内存申请函数

void FF_release_memory(int start_address,int size); //内存释放函数

void FF(); //最先适应分配算法的初始化函数

void print_space(int num){ //显示若干个空格int i;

for(i=0;i

printf(" ");

}

}

void display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显示驻留线程链表THREAD_RESIDENCE_MEMORY *p;

char buffer[20];

p=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printf("|-------------------|--------------------|------------------|\n");

printf("| thread_name | start_address(kB) | size(KB) |\n");

printf("|-------------------|--------------------|------------------|\n");

while(p!=NULL){

printf("| %s",p->thread_name);

print_space(18-strlen(p->thread_name));

printf("| %d",p->start_address);

itoa( p->start_address, buffer, 10 );

print_space(19-strlen(buffer));

printf("| %d",p->size);

itoa(p->size, buffer, 10 );

print_space(17-strlen(buffer));

printf("|\n");

p=p->next;

};

printf("|-------------------|--------------------|------------------|\n\n");

}

//最先适应分配法:初始化空闲区链表

FREEAREA *FF_initialize_freearea_list(FREEAREA *init_table,int num){ FREEAREA *temp;

FREEAREA *head=NULL;

FREEAREA *tail=NULL;

int i;

for(i=0;i

temp=(FREEAREA *)malloc(sizeof(FREEAREA));

temp->start_address=init_table[i].start_address;

temp->size=init_table[i].size;

temp->next=NULL;

if(head==NULL)

head=tail=temp;

else{

tail->next=temp;

tail=tail->next;

}

};

return head;

}

//最先适应分配法:删除空闲区链表

void FF_delete_freearea_list(){

FREEAREA *temp;

temp=p_free_area_list;

while(temp!=NULL){

temp=p_free_area_list->next;

free(p_free_area_list);

p_free_area_list=temp;

}

p_free_area_list=NULL;

}

//最先适应分配法:初始化内存申请链表

REQUIRE_MEMORY *FF_initialize_require_memory_list(REQUIRE_MEMORY *init_table,int num){

REQUIRE_MEMORY *temp;

REQUIRE_MEMORY *head=NULL;

REQUIRE_MEMORY *tail=NULL;

int i;

for(i=0;i

temp=(REQUIRE_MEMORY *)malloc(sizeof(REQUIRE_MEMORY));

strcpy(temp->thread_name,init_table[i].thread_name);

temp->size=init_table[i].size;

temp->duration=init_table[i].duration;

temp->next=NULL;

if(head==NULL)

head=tail=temp;

else{

tail->next=temp;

tail=tail->next;

}

};

return head;

}

//最先适应分配法:删除内存申请链表

void FF_delete_require_memory_list(){

REQUIRE_MEMORY *temp;

temp=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

while(temp!=NULL){

temp=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next;

free(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

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temp;

}

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NULL;

}

//最先适应分配法:初始化线程驻留区链表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FF_initializ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THREAD_RESIDENCE_MEMORY

*init_table,int num){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temp;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head=NULL;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tail=NULL;

int i;

for(i=0;i

temp=(THREAD_RESIDENCE_MEMORY

*)malloc(sizeof(THREAD_RESIDENCE_MEMORY));

strcpy(temp->thread_name,init_table[i].thread_name);

temp->start_address=init_table[i].start_address;

temp->size=init_table[i].size;

temp->next=NULL;

if(head==NULL)

head=tail=temp;

else{

tail->next=temp;

tail=tail->next;

}

};

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tail;

return head;

}

//最先适应分配法:删除线程驻留区链表

void FF_delet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temp=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temp=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while(temp!=NULL){

temp=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ext;

free(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temp;

}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ULL;

}

//线程:申请内存,驻留一段时间,释放内存

void FF_thread(void *data){

int start_address=-1;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temp;

Enter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printf("create thread:%s\n",((REQUIRE_MEMORY *)(data))->thread_name);

Leave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while(1){ //申请内存start_address=FF_require_memory(((REQUIRE_MEMORY *)(data))->size);

if(start_address>=0)

break;

else

Sleep(1000);

}

temp=(THREAD_RESIDENCE_MEMORY

*)malloc(sizeof(THREAD_RESIDENCE_MEMORY));

strcpy(temp->thread_name,((REQUIRE_MEMORY *)(data))->thread_name);

temp->start_address=start_address;

temp->size=((REQUIRE_MEMORY *)(data))->size;

temp->next=NULL;

EnterCriticalSection(&CS_THREAD_MEMORY_LIST);

//加入线程驻留区链表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ext=temp;

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ext;

LeaveCriticalSection(&CS_THREAD_MEMORY_LIST);

//显示线程驻留区链表Enter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printf("after %s %s\n",((REQUIRE_MEMORY *)(data))->thread_name,"get memory:");

display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Leave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Sleep(((REQUIRE_MEMORY *)(data))->duration);

//释放内存FF_release_memory(start_address,((REQUIRE_MEMORY *)(data))->size);

}

//最先适应分配法:内存申请函数

int FF_require_memory(int size){

int start_address=-1;

FREEAREA *p;

FREEAREA *p_next;

EnterCriticalSection(&CS_FREEAREA_LIST);

p=p_next=p_free_area_list;

while(p_next!=NULL)

{

if(size==p_next->size)

{

//刚好满足要求,删除空闲区结点

if(p_next==p_free_area_list)

p_free_area_list=p_next->next;

else

p->next=p_next->next;

free(p_next);

break;

}

else

if(sizesize)

{

start_address=p_next->start_address; //分割空闲区结点

p_next->start_address+=size;

p_next->size-=size;

break;

}

else

{

p=p_next;

p_next=p_next->next;

}

}

LeaveCriticalSection(&CS_FREEAREA_LIST);

return start_address;

}

//最先适应分配法:内存释放函数

void FF_release_memory(int start_address,int size){

EnterCriticalSection(&CS_FREEAREA_LIST);

FREEAREA *temp,*p,*pp;

//将空闲区按start_address由小到大排序,以便整合相邻空闲区

while(1){

int change = 0;

p = p_free_area_list;

if(p->next != NULL){

if(p->start_address > p->next->start_address){

pp = p->next;

p->next = pp->next;

pp->next = p;

p_free_area_list = pp;

change = 1;

}

}

if(p->next != NULL){

while(p->next->next != NULL){

if(p->next->start_address>p->next->next->start_address ){

pp = p->next->next;

p->next->next = pp->next;

pp->next = p->next;

p->next = pp;

change = 1;

}

p = p->next ;

}

}

if(change == 0){

break;

}

}

//插入空闲区

temp = new FREEAREA;

p = new FREEAREA;

temp->start_address = start_address;

temp->size = size;

temp->next = NULL;

p->next = p_free_area_list;

while(p->next != NULL){

if(p->next->start_address > temp->start_address){

temp->next = p->next;

p->next = temp;

break;

}

else{

p = p->next;

}

}

if(p->next == NULL){

p->next = temp;

}

else if(temp->next == p_free_area_list){

p_free_area_list = temp;

}

//整合碎片

while(1){

int change = 0;

p = p_free_area_list;

if(p == NULL){

break;

}

while(p->next != NULL){

if((p->start_address + p->size) == (p->next->start_address)){

p->size = p->next->size + p->size;

change = 1;

if(p->next->next == NULL){

free(p->next);

p->next = NULL;

}

else{

p->next = p->next->next;

}

}

if(p->next == NULL){

break;

}

else{

p = p->next;

}

}

if(change == 0){

break;

}

}

//整理线程结束后的驻留链表

THREAD_RESIDENCE_MEMORY *q;

q =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if(q->start_address == start_address){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next; }

else{

while(q->next !=NULL){

if(q->next->start_address==start_address){

if(q->next==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tail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 q;

}

q->next = q->next->next ;

break;

}

q = q->next;

}

}

LeaveCriticalSection(&CS_FREEAREA_LIST);

}

//最先适应分配算法的初始化程序

void FF( ){

int i=0;

REQUIRE_MEMORY *p;

HANDLE h_thread[MAX_THREAD];

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CS_THREAD_MEMORY_LIST);

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CS_FREEAREA_LIST);

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printf("最先适应分配算法\n");

p_free_area_list=FF_initialize_freearea_list(init_free_area_table,5);

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FF_initialize_require_memory_list(init_thread_require_memor y_table,3);

p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FF_initializ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init_thread_reside nce_memory_table,5);

p=p_thread_require_memory_queue;

while(p!=NULL){

h_thread[i]=CreateThread(NULL,0,(LPTHREAD_START_ROUTINE)(FF_thread),p,0,NULL);

i++;

p=p->next;

};

WaitForMultipleObjects(MAX_THREAD,h_thread,TRUE,-1); //等待所有线程结束

Enter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printf("after all threads have finished:\n");

display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显示驻留线程链表

LeaveCriticalSection(&CS_SCREEN);

//删除各种链表FF_delete_freearea_list();

FF_delete_require_memory_list();

FF_delete_thread_residence_memory_list();

getch();

printf("\n");

}

int main( ){

FF( );

return 0;

}

操作系统第六次 内存分配与回收模拟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系计算机 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评阅教师 实验地点丽泽楼C304-2 丽泽楼C304-1 (请勾选实际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实验课表现出勤和个人表现Q1(15+15(组 长评分)=30分) 得分: 实验 总分 (Q1+Q2+Q3 +Q4) 实验完成情况Q2(45分(组长评 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得分: 实验编号与实验名称: 第六次实验内存分配与回收模拟 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位图跟踪内存使用情况,模拟和评价不同的内存分配算法;熟悉内存分配和回收。 实验内容及要求(详见实验讲义与实验指导书): 1)要求用你熟悉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内存分配和回收模拟程序;要求在主函数中测试。 2)实验报告中必须包括:设计思想、数据定义(包括详细说明)、处理流程(详细算法描述和算法流程图)、源代码、运行结果、体会等部分。 3)必须模拟该4种内存分配算法:first fit,next fit,best fit和worst fit中的至少2种。 4)需显示出每次分配和回收后的空闲分区链的情况来以及内存占用情况图,并统计各种算法产生的碎片空闲区(小于3个单元(unit)的空闲区)数。 5)计算2个性能参数:碎片数、平均搜索空闲区次数 实验内容及关键步骤(流程图)

First fit next fit 实验内容及关键步骤(代码)Q3(15分) (1)First fit 代码运行结果#include struct not_empty//已分配分区表 { char process_id;//作业标志符,此处采用-255的整数 int address_of_start;//起始地址 int size_of_notempty;//作业请求的内存单元数 int delete_or_not; //进程是否被创建,是否 } Not_Empty[20]; void printnow(char ram[]){//输出内存分配情况 int i; for(i=1;i<=128;i++) { printf("%c",ram[i]); if(i%11==0) printf("\n"); } printf("\n"); } void printfree(char ram[]){//输出内存空闲区和内存空闲碎片 int i,flag=0,can_not_use=0; printf("空闲区间为:\n"); for(i=1;i<=128;i++){ if(flag==0)

分区分配算法的实现

分区分配算法的实现 实验要求: ?分区空闲表要表示出分区号、始址、大小 ?作业序列能够动态输入 ?内存不足,必须有提示功能 ?总结收获体会及对该题解的改进意见和见解 (红色字体为再修改处)

源代码: /********************操作系统实验四:首次适应(first fit)算法的分区分配算法*******************/ #include void main() { int m,n,i,j,j0,k,k0,A[30][3],B[30]; printf("请输入空闲分区块数:"); scanf("%d",&m); printf("\t分区号\t\t大小\t\t起始地址\n"); for(i=0;i

} } } printf("\n---------首次适应算法按地址从小到大排列后空闲区---------\n"); printf("\t分区号\t\t大小\t\t起始地址\n"); for(i=0;i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一、设计任务 完成存储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实现。 二、设计思想 在对数据结构有一定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后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回收算法,在这些存储管理中间必然会有碎片的产生,当碎片产生时,进行碎片的拼接,等等相关的内容。 三、预期目的 让我们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其它各类操作系统,并懂得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熟悉上机操作和程序调试技术都有重要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排错能力。 四、设计方案 首先是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例如数据结构,计算方法,组成原理以及操作系统等。在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用语言的形式从函数,数据结构原代码,原程序等方面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该设计就是要达到对各个细节的问题的解决将各个数据块连接起来,最终达到存储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实现。 五、数据结构 1.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 1)对于未分配出去的部分,用空闲分区链表来描述。 struct freeList { int startAddress; /* 分区起始地址 */ int size; /* 分区大小 */ struct freeList *next; /* 分区链表指针 */ }

struct usedList { int startAddress; /* 分区起始地址 */ int jobID; /* 分区中存放作业ID */ struct usedList *next; /* 分区链表指针 */ } 3)将作业组织成链表。 struct jobList { int id; /* 作业ID */ int size; /* 作业大小(需要的存储空间大小)*/ int status; /* 作业状态 0 : new job ,1 : in the memory , 2 : finished . */ struct jobList *next; /* 作业链表指针 */ } 以上将存储空间分为空闲可占用两部分,在usedlist中设jobID而不设size,可以在不增加空间复杂度(与freelist相比)的同时更方便的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从后面的一些函数的实现上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尽管设置joblist增加了空间复杂度,但它的存在,使得该程序可以方便的直接利用D盘中的JOB文件。该文件可以认为是一个和其他进程共享的资源。通过这个文件,其他进程写入数据供读取。这中思想在操作系统设计中体现的很多。 2.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选择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后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基本原理分析: 1) Best fit :将空闲分区按大小从小到大排序,从头找到大小合适的分区。 2) Worst fit:将空闲分区按大小从大到小排序,从头找到大小合适的分区。 3) First fit :将空闲分区按起始地址大小从小到大排序,…… 4) Last fit :将空闲分区按起始地址大小从大到小排序,…… 由此,可将空闲分区先做合适的排序后用对应的适应算法给作业分配存储空间。排序函数 order(bySize为零则按分区大小排序,否则按分区起始地址;inc为零从小到大排序,否则从大到小排序;通过empty指针返回结果)。 void order(struct freeList **empty,int bySize,int inc) {

操作系统实验四实验报告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四 【实验题目】: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对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及要求】 问题描述: 设计程序模拟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工作过程。假设内存中空闲分区个数为n,空闲分区大小分别为P1, … ,P n,在动态分区分配过程中需要分配的进程个数为m(m≤n),它们需要的分区大小分别为S1, … ,S m,分别利用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将m个进程放入n个空闲分区,给出进程在空闲分区中的分配情况。 程序要求: 1)利用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分区分配过程。 2)模拟四种算法的分区分配过程,给出每种算法进程在空闲分区中的分配情况。 3)输入:空闲分区个数n,空闲分区大小P1, … ,P n,进程个数m,进程需要的分区大小S1, … ,S m。

4)输出: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最终内存空闲分区的分配情况。 实现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10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work_num; int zone_num; struct Data{ int data; char name; }; Data *d=new Data[max]; struct Table{ int data; char array[max]; int length; };

服务器内存条的插法

DELL PowerEdge R710服务器支持DDR3 的DIMM (RDIMM) 或ECC 非缓冲的DIMM(UDIMM)。单列和双列DIMM 可以是1067 MHz 或1333 MHz,四列DIMM 可以是1067 MHz。 DELL PowerEdge R710服务器含18 个内存插槽,分为两组,每组九个插槽,分别用于一个处理器。每组插槽(9 个)分为三个通道,每个通道有三个内存插槽。每个通道的第一个插槽上都标有白色释放拉杆。 DELL PowerEdge R710服务器支持的最大内存取决于所用的内存模块类型和大小: ? 对于大小为2-GB、4-GB 和8-GB (如果有)的单列和双列RDIMM,支持的总量最大为144 GB。 ? 对于四列RDIMM (每个通道两个),支持的总量最大为96 GB。 ? 对于1 GB 和2 GB 的UDIMM,支持的最大总容量为24 GB。 内存一般安装原则 为确保获得最佳系统性能,请在配置系统内存时遵守以下通用原则: 注:未遵循这些原则的内存配置会导致系统在启动时停机,并且无任何系统消息的视频输出。 ? 不能混合安装RDIMM 和UDIMM。 ? 每个通道不得安装两个以上UDIMM。 ? 除了未使用的内存通道之外,所有被占用的内存通道的配置必须相同。 ? 在双处理器配置中,每个处理器的内存必须配置相同。 ? 大小不同的内存模块可以在一个内存通道中混用(如2-GB、8-GB 和4-GB),但所有被占用的通道的配置必须相同。 ? 对于优化器式,内存模块按照插槽的数字顺序安装,以A1 或B1开始。 ? 对于内存镜像模式或高级ECC 模式,离处理器最远的三个插槽不使用,内存模块首先从插槽A2 或B2 开始安装,然后按剩下插槽的数字顺序安装(如A2、A3、A5、A6、A8 和A9)。 ? 高级ECC 模式需要x4 或x8 DRAM 设备宽度。

操作系统内存动态分配模拟算法

实验四存分配算法 1.实验目的 一个好的计算机系统不仅要有一个足够容量的、存取速度高的、稳定可靠的主存储器,而且要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些存储空间。当用户提出申请主存储器空间时,存储管理必须根据申请者的要求,按一定的策略分析主存空间的使用情况,找出足够的空闲区域分配给申请者。当作业撤离或主动归还主存资源时,则存储管理要收回作业占用的主存空间或归还部分主存空间。主存的分配和回收的实现是与主存储器的管理方式有关的,通过本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在动态分区管理方式下应怎样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背景知识: 可变分区方式是按作业需要的主存空间大小来分割分区的。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要量分割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若无,则作业不能装入。随着作业的装入、撤离、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个分区,有的分区被作业占用,而有的分区是空闲的。 2.实验容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或循环首次算法或最佳适应算法分配主存空间。 由于本实验是模拟主存的分配,所以当把主存区分配给作业后并不实际启动装入程序装入作业,而用输出“分配情况”来代替。(即输出当时的空闲区说明表及其存分配表) 利用VC++6.0实现上述程序设计和调试操作。 3.实验代码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定义存的大小 const int SIZE=64; //作业结构体,保存作业信息 struct Project{ int number; int length; }; //存块结构体,保存存块信息 struct Block{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模拟

使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 1内容 (1)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 )和回收过程free( )。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作业1申请130KB。 ?作业2申请60KB。 ?作业3申请100KB。 ?作业2释放60KB。 ?作业4申请200KB。 ?作业3释放100KB。 ?作业1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作业6释放60KB。 请分别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块进行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分区链的情况。 2、示例程序: //Tittle: 使用动态分区算法的模拟 //author: XuYongzhen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DuLNode{ struct DuLNode *prior; struct DuLNode *next; int address; int jsize; int jnumber;//显示分区被那个作业占用,显示零则为空闲分区; }DuLNode,*DuLinkList ; void CreatList(DuLinkList &L){ DuLinkList p=(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L->next=p; L->jnumber=100;//为释放头结点后面的结点空间做统一化处理 p->prior=L; p->next=NULL; p->jsize=600; p->address=0; p->jnumber=0;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资料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一实验内容与要求 内容: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而在分配时,须按照一定的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分区分配给该作业。在本实验中运用了三种分配算法,分别是1.首次适应算法,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3.最佳适应算法。 要求:动态分区算法也称为可变分区分配算法,常见的空闲区查找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特别注意分区回收时,相邻空闲分区需要合并。 (1)参考操作系统教材理解这3种分配算法以及回收算法。 (2)实现3种分配算法以及回收算法。 (3)已知作业申请内存和释放内存的序列,给出内存的使用情况。 (4)作业申请内存和释放内存的序列可以存放在文本文件中。 (5)设计简单的交互界面,演示所设计的功能。(可以使用MFC进行界面的设计) (6)可根据自己能力,在完成以上基本要求后,对程序功能进行适当扩充。 二、需求分析 本次实验通过用C语言进行编程并调试、运行,形象地表现出动态分区的分配方式,直观地展现了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的释放和回收方式之间的区别。加深了我们对两种算法优缺点的理解,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动态分区存储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两种算法对内存的释放和回收空间的表示。 动态分区分配:又称为可变分区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并不事先先将主存划分成一块块的分区,而是在作业进入主存时,根据作业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应作业的需要。因此系统中分区的大小是可变的,分区的数

目也是可变的。 分区分配算法: 1.首次适应法: 为作业选择分区时总是按地址从高到低搜索,只要找到可以容纳该作业的空白块,就把该空白块分配给该作业。 特点:优先利用内存中底地址部分的空闲分区 (将所有空闲区,按其地址递增的顺序链接)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第一个空间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本算法,设置一个全局变量f,来控制循环查找,当f%N==0时,f=0;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3.最佳适应算法: 接到内存申请时,在空闲块表中找到一个不小于请求的最小空块进行分配;为作业选择分区时总是寻找其大小最接近于作业所要求的存储区域。 三、概要设计 动态分区常用的数据结构有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用来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此题中我采用的是空闲分区链的结构,用链指针将所有的分区链接成一条链,每个分区的结构如下所示: typedef struct freearea//定义一个空闲区说明表结构 { int ID; //分区号 long size; //分区大小 long address; //分区地址 int state; //状态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DuLNode //double linked list { ElemType data; struct DuLNode *prior; //前趋指针 struct DuLNode *next; //后继指针 }DuLNode,*DuLinkList;

DL380_G6_内存的插法详解

138211130@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信息 Intel xeon 5500系列处理器集成3个内存控制器,每个控制器控制一个通道,组成3通道内存,对内存的插法也有很多种情况,根据不同的插法可以达到性能和安全不同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HP ProLiant DL380G6 服务器内存的插法。 详细信息 内存槽位描述 如下图 内存选件 注 : 服务器不支持RDIMM 和UDIMM混插。如混插会导致服务器在BIOS初始化时停机。

服务器的内存子系统同时支持RDIMM 和UDIMM两种类型。如果提到DIMM时下面的信息适用于这两种类型。当特指RDIMM或UDIMM时,提到的信息只使用于那种类型。安装在服务器中的内存必须同种型号。 服务器支持下面的内存速率: 1. 单-rank和双-rank PC3-10600(DDR-1333) 内存运行在1333和1066MHz 2. 4- rank PC3-8500(DDR-1067)运行在1066MHz 根据处理器类型,安装的内存数量和安装的是UDIMM或者RDIMM,内存时钟速率可能会降低到1066或800MHz。更多的安装内存槽位影响信息,查看下面信息。 内存子系统架构 服务器的内存子系统划分为channels.每个处理器支持3个channel.每个channel支持3个内存。请看下面的表格 在Advanced ECC 模式中这种多channel 的架构提供了增强的性能。这种架构在 Mirrored 和 Lockstep 内存模式中同样适用。服务器支持RDIMM 和UDIMM。 通用内存安装准则 在所有的AMP模式中遵守下面的准则: 1.只有安装处理器对应的内存槽可以安装内存。 2.在多处理配置的机型中,为达到最大化性能的目的,尽可能均匀地分配所有处理器对应的内存总 容量。 3.不要混插UDIMM和RDIMM。 4.每个channel 最多支持两个UDIMM。 5.如果一个处理器安装了4-rank的内存,那么那个处理器的每个channel最多只能安装2条内存。 6.如果一个channel 包含4-rank的内存,那么4-rank的内存必须首先被安装在这个channel上。内存频率请看下图

自适应控制的分类_自适应控制的主要类型

自适应控制的分类_自适应控制的主要类型 什么是自适应控制1、自适应控制所讨论的对象,一般是指对象的结构已知,仅仅是参数未知,而且采用的控制方法仍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 2、但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结构和参数都未知的对象,比如一些运行机理特别复杂,目前尚未被人们充分理解的对象,不可能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因而无法沿用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其控制问题,这时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学科,也就是智能控制。 3、自适应控制与常规的控制与最优控制一样,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 4、自适应控制所依据的关于模型的和扰动的先验知识比较少,需要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取有关模型的信息,使模型愈来愈准确。 5、常规的反馈控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但是由于控制器参数是固定的,当不确定性很大时,系统的性能会大幅下降,甚至失稳。 自适应控制的原理框图 自适应控制的分类自从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第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以来,先后出现过许多不同形式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有下述几大类。(1)可变增益自适应控制系统 这类自适应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响应迅速,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其结构如图1所示,调节器按被控过程的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设计,也就是当被控对象(或控制过程)的参数因工作状态或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时,通过能够测量到的某些变量,经过计算而按规定的程序来改变调节器的增益,以使系统保持较好的运行性能。另外在某些具有非线性校正装置和变结构系统中,由于调节器本身对系统参数变化不灵敏。采用此种自适应控制方案往往能去的较满意的效果。 (2)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简称MRAS)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参考模型、被控对象、反馈控制器和调整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机构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内存分配,首次适应算法

一、实验名称:内存分配与回收 二、实验内容: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存储空间的分配,回收作业所占用的存储空间。 三、实验目的: 一个好的计算机系统不仅要有足够的存储容量,较高的存取速度和稳定可靠的存储器,而且能够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这些主存空间。当用户提出申请主存空间的要求时,存储管理能够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析主存的使用情况,找出足够的空间分配给申请者;当作业运行完毕,存储管理要回收作业占用的主存空间。本实验实现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采用最先适应算法对主存空间进行分配和回收,以加深了解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功能。 四、实验过程: a)基本思想 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连接。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至找到一个大小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 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 仍然留在空闲链中。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 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b)主要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FreeLink{

#include <> #include <>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FreeLink{配内存"<>choice; }while(choice!='1'&&choice!='2'&&choice!='3'); switch(choice){ case '1':allocate(p);print();break; case '2':huishou(p);print();break; case '3':clear();return 0;break; } } } int main(){//主函数 ptr free=(FreeLink *)malloc(sizeof(FreeLink));

实验报告-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马江涛学号: 8000612091 专业班级:计算机软件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 2014-05-08 实验成绩: 【实验要求】 1、编程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的分配过程和回收过程。其中,空闲分区通过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内存空间为640K,并依次有下列请求序列: 1)作业1申请130KB。 2)作业2申请60KB。 3)作业3申请100KB。 4)作业2释放60KB。 5)作业4申请200KB。 6)作业3释放100KB。 7)作业1释放130KB。 8)作业5申请140KB。 9)作业6申请60KB。 10)作业7申请50KB。 11)作业6释放60KB。 请分别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块的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可参考后文的实验提示】。 3、上机时认真的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资源分配请求,写出实验结果; 4、具体要求: (1)对你的程序关键代码处进行注释。 (2)给出实验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实验目的】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 【实验思路】 首次适应算法(First-fit):当要分配内存空间时,就查表,在各空闲区中查找满足大小要求的可用块。只要找到第一个足以满足要球的空闲块就停止查找,并把它分配出去;如果该空闲空间与所需空间大小一样,则从空闲表中取消该项;如果还有剩余,则余下的部分仍留在空闲表中,但应修改分区大小和分区始址。 最佳适应算法(Best-fit):当要分配内存空间时,就查找空闲表中满足要求的空闲块,并使得剩余块是最小的。然后把它分配出去,若大小恰好合适,则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最优算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1.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2.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3.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背景材料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内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内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内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己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分配内存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己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内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己分分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 “已分分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分区表 “空闲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struct {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 //空闲区表 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 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满足作业长度的未分配区,如大于作业,空闲区划分成两个分区,一个给作业,一个成为小空闲分区。 实验中内存分配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即选择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最小空闲分区。 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问题。内存回收时若相邻有空闲分区则合并空闲区,修改空闲区表。 四、参考程序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C语言代码和C代码

实验三使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 1、实验目的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 2、实验内容 (1) 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 )和回收过程free( )。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 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 ?作业1申请130KB。 ?作业2申请60KB。 ?作业3申请100KB。 ?作业2释放60KB。 ?作业4申请200KB。 ?作业3释放100KB。 ?作业1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作业6释放60KB。 请分别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块进行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分区链的情况。 程序代码——C语言实现 #include #include struct node //空闲分区链结点的定义 { node *before; node *after; int size; int address; int state; }; node L; struct usenode { usenode *next; int num; int add; int size; }U,*n;

void Init() //空闲分区链的初始化 { node *p; p=(node *)malloc(sizeof(node)); p->before=&L; p->after=NULL; p->size=640; p->address=0; p->state=0; L.after=p; L.before=NULL; L.size=0; U.next=NULL; n=&U; } node *search(int a) { node *p=L.after; if(p==NULL) { printf("没有空闲的区域!"); p=NULL; return p; } else { while(p!=NULL && a>p->size) p=p->after; if(p==NULL) { printf("没有找到合适的空闲空间!"); p=NULL; return p; } else return p; } } void recovery(int a,int b) //内存回收算法 {

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0204102 姓名:谱 学号: 10204102 指导教师:高小辉 2013年1月11 日

目录 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3) 1. 概述 (3) 2.需求分析 (3) 二.实验指导 (4) 1.基本思想 (4) 2.数据结构 (4) 三.运行环境 (6) 四.流程图 (6) 五.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代码 (5) 六.调试结果 (11) 七、总结 (14) 八.参考文献 (14)

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1.概述: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2. 需求分析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和回收过程free()。 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即每次分配内存空间是总是从低址部分开始进行循环,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间,便按作业所需分配的大小分配给作业。 作业完成时,需要释放作业所占空间,此时要考虑到四种情况: (1)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空闲分区相邻接。此时将二者合并,修改前一 分区的大小。 (2)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后一空闲分区相邻接,将二者合并,用回收区的首址 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 (3)回收区同时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空闲分区相邻接,三者合并,使用前一空 闲分区的表项和首址。 (4)回收区单独存在。 二、实验指导 1.基本思想 动态分区是指系统不预先划分固定分区,而是在装入程序的时候划分内存区域,使得为程序分配的分区大小恰好等于该程序的需求量,且分区的个数是动态的。显然动态分区有较大的灵活性,较之固定分区能获得好的内存利用率。 2.数据结构 动态分区管理可以用两种数据结构实现,一种是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也就是用预先定义好的系统空间来存放空间分配信息。

最新c++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c++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操作系统课程 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名称: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时间:6月13日-——6月17日

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说明: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下达给选题学生,装订在设计(论文)首页

1:需求分析 (1)用C语言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和回收过程free()。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作业1申请130KB;作业2申请60KB;作业3申请100KB;作业2释放60KB;作业4申请200 KB;作业3释放100 KB;作业1释放 130 KB;作业5申请140 KB;作业6申请60 KB;作业7申请 50KB;作业6释放60 KB。采用首次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块的分配和回 收,同时显示内存块分配和回收后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 2:概要设计 (1)数据结构:作业队列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待处理作业;阻塞作业队列数据结构,用于存储阻塞的作业。已分配内存块的双向链表,记录当前系 统已分配的各个内存块;未分配内存块的双向链表,记录系统中剩余的 各个内存块;系统内存分配总情况的结点对象,记录系统中阻塞的作业 总数,已分配的内存块数,剩余的内存块数。 (2)主函数:对作业队列、阻塞队列、已分配内存块链表、未分配内存块链表、系统总内存分配情况结点对象进行初始化,调用分配函数或回收函 数,循环处理11个作业步。 (3)分配函数alloc():首次适应算法检索未分配的内存块链表,若找到合适的内存块,则加以判断,空闲内存块大小减去作业去请求内存块大小小于

存储管理分区分配算法

/*9.3.2 源程序*/ /***pcb.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MAX 32767 typedef struct node /*设置分区描述器*/ { int address,size; struct node *next; }RECT; /*函数原型*/ RECT *assignment(RECT *head,int application); void acceptment1(RECT *head,RECT *back1); void acceptment2(RECT *head,RECT *back1) ; int backcheck(RECT *head,RECT *back1); void print(RECT *head); /*变量声明*/ RECT *head,*back,*assign1,*p; int application1,maxblocknum; char way; /*主函数*/ main() { char choose[10]; int check; head=malloc(sizeof(RECT)); /*建立可利用区表的初始状态*/ p=malloc(sizeof(RECT)); head->size=MAX; head->address=0; head->next=p; maxblocknum=1; p->size=MAX; p->address=0; p->next=NULL; print(head); /*输出可利用表初始状态*/ printf("Enter the way(best or first(b/f)\n");/*选择适应策略*/ scanf("%c",&way); do{ printf("Enter the assign or accept(as/ac)\n"); scanf("%s",choose); /*选择分配或回收*/ if(strcmp(choose,"as")==0) /*as为分配*/ { printf("Input application:\n");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分析报告及程序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

————————————————————————————————作者:————————————————————————————————日期:

实验报告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而在分配时,须按照一定的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分区分配给该作业。在本实验中运用了四种分配算法,分别是 1.首次适应算法,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3.最坏适应算法4.最佳适应算法。 二、实验环境 普通的计算机一台,编译环境Microsoft Visual C++ 6.0 三、算法思想 1.数据结构 (1)分区开始地址startaddress (2)分区大小size (3)分区状态state 2.功能介绍 (1)首次适应算法 在首次适应算法中,是从已建立好的数组中顺序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间令开辟一块新的地址,大小为原来的大小减去作业大小,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第一个空间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本算法,设置一个全局变量f,来控制循环查找,当f%N==0时,f=0;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内存条的安装方法【图文讲解】

内存条的安装方法【图文讲解】 在安装内存条之前,大家不要忘了看看主板的说明书,看看主板支持哪些内存,可以安装的内存插槽位置及可安装的最大容量。不同内存条的安装过程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这里主要说明常见的SDRAM、DDR RAM、RDRAM内存。下面一起来看看内存条的安装方法详细步骤图解: STEP1:首先将需要安装内存对应的内存插槽两侧的塑胶夹脚(通常也称为“保险栓”)往外侧扳动,使内存条能够插入,如图1所示。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转自电脑入门到精通网 转自电脑入门到精通网 小提示:在任何一块支持RDRAM的主板上,你都能够看到RIMM内存插槽是成对出现。因为RDRAM内存条是不能够一根单独使用,它必须是成对的出现。RDRAM 要求RIMM内存插槽中必须都插满,空余的RIMM内存插槽中必须插上传接板(也称“终结器”),这样才能够形成回路。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转自电脑入门到精通网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STEP2:拿起内存条,然后将内存条的引脚上的缺口对准内存插槽内的凸起(如图2所示);或者按照内存条的金手指边上标示的编号1的位置对准内存插槽中标示编号1的位置。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STEP3:最后稍微用点用力,垂直地将内存条插到内存插槽并压紧,直到内存插槽两头的保险栓自动卡住内存条两侧的缺口,如图3所示。 转自电脑入门到精通网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 本文由孕婴童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4880916.html,整理发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