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1.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又被称为兑现纸币。

2.信用货币:又称为不兑现纸币,是指货币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

3.货币制度: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即被称为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4.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无论是在哪种交易活动之中,无论交易的数额是多少,交易的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5.有限法偿:是指在`。

6.金银复本位制: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金银铸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7.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黄金是法律认可的货币金属;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金币可以和货币制度中的其他货币自由兑换;金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8.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其内容是:黄金依然充当本位货币,但停止铸造和流通金币,黄金由国家集中保存;国内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规定银行券的含金量,但是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一定额度才能兑换成黄金。

9.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实施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流通银行券,不铸造和流通金币,银行券也不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但是本国货币可以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一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10.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也就是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

1.信用:作为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2.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

3.高利贷: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以利息高和非生产性为特点。

4.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赊购与赊销。

5.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以货币为对象向其他经济个体提供的信用。

6.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它包括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信用和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两个方面。

7.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8.信用卡:是由信用卡公司或银行对信用合格的消费者发行的信用证明,持有该卡的消费者可以到有关的商业服务部门购买商品,再由银行定期同消费者和商店进行结算,信用卡可以在规定的额度内进行透支。

9.征信国家:当一个国家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信用管理行业服务普及以及企业普遍设立信用管理功能时,这样的国家被称为征信国家。

10.社会信用体系:是由信用立法与执法、信用管理行业运作管理与约定、社会信用行为与道德规范、不良信用惩罚机制、教育等多个子体系共同作用、交织形成的社会机制。

第三章

1.利息:是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指债权人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债务人手中获取的超过本金部分的报酬。

2.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所谓起决定作用的意思是: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从理论上来说,基准利率应该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3.利率的风险结构:期限相同的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利率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4.利率的期限结构:在金融市场上,品质(风险、流动性、税收等)基本相同但期限不同的债券其利率水平也往往不同,这种差异我们称之为利率的期限结构。

5.外汇: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6.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7.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用折算成若干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

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用折合多少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

9.美元标价法:非本币货币之间的汇价往往是以一种国际上的主要货币或关键货币为标准。二战以后,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货币,各国外汇市场上公布的外汇牌价均以美元为标准,这就是“美元标价法”。

10.复汇率:也称多种汇率,指一国货币对某一外币因性质与用途不同而规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复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产物,是一种歧视性汇率安排。

11.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一种汇率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汇率确定的基础;第二,汇率波动的界限;第三,汇率应该如何调整;第四,维持汇率应采取的措施。

12.铸币平价: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国家单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作铸币平价。

13.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14.相对购买力平价:是用来说明在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当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时,两国货币的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均衡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

第四章

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对交易的金额、期限、价格等条件加以说明,用以证明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文书。

2.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一定的利息后把票面金额支付给持票人的一种票据行为。

5.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CDs):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是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证明。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与普通的存款单相比,有三点区别:一是不记名;二是存单上金额固定,而且面额较大;三是可以转让和流通。

6.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最简单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某种资产。

7.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易一定数量和质量商品的标准化合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张合约所包含的内容,例如标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交货地点等都标准化了。

8.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期权的买方为了取得这样一种权利,必须要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笔费用就是期权费。

第五章

1.保险: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合同规定范围的赔偿和给付责任的一种商业行为。人们通过购买保险,以一项确定的损失(为保险而支付的额外费用)替代了如果不保险而遭受更大损失的可能性。

2.风险分散原理:只要组成资产组合的各种资产之间不是完全正相关,那么随着资产数量的增加,资产组合分散程度的增加,资产组合的风险将会不断趋于下降。

3.分离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说明,所有的投资者,无论他们的具体偏好如何不同,都会将市场投资组合与无风险资产混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最优组合。这种在无需确知投资者偏好之前,就可以确定风险资产最优组合的特性就被称为分离定理。

4.β系数:是资产i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组合方差。β系数反映了资产收益率受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影响的敏感性,衡量了单个资产系统风险的大小。

5.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充分权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情况下,能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第六章

1.金融中介:从广义上说,凡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统称为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意指经济生活中起中间媒介作用的金融活动主体;狭义上说,金融中介是以银行为典型,特指信用关系中的借者与贷者之间的中介。

2.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开发方面的金融机构;二是农业信贷方面的金融机构;三是外贸信贷方面的金融机构。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成立于1945年,是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4.世界银行:世界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简称IBRD),全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1945年与IMF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其附属机构包括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三个机构统称为世界银行集团。

5.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部分西方国家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国际金融机构。1966年在东京成立,总部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简称亚行。

第七章

1.单元银行制:又称为单一银行制,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者限设分支机构。这种银行制度在美国最为典型。

2.分支行制:又称为总分行制,是指在银行除总行外,还在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银行组织制度,尤其是以英国、日本、德国最具代表性。

3.银行持股公司制:一般是指由某一集团成立一个股份公司或者持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和控制两家以上的银行股票。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和经营策略同属于同一持股公司控制。

4.核心资本: 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

5.附属资本: 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例如可转换债券工具、永久性债务工具以及长期附属债务等。

6.回购协议: 是指银行在向他人出售证券的同时,同意在某一时间以商定的价格购回这批证券。

7.商业贷款论: 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又称为自偿性贷款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8.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各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的传统模式,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金融创新给金融微观主体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直接的,同时也对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八章

1.“最后贷款人”原则:英国经济学家巴吉特在其1873年出版的名著《伦巴第街》中,极力主张作为规模最大的、信誉最可靠的半官方的英格兰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有责任全力支持资金周转困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风潮的蔓延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这就是“最后贷款人”原则。

2.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它是指国家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使之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相分离,而纯粹地行使各项中央银行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没有建立通常意义的中央银行,而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4.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5.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它由几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有准备,通常以库存现金的方式存在;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金,即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

6.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第九章

1.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公众(个人、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现金和存款货币)持有其拥有的财富的一种需要。如果把所有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加总起来,就形成全社会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2.宏观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从宏观和全社会的角度出发,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为完成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确立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3.微观货币需求:是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

4.实际货币需求:就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货币需要,即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其实质是以实物价值表示的货币需求。

5.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的时候,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也不会使利率进一步下降。这便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6.恒久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

7.原始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人们以现金的形式存入或者来自中央银行的各种贷款,这些增加的存款属于原始存款。

8.派生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由银行以贷款或证券投资所引伸出来存款是派生存款。在银行体系中绝大数的存款都是派生存款。

9.法定准备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各国普遍建立起法定准备金制度,即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之后,要提留一定比例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应对客户提现要求的准备。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为追求盈利而过多地进行贷款,以保持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但同时也使中央银行拥有了调节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有力工具。

10.超额准备金: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出于保持流动性以及安全的需要往往保存高于法定准备金的存款准备,超过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11.基础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准备、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称为基础货币,构成信用货币创造的基础。

12.货币乘数: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就是货币乘数。

第十章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之间的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广义的均衡。

2.货币失衡:是相对于货币均衡而言的,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即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3.货币容纳弹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货币需求量来说,多一点或少一点,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幅度,就不致引起价格大的涨跌和经济大的波动。

4.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中央银行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5.供给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即中央银行把货币需求量视为既定的前提下,以它作为“参照物”,通过对外生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使之向既定的货币需求量的目标靠拢。

6.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7.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来的,或者说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8.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供给或成本方面,在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出现过度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

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需求增加的工业部门或地区,物价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工业部门或地区,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即工资和价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其工资和物价没有相应下跌,或下跌幅度抵消不了物价和工资的上涨,因而造成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10.通货紧缩: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同时还表现为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信贷低迷,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等现象。

第十一章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吻合。目前,各国都把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货币政策目标。

3.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完成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

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偏差,必须借助于一些短期性的、数量化的指标,以作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检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这些指标就是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

6.菲利普斯曲线:是指用来描述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置换关系的曲线。

7.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

8.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10.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作用的工具。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或行业、企业或特殊对象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第十二章

1.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主管当局的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2.市场准入监管:就是监管当局对新设机构或金融机构的合并进行的限制性管理,即对申请进入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筛选,保证只让合适的机构和人员进入市场,维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3.市场退出监管:指由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各方的利益,按一定的程序对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清算进行管制、协调和疏通。

4.存款保险: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投保机构破产倒闭,不能偿还存款人的款项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进行赔偿。目的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

5.外部正式监管:是一种严格立法的规范化金融监管,它是由管制当局制定规则,强制金融机构必须遵守。

6. 行业自律:是指金融业的从业者和组织,基于共同利益制定规则,自我约束,实现本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管,以保护自身利益并促进本行业的发展,它不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强制实施。

7.金融监管体制:指的是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

简答题

第一章

1.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答:马克思把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流动的同时不存在商品的相向运动,货币作为一个独立的支付手段存在;

(4)价值贮藏: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货币发挥价值贮藏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的作用。

2.什么是“劣币逐良币”规律?

答:在使用金属货币时,常常会有人为了牟取私利而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这种货币因为不足值而被称为劣币,而足值的货币则被称为良币。当劣币出现在市场上时,由于按照重量、成色计算的良币实际价值较高,因此人们会收藏良币,使用劣币,最终导致良币退出流通,劣币占领市场,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3.什么是货币制度?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即被称为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1)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制度的基础是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以作为货币的币材;(2)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制度需要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货币单位的币值;(3)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4.为什么金币本位制可以自动调节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答: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这就意味着货币可以自动调节流通中货币数量,保持物价的稳定。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时,物价上涨、币值下跌,金币的名义价值就会低于实际包含的黄金价值,于是人们会将金币熔化成黄金出售,致使流通中货币数量减少,物价下跌、币值上涨,恢复平衡。反之,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少时,物价下跌、币值上涨,金币的名义价值高于实际包含的黄金价值,于是人们会将黄金铸造成金币投入流通,这样流通中货币数量增多,物价上涨、币值下降,恢复平衡。

5.金本位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金本位制度的优点在于黄金的增减能够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比较稳定,有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金本位制度的缺点主要有:首先,黄金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各国经济贸易增长的速度,由此造成清偿手段不足,严重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依附于其他国家的货币,国内经济政策往往成为国际收支的牺牲品,本国不能实施独立的国内经济政策。6.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具体来说,国际货币体系有三大任务:第一,确定国际间进行清算和支付时所用手段的来源、形式和数量,提供充足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和其他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国货币的汇率机制。第二,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提供有效的调整手段。第三,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7.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答: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崩溃。这是因为美元同时承担了世界货币和国内货币这两个职能,而这两个职能是彼此矛盾的。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不能出现清偿力不足的现象;作为一国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维持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官价。当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时,美元进退两难:为了向国际贸易提供足够的清偿力,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增长;不断供应的美元缺乏足够的黄金准备,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官价难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制度缺陷被称之为特里芬两难。

8.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牙买加体系除了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着许多重大差别。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黄金不再是各种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清算。第二,储备货币多元化。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被以美元为首的多种储备货币本位所取代。第三,汇率安排多样化,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并存。第四,国际收支问题依靠国际间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

六、论述题

1.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答:货币的形态从其诞生之日开始,便不断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的这几种形式。(1)实物货币:最原始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多种多样,随着交换的发展,金属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2)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又被称为兑现纸币;(3)信用货币:不兑现货币,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4)电子货币: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包括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两种形式。

2.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答:世界各国的货币当局都必须通过对货币的控制实现对整个经济进程的干预和调节,这就需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而化之的货币理论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统计的要求,对货币进行精确定义,从而可以确认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货币统计起来,哪些资产还不能纳入货币的口径。此外,还要对纳入货币统计范畴的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指的是迅速转换成现实购买力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第一,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一般认为,如果一项资产变现比较困难,那么该资产的流动性就比较差。第二,变现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大小。交易成本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第三,该资产价格的稳定性。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流动性程度实际上反映了资产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流动性程度较高,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比较便利,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比较强;流动性程度较低,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不太方便,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会比较弱。根据流动性这个标准计量出来的货币供应量,对于观察经济状况、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从1994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按季度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经2001年6月第一次修订后,其具体划分层次为:

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

3.货币形态的演进是偶然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为什么有价值的金属货币会被价值很低的信用货币代替?

答:货币形态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1)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原因:

早期的实物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由普通商品发展而来,在充当货币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虽然能够代表财富,但并不是理想的货币币材,因此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缺点,阻碍了交易的进行。此时人们发现金属具有可以充当货币的特殊的性能:可多次分割、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可以冶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不易腐蚀变质。于是,在世界各地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的地位,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

(2)代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和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的优点非常明显。除了便于携带和运输以外,印刷纸币的成本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此外,纸币流通还可以避免金属货币流通时所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3)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代用货币的原因:

信用货币产生的机理就在于信心和信用。人们接受、储存信用货币,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信用货币能够交换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则来源于法律和传统。各国法律都对本国货币在本国国境内的使用作出了规定。

信用货币的诞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发行银行券时,由于银行券随时可能被兑换成金属货币,因此它们必须拥有相应金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然而,根据长期的发行经验,政府和金融机构发现,只要银行券的发行量控制得当,社会大众对银行券和发行机构保持信心,那么银行券并不需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也就是说,现在银行券的发行机构在决定银行券的发行数量时,不再受制于其拥有的金属货币数量,它们可以发行的银行券数量开始超过其持有的金属货币数量。既然银行券不再拥有足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那么银行券之所以能够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其原因自然在于人们对银行券发行机构的信任。这样,纸币就由代用货币转变成为信用货币——依靠发行机构的信用流通的货币。

4.欧元的产生对传统货币理论提出了怎样的挑战?亚洲可能产生“亚元”吗?

答:欧元货币制度的建立是区域货币一体化成功的首例。区域货币一体化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在货币领域中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货币统一。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蒙代尔的适度货币区理论,即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将有利于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货币一体化要求相关国家统一汇率、统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统一货币金融政策。

几千年来,货币制度都是与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而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欧元的出现对传统的货币理论提出了挑战。

欧元的出现直接刺激了世界其他地区对于建立区域货币合作和建立货币区的关注。在亚洲,已经有了是否应该筹划“亚元”的探讨。就客观条件来看,亚洲国家之间的差异远大于欧洲,“亚元”实施的难度也远大于欧元,很难用欧元的成功简单论证“亚元”的直接可行性。

第二章

1.如何理解信用与金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作为经济范畴,信用与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金融的对象是货币,现代信用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事实上,以信用货币为载体的信用关系就是金融,可见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但是信用较之金融历史更为悠久,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着差异。如前所述,信用是借贷行为,表现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是信用的两种形式。在信用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物借贷是信用的主要形式,此时信用作为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并不必然与货币相连。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贷币借贷是信用的重要形式。而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其形成必定以货币为载体。同时,资金的融通既可以表现为源于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可以表现为发行股票而形成的所有权关系。可见信用与金融二者内涵不同,外延也相互不能完全覆盖对方。

2.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答: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已经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它又是商品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制度基础。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之下,信用货币无处不在,信用关系也随之被带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都普遍存在,经济越发达,信用越发达,反之,信用越发达,经济也越发达,现代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负债经济。

3.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二者的关系如何?

答:商业信用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发生在生产流通过程之中,直接服务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二是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三是商业信用的参与主体是工商企业。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三个特征。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而存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商业信用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银行信用的发展又使得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完善。有了银行信用的支撑,企业之间的赊购赊销才不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条中断,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才可能发生。因此,商业信用的发展有赖于银行信用的支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互为条件,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服务于工商企业的两种基本的信用形式。

4.国家信用对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答:国家信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货币流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上面。

(1)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调节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有助于稳定货币流通、稳定物价。发行国债,债券的购买者主要是企业部门、个人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使得货币购买力由非政府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一般不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相对于其他的弥补赤字的方法而言,既可以缓解财政赤字,又不至于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国家信用可以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首先,国家信用可以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以及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来增加社会投资总量。其次,国家信用有利于国家调节投资方向,从而优化投资结构。

5.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何在?

答:(1)在计划经济时代,稀缺资源是通过政府直接行政命令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配置的,信用只是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辅助性手段,通过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来掌握。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产权形式多元化、不同经济行为主体利益目标多样化使得原有体制下约束企业之间关系的规则失去了效力,市场经济本身暴露出了信用规则的必要性。但是旧的体制已被打破, 新体制仍然处于建设之中,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原有的经济秩序与道德规范仍然程度不同地对新体制产生影响。

(2)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信用监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市场交易主体缺乏不良信用惩罚机制的必要约束。多种因素作用之下,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普遍存在。

六、论述题

1.我国大力发展消费信用的意义何在?应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消费信用?

答:消费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

(1)消费信用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当前的消费效用满足。人们的消费效用是收入水平的函数,一般而言,消费能力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在消费效用函数中引入消费信用之后,将使消费者实现跨期的收入分配,人们可以动用一部分未来的收入去消费当期尚无力购买的消费品,由此,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总效应和福利水平。

(2)消费信用能够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信用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可以在取得收入之前购买消费品,这样消费信用人为地扩大了一定时期内商品劳务的总需求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在现代经济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提前实现能够直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最终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在我国消费信用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消费信用发展的不利因素。要进一步发展消费信用,还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1)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人们对消费信用积极作用的认识。(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3)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4)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你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市场经济信用秩序有何建议?

答:(1)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信用状况的恶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良好信用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要重建诚信。诚实守信作为行为规范、道德约束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力量,因此,我们首先要立足于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与全民道德教育,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

(2)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我们还要加紧进行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建设,逐渐完善信用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完备的信用数据征集系统、资信评价系统;健全信用监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管理机构等;积极发展信用管理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为信用体系的发展培养信用管理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形成有效的社会不良信用惩罚机制,使市场经济行为得以规范。

第三章

1.什么是基准利率?它起什么作用?

答: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所谓起决定作用的意思是: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从理论上来说,基准利率应该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一般来说,利息包含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利率中用于补偿机会成本的部分往往是由无风险利率表示。在这个基础上由于风险的大小不同,风险溢价的程度也千差万别。相对于千差万别的风险溢价,无风险利率也就成为“基准利率”。

在实际当中,基准利率还有另外一种用法。传统上,西方国家所说的基准利率一般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但现在已经有所变化,各国也不尽相同。美国主要是联邦储备系统确定的“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中央银行则发布三个指导利率:有价证券回购利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隔夜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后,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正尝试实行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利率体制。货币当局发布的这些利率,对于诱导市场利率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2.什么是利率的期限结构?运用期限结构理论解释为什么收益率曲线会有不同的形状?

答:在金融市场上,品质(风险、流动性、税收等)基本相同但期限不同的债券其利率水平也往往不同,这种差异我们称之为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可以形象地以收益率曲线表示出来。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投资者对未来利率、尤其是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决定的。在自由套利的情况下,长期利率由现时短期利率和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决定。当投资者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时,作为现时和未来短期利率平均数的长期利率就会高于现时的短期利率,从而形成上升的收益率曲线;当投资者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时,长期利率就会低于现时的短期利率,从而使收益率曲线下降;当投资者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与现时的短期利率持平时,就会形成一条水平的收益率曲线;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先上升后下降,那么就会形成一条先升后降的收益率曲线。

3.什么是利率的风险结构?导致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期限相同的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利率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导致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是债券的发行者不能支付利息和到期不能偿还本金的风险。企业债券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违约的风险,而国债的违约风险很小。由于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较大,因此债券的持有者就必然要求更高的利率,这是对其承担更多风险的补贴,称为风险升水。

第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的差异也是造成相同期限的不同债券之间利率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流动性较差的债券其利率水平一般较高。

第三,税收因素。投资者在进行债券投资时,更关心的是税后的预期回报,而不是税前的预期回报。所以,如果一种债券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就意味着这种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会上升,因此,其利率就可以低一些。

4.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借贷资金理论的异同。

答: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二是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三是新古典学派的借贷资金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全都着眼于利率变动与供求关系的对比,但观察的角度则各不相同。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资本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与利率的比较。储蓄与投资的均等决定均衡利率。均衡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储蓄与投资都是实物性的,因此利率为实物利率,或称自然利率。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利率与实物因素(节欲和生产率)无关,因此利率就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动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的结果。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公众愿意持有货币资产的一种心理倾向。

借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古典利率理论肯定储蓄与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则是不妥当的。凯恩斯学派完全否定实物因素(节欲和生产率)的存在是不对的,但他们指出的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则是可取的。因此应该将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统一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其基本主张是:利率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而借贷资金的供求既有实物市场的因素又有货币市场的因素,既有存量又包括流量。

5.汇率的标价方法有哪几种?汇率有哪些种类?

答:汇率的标价方法有三种: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汇率可以从不同的分析角度进行分类和划分:按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不同,划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期限不同,划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按外汇交易的支付工具不同,划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按汇率制度不同,划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按汇率是否统一,划分为单一汇率和复汇率: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

6.根据几种主要的外汇决定理论,概括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答:根据国际借贷理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借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及其变动;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是利率及其变动。此外,一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心理预期与投机因素等都是影响汇率波动的原因。

7.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标准表达是怎样的?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我国的汇率制度归入“固定钉住汇率安排”?

答:我国的人民币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政府宣布实行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汇率的实际表现,将中国的(仅指中国大陆)汇率制度归为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其原因主要在于近些年来,人民币汇率浮动不足,管理有余。

六、论述题

1.我国实施管制利率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答: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其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管理措施,其中也包括利率管制。物价基本稳定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规定各种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同时,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存贷款利率,以配合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利率的做法进一步强化,成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利率档次少、利率水平低、利差小、管理权限高度集中。1957—1978年的20年时间里只对利率进行过两次调整。直至经济体制改革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利率水平;放开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国债市场利率;允许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有一定幅度的浮动权;放开对金融机构外币业务的利率管制等。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央行为此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线图”: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2.你是如何看待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的?

答:1994年1月1日,我国进行了新的一轮外汇体制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进行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汇率管理稳定有余,浮动不足;(2)中央银行成为市场出清的被动承担者,并成为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最终承担者;(3)名义汇率的决定、调整及其稳定机制尚待完善。

近期的改革取向是:(1)实行一定程度的意愿结售汇制,改善汇率的形成机制;(2)逐步完善外汇市场,增强外汇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3)进一步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为人民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创造条件。

第四章

1.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答: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引导货币资金从资金盈余者流向资金赤字者,通过资金的调剂,实现资源配置。其次,金融市场还承担着分散风险的功能。第三,金融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即金融资产的定价必须依靠金融市场来完成。第四,金融市场可以满足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要求。第五,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2.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答:金融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能够立即变现而不致在价值上遭受损失的能力,又称为货币性、变现力。(2)偿还性:金融工具的偿还期是指债务人在偿还债务之前所经历的时间。(3)风险性: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遭到损失的可能性。(4)收益性:收益性是指持有金融工具能够获得一定收益。

3.货币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答:作为融资期限短于一年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具有许多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特点。一是货币市场上融通资金的期限都比较短,最长不超过一年,短的一般是1天、2天,最短的时候只有几个小时或隔夜。二是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以机构投资人为主,单笔交易的数量比较大,一般都在百万以上。三是货币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应付短期、急需、临时性的需要,而提供资金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流动性,收益性并不是投资的主要目的。四是货币市场具有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只有那些信誉良好的公司、企业和金融机构,才能够进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五是货币市场一般没有确定的交易场所,目前的交易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

4.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股票发行价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发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方法有三种:市盈率法、净资产倍率法和竞价确定法。

第一,市盈率法。

市盈率是指股票市场价格与每股净收益的比率。通过市盈率法确定股票发行价格,首先应根据专业会计师审核后的盈利预测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净收益,然后根据二级市场上的平均市盈率、发行人所在行业同类公司的股票市盈率等确定发行市盈率,最后计算发行价。即:发行价=每股净收益×发行市盈率。

第二,净资产倍率法。

净资产倍率法又称为资产现值法,指通过资产评估和相关会计手段确定发行人拟募股资产的净现值和每股净资产值,然后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将每股净资产值乘以一定的倍率或一定折扣,以此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方法。即:发行价=每股净资产值×溢价倍率(或折扣倍率)。

第三,竞价确定法。

竞价确定法是指投资者在指定时间内通过交易柜台或者证券交易所交易网络,以不低于发行底价的价格并按限购比例或数量进行认购委托,申购期满后,有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将所有有效申购按照价格优先、同价位申报按照时间优先的原则,将投资者的申购委托由高价位向低价位排队,并由高价位到低价位累计有效认购数量,当累计数量恰好达到或超过本次发行数量的价格,即为本次发行的价格。如果在发行底价上仍不能满足本次发行股票的数量,则竞价的底价为发行价。

发行底价可以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发行人的经营业绩、盈利预测、投资的规模、市盈率、发行市场与股票交易市场上同类股票的价格及影响发行价格的其他因素,共同协商确定。

5.汇率的标价方法有哪几种?汇率有哪些种类?

答:汇率的标价方法有三种: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汇率可以从不同的分析角度进行分类和划分:按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不同,划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按外汇买卖交割的期限不同,划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按外汇交易的支付工具不同,划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按汇率制度不同,划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按汇率是否统一,划分为单一汇率和复汇率: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

6.根据几种主要的外汇决定理论,概括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答:根据国际借贷理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借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及其变动;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是利率及其变动。此外,一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重大的国际政治因素、心理预期与投机因素等都是影响汇率波动的原因。

7.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标准表达是怎样的?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我国的汇率制度归入“固定钉住汇率安排”?

答:我国的人民币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政府宣布实行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汇率的实际表现,将中国的(仅指中国大陆)汇率制度归为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其原因主要在于近些年来,人民币汇率浮动不足,管理有余。

六、论述题

1.根据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谈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如何。

答: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对市场定位证券价格的效率做出了评价。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认为,如果金融市场能够迅速传递大量准确的信息,投资者就可以准确地做出判断,采取行动,使得证券的价格迅速回到正确的位置。而如果金融市场传递市场信息的速度慢,信息也不够准确,那么投资者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证券价格也会长期处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所谓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就是指市场根据新信息迅速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根据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把资本市场划分为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弱式有效市场。

根据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证券价格形成过程中在信息披露、信息传输、信息解读以及信息反馈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读者可以结合银广夏、蓝田股份等案例,从我国资本市场公开信息披露制度是否完善角度探讨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2.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有什么区别?

答:证券交易市场由两种基本形式组成: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

(1)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买卖双方公开交易的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固定地点、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证券交易所本身并不买卖证券,也不决定证券价格,而是为证券交易提供一定的场所和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人员,并对证券交易进行周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为证券交易顺利进行提供一个稳定、公开、高效的市场。证券交易所作为高度组织化的有形市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证券交易所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第二,只有具备会员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才能进入证券交易所交易,一般投资者不能进入交易所买卖证券。第三,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证券是上市证券,上市证券在上市之前必须符合交易所规定的各项标准,并且得到有关证券主管部门的批准。第四,证券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决定交易价格。第五,证券交易所集中了证券的供求双方,具有较高的成交的速度和成交率。

(2)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证券交易市场的总称。有价证券要想进入证券交易所交易,必须符合一定的上市标准,而且在证券交易所交易必须向交易所会员支付一定数额的交易佣金。因此,许多无法满足上市标准的证券,或是希望节约交易成本的证券,就会进入场外交易市场交易。

场外交易市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分散的无形市场,没有固定的、集中的交易场所。第二,场外交易市场的组织方式采取做市商制。第三,场外交易市场上交易的证券种类非常多,通常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为主。第四,场外交易市场通过议价方式进行证券交易。第五,场外交易市场的管理比证券交易所宽松。场外交易市场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章程,不易管理和监督,而且交易效率也比较低。

第五章

1.风险一定代表损失吗?

答: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的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大。第一,风险仅指不确定性。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可能高于投资者的预期值,也可能低于预期值。只要出现收益与预期值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就可以认为存在风险。第二,风险不仅指可能的损失,而且指可能的获利。在证券投资理论中,风险的概念还包括未预期到的收益。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风险分散的方法有哪些?

答:分散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套期保值、保险和分散投资。(1)套期保值:如果某一种行为不仅减少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减少了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套期保值。(2)保险:保险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合同规定范围的赔偿和给付责任的一种商业行为。人们通过购买保险,以一项确定的损失(为保险而支付的额外费用)替代了如果不保险而遭受更大损失的可能性。(3)分散投资:分散投资是指人们分散投资于多种风险资产之上,而不是将所有的投资集中于一项资产。分散投资降低了人们拥有任何单一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3.保险与套期保值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保险和套期保值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运用套期保值的方法,我们以放弃潜在收益为代价降低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运用保险的方法,我们只需要支付保险费就可以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并不需要放弃潜在收益。

4.什么是有效资产组合,最优资产组合如何确定?

答: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假定投资者偏好期望收益率而厌恶风险,因而在给定相同方差水平的那些组合中,投资者会选择期望收益率最高的组合;而在给定相同期望收益率水平的组合中,投资者会选择方差最小的组合。这些选择会导致产生一个有效边界。

但是有效边界只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区间,而不是哪一个确定的点。马科维茨通过建立无差异曲线来寻找最优资产组合。对一个特定的投资者而言,任意给定一个资产组合,根据他对期望收益率和风险的偏好态度,即按照期望收益率对风险补偿的要求,可以得到一系列满意程度相同的资产组合。所有这些组合在均值方差坐标系中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成为该投资者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当在均值方差坐标系中,将某投资者认为满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无差异曲线时,我们便得到无穷多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的全体便成为该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族。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无差异曲线族,它反映了该投资者的偏好态度。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组合满意程度相同;无差异曲线位置越高,该曲线上的组合的满意程度越高。通过无差异曲线,投资者能够对任何资产之间的满意程度作出比较,因此他也就能够对有效边界上不同组合的满意程度作出比较。所谓的最优资产组合事实上就是无差异曲线族与有效边界相切的切点所对应的组合。

5.MM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成立吗?为什么?

答:由于MM定理是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它与现实经济相差较远。在现实经济中,不同行业里每个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都是各不相同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不同的行业都有各自特定的资产结构和收益的稳定性,从而决定不同产品生产具有不同的内部风险性。这样,MM定理问世以来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如针对负债无风险这一假定,舒尔茨就提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并非可完美替代,风险因素会使负债的成本高于权益的成本。而且,随着负债对权益比例的提高,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的风险都要增加。因此,只要企业资产的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在企业目标是使股东的股票长期价值最大化的假设下,每个单独的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

6.如果考虑代理成本这一因素,公司管理者将如何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

答:J-M模型通过引入代理成本这个概念来分析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都存在代理成本,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所有者愿意承担的总代理成本,包括债务发行和新股发行的代理成本。最优的资本结构由两种代理人成本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当较多使用债务融资时,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下降,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上升;反之亦然。因此,能够找到一个债务水平,在此水平上,管理层代理成本和债务融资代理成本之和为最小,此债务比例就是最优资本结构。

根据J-M模型,债务之所以被使用是由于所有者为了获取因自身的资源限制无法得到的潜在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但是,债务的发行在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形成一种代理关系,从而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主人监督费用、代理人受限制费用和剩余损失之和,它会随着负债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发行新股则等于是现有所有者以股权来换取新所有者的资金,新旧所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利益冲突。这样,新的所有者为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原所有者的损害,也必须付出监督费用等代理成本。因此,所有者必须在债务的代理成本和股票的代理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使其所承担的总代理成本最小。使所有者承担的总代理成本最小的债权与股权比例就是最优资本结构。

六、论述题

1.简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内容。

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用比较简化的计算方式,探讨均衡条件下风险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使得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实际市场成为可能。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导出需要依赖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可以概括为:第一,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并以期望收益率和风险(用方差和标准差衡量)为基础选择投资组合;而且投资者的行为遵循最优化原则。第二,所有投资者的投资仅为单一投资期,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率的均值、方差以及协方差具有相同的预期,因此他们以最优的方式按同样的相对比例持有风险资产。

此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引入了无风险资产的概念。根据人们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不同,投资者会持有不同比例的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但是每个投资者持有的风险资产的相对比例都相同,等于市场投资组合。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引入β系数来表示单个资产与整个市场组合风险之间的关系。β系数反映了资产收益率受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影响的敏感性,衡量了单个资产系统风险的大小。

这样,单个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式中,是第i种资产期望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是第i种资产的β值,是市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该公式即为资本资产定价公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反映的是一个特定资产的风险与其期望收益率的关系。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只要给定特定资产的β值,以及无风险利率和市场风险溢价,就可以得到该资产的期望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一种简单的线性替代关系,从而在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明确的关系。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现代金融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使现代投资管理日益科学化、系统化。

2.简述MM定理的假设条件和主要内容。

答:MM定理建立的假设条件主要有:(1)资本市场是完善的,股票债券无交易成本;(2)投资者个人的借款利率与企业的借款利率相同,且无负债风险;

(3)投资者可按个人意愿进行各种套利活动,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无公司和个人所得税;(4)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计量的,经营风险相同的企业可看做是同类风险企业;(5)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利润和取得经营利润的风险有同样的预期;(6)企业的增长率为零,即息税前盈利固定不变,财务杠杆收益全部支付给股东;(7)各期的现金流量预测值为固定量,构成等额年金,且会持续到永远。简单地说,MM定理就是在以上假设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它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即资本结构无关。因此MM定理又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

MM定理实际上是两个命题的通称,其内容主要包括:

(1)定理Ⅰ。定理Ⅰ的内容是:任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取决于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资本化的预期收益水平。(2)定理Ⅱ。定理Ⅱ的内容是:股票每股预期收益率应等于处于同一风险程度的纯粹权益流量相适应的资本化率,再加上与其财务风险相联系的溢价。其中财务风险是以负债权益比率与纯粹权益流量资本化率和利率之间差价的乘积来衡量。3.资本结构的调整如何增加公司价值?

答:根据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有关公司融资方面的因素,管理者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调整资本结构以增加公司价值的目的:(1)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可以削减公司成本,增加公司价值。(2)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可以减少公司内部各风险承担者之间其潜在的、会造成较大成本的利益冲突。(3)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公司可以向股东提供一些原本不能得到的金融资产,为股东创造价值。

第六章

1.什么是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有哪些类型?

答:从广义上说,凡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统称为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意指经济生活中起中间媒介作用的金融活动主体;狭义上说,金融中介是以银行为典型,特指信用关系中的借者与贷者之间的中介:从贷者那里借入,再向借者那里贷出。联合国统计署在其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ISIC)中,按经济活动类型的分类,把金融中介分为:(1)不包含保险和养老基金的金融中介活动;(2)保险和养老基金;(3)辅助金融中介的活动,如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及其他辅助活动。国民核算体系(SNA)将金融业划分为五类:(1)中央银行;(2)其他存款公司;(3)不是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而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利用这些资金获取金融资产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消费信贷公司等;

(4)证券经纪人、贷款经纪人、债券发行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经营各种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的公司等金融辅助机构;(5)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相对应,金融中介机构可分为直接融资中介与间接融资中介两类。

2.金融中介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金融中介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充当真正的信用中介;(2)分散风险;(3)节约交易成本;(4)提供支付机制和流动性。

3.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有:(1)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合二为一,出现了全方位全能型的金融中介机构。(2)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中介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加强。(3)以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重要性下降。

4.简述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的基本构成。

答:银行体系与非银行体系并存是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的共同特征,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这四种类型的银行。在现代金融中介机构体系中,中央银行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主体和基础,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则起补充作用,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非银行金融中介体系在整个金融中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信托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合作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5.简述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特点。

答: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特点是:

(1)由政府出资组建,业务上由政府的相应部门领导;

(2)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借款,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

(3)专业性较强,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配合;

(4)政策性银行一般不设立普通分支机构,其业务通常由商业银行代理。

6.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活动。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是向成员国政府提供贷款,以调整成员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避免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员国采取有损于本国经济或世界经济的政策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种类较多:普通贷款、中期贷款、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缓冲库存贷款、石油贷款、信托基金贷款、补充贷款、扩大贷款和追加的结构调整贷款。

此外,为了保证国际货币间汇率体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基金组织不仅跟踪各成员国的汇率政策与汇率安排,而且监督成员国所有影响汇率变化的其他经济政策,并收集各成员国有关贸易、物价、利率、货币供应、财政收支等影响汇率的经济数据,然后向成员国提出政策性建议。它还通过各种形式向各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和咨询服务,如为成员国培训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举办研讨班及提供研究成果等。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

答:我国现行的金融中介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为监管机构,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

(1)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由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规、法律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主体,主要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构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由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陆续组建和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服务宗旨是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1999年开始,为进一步明确城市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性质,城市合作银行陆续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3)政策性金融机构。

1994年以前,我国无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业务分别由四家国有专业银行承担。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把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为原则,我国相继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此外,我国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用来剥离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4)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整个金融中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组织、中国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第七章

1.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职能表现为:

(1)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由此充当社会上资金余缺双方的中间人。

(2)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执行支付中介功能是以活期存款账户为基础的。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职能是基于其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在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基础上,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由此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形成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扩张。

(4)金融服务职能。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商业银行有其独特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专业化人员优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业务范围也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各类中间业务应运而生。

2.现代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现代商业银行不断朝着全能化、集中化、电子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全能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能型与职能分工型两种模式的业务分工以及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商业银行逐步趋向全能型、综合化的运作模式,这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2)集中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兼并、收购风起云涌,这种兼并浪潮直接导致银行业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银行业的并购不但使银行业趋于高度集中、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实现了业务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了“金融百货公司”的运行方式。

(3)电子化。

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之下,金融电子化在短短十几年间席卷全球,网络银行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一种崭新的运作模式,引导着银行业走向新的制度变迁之路。

(4)国际化。

随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竞争压力的加大、规避金融管制的现实需要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银行业务的国际化速度明显加快。

3.《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如何规定的?资本要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巴塞尔协议》将自有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

(1)核心资本。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其中股本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股本等于股票发行数量乘以每股面值,是股东行使所有权的依据。公开储备是指通过保留盈余或其他盈余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如股票发行溢价、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等。

(2)附属资本。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例如可转换债券工具、永久性债务工具,以及长期附属债务等。《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思想就是,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额由银行资产结构的风险程度所决定,资产风险越大,最低资本额越高;银行最低资本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

4.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方式有哪些?

答: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就是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聚集起来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商业银行取得收益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以下用途: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及其他资产。

(1)现金资产。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资产中最具有流动性的部分,属于一级储备资产,基本上不给银行带来收益。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央行的存款、存放同业的资金以及托收中的现金。

(2)贷款

贷款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业务。贷款与其他业务相比较风险较大,但是利率较高,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贷款业务可以密切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有利于稳定存款和拓展其他业务方式。

(3)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收益、分散风险以及补充流动性。

六、论述题

1.试述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因。

答: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条件。从动因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避市场风险。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动无常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显著上升。在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金融市场行为主体不断寻求规避市场风险的创新方法,由此带动了诸如浮动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金融期货以及金融期权的广泛运用。

(2)金融自由化浪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导致了世界范围之内出现了放松金融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金融自由化实际上是各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又为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创新、机构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3)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竞争是金融机构不断向前发展的永恒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带动之下的金融市场国际化,使得金融机构竞争的平台由国内拓展到国外,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又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加深与拓展。金融机构如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4)科技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为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使金融交易快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展了创新的金融产品的运用与推广的范围与速度。

2.如何理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在经济转轨中的作用?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能够带来效率。到目前为止,我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成功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改革过程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准确地说是利益相容保证了改革沿着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国家通过占有更多的经济、金融资源以在动员资本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日经济迅速起飞的重要经验。所以国家作为所有者主体不会也不应该完全退出经济及金融领域,国有商业银行是保证政府目标实现和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经济变迁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政府分散于民间部门的储蓄,为国家控制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八章

1.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

答: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首先,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其次,它的业务活动又与普通金融机构有所不同。

中央银行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表现在:(1)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保障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2)承担着监督管理普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重要使命,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3)中央银行是最后贷款者。它通过变动存款准备率和贴现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进行贷款规模和结构的调节,间接地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是国家最高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管理机构,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它与一般国家行政机关的不同在于:(1)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主要是通过特定金融业务进行的,对金融和经济管理调控基本上是采用经济手段;(2)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分层次实现的;(3)中央银行在政策制定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金融业、规范与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2.中央银行的职能有哪些?

答:中央银行的职能,一般被概括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三方面。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这些职能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等指标,实现其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的调节作用。

3.简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

答: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有:(1)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2)中央银行的贷款业务;(3)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4)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主要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以及其他负债业务等。

4.中央银行贷款的原则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贷款的基本原则有:第一,中央银行发放贷款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而只能以实现货币政策为目的;第二,中央银行应尽量避免直接对个人或工商企业发放贷款,而应集中精力发挥其最后贷款人的职能;第三,中央银行放款应坚持以短期为主,一般不得经营长期性放款业务,以防中央银行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受到影响,从而妨碍其有效而灵活地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第四,中央银行应控制对财政的放款,以保证其相对独立性。

5.什么是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答:中央银行的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也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配合

6.什么是货币的财政发行和经济发行?

答:货币的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货币的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财政性质的货币发行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国库可以直接发行货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直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财政发生赤字,不再是以直接发行货币来弥补,而是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迫使银行额外增加货币发行。

六、论述题

1.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1)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是统一货币的需要。分散的银行券发行的严重缺陷包括:第一,如果各家银行的银行券都能随时兑换,它们之间的比价就只需简单地根据各自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加以确定。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中小银行信用能力薄弱,其发行的银行券常常不能兑现,这不仅导致这些银行券以低于面值的价值流通,使得各银行券之间的比价难以确定,扰乱货币流通的秩序,更严重的是,由兑现引起的信用纠葛还很容易引发银行业的挤兑风潮,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混乱。第二,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银行券同时在市场流通,迫使交易双方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辨别它们的真伪,社会流通成本大大提高,也为许多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提供了机会。第三,一般中小银行的业务和影响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内,其发行的银行券也很难为外地所接受,因而不利于大范围的商品流动。这些问题表明,多家银行分散发行银行券的做法已经对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构成障碍,由一家大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势在必行。事实上,这一过程在最开始时是自发的,某些大银行依托自身的优势,在银行券的发行中不断排挤其他的中小银行,并最终在政府的扶持下,成为独占银行券发行权的中央银行。早期的中央银行大都有这一经历。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是票据清算的需要。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支票等银行票据的流通,依托于银行的转账结算也成为货币流通的主要渠道。资金是经济运作的血液,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置,会严重阻碍经济的顺畅运行。因此,需要有一个更权威的、全国性的、统一的清算中心。中央银行建立起来后,这一职责非常自然地就由有政府背景的中央银行承担起来。

(3)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是最后贷款人的需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些临时性的资金不足,这时,它也许可以通过发行银行券、同业拆借或回购协议方式筹资,但有时这些方式并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客观上就需要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部门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以帮助银行渡过暂时的难关,这对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中央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及资金来源在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上义不容辞。

(4)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是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的需要。银行业经营竞争激烈,银行的破产倒闭会给经济造成极大的震动和破坏。为了建立公平、效率和稳定的银行经营秩序,尽可能避免和减少银行的破产和倒闭,政府需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中央银行是最早承担起金融监管职责的机构,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的主要机构,在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九章

1.什么是货币需求?为什么说货币需求不是无限的?

答: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公众(个人、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现金和存款货币)持有其拥有的财富的一种需要。如果把所有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加总起来,就形成全社会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货币需求之所以不是无限的,是因为人们持有货币的能力受到人们拥有财富总量的限制。

2.弗里德曼单一规则货币政策主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恒久性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货币需求与它正相关。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据此,弗里德曼提出的政策主张就是政府要控制货币供给,使其符合货币需求函数的要求,货币供给量要按照一种固定的比率增长,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因此要推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3.居民的持币行为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居民主要是通过改变通货存款比率C/D以及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持有时,通货存款比率就会提高;反之,这个比率会下降。通货存款比率与货币供给量是负相关关系。居民改变持币行为从而改变通货存款比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通货存款比率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第二,持币成本与流动性需求的比较。居民之所以持有货币是为了获得现金的流动性,以便日常交易之用。但是居民持币是有成本的,持币的机会成本就是存款的收益以及证券支付的利率。显然,储蓄存款利率变动与通货存款比率是负相关关系。证券市场上其他资产的收益率也会间接地影响通货存款比率。证券收益率提高时,如果人们的现金持有量不变,而储蓄存款由于相对收益水平下降而减少,那么通货比率就会相对提高。第三,非法交易的需要。由地下经济引发的非法交易需要逃避法律监督,往往用现金进行交易。社会上非法交易规模越大,通货存款比率就越大。

4.企业行为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企业是通过持币行为以及贷款需求的变化影响货币供给。

(1)企业在持币选择方面与居民遵循共同的规则。当企业普遍增加现金持有时,通货存款比率就会提高;反之,这个比率会下降。通货存款比率与货币供给量是负相关关系。

(2)企业部门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征表现在对贷款的需求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往往会根据对经济前景发展的预期来开拓新的投资项目或者扩大经营规模,由此,会产生或大或小的资金需求,当企业寻求银行进行融资支持时,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的发放,势必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企业的贷款意愿制约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从而成为制约货币供给扩张的基础所在。

5.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答: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准备、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称为基础货币,构成信用货币创造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向银行体系提供基础货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购买政府债券。第二,再贷款及再贴现。第三,政府贷款或者透支。第四,买卖黄金或外汇储备。

六、论述题

1.商业银行的行为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商业银行通过调节超额准备金比率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规模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1)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商业银行主要是基于成本收益动机来决定超额准备金保留的多少。商业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则等于放弃资金使用的收入,这是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为了减少成本,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低到最小限度;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是银行为了获取流动性而付出的收益损失成本。在未来的经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就要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那种相对成本较低的方式来持有超额准备金数额。超额准备金比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以及货币供给乘数。

(2)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规模也会影响准备金存款数额,也即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强信贷能力,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则会削弱信贷能力,减少货币供应量。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也取决于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显然,市场利率的高低,正相关地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多少;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则负相关地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

2.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答: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人们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这一流动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对货币理论基本的贡献是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入手,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三种,并将货币需求看做是一种函数关系。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出于交易动机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这部分用于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比例关系。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出于预防或谨慎动机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而产生的货币愿望。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M1取决于收入水平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M2则取决于利率水平r,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就是:M= M1+ M2=L1(Y)+L2(r)

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是不生利的资产,而债券是生利资产。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呈现反向变动。当市场利率较低时,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持有债券。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的时候,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也不会使利率进一步下降。这便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第十章

1.如何理解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答::一般地说,经济社会的均衡,既包括商品和劳务等实物经济中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也包括货币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均衡。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因为在货币经济中,任何商品和劳务都要用货币来表现、衡量、媒介、实现其价值。在这时,商品是第一性,货币是第二性的,货币是为商品服务的,有多少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有多少货币与之对应。

(2)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货币供应适应货币需求。因此,货币供应取决于货币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

(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货币经银行程序投入流通后,便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4)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造成物价波动,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最终目标。

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社会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社会总需求,而社会总需求是由货币供应形成的,货币供应又直接源于货币需求。因此,研究货币供求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2.什么是货币均衡与失衡?

答:货币的均衡,就是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均衡有三层含义:

(1)货币均衡不是简单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而是货币供应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或称货币必要量)的均衡。

(2)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应简单地适应某个既定的货币必要量而实现的均衡,而是在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货币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均衡。

(3)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偏离的广义均衡。由于货币需求量的模糊性和货币供应量具有容纳弹性,所以货币均衡表现为一种广义的均衡,而不是货币供应等于货币需求的严格的狭义均衡。

总之,货币均衡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必要量之间的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广义的均衡。

货币失衡,是相对于货币均衡而言的,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即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货币失衡有Ms>Md和Ms

3.什么是货币容纳弹性?

答:所谓货币容纳弹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货币需求量来说,多一点或少一点,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幅度,就不致引起价格大的涨跌和经济大的波动。货币供应之所以存在这样一个容纳弹性,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系本身是错综复杂的,各种供求因素会在运动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使经济自动趋于均衡。

4.什么是供给型调节和需求型调节?

答:供给型调节和需求型调节是调节货币失衡的两种方法。

供给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压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即中央银行把货币需求量视为既定的前提下,以它作为“参照物”,通过对外生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使之向既定的货币需求量的目标靠拢。

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需求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中央银行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5.如何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答: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其含义包括:第一,价格水平的上升必须是明显的,微小上升(如每年上升1%)不能被视为通货膨胀。第二,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的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样,这个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有的经济学家说至少要3年,有的则认为只要1年。第三,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的上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渠道是什么?通货紧缩一般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但经济学界对“持续”的标准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应在至少6个月以上,有的认为2年以上,还有的认为通货膨胀由正变负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1年为中度、达到2年为严重。一般地,通货紧缩还表现为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信贷低迷,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等现象。

6.简述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答:一般地,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能起到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通货膨胀未被充分地预期或者说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这样,生产者可能将物价的总体上涨误解为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增加生产;工人可能将自己的名义工资的上涨误解为自己实际工资的上涨,从而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政府则可以暂时以较高的物价来换取某些额外的就业机会。但这种虚幻的“货币幻觉”显然不可能持久,因为政府不可能在太长时间内愚弄所有的人。当生产者发现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之后,他便没有积极性去扩大生产;工人意识到通货膨胀使自己的实际工资不仅没升反而降低时,他便没有动力去提供更多的劳动和增加消费支出。因此,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就只具有短暂效应。

7.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通过相对价格的扭曲,使价格作为一种信号机制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使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对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率造成损失。表现在: (1)通货膨胀导致储蓄率降低。(2)通货膨胀导致投资率下降。(3)通货膨胀影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4)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

8.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需求政策。

答: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需求政策主要是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实质是控制货币的过快增长。具体方法有:(1)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抑制其信贷扩张能力,达到降低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应的目的。(2)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提高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对客户贷款的利率,达到抑制企业贷款需求,减少货币供应的目的。(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以达到减少货币供应的目的。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常包括增加税收、压缩政府支出、缩小财政赤字等。税收的增加,减少了企业和家庭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资金来源;政府支出的减少则直接意味着总需求的下降。

总之,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信贷、影响投资,从而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以压缩总需求的,而财政政策则是直接影响政府、个人和企业的消费支出,以压缩总需求。这两种政策措施总的来说,容易奏效,但也往往伴随着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

9.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的通货紧缩是在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制过程中发生的,有着深刻的全球背景,同时还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1)供给相对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是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直接表面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落后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2)制度性因素所造成的投资需求不足是我国通货紧缩的另一原因。我国投资制度的缺陷表现在:银行制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快于国有企业的改制,而银行改革又慢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步伐,这种金融制度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导致投资下滑,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减少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与不协调也促成了通货紧缩的形成。表现在政府追求多重目标,致使政策效应相互抵消。

六、论述题

1.试分析形成通货膨胀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答: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的基本要求,如果违背了这一准则,过量发行货币,超过了经济生活中所需要的客观数量界限,必然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现象。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说明货币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唯一重要因素。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每当一个

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持续地很高时,其货币增长率也必然是很高的,换言之,高通货膨胀是高货币增长率的结果。

进一步从深层次上进行理论分析,通货膨胀有三种原因:需求拉上论、成本推进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论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来的,或者说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的过度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货币数量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则只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量增加,而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只有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而总需求的增加,才由于就业和产量不能进一步增加,而只能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所以其结论就是: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总需求过度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相应地,克服通货膨胀的对策就是: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消除过多的总需求。

成本推进论通货膨胀的基本观点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供给或成本方面,即使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出现过度的情况,但因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也会被推动上涨。这种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人在强大的工会力量支持下要求增加工资,使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提高后,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人会再次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二是垄断企业操纵着企业的产品价格,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这样,价格提高后,以垄断企业的产品为原料的其他产品的成本相应提高,再带动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垄断力量操纵价格引起的通货膨胀就属于利润推动型。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是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来分析物价水平上涨的机理。其观点是: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需求增加的工业部门或地区,物价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工业部门或地区,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即工资和价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其工资和物价没有相应下跌,或下跌幅度抵消不了物价和工资的上涨,因而造成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具体又表现为需求结构转移型通货膨胀、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瓶颈”制约型通货膨胀等。

2.论述形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答:在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中,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既有生产性、技术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还有体制和制度性因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外的原因。归纳起来,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有:

(1)货币性因素。货币性因素是指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量减少货币发行或削减政府开支以减少赤字,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总量不足,使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使“太多的商品追逐太少的货币”,引发政策紧缩型的通货紧缩。典型的例子是1920—1921年和大萧条时期在美国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是货币紧缩的直接后果。

(2)生产性、技术性因素。经济体系呈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也使得在繁荣的高峰阶段,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引发供大于求,从而物价下跌,出现经济周期型的通货紧缩;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降低成本的科技创新,会引发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放松管制和改进管理的呼应下,会促使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降低型的通货紧缩。

(3)结构性因素。供给和需求的不相吻合,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从供给方面看,由于盲目扩张和过度投资会形成供给结构不合理和过多的无效供给,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加剧供求之间的矛盾;从需求方面看,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当经济主体对经济前景比较悲观时,会出现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跌。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形成结构性的通货紧缩。

(4)体制和制度性因素。体制和制度也是引起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如我国的“赢了归自己,输了归银行(财政)”的投资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长期低效是导致我国90年代末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此外,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和转型,都可能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引发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现象,形成体制转轨型的通货紧缩。

(5)外部性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行钉住强势货币的汇率制度时,本币汇率高估,会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使有效需求受到抑制,导致物价走低。或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动荡也会引起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或资本外流,形成外部冲击型的通货紧缩。

第十一章

1.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完善的。

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当然要把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排除在外。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其大小表明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强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以其所能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创造一个适宜于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和逆差。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从长远来看,它们是一致的。但从短期来看,除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外,其他各目标之间,如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等都有矛盾。

2.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描述失业率和工资物价变动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是由澳大利亚籍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1975年英国实际资料而提出的。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是一对矛盾,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忍受通货膨胀;要维持物价稳定,就要以高的失业率作为代价,两者不能同时兼顾。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只能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相机抉择。

3.为什么许多国家把货币政策目标唯一地确定为稳定物价?

答:许多国家之所以把稳定物价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是因为:(1)物价持续的不稳定会使整个社会和经济增长付出代价;(2)通货膨胀造成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中所包含的信息很不准确,从而使人们更难以决策,从而减少投资;(3)通货膨胀会混乱地重新配置国民收入,使一些固定收入者、债权人受到损失,进而会造成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紧张;(4)通货膨胀会损害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

4.中央银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或行业、企业或特殊对象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它对信贷资金配置侧重的是结构性、数量性调节,具有影响面小、范围窄、手段具体明确、行政性与强制性集于一身,缺乏弹性等特点。常用的选择性工具有: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如农业、出口工业等,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鼓励其发展。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运用较多。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其主要内容有:规定首次付款的最低金额和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规定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可直接对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作各种规定,以控制证券市场的放款规模。其主要内容就是规定贷款额与证券交易额的百分比。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的管制。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商业银行对不动产放款的最高限额、每笔放款的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限额等。其目的在于控制不动产市场的信贷规模,抑制过度投机,减轻经济波动。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5.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在启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时,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差”,如果没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央银行就会陷于被动的地步,不能有效地调控经济。因此,中央银行在实施其货币政策时,往往设置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中介指标,既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十分敏感,又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出来,还与货币政策目标高度相关,利用这些指标,可以用来监控、观察和调整货币政策的执行和运作情况。这些指标所起的作用概括起来有: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的指标;便于中央银行随时调整。可见,中介指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桥梁与中介。

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可测性。第二,可控性。第三,相关性。

6.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渠道是什么?

答: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利率变化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很小;股票市场的融资规模很小,托宾的q效应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很弱;资本管制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制约了利率下降对出口需求的拉动,因此,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严重依赖银行信贷,当出现信贷紧缩时,企业无论大小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的联系比非国有企业更紧密,当紧缩信贷时,国有企业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

从改革以来的经济波动、投资波动与信贷波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历次的经济扩张都是通过银行向国有企业供应信贷资金,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扩张带动的,而当经济高涨到必须紧缩时,又都是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刹车”。但在1997年后,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信贷渠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堵塞现象,银行“惜贷”、“倒逼机制”弱化、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等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后果可能是:一方面,政府扩大投资也难以弥补传统信贷渠道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产出与融资结构的不对称性降低了信贷渠道的效率,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和大面积亏损,却能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非国有企业受到融资“瓶颈”的制约难以扩展,国有银行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并威胁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这样的信贷渠道大大抵消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

六、论述题

1.试述中央银行一般性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作用的工具,即我们通常说的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政策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再贴现率作为一种官定利率,是和市场利率相对应的,常常用来表达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和政策意向,具有短期性。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及市场利率,后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是: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紧缩银根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时,就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这样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于是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数量,使其准备金缩减。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使银根紧缩,市场利率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反之,过程则相反。

贴现政策的运用能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效果: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贷款和投资行为;2)能产生告示性效果,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和社会大众的预期;3)能决定对谁开放贴现窗口,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方向,还能避免商业银行利用“贴现窗口”进行套利的行为。当然,这些政策效果能否体现出来,还要看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融通的依赖程度和货币市场的弹性如何。

贴现政策的缺陷,表现在:一是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什么时候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有更好的筹资渠道,它就完全可以不依赖中央银行;二是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三是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该比率规定一般根据不同存款的种类、金额及银行规模和经营环境而有所区别;2)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及缴存基期的确定等;4)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等。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时,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应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货币乘数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和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抽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反之,过程则相反。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地扩大或收缩,其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很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从而使它有了固定化倾向。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主要是“存在”而不是“变动”。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过程是: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实际上相当于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扩大,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信用紧缩。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是:主动性强,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目标是调控货币供应量而不是营利,所以它可以不计证券交易的价格,从容实现操作目的;灵活性大,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并且买卖数量可多可少;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中央银行的操作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不仅影响利率水平,还能影响利率结构,进而对整个社会投资和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非常显著,表现在对市场利率水平、利率结构、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具有灵活及时、直接主动、经常连续有效的影响,而且不会对经济带来大的震荡,因此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日常操作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但这一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些前提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客观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来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机等,不应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3)金融市场要相对发达、完善,而且要具有全国性,这样才有利于中央银行的意图迅速在全国的传播;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数量要足够庞大,种类要齐全,结构要合理;5)必须要有其他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配合。

2.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哪些?

答: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指标,如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它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中央银行提供直接的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以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另一类是远期指标,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它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中央银行进一步提供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达到目标的效果。

(1)近期指标: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和投资的基础,也是判断银根松紧、市场利率高低、货币供应量大小的良好指示器,而且资料也容易取得。但它作为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其增减和使用主要由商业银行自己的意愿和财务状况来决定,中央银行不易控制。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之和,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资产业务直接控制,并且资料易得,能够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同时,从相关性来看,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通过货币乘数联系起来,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又可影响市场利率、价格及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并与货币政策目标相联系。因此,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2)远期指标: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指标,从可测性看,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结构,利率资料易于获得;从可控性看,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以控制;从相关性看,利率是将货币波动传导到经济领域的主要渠道。但把市场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缺点,这就是准确性较差。因为利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性因素、非政策性因素、心理预期、金融市场投资活动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不利于观察政策调控效果。

货币供应量是较为适宜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标准划分为M0、M1、M2、M3等层次,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这些指标,就能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因为,这几项指标都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资料易于取得,且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程度较高,不容易发生信号误导。但货币供应量除受基础货币影响外,还受现金漏损、超额准备金、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其可控性并不是最好的。

一国选择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要依赖于条件、环境与背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将中介指标由利率改为货币供应量;而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又先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转而采用利率。原因是80年代末以来的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得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以致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也使得货币总量同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

第十二章

1.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

答:金融监管的最初动因,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由于金融领域内的负外部效应尤为显著,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金融交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会影响交易的效率,金融领域内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垄断,金融市场只追求过程的公平而忽视收入分配的公平等现象,都会导致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信息扭曲,从而表现为金融市场的失灵,而失灵的市场无法保证社会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这就为政府介入金融监管提供了理由。

2.什么是金融领域内的负外部效应?

答:金融领域内的负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可以运用少得多的自有资本支撑同样规模的资产运营,一旦发生问题,其所有者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成本是由整个金融体系及社会来承担的;第二,金融领域出现的问题往往具有“传染性”,比如银行挤提、证券市场的“恐慌心理”等,说明金融领域里的负外部效应有可能会自我放大;第三,这种负外部效应自我放大到极端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危机或崩溃,即个别金融中介机构或环节的问题蔓延开来,最终使整个体系的运作遭到破坏,进而给实际经济部门造成损害的灾难性事件。

3.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什么?

答: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针对市场失灵而提出的笼统而概括性的目标,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避免系统危机的发生。第二,保护存款人和社会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实质上就是维护社会的信用制度。

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一般的公共政策目标的一部分,也可以概括为:经济运行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个方面。

4.金融监管间接的效率损失有可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金融监管间接的效率损失,是一种不易观察到的隐性成本,主要指的是因监管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造成的福利损失。主要表现在:(1)道德风险。(2)人为地削弱竞争。(3)对金融创新的抑制。

5.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金融监管失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监管者的经济人特性。在实践中,监管部门及监管者个人的目标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有自己的组织目标与经济利益,这就使得监管部门具有了某种类似个人经济人的特征,从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2)监管者同样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监管者与广大的被监管者之间,前者处于信息劣势一方,这就意味着,监管者即使主观愿望很好,也有可能力不从心,无法全面及时地行使其监管职能。(3)监管者处于独特的垄断地位。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它们缺乏市场竞争和约束,也就没有改进监管效率的压力和动机。另外,金融监管机关具有政府部门的科室结构,其运作机制与一般的政府部门也无大的区别,极易导致监管的官僚主义行为。总之,金融监管的失灵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监管过度,多管了不该管的;或者是监管松懈,该管好的却放任不管。因此,金融监管制度安排应适时地引入对监管者的监管。

6.如何理解外部的正式监管与行业内的自律之间的关系?

答:从监管规则的形成与实施是否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来看,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外部的正式监管与行业内的自律。

外部的正式监管是一种严格立法的规范化金融监管,它是由管制当局制定规则,强制金融机构必须遵守。欧洲大陆和美国是其典型代表。

行业内的自律是一种非正规、不成文的制度安排,它不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强制实施,其有效性是建立在当事人长期从业的基础上。

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正规的规范化规则可能本来就是从非正规的规则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前者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当事人的认可、接受和合作。在任何金融体系中,正式的外部监管与非正式的内部自律是构成监管体制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两者不可偏废。

近年来,金融监管的体制安排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势,这就是,在加强金融监管正式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和强调金融机构的严格自律。

7.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

答: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属于集权多头的分业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四个金融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承担金融业的监管职责。同时,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设立了内部稽核部门,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也已起步。

此外,我国也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为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持续有效监管、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提供了保障。

六、论述题

1.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的审慎性监管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一般地,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的审慎性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市场运作过程、市场退出三个环节进行入手,其目的一是为了督促金融机构约束其风险行为,避免其做出损人也不利己的行为;二是针对金融机构在处理客户关系时利用信息优势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其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1)市场准入的监管:

所谓市场准入,就是监管当局对新设机构或金融机构的合并进行的限制性管理,即对申请进入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筛选,保证只让合适的机构和人员进入市场,维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市场准入监管,其目的在于“把好病从口入关”,是进行监管的第一个环节。如果在该环节上控制得力,就可以有效地将金融风险拒之门外,反之,就可能为以后的监管留下后患。为此,各国对金融机构的设立通常采取审批制(批准制),而不像一般工商企业那样实行登记制。在审批营业执照时,监管机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最低的资本数量,以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较完备的专业设施;所有权结构;一定数量合格的专业人员,即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经验和良好品行;业务发展目标和规划等。

在不同国家,对不同领域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其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严厉一些,有的宽松一些,但无论如何,对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都有或高或低的门槛。其必要性和作用在于可以限制恶性竞争或保护公平竞争,保证参与者具备起码的条件,另外也让申请者付出沉没成本,不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以促使申请者进入后好好经营。

(2)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主要包括:

1)资本充足性监管。其具体做法是:要求银行资本与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负债总额以及风险投资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方面,1988年《巴赛尔协议》关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4%的规定,已被各国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各国监管金融业的重要依据。

2)流动性监管。流动性是金融机构以适当价格获取可用资金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其他一些比例性指标,来具体量化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如我国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3)业务范围的监管。金融机构能够经营哪些业务,不能经营哪些业务,一般是有限制的。在实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开,并禁止商业银行认购包销股票和债券;而在全能型体制的国家,并无这些限制。

4)贷款风险的监管。为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过于集中,大多数国家的监管当局都制定了审慎的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关系人(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他们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和对某些行业或部门提供过多贷款,以分散风险。具体指标是对单一借款人的贷款占银行资本的比重。如在美国,这一指标不得超过15%,日本为20%,我国为10%。

5)对银行内控制度的监管。其目的是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

(3)市场退出的监管:

对市场退出的监管意味着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清算进行管制,不能想走就走,而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由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各方的利益,来进行协调和疏通。如关闭有问题的银行,罢免和更换管理人员,任命接收者,购买、销售和转让有问题的资产,负责债务的收回和业务的恢复,决定清算和合并等,以尽可能地降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成本。为此,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官方或行业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1

C.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D.改善信息不对称 陕西师范大学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1) 共團475人浏览[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流通 2.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定律) 3. 信用 4. 直接融资 5. 基准利率 6. 贴现 7. 利率管制 8. 外汇 9. 汇兑心理说 10.金融市场 二、选择题 1.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A.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A. 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现金 3.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商业信用的特点有 ( A. 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 B. 商业信用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C. 商业信用周期较长,在银行信用出现后,企业就较少使用这种融资方式 D. 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无局限性 4. 利息是()的价格。 A. 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A.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B.融通资金 发布日期:2010-07-29 11:05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 )。 )。 5.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功能描述为( )。

6. 世界银行集团包括( )。 A.IMF B.国际开发协会 C.国际清算银行 D.国际金融公司 7. 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对其特点可概括为( A.发行的银行 B.国家的银行 C.存款货币银行 D.银行的银行 8. 衍生金融工具有( )。 A.远期合约 B.期货合约 C.互换合约 D.期权 A.不稳定 B.不确定性 C.相对稳定 D.相对不稳定 10.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 )环节构成。 D.货币乘数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1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表明( )。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 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 根据融资活动中所产生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的不同,融资方式可以分为( A.债权融资 B.股权融资 C. 直接融资 D.间接融资 15.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机构是( A.社会性公律组织 B.行业协会 C.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 D. 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 )。 9.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 )的特点。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11.信用是( )。 A.买卖行为 B. 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1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 )。 )。 )。

管理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概念术语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界都把它当 做企业决策的长期目标。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3.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用途中最好用途是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或者说, 资源利用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4.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 出来,故也就等于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所以未能在账上表现是因为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具体来说,内涵成本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之差。 5.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经济利润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6.正常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和资本用于其他 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为了防止这些资源向其他企业转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支付。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利润等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7.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 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8.需求函数是指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多因素(如产品 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爱好、居民收入和广告等)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9.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产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即QD=f(P)。 D为脚标 10.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如居民收入、 消费者的爱好、其他产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因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沿需求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1.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 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2.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如产品的价格、生产中 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成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指,假定的在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供求两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可记为QS=f(P) S为脚标

货币银行学多选题含答案

《货币银行学》多项选择期末复习(参考答案) 1.一般而言,货币层次的变化具有以下(A D E )特点。 A.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 B.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 C.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 D.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慢,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小 E.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就越多 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 A E )。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现金 F.其它存款 3.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 B C D E )。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其它存款 4.信用货币包括( C D E F )。 A.实物货币 B.金属货币 C.纸币 D.银行券 E.存款货币 F.电子货币 5.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 A B C D E F )。 A.税款交纳 B.贷款发放 C.工资发放 D.商品赊销 E.善款捐赠 F.赔款支付 6.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对现钞的正确表述是( A C D )。 A.居民手中的现钞 B.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C.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D.购买力最强 E.以上答案都对 7.关于狭义货币的正确表述是( A D )。 A.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 B.包括现钞和准货币 C.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和准货币要性就越小 D.代表社会直接购买力 E.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8.货币发挥交易媒介功能的方式包括( A C D )。 A.计价单位 B.价值贮藏 C.交换手段 D.支付手段 E.积累手段 9.贵金属不能自由输出输入存在于( D E )条件下。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E.金块本位制10.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 A C E )。 A.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B.汇率安排多样化 C.国际收支可自动调节 D.黄金美元是国际货币 E.黄金是国际货币 11.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以下性质( A B D )。 A.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B.国家法定价格标准 C.面值为货币单位的等份 D.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银行 E.足值货币 12.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A B )。 A.各国无法通过变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B.要保证美元信用就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C.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 D.浮动汇率为主加大了外汇风险 E.无法满足各国对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 13.人民币货币制度的特点是( A C E )。 A.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 B.人民币主币无限法偿,辅币有限法偿 C.人民币采用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D.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行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 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第三章 1、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指通过吸收各种存款而获得可利用资金,并将之贷给需要资金的各经济主体及投资于证券等以获取收益的金融机构。 2、契约型金融机构:指与投资者签订契约,并根据契约进行风险和利润分配的金融机构。 3、投资型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 第四章 1、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在金融市场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获得英语单位或资金供应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货币银行学(2.5.8)--货币的层次划分—论述题

近年央行政策解读(一文读懂PSL, SLF, SLO, MLF) 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及灵活性。这两年央行采取了很多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近期被关注度最高的主要是 SLF,PSL,MLF,SLO;金融监管重点做相关解读: 1.SLF 2013年1月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SLF)试点,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 金融监管 孙海波点评:其操作特点: 1)期限为最短个月、7天,14天;最长3个月,人民银行总行及地方省级中心支行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 2)“多点接入,多点清算”; 意思是地方法人银行向人民银行试点的中 心支行提出申请,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五大行则需要向人民银行总行提交申请。人行再对自觉执行人民银行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由于SLF是为平抑短期利率水平,所以审批流程较快,期限较短的可以做到当天放款。 3)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旨在创造短期利率走廊,防止利率巨幅波动。传统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市场化手段向一级交易商(primary dealer)注入流动性,属于宏观调节;而SLF指定交易对象,旨在解决 特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属于微观干预;且SLF潜在的交易对手范围大幅度扩大到试点地区所有金融机构和所有全国性金融机构。

4)SLF需要银行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央行会有一定抵押率控制风险。 SLO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SLO),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补充, 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 展操作。 和SLF对比SLO仍然属于传统宏观调节,采用全面漫灌的流动性注入方式,非“一对一”;但其操作的时间窗口更具灵活性,弥补传统流动性干预以每周 为周期,其操作方向和力度难以及时转换的缺陷。央行这项政策旨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克服传统公开市场操作无法有效应对流动性短期波 动的问题。 要想理解为何SLO比公开市场操作更加灵活,还得了解公开市场操作模式。每周一央行定调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每周二、周四,央行一般都会进行公开市场操作;SLO根据央行公告实质上就是回购操作,通过逆回购央行向公 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注入流动性,只是操作期限,方向和选时更加机动。 使用情况:2013年12月底针对年末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央行连续三天通过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同时公告称银行体系超额备 付已逾1.5万亿元,为历史同期相对较高水平。 PSL 抵押补充贷款(PSL,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缩写),PSL 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 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2、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子,从而建立起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6、正常利润:指企业主若果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 7、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得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二、思考题 1、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管理经济学研究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在研究对象上,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的假设上,微观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企业的环境假设上,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自己知道,而管理经济学研究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在研究目的上,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答:企业的短期目标有: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货币银行学 多项选择总复习

《货币银行学》多项选择总复习 分享收藏|所有人可见|:2006-08-24 09:46 发表时间)。、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应具有以下特点( ACE 1、 C 、是不可兑现的银行券 B、是可兑现的银行券 A 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法偿能力是有限的 F E、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D、可以兑换黄金)。、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实现( ABD 2 B、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A、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以非银行金 E、以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 D、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C 融机构为主体 ABCDE )。3、限价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制定“工资——价格”指导线 A、制定反托拉斯法 B 、运用税收手 E D、管制和冻结工资与物价 C、收入指数化 段)。 CD 4、在下列金融机构中,属于全球性金融机构的是( 、国际复兴与 C B 、亚洲开发银行 A、泛美开发银行 开发银行 、非洲开发银行 E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的内容是5 )。( ACDE 、全国票据清算中 C、代理国库、充当最后贷款人 A B 心、监督和管理全国的商业银行 ED、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价格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关系是( ACDE 6、价格是商品价值 C B、价格是价值的基础 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与货币 ED、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例变化 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ACD )。7、商业银行经营的方针包括(、合理性、安全性 D E B、社会性 C、流动性 A、盈利性)引起的通货膨胀。8、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细分为( AD 、价格推动 B、预期推动 C A、工资推动 E、财政赤子推动D、利润推动 ACDE )途径来实现的。9、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通过以下(、提高金融市 C、绕过法律 B A、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场的运作效率、增强金融作用力 E D、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10、具有以小搏大特征的证券交易方式是( ACD 、期权交 D、期货交易 B、信用交易、现货交易 C A 、垫头交易 E易 ABD 11、中央银行的职能表现在()。1 / 10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企业的银行 D、国家的银行 E、人民的银行 12、价格标准是( CD )。 A、价值尺度的表现 B、货币的独立职能 C、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D、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E、价值的独立存在 13、在下列关于利息的理解中,正确的包括( BC )。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2012级期末考试题型(彭方平) 名词解释20分5对 选择题40分20题小计算 简答题2个20分 案例分析1大题2问20分 名词解释重点: 1.Adverse selection VS 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the problem created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ransaction occurs. In financial market it occurs when the potential borrowers who are the most likely to produce the bad credit risks are the ones who most actively seek out a loan and are thus most likely to be selected. Because of adverse selection, loans are more likely made to bad credit risks. So lenders may rather not make a loan even though there are good credit risks. ●Moral hazard: the problem created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ransaction occurs. In financial market it’s the hazard that the borrower might engage in immoral activities that make the loan less likely to be paid back. Because of the moral hazard, lenders may rather not make a loan. 2.Capital market VS Money market ●Capital market: the market where long-term debt and equity instruments are traded. ●Money market: the market where short-term debt instruments are traded. 3.Eurobond VS Foreign bonds ●Eurobond: a bond denominated in a currency other than tha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it is sold. ●Foreign bonds: sold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denominated in that country’s currency. 4.Eurocurrencies VS Eurodollars ●Eurocurrencies:存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各国货币 ●Eurodollars: U.S. dollars deposited in bank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5.Primary market & Secondary market & OTC market ●Primary market: 筹集资金的公司或政府机构将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证券销售给最初 购买者的金融市场。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考点大汇总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物货币是指()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易携带C. 专指贵金属货币 D.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 2.支付税金是货币是货币在发挥() A.流通手段 B. 价值尺度 C.世界货币 D. 支付手段 3.狭义货币指() A. M0 B. M2 C. M1 D.M3 4.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 等于零 B. 等于名义价值 C. 高于名义价值 D. 低于名义价值 5.本位货币是() A. 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 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 有限法偿 D. 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6.纸币本位制是以()的货币制度。 A. 银行券为本位货币 B. 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本位货币 C. 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 D. 纸币为本位货币 7.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A. 金块本位制 B. 金汇兑本位制 C. 虚金本位制 D. 金币本位制 8.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具有()的特点。 A. 无限法偿 B. 有限法偿 C. 债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 D. 债务人必须支付 9.欧元具有以下特点: A. 欧元是欧洲某一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 B. 欧元仍然是一种信用货币; C. 欧元是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 D. 欧元是一种虚拟货币,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欧盟国家各国的货币。 10.活期存款由如下特点: A. 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流动性是完全相同的; B. 活期存款在支付时需要先转化为现金; C. 每个家庭和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持有活期存款; D. 活期存款是通过支票进行支付和流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相对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有如下优点:()。 A. 有利于金银币币值的稳定 B. 货币的发行准备更充分 C. 货币币材更为充分 D. 可根据不同交易数额选择支付,便于交易 E. 可节约金币的使用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A. 使商品交易双方的价值的相向运动有一个时间间隔 B. 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C. 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 D. 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 E 使商品买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 3.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货币。 A. 价值尺度 B. 外汇储备 C. 支付手段 D. 价值储藏 E. 流通手段 4.纸币可以是:()。 A. 信用货币 B. 代用货币 C. 国家纸币 D. 铸币 E. 基础货币 5.现代信用货币可以是()等形式. A. 钞票 B. 定期存款 C. 信用卡 D. 支票存款 E. 电子货币 6.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 B. 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 C. 确定不同种类的货币的铸造、发行和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旬效开展公干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5.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7.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8.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9.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多数裁定原则还可以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10.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1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14.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15.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6.财政贴息是指出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17.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 1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1.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22.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3.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出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24.罚没收入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入、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25.自由公债也称为自由认购公债,即不附带任何强制性条件,由应募者自由认购的公债。 26.公债风险是指政府在运用公债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多种不确定的经济因素所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27.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29.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30.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儿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31.扣除法也叫列支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将纳税人的国内所得和国外所得汇总后,扣除纳税人来源于国外所得所缴纳的外国税额而仅就其余额按居住国政府规定的税率征税的方式。 32.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通过允许纳税人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汇总国内外所得按本国税率所计征的税额的方法。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多项选择题.doc

货币银行学多项选择题练习参考答案(第1-6 章) 1、下列(AD)属于货币的作用。 A、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 B、提高了衡量比较价值的成本 C、提高了产品交换成本 D、降低了衡量比较价值的成本 E、提高了价值储藏成本 2、货币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方式包括(ACD)。 A 、计价单位B、价值贮藏 C、交换手段 D、支付手段 E、积累手段 3、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表现在下列的(ABCE)。 A 、交纳税款 B 、发放贷款 C、发放工资 D 、购买商品 E、捐赠善款 4、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BCDE)。 A 、银行活期存款 B 、企业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E、其他存款 5、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ABD)是主币具有的性质。 A、是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B、是国家法定价格标准 C、面值为货币单位的等分 D、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 E、是足值的货币 6、按贵金属不能自由输出输入存在于(AB)条件下。 A 、银本位制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E、金块本位制 7、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具有如下性质(ACE)。 A 、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础B、可以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C 、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D、以固定汇率制为主导 E、无法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8、关于区域货币的正确表述是(ABCD)。 A、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 B、发行统一货币 C、以货币一体化理论为依据 D、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E、欧元是唯一的区域货币

9、信用产生的原因是( BE )。 A 、利息的出现B、私有制的出现 C 、利率的作用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E、财富占有不均 10、高利贷信用的特点是(ACE)。 A 、具有较高的利率B、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 D、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E、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紧密联系 11、下列属于社会征信系统子系统的是(ABCDE)。 A、信用档案系统 B、信用调查系统 C、信用评估系统 D、信用查询系统 E、失信公示系统 12、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消费信用范畴的是(CDE)。 A 、出口信贷 B 、国际金融租赁 C、企业向消费者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商品 D 、银行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E、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 13、在利率体系中,( BC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A、基准利率 B、官方利率 C、公定利率 D、国债利率 E、固定利率 14、下列关于利息的理解中正确的是(BCE)。 A、利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 B、利息属于信用范畴 C、利息的本质是对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 D、利息是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部分 E、利息构成了信用的基础 15、在下列各因素中,能够对利息率产生决定或影响作用的有(BCDE)。 A 、最高利润水平 B 、平均利润水平 C、物价水平 D 、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E、国际利率水平 多选练习参考答案(第7-12 章) 1、金融机构的功能可以基本描述为(ABCDE )。 A、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B、融通资金 C、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出和拆入的市场。 货币制度: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支票: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从其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的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 金融市场: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制度安排。 利率:借贷资金在借贷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 票据贴现: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金币和银币同时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商业汇票: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付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令书。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内,利率不随借贷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一般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回购: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买方将一定数量数额证券临时性售予买方,并承诺在到期日将该证券如数买回。 票据:具有一定格式并可以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银行汇票: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交由汇款人自带或由银行寄给异地收款人,凭此向指定银行兑付款项。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一般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浮动利率:在资金借贷期内,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简答题: 1、 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 简述金银复本位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3、 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 简述金融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5、 简述股票和债券的区别? 6、 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 7、 简述债券的构成要素? 8、 简述期权与期货的区别。 9、 简述商业性贷款理论的主要观点。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包括商品价值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1 供求决定价格.2 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答案:一般等价物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的联系。 答案:交换发展

3、银行券是随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答案:资本主义银行 4、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铸币的过程。答案:不足值 5、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职能。答案:流通手段 6、价格是()的货币表现。答案:价值 7、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称为()。 答案:电子货币 8、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是()职能。 答案:流通手段 9、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的作用。 答案:自发调节货币数量 10、一国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是()。答案:本位币 11、没有商品(劳务)在同时、同地与之作相向(就是不做同向运动)运动是货币发挥 ()职 能的特征。 答案:支付手段 12、至今为止历史上最理想的货币制度通常被认为是()。 答案:金铸币本位制

13、我国的人民币是从()开始发行的。答案:1948年12月1日 14、人民币采取的是()银行券的形式。答案:不兑现 15、欧元的出现对()提出了挑战。答案:国家货币主权 二、单项选择题: 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 A、金银的稀缺性 B、交换产生与发展 C、国家的强制力 D、先哲的智慧答案:B 2、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答案:D 3、中国最早的铸币金属是() A、铜 B、银 C、铁 D、贝答案:A 4、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律出现在() A、金本位制 B、银位本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答案:C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建立于() A、1948年 B、1949年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汇总

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 1.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2.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是有限的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市场经济应具备的特点: 1,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3,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 市场价格为什么处于市场信息的核心地位: 1.价格对经济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 2.可以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供求情况 3.价格的变动可以调整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4.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1.存在独立的经济主体 2.存在市场 3.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供求定理 (123) 偏好的性质: 1.可传递性 2.完全性 3.非饱和性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可度量,获得的效用可以准确地用基数表示出来,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只可以排序,即只可以用序数表示。 2.分析方式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为分析工具,序数效用论使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3.均衡条件表达式不同。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1.都是从市场需求一方着手,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效用最大 2.都是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在既定收入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3.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作为基础 4.推导出的曲线都具有相同趋势且符合需求规律。 水与钻石的的价格悖论: 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固然大于钻石,水的总效用也固然大于钻石,但是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不是由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最后一单位边际效用决定的,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水资源是相对较多的,因此人们从最后一单位水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此愿意出价低。而钻石相对稀缺,供给量较少,人们从最后一单位钻石中得到的边际效用较大,因此人们愿意出价高 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随着人们收入量的的增加,每一单位货币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小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向右下方倾斜 2.不可相交 3.凸向原点 4.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5.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6.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效用相同 影响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因素 1.收入变化(由此可推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化(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收入的变动,又由收入的变动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完全竞争厂商的存在条件(特点): 1.存在足够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2.信息是完全的 3.资源是自由流动的 4.各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区别 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 1.厂商对自然资源/矿产/技术的控制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单选多选判断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单选、多选、判断 第1、2章货币与信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货币的产生与直接相关。 A.人类的进化 B.社会的进化 C.商品的交换 D.财富的积累 2.货币在发挥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3.“劣币驱良币”现象发生于制度。 A.银本位 B.金本位 C.金银复本位 D.纸币本位 4.一种商品的价值要求由许多不同商品来表现的现象属于。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5.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态是。 A.纸币 B.银行券 C.金属条块或金属铸币 D.银行票据 6.企业之间的货币支付基本用方式进行。 A.现金 B.挂账 C.信用卡 D.转账 7.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A.金银复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块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8.目前世界各国都实行。 A.金本位制 B.黄金准备制 C.外汇准备制 D.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9.货币在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 A.观念的货币 B.现实的货币 C.足值的货币 D.货币符号 10.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是。 A.金属货币 B.货币符号 C.本位币 D.辅币 11.下述行为中,哪个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A.分期付款购房 B.饭馆就餐付账 C.交纳房租水电费 D.企业发放职工工资 12. 下述行为中,哪个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A.企业纳税 B.超市购物 C.买票逛公园 D.医院挂号看病 13.现代信用是指。 A.商品买卖 B.商品借贷 C.货币买卖 D. 货币借贷 14.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主动借钱负债说明。 A.穷困潦倒,难以度日 B.很不光彩 C.有较高的信誉 D.有市场经济意识 15.现代信用体系的基础是。 A.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 C.消费信用 D. 国家信用 16.在商业信用关系中,提供信用的方向一般是。 A.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 B.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 C.企业之间相互提供 D.实力强的企业向实力弱的企业 17.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的角色是。 A.债权人 B.债务人 C.债权人兼债务人 D.既非债权人也非债务人 18.信用最本质的特征是。 A.偿还性 B.期限性 C.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D.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9.直接为企业的生产流通服务,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 A.国际信用 B. 国家信用 C.银行信用 D. 商业信用 20.我国信用的主体是。 A.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 C. 国家信用 D. 消费信用 21.消费信用的对象通常是。 A.个人 B.企业 C.单位 D. 政府 22.国家信用主要指。 A.对国外负债 B.对国内负债 C.国家负债 D. 国家投资 23.在我国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三角债”状况,本质上属于。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试卷(0203C)

江西财经大学02-0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代码:01013C 课时:48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适用对象:教学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答题纸上写明各小题题号并在其后写出答案) 1、本票 2、金融期权 3、通货膨胀 4、货币乘数 5、货币流量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在答题纸上写明各小题题号并在其后写出答案) 1、金融工具的期限性与流动性成———比,风险性于收益性成———比。 2、我国的商业银行按体制划分有——和——。 3、所谓金融市场客体,即金融市场的———,亦即———。 4、为了防范汇率风险,可采用———、———的币种选择策略。 5、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包括两个方面:———、———。 三、选择(每小题2分,共12分)(在答题纸上写明各小题题号并在其后写出答案) 1、根据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可以分为: A.固定利率 B.浮动利率 C.名义利率 D.市场利率 2、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关系体现在( )。 A.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B.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得以扩大发行的必要条件。 C.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得以产生的基础。 D.所有在发行市场发行的证券都能在流通市场上交易。 3、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的对象主要限于: A.企业债券 B.金融债券 C.政府债券 D.股票 4、通货膨胀对流通方面的突出影响是: A.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B.改变了商品的正常流向 C.商品反复倒手而不推出流通领域 D.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剧 5、“劣币驱良币”现象产生于: A.银单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平行本位制 D.双本位制 6、实行一元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有: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答题纸上写明各小题题号,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企业用现金向职工发放工资,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 2、在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中,专业银行是指综合经营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3、由于利率是资金商品的价格,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健全的价格机制实际上就是健全的利率机制。 4、在现代金融制度中,银行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主体。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会使社会信用规模成扩张趋势。 6、经济核算单位增加时,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7、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稳定的。 8、存款货币时存在中央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9、出口的大量增加引发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0、货币政策与投资支出关系密切,与消费支出没有直接联系。 五、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并在其后写出运算过程及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