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管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163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163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163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163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笔记

课程代码0163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定义是:通过人做工作,即是说,管理者通过被管理者做工作。“人—人—工作”模式。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

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是统一

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和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1、心理技术学:(斯腾)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2、霍桑实验:(梅奥)开始于1924年他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他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向高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产生与发展: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

2、管理心理学在中国

1979年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才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

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

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

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

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三、管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观察法: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缺点: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获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

2、实验法:优点: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系统操纵作为自变量的变化条件;研究者可以使某种行为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

缺点: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因而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3、调查法:(1)谈话法:优点:谈话法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

缺点:由于关于被试者心理状态的结论必须从被试者自己的回答中寻找,所以具有较大局限性

(2)问卷法: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

缺点:所得材料一般较难进行质量分析,因而难以把所得结论直接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4、测验法:优点:可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且能从数量上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

缺点:目前所使用的测验量表还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数低

5、个案法:优点: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

缺点:用该方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另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对研究者来讲,是一个限制因素

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关系

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3、现代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

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富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

大卫。李嘉图:他认为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

1、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2、艾末生,他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3、科学管理理论。

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不过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他强调了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3、德国韦伯。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强调必须建立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

4、美国的古利克:把各家厄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5、英国的厄威克: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二、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思想及观点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

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梅奥和罗特利斯伯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a、人类需要理论:①美国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美国的赫茨伯格,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头的所谓“人性”问题。

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理论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②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c、群体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①勒温,创立了“团体力学理论”②美国布雷德福

d、领导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①以坦南鲍坶和施米特为首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

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③以布莱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三、现在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1、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

6、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就是劫数学手段来表示计划、组织、近年、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技术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其规律的科学。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现象。

二、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

心理过程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

意。

1、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发认识两个阶段。

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知觉: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

2、情感过程

①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②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A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将情感、情绪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

B按社会性内容,可将情感、情绪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③情感的两极性: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或否的对立的两极性,如满意和不满意、喜悦和悲伤、爱和憎等。对立的两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意志过程

①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②意志的特征:

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B自觉的能动性。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E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

③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当某种情感对人的一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妆人们在从事他所不愿做的事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④意志行为的结构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

西方管理心理学中提出了四种与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现人“和”复杂人“的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X理论概括地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泰罗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1、X理论的基本观点

A、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

B、多数人都不愿负优秀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到别人的指导;

C、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D、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E、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2、X理论的管理措施

A、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B、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C、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的假设的基本观点

1、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人”假设是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提出的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①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②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③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④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1、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自我实现人”的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麦格雷戈提出了理论,理论与X理论根本对立

2、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一般人都是勤奋的。

②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

③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④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像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⑤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3、理论的管理措施

①管理重点的改变。②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③奖励方式的改变。④管理制度的改变。

四、“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也有人把他称为超理论

1、超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②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③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的动机。

④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超理论的管理措施

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1、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2、个性的特征:1、独特性2、整体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个性的形成过程:1、婴幼儿期

2、学生时期

3、社会时期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确2、家庭因素

3、文化传统因素

4、阶级和阶层因素

三、个性的理论:是有关对于人的个性的结构、功能、改变以及与外界行为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结果。

1、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2、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3、心理分析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荣格起初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1、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2、气质的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粘液质(安静型)

3、胆汁质(兴奋型)

4、抑郁质(抑制型)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

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P56

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

③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

1、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3、性格的特征结构:①性格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类型

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1)理智型(2)情绪型(3)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1)外倾型(2)内倾型

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1)顺从型(2)独立型

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1)活泼型性格(2)力量型性格(3)完美型性格(4)和平型性格

(二)/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

1、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等对能力的影响作用最明显。

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

1、能力的结构:(1)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2)能力的水平差异——量的差异(3)能力的发展的早晚差异——量的差异。

3、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道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1)接近原则(2)相似原则(3)闭锁原则(4)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

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是从变化分析的角度来提出他的归因模式的。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把人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1)知觉者本人的特点(2)知觉对象的特点(3)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研究重点是人们在成功时和在失败时存在的不同归因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提出归因模式。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1、常见的归因偏差: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对自然现

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2、归因偏差的克服:

A、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B、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C、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一、自我知觉

1、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广义的社会知觉包含了自我知觉。

A、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B、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二、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自我意识的构成

A、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个体的躯体是其中心部分)

B、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C、精神自我(是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觉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

3、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对自我知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能够根据自我意识来选择,调节和控制自我知觉,提高自我知觉能力,使自我在作为被意识的同时成为意识的主体。

三、自我管理

1、自我管理: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2、自我管理的内容:

①自我思想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首要内容,对自己的思想实行管理使自己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②自我心理管理(即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节)。

③自我行为管理(人们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朝着对自身和对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向发展)。

3、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

A、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B、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C、

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第一节价值观及其作用

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1、价值观:是个人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含义:(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2、价值观体系:每个人对各种事物的行为的意义及重要程度都会有所评价和判断,所有这些判断和评价的主次、轻重和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3、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以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各种社会规范的作用、塑造下建构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个个的价值观体系。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1、阿尔波特及其同事尝试将价值观分为六种:①理论的;②经济的;③惟美的;④社会的;⑤政治的;⑥宗教的。

2、格雷夫斯按照生活形态,把价值观归纳为七个层次:

①反应型;②宗法型;③自我中心型;④坚持已见型;⑤玩弄权术型;⑥社交中心型;⑦存在主义型。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1、价值观的作用:①动力作用②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③调节作用④定向作用

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管理者的实际意义。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和反应。具有不同价值观基础的群体或组织会确定不同的组织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组织行为,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形象等各方面。

一个成功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其对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

第二节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构成的四要素:①认知要素②评价要素③情感要素④意向要素。

3、态度构成要素的关系

①认知是态度的基础;②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③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态度的特性

1、对象性(主体的态度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

2、社会性(任何人对社会对象的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3、个体性(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态度)。

4、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不能直接被人们所观察,因为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行为本身)。

5、稳定性

6、系统性(态度群中各种态度之间是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的,这也就使得不仅每一态度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系统性,而且使得人们的各种态度之间具有系统性)。

三、态度的作用或影响

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的相容度的影响

第三节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态度改变: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某一信息或意见等因素的影响下,向新的态度转变的过程。

2、态度的两种类型:①一致性改变,即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②不一致性改变,即方向的改变。

3、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A、社会环境因素B、团体因素C、态度系统特征因素D、个体人格因素。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1、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

它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来的。他认为改**度的方法,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群体中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对其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现代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

它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总是试图将各种认知彼此统一协调起来。但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认知之间常会发生矛盾。失调便会产生。

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

它是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61年提出来的三阶段理论: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

4、学习理论及应用

它认为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理论包括三方面的观点,即经典条件反射观点(代表人:弗鲁姆)、操作条件反射观点(代表人:英斯科)、社会学习的观点。

5、沟通对态度理论及应用

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程度,受到沟通者、沟通过程和沟通对象三方面影响。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与产生过程

1、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物质或精神的)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需要的产生过程

人的需要有一个产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二)需要的种类

1、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划分)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的对象不同划分)

3、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按需要的内容及满足条件划分)

二、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1、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2、动机的表现形式:

①从动机再现的程度差异看,可表现为兴趣、意图、愿望、信念和理想等各种形式。

②从动机表现的信度差异看,可分为真实动机与伪装动机。

(二)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1、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取决于能力与动机两个因素)。

2、动机因素比能力因此要重要。

三、激励

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分类。

①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

属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②过程型激励理论(从需要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

属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③状态型激励理论(从行为后果状态出发)。

属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有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五种需要层次的划分和内容: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层次论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3、需要层次论对五种基本需要的高、低两级区分的

(二)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P132

1、主要的理论贡献

(1)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2)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3)对人类基本需要中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局限性

缺乏定量分析,在可信性和说服力上尚有缺欠。马斯洛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之前提的确立,其根据过于武断。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双因素的划分与各自构成

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的划分

①满意因素这类因素包括五项: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②不满意因素这类因素包括五项: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

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2、双因素的理论分析P135

①双因素的性质:满意因素主要与工作任务本身相关;不满意因素则与工作环境条件相关。

②双因素的作用:满意因素可激发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

不满因素可以预防出现不满或消除职工的不满意感,所以被称为“保健因素”。

③双因素的需要结构:激励因素内涵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保健因素内涵是个人避免不满意的需要。

④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应关系。

(二)对双因素论的评价P136

1、双因素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1)工作丰富化(2)工作扩大化(3)弹性工时

2、双因素论的不足

三、成就需要理论

1、麦克利兰三种观点的基本思想P1371、成就需要

2、社会交往需要

3、权力需要。

2、成就需要: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

3、社会交往需要:也称合群需要,指人们寻求情谊和相互沟通的心理需求。

此类人行为特征:

①常与人谈话、写信和打电话②更愿以私人情谊选择交往对象,而不以工作关系作为选择标准。

③愿意附和或迎合他人,自己需要同时也人以同情和安慰④喜欢从事协作性强的工作。

4、权力需要:指欲指挥和控制他人,希望掌握权力的心理需求。

此类人行为特征:

①想方设法参与组织决策和制定行动方案②关注自己和他人官职、地位的变动。

③炫耀标志较高地位的物体④主动搜集和掌握能影响、控制他人的信息。

5、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P138

A、成就需要理论对需要层次论的超越。

(1)成就需要理论更有效的分析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类型需要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2)从需要性质的不同提示其对人的不同激励方向。

(3)从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基础上,揭示了教育对于需要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B、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质疑。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1、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激励程度:指激发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强度,即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与持续程

期望值: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效价:指所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2、应用期望模式时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P140

A、努力与成绩的关系

B、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C、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二)对期望理论的评价P141

1、期望理论的贡献

(1)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2)期望理论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2、期望理论的局限:它的局限主要在于其模式的太过理想化

二、目标理论目标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

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

1、目标与激励的关系

目标是指行为的目的或行为的指向物,是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对于行为人来说,也可看做是外部刺激。与人的一定需要相联系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因而对人具有激励作用。如果目标的设置较为合适,会使人产生想实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这样对人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强。

2、目标合适度的三个标准:①目标的具体性②目标的难易性③目标的可接受性

3、设置合适目标时应注意几个问题P143

①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②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③目标可按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目标理论的评价

①目标理论对目标与激励关系的新研究,有利于管理者重视目标具有的动机作用,重视目标管理。

②目标理论关于设置合适目标的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技术。

③目标理论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5、局限性:①目标设置上未考虑公平性的问题。②目标设置在应用领域上受限制。

三、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

1、强化: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影响程度

2、强化的类型:①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②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③惩罚④消退(也称衰退)

3、强化的程序

①连续强化(指对每次良好的行为均给予强化,其中没有间断)

②间断强化

(1)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2)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4、强化的基本原则:①奖励与惩罚相结合②以奖为主、以罚为辅③及时强

化④奖人所需。

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公平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产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职工的工作态度的影响。公平理论体现了社会要求利益分配合理化的倾向。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报酬分配与不公平感的产生

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的实际收入的数量)的两种影响。

2、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P148

①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②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③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④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⑤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二)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公平理论的实际应用,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具有普遍适用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2、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3、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二、挫折理论

(一)挫折的概述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

A、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B、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C、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3、挫折产生的原因

A、外部原因(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B、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与个体心理原因)。

(二)挫折的行为表现

1、攻击性行为:(1)直接攻击(2)转向攻击

2、退化性行为:(人们在受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或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①盲目的轻信②固执③逆反

3、妥协性行为:(既不具积极意义也不具消极意义)(1)自我安慰(2)自我整饰(3)成因推诿

4、积极性行为:(1)升华(2)补偿(3)改变

(三)应付挫折的方法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变情境(包括客观环境、工作关系、心理环境)。

3、适当的精神发泄(方法: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第七章群体概述

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群体的显著标志: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

二、群体的特征

(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三、群体的要素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要素: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群体规范。

四、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以组织目标为依据,而它又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规定了个体行为的方向;反过来,个体行为也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P158

1、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M)

2、群所负主要任务和各种特性(T)

3、群体的结构和内部控制(Q)

4、群体领导人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

5、群体所处的环境的变量(E)

第二节群体的分类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一)假设群体

所谓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二)实际群体

所谓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

二、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一)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小型群体。

(二)大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只能以间接方式(比如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层组织机构等)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大型群体。

三、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一)实属群体

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

(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P162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官方规定,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62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

1.塞利士的分类(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是否保持良好关系为主线):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垂直型、平行型、随意型。

3.里维斯的分类(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群体。

4.以其性质为根据,可将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第三节群体的形成

一、正式群体的形成

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它在组织法规或组织系统中,有明确的组织地位、权责关系及职责范围。

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一)心理因素:(1)价值观念一致。(2)兴趣与爱好一致。(3)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二)环境因素:(1)工作与生活方式。(2)共同的利害关系。(3)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此外,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必须有深孚众望的核心人物存在。

第四节群体的功能

一、正式群体的功能

1、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有4个方面:

(一)完成组织任务(二)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三)协调人群关系(四)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高效群体的特征P169

①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②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③共同参与制定政策④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⑤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⑥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组织发展的功能及对群体成员个体发展的功能,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又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①促进作用;②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三、在管理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和消极两重功能,所以研究它的目的在于发挥其积极功能和限制以至克服其消极功能。

2、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3、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①要做好其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②要使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目标纳入组织目标的轨道。③要重视与他们的感情联络。

第八章群体动力

第一节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的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1.群体规范的涵义

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管理心理学所讲的“群体规范”既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2.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动力的作用

4、行为导向的作用

(二)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

群体规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之外,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的一致性。

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的内容: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3、进行改革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一)从众与顺从

(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出于知觉的歪曲;

2.出于判断的歪曲;

3.出于行为的歪曲。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a.群体的性质b.群体的成员以c.群体的气氛d.群体的凝聚力

e.群体的一致性

2、个体特征:a.智力水平的高低b.情绪的稳定性c.“自我映像”d.个性特征

c.态度与价值观e.生活阅历

3、问题的性质

个体在面临复杂、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容易从众。

(四)群体压力的产生

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群体压力的心理基础,一般是当事人群体归属、社会交往以及安全、尊重等需要。人们一般都害怕受到所在群体的冷落、孤立、排斥和唾弃。

(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群体压力的结果,一般是个体的从众。当个体对群体的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

2.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①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②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而对那种故意和群体闹对立的、情绪性的执拗行为,要给予帮助和教育)

③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第二节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188

1、群体的目标结构

2、群体规范的性质

3、群体的领导方式

4、成员的个性特征

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6、群体的地位

7、群体规模的大小

8、信息沟通状况

9、奖励方式10、成员的身心健康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P190

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r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群体凝聚力越强,其成员则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的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时,凝聚力强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 B.实验法 D.比较法 】 B.可靠度 D.信度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00163 【该文档答案附带教材页码和评分标准】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 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 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 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 A.数理分析法 C.判断法 正确答案:B ( 1分)教材P58 2. 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是指【 A.认知度 C.效度 正确答案:D ( 1分)教材P59 3. 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是指【 A.聊天 B.交往 C.感觉 D.沟通 正确答案:C ( 1分)教材P42 4. 在古典管理学家之中,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正确答案:B ( 1分)教材P68 5.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被后人称为【 A.科学管理之父 B.人事管理之父 C.组织管理之父 D.心理学之父 正确答案: B ( 1分)教材P64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 其 中 自 我 实 现 人 假 设 的 代 表 人 物是【 A.韦伯 C.马斯洛 正 确答案: 】 B.梅奥 D.摩尔斯 C ( 1分)教材P77 7.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称为【 】 A.形状知觉 B.运动知觉

2018年4月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歹ll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2004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 A.依法治国 B.和谐社会 C.以人为本 D。计划生育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 A.信度 B. 可靠度 C.效度 D.可信度 4.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 A.《国富论》 B.《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C.《计件工资制》 D.《科学管理原理》 5.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 父”的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卡斯特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 B.梅奥 C.马斯洛 D.摩尔斯 7.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称为 A.形状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空闾知觉 8.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以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为

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docx

2011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规范分析法”的提出者是() A. 阿吉里斯 B. 谢里夫 C. 皮尔尼克 D. 阿希 答案:C 2. 将绩效考核分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其依据是() A. 考核的主体 B. 考核的性质 C. 考核内容 D. 考核的形式 答案:B 3. 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不包括() A. 锻炼原则 B. 接近原则 C. 相似原则 D. 闭锁原则 答案:A 4.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 A. 《国富论》 B. 《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C. 《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D. 《科学管理原理》 答案:A 5. 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 凯尔曼 B. 英斯科 C. 弗鲁姆 D. 班杜拉 答案:C 6. 下列选项中,属于互益组织的有() A. 银行 B. 学校 C. 研究机构 D. 政党 答案:D 7. 在组织变革与发展中如果涉及重新建构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环境的观念,这种变革属于() A. 渐进式变革 B. 激进式变革 C. 平缓式变革 D. 跳跃式变革

答案:B 8. 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组织文化理论和实践不包括() A. 以事为中心的思想 B. 顾客至上的理念 C. 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D. 主动合作的团队精神 答案:A 9. 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提到首位的是() A. 心理技术学 B. 群体动力理论 C. 霍桑实验 D. 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C 10. 与人们顺利完成工作和胜任工作相关的心理特征是() A. 性格 B. 气质 C. 需要 D. 能力 答案:D 11. 在组织中,既自私,又富有攻击性的人,其价值观属于() A. 反应型 B. 宗法型 C. 自我中心型 D. 坚持己见型 答案:C 12. 奖励应当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体现了强化的() A.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B.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原则 C. 及时强化原则 D. 奖人所需原则 答案:D 13. 在企业中对员工每天的生产成绩、出勤状况、安全生产等进行记录,这属于() A. 定期考核 B. 临时考核 C. 口头考核 D. 日常考核 答案:D 14. 在沟通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体称为() A. 通道 B. 接受者 C. 编码 D. 信息源 答案:D 15. 认为领导是天生的领导理论是()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自考试题管理心理学.docx

简答1: 1. 简述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理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 简述态度的特性。 答: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 3.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答:(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群体有较强的力和行为的一致性。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4. 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规律,简述其中主要的规律。 答:(1)吸引接近规律; (2)超同离异规律; (3)互需互酬规律; (4)交往深化规律; (5)交互中和规律。 5. 道格式发展分为哪六个阶段。 答:(1)实验研讨阶段; (2)小组建设和开发; (3)小组间关系的建设和开发; (4)制订理想的战略模式; (5)模式的贯彻; (6)系统评价。 6. 简述X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 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 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7. 简述常见的归因偏差。 答:(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2008年1月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

2008年1月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勒温用“场”理论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 ) A.内在心理力场理论 B.外在心理力场理论 C.群体动力理论 D.群体合力理论 2.既考虑引起心理活动的原因,又考虑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这体现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 ) A.发展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具体性原则 D.联系性原则 3.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理论是(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4.韦伯认为指导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是( ) A.纪律准则 B.理性准则 C.感性准则 D.科学准则 5.表现为孤僻胆小、敏感多疑、缺乏果断和自信、行为内倾性严重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胆汗质 6.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这属于( ) A.人际知觉 B.角色知觉 C.对个人的知觉 D.经验知觉 7.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属于社会知觉效应中的( ) A.优先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效应 D.第一印象效应 8.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视为好兆头,这是( ) A.个人喜好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归纳为七个层次,其中层次一是( ) A.宗法型 B.反应型 C.自我中心型 D.坚持己见型 10.态度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勒温 B.海德 C.费斯汀格 D.凯利 11.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和( ) A.公平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12.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程度的因素主要是期望值和( )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 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 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 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 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要包括: 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 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 因素。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是统一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 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和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1、心理技术学:(斯腾)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2、霍桑实验:(梅奥)开始于1924年他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他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向高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一一产生与发展: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 2、管理心理学在中国 1979年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才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往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往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一、单选题 2.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 A.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A.心境 B.心态 C.激情 D.应激 4.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德鲁克 B.勒温 C.韦伯 D.巴纳德 5.在概括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得出了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的人是()。 A.古利克 B.梅奥 C.马斯洛 D.厄威克 8.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被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现象 7.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是指()。 A.社会知觉 B.心理知觉

D.角色知觉 9.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约占全部人口的80%左右的IQ在()。 A.70以下 B.70?79 C.80?120 D.120以上 10.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能力二因素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皮尔曼 B.塞斯登 C.基尔福特 D.加德纳 14.在1943年,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A.德鲁克 B.马斯洛 C.弗洛姆 D.波特尔 15.麦克莱兰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7.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较多,“文人相轻”现象显示的影响因素是()。 A.团体的风气 B.团体的同质性

(整理)年10月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2.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八实验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个案法 3.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古典管理理论 B. 早期管理理论 C.传统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4.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被称为【】 A.价值观 B. 情感 C. 审美观 D.兴趣 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 气质 B. 性格 C. 个性 D.人生观 6.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要注意的气质要求是【】 A.发展性 B. 绝对性 C. 顺应性 D.互补性 7.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这反映的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是【】 A.连续原则 B. 接近原则 C. 相似原则 D.闭锁原则 8.人们谈到教授,总认为是文质彬彬、白发苍苍;一说到工人,总想到身强力壮、性格豪爽的形象。这反映的社会知觉效应是【】 A.近因效应 B.优先效应 C.定型效应 D.晕轮效应 9.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态度 B.价值观 C.人生观 D.世界观 10.态度的基础是【】 A.情感 B.评价 C.认知 D.意向 11.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A.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B.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2.表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公式是【】 A.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效价=期望值×激励程度 C.期望值=激励程度×效价 D.激励程度=期望值×效果 13.根据挫折理论,“自我安慰”行为属于【】 A.妥协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管理学愈来愈认识到,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定义模式——“人——人——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过面:管理程中的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和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是管理心理学教科书的逻辑架构。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区别: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联系: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区别:把人和机器当成一个人-机系统进行研究,使机器更好地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便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机器的性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把人与人当成一个人-人系统进行研究,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预测人的行为,充分调动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联系: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自考管理心理学必过秘籍

管理心理学(00163)必过秘籍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是指(A)1-40 A.控制职能 B.计划职能 C.协调职能 D.组织职能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具体职能: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控制 5.协调 2.管理的现代职能: 1.信息 2.决策

3.激励 4.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2.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D)1-54 A.斯科特 B.梅奥 C.冯特 D.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最早进行心理学技术学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 霍桑实验的的步骤: 1.第一阶段是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这是霍桑实验的先导 2.第二阶段是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3.第三阶段是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调查 4.第四阶段是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企业的子系统包括: 1.信息处理系统

2.传感系统 3.决策系统 4.加工系统 5.控制系统 厄威克八项原则的内容: 1.目标原则 2.相符原则 3.职责原则 4.组织阶层原则 5.控制广度原则 6.专业化原则 7.协调原则 8.明确性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C)1-59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观察法 D.经济分析法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一、管理的概念P40(1201 单选)(1504 单选) 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个职能P40 1) 计划: 法约尔认为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即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手段、方法与策略。(1210单选) 2) 组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1301 单选) 3) 指挥: 即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激励。 4) 控制: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1310单选)(1504 单选) 5) 协调: 即对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协作与调整。 三、企业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P41(1404单选) 1) 社会技术系统 2) 社会心理系统 四、心理学的概念P41(1110单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五、心理过程包括:P42—45 (1404多选) 1. 认识过程 感觉: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1110单选)(1410单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与情感过程 (1) 基本情绪 (2) 情绪状态(1301单选) 心境: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1404单选) (3) 高级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理智感大体有以下几种:(1310多选) 好奇心和新异感 喜悦感 怀疑与惊讶情感 不安情感 自信与确信不疑情感 3. 意志过程:指意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作用。(1504 单选) 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1210 简答) (1)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 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 六、个性心理特征P46 (1110单选多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从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 1) 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性格。 4) 自我(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自觉的认知系统。 七、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P47 (1410简答) 1) 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 2) 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 3) 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 理学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doc 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开始于( ) A.人群关系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场”理论D.心理技术学 2.人的心理现象是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所以,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必须贯彻( ) 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3.不属于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最基本的情感是( ) A.社交B.爱好 C.嫌恶D.愤怒 4.初具雏形胚胎的西方管理理论是( ) A.早期管理理论B.经验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D.科学管理理论 5.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B.抑郁质 C.多血质D.粘液质 6.以荣格和麦迪为代表人物的理论是( ) A.社会学习理论B.心理分析论 C.特质论D.个性类型论 7.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可以把知觉划分为( ) A.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B.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C.对个人的知觉和人际知觉D.对物的知觉和角色知觉8.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指( ) A.自我知觉B.自我意识 C.自我管理D.自我感觉 9.态度的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

2008年1月全国自考试卷管理心理学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勒温用“场”理论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 ) A.内在心理力场理论 B.外在心理力场理论 C.群体动力理论 D.群体合力理论 2.既考虑引起心理活动的原因,又考虑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这体现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 ( ) A.发展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具体性原则 D.联系性原则 3.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理论是(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4.韦伯认为指导组织中人际关系的是( ) A.纪律准则 B.理性准则 C.感性准则 D.科学准则 5.表现为孤僻胆小、敏感多疑、缺乏果断和自信、行为内倾性严重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胆汗质 6.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这属于( ) A.人际知觉 B.角色知觉 C.对个人的知觉 D.经验知觉 7.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属于社会知觉效应中的( ) A.优先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效应 D.第一印象效应 8.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视为好兆头,这是( ) A.个人喜好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归纳为七个层次,其中层次一是( ) A.宗法型 B.反应型 C.自我中心型 D.坚持己见型 10.态度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勒温 B.海德 C.费斯汀格 D.凯利 11.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和( ) A.公平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12.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程度的因素主要是期望值和( ) A.需要 B.动机 C.人格 D.效价 13.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被称为( ) A.参照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假设群体 D.实属群体 14.大型群体的成员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是( ) A.直接的 B.间接的 C.偶尔的 D.从不接触的 15.正式群体对于组织最主要的功能是( ) A.完成组织任务 B.满足成员需求 C.协调人群关系 D.影响行为观念 16.个体在群体意见正确时坚决支持,不正确时坚决抗拒的行为是( ) A.反从众 B.独立 C.集体主义自决 D.不从众 17.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的做法被称为( )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18.科学管理的基础是( ) A.人际关系 B.信息沟通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管理心理学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A )1-40 A.管理B.领导C.协调D.沟通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1-60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 A )1-59 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 4.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2-77 A.韦伯B.梅奥C.马斯洛D.摩尔斯 5.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都存在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职能是( C )2-68 A.技术B.商业C.管理D.财务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 A )2-70

A.人际关系理论B.社会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本管理理论 7.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是( B )3-80 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 8.人们认为外交官应该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演员应该“喜形于色”,这是( D )3-88 A.自我知觉B.首因效应C.人际知觉D.角色知觉 9.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指的是( B )3-93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现象 10.关于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智力多元论学说代表人物是( D )4-100 A.斯皮尔曼B.塞斯登C.基尔福特D.加德纳 11.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临界状态的IQ 分布在( B )4-101 A.70以下B.70~79C.80~120 D.120以上 12.气质和工作应进行合理匹配,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等需要有表达、活动与组织能力工作的气质类型是( A )4-110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1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职位升迁等因素归为( C )5-130 A.情境因素B.保健因素C.激励因素D.工作因素 14.1943年,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B )5-127 A.德鲁克B.马斯洛C.弗洛姆D.波特尔 15.认为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达到调节人的行为之目的的激励理论是( B )5-13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